第一篇:中小企业拖欠工资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关于中小企业拖欠工资问题有关情况的汇报
市维稳办:
《关于报送当前房市问题和中小企业拖欠工资问题有关材料的通知》收悉,根据要求,结合我局职能,现将我市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据我市各地上报情况统计,今年以来,我市中小企业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老板弃厂逃匿等引起的不稳定因素案件共13起,其中涉及拖欠工资5起,涉及劳动者168人,涉及工资及经济补偿金额60.59万。建筑领域发生拖欠工人工资案件2起,涉及劳动者88人,涉及工资金额295万。
中小企业作为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吸纳了社会上大多数就业人员,是就业的主阵地。其拖欠工资问题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隐患。首先,拖欠工资问题直接损害了劳动者的权益,恶化了劳资关系。在中小企业打工的劳动者多数是农民工,他们挣的是辛辛苦苦的血汗钱,他们靠这些工资收入来养活家庭、改善生活。一旦工资被老板拖欠,他们的生活将受到较大影响。拖欠工资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民工对社会的满意 —1—
度、幸福感。其次,拖欠工资问题容易引发农民工“过激行为”和群体性事件。近年来,由于新闻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受“只有闹大了才能引起媒体关注、政府重视”观念的影响下,在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的情况下,受害者总希望把事情闹大,或者采取惊人举动或者拉集众人到政府上访。可能会出现有些劳动者跑到高层建筑顶端威胁要跳楼、要自杀等“过激行为”的讨薪方式,也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原因分析
关于拖欠工资问题,不排除有些老板有恶意欠薪之嫌,但就今年以来的形势看,拖欠工资问题的发生有其客观原因。一是原材料、人工成本上涨等成本增加,二是受到欧债、美债危机的影响,再加上越南、印度等区域企业以低价加入订单的抢夺,小企业还面临订单大幅萎缩的“夹击”。利润下滑已经成为今年小企业最难迈过的一道坎。加上贷款门槛高、融资难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而引发的欠薪事件难以避免。
三、对策建议
解决中小企业欠薪问题要坚持重在预防、重在治本的原则。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一是要认真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降低小企业税费等措施,扶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比如可以降低增值税、营业税等等,并降低各种费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二
是为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融资渠道和服务,为中小企业的开发新产品、技术创新、科研等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对环保、发展潜力大、提供就业机会多的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开拓创新转型升级。三是加大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力度,及时处理好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劳资纠纷,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已发生欠薪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协助企业做好清欠工作,防止欠薪扩大。
二○一一年十一月八日
(联系人:卢健秋,电话及传真:3372752)
第二篇:关于影响社会稳定问题分析及思考
关于影响社会稳定问题分析及思考 宜宾县政府副县长 周 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矛盾和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突出矛盾和问题预防化解的有效方法,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已势在必行。笔者以宜宾县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例,对如何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进行了探讨。
一、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工程建设引发众多不确定矛盾。除了政策规定的赔偿项目外,很多工程(包括国家重点工程、市政工程、乡镇基础设施、商品房开发等)在建设过程中,会引发一些政策没有规定赔偿、事前未考虑到的千差万别的矛盾和问题,成为引发不稳定事端的最大因素。其中,包括水电工程建设引发的河流断航问题、市政建设影响道路通行问题、道路建设影响客运班车及群众出行问题、电网线路建设影响居民安全问题等。随着近年来各项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这类问题正逐年增多,由于情况各异,处置十分困难。
(二)非正常死亡死者亲属非法索赔产生不安定因素。这类事件中,由于“人死为大”,极易引起他人同情,并演变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非正常死亡事件大致可以分为医患纠纷、安全事故、自杀、溺水及其他事故等多种类型。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医患纠纷,发生频率高,处置难度大。
(三)企业发展涉及群众利益问题。在企业改制、重组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有的产生大量下岗职工,有的影响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产生诸多社会问题。
(四)征地拆迁涉及大众民生。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地征地拆迁量均较大,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征地赔偿标准因各地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均GDP的不同,有着较大差别。在实际执行中,很多被征地对象往往把拆迁赔偿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相比较,有非法建筑也要求按合法建筑标准赔偿。同时,由于征地相关后续政策滞后,造成一些失地农民失地后出现困难和问题难以及时解决,导致在很多重大工程建设中,征地拆迁工作异常艰难,工程进展缓慢。
(五)辞退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遗留问题难以解决。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大多常年工作在偏远的乡村,条件艰苦,一干就是十年、二十年,将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教育事业,但却没能享受到与公办教师相同的福利待遇,且差别很大。但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大量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被辞退。
(六)移民问题影响库区及社会稳定。宜宾县移民问题主要涉及向家坝水电工程,该工程为金沙江水电滚动开发下游河段的一个大型水电工程,于2004年7月8日正式施工建设,右岸施工区在云南省水富县,左岸施工区涉及宜宾县安边镇1917人和屏山县移民约6万人。
(七)其他各类社会问题不容忽视。除以上六类问题发生的不稳定苗头和事件,还有如校园安全、涉警(政)事件、民间纠纷、计划生育、刑事案件、治安事件、网上舆情、沙石开采、药品销售、乡镇医院历史问题、复员退伍军人问题、其他事件等等,这些问题在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成为引发不稳定苗头和事件的重要原因。
二、突出矛盾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改革发展,折射矛盾纠纷根源所在。宜宾县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县目标,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各项改革发展措施力度不断加大,向家坝工业园等多个工业园区正加快建设,进驻多家大型企业,同时,向家坝水电站、滨江路综合开发等重点工程正深入推进,以实行居住证为主的户籍制度改革正抓紧进行等等。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势必涉及到公民的切实利益,从而产生各种矛盾纠纷,这是产生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根源所在。
(二)利益驱使,体现群众自身本能诉求。在当前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最终处理结果中,绝大部分是通过赔偿、补偿与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后,事件才得以化解处置。一方面,一些矛盾和问题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实受到了侵害。如医患纠纷患者确因医方责任造成死亡,工程建设中当事人生产生活确实受到了影响,征地拆迁中失地农民赔偿确实没有及时兑现到位,企业改制中下岗职工相关善后事宜确实没有按政策及时解决等等;另一方面,受现代社会中很多不良思潮的影响,部分群众有一种“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理,把上访、闹事作为解决诉求、获得赔偿的捷径。使本来可以通过合法手段合理解决的问题,当事人却以种种借口采取非法的手段向当事方和党委、政府施压,将问题人为扩大化,成为突出社会矛盾和问题。
(三)标准不一,赔偿差异导致矛盾产生。一是地区不同,标准不同。受区域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人均收入的不同,标准大相径庭,如: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中,宜宾县与相邻的云南省水富县、宜宾市翠屏区相比,差别都较大,更不用说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二是户籍不同,标准不同。由于现行的二元制户籍制度,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在社保、住房、医疗、赔偿、公共服务等因户籍性质不同享受的待遇明显不同。
(四)政策滞后,凸现历史现实社会背景。一是历史原因。如辞退民办教师及代课教师问题。二是政策滞后。按相关政策规定,征地补偿由市县级政府根据辖区土地整体规划要求,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水平等情况确定标准,除此之外,没有相关政策。而被征地对象一旦成为失地农民,如果没有正当职业和后续收入,没有生活来源,则以补偿标准低不能满足生活需要为由多次上访。这些历史和政策问题,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现状,同样易引发社会矛盾和问题。
(五)公民素质差异,导致矛盾纠纷多样复杂。一是法律素质。我国已经历了五个普法规划,法制宣传已经进行25年,今年又是第六个普法规划的第一年,法制意识基本深入人心,但仍有部分群众的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在处理矛盾纠纷上不依法办事,采取群体访、越级访、纠缠访或其他非法形式制造声势、层层施压,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二是心理素质。受“仇官、仇富、仇警”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一些人人心浮躁,没有主见,遇事不能理性正确对待,人云也云,缺乏正义感和大局意识;一些人缺乏明辨是非的心理素质,抢购食盐事件便是典型事例。
(六)网上舆情,误导矛盾问题发展走向。当前,互联网已成为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形式,其快捷方便深受社会欢迎,特别是网上舆情往往对事件的发展走向产生重大影响。舆论为了寻求卖点,吸引眼球,往往利用人们同情弱势群体这一普遍心理,不问原因、不经调查、甚至不讲事实,胡乱指责政府及相关部门不依法办事,对涉警(政)等敏感案事件,更是恶意炒作,进行大肆渲染,将人们对事件的正确认识引向反面,将事件引向复杂化。
(七)体制不畅,反映矛盾问题处置弊端。按照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要求,各地、各部门也层层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但实际工作中,有的地方没有真正落实多部门配合协作的“一盘棋”总体工作格局,没有充分发挥化解合力,致使许多小矛盾小纠纷久拖不决,极易导致矛盾和问题升级,增加了维稳难度和成本。
三、预防化解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功做法
(一)健全一个会研制度,确保化解常态开展。在坚持矛盾纠纷“日常排查、定期排查、专项排查和特殊时期排查”等制度的基础上,将矛盾纠纷排查、信访形势分析、治安形势研判等会议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健全了由政法委、公安、信访等部门参与的信访维稳工作“定期会研制度”,从组织、内容、程序、结果运用四个方面将矛盾纠纷排查督办进行了细化和完善,加强重点涉稳问题排查调处工作的组织协调,使重点矛盾纠纷、信访突出问题、治安突出问题的排查化解工作更具高效性、常态性、实用性。
(二)落实两种排查渠道,确保信息来源真实。一是开展民意排查。积极开辟“民意通道”,利用日常管理、服务、调研摸排以及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手段,广泛搜集社情民意,及时掌握社会治安动态。二是完善情报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各乡镇、村社及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大情报工作体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情报信息工作新局面。同时,严格信息上报制度,对摸排出的各类隐患坚持日报、周报、月报,重大突发事件信息1小时内上报。
(三)夯实两个工作基点,确保基础扎实规范。一是建立一个信息录入平台。将矛盾纠纷化解纳入国保基础工作信息平台建设,确保矛盾纠纷信息录入、报送工作规范、及时,为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指挥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直观的依据。二是规范一个调解工作场所。所有乡镇、派出所和县级重点部门分别建立了调解室,制作统一的法律文书和调解制度,明确单位调解人员。
(四)整合三种情报资源,确保方向决策正确。一是分析研判与警综平台相结合。依托公安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实现治安稳定信息共享,对辖区各类不稳定因素特征进行综合研判,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分析研判同互联网相结合。加强对互联网日常巡查,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整合社会信息开展战略研判,对社会治安和维稳等信息进行分析,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三是分析研判同三大调解相结合。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者研判的沟通联席机制,及时分析研判、研究化解矛盾。
(五)抓实四个化解机制,确保工作责任落实。一是基层组织(社区、村组)化解机制。一般性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首先由基层组织化解,当事双方更容易接受,化解更为及时、有利。二是相关职能部门化解机制。矛盾纠纷争议比较单一,只需一个职能部门就能解决的,利用主管部门的管理优势,由涉及的部门组织开展化解工作。三是政府牵头部门配合化解机制。对于矛盾纠纷较为复杂,涉及管辖争议的问题需要多个部门配合解决的,由党委、政府牵头,相关部门配合联合开展疏导化解,解决当事人诉求。四是专家化解机制。对于涉及法律政策较强的矛盾纠纷问题,当事双方对法律政策不清,但又坚持己见的,邀请法院、律师事务所的法官、律师组成“专家”调解组进行依法调解。
(六)强化五种督查手段,确保处置效果良好。一是建立台账。对排查出的不稳定因素逐件按诱因、发生地点、涉及人数、重点人员、主要诉求、事态发展预测、组织调处工作情况等要素登记造册,实行动态跟踪。二是专人包案。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确定责任部门和包案人员。三是加强回访。对于调处的重大矛盾纠纷、案事件由包案人员定期回访,督促履行协议,防止纠纷、案事件出现反复。四是加强督查。采取明查暗访等方式,对工作不得力、措施不到位的部门和人员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五是进行评比。在各单位绩效考核中设置群众测评内容,与奖惩直接挂钩,使群众监督、评议工作更便捷、公开、透明。
四、预防化解矛盾和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强化意识,打牢维护稳定思想基础。一是加强法制宣传。采取集中宣传、专栏宣传、媒体宣传、进校园(社区)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信访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真实案例,以案说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心理素质,引导人民群众理性对待问题、依法解决诉求。二是加强教育培训。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积极开展各级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广大基层干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稳定意识,树立立足本职、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理念,站在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切实做好各类矛盾和问题的化解处置工作。
(二)健全机制,推动排查化解常态运行。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处置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组织领导力度,将此项工作作为对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各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责任制,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意识,认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将工作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二是落实工作机制。党委、政府应根据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具体特点,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定期对辖区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工作重点,提出工作要求,落实工作措施。同时,各单位、各部门也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预案,特别是群众利益诉求群体涉及的主要单位和部门。强化部门联系和沟通,增强协作意识,明确职责,突出重点,做到针对性强,有实际操作性,确保处置突出矛盾和问题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对在矛盾和问题处置中没有认真履职,使工作被动、造成群体性事件或其它严重后果的,严格倒查责任。
(三)把握重点,确保排查化解工作实效。一是突出重点矛盾纠纷。本文所例举的工程建设、非正常死亡、企业发展、征地拆迁、被辞退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及移民问题等六类问题是目前宜宾县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党委、政府及相关工作部门,在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要按照维护社会稳定的总体要求,以这些矛盾和问题为工作重点,落实相应工作措施,明确工作任务,积极主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最大限度的化解突出矛盾和问题,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把握重点处置环节。抓住事前排查环节,确保早发现。改进群众工作方法,结合日常检查、专项行动、集中排查,第一时间掌握矛盾纠纷。抓住事中处置环节,确保早化解。把社会矛盾化解作为维稳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切实转变传统思维模式,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向群众说透道理,理顺其情绪,做到以理服人,把矛盾彻底化解。抓住事后环节,确保早平息。当矛盾纠纷演变成群体性事件时,坚持理法并重,及时控制局面,依法坚决果断处置,快速平息事态,绝不能任其蔓延恶化,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坚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四)源头治理,杜绝矛盾纠纷扩大升级。一是强化排查。把摸排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放在乡镇,放在街道社区的民间矛盾纠纷上,特别突出加强对土地、宅基地、民间债务等易引发纠纷的排查。牢固树立“抓信访就是抓稳定,化解矛盾也是执法”的理念,对长期进京到省越级上访户、大型工程建设安置移民、征地拆迁户等重点对象进行摸排,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耐心细致地疏导群众情绪。对人民群众关注和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排查,做到矛盾纠纷件件底数清、事事情况明,纠纷排查不留死角。二是协作联动。在认真排查的基础上,基层综治、司法、调解委员会、公安等相关部门认真履职,充分发挥基层综治成员单位合作联动效应,运用法律、行政、司法等多种手段,切实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防止发生群体性事件或重大治安、刑事案件。
(五)规范标准,做到化解处置有章可循。一是加快立法进程。在当前涉及赔偿事宜的事件处置中,各地执行的政策和标准不一致,导致当事人提出的相关问题很难理直气壮的答复,这使得基层承办人员很难把握尺度。特别是发生死亡事件,受害当事人方往往提出上百万的高额赔偿,动辄组织上百人滋事。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为了息事宁人,花钱买平安,往往无原则、无标准的高额赔偿,导致恶性循环,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出台统一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立法调研,规范统一各种诉求的赔偿标准,禁止漫天要价,并且作出硬性规定,明确相关法律责任,使得基层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处置中能做到有章可循,依法处置。二是健全完善政策规定。针对失地农民的后续安置问题、被辞退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问题、复员退伍军人的待遇等相关政策问题,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符合当地实际又能让群众接受的政策规定,积极解决其具体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的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
(六)依法打击,彰显化解处置法制效果。一是注重日常证据搜集固定。在各类突出矛盾和问题中,有少部分人蓄意煽动、聚众滋事。包括有的故意在网络舆情上歪曲、捏造事实等等。这部分人员在事件的整个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关键阶段起着重要作用,公安机关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处置各类矛盾纠纷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依法搜集视频、文字等相关资料证据,对有的重点对象甚至要长期盯控,并落实重点监控措施,为依法打击奠定基础。二是实时依法打击处理。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有的发展周期短、突发性强,有的则周期较长、处置较难。有的不法分子蓄意长期肇事,有的则在多个事件中扮演着同样的非法角色。比如近年来出现的“医闹”现象就较为典型,“医闹”人员为非法牟利,以此为目的,以他人医患纠纷为借口,到纠纷现场人为制造事端,并不断将事态扩大,以达到高额索赔的非法目的。公安机关应在搜集固定证据的基础上,抓住时机,依法打击处理,达到处理一个,震慑一片、教育一片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七)舆情引导,把握化解处置正确导向。一是畅通诉求。认真落实政务公开的相关规定,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切实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法规、重大决策、重要事项、工作信息及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及时予以公布。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和完善工作措施,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水平。对涉及稳定的重大矛盾和问题,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澄清不实言论,以正视听,及时开展正面宣传,引导公众了解事实真相,让事件处置向有利方面发展。二是加强管控。严格按照新闻宣传和网络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网上舆情监控工作。切实落实网络安全24小时巡查制度,及时删除和封堵涉及社会稳定的有害信息,及时掌控和正确引导舆情,避免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加大网络安全监管部门技术和人员的投入力度,建立网络安全工作平台。强化新时期应对网络安全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应对网上舆情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篇:民族宗教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影响
民族宗教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影响
【摘要】
民族宗教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碰撞突出、民族宗教问题与社会政治对立因素增多、民族宗教地区的各类矛盾日趋复杂、境外敌对势力的煽动蛊惑力度加大、“三股势力”恐怖活动升级加剧等问题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影响。
【关键词】
国家安全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不稳定 因素
【正文】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有着深厚宗教信仰传统的国家。我国少数民族中许多人都信仰宗教,有些少数民族几乎全民信教。宗教在这些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深刻的影响。多民族多宗教是我国的重要国情之一。多民族的存在,意味着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到方面的差异和矛盾;多宗教的存在,同样意味着宗教间、教派间的差异与矛盾。能否科学正确的处理民族宗教矛盾,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大问题。尤其是我国地域辽阔,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特征具有较大差异,社会稳定问题非常复杂。只有及早洞察社会各领域的不稳定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着力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才能保证国家安全,才能使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一、民族宗教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碰撞突出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给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实惠。但由于受环境、交通、自然、历史等到因素制约,边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依然不能适应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与内地、沿海相比落差较大。特别是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质量不高,人文素质不能与内地同步提高,再加上居住环境、生存条件先天不足,资金、技术、人才又较匮乏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格局调整等等,直接诱发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理失衡和不满情绪,迫切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与落后的生产力现状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日显突出。在各民族间的交流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经济利益、物质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方面的碰撞,导致一些民族宗教问题强化,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
二、民族宗教问题与社会政治对立因素增多
民族是社会的主体,宗教是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其各自不同的概念、特点和功能,但二者紧密联系,又互相依存,并与政治、法律、哲学、艺术、科学、道德交织在一起,与社会各个领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与政治、法律息息相关、互为作用。近半个世纪以来,各宗教参政议政的意识大大增强,宗教性的政治活动十分活跃。同时,由于不同宗教信仰有差别,同一宗教内还有派别的差异,形成的相应信教群体对政治、经济的诉求也不同,形成的政治势力也不尽一致,可以是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集体,也可能是具有革命思想的平民阶层以及形成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的力量。但即便是和平力量,也可能在一些别有用心人员的唆使煽动下,把单纯的经济文化、刑事案件、民间纠纷、家族矛盾等到问题上升到政治层面,触及相关的民族宗教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人为扩大矛盾,制造政府失误,使经济问题政治化、简单问题复杂化、国内问题国际化。目前,世界性的民族宗教问题在我国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三、民族宗教地区的各类矛盾日趋复杂
民族宗教矛盾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一是累积性。民族宗教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量大面广,往往是各种情绪、意见的积累,各种小摩擦、小纠纷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的变化。
二是突发性。偶然的小事,小的摩擦,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乘机挑唆煽动,形成大的事端。
三是扩展性。民族意识和宗教信仰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特殊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而且特别敏感,一旦有事,民族意识和宗教信仰中的自我保
护心理就会很快蔓延,迅速传播,抗争的激情和盲目的热情容易形成合力。特别是当今信息社会,更有利于加速扩展。
四是沉淀性。事情闹大了,靠说服教育很难解决,往往不得不用一些行政、甚至强制手段,表面上看事态平息了、缓解了,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沉淀的思想隔阂,加深了潜意识的民族矛盾,为再度爆发民族问题埋下了祸根。许多民族宗教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容易被敌对分子插手利用,推波助澜,把群众的一些极端情绪和活动引向政府,扩大事态,促使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敌我矛盾,或者两种矛盾互相交织,增加了解决难度。
四、境外敌对势力的煽动蛊惑力度加大,宗教问题成为一些西方国家进行渗透、破坏,甚至颠覆的工具
长期以来,作为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西化”和“分化”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问题一直是被国外敌对势力得用对中国进行渗透、破坏甚至颠覆活动。早在清朝末年,英、俄就暗中支持“东突”分子分裂中国;冷战时期,苏联也曾秘密帮助“东突”训练,援助武器弹药;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实现其长期主导世界的全球战略,仰仗着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改开放给境外敌对势力的政治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往往打着“民族”和“宗教”的旗号,大搞民族分裂活动,煽动宗教极端主义情绪,以达到干扰破坏我国经济建设之目的。他们利用互联网以“人权”、宗教为借口,大肆散布谣言,蛊惑人心,攻击我国政治制度和经济建设,甚至煽动、制造社会骚乱和恐怖事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严重破坏了社会稳定。西方反华势力以宗教问题制造热点,向我国施加压力,成为企图迫使我国在政治上作出让步、达到进一步遏制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境外敌对势力的猖獗已威胁到我国民族地区稳定和国家安全。
五、“三股势力”恐怖活动升级加剧
“三股势力”即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和恐怖主义。冷战后,民族主义在全球范围抬头,伊斯兰教得到全面复兴,苏联解体后的中亚地区是伊斯兰教复兴的重要地区。借助地缘,新疆民族分裂势力以伊斯
兰教为幌子大肆向我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地区渗透。为达到分裂祖国的政治目的,以“东突”为首的分裂势力恐怖暴力活动逐步升级。他们通过开办地下讲经点,极力传播以恐怖暴力为手段的民族分裂思想,还通过暗杀、绑架、爆炸来制造恐怖气氛。
民族地区、宗教领域的稳定,虽然是社会稳定的局部,但又是一个特殊的局部,处理不好就会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甚至成为国家政局、政权不稳的决定性因素。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是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在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与社会稳定的矛盾是比较突出的,仍然面临着化解教派纠纷、更新自身消极因素、抵制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分裂、渗透活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宗教问题,全面正确地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维护社会稳定。
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妥处理宗教问题的前提。“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种宗教中,有信仰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我国及其他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禁止和取缔宗教,不仅不能消灭宗教,不能消灭宗教存在的消极影响,反而不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要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必须以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为前提。二是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是妥善处理宗教问题的重点。做好宗教工作,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然要求。三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妥善处理宗教问题的目标。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各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宗教发展的正确方向。如果宗教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将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和进步。四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是妥善处理宗教问题的难点。“坚持自主自办原则是民族的最高利益,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利用
宗教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第四篇:城市房屋拆迁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城市房屋拆迁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学院:化生学院班级:10化学
近几年来,在我国各大城市进行的大规模旧城改造建设,通过房屋拆迁,不同程度地提高和改善了城市环境和市民的居住条件。因为房地产开发与房屋拆迁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涉及房产、土地、拆迁补偿、建管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而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所以单项突进必然引发矛盾。目前,以房屋拆迁和居民安置为中心的城市拆迁纠纷愈发凸显,已引起了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拆迁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必将影响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最终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中的障碍。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拆旧建新本是件好事,但现实是房屋拆迁引起许多问题,群众上访和纠纷接连不断,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
多数城市房屋拆迁计划只是在总量上进行控制,没有全面考虑拆迁资金来源、保障措施、安置房源的储备、贫困居民的住房保障措施等方面的问题,盲目地扩大城市房屋拆迁的规模,因而引发拆迁难、购房难、租房难、租费高等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被拆迁居民的生产生活,或者是拆迁安置房的建设滞后于房屋拆迁,造成适合被拆迁人购买房屋数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净地出让或者商业性开发建设,将居民的房屋拆除,将安置房建设在条件比较差、环境不好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郊区,群众不愿意搬迁而上访。
拆迁规模快速增长;拆迁项目相对集中;在被拆迁户中,低收入、低补偿款的拆迁居民比例呈增加趋势等。由于拆迁规模过大,被拆迁项目集中,部分城市和地区房价上涨较快,而被拆迁居民大多数为收入较低的家庭,导致中低价位的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需求猛增。与此比较,城市中低价位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供应明显不足,供需矛盾激化使得城市房屋拆迁矛盾更加突出。
城市房屋拆迁改造对被拆迁人而言肯定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和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关键,只有各项设施都非常完善,才会减小拆迁改造带来的影响。教育、医疗、购物及出行是影响居民生活的主要方面,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当协同合作,对于已建成的小区,政府应当尽快完善其周边的基础设施,对于尚未动工的项目,则应当做好规划,保证小区软件和硬件环境的性能。
总之,城市房屋拆迁改造应该在保证被拆迁人原有生活质量不受到影响的前提下,力争有所提高。这才是城市房屋拆迁改造、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学号:101001014姓名:吴志波
第五篇: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从小处着手 从大处着眼 立足于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工作根本大局
——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中共乾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张向阳
近日,在县委学习科学发展观“三位一体”调研活动中,我带领有关人员深入到周城乡南齐村、海泽纳米公司等地,通过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及电话测评等形式,和一线干部群众面对面交心、零距离接触,对当前农村和谐稳定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形成以下几点思考:
一、南齐村和海泽公司现象折射出当前农村和谐稳定工作基本现状
按照这次调研方案要求,我们把调研地点选定在周城乡南齐村和海泽纳米公司,南齐村总人口1500多人,总户数370户,其中党员35人,耕地面积1500亩,全村以种植和贩运苹果为主,农闲外出人员达200多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种植产业加劳务输出型乡村。海泽纳米是我县近年引资落户的重点项目,对我县劳动力就业和带动地方经济起到积极作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稳定新农村这一目标,把农村稳定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县乡村始终坚持“第一责任保稳定”,通过夯实基础,健全机制,扎实推进平安创建,积极化解各类矛盾,促进了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从调查中了解到,南齐村综治及调处网络比较健全,警务室、巡逻队能发挥一定作用,加之全部为韩姓同一宗族,民风淳朴,长期以来全村无重大违法乱纪事件发生。由于村两委班子工作能力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得力,被列为09年全县新农村示范村。海泽公司积极落实单位内保和安全生产各项措施,警务室、卫生室、工友活动中心等机构设施齐全,经常性开展“百日无事故”、业务技能比武、职工演讲赛、读书竞赛、卡拉OK赛等活动,企业安全教育和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平安企业创建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自公司成立起未发生一例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企业内外无一例严重违法犯罪。综合以上调查情况,反映了我县农村和谐稳定工作的基本现状:一是农村各类机构设施比较健全,并能发挥一定作用;二是综治维稳队伍网络完善,在维护农村平安稳定方面举足轻重;三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科学合理,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大为改善;四是农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法律意识普遍增强,违法乱纪现象明显减少;五是农村社会大局稳定,治安情况群众比较满意。这些表明我县农村社会基本实现了“稳定才能发展,发展促进和谐”。但平安创建知晓率相对较低,创建宣传形式和效果还待进一步加强。
二、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深层次原因 从调查分析来看,影响农村和谐稳定主要有以下问题:
1、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调查中,群众反映全村的人均收入较单一,仅依靠种植业和农闲外出打工,村上长远规划不到位,基础条件并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且贫富差距较大,村民之间有攀比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发生矛盾纠纷,有时村上还难以解决。当今农村存在的突出社会矛盾,都直接或间接与农村经济落后有关,特别是关系到农村长远发展、关系到农民最起码的生产、生活条件等问题。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缓慢,另一方面群众不断提高并趋多样化的物质文化利益要求难以完全满足,利益矛盾关系愈趋复杂,协调解决的难度加大。
2、群众的权益和依法保护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村涉土问题上。这些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步伐加快推进,用地日益增多,因征地纠纷、征地补偿、拖欠征地款和征地款使用管理、私卖土地、土地租赁、土地承包、宅基地纠纷等涉农土地问题,逐渐成为当前农村的热点和敏感的问题。在征用农村土地过程中,有的农民利益受到侵害,合理权益诉求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因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问题错综复杂,且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性等因素的限制,一些群众的合理要求得不到完全满足,加上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不够完善,农民群众大多为了追求眼前经济效益,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知识欠缺。这些矛盾若调解的不及时、不到位,就有进一步激化的危险。
3、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引发的矛盾。由于城乡差距扩大,发展水平有些失调、贫富差距等因素,已经引起了一系列社会矛盾。一是近年来农村经济收入有相当程度的提高,但是农村还有一些比较贫困的村和困难户;二是农业产业的推进促使生产效益的明显提高,但是相当部分群众仍处于“小农”意识状态;三是多数村显示出可观的经济发展速度,但是也有一些村变化不大,等等。严重不平衡的现实,影响着农村社会和谐进程,引发系列社会矛盾,这些从调查中明显得以体现,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不平衡,城中村与偏远村的发展不均等问题可以反映。
4、社会管理滞后与构建农村社会和谐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加之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农民工回流,无事可干,时常聚众酗酒、赌博、甚至打架斗殴、盗抢,使农村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但相应的行政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却跟不上,从而造成了个别地方党群、干群关系较为紧张;有些群众因法制意识不强,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合理要求反而以不合法的途径解决,有时与基层干部不依法办事交织在一起,使得矛盾更加复杂,更难处理。同时,农村的村民自治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也有许多乡村基层民主运作问题较大,变相集资、摊派不良现象仍然存在。例如该村两委会由于经费保障问题,虽则有警务室、调委会、巡逻队,由于工资报酬难以兑现,在工作发挥中有时只是摆设,管理上相对滞后,导致农村社会和谐之间矛盾。
5、历史遗留与现实发展的矛盾。曾一时期,教育“普九”、各项达标、上交税费、公益事业等原因形成相当多的村债台高筑,运转极为艰难。一是外欠贷款、社会融资时常催收;但是因债务锁定,群众欠村集体的陈欠无法收取,相当部分成为呆帐。二是群众迫切要求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如修路、基础设施等等;但是资金往往没有着落,甚至形成新的负债。部分村干部有怨声、部分群众有怨气,影响和谐、激化矛盾。三是农村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问题引发的纠纷仍然时常存在。
以上诸多问题,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在:
1、重视程度还不够。基层个别领导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维护稳定二者之间的关系,维护稳定的大局意识不强,职能作用很少发挥,导致一些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
2、关心群众不够。有些领导和工作人员严重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总是“浮”在上面,坐等群众上门,没有主动“沉”下去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民意,或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理睬,不作为,致使有的地方不断发生群众上访、甚至越级上访。
3、信息不灵。有的地方和单位没有认真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对矛盾纠纷动向掌握不够,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容易引起群众集体上访的问题没有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往往是上级信访部门反馈回来才知道相关情况,造成了工作的被动。
4、思路不活、办法不多。当前,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有的部门和单位在解决问题时,习惯沿袭老办法、老思路,而不能积极想办法、出思路,创造性开展工作,导致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加大了问题的处理难度。
5、部分单位配合意识不强,力量整合不够。主要表现在需要多个单位参入处理问题时,有些单位不是积极参与、主动配合,而是能推则推,能躲则躲,互相“踢皮球”,给矛盾化解造成了被动。
三、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几个主要着力点 针对上述农村和谐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要搞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工作入手。
1、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关键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我们要把工作重心下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推进平安乾县创建活动,构建起人防、物防、技防和人民、行政、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工作网络,扎实开展好十大基层单位平安创建竞赛活动。我们当前已经层层召开了会议,议定了方案、措施,正在阳峪、阳洪、梁村、城关、薛录、临平6个乡镇和在城内安居小区推行平安创建基础建设试点,此举将为有效维护稳定工作大局奠定良好基础。
2、健全各项制度。一是努力推进民主决策,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要按“一事一议”的要求,提请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按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二是切实搞好村务公开工作,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应向村民公开,接受群众参与监督,增强村务公开的透明度。三是要建立完善村务公开的运行机制,实施“阳光工程”。村务公开的重点是财务公开,试点推行村帐乡管,特别是要注意发挥村民理财小组的监督作用,让村民真正参与和监督村级基层组织管理。
3、完善体制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形成完善调处网络和工作机制,防止一转了之和不督不办等现象的发生。二是要依法分流和妥善解决涉法信访问题。正确处理好法、情、理之间的关系,对涉法信访案件,要积极引导群众按法定程序解决。有规定的按法律、法规办;没有规定的按现行政策办,现行政策没有规定的,要在有利于维护稳定的前提下合理办。三是对极少数别有用心,以上访为幌子借机闹事的违规违法人员,要依法处置,真正做到对群众有理有序的信访,想法设法帮助解决;有理无序的,先变无序为有序后,认真加以解决;无理无序的依法处理。
4、开展好专项治理。一是组织政法部门适时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对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带有黑社会性质组织特点的黑恶势力犯罪活动等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要始终保持严打态势。二是发挥综治成员单位职能作用,依法严惩哄抬农资价格,制售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等严重侵害农民利益的犯罪行为。三是集中整治突出的治安问题,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使广大农村群众不断增强安全感。四是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地开展刑事犯罪预防工作,最大限度地遏制和减少犯罪发生。五是严厉查处侵犯农民民主权利的案件,努力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
5、营造好舆论氛围。围绕提高“安全感”和“知晓率”两大指标,不断丰富宣传载体,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宣传范围,采取广播、传单、印制广告牌、制作电话彩铃等形式,进一步扩大宣传;以“五五”普法规划为重点,全面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律意识,为农村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6、发展好农村经济。这是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治本之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全县各级要高度重视发展经济,围绕县委“54321”战略部署和“五抓五促”的工作思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现代效益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逐步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扶持政策,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和谐,扎实推进平安乾县创建活动。不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切实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全力实现“一控制,两下降”目标,为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环境。只有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才能实现农民的安居乐业,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只有实现了农村的“平安”、“和谐”,才能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