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明确保外就医诊断医院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明确保外就医诊断医院的通知
黔府办发〔2012〕38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有关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医院开展医学鉴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并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四条第四款“对于罪犯确有严重疾病,必须保外就医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诊断并开具证明文件”的规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13年1月1日起,对罪犯确有严重疾病,必须保外就医的,由省人民医院、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省司法警察医院或罪犯服刑的刑罚执行单位所在地市(州)级人民医院(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安顺市人民医院、毕节市人民医院、铜仁市第一人民医院、黔东南自治州人民医院、黔
南自治州人民医院、黔西南自治州人民医院)诊断并开具证明文件。
二、指定医院出具严重疾病证明文件,医院应成立专门的组织,指派合格的专门人员进行诊断,并且必须是受刑罚执行单位的委托才能进行。
三、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实施前,需要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医院作出有关医学鉴定的,仍按照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有关条款的通知》(黔府办发〔1997〕114号)的有关规定办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实施后,黔府办发〔1997〕114号同时废止。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2年8月2日
第二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黔府办发„2010‟63号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安委办贵州省安全生产工作绩效考核奖惩办法的通知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安委办《贵州省安全生产工作绩效考核奖惩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厅印)二○一○年七月八日
贵州省安全生产工作绩效考核奖惩办法
省 安 委 办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贵州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第三条 考核原则。
(一)政府全面负责。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和工作落实,确保实现国家和省制定的工作目标,确保所辖区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二)管行业(系统)必须管安全。各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对本行业(系统)安全生产工作负有监督管理职责。必须做到严密部署,严格监督检查,确保本行业(系统)安全生产工作有效开展和落实。
(三)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各级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本级政府、部门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其他负责人对其所分管的行业、部门、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责。
(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各级政府必须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计划、安排、检查和考核,保证安全生产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协调适应。
(五)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存在的非法违法、违规违章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具有联合打击、共同治理的责任。
(六)激励奖惩相结合。各级政府、部门、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职责明晰、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确保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和目标实现。
(七)实事求是。被考核单位要向考核单位如实反映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提供相关资料和数据,不得弄虚作假,发现不如实反映情况、提供虚假资料和数据的,将依照相关规定从严查处。
(八)公开、公平、公正。考核单位要严格按照本考核办法对被考核单位进行客观公正评价,考核结果要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第四条 上一级政府与下一级政府、各级政府与有安全监管责任的相关部门、相关政府部门与生产经营单位每年要签订《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和任务责任书》(其中,省政府或省级相关部门与中央在黔及省属重点企业签订;市级政府或市级相关部门与市(州、地)属企业签订;县级政府或县级相关部门与其它企业签订),以细化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和任务。
第五条 考核范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负有安全监管任务的相关部门;与政府部门签订《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和任务责任书》的各生产经营单位。
第六条 考核内容。原则上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和任务责任书》确定的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为主。其中:
对政府考核的主要内容有:
(一)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及较大以上事故控制情况。
(二)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各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规定的通知》(黔府办发[2009]30号)相关规定和要求,履行安全监管职责情况。
(三)对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的组织领导、责任分工、措施保障和工作考评情况。
(四)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部署、安排及执行情况。
(五)安全生产体制、工作机制、责任体系的建设情况。
(六)安全监管系统基层基础建设工作落实情况。
(七)用于消除事故隐患、防止职业危害、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实施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和安全科学技术研究等安全生产资金的安排、投入和管理、使用情况。
(八)以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和建设行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生产支撑体系建设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等为重点的安全生产主要工作部署、开展及落实情况。
(九)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情况,重大安全隐患挂牌督办和治理落实情况。
(十)事故报告、抢险救援、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及落实情况。
(十一)国家和省部署的其他安全生产工作开展和落实情况。对政府有关部门考核的主要内容有:
(一)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各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规定的通知》(黔府办发[2009]30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安委会及各成员单 4
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的通知》(黔府办发[2010]28号)要求,履行安全监管职责情况。
(二)对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的组织领导、责任分工、指导监督和检查落实情况。
(三)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责任体系的建设情况。
(四)国家、省组织开展和部署安排的安全生产重要活动(包括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督查)、重点任务、主要工作贯彻落实情况。
(五)本行业(系统)安全生产突出问题、薄弱环节的研究解决情况。
(六)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情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隐患“挂牌”督办、治理落实情况。
(七)事故报告、抢险救援、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及落实情况。
(八)国家和省部署的其他安全生产工作开展和落实情况。
对生产经营单位考核的主要内容有:
(一)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及较大以上事故控制情况。
(二)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规定的通知》(黔府办发[2009]31号)要求,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情况。
(三)安全诚信和安全文化建设情况。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工作职责。第七条 考核方式。
(一)考核由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
(二)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进行考核;各级政府对所属 5
相关部门进行考核;各级政府部门对本行业所监管的企业或单位进行考核(其中:中央在黔及省属重点企业或单位由省级政府部门考核;市(州、地)属企业或单位由市级政府部门考核;其它企业或单位由县级政府部门考核)。
第八条 考核方法。
(一)听取汇报。由被考核单位向考核单位汇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和任务责任书》所明确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二)查阅资料。查阅被考核对象对《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和任务责任书》所明确的工作任务的研究、计划、部署、开展和落实等相关会议记录、文件、资料、档案及其他有关材料。
(三)实地检查。根据考核需要,对有关部门、单位、企业进行抽查。
(四)综合评定。考核单位根据考核结果对被考核单位进行综合评定。
第九条 综合评定采取评分制。其中,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和任务权重原则上各占50%,具体由各地、各相关部门根据工作目标和任务制订《安全生产工作绩效考核奖惩实施细则》确定,满分为100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加分(加分后最高得分不超过该项设定分值):
(一)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控制考核指标每减少1人加0.5分;较大事故起数与前三年本地区、本行业和本单位较大事故平均起数同比每减少1起加1分。
(二)政府、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投入资金与上一同比每增加5%加3分。
(三)成功开展事故抢险救援,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获得省政府嘉奖的,每嘉奖一次加2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扣分(扣分最低至该项设定分值扣完为止):
(一)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控制考核指标每增加1人扣0.5分;较大事故起数与前三年本地区、本行业和本单位较大事故平均起数同比每增加1起扣1分。
(二)考核有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二项所列情形的,扣10分;有第十二条所列情形的,存在一项扣5分。
第十条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达标和不达标四个等次。
(一)考核得分在90分以上的为优秀;
(二)考核得分在80-89分的为良好;
(三)考核得分在70-79分的为达标;
(四)考核得分在69分以下的为不达标。
第十一条 存在下列情形的实行安全生产评优评先“一票否决”。
(一)考核综合评定为“不达标”的;
(二)发生特别重大或三次以上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第十二条 存在下列情形的考核综合评定不能评为“优秀”、“良好”等次。
(一)发生瞒报、谎报或故意拖延迟报事故的;
(二)发生事故后抢险救援行动迟缓、造成损失扩大和恶劣影响的;
(三)对重大安全隐患督办、治理不利导致严重后果的;
(四)执法违法或执法发生严重错误,导致国家赔偿或司法败诉结果的。
第十三条 考核要求。
(一)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对日常工作的监督管理上,强化管理、夯实基础,积极推广使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设施设备,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安全生产环境,有效提高安全生产“硬实力”;切实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和劳动者安全文化素质,有效提高安全生产“软实力”;确保安全生产绩效目标实现。
(二)省兑现安全生产考核奖励原则上由省财政下达给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部门预算中统筹安排。
(三)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在工作结束后40个工作日内完成考核并兑现奖惩。其中:地、县级政府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省级政府在40个工作日内完成。
(四)各市(州、地)和各县(市、区、特区)政府(行署)要结合自身实际,参照本办法制订《安全生产工作绩效考核奖惩实施细则》。
第十四条 考核结果发布。考核结果由各级安委会通报,并在媒体上公布。
第十五条 考核奖惩。
(一)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兑现考核奖惩;各级政府对其相关部门和机构兑现考核奖惩;相关部门对所管辖的企业或单位兑现考核奖惩。
考核“优秀”的,给予一等奖奖励;考核“良好”的,给予二等奖奖励;考核“达标”的,给予三等奖奖励。
(二)在企业考核优秀的,授予企业“安全生产优秀单位”称号;连续5年良好以上等次的,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8
称号。
(三)省政府每5年对全省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一次嘉奖,具体嘉奖办法由省安委办会同省安全监管局、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研究确定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四)考核不达标的地区和部门除上缴责任金外,考核单位对其予以通报批评,主要负责人要向考核单位写出书面检查,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年内取消评先评优资格;考核不达标的生产经营单位,考核单位对其予以通报批评,主要负责人要向考核单位写出书面检查,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年内取消评先评优资格。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安委办负责解释。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0年8月15日起施行。
主题词:经济管理 安全 生产 办法 通知
抄 送:省委各部门,省纪委,省军区,省武警总队,各新闻单位,各人民团体,各大专院校。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高法院,省检察院。
各民主党派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0年7月 15 日印发
第三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黔府办发„2009‟86号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
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意见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有关企业: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一系列安排部署,扎实开展煤矿瓦斯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强全省煤矿瓦斯防治工作,有效防范和遏制瓦斯事故,提出以下意见。
一、构建煤矿瓦斯治理工作体系
瓦斯防治是煤矿安全工作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对于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区、各部门、各煤矿企业要认真执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和《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08]17 1 号),明确主体责任,坚持“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煤矿瓦斯治理方针,构建“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隐患排除、综合利用”的煤矿瓦斯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体系,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严格监管、强化监察,深入开展煤矿瓦斯专项整治,全面提高煤矿安全保障水平。
二、开展煤矿瓦斯专项整治
(一)扎实开展煤矿瓦斯专项整治。煤矿瓦斯专项整治是煤矿瓦斯治理攻坚战的深入和继续,要狠抓整改措施的落实。专项整治中,对所有的瓦斯隐患,必须制定整改计划,明确整改责任、整改时限和整改标准,落实整改资金和整改措施。对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要按《贵州省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制度》有关规定处理,实行“编号登记、挂牌督办、限期整改、专人负责、复查销号”制度,确保在规定时限内整改到位。对存在重大隐患,经整改仍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或依靠现有技术条件难以有效治理的煤矿,要予以关闭。
(二)严厉惩处非法违法和违规违章行为。在煤矿瓦斯专项整治和安全生产执法、治理行动中,严惩“三非”、“三违”和“三超”等行为。要切实抓好在建和整合技改煤矿的瓦斯防治,严格项目核准,严禁将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工程承包给不具备专业能力的队伍施工。
(三)继续推进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继续抓好小煤矿整顿关闭工作,将瓦斯灾害严重,整顿无效、难以达标的小煤矿,要坚 决依法关闭取缔。加强对整合技改矿井的监管,严防在资源重组和改扩建过程中发生事故。加强对已关闭小煤矿的监管,严防死灰复燃。
(四)加强源头管理。要把瓦斯防治作为煤矿安全生产“三同时”监管的重要内容,凡存在重大瓦斯隐患,或者瓦斯治理措施不配套的煤矿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核准;应抽采矿井没有编制瓦斯抽采方案的,不予通过安全设施设计审查;达不到瓦斯抽采规定标准的,不予通过验收。
三、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煤矿企业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主体,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要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管理,大力提升煤矿瓦斯防治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把安全工作做到现场、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
(一)强化制度规范的约束作用。煤矿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煤矿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和规范,坚持有法必依、有章必循、违法违章必究;坚持“瓦斯超限就是事故”、“只认规程不认人”,在企业内部营造依法依规加强瓦斯防治、搞好安全生产的浓厚氛围,把“依法治安”方略落实到企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黔府发„2007‟32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煤矿瓦斯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黔府办发„2008‟83号)等文件精神,对贯彻执行不力 导致瓦斯事故发生的企业,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确保安全投入。煤矿企业应当足额提取、专款专用,加快安全技术改造,加快技术装备更新换代,努力提升煤矿本质安全水平;要定期组织瓦斯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瓦斯隐患必须落实资金、责任人,限期整改,整改经验收合格后才能组织生产。
(三)建立长效治理机制。煤矿企业要建立健全瓦斯防治以及矿井地质、水文等基础资料库,建立健全区队、矿井、集团公司对瓦斯等安全隐患的分级管理和整改治理制度,实施动态监控,形成长效治理机制。在集中开展“攻坚战”和专项整治的基础上,将瓦斯防治制度化、经常化。
(四)狠抓煤矿安全基础管理。一是要以加强班组建设为重点,完善班组建设的规章制度和标准,组织职工群众参与安全管理,将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每个区队、班组和岗位。二是要建立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体系,进一步细化各专业的安全质量标准,明确每道工序的操作规程,切实做到有章可循,便于执行,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严禁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三是要加强班组安全教育培训,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要加强煤矿管理人员、特殊作业人员和新员工岗前应知应会培训,管理人员、特殊作业人员要持证上岗,未经培训员工严禁下井作业。四是要切实加强区队班组的应急处臵工作,注重应急演练,提高防灾、避灾和自救等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四、大力推动煤矿安全生产技术进步
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工作力度,结合安全生产许可等必要的行政手段,在各类煤矿强制推行成熟适用的瓦斯防治技术和装备;要继续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围绕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区域防突措施、低透气性煤层抽采抽放等技术难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要进一步加强对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提高安全素质和岗位技能,把煤矿安全生产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坚实基础上。
五、进一步落实各项经济政策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6]47号)及国家有关部委等一系列政策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安全监管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对煤层气(煤矿瓦斯)和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有关扶持政策的通知》(黔府办发„2007‟118号),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要针对执行中的问题,及时完善办法和措施,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推动煤矿瓦斯防治和安全生产工作。各地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等措施,把瓦斯抽采目标纳入地方煤矿安全监管,落实到产煤县(市)和重点煤矿,全力做好煤矿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工作。
六、加大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工作力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党政领导 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职责,主要领导对安全生产重大问题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组织领导。
(二)加大监管监察执法力度。煤炭行业管理、安全监管监察机构要切实负起监管和执法责任,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严格行业准入和安全许可,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加强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的安全管理和监督,不断促进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坚持依法办事、违法必究,从严执法、联合执法,加强对各类煤矿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要督促煤矿企业贯彻落实《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促使煤矿企业更新防突理念,落实防突措施,强化防突工作。要突出重点地区、重点煤矿和重点环节,结合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治理行动,有针对地组织开展重点检查、专项督查。对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整合技改矿井和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矿井,要实施重点监管、跟踪监察。对监测监控系统不完善、监控不正常、抽采不达标、管理不到位的煤矿,要限期整改;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要依法采取行政处罚、停产整顿等执法措施。
(三)加大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强化警示教育作用,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坚决惩处安全事故的失职渎职行为以及事故背后的腐败行为。坚持安全生产约谈和警示通报制度,凡发生特别重大 事故,或者一段时间内连续发生重大事故、较大事故的,要约请相关地方、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进行诫勉谈话,或发出警示通报,研究加强和改进煤矿安全工作的对策措施,用事故教训推动工作。
请各产煤县级人民政府将此件转发至各产煤乡、镇人民政府及辖区内各煤矿企业。
(厅 印)
二〇〇九年九月十三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 安全 生产 通知
抄 送:省委各部门,省纪委,省军区,省武警总队,各新闻单位,各人民团体,各大专院校。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高法院,省检察院。
各民主党派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9月 14 日印发
第四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2202
【发布文号】黔府办发[2001]19号 【发布日期】2001-03-02 【生效日期】2001-03-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开展全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的通知
(黔府办发〔2001〕19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为了真正摸清粮食库存情况,为国家调控粮食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保证国家库存粮食在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开展粮食清仓查库工作。为切实做好我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1〕7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特作如下通知:
一、一、提高认识,加强对清仓查库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提高对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本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精心组织、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做好粮食清仓查库的各项工作。各地粮食清仓查库工作,要坚持行政领导层层负责制。各地(州、市)、县(市、区)要尽快成立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于3月15日前将成员名单和联系电话报省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粮食局),按照全国和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把粮食清仓查库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计划、财政、农业、统计、审计、监察、质监、粮食等部门及农发行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切实搞好协调配合,确立清仓查库全省一盘棋的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齐心协力做好清仓查库工作。
二、二、清仓查库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此次清仓查库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查清国有粮食部门所有粮库、粮管所(站)、转运站、外租仓现存粮油(含中央储备粮油、各级地方储备粮油和商品周转粮油等)的入库时间、数量、品种、质量情况;陈化粮、超期储存粮油的数量;各级粮油财务补贴到位、现库存占用贷款情况;以及中央储备粮和我省各级储备粮油承储设施现状、库点分布、粮食购销企业人员情况。在清查实物的同时,要对粮食陈化情况进行鉴定。为保证鉴定结果的真实性,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安排及时送有关省(区、市)进行跨省抽样鉴定。
清仓查库要坚持自上而下、上下结合、交叉互查、重点复查、明确责任的原则。先在清镇市进行试点、培训,积累一定经验后在全省铺开,分阶段实施。坚决做到“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查必彻底”。
清仓查库不能走过场,要始终围绕查清粮食的数量、质量这个主要目标进行。要明确清查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从基层保管员、企业法人到各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从县(市、区)长到地、州、市人民政府(行署)的主要领导同志,都要逐级在清仓查库报告及报表上审核签字,发现问题,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省财政厅、省粮食局、农业发展银行省分行要进一步完善库贷挂钩和超储补贴等相关政策,粮食销售出库后必须及时进行帐务处理,核减当月统计帐。未回笼的销售结算款应记入相应往来帐户,严禁在库存统计上出现虚帐。
三、三、认真落实清仓查库的工作安排
全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时间为2001年4月1日至5月初,统计时点为2001年3月31日24时。在全省交叉大清查之前,省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将对各地、州、市清仓查库领导小组成员及办公室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库存统计帐核查方法、库存实物清查方法及填表方法等。清仓查库工作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由省清仓查库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地(州、市)之间交叉清查,对全部库存粮食逐仓、逐货位进行实物清查,并与统计帐核对。实物的清查以测量计算方法为主,测量计算与过秤检斤相结合,既要做到准确,又要提高效率。要提前做好有关测量、检斤用计量器具的购置、检定(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检定,以确保准确性)等准备工作。第二步,在交叉清查的基础上,省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将按随机抽样的原则组织进行复查,复查比例为粮食库点的2%-3%左右。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直接组织人员,针对重点地区、重点库、重点环节进行抽查或复查。第三步,汇总上报。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在全面清查粮食库存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审核编制清查汇总表,对清仓查库工作进行详细总结。各地(州、市)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于2001年4月30日前,向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总结报告,并分别附本地清查汇总报表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在当地粮库及省级粮食(油)储备库的清查汇总报表。2001年5月中旬,省粮食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完成全省清查汇总报表编制和清查工作总结,报经领导小组审核后,于5月底前报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
四、四、严明纪律,切实做好清仓查库的各项工作
各地对清仓查库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如实反映,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妥善处理,对故意掩盖真实情况、弄虚作假、妨碍清查工作的,要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各地各部门对参加这次清仓查库工作的人员要严格要求,责任落实到人,明确纪律,加强其业务学习和廉政自律教育。参加清查的人员要坚持原则,不准参与可能影响正常清仓查库工作的活动,对违反纪律的要严肃查处。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针对清仓查库中发现的问题,认真研究整改措施,进一步完善粮库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统计、会计和库存管理。要改进统计手段,逐步建立国有粮库的计算机联网,特别是重点做好国家粮食储备库的联网工作。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三月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贵州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发布单位】82202
【发布文号】黔府办发[1998]100号 【发布日期】1998-07-15 【生效日期】1998-07-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贵州省资源综合利用
企业
(项目)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黔府办发〔1998〕100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发〔1996〕36号),以及《省人民政府批转省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意见的通知》(黔府发〔1997〕18号)精神,省经贸委、省计委、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拟定的《贵州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资源综合利用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技术经济政策,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各地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规范管理,用好用足国家和省对资源综合利用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做好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认定工作。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日
贵州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认定管理办法(试行)
(省经贸委 省计委 省财政厅 省国税局 省地税局
1998年7月15日)
第一条 第一条 为规范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管理制度,鼓励企业充分用好国家有关优惠政策,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结合我省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本办法适用于我省辖区内所有利用废弃物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
第二条 第二条 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是指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对产品使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并符合国家公布的《 资源综合利用目录》规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项目)。综合利用产品的范围,按照《 资源综合利用目录》执行。
第三条 第三条 申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项目),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有健全的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和完备的务、物资、质量、能源、安全等规章制度,具备相应的计量检测手段和较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
资源综合利用的产品必须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推广应用价值。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级标准组织生产,没有上述技术标准的产品,必须有企业标准。
不破坏资源,不造成新的污染,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第四条 第四条 凡符合第三条规定的企业(项目),由企业填写《贵州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申报表》(附后)和企业(项目)有关说明材料,报经企业主管部门(中央在黔企业由省有关代管部门或直报省经贸委、省计委)审核提出意见后,送省、地(州、市)经贸委(局)、计委(或计划局)按以下程序进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认定工作:
地及地以下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和现有企业由各地、州、市经贸委(局),基本建设项目由省地、州、市计委(计划局),会同同级财政、税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相关技术人员对申报企业(项目)的生产工艺、产品配方、技术水平等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由各地、州、市经贸委(局)或计委(计划局)在《贵州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申报表》上签注认定意见并发给《贵州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认定证书》后,地、州、市税务部门再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办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减免税审批手续。
省直和中央在黔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和现有企业由省经贸委,基本建设项目由省计委,会同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组织有关部门和相关技术人员对申报企业(项目)的生产工艺、产品配方、技术水平等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由省经贸委或省计委在《贵州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申报表》上签注认定意见并发给《贵州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认定证书》后,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再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办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减免税审批手续。
对工艺技术和产品配方复杂、检测水平要求较高、免税额度较大的地及地以下企业(项目),各地、州、市组织进行认定工作有一定困难的,可由经贸委(局)或计委(计划局)会同税务部门提出意见上报省经贸委或省计委,由省经贸委或省计委会同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进行审查、认定后,签注认定意见并发给《贵州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认定证书》。
省、地(州、市)计委(局)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后,要将企业(项目)的有关情况抄同级经贸委(局)备案。
第五条 第五条 经审查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可按国发〔1996〕36号及黔府发〔1997〕18号等文件规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税收等优惠政策。对未经认定的企业(项目),税务部门不予办理税收优惠政策手续。
第六条 第六条 对认定后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由于企业生产经营发生变化使生产原料超出《 资源综合利用目录》所列范围的,不得再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如生产原料改变,但仍在《 资源综合利用目录》所列范围的,要重新进行申报认定。
第七条 第七条 《贵州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认定证书》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满,由企业提出申请,向地、州、市经贸委(局)或省经贸委申请复核续认。不经续认的,所享受的有关优惠政策自然终止。
《贵州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认定证书》由省经贸委统一印制。
第八条 第八条 省、地(州、市)经贸委(局)要会同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不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已认定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查,对企业不按认定的工艺技术、产品配方进行生产而影响资源综合利用效果的,要限期改正,否则,注销《贵州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认定证书》,取消享受优惠政策的资格。
第九条 第九条 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要加强管理,建立健全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机构。各地、州、市经贸委(局)、省有关部门要及时准确地将本地区、本部门所属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经营情况收集整理汇总,于当年7月底和次年元月底前分别将上半年和执行情况报送省经贸委、省计委、省国税局、省地税局。
第十条 第十条 本办法由省经贸委负责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