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学校管理“新秩序”

时间:2019-05-12 21:4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索学校管理“新秩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索学校管理“新秩序”》。

第一篇:探索学校管理“新秩序”

制度更新:探索学校管理“新秩序”

【摘 要】文章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呈现了H校变革驱动下制度更新的过程,尝试就制度为什么更新、如何更新、实现了哪些更新等问题给出来自实践的答案,并就学校制度更新的基本理路及其引人深思的地方进行了学理性思考。

【关键词】学校管理 制度更新 基本理路 新秩序

制度型构着学校中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并形成了学校管理运行的“秩序”,重构学校制度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因此,也往往是改革者极其慎重的变革领域。在实践者看来,学校制度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而对学校制度进行改革则如同走进“一块复杂而危险的禁区”,因为凡是触及制度问题时无一不涉及权力、利益和责任的“再分配”,问题不仅复杂丛生,还可能需要冒相当大的风险,人们在制度为什么更新、如何更新、在哪些方面实现更新等问题上常常无所适从。H校的制度更新之路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来自实践的答案,并带来了诸多思考和启发。

一、一所学校的制度更新之路

1.从“有序”到“无序”:学校变革催生制度更新需求

进入课改以来,H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变革,随着改革的推进,变革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出现了新的组织形态、人际关系和组织关系,原有的秩序被打破,构成了一种由变革带来的新的“无序”(积极的“无序”)状态,管理层的协调问题彰显出来,需要对课堂变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的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以及人与组织之间的“新关系”进行界定、规范和约束,形成新的“有序”。改革的重点需要从课堂层面提升到学校层面,形成学校管理层面整体改革的思路和整体设想。在该校管理者看来,传统的学校制度和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一个“非解决不可”的问题,并决定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开展学校管理变革实践。

2.从“无序”到“立序”:梳理、重构学校制度

(1)系统、分类梳理学校已有制度。H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参照,对学校已有制度的来源和形成过程、制度文本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梳理,并深刻反思了制度的价值取向问题。

经考察,H校近十年来共产生了102项制度要求,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学校常规类、本校特色类、评价考核类。这些制度的形成又主要有三种来源渠道,包括移植“学校管理规程”条款和内容、演绎上级部门政策文件或工作要求、学校分部门制定的例行工作条例,这些制度大都来自“外部”,而非生于“内部”,缺少学校自身独特性的体现。而对制度文本结构的审视发现,学校原有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宝塔式科层结构模式,并且呈现条线分割、散点分布的特点。总体来看,学校原有制度层次不够清晰,类型不够简约,结构不够合理,形式不够规范。

变革首当其冲、最为深刻之处就是人们在制度价值取向上的更新,解决任何制度问题,必须对制度文本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取向问题进行反思。H校发现在价值取向层面,学校原有制度存在以下问题:只强调制度化约束,缺乏对师生权利和义务的人文关怀;只关注结果性评价,缺乏对事件的过程干预和预案设计;只强调各部门独立操作的即时效应,缺乏对教师群体的成长及学校整体工作的协调和长远考虑。

(2)对制度做删、改、并、补处理。H校在深刻反思学校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后,积极寻求多种改革举措,开始对学校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第一,删除:已经过时的、不符合现在要求的,以及内容重复的制度删除。如删去《教学常规》中对学生上课举手姿势的规定;作业批改的具体符号要求;教师对教材选择必须预先请示的规定等。

第二,修改:重要的制度、蕴含可持续发展元素的制度,精心加工,扩展提升。尤其是那些直接影响教工生存状态的制度,全校上下几次讨论,大幅度修改。如教师考勤制度,奖金发放方案。

第三,合并:将原来繁多杂乱的制度按照一定的系统进行“类聚整合”。如教学与研究方面14项归并为《H小学教学与研究管理制度》六大方面;总务原有30项合并为《H小学校园安全制度》四类,并补充了“紧急处理预案”。

第四,补充:将管理实践中创造的有效的管理方法整理,提升为全新的有效制度。如重在师德提高的《为人师表、三思而行——H小学教工30问》;切实帮助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方向性指标与要求》等。

同样是加加减减的方法,但是,当这种方法渗透了整体意识、系统意识、发展意识时,对制度文本删、改、并、补的过程就不再是简单地做出一个新的制度,它是一个从散点到整体,使条线分割、呈散点状态的学校内部制度集约化、系统化的过程,也是变革者对自身变革行为的选择和修正。

(3)整体重构学校制度新体系。经过上述制度更新后,H校学校制度的形成主要有三类情况:老制度新用,即学校原有制度已难以适应变革和发展需要的,赋予原有制度新的内容;新制度新定,即根据学校管理实践的需要,重新设计、制定新的学校制度,并在其运行中逐步得到认同和完善;有效经验制度化,即将创造的一些经验、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化。经过整体重构最终形成了学校制度系统的四大板块:包括通过构建共同愿景来培养团队精神的制度;通过规范师生行为来提高教育质量的制度;通过落实法人治理来加强民主管理的制度;通过改革评价考核来激励创新进取的制度。

与变革前的学校制度相比,变革后的制度内容从量到质都实现了根本的改变。制度内容的层次性、类型化都有了很大改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数量大大减少,这里的“少”呈现的是一种简约化、整合化的“少”,并不意味着工作任务和活动项目的减少,它是制度从原来零散的、条线分布状态向制度的集约化、系统化的改变,这样一来,学校人员的工作任务和活动项目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会因为任务、活动领域的统整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3.从“立序”到“新序”:在稳步实施中不断完善学校制度

在制度变革过程中,学校教职工对制度的解读力和执行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人们由原来对制度的被动执行和随意评价变为主动参与、积极推进。在发挥制度对新的人际、组织关系的规范与约束的同时,赋予学校制度对人的行为活动的改进、激励功能,形成新的秩序。与不变革相比,变革总是带来更多的新问题,这也意味着,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相反,变革带来的更多、更新的问题不断涌现,H校学校管理制度仍在不断地调整、完善中。

二、学校制度更新的基本理路

H校变革前存在的诸多制度问题在当前很多中小学中都普遍存在,其变革过程呈现出制度更新过程的一些基本理路。

第一阶段:改变“参照系”,摸清现状,界定问题。学校制度的变革与发展需要寻找新的生长点,而新的生长点的发现与把握来自于学校管理者认识“参照系”的改变,不同的参照系决定了学校对现状的把握是否准确,对问题的定位是否清晰,并直接影响制度变革的方向和方式。例如,按照“内涵式”发展标准为

参照系,在H小学管理者看来,传统的办学思想和管理制度与模式,由于认识偏差和处理不当,成为阻碍教师发展,进而影响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一个拦路虎。如果按照“外延式”发展标准为参照系,该校的规模、办学条件以及社会声誉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至少暂时不需要再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但是,认识“参照系”的改变也要基于学校自身独特的生境和现状,并深入了解学校里正在发生的真实状态,此外,学校管理者除了要有勇于革新的热情和魄力,同时也要提升作为一个变革领导者的水平和能力,准确把握变革的节奏和火候。

第二阶段:修订文本,重新架构,反复实践。依照新的认识“参照系”,摸清现状,定位问题,找准新的生长点之后,还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寻找制度变革的突破点或切入口,例如,有的学校可以从制度整体变革着手,有的学校则可以把制度项目更新作为突破。在具体的变革策略上,对制度内容、框架的梳理和对制度执行方式的革新是必不可少的,并要在制度实际运行过程中,反复实践,不断调整。这个阶段的问题在于,有没有或在多大程度上调动、激发了基层教师的民主参与行为,直接决定了制度执行的契合度和制度功能的实现程度。因此,缺少了基层教师和组织广泛、积极地民主参与,不仅制度基本的约束、规范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而且容易造成制度变革过早“夭折”,难以实质性地实现制度更新效果。

第三阶段:在实践运行中不断调整完善。将制度活化为运行“机制”,制度在此阶段的调整和完善已不同于之前“破旧立新”意义上的调整和完善,学校制度从内容到结构、价值取向到执行功能已经基本呈现出了更新的特征,即从零散、琐碎转向集约化、系统化,从强调惩戒、约束到注重规范、激励,从(领导)个人主导到基于责任人的民主参与,从管人、驭人到助人成长等,在切实有效的保障条件下,制度变革就有可能进入一个良性的、持续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如何将“静”的制度“活化”再运行的过程,最终使制度在人的日常行为活动中达到“自动化”,使人身处制度之中而不自知,遵循制度的过程就是一种学校生活方式,从而达至一种“心的秩序”。因此,机制的探索是对制度更新的聚焦和深化,在这个意义上,能否活化为运行机制是制度变革走向稳定、走向成型的关键路径。

三、学校制度变革实践的几点启示

1.从事务“管理者”变为变革“领导者”

任何变革不只是外部强加的结果,更多的是来自于内部的需要,学校制度更新也是如此,走的是一条主动发展的变革之路,需要学校自身形成清醒的自我发展意识,要求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管理层要从事务“管理者”变为变革“领导者”。

在领导学那里,管理者和领导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即管理者是把事情做正确,而领导者是做正确的事情。“管理者的目标源于需要而非欲望,他们长于缓解个体及部门间的矛盾,抚慰组织内的方方面面以确保日常工作的顺畅运行。领导者则不同,他们以一种富于个性化的、积极的态度对待目标。”而且两者在精力的投向和思维方式上也不同,管理文化强调理性及控制,管理者始终都是一个问题解决者,精力投向主要放在专门业务和具体程序上。领导者主要的投向则是组织的发展方向或该部门的人际关系协调及其成员需要的满足度,并引发整个组织的变革,为整个组织和全体人员注入一种精神和希望。总的来说,作为管理者的校长或中层做的更多的是一种程序化的控制工作,而作为领导者的他们则必须是一种变革的力量。在学校制度更新过程中,这两种形象常常会“游弋”在同一个人身上,正因如此,更需要以校长为首的学校管理人员具有较为明确的“角

色自觉”意识,在履行管理职能和领导职能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宽阔位置,在运用管理力量规避风险的同时,增强自己领导者的角色地位和作用,而不仅是一个日常事务型的管理者。同时,领导活动的综合性、超脱性与全局性、超前性与战略性等特性决定了以校长为首的管理层需要在转换角色的同时,还要转变思维方式,以动态生成的思维善于捕捉变革时机,以整体综合的思维统整工作,并使之有机化。

2.在多维互动中聚集更新力量

学校基层人员和组织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可以看作是学校制度变革动力的来源。这一巨大力量的激发需要基层组织人员广泛、真正、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管理及其制度变革中来,梅奥让工人们在交谈中选择话题、提建议、发牢骚,在吐露心声的同时,看到自己的许多建议被采纳,尚且感到参与了决定公司的经营与未来,而不只是做了一些没有挑战性和不被感谢的工作,学校领导与管理者更应该对有着高度专业性和自主性的教师抱有极大的乐观与信任态度,并积极促使基层组织人员尤其是教师发挥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学校制度变革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提升,促进专业自主发展,获得职业生命尊严。这本身既是对领导与管理者,也是对教师的一种高挑战和高支持。

此外,激发或者有了这样的力量还不够,还需要把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多种力量聚集到一起,打通其筋脉,使其融合起来,在基层人员的自觉努力与领导管理层的权威运用之间形成制度变革的合力,使其成为一股强劲的变革力量。这种合力不是简单地把各方力量加在一起,需要多元主体的多维互动,使每一个学生、教师、管理者都具有成为学校制度变革策划者、参与者、推进者,尽量避免其成为破坏者、逃避者的可能,使每个人都成为变革的动力。否则只会是各种力量的纠结,并可能相互消解整体力量。学校制度变革主体多元化、多样化、多数化,并使其关系状态在多维中互动,同时,每一个个体又都是“多”中的“一”,是一个统一了“一”与“多”的变革主体。

第二篇:探索学校管理“新秩序”

制度更新:探索学校管理“新秩序”

【摘要】文章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呈现了H校变革驱动下制度更新的过程,尝试就制度为什么更新、如何更新、实现了哪些更新等问题给出来自实践的答案,并就学校制度更新的基本理路及其引人深思的地方进行了学理性思考。

【关键词】学校管理

制度更新

基本理路

新秩序

制度型构着学校中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并形成了学校管理运行的“秩序”,重构学校制度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因此,也往往是改革者极其慎重的变革领域。在实践者看来,学校制度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而对学校制度进行改革则如同走进“一块复杂而危险的禁区”,因为凡是触及制度问题时无一不涉及权力、利益和责任的“再分配”,问题不仅复杂丛生,还可能需要冒相当大的风险,人们在制度为什么更新、如何更新、在哪些方面实现更新等问题上常常无所适从。H校的制度更新之路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来自实践的答案,并带来了诸多思考和启发。

一、一所学校的制度更新之路

1.从“有序”到“无序”:学校变革催生制度更新需求

进入课改以来,H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变革,随着改革的推进,变革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出现了新的组织形态、人际关系和组织关系,原有的秩序被打破,构成了一种由变革带来的新的“无序”(积极的“无序”)状态,管理层的协调问题彰显出来,需要对课堂变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的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以及人与组织之间的“新关系”进行界定、规范和约束,形成新的“有序”。改革的重点需要从课堂层面提升到学校层面,形成学校管理层面整体改革的思路和整体设想。在该校管理者看来,传统的学校制度和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一个“非解决不可”的问题,并决定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开展学校管理变革实践。

2.从“无序”到“立序”:梳理、重构学校制度

(1)系统、分类梳理学校已有制度。H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参照,对学校已有制度的来源和形成过程、制度文本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梳理,并深刻反思了制度的价值取向问题。

经考察,H校近十年来共产生了102项制度要求,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学

校常规类、本校特色类、评价考核类。这些制度的形成又主要有三种来源渠道,包括移植“学校管理规程”条款和内容、演绎上级部门政策文件或工作要求、学校分部门制定的例行工作条例,这些制度大都来自“外部”,而非生于“内部”,缺少学校自身独特性的体现。而对制度文本结构的审视发现,学校原有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宝塔式科层结构模式,并且呈现条线分割、散点分布的特点。总体来看,学校原有制度层次不够清晰,类型不够简约,结构不够合理,形式不够规范。

变革首当其冲、最为深刻之处就是人们在制度价值取向上的更新,解决任何制度问题,必须对制度文本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取向问题进行反思。H校发现在价值取向层面,学校原有制度存在以下问题:只强调制度化约束,缺乏对师生权利和义务的人文关怀;只关注结果性评价,缺乏对事件的过程干预和预案设计;只强调各部门独立操作的即时效应,缺乏对教师群体的成长及学校整体工作的协调和长远考虑。

(2)对制度做删、改、并、补处理。H校在深刻反思学校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后,积极寻求多种改革举措,开始对学校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第一,删除:已经过时的、不符合现在要求的,以及内容重复的制度删除。如删去《教学常规》中对学生上课举手姿势的规定;作业批改的具体符号要求;教师对教材选择必须预先请示的规定等。

第二,修改:重要的制度、蕴含可持续发展元素的制度,精心加工,扩展提升。尤其是那些直接影响教工生存状态的制度,全校上下几次讨论,大幅度修改。如教师考勤制度,奖金发放方案。

第三,合并:将原来繁多杂乱的制度按照一定的系统进行“类聚整合”。如教学与研究方面14项归并为《H小学教学与研究管理制度》六大方面;总务原有30项合并为《H小学校园安全制度》四类,并补充了“紧急处理预案”。

第四,补充:将管理实践中创造的有效的管理方法整理,提升为全新的有效制度。如重在师德提高的《为人师表、三思而行——H小学教工30问》;切实帮助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方向性指标与要求》等。

同样是加加减减的方法,但是,当这种方法渗透了整体意识、系统意识、发展意识时,对制度文本删、改、并、补的过程就不再是简单地做出一个新的制度,它是一个从散点到整体,使条线分割、呈散点状态的学校内部制度集约化、系统

化的过程,也是变革者对自身变革行为的选择和修正。

(3)整体重构学校制度新体系。经过上述制度更新后,H校学校制度的形成主要有三类情况:老制度新用,即学校原有制度已难以适应变革和发展需要的,赋予原有制度新的内容;新制度新定,即根据学校管理实践的需要,重新设计、制定新的学校制度,并在其运行中逐步得到认同和完善;有效经验制度化,即将创造的一些经验、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化。经过整体重构最终形成了学校制度系统的四大板块:包括通过构建共同愿景来培养团队精神的制度;通过规范师生行为来提高教育质量的制度;通过落实法人治理来加强民主管理的制度;通过改革评价考核来激励创新进取的制度。

与变革前的学校制度相比,变革后的制度内容从量到质都实现了根本的改变。制度内容的层次性、类型化都有了很大改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数量大大减少,这里的“少”呈现的是一种简约化、整合化的“少”,并不意味着工作任务和活动项目的减少,它是制度从原来零散的、条线分布状态向制度的集约化、系统化的改变,这样一来,学校人员的工作任务和活动项目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会因为任务、活动领域的统整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3.从“立序”到“新序”:在稳步实施中不断完善学校制度

在制度变革过程中,学校教职工对制度的解读力和执行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人们由原来对制度的被动执行和随意评价变为主动参与、积极推进。在发挥制度对新的人际、组织关系的规范与约束的同时,赋予学校制度对人的行为活动的改进、激励功能,形成新的秩序。与不变革相比,变革总是带来更多的新问题,这也意味着,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相反,变革带来的更多、更新的问题不断涌现,H校学校管理制度仍在不断地调整、完善中。

二、学校制度更新的基本理路

H校变革前存在的诸多制度问题在当前很多中小学中都普遍存在,其变革过程呈现出制度更新过程的一些基本理路。

第一阶段:改变“参照系”,摸清现状,界定问题。学校制度的变革与发展需要寻找新的生长点,而新的生长点的发现与把握来自于学校管理者认识“参照系”的改变,不同的参照系决定了学校对现状的把握是否准确,对问题的定位是否清晰,并直接影响制度变革的方向和方式。例如,按照“内涵式”发展标准为

参照系,在H小学管理者看来,传统的办学思想和管理制度与模式,由于认识偏差和处理不当,成为阻碍教师发展,进而影响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一个拦路虎。如果按照“外延式”发展标准为参照系,该校的规模、办学条件以及社会声誉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至少暂时不需要再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但是,认识“参照系”的改变也要基于学校自身独特的生境和现状,并深入了解学校里正在发生的真实状态,此外,学校管理者除了要有勇于革新的热情和魄力,同时也要提升作为一个变革领导者的水平和能力,准确把握变革的节奏和火候。

第二阶段:修订文本,重新架构,反复实践。依照新的认识“参照系”,摸清现状,定位问题,找准新的生长点之后,还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寻找制度变革的突破点或切入口,例如,有的学校可以从制度整体变革着手,有的学校则可以把制度项目更新作为突破。在具体的变革策略上,对制度内容、框架的梳理和对制度执行方式的革新是必不可少的,并要在制度实际运行过程中,反复实践,不断调整。这个阶段的问题在于,有没有或在多大程度上调动、激发了基层教师的民主参与行为,直接决定了制度执行的契合度和制度功能的实现程度。因此,缺少了基层教师和组织广泛、积极地民主参与,不仅制度基本的约束、规范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而且容易造成制度变革过早“夭折”,难以实质性地实现制度更新效果。

第三阶段:在实践运行中不断调整完善。将制度活化为运行“机制”,制度在此阶段的调整和完善已不同于之前“破旧立新”意义上的调整和完善,学校制度从内容到结构、价值取向到执行功能已经基本呈现出了更新的特征,即从零散、琐碎转向集约化、系统化,从强调惩戒、约束到注重规范、激励,从(领导)个人主导到基于责任人的民主参与,从管人、驭人到助人成长等,在切实有效的保障条件下,制度变革就有可能进入一个良性的、持续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如何将“静”的制度“活化”再运行的过程,最终使制度在人的日常行为活动中达到“自动化”,使人身处制度之中而不自知,遵循制度的过程就是一种学校生活方式,从而达至一种“心的秩序”。因此,机制的探索是对制度更新的聚焦和深化,在这个意义上,能否活化为运行机制是制度变革走向稳定、走向成型的关键路径。

三、学校制度变革实践的几点启示

1.从事务“管理者”变为变革“领导者”

任何变革不只是外部强加的结果,更多的是来自于内部的需要,学校制度更新也是如此,走的是一条主动发展的变革之路,需要学校自身形成清醒的自我发展意识,要求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管理层要从事务“管理者”变为变革“领导者”。

在领导学那里,管理者和领导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即管理者是把事情做正确,而领导者是做正确的事情。“管理者的目标源于需要而非欲望,他们长于缓解个体及部门间的矛盾,抚慰组织内的方方面面以确保日常工作的顺畅运行。领导者则不同,他们以一种富于个性化的、积极的态度对待目标。”而且两者在精力的投向和思维方式上也不同,管理文化强调理性及控制,管理者始终都是一个问题解决者,精力投向主要放在专门业务和具体程序上。领导者主要的投向则是组织的发展方向或该部门的人际关系协调及其成员需要的满足度,并引发整个组织的变革,为整个组织和全体人员注入一种精神和希望。总的来说,作为管理者的校长或中层做的更多的是一种程序化的控制工作,而作为领导者的他们则必须是一种变革的力量。在学校制度更新过程中,这两种形象常常会“游弋”在同一个人身上,正因如此,更需要以校长为首的学校管理人员具有较为明确的“角色自觉”意识,在履行管理职能和领导职能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宽阔位置,在运用管理力量规避风险的同时,增强自己领导者的角色地位和作用,而不仅是一个日常事务型的管理者。同时,领导活动的综合性、超脱性与全局性、超前性与战略性等特性决定了以校长为首的管理层需要在转换角色的同时,还要转变思维方式,以动态生成的思维善于捕捉变革时机,以整体综合的思维统整工作,并使之有机化。

2.在多维互动中聚集更新力量

学校基层人员和组织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可以看作是学校制度变革动力的来源。这一巨大力量的激发需要基层组织人员广泛、真正、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管理及其制度变革中来,梅奥让工人们在交谈中选择话题、提建议、发牢骚,在吐露心声的同时,看到自己的许多建议被采纳,尚且感到参与了决定公司的经营与未来,而不只是做了一些没有挑战性和不被感谢的工作,学校领导与管理者更应该对有着高度专业性和自主性的教师抱有极大的乐观与信任态度,并积极促使基层组织人员尤其是教师发挥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学校制度变革的过程

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提升,促进专业自主发展,获得职业生命尊严。这本身既是对领导与管理者,也是对教师的一种高挑战和高支持。

此外,激发或者有了这样的力量还不够,还需要把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多种力量聚集到一起,打通其筋脉,使其融合起来,在基层人员的自觉努力与领导管理层的权威运用之间形成制度变革的合力,使其成为一股强劲的变革力量。这种合力不是简单地把各方力量加在一起,需要多元主体的多维互动,使每一个学生、教师、管理者都具有成为学校制度变革策划者、参与者、推进者,尽量避免其成为破坏者、逃避者的可能,使每个人都成为变革的动力。否则只会是各种力量的纠结,并可能相互消解整体力量。学校制度变革主体多元化、多样化、多数化,并使其关系状态在多维中互动,同时,每一个个体又都是“多”中的“一”,是一个统一了“一”与“多”的变革主体。

第三篇:《重建课堂教学新秩序》读后感

读悟

今天,我读了杨老师推荐的《重建课堂教学新秩序》这篇文章,再来看看我的课堂,我的很多要求与做法都值得再思考。

首先是坐姿。我觉得要求孩子坐端正听课是天经地仪的,孩子从头到尾都要坐端正,我看不惯做姿不好的孩子。如果谁坐不端正,我会马上要求他坐端正。一节课40分钟,孩子是不可能一直都坐得那么端正的。我上课随时都在提醒学生坐端正。尤其是一年级小朋友更不行,课堂上总有一部分时间是在纠正学生的坐姿习惯。记得蒋开键老师在给我们上示范课时,她上10分钟左右会叫孩子们静息

一、两分钟或是站起来活动一下,这样的做法是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课堂效率会更高。

二、回答问题。我有时上课会打断学生的回答,因为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我自己的预想,我总是会去寻找与我预设的基本一致的答案。读了文章后我终于明白,打断孩子的回答是不恰当的,是不尊重孩子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应该去慢慢地认真聆听每个孩子的回答,尊重他们的不成熟或是天真的想法与回答。

三、上课发言。我要求“发言先举手”,我一直以为这样要求是好习惯。读了文章后,明白这样做是是束缚了孩子活泼的天性。任景业老师的新规则是发言无需要举手,不需教师批准,想说就说,这一点要做到很难哦。因为,一旦让孩子们随便说,老师怎样来把孩子们又引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来,也就是说怎样来“收回”。这一门很高的艺术,需要老师要有较强课堂组织能力。文章里说“一般不要打断孩子的回答,尤其是低学段的孩子,让我们看到孩子在课堂中争先恐后的投入状态,这样做也好,至

少让敢说的孩子有机会说出来了,胆子小的孩子也有机会说出来了,还可以听到别人的发言。对孩子的回答无论好与不好,我们老师多一点宽容,多理解,多认可,多欣赏。”这句话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去思考。面带微笑,鼓励孩子们敢说敢做,让他们信心百倍。我们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严一些,认真聆听孩子的回答,引导他们轻松学到知识。

四、换位思考。在教学中,难免有一些不听话,上课不认真的孩子,我们老师可能会生气。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们对这样的孩子可以“雷声大一点,雨点一定要小。”只要你能换位思考,考虑学生的心灵感受,把学生当成你自己的孩子,就能原谅学生的种种表现。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感受,哪怕孩子的一点点进步。俗话说,“五根手指有长短”。我们老师要看到他们的优点与闪光点就知足了。

任老师的文章讲的有道理,我们都能理解、明白,但要做起来确实很难。难就难在我们老师始终受传统教育理念束缚,一些新的理念与做法需要慢慢去改变。其实,只要我们老师的教育思想跟上了教育观念转变了,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我们的孩子会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快乐成长。

第四篇:半寄宿制学校住宿生管理探索

半寄宿制学校住宿生管理探索

耿庄桥学区张瑞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加大,合并后的学校在硬件建设、学习环境和师资配备上较过去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合校后有的学生家离学校很远,这样学校就要解决这些学生的食宿问题。有段时间,我工作的重点就是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安排和管理,下面是当时我们的一些做法,拿出来和大家共同讨论。

我们学校一直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住宿,所以在让学生住宿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学生宿舍的改造,食堂的改造,晚自习的安排,方方面面都要想到,方方面面都要找到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在学校住好、吃好、生活好、学习好,还不能因为学校或学生的原因而出现问题。

硬件方面的改造倒还好说,有什么困难,学校领导带领全校教师都能想办法解决。但住宿生正是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他们好玩、好闹,也还没有过过集体生活,有的学生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如:不讲卫生、懒惰等,有的学生还不会与人相处。这样一群孩子住在一起,应怎样管理,我们没有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

首先,我们制定了《入住学生条件》、《学生宿舍管理规定》、《教师对住宿生的管理》等一些和学生住宿、管理有关的具体操作办法。《入住学生条件》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学生可以住宿,以免想住的人太多,学校负担不起;《学生宿舍管理规定》约束学生在宿舍的行为,让学生明白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教师对住宿生的管

理》给班主任及值班教师的工作进行指导及督促,使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把学生住宿这件事做好。

随后对有住宿意向的学生家长发放“明白纸”。让家长了解学校的住宿目的,对住宿生的管理、吃、住、学习等情况,让家长放心,最终确定了51名住宿生。

这51名住宿生分布在学校的6个班里,有女生28名,男生23名。可学校共有三个宿舍,两个给女生,一个给男生,这样,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学生,就被分到了同一个宿舍。为了加强住宿生的管理,让对住宿生以及住宿生管理的考核能和班级考评和全体老师的考核结合起来,这里我们下了不少的功夫来思考。

让住宿生考核与班级考评结合起来,有一个难点就是各班住宿生的人数不同,有的班住了十几个,而有的班只住了二三个。住宿生的日常管理主要还是班主任,这样班主任工作量就加大了。于是我们商定根据住宿人数为班主任加工作量分。但这个分不白加,对于住宿生在纪律、卫生、内务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再给予相应的扣分。

班级考评由纪律、出勤、卫生、课间操、住宿情况等组成,住宿情况占30分,其中工作量分按住宿人数计算,住宿生纪律占10分,内务卫生占10分。

住宿生纪律,包括住宿生在宿舍内的一些日常表现是否有违《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宿舍纪律管理规定》,如有违反者将给予减分处理,情节严重将取消其住宿资格。纪律中还有重要的一项就是住宿生的出勤,住宿生不能三天住校,两天回家,必须保证周一至周五

在校,以保证住宿生的走向,以及学习需要,有事需回家必须向班主任请假,并且纪律一项中还将扣除学生出勤分数,如无故擅自离校,学校将取消其住宿资格,并追究其违纪责任,此一条关乎学生行踪、学生安全,非常重要。

内务卫生,包括学生个人内务被褥整洁,物品摆放整齐,个人卫生好,不乱扔、乱倒,按要求值日,保持好宿舍卫生,不管是个人内务卫生,还是值日生,如不按《宿舍卫生管理规定》做,将给予相应的扣分。

这样各项扣分均扣到学生所属各班。

有了严格、合理的规定,那么怎么执行,出勤可有点名册,卫生、内务也可加强检查,那学生日常乱扔、打闹,晚上说话,就要宿舍长来负责了,因此,我们选拔了有责任心、公正、公平的学生做宿舍长,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加强沟通,以及时发现有违纪学生,给予纠正,并记入班级考评。

另处对这三个宿舍每月还要进行一次评比,评出“文明宿舍”,对入住学生的班级给予加分。

通过以上措施来提高学生文明、守纪、讲卫生的住宿习惯,也使班主任对住宿生的管理更加认真、负责。

晚自习、晚上学生休息期间,由值班领导和各班值班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学习、清查学生人数,并发现学生不足及有关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学生学习有效、住宿安全。晚上值班教师必须在学生宿舍旁的值班宿舍休息,以及时发现学生情况,学生有事也能第一时间找到老师。

住宿生每天早上起床后都要跑操,可天越来越冷,有的学生跑操迟到,甚至不参加跑操,这时我们又增加了早操的考评,早起也查操,从各宿舍人数、跑操情况给予评价,记入宿舍评比。

就这样,我校的住宿工作开展的很顺利,住宿学生住宿开心、学习认真,不过在时也会有一点不和谐的声音,比如女生宿舍曾有几个女生闹矛盾,男生宿舍的卫生有一段时间搞的不好。这都还需要我们采取措施把工作做细、做好。

针对女生宿舍的学生矛盾,我们专门召开住宿女生的会议,为学生分析发生矛盾的原因(主要是个别学生的不好习惯影响了其他同学),对于有错误的学生让她一定改正,对于受影响的学生,让她们要有宽容心,并帮助同学改正缺点和睦相处,很快女生宿舍恢复了平静,学生又快乐起来了。

男生宿舍卫生差,值日生不负责。学校亲自为他们分好值日组,并加强检查,很快男宿卫生好了起来。

回想过去的工作,我认为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努力,多做工作。

1、在宿舍卫生、内务上多检查,争取每天最少一次,及时发现不足,并通知责任人,这样不单培养了住宿生的责任心,还能搞好宿舍卫生,2、加强住宿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德育教育,使学生遵守纪律、懂礼貌、和睦相处,过好集体生活,对不守纪律,有不良习惯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批评指正。

3、从生活、思想方面加强对住宿学生的指导教育,培养学生勤劳、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养成不吃零食,做事利索的好习惯,注意学生思想变化,及时给予辅导教育,促进其健康成长。

4、在学习方面帮助住宿生制定学习计划,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利用时间搞好学习,起到住宿作用。

这是我在学生住宿管理工作上的一些做法,写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

第五篇: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践探索

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践探索

青岛市南希望小学

在推进素质教育、实行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教育已不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而是成为了一项合作的事业,只有协同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要素,建立适应教育发展要求的家校合作模式,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快乐成才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设立家委会就是推进驾校合作教育的重要举措。

《国际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以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纲要》还要求:“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学生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是学校教育的利益相关方,有权了解、监督学校的教学挥动,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建设家委会,有利于推进学校工作,促进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庭教育的进步;有利于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协同机制,形成家庭、学校教育的合力,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合理的教育。

一年多来,我校家委会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在家委会全体委员和广大家长的积极参与下,不断深化家委会工作,在建立和完善家委会组织网络、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重视家委会的组织建设工作。

家委会是连接学校、家庭的纽带,为充分发挥其“上通下达”的特殊作用,我们学校首先成立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刘德志校长任组长,组员有学校的中层领导和教工代表、家委会的三位成员。然后我们又组建了学校、年级和班级三级家委会组织网络,班主任主持进行班级家委会委员的评选,通过家长自愿申报、民主推荐,先是班级推选出5名有能力、有精力、工作热情、富有公心的家长组建成班级家委会,主要工作职责是加强家长与老师的沟通和联系,积极参与班级教育、教学工作。再从班级家委会委员中推选出两名组建年级家委会,然后从各年级推选一名代表组成学校家委会。主要工作职责是级部和学校的管理工作。三级家委会分别在学校、教导主任、班主任和家委会办公室的协调下开展工作。学校家委会定期召开例会,听取学校领导关于学校工作情况的汇报,广泛征求家长意见建议,研究家长委员会工作并制定计划。家委会成员能够经常来学校反映家长的意见,及时与学校沟通,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建议,督促学校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二、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一)实行家长代表驻校值班制度

驻校值班是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途径。家委会以班级为单位,每周一邀请三位家长代表驻校值班,对老师的考勤、办公、上课情况,对学生的上操、课堂和校园秩序情况,对校园、教室、餐厅的卫生情况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到学校,并提出适当的整改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支持。本学期我们学校实行了“家委会驻校值班制度”。每到周一,邀请的家委会代表7:40前就会来到学校,观察学生的入校和活动情况,然后到教导处统一开会,校领导说明举行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沟通,让家长更多的了解学校,了解教育,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然后布置活动内容:把家长请进来。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亲临教育教学第一线,以开放的校园,开放的课堂迎接家长。接下来家长观摩班级的课堂教学,感受校园、班级的文化氛围,观看眼保健操、广播体操、学生午餐,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最后让家长填一填学校事先设计好的表格。通过半天的观摩,让家长对学校的教育环境、教师的教学能力、课堂的师生关系等分别作出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真正体现了“家校携手,共话成长”。“这次有机会走进课堂,和孩子一起上课,不但发现了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的差距,而且找到了自己作业辅导的误区,自己觉得不是一个称职的家长„„”,“和孩子一起上课挺激动的,平时只知道孩子上学学习了,孩子在长大,但是如此近距离的直接和孩子一起学习,确实很有感触„„”,“和孩子一起过了半天,才知道当老师不只是外表看到的那么光鲜,其实很辛苦,也需要很多的艺术,以后一定好好的支持老师的工作。”这是家长们在“家委会驻校评价表”上的留言。

(二)集中议事,让家委会切实参加到学校的管理中来。我们力求发挥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的的最大作用,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因此我们的家委会会议不讲惯例,不走过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与需求召开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家委会会议,并主张“一会一主题”,“有事众人议”。在这样的会议上,大家都是争相发言,各抒己见,气氛热烈,也解决了不少的实际问题。如:

1、开学的第一周周五,召开了学校家委会会议,由刘校长亲自主持,谈了学校新一年的发展思路,表示将重视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工作,以家委会为主渠道构建良好的家校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营造孩子健康成长的和谐氛围,各位学校家委会成员随之发言,畅谈与家长交流中遇到的问题或案例,相互间达成共识。

2、开学第二周的周二下午,召开了学校家委会会议,就学生午餐的收费、饭菜的质量、数量、花样和购货渠道等问题进行了商讨,达成了协议。家委会在日常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们对我们学校午餐的管理工作满意度达到了95%以上。

3、开学的第三周,召开了班级家委会会议,讨论了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就学生上、放学路上安全以及节假日的安全工作做出了讨论。最后确定由学校制作安全标语牌张挂在每个村庄的显眼位置,并在危险地方设立标语牌,在水库等危险水域的岸边写上醒目的警示语;家长分包村子的危险区域,经常巡视,并每天做好记录,这样,学生的安全工作层层落实,严加防范,提高了家长和孩子的安全意识,是学生的安全管理没漏洞,提高了学生的安全系数。

4、开学的第7周,召开了班级家委会会议。教导处李主任主持召开了班级家委会会议,总结了前段时间家委会工作情况,并进一步明确了家委会的责任:应及时向学校反映家长的诉求和意见,就学校的一些共性问题做好家长间的解释交流,推荐有特长的家长来学校指导社团活动等等。

5、上周,学校又召开了校家委会会议,讨论交流了学生暑假工作,就学生暑假的学习、活动和安全等方面工作,决定成立村庄学习小组和家长、学生巡视小组,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汇报给帮包老师,以便及时解决,不留后患,为假前召开的家长会定好了基调。

(三)对学校、班级、教师进行满意度评价。

学校在《教师考核方案》和《班级量化考核方案》中明确规定:把学生满意率和家长满意率作为考核评价指标,以适当权重计入教师和班级的考核成绩中。每学期家委会组织全体家长对学校、班级、教师进行满意度评价一至两次。这一活动既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又调动了家长参教议教的热情,使家长对教育的评价权落到了实处。

(四)建立家校联系渠道,构建家校交流平台。

学校向家委会公开了学校、校长、全体老师和家委会成员的电话,设立了校长信箱,各班级还建立了网络班级,网络班级设有每日作业、当日班级小明星、班级课程表、班级园地、学校新闻、班级公告、各学科当日学习内容等栏目,方便了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掌控,家长参与率越来越高,点击信息,在线沟通,实现了更贴心的交流,更直接的互动,也拉近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距离,为家校互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家委会参与学校工作的收获和成效

1、通过一学期的的实践探索,学校充分认识到了家委会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是现代学校管理机制的体现,它的建立和运作能够有力的推进学校管理的明珠化进程,因此学校在各种场合下有意识的树立家委会的形象,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校的管理者,让他们参与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如今,学校已将家委会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完善相应的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2、家委会通过参与学校管理,家长们亲眼目睹了老师们不计时间、不计报酬的辛勤工作,精心培育自己的孩子,由此对老师产生了信任和感激之情,从而改变了家长做旁观者的角色,产生了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和支持帮助学校的强烈欲望与热情。在家长转换角色的同时,学校领导和老师也认识到,充分考虑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服务理念,从而带动了学校管理的进步。

四、对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困惑与思考

下载探索学校管理“新秩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索学校管理“新秩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校“5S”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标题:学校“5S”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姓名及单位信息:王黎军、贵州亚泰职业学院、贵州省、贵阳市、邮编550001。 关键词:学校、5S、管理 摘要:职业学校模拟“5S”管理,就是要......

    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探索(合集五篇)

    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探索 魏觉慧 【摘要】学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自身的人才资源庚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而高校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 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

    班组管理探索

    班组管理探索心得体会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最基层的组织。企业的一切工作,最终都要通过班组得到落实。企业管理的成败得失,都离不开班组的引线穿针、辛勤劳动。因此,......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 2010-092010-09-25 10:13:42 • • 作者:高占生 来源:每日甘肃网 在这方面我们的做法是:成立了寄宿生管理委员会,下设四个小组,即:住宿管理小......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的探索论文

    一、教师通过学生管理工作开展德育(一)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德育学生的管理包括很多的方面,在这诸多的方面中,对道德方面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力求让所有......

    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引言 早在2010年10月,中国保监会发布《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以及《关于贯彻落实的通知》,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正式启动。......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探索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探索 摘要:高校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休息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宿舍的合理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

    探索社会管理新方法

    探索社会管理新方法 构建和谐平安双辽 近年来,双辽市委市政府以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平安双辽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突出发挥政法部门打击和预防犯罪、强化治安管理、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