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入推进“制度加科技”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深入推进“制度加科技”的几点思考
作者:林云存
来源:《检察风云·预防职务犯罪》2013年第02期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郑重指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运用“制度加科技”有效预防腐败,是近年来一些地区和部门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是按照“资源在市场中配置,资金在网络上监管”的工作思路,开展的一项创新性实践和探索。
一、“制度加科技”的管理优势
“制度加科技”以规范权力运行为核心、强化制度执行为关键、运用现代科技为支撑,将有关制度演化为工作流程,固化到系统程序,确保权力运行“大小有界、公开透明、网上留痕、全程受控”,力求形成一整套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制度漏洞,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运用“制度加科技”的理念和方式,坚持将信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和精细化管理、闭环式管理等现代管理方式,融入到对权力运行监督制约的制度设计和管理流程中,改革原有权力运行的模式,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监管。针对各项业务工作中的职责设定、流程设计、制度安排、权力设置等要素,运用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将反腐倡廉的措施和要求,渗透到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各个环节之中。通过评估风险等级、梳理权力清单、规范权力运行,对可能诱发腐败问题的部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防控,将反腐倡廉建设融入业务工作全过程,既体现权力运行的高效、快捷,又体现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和风险防控,积极构建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廉政风险预警防控管理体系。
通过“制度加科技”的运用,将制度与科技有机结合起来,缩小制度设计和执行之间的差距,在制度的设计、执行和完善中,充分考虑科技因素,开展制度的廉洁性评估,增强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制度建设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制度配套的完备性。既注重基本制度,又注重实施细则;既注重实体性制度,又注重程序性制度,大力推进教育、监督、惩治、预防等制度同步建设,逐步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这些年取得的一些阶段性成果,无疑是积极和有效的。
二、“制度加科技”在具体工作推进中受到的制约
目前,在运用“制度加科技”手段实施电子政务(电子监察)促进廉政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制度加科技”在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标准规范、人员素质和思想观念等方面,还存在着若干影响和制约因素。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以至于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
一是涉及“制度加科技”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甚至存在着有些法律法规阻碍着以“制度加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的应用和发展。如“制度加科技”能够实现数据的电子化共享与流转,但一些部门法规却规定对电子化数据材料不予认定,必须应用传统纸质原件。
二是由于“制度加科技”的电子政务没有法律法规的强大支撑,在工作的体制机制上还存在许多不协调的现象。如“制度加科技”电子政务加速了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联系,为实现部门协同办公创造了基础条件,但是由于机制体制与信息流、业务流脱节,使流程设计、牵头部门确定等关键环节的实现困难增多。
三是“制度加科技”的标准规范无法统一,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由于行政体制的原因和各方利益的驱使,一些部门人为造成信息资源的条块分割,形成了信息孤岛。而且由于没有整体规划,部门的多头管理使数据库重复建设、信息缺乏权威性现象严重。比如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质检、税务、工商部门各有特定的数据采集渠道,依据不同标准规范,各自建设、独立维护,造成数据不一,整合这些数据库仅是数据比对就难以实现。
四是运用“制度加科技”有效预防腐败,提高效能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化,工作人员应用水平和技能需要进一步提高。
五是推进“制度加科技”过程中,存在着有的部门热,有的部门冷的问题,从中蕴含了是否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的搏弈。
上述问题,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解决起来难度大,需要同心协力,统筹兼顾,多措并举。
三、进一步完善“制度加科技”电子政务工程的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开拓创新。以“制度加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的计划与实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长远的眼光和谋略,还需要来自领导层的强力推动。各级政府及部门的主要领导首先应深谙“制度加科技”促进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意义,熟练掌握信息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切实在“制度加科技”促进电子政务建设中起带头作用,不断实现政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将“制度加科技”促进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精简、统一、规范、效能”的原则,实现政府机关工作流程再造,创新建立新型的行政管理机制。
2.统筹规划设计,实现融合贯通。以“制度加科技”预防腐败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其核心目标是构筑政务信息平台,形成连接中央到地方的政府业务信息系统,实现政府网上信息交换、信息发布和信息服务。因此,实施电子政务有效预防腐败,促进廉政建设,必须以科学的统筹规划为核心。首先要加强以“制度加科技”预防腐败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项目的立项规划审批。所有项目要与“智慧城市”、“十二五”规划中的信息化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金字号”系列网络工程相融合贯通。职能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监督
管理,搞好立项审批的可行性调查研究。项目建成后,要组成专家组对项目进行全面的评审评估,经评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其次要搞好信息网络技术系统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好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的布局,增强建设管理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节省投资。在保证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力求网网相联,融合贯通。再次要处理好区域性管理体系和行业性管理体系的衔接和协调发展问题。行政业务关联性强,既涉及区域性管理又涉及行业性管理,信息壁垒现象严重,需要规划设计统一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实现信息资源应用效益的最大化。
3.加快信息化进程,推进政务公开。“制度加科技”的电子政务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首要的前提是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先进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信息化应用改变了政府工作手段,优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了“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行政管理体制的形成,最大限度消除行政过程中越权和违规操作的机会,抑制腐败现象发生。我们借助“制度加科技”的信息网络技术,对行政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再造,把不同部门的行政程序规范固态,通过规范化、程序化来规范行政行为,实现行政业务的电子化,实现行政业务信息的网络数据交换,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网上并联协同办公。通过政务信息公开,可以改变权力运行的方式,使行政职权、办事过程、处理结果、处理依据等实现网上公开、网上查询、网上监督,为群众提供公开、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使过去一些通过“暗箱操作”、“潜规则”的行为受到制约,通过“部门壁垒”保护局部利益的本位主义将被打破,防止腐败因素的诱发。用公开透明方法,让权力置于阳光下运行,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效防止腐败,推动廉洁政府建设。
4.构建监督机制,加强权力制约。没有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在以“制度加科技”的电子政务条件下,首先要建立行政电子监察系统,将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融为一体,实现对行政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起到超前防范、动态监督和硬性约束的作用。其次要建立和健全网络权限制约机制,所有网上的行政行为要向上级部门和有监督职能的机关部门授权开放,便于对行政行为实行网上实时监督制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再次要有序引入群众监督,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威力,最大限度地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自觉接受来自于各方代表人民利益的群众团体监督,使权力运行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以强化监督的公开和透明。另外,要积极应用网上举报等新的方法和途径,拓宽信访渠道。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的决策采取网络公示制,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
5.以人为本,加强管理运行。“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运用“制度加科技”有效防治腐败的工作中,决不能一味强调科技因素而忽视制定制度和掌握科技的“人”的决定性因素。制度是人制定的,科技设备也是人设计、制造和使用的。因此,首先要按照廉政准则规定和文化理念,做好规范权力的制度设计。要想清楚、搞明白风险来自何处?哪些权力环节容易产生风险?有怎样或多大的风险?如何防范?针对以往发生过的腐败案件或过失情节,有针对性地做好制度的修订设计。其次要做好计算机流程设计,将制度演化为数据报表,流程环节嵌入到计算机程序之中。再次要加强“制度加科技”项目在日常运行中的管理督查,要正确认识“技”的有效与有限功能,做到大力应用、巧于运
用、借力运用,切忌人“技”分离、由“技”代人、以“技”欺人的情况。只有做到以人为本,人“技”结合,优势互补,相互监督,才能发挥“制度加科技”有效防治腐败的最佳功能与效益。编辑:姚培琪
第二篇:坚持运用“制度加科技”预防腐败
坚持运用“制度加科技”预防腐败
“制度加科技”预防腐败工作,是近几年来我们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三个更加注重”的要求,从上海实际出发,针对土地出让、政府采购、工程建设、行政审批、国企改革等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按照“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源在市场中配置,资金在网络上监管”的工作思路开展的一项创新实践。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和“高度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把科技手段融入制度设计之中,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科技含量”要求,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开展试点探索、扩大试点成果的信心,“制度加科技”预防腐败试点工作从此进一步深化,在工作领域上不断拓展,在理论、实践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被写进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工作报告在全国予以推广。我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制度加科技”体现了时代发展趋势和上海城市特色,符合中央和市委要求,符合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正在形成具有上海特点的预防腐败工作体系,已成为预防腐败工作的有效武器。“制度加科技”预防腐败的要义
运用“制度加科技”理念和方式,坚持将信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和精细化管理、闭环式管理等现代管理方式融入对权力运行监督制约的制度设计和管理流程中,改革原有权力运行的模式,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制度加科技”以规范权力运行为核心、强化制度执行为关键、运用现代科技为支撑,将有关制度演化为工作流程,固化到系统程序,确保权力运行“大小有界、公开透明、网上留痕、全程受控”。我们采取纪检监察机关主推、职能部门主抓的方式,项目化推进“制度加科技”预防腐败工作,正在构建一个纵向贯通市、区(县)、乡镇、村居,横向涵盖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资源交易、资金监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预防腐败工作体系,力求形成一整套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制度漏洞,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廉政风险防控是“制度加科技”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运用“制度加科技”理念和方式,针对各项业务工作中的职责设定、流程设计、制度安排、权力设置等要素,运用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把反腐倡廉的措施和要求,渗透到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评估风险等级、梳理权力清单、规范权力运行,对可能诱发腐败问题的部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防控,把反腐倡廉建设融入业务工作全过程,既体现权力运行的高效、快捷,又体现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和风险防控,积极构建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廉政风险预警防控管理体系。
制约和监督权力是“制度加科技”的核心。我们运用“制度加科技”理念和方式,坚持将信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和精细化管理、闭环式管理等现代管理方式融入对权力运行监督制约的制度设计和管理流程中,改革原有权力运行的模式,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比如,开展了行政审批清理工作,加大行政收费清理力度,推进目录管理、业务手册、办事指南、网上审批、数据共享、电子监察“六位一体”的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努力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完善制度是“制度加科技”的关键。我们运用“制度加科技”理念和方式,在制度的设计、执行和完善中充分考虑科技因素,开展制度的廉洁性评估,增强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制度建设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制度配套的完备性。既注重基本制度,又注重实施细则;既注重实体性制度,又注重程序性制度,大力推进教育、监督、惩治、预防等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运用现代科技是“制度加科技”的重要支撑。我们高度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把制度与科技有机结合起来,把科技手段融入制度设计之中,把信息监管平台作为重要载体,缩小制度设计和执行之间的差距,先后建成了因公出国(境)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平台、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平台、“一点通”支农惠农资金网络监管平台等一批信息监管平台,实现了反腐倡廉制度设计目标与执行效果的统一,提高了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制度加科技”预防腐败的有效性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如果执行力的问题解决不好,制度就会成为形式主义的东西,出现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就是不落实在行动上的现象。“制度加科技”相当程度上提高制度执行的刚性化。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具有“程序规范”等特性,能够有效保证业务操作和制度执行的刚性,缩小制度设计和执行之间的差距
“制度加科技”预防腐败工作,紧密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上海的城市特征,努力把握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抓住人情文化、权力过度集中、制度执行不到位等带有一定共性又严重影响反腐倡廉建设的突出问题,找准预防腐败的突破口,不断提高防治腐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制度加科技”能够较好地解决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困扰反腐倡廉建设的问题。“熟人社会”、“人情文化”、“潜规则”等对制度的巨大消解作用,是我国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既影响制度的有效执行,也使权力行使者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运用“制度加科技”,把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融入到制度执行和落实之中,可以用“无情”的电脑管住“有情”的人脑。通过对流程的重新梳理和优化,特别是对管理流程实行节点化管理,将权力运行的有关制度规定固化为系统程序,加强对不同岗位、不同操作环节的相互制约制衡,改变了以往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一揽子做到底的方法,使过程管理更加及时、有效,岗位责任更加明确、清晰,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人为操作中自由裁量权过大的弊端,确保执行过程的公平、公开和公正,从而降低了腐败发生的概率,筑起抵御人情文化侵蚀的“防火墙”,有利于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制度加科技”能够较好地解决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的问题。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滥用,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失去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有效预防腐败的核心。“制度加科技”正是抓住了这个关键,把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作为防治腐败的根本目的和核心内容,促进权力公开、透明、规范运行。
运用“制度加科技”对原有权力进行清权确权、分解制衡、电子固化,使权力运行“大小有界”。在对公共权力进行清理、确定和规范的基础上,加强对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分工与配置,形成互相制衡的机制,并通过科技手段将各项权力固定下来,使每一项权力,无论是大是小,其边界都更加清晰,权限都更加明确,从而实现权力运作的不同层次之间、同一层次不同环节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约,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
运用“制度加科技”实现权力行使的充分公开,使权力运行“公开透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制度加科技”贯穿了公开透明的理念,与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工作结合起来,在权限设置时注重内容公开,在权力运行时注重流程公开,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提高了权力公开、信息共享的程度,实现了权力运行信息的公开。既让掌权者清楚,更让旁观者明了权力行使的过程,打破权力封闭运行的状况,较好地解决权力运行内部难监督、外部不公开的问题。
运用“制度加科技”实现权力行使的信息化、程序化、可控化,使权力运行“网上留痕、全程受控”。在信息系统中对权力运行进行流程再造,并在网上运行中细化和固化各个环节,使任何人只能通过这一系统行使权力,只能行使自己岗位权限内的权力,只能按照规定的程序行使权力,既不能放弃操作也不能延时操作、越权操作。限人限时限责,高度程序化的权力运作有效限制了自由裁量权。同时,权力运行的每一项操作都在计算机网络上留下痕迹,被可靠地记录下来,使监督者能够全面了解掌握被监督者充分、及时、动态的信息,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从而提高了监督效能和威慑力。
“制度加科技”能够较好地解决制度执行刚性不足的问题。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如果执行力的问题解决不好,制度就会成为形式主义的东西,出现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就是不落实在行动上的现象。“制度加科技”相当程度上提高制度执行的刚性化。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具有“程序规范”等特性,能够有效保证业务操作和制度执行的刚性,缩小制度设计和执行之间的差距。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将管理制度演化为工作流程,将工作流程固化到系统程序,把一系列规范权力运行的制度置于系统控制之下,置于科学化的流程监督中,不仅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而且可以防范制度落实中“合意的执行、不合意的不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现象的发生,确保制度执行到位,有利于维护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完善“制度加科技”预防腐败的创新之举
“制度加科技”在预防腐败问题上找到了在历史阶段、城市特色、科技发展三维坐标内的合理定位。但是,这项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求解了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形势下预防腐败的“方程式”、找到了预防腐败的“路线图”,它是一项创新的探索,也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坚持运用“制度加科技”理念和方式,积极拓宽“制度加科技”应用领域,结合系统、行业、领域特点,不断推进反腐倡廉改革创新“制度加科技”预防腐败工作是一项集成创新。通过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将管理制度演化为工作流程;通过最新科技成果特别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将工作流程固化到系统程序;通过制度创新,在系统程序的运行中促进制度完善,改善制度管理,有效推进了制度建设,确保制度落实。
管理制度的流程化再造。为了确保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和有效管用,使制度真正行得通、做得到、管得住、用得好,关键是对管理制度进行流程化改造。我们运用“制度加科技”的理念和方式,在吸收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创新,对制度规范的对象主要是对各部门和单位的公共权力进行流程重新梳理、再造和优化,抓住权力运作的主要环节,找出每个环节中的控制点,通过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使权力运行“流程化”,使每一项权力行使的责任主体、运行步骤、监督关系、投诉途径等清晰明了,从流程上保证每一部门和个人都只能拥有制度执行过程中有限的权力,同一业务不同岗位、同一流程不同环节之间相互牵制和制约,任何人都不能越权行事。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流程化改造,对权力运行过程进行规范和细化,形成以管理制度为面、业务流程为线、权力行使为点的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控制的制度刚性执行和权力规范运行机制。通过管理制度的流程化再造,权力
不再由某一部门或个人独占,一项权力被分解为多项权力并且在不同的运行阶段由不同的权力主体行使而相互制衡,制度执行的刚性得到了增强,公共权力岗位化、岗位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商品化的现象得到了遏制。
工作流程的程序化规范。为了实现工作流程可监督、可控制、可溯及、可追究,关键是进一步对工作流程进行程序化规范。我们运用“制度加科技”理念和方式,积极吸纳科技创新成果,利用信息技术的“标准严密”、“客观公正”等特性,把有关工作流程固化到信息系统内,成为计算机可识别并可执行的系统程序,任何人在使用时都只能按照自己的岗位权限进行操作,并且每一步操作都在计算机系统内留下痕迹,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压缩诱发不廉洁行为的“灰色地带”,改变了权力的封闭、半封闭运作状态,实现了权力行使者的“自我革新”。同时,工作流程的程序化规范便于纪检监察部门对行使权力行为的全程化、全方位监控。通过设置技术接口,实现电子监察网络与相关部门业务网络的互联互通,使得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把各方面的力量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人、技术、制度无缝对接,延伸监督的范围和领域,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跨地域、跨部门的全覆盖实时动态电子监察网络系统,大大提高了监督效能,有效防止了电子监控中的死角、制度执行中的盲点。
制度管理的螺旋式完善。为了提高制度管理的科学性,避免制度之间或交叉重复、或留有盲区的情况,我们将科技渗透到制度的执行和完善过程中,特别是注重通过实践检验制度的科学性和完备性,加强对制度本身的管理,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利用全覆盖实时动态电子监察,及时发现监控点信息的异常变化,及时锁定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并据此对涉及到这些环节和领域的流程和制度进行全面检讨和溯源改进,不断推动制度的创新和优化,不断淘汰不适应形势发展的制度,形成对制度本身的闭环式管理,防止制度管理出现结构断裂。通过“制度—流程—程序—制度”的螺旋式完善进路,使制度在完善之后得到执行、在执行之中得到完善,最终实现制度、管理、科技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按照建立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的要求,将有关管理制度与纪律规定、国家法律、部门规章相对接,努力增强制度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形成环环相扣的制度链条和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上海从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三个更加注重”试点地区以来,开始探索“制度加科技”预防腐败工作,到2011年在全国推广,引起并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专家学者的肯定、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党员群众的认可。“制度加科技”在预防腐败问题上找到了在历史阶段、城市特色、科技发展三维坐标内的合理定位。但是,这项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求解了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形势下预防腐败的“方程式”、找到了预防腐败的“路线图”,它是一项创新的探索,也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
未来五年是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关键五年,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也是建立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坚持运用“制度加科技”理念和方式,积极拓宽“制度加科技”应用领域,结合系统、行业、领域特点,不断推进反腐倡廉改革创新,努力率先实现从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阶段向平稳可控阶段转变,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整体推动上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第三篇:用制度+科技手段,推进村务阳光工程
利用现代科技,推动阳光工程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富锦市纪委、监察局(2011年6月)
2009年,富锦市纪委根据佳市纪委关于开展“三代两述一评议”工作部署,并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按照我们确定的“先行试点,积累经验,稳妥推进,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首先在每个镇选择了两个村作为开展“三资”代理的试点。为了使试点工作真正达到开拓思路、积累经验的目的,市纪委组织工作组对试点工作进行跟踪调研,指导工作开展。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我们发现,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由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代管、监管、协管后,由于数据公示渠道窄、不及时、不到位,农民群众在查询“三资”代理数据时感到不方便、不快捷。由此,对一张表格贴在黑板上的原始的村务公开方式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怀疑。强化村务公开是规范农村“三资”管理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建立一个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便捷化的村务公开平台的任务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2010年初,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利用现代电子设备和网络技术,建立“制度+科技”的全新的“三 资”代理数据电子查询平台,实施村务阳光工程。其基本思路就是在条件比较好的锦山镇进行试点,率先在全市实现村务公开各项资料、数据网上传输,取得成功经验后,建立覆盖全市的专业化的网站,使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即可随时查询自己所关心的各类村务情况。经过一年多的积极推进,我市锦山镇电子查询平台建设取得圆满成功,并已经推广到全市,覆盖全市的“农经农廉网”已经建立完成,实现了我们预定的工作目标。
在建立电子查询平台,推进村务阳光工程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指导和协调,确保查询平台建设顺利进行。构建农村村务电子查询平台,并实现村务公开网络化,是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需要和重要载体,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这项工作说起来并不困难,但是做起来却绝不轻松,它涉及了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农经管理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在没有经验的条件下,需要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为此,市纪委组织相关人员多次深入基层调研,以现场指导、走访农民群众、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建设电子查询平台提出了总体构想和指导性意见及建议。我们首先在锦山镇进行试点。2010年初,锦山镇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一块电子显示屏,作为村级“三资”数据查询系统,但是无论是从场地建设、技术层次还是村务公开范围、查询方便程度上 讲,都没有达到我们当初的设想。于是,我们要求锦山镇改进软件系统,改善基础设施,坚持查询系统的高标准、高起点建设。2010年6月,锦山镇对便民服务中心进行改建,扩大了大厅面积,增加了服务内容,开发了新的软件,划定了专门的办公场地,为查询平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保证试点工作,市纪委加强了三个方面的协调。一是协调经费保障。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协调市财政部门把查询平台建设作为重点支持项目,在资金上保证建设需要。截至去年底,市财政累计为锦山镇电子查询平台建设下拨专项资金40多万元。二是协调技术支持。我们组织科技部门和农经部门对维护和管理电子查询平台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并要求有关部门派专人到锦山镇为平台建设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我们还对软件开发进行了资质审查和技术论证,为电子查询平台尽快建成提供了保证。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市纪委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协调小组,并责成党风室具体负责协调工作。党风室多次到锦山镇进行现场办公,并深入该镇所辖村屯,就平台建设及运行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促进了各项工作有序、顺利开展。经过各部门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锦山镇电子查询平台试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首先是建立镇级电子服务系统。在该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置了查询电子触摸屏,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和演示,随时为农民 群众提供“三资”代理数据和涉农政策的查询服务。其次是普及村级电子服务系统。全镇26个行政村均配备了数据查询专用设备,明确专人进行管理和服务,农民群众不出村即可进行相关数据和资料查询。锦山镇试点开展的电子查询平台建设有力地证明,以电子查询平台为载体,让农民群众利用网络技术及时地、便捷地、全面地了解 “三资”管理及其它村务情况,是加强村级党风廉政建设的一条有效路径。
二、全面推广试点经验,建立覆盖全市的公共信息网络平台。试点工作的成功,给了我们足够的信心,特别是佳市纪委李洪斌书记曾几次深入到锦山镇进行现场考察指导,为我们增添了新的动力。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在认真总结锦山镇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向全市推广。为了给农民群众提供崭新的服务空间,提供集中式查询服务,我们首先以成功运行的锦山镇“三资”代理电子查询平台为基本模式,在市农村“三资”监管中心设立了“三资”委托代理信息查询服务大厅。该大厅总面积达110平方米,总投资达30多万元;配置了10平方米LED双基色电子显示屏,立式电脑触摸屏2台,投影仪1台;同时,强化了“三资”监管中心的工作职能,由5个部门分别负责信息收集发布、网络监控维护、电算化业务指导、信息整理归档、业务指导培训等工作。这个信息查询服务大厅成为全市266个行政村“三资”代管数据的权威发布机构,即可以随时接待农民群众的查询,又 进一步规范了“三资”代理工作。之后,我们把建立一个农民在自己家的电脑上即可随时查询各项数据的网站,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并于今年6月开设“富锦农经农廉网”,建立了集“村务管理、政务公开、技术咨询、网络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将农村“三资”等各类信息通过专门软件录入并上传至指定服务器,全市的农民群众行政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自己需要的相关信息。截止目前,全市共有700余万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各类数据,其中140万个村集体“三资”数据,490万个农户合作医疗、新型养老保险和各类补贴等数据,70万个农户基本资料数据可供全市农民群众进行查询。通过建立并完善市、镇、村电子查询平台,推进阳关村务,公开了全市的农村“三资”家底,群众觉得心里更踏实;扩大了村务公开范围,拉近了干部和群众距离,群众心里更温暖;宣传了强农惠农新政策,群众心里更高兴。
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现查询平台功能多元化。我市是农业大市,涉及“三农”的问题比较多,也比较突出。发挥“村务阳光工程”的化解农村矛盾、保证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民利益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工作的初衷。因此,在制定电子查询平台工作总体思路之初,我们就明确了电子查询平台要体现出“三个必须”。即:公开数据必须真实,公开内容必须具体,公开项目必须全面。为此,我们 在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着力强化管理制度,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保障农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首先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所谓制度+科技,科技是基础,制度是保障,没有严密的制度做保障,再好的科技手段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我们把建立健全制度作为电子查询平台建设在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了《电子查询平台运行管理办法》、《电子查询平台信息数据上传流程》、《电子查询平台信息数据动态管理规定》等多项电子查询平台运行、管理、维护制度,对各项数据的生成、审核、录入以及数据更新、政策发布、责任追究等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保证了查询平台的制度化、规范化运行。其次是丰富公开项目。“三资”管理无疑是广大农民最为关心的公开内容,但是绝不是唯一关心的内容。除了“三资”以外,村级财务情况、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涉农补贴发放情况等等,都是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电子查询平台成功运行之后,在公开“三资”管理数据和宣传涉农政策法规的同时,为了满足农民群众对有关“三农”各方面信息的查询需要,在电子查询平台的公开项目中陆续增加了农户基本资料、村务信息、惠农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其他信息内容。随着“三资”代理工作的推进,各项数据也不断地发生变化,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定期核对有关数据和信息,并随时更新公开内容的工作措施,以确保公开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对电子查询平台能够在 短时间内积极发挥作用,并达到制度健全化、内容全面化和管理动态化的程度,农民群众对此交口称赞,认为电子查询平台是“监督村务的新平台”、“解释疑惑的新平台”和“凝聚民心的新平台”。
以制度+科技的手段实施阳光村务工程,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崭新的工作,需要不断的实践、探索和完善。通过一年多的积极努力,我们的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与人们群众的迫切需求还相差很远,与上级领导的殷切希望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在科技上不断创新,在制度上不断完善,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在服务上不断优化,切实把阳光工程做成民心工程、廉政工程,为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保证。
第四篇:加减分制度
幸福分加减制度
作业:
1.作业不按时完成,扣一分,能及时补上,加0.5分。2.听写、默写全对,一次加1分,错3个以上扣0.5分。
3.提前背诵的古诗一首、日积月累加1.5分,提前背一篇课文加4分。按时背诵古诗一首、日积月累加1分,按时背诵一篇课文加3分。未能按时完成背诵的古诗一首、日积月累则扣1.5分。未能按时背诵课文的扣3.5分。4.作业干净,得优者一次0.5分,马虎的则扣0.5分。
纪律:
1.上课不注意听被老师点名的一次扣0.5分,点名批评的扣1分。2.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一次1分。
3.早自习、午自习被记名一次的扣0.5分。
4.做操、升旗,等学校集体活动时,被表扬一次每人1分,被批评则每人扣一分。5.无故旷课的一次扣3分。
卫生文明:
1.未值日一次扣1分,按时值日一次每人加0.5分。2.打架、骂人一次扣3分。
3.位置上有垃圾未能及时清理的一次扣0.5分。4.破坏学校公物的一次扣5分。5.乱丢垃圾的一次扣1分。
做好事:
1.主动擦黑板、整理、打扫讲台的每次1分。2.帮助小朋友的每次1分。
3.捡钱、物,能及时上交加1分。4.帮别人打扫卫生一次1分。
注明:组长批阅作业若认真,每周加2分。班干部收发作业及时每周加2分,组长不按时交作业扣1.5分,班干部则2分。
第五篇:关于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思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从2004年7月至去年底,我市相继在XX、XX、XX进行了试点,先后有50万农民参与,占全市171万农民的29%,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好评。今年这项工作已在全市59个乡镇全面启动,参与的农民达132.6万人,占全市农民总数的85%以上。我市推行这项制度以来,解决了农民看病就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及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
从委员们目前调研的情况看,这项工作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应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一是依照国家补助标准,县级财政筹资困难。今年初按省要求人均筹资40元,县财政需人均补助5元,完全可以消化。目前要达到国家要求人均筹资50元的目标,有的县财政一时还难以承受。XX县反映,现在市里正在测算,如需提高补助标准,县财政还有一定难度。二是农村卫生事业投入较少,基础设施和医疗水平较差。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我市农村卫生投入4893万元,农民年人均仅为2.86元。农村医疗资源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偏远的自然村屯还存在缺医少药的现象。三是大病费用仍然难以承受,小病还未能就近治疗。出于资金运行安全考虑,大病报销上限1.2万元,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很大实惠,但如需花几万元以上,对于一般农民而言,个人应承担的部分仍然是难以化解的“天文”数字。由于指定的医院都在镇政府所在地,路途较远的农民看病很不方便。
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委员们对我市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政府主导地位。应在完善、巩固和提高上下功夫,使覆盖面更宽、监管更严、服务更好、保障更有力。一是政府应进一步明确承诺这项制度是一项长期的制度,广泛深入地做好宣传工作,消除部分农民思想上的历史痕迹和疑虑,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二是按照国家要求提高补助标准。尽管目前县财政有困难,但无论如何不能使财政补助资金落空。有条件的地区,应把筹资标准提高到50元以上,暂无条件的地区也绝不能低于40元。对于个人缴纳的部分,应借鉴江苏赣榆县滚动缴资的经验,在农民完全自愿的情况下,让农民用报销所得费用再预缴下年的资金。三是确保资金的安全运行。应学习江西严格、公正、低成本的资金管理经验,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实行管办分离、封闭运行、严防挪用。XX县作为省里的试点,也有提高报销上线,规范疾病治疗,保障资金安全的经验,应在其它地区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和监管应做为考核县区工作的一项约束性指标。
2、平衡城乡卫生投入。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应逐步改变卫生投入重城轻乡的局面,使城乡居民享受相对平等的医疗资源。一是调整市财政卫生投入格局,在城乡统筹基础上应多向农村倾斜,特别是偏远山区医疗设备更差。二是通过争取和利用国债项目,年内县级医院应达到《辽宁省县(市)医院临床技术建设规范》规定的目标,同时利用国债项目向镇医院延伸。三是有条件的县和镇医院应积极开辟吸纳社会资金的渠道,走出一条国家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种形式办院模式的新路子。
3、建立卫生城支农制度。卫生城支农作为改善和提高农村医疗条件及水平的工作,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应把这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市卫生局直属医院都应对口帮带一家县及镇医院,区、局直属医院都应对口帮带一家镇医院及村卫生所(室),有条件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也应对口帮带村卫生所(室)。二是市卫生局和各区、局直属医院资深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身体健康的医生每年都应到对口的县、镇医院工作3个月,并实行定期轮换制度。三是城市医院闲置和更新下来的经检测尚可继续使用的医疗设备,应由市卫生局统一协调,根据其对口帮带的医院或其他县、镇医院的需求情况进行支援。
4、健全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对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至关重要。一是应明确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的标准。按照《鞍山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的要求,年内应达到省里规定的目标。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从村卫生所(室)开始,让农民享受就地就近的医疗服务。“小病不出村,大病才上医院”。卫生所的运行应借鉴山东海阳市“三制四统一”(即建立乡医聘任制、养老保险制、工资绩效制,实行统一行政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品管理)的经验。建立农民个人帐户,个人缴纳的资金和财政补助的资金一次性纳入个人帐户。三是市县财政应落实预防保健经费,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四是提高大病报销的上限,对特别困难的农民采取特别的救助。五是今年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力争实现百分之百。
5、加强监管体制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尚待进一步完善的制度,更需要加强监管体制的建设。一是市政府应制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或条例,对资金筹集、安排使用、医疗范围、报销比例等方面加强监管,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熟后,应进行地方立法。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机构应加强对医院和患者两方面的监管,对坑农和欺诈等行为给予严惩。三是应进一步整顿医疗机构承包、科室租赁等违规行为,打击农村的非法行医行为,营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良好秩序。四是在政府的指导下,条件成熟时可在一个地区进行医药分置经营的试点,为建立起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体制和规范农村医疗服务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