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农村新型医疗保险的对策建议
对农村新型医疗保险的对策建议
08行专08207041022陈国炎
近年来实施的农村新型医疗保险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一项举措,国家把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问题作为全乡中心工作来抓,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一“民心工程”。
我也是来自农村的,对农村的现状还是了解的,对于实施新型合作医疗,能让农民朋友确实受惠。现在大家都在批评和抱怨看病贵、药价高的现象,在农村,村民看不起病的问题比城市居民更为严重,农民生病常常是小病扛着,大病拖着,要是谁家有人得了一场大病,住一次医院,刚刚解决温饱的家庭就会重新返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项重大决策,农村将这项工作抓实抓好,让农民群众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但是,对于一个刚刚实行的制度,对于关系农民朋友切身利益的新制度,他们还不够了解,很多还是持观望的态度,很多还拿捏不定,所以新的制度实施,肯定会出现大量问题,以我的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传引导工作不够深入,农民参保积极性有待提高。各地在推行新农医制度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政策宣传和引导工作尚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农民对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农医缺乏经验体会,与老的制度相模糊,对长期实施信心不足,导致部分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主动自愿参加的不多。
(二)审核结算流程仍显复杂,农民结报补偿手续有待进一步简化。由于制度实施时间较短,具体规定还不够完善,成熟地覆盖一个县(市、区),乃至全市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尚未启动等原因,群众对审核结算的流程和服务,意见仍然较多,尽管各地适时作了调整和完善,但审核结算流程、服务尚需进一步简化和优化。
(三)政策制度尚需完善,部分地区资金沉淀过多。由于新农医刚刚起步,对具体方案设置缺乏现成的经验,基金测算相对保守等原因,制度中出现了一些不够科学和合理的地方。突出地表现在部分县(市、区)资金沉淀过多,影响了制度的吸引力和群众的参保积极性。
(四)监管组织建设有待加强,监管职能履行需要规范。新农医管委会和基
金监督管委会责权不是十分明确,各地虽已成立了相应组织,但应承担哪些义务和权利没有明确规定,缺乏规范化运作,大都仍由政府部门直接承担,缺乏民主管理制度。新农医基金收支和管理的审计监督,还没有形成规范的程序,对委托商业保险公司运作的资金如何加强监督更缺乏依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金监管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五)各地的收入差距,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差异。对于不同的的地区,如果该地区本来就落后,那么它对自身的医疗保障投入就相应的显现出不足,甚至严重滞后,基层的医疗体系自身的生存堪忧。据报道各地新农医制度的推广实施,也出现了许多需要特别关注和研究的新情况。目前的医疗救助制度作为大病统筹的补充,是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在实际运行中相当部分县(市、区)都控制在5万元以上,才能按比例救助,救助最多限额2万元,而困难对象往往无法承受高额的医疗费用,无法享受这一政策,那么作为最下层的弱势群体,就会出现真样一个问题,投保了,万一真的需要医疗救助,到底有没有用?加上医患问题向来高,导致新的制度在某些地区实行难,这就需要对医疗救助的对象和救助的低线作出新的界定。
我国在医疗改革方面的总体目标是: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力争到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国家加大投入逐年完善政策制度,扩大覆盖面,增强保障能力,建立较完善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并逐步与城镇医保接轨,最终建立与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一体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我作为一名学生,对于工作还缺乏实践,对于以上的问题,我觉得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一是从社会保障角度,明确界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性质,强化政府责任、突出社会管理、强调个人自主参与,明晰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出台中
长期的发展规划和阶段性的指导意见,处理好制度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手段与目的,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宏观把握发展方向,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三是积极探索新的个人筹资模式,科学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地自愿地缴费,减轻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四是有关业务部门、相关学术机构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制度设计和实践相对成熟的基础上,酝酿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从法治的角度加以规范。
(二)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农村群众参保积极性。
一是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广泛深入地开展政策制度宣传,把参保办法、参保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审核结算流程等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群众真正了解、熟悉这一制度;二是针对性地开展具体、形象、生动的典型事例宣传,现身说法,弘扬讲奉献、献爱心,互助共济的传统美德,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制度的意义和好处,增强制度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自觉参保意识;三是积极争取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抓好巩固完善,增强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一是切实巩固实施成果。总结经验,科学测算,充分论证,合理确定基金收支方案,防止基金过多沉淀或透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根据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原则上每二至三年对筹资标准和补助标准作适当调整,适时理顺会计年度;二是努力扩大筹资渠道,增强基金实力,逐年提高补偿水平。各级政府根据财力,合理增加财政投入,个人筹资根据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对制度的认同程度,稳妥地提高,村(社区)自治组织要根据集体经济状况给予一定投入,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多渠道地增强基金实力,逐步提高参保病人的补偿水平;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简化审核结算手续,减少不合理的中间环节,努力方便群众就医结报,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四是认真调研,会同有关部门探索解决非农非城镇医保对象的医疗保障问题。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群众对农村医保的不同需求,探索设置不同个人筹资档次和不同补偿水平的补偿机制。
(四)健全管理监督机制,真正做到取信于民。
一是充分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调小组或管理委员会职责,切实履行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等工作,定期向同级人大汇报,主动接受监督;二是加强经办机构建设,按规定落实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完善工作制度,加强规范管理;三是完善基金监管机制,制定监督管理规定,形成定期审计监督制度,确保基金运作规范、透明、高效,保证制度的公平公正;四是加强医疗服务,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合理分流病源,合理诊治,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和非有效医疗费用比,减少不合理的医疗支出。
(五)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扩大受益面。
一是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优化重组现有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重点推进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急救、妇保、儿保、防保、产科等服务功能建设,促进乡镇村级医疗机构功能转型;二是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农村计生指导和残疾康复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逐步开展慢病动态管理、社区健康教育、健康体检等服务;三是出台小病受惠政策,建立推广小病受惠机制,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吸引力;四是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出台优惠政策,保证农村公共卫生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卫生支农活动,加强在职人员理论和实践培训,建立人员的培养、准入、淘汰和更新机制;五是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点建设,出台支持政策,制定具体的建设标准,分阶段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机构和功能建设。
(六)切实加强医疗救助体系建设,提高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力度。
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医疗救助实施办法,适当扩大救助对象,提高救助标准,降低救助门槛,增加救助受益面;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医疗救助,与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并轨,并统一实施,建议加大财政资助力度,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建立医疗救助专项基金;三是建立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结合机制,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享受医疗救助的前置义务,对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优抚等弱势群体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出资部分由医疗救助基金给予补助;四是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弱势群体门诊费用补偿机制,对患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尿毒症等慢恶性特殊疾病的弱势群体,实施门诊补偿,着力提高医疗救助力度。
第二篇:关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
二、调查人:
三、梁城村基本信息:
1、村庄状况:梁城村辖9个小队,总面积3200亩,总耕地面积2200亩,人均耕地2亩,其中水稻面积1100亩,旱地面积1100亩,2、人口状况:本村人口2040多人,农业人口1500多人。
3、经济状况:本村经济发达程度位于所在办事处中上等水平,全部是农业区。
4、村中共4位干部,全年个人工资为8000到10000元,村中有诊所一个,图书屋一处,村中有固定办公场所。
四、调研背景及调研内容
我也是从农村贫穷家庭出来的,所以我对于农民患者“看病难”问题曾有过很深的了解,因此,当我成为一名大学生后,我更加关心这一问题,并把他纳入我的调研课题。
目前我国把看病贵列为新的民生三大问题之一。多数农民由于无力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往往有病不看,小病拖大,大病等死,与此同时,他们由于缺乏保健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困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陷入恶性循环。医疗保障的缺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阻碍,再此背景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2002年10月诞生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自2003年开展至今,在全国已经有了多个试点,合作医疗制度正在逐步的发展和完善。我这次调研的内容便围绕合作医疗展开,通过了解农作医疗的实施情况以及村民对合作医疗的满意程度,以求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而作为国家提出的一项惠民措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确实给农民带来一定的好处,但中间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我利用业余时间对本村有关合作医疗方面事宜进行调研,通过此次调研活动,对本村合作医疗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对实施中出现的优缺点进行初步总结,以便对总体情况作大概的统计!
五、具体工作
在调研期间我以走访的形式了解有关合作医疗方面事宜,然后以入户访谈的形式进行具体了解,并总结出了我村有关合作医疗的详细信息。我村有一家合作医疗定点诊所,在村中心地段,村民大部分看病在村中诊所进行。村医疗诊所的医生都有行医证,农民在村卫生所看病都有保障。我们与医生交谈时得知:“农民所交的保险金额全部归农民所得,所交保险费用完以后另外每人还可以享受200的报销。在镇医院住院病人可以享受80%的报销,到市级医院的住院病人可以享受50%的报销。到省医院住院的可以享受40%的报销。”
我们在于农民交谈的时候得知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都非常满意。他们说:“现在看病方便便宜,乡村医生服务态度好,村民们看病放心,现在也不愁生大病,国家可以报销。”以上是我们交谈及作调查问卷时他们提及的,其中的道理就由大家来思考吧!
比例由07年的90%上升到08年的95%,我村的合作医疗宣传力度逐年增大,宣传方式也不断增多!同时由于07年有一部分受益家庭,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了宣传作用,而国家的支持更是此项制度不断扩展的坚实后盾。
报销问题是合作医疗中的一个大问题。开始大部分村民表示怕麻烦,怕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而不愿去报销:也有村民说报销要走“后门”,而自己又一没钱、二没权,还是不要吃这个苦为好“也有村民认为家里人身体都很好,没有也不会遇到报销的事,因此对此事漠不关心;还有一部分村民这样解释不了解报销比例、报销流程的事,不好意思询问那些办过报销的家人,认为那是隐私的侵犯。部分得到报销的村民说旗医生服务态度好,每天的单子都会给你填好,你要是有不清楚的地方,他们会给你指点。后来,通过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密度,村委会班子人员商们讲解,让群众了解合作医疗的好处,村干部帮助农民到镇合作医疗站点报销。群众们逐步了解到了合作医疗的好处,由不愿参加合作医疗转变到自愿参加。
我们从报销较多一户了解到,夫妻二人同时患病,治病使其欠下债务,使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捉襟见肘。虽说补偿的较少,不足以填补其家庭空缺,但从一方面可以使留下的人得到一丝安慰,也算是国家给咱们的交代。从此可见,因病至贫的事在农村还是较为普遍,想要彻底实现合作医疗的最终目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从其他村民口中了解到大家对国家补偿这件事还是相当满意的。
六、调研分析
经调研发现新农村合作医疗在梁城村有了很好的开头,而98%的参合率更能说明此项政策的可行性。同时我们也应从实际中找出潜在的问题。
1、仍有个别农民未参加合作医疗,任然对合作医疗存在质疑。有两户较为特殊:一户是退休老教师,国家补助较好,且女儿远嫁在外,老人家身体很好,因此对合作医疗很不在意。另一户是认为平常没有生什么大病,不需要看病就医,于是就不办合作医疗证。由此可见,第一:宣传到位,解释不到位。虽说都知到这项政策,但具体实施过程和实施内容并不为农民清楚。大部分人还是随主流的加入,并不关心细节,容易吃哑巴亏。第二:”没必要“我家有钱,家人身体都好,不需要加。第三:政府给着我补贴,你却让我出钱参合,这赔本生意我才不做呢!再说,谁知道钱落到哪里了。
2、村民维护自身权益意识不强,不能及时了解政策变动 上面说到有一家两年都没用合作医疗本,却没要求村干部开证明,导致看病和不加合作医疗一样,这就导致政策实施时有障碍,自身权益得不到实现。而有的村民看病从来不拿合作医疗本,问其原因,要不说忘记带了,要不就是不知道怎么用。
3、医生素质有待提高,药品价格应明码标价 对上面提到的拿合作医疗本就涨价的现象,一方面应明码标价,防止不法人员从药价上打人民的主意。另一方面要加强医生素质的培养,严格把住人才关。
4、报销比例小,范围窄 因病反贫的情况时有发生,在目前农村无法避免。而报销只能是“事后诸葛”,许多高科技治疗费用不在报销范围之内,这令许多村民感到不解。很多农民希望有更完善的补偿制度,能真正符合现实需求。
5、农民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处于被动地位,“参与率”高而“参与度”低。梁城村总人口2040人,其中农业人口1500人,据统计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达1980人,参保率超过95%,然而我在入户中感到,不少农民对待合作医疗实际持怀疑和观望态度。
作为一项“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行是自上而下的。这里,政府和卫生院管理部门理所当然是运作主体,旗乡两级公立医疗机构也是积极主动的,农民则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被宣传、被动员、被要求……始终被动的农民似乎不知道自己应当是合作医疗的主人和收益者。尽管有关部门通过动员、劝慰等方式获得较高的“参与率”,但实际上农民的“参与度”并不高,即内心的认可程度、信任和信心不足,热情不高。
七、我的建议
经过调研,我对发现的问题作了总结:
第一: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能更深入、更详细地向村民讲解有关合作医疗的规章制度,使农民作到心中有数。如有必要,可定期开设培训班,请有经验的人员讲解有关信息,也可请受益人献身说教。
第二:农民是合作医疗的主力军,只有真正动员他们,合作医疗才能算是最后的成功。
第三:基层干部及医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俗话说:一只死老鼠坏了一锅粥。若因某一人的失误或过失而影响整个政策的实施就太不值得了。而人才是关键,因此要切实把好人才关,政府在选拔人才时要极其严格,从源头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第四:明牌标价 每日都有部分药价公布,让农民看到,了解到药价的具体情况,真正让他们作到心中有数。并且加大监管力度,如有可能让农民参与监督,防于民、用于民。
八、结尾
通过这次调研,我以合作医疗为主要切入点,较为深入地了解了现行农村的一些基本情况。在中国这广袤的土地上,或许良城村不能被称之为农村的典型,但是通过这些年村支部各干部的工作,我亲身感觉到梁城村干部及群众正在努力寻找出路,努力追赶时代步伐的,成为新农村的示范点。
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符合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利于我国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和不断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他在实施的开始阶段并不是顺利的,一定会存在很多的现实问题,这需要在推广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我相信它在我们党和人民的不断努力下,将是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事业改革中一个成功的典范,将为当前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第三篇: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
问题及对策建议
精神文明建设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主要抓手。正确认识和解决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农村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本情况
县委、政府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当前“三农”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首先,大力实施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通过科技之冬、专题讲座、观摩交流、知识竞赛等形式,深入广泛地普及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科技知识,掀起了学科技、懂技术、勤致富的新高潮,使农牧民基本素质、劳动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提升乡村文明水平、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与此同时,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与推进安居富民工程和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相结合,按照“改进为主、新建为辅、因地制宜、突出地区特色、坚持标准、逐步到位”的原则,不断加大新农村示范村(组)建设力度,稳步推进村庄综合整治,使农村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得到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自2006年以来,全县平均每年完成农牧民技术技能培训2万人次以上;累计启动新农村 1 示范村(组)建设30个,完成庭院改造14261户。
二、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工作难点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受教育条件、传统思想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大多数群众受教育程度都不高,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技术的能力。虽然近几年逐年加大了农牧民技术技能培训力度,培训方式也日趋灵活多样,但总的来讲,还不能适应社会进步、生产发展的需要,缺乏致富技能,自主性淡漠,闯市场、创业的激情不足。
(二)农村卫生环境亟待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及林带杂草丛生等问题依然比较普遍,存在“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环境和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庭院“三区”分离不彻底,农村住宅和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个别农户的庭院种植区没有充分利用,出现闲置或经济效益不明显等现象。
(三)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受地域限制,交通、通信相对闭塞,我县经济基础薄弱,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加之受气候环境影响,冰雹、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十分脆弱。虽然近年来,我们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通过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区 2 内经济发展较快的其他县(市),尤其是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缺乏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阶段,精深加工很少,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第一产业,而第一产业中主要是种植业,二、三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很低。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短缺存在普遍性。一是部门资源有效整合难,参与分配支农资金的部门有十几个,部门之间衔接沟通不够,各种支农投资基本上都以“条条”为主,在使用方向、项目布局、建设内容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复,难以形成合力。二是农民自筹资金难,大部分农民仅仅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要想拿出较多资金用于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能力还十分有限。三是村集体出资难,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薄弱,出资建设新农村十分困难。四是融资渠道少,农村金融渠道少,加之投入风险较高、回收周期长、经济回收较低,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较少。
三、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并存的现实,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
(一)培育造就新型农牧民。认真实施“农牧民素质”工程,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加强林果、畜牧、设施农业等重点产业技术和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化栽培技术、节水灌溉、农业机械化等实用技术培训,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使85%以上的农牧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灵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会富、实力单薄不能富”的“三不”问题。同时,紧紧围绕全县“两城三园”和乡(镇)企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目标,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初高中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为重点,大力开展订单式转移技能培训、汉语培训和专项职业能力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二)全面开展村庄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加大以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治理工作,做好农用地膜等白色污染物、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理,强化农村环境绿化、通道绿化以及村庄绿化,建立农村居民自我管理的村庄卫生保洁机制和卫生清扫制度,使农村卫生环境脏、乱、差现象进一步转变。
1、清垃圾。清理散堆乱倒的生产生活垃圾,通过清垃圾,使村巷道、空旷地、活动场、市场和车站、街道两旁等场所干净、整洁、优美;及时清除村庄建筑施工垃圾,做到建设一片、清洁一片、美化一片、亮化一片。
2、清路障。清理村庄道路、巷道旁乱堆乱放的柴草杂物、残墙断壁、占道经营的设施和临时建筑物及不符合规划要求的电杆等设施,做到道路整洁畅通。
3、清渠道。彻底清理村庄内水渠的淤泥杂物,做到渠 4 净水清,村庄内主要渠道要逐步实现防渗衬砌;过渠桥梁等设施完整、无损坏。
4、清林带。清理村庄内外绿化林带的杂草垃圾,修整美化林带树木;林带沟底保持平整,无缺株断行;树木上无涂写、刻划或张贴宣传标语,所需供水设施完整。
5、清庭院。清理打扫庭院房前屋后,规整院内堆放物品;房前屋后院落整齐清洁,做到无垃圾堆、无杂物堆、无散放牲畜、无残墙断壁,柴草堆放有固定位置,及时清除种植区各类杂草,平整种植区土地。
(三)加大农户庭院改造力度。结合安居富民房建设,改造农民住房,改造院落布局和围墙,实现生活区、种植区、养殖区“三区”分离。大力开展庭院改造,充分利用庭院种植区、养殖区发展种养业,庭院种植坚持“一村一品”、“几村一品”的原则,以高密度或超高密度为主要模式,以葡萄、杏李、樱桃等为重点,间作套种瓜菜;养殖区以肉羊、奶牛为主,兼顾家禽养殖。大力推广牲畜“舍饲圈养”的饲养方式,尝试建设托畜所或养殖小区,使畜禽家庭分散饲养转变为集中饲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住宅和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力争户均达到一圈牛羊(不少于50只)、一群家禽(不少于80羽)、一架葡萄、一个拱棚、一亩庭院。
(四)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围绕粮、棉、果、畜四大基地建设,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巩固和提升以粮棉为主的大田种植业综合效益,加快实施小麦“种子工程”、“丰产科技工程”、“植保工程”三大工程建设,确保农业综合 5 效益明显提高。进一步深化“林果业管理增效年”活动,继续抓好领导干部林果业示范园建设,加强林果基地的科学、精细化管理,加大物化投入量,推行规范化生产,实现林果业“早见效”和“高产出”,积极拓宽果品销售渠道,解决农民果品销售后顾之忧。继续推进科学养畜工程,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种、畜群结构,引导带动农牧民发展健康养殖,着力打造一批养殖小区、畜牧业生产专业村,不断提升畜牧业发展整体水平。有条件的乡(镇)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充分挖掘庭院增收潜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使其成为农牧民增收的后备产业。
(五)积极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发展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使村村谋发展、家家忙富裕、人人思创业蔚然成风。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十个一”村民小组学习活动,大力传播健康丰富的信息,扩大先进文化影响力,使村民自觉开展改陋习、讲文明、讲卫生、爱环境和树新风活动,培养科学、文明、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其在精神面貌和礼仪礼节等方面有较大改观。
(六)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积极将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沼气、抗震安居、农村饮水工程、通村道路等项目进行集中捆绑使用,努力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健全完善农 6 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开展县直单位、企业参与结对帮建活动员,动员各方面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做到内外联动、上下联动、齐抓共建,形成强大的合力。
第四篇:对当前医疗保险基金风险分析及几点建议
.对当前医疗保险基金风险分析及几点建议
对当前医疗保险基金风险分析及几点建议
陈建成
医疗保险基金是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为实施社会保障而建立起来的专项专用资金。医疗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基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保险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是对过去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制度创新和机制的转换,是改变过去国家和企业包揽职工医疗费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增加了个人自我保障责任,实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由过去国家承担无限责任改为保障职工基本医疗,实现福利保障到社会保障有限责任的转变,采取了医疗保险基金统筹调剂,共同防范风险的方式运作。从河北省秦皇岛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二年多的实践看,能否保证基金的安全,是新旧体制平稳过渡的关键。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破产等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医疗保险扩面工作任重道远,基金运行的社会性、可靠性及风险意识必须加强。否则,我们刚刚起步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就会前功尽弃。
对医疗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的分析
医疗保险基金稳定的资金来源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对实现基金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保证参保职工医疗保险待遇支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用人单位和广大参保职工对已经建立了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误区,普遍缺乏费用意识和基
..金的风险意识,有限的筹资水平与参保职工就医的无限费用矛盾逐步显现。
目前,我们的医疗保险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医疗消费“需方——患者”的费用分担机制,监察手段不够,对不规范的就医行为监管不力,造成了大量资金流失,给基金支付带来了压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期,多数参保职工费用意识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在认识上的误区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的。一些单位把基本医疗保险理解为医疗消费的全部,抱着过去“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的观念不放,一旦报销费用达不到个人要求,就会采取消极行为,甚至医患合谋骗取医疗保险基金。再加上一些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水平低,仍然采用落后的手工处方和计算机二次录入的形式,给不规范的就医行为开了绿灯,造成了资金的流失。
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二年多的实践看,有一些企业缴费意识差,欠费现象时有发生,或是对基本医疗保险的现收现付制认识不足,权利和义务分不清,不是先尽义务后享受,而是不尽义务也享受或少尽义务多享受;短期行为,缺乏长远打算,有病参保无病观望,政府又缺乏强制手段,造成参保人群不大,基金积累不雄厚,抗风险能力差。
中央和省属单位执行属地管理原则性不强,影响了医疗保险统筹地区的扩面和社会医疗保险大数法则难以体现,互助互济优势难以发挥。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严竣,改制和破产企业增多、特别是困难企业职工的医保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只靠短期内积累的一部分资金去解决是远远不够的。
对抵御医疗保险基金风险的几点建议
..医疗保险基金供给的“有限性”和参保职工医疗需求的相对“无限性”是一对突出的矛盾,必须建立医疗消费地费用分担机制,控制不规范的就医行为,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如果保障待遇过高,就会刺激医疗消费需求,造成基金支付的压力;如果保障待遇过低,就会造成基金结余太多,不利于改革的深入。确定一个适当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管理层次,是使基金安全运行的可靠保证。
加强基金支出控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等“三个目录”的建立,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保证。所以,医保管理必须以“三个目标”为核心。医疗保险部门要通过与各定点医疗机构的配合,加强对医务人员医疗保险政策方面的培训,强调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三个目录”,以此向参保人员提供服务。在使用目录以外的药品、诊疗和服务项目时要事先征得参保人员同意,教育医务人员自觉遵守医疗保险有关规定。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及时将有关医保政策公诸于众,让参保人员了解就医的有关权利和义务。同时医疗保险部门,要加大医疗费支付的审核力度,要求参保人员报销医药费时提供必要的手续,按规定比例核定、严格控制就医行为,做到费用与病情相符。保证医患保三方共同遵守医保政策规定,使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医疗保险基金实现“收支平衡”,减少人为因素,消除风险。
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竞争准入和退出机制,改变目前总量偏少,结构上不合理现象。要从促进充分竞争、完善医疗服务功能体系,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方便广大参保人员就医选择为出发点,把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定点范围;医疗保险经
..办机构要根据目标管理的要求,细化各项医疗服务和费用定额指标,明确费用结算依据,将各项管理指标和措施细化到定点管理协议中,以协议为依据,规范医疗服务和经办管理行为;加强监督检查,使医疗服务监督制度化,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网络进行动态监控,建立健全顺畅的参保人员投诉反馈系统,发挥全社会的作用,确保基金不流失。
推行“三项制度改革”,早日实行医药分离。在医疗保险制度运作中,要真正解决“医药合谋”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行医药分离,这将使参保职工得到更多的利益。医药分离能彻底割断药品销售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如果医疗单位断绝了药品销售收入,必然会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提高医疗水平、拓宽服务项目上,那么受益的将是广大参保职工。医疗保险机构就会实现用有限的资金为广大参保职工购买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所以,实行医药分离,势在必行。
加强计算机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基金监测预警系统,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医疗保险管理十分复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靠传统的手工操作已经无法完成。所以,必须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建立计算机预警、监控系统,实行对医疗行为的全程管理,实现职工自由就医、监控系统,实行对医疗行为的全程管理,实现职工自由就医、政策调整一致、费用计算准确、医院结算快捷的程序化规范管理,防止个人行为的随意性,保证执行政策的严肃性。
改变出资方式,解决好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问题。目前,大批困难企业和过去改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第五篇:对当前医疗保险基金风险分析及几点建议
对当前医疗保险基金风险分析及几点建议
陈建成医疗保险基金是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为实施社会保障而建立起来的专项专用资金。医疗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基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保险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是对过去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制度创新和机制的转换,是改变过去国家和企业包揽职工医疗费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增加了个人自我保障责任,实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由过去国家承担无限责任改为保障职工基本医疗,实现福利保障到社会保障有限责任的转变,采取了医疗保险基金统筹调剂,共同防范风险的方式运作。从河北省秦皇岛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二年多的实践看,能否保证基金的安全,是新旧体制平稳过渡的关键。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破产等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医疗保险扩面工作任重道远,基金运行的社会性、可靠性及风险意识必须加强。否则,我们刚刚起步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就会前功尽弃。
对医疗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的分析
医疗保险基金稳定的资金来源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对实现基金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保证参保职工医疗保险待遇支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用人单位和广大参保职工对已经建立了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误区,普遍缺乏费用意识和基金的风险意识,有限的筹资水平与参保职工就医的无限费用矛盾逐步显现。
目前,我们的医疗保险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医疗消费“需方——患者”的费用分担机制,监察手段不够,对不规范的就医行为监管不力,造成了大量资金流失,给基金支付带来了压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期,多数参保职工费用意识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在认识上的误区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的。一些单位把基本医疗保险理解为医疗消费的全部,抱着过去“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的观念不放,一旦报销费用达不到个人要求,就会采取消极行为,甚至医患合谋骗取医疗保险基金。再加上一些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水平低,仍然采用落后的手工处方和计算机二次录入的形式,给不规范的就医行为开了绿灯,造成了资金的流失。
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二年多的实践看,有一些企业缴费意识差,欠费现象时有发生,或是对基本医疗保险的现收现付制认识不足,权利和义务分不清,不是先尽义务后享受,而是不尽义务也享受或少尽义务多享受;短期行为,缺乏长远打算,有病参保无病观望,政府又缺乏强制手段,造成参保人群不大,基金积累不雄厚,抗风险能力差。
中央和省属单位执行属地管理原则性不强,影响了医疗保险统筹地区的扩面和社会医疗保险大数法则难以体现,互助互济优势难以发挥。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严竣,改制和破产企业增多、特别是困难企业职工的医保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只靠短期内积累的一部分资金去解决是远远不够的。
对抵御医疗保险基金风险的几点建议
医疗保险基金供给的“有限性”和参保职工医疗需求的相对“无限性”是一对突出的矛盾,必须建立医疗消费地费用分担机制,控制不规范的就医行为,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如果保障待遇过高,就会刺激医疗消费需求,造成基金支付的压力;如果保障待遇过低,就会造成基金结余太多,不利于改革的深入。确定一个适当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管理层次,是使基金安全运行的可靠保证。
加强基金支出控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等“三个目录”的建立,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保证。所以,医保管理必须以“三个目标”为核心。医疗保险部门要通过与各定点医疗机构的配合,加强对医务人员医疗保险政策方面的培训,强调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三个目录”,以此向参保人员提供服务。在使用目录以外的药品、诊疗和服务项目时要事先征得参保人员同意,教育医务人员自觉遵守医疗保险有关规定。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及时将有关医保政策公诸于众,让参保人员了解就医的有关权利和义务。同时医疗保险部门,要加大医疗费支付的审核力度,要求参保人员报销医药费时提供必要的手续,按规定比例核定、严格控制就医行为,做到费用与病情相符。保证医患保三方共同遵守医保政策规定,使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医疗保险基金实现“收支平衡”,减少人为因素,消除风险。
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竞争准入和退出机制,改变目前总量偏少,结构上不合理现象。要从促进充分竞争、完善医疗服务功能体系,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方便广大参保人员就医选择为出发点,把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定点范围;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根据目标管理的要求,细化各项医疗服务和费用定额指标,明确费用结算依据,将各项管理指标和措施细化到定点管理协议中,以协议为依据,规范医疗服务和经办管理行为;加强监督检查,使医疗服务监督制度化,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网络进行动态监控,建立健全顺畅的参保人员投诉反馈系统,发挥全社会的作用,确保基金不流失。
推行“三项制度改革”,早日实行医药分离。在医疗保险制度运作中,要真正解决“医药合谋”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行医药分离,这将使参保职工得到更多的利益。医药分离能彻底割断药品销售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如果医疗单位断绝了药品销售收入,必然会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提高医疗水平、拓宽服务项目上,那么受益的将是广大参保职工。医疗保险机构就会实现用有限的资金为广大参保职工购买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所以,实行医药分离,势在必行。
加强计算机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基金监测预警系统,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医疗保险管理十分复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靠传统的手工操作已经无法完成。所以,必须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建立计算机预警、监控系统,实行对医疗行为的全程管理,实现职工自由就医、监控系统,实行对医疗行为的全程管理,实现职工自由就医、政策调整一致、费用计算准确、医院结算快捷的程序化规范管理,防止个人行为的随意性,保证执行政策的严肃性。
改变出资方式,解决好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问题。目前,大批困难企业和过去改
制企业职工的参保问题日渐突出。按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没有钱解决不了问题,但搞“一刀切”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如何着眼于整体提高保障能力,拓宽筹资渠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没有困难企业职工的参保,医疗保险系统是不完整的。鉴于目前情况,单凭医疗保险部门是不可能奏效的。政府可否出一部分资金,变过去两方出资为三方出资,妥善解决这部分人员的后顾之忧,以保证医保基金的安全运行。
刚刚起步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医疗保险基金也有了部分积累。但短时间的运行不能说明政策制度的完美,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