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力者比劳心者对社会更有贡献四辩陈词
谢谢主持人,各位评委老师,对方辩友,同学们,大家好!
感谢对方辩友今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的论述,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辩论,但百密总有一疏。我方同意在这个世界上劳心者和劳力者都是不可分开的,但是对方辩友的以下论点让人质疑。
第一,对方辩友忽视意识与物质、思想与实践的关系。物质实践决定思想意识。对方辩友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没认识到实践的决定作用。劳心者的思维来源于劳力者的实践总结。从人类的产生,直到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变革人与自然关系的生产实践活动既决定了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也决定了各种社会关系的形式与发展,同时也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活动的基础。所以,脑力劳动依赖于体力劳动,没有劳力者的体力部分,劳心也只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第二,对方辩友没有真正认识到劳心者与劳力者的概念。劳心者在思考问题上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但是必须把思想转化为实践,只劳心不向劳力者转化,只是一个空想主义者。无论什么想法,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实践活动就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完完全全的劳力者。劳力者是体力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不是不会动脑的人,那不是劳力者。不可否认劳力者在技术革新、历史发展上占重要作用。
第三,对方辩友忽视了量变与质变的问题。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是劳动者促成的。基础一定是最重要的,没有基础,什么都做不成。没有地基,能建成高楼大厦吗?没有人,思想什么呢?没有物质,哪来的意识啊?这些都说明了劳力者的重要性。
劳力者将劳心者的想法化为现实,实现了劳心者的价值。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的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最终把实践观念和行动方案变为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可见,劳力者是社会贡献的主体,劳心者只是鼓励劳力者多做贡献。一个是做,另一个是叫别人多做,或者是利用权力叫别人多做。劳力者可以谈自己所做的贡献,而劳心者只能谈自己带领劳力者做出了贡献。可见,劳心者离不开劳力者的贡献。劳心者也应感恩于劳力者,扪心自问,是谁养活着谁?
俗话说得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人类今天之所以能用两只脚自立行走,脱去一身黑乎乎的长毛,那是因为用四肢劳动的结果。马克思教导我们: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主观要符合客观。劳心者的理性思维来源于劳力者的实践总结,劳力者的付出体现出劳心者的价值。虽然对方辩友主观上认为劳心者比劳力者对社会贡献更大。但事实胜于雄辩,劳力者比劳心者对社会更有贡献,这一客观事实是无容质疑的。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劳力者比劳心者对社会更有贡献。
我的陈词完毕,谢谢!
第二篇:“成大事者也拘小节”四辩总结陈词
“成大事者也拘小节”四辩总结陈词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下面由我,来做我方的总结发言。首先,我要指出对方辩友的六点错误:
第一,对方辩友纠缠于“小节”和“细节”中不能自拔,但最终也没有说清它们的关系是什么?我方一直强调:小节往往是潜在的细节,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对方辩友始终没能觉悟。
第二,对方辩友屡次把小节和细枝末节、琐碎小事画上等号,无限缩小了小节的范围,弱化了小节同成大事之间的联系,故意对大家进行了误导。
第三,对方辩友始终故意歪曲我方观点,将“拘”,强加上拘泥的负面含义,错误的认为我方“成大事者也拘小节”就是拘泥束缚于小节的意思。要知道中国文化可是在不断发展的呀,对方辩友怎能用几千年前狭隘的定义,来为我们现代内涵丰富的汉字文化下套呢?
第四,我方观点一直十分明确,即成大事者“也”拘小节,而决不是成大事者只拘小节或者去拘每一个小节。对方辩友却故意忽视“也”字,真是司马昭之心啊!
第五,对方辩友指责我们浪费精力在小节上,人的精力固然有限,但正是因为人的精力有限,我们不更应该注重关键的细节、小节了么?
第六,对方辩友一直强调,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我们不否认,但对方辩友却无视次要矛盾的作用、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看问题那是相当的片面了!
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连小节都处理不好,何谈成就大事?下面,我再次重申我方三个观点:
第一,小节“不小”,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小节也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大节。
第二,拘小节更能成大事。拘小节有利于养成严谨、细致的习惯,能统筹兼顾,全面地看问题,而这些正是成大事者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第三,小节不拘,终累大德。平时不拘小节,小问题就会演化成大问题。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小节问题并非小事,它不仅是国民素质的一种反映,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日常小节着手,莫让小节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之大德。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成大事者也拘小节!
第三篇:“成大事者需拘小节”四辩总结陈词
“成大事者需拘小节”四辩总结陈词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感谢对方辩友精彩的发言。经过几轮激烈的辩论,我方更加坚信成大事者需拘小节。下面我将指出对方辩友观点上的几处错误和漏洞。
1、对方辩友一直企图把细节和小节绝对的分开,撇清二者的关系。我方一直强调:小节往往是潜在的细节,二者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而对方辩友始终没能觉悟。
2、对方辩友屡次把小节和细枝末节、琐碎小事画上等号,无限缩小了小节的范围,弱化了小节同成大事之间的联系,我方一辩立论陈述中明确指出小节绝不等同于琐事。
3、对方辩友始终故意歪曲我方观点,将“拘”定义为“拘泥”。“拘泥”一词本身是贬义词,拘泥于任何事物显然都是不好的。恐怕对方的论点就需要改成 “成大事者什么都不拘” 才合适!
4、对方辩友指责我们浪费精力在小节上。恰恰相反,我要说的是,“拘小节”可以提高做大事的效率;我方已经说过“拘小节”可以分辨出一件小事是否值得做,值得注意的拘,不值得的不拘。
5.对方辩友故意忽视“需”字。我方观点十分明确,即成大事者“需”拘小节,而绝不是只拘小节或者拘每一个小节。
6、对方辩友一直强调,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我们不否认,但对方辩友却无视次要矛盾的作用,要知道主次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方辩友看问题太片面了吧!
下面,我再次重申我方观点:
1、小节“不小”,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小节问题同样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俗话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老子说:“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可见小节不小,小事不慎,大事难成,小节不拘,大节难保啊。
2、拘小节更能成大事。拘小节有利于养成严谨、细致的习惯,能统筹兼顾,全面地看问题,而这些正是成大事者所必需的基本素质。我方辩友列举了历史上很多例子证明了成大事者需拘小节。我厂提倡的“降本增效”就印证了拘小节的重要性。
3、小节不拘,终累大德。平时不拘小节,小问题就会演化成大问题。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小节问题并非小事,它不仅是国民素质的一种反映,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日常小节着手,莫让小节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之大德。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成大事者需拘小节!
第四篇:普通话比方言更有魅力 辩论一辩陈词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辩友,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辩论赛。我方的观点是:普通话比方言更有魅力!开宗明义,何为“魅力”?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魅力”即“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一种有魅力的语言,首先必须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吸引更多的人,为人广泛接受。众所周知,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它正以其无限的活力和生命力,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越来越多的人争相学习和使用。
我方认为普通话比方言更有魅力,理由有三:
第一,语言的本质功能决定了普通话比方言更有魅力。
语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是沟通交流。普通话作为一种通用语言,较方言有着更强的实用性和广泛性。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使用普通话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使用广泛度居世界第二。在人口流动加强,信息交换日益频繁的今天,普通话更是在促进沟通,消除隔阂,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上的发挥着方言无可比拟的作用。我国语言学大师周有光曾经说过:“一国之民,如果语言彼此不通,那是一盘散沙,不是一个现代国家。”现今,“说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不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现实的需要和历史的选择!
第二,普通话是方言的集成和升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普通话与方言相比,更具形式美感,它的音素更为齐全,节奏感、音乐性更强;它以北方话为基础,同时汲取了其他方言的元素,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力和感染力;普通话排除了方言中不规范的用语和词汇,形成了一种更规范,更易接受和传播的语言形式,并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普通话可谓是取方言之精华,弃方言之糟粕,源于方言而高于方言,魅力自然更胜一筹!
第三,普通话的魅力在于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语言是文化存在的根基,也是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载体。纵览历史,从先秦的雅言、汉代的通语直到明清的官话、民国的国语,民族共同语承载着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普通话正承载着这项历史使命。然而,现有的很多方言则因缺少对应的文字记载,只能口口相传,难以长期传承和维系。方言文化的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普通话来阐释、传播和保护。由此可见,普通话有利于更全面、准确的记录和传承包括方言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其魅力是现存遍布全国的、繁杂的、无法统一和记录的方言无可比拟的!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普通话比方言更有魅力。谢谢各位!
第五篇:文采比口才更加重要 四辩总结陈词
文采比口才更加重要 四辩总结陈词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感谢对方辩友的总结,正因为对方辩友那一连串有理有据的辩词,让我方更加坚信了文采比口才更重要!毕竟,没有文采,对方辩友也不可能写出那么好的辩词不是?说到辩词,我又想多说几句了,不知是不是对方辩友太过于注重口才的原因,写出来的辩词上漏洞百出啊这是否是缺少文采的原因呢?这只是其一。
其二,对方辩友一直强调我方的文采并不等同于知识,而多是文章之类的观点,实是以偏概全,混淆视听啊~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曾说:“精理为文,秀气为采”即文章的精理,作者的才华,可以构成文采。他还说“凡是精采的,能引起美感的语言都属于文采范畴” 再有,对方辩友一直强调文采需要口才才能表现出来。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在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表现文采的形式仅仅只是口才吗?不!当然不是!我们的手机,互联网等哪个不是可以发挥我们文采的方式呢?而反过来,口才的发挥却是很有限的,它一旦脱离了文采,便如无根之木,摇摇欲坠!也就是说,口才须靠文采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用,被永久存在,被世人所知。不然它也只是一讲而过,不知所踪。正如马丁路德金,为什么我们能记住他这个人,能记住他最著名的一篇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呢?就是因为我们为其才华所折服,为其演讲词的文采所折服。只有书写出来,才能让我们永远铭记!此其三。
最后,对方辩友一直强调口才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重大作用,而文采为辅,这点我方就不敢苟同了。我们平时结交良师益友,看中的是他们的口才吗?不!我们看重的是他们的内在,他们的文采。前面我们就说过“精理为文,秀气成采”应强调的是,由于作者的文辞精妙,文章华美,又反映出作者的聪明与才智。所以文采这一概念引申为人的才华与灵气。如杜甫的《丹青引》“英雄割据虽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毛泽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凡此种种,均属这种情况。因此,还是文采更重要。
话说回来,我方对文采与口才哪个更重要这个辩题,判断的一个标准是:何者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而其中的更字,指的是双方都重要的前提下,何者更重要。我方坚决认为文采比口才更重要理由有几下几点
第一针对个人而言,文采好口才,都是个人生存的利器。虽说口才在扩大交际方面到直接不容忽视的作用。可古人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没有文采,谈何在这个竞争残酷的社会里生存呢,还有对方辩友说的文采决定我们的一生的论点是错误的,可口带来的是机会,能不能抓住就要看本事了,这本事当然就是文采。也就是说,文采更能决定我们的一生。第二对整个社会而言文采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文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才美,之所以为历代文论家,语言学家,乃至演讲学家们所高度重视与推崇,就是因为文采,是语言文字的精彩表达与富有才华的运用,一个公司一个社会要发展,就必须有这种表达与应用,也就是能力。只有拥有这种雄厚的能力和实力,才能使公司社会,甚至国家迅速发展起来。第三,文化的传承,更依赖于文采,而不是口才,王泉根先生说过“文采是中国文化的文脉”,其他学者认为,文采保证了中国文化与文学的雅?——传播既广且传承久远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重文传统的国家,文采在中国文化传承和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而口才,却不是。综上所述,我方坚决认为文采比口才更重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