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地区间劳动力流动的可行性分析(最终版)

时间:2019-05-12 22:4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西部地区间劳动力流动的可行性分析(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西部地区间劳动力流动的可行性分析(最终版)》。

第一篇:东西部地区间劳动力流动的可行性分析(最终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东西部地区间劳动力流动的可行性分析 作者:王 丽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4期

[摘 要]无论是振兴东北,还是西部大开发,知识资源无疑已成为最稀缺的战略资源。人才是知识、信息和技术的载体,只有以人为本,紧紧抓住人才这一关键环节,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两地区的经济腾飞。而振兴东北和西部大开发是现代化建设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因此本文试图从劳动力在两地区产业间的流动方向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两地区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共同前进。

[关键词]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劳动力流动

[中图分类号]F241.1

[文献标识码]A

第二篇:农村劳动力流动

第四节 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安徽省比较优势,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

过去二十多年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由少到多,成为安徽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农民跨地域的流动促进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给城乡分割的体制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1986年以来,安徽省对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从仅着眼于流动向以“流动、公平和融合”多目标综合管理转变。总体来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还停留在城乡分割的思维定势上,仅仅关注农民流动、进城就业的政策。21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农民工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的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策在注重合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同时,更加重视转移过程中的公平、融合问题,注重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一、第一阶段(1986-1988):“允许流动”的阶段

1986年起,我国的改革开放由农村发展到城市改革重心向城市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方向转移。为了保证城市改革的顺利推进,财政资金和各种资源配置逐步向城市倾斜。

这一阶段,安徽省对农村劳动力的跨城乡、跨区域转移采取的是“允许流动”的政策。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985年开始,安徽省贯彻中央文件精神,放宽了农民迁移进镇的标准,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迁移进镇创造了一定的条件。1986年,安徽省颁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实施细则》,允许国营企业招收农村劳动力。1986-1988年,由于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大量增加。

二、第二阶段(1989-1991):“控制盲目流动”下的就地转移主导阶段

1989-1991年,随着经济发展变缓,前一时期实行的允许与鼓励政策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其负面效应通过交通运输、社会治安、劳动力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不适应凸显出来;另一方面,由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造成了城市与乡镇企业新增就业机会的减少,使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空间缩小。1989年4月,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控制民工盲目外流的通知》和《关于严格控制“农转非”过快增长的通知》,1990年4月,国务院再次下发《关于做好劳动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农民工进城务工实行有效控制、严格管理,并建立临时务工许可证和就业登记制度,防止大量农村劳动力盲目进入城市。从1989年开始,安徽省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进入一个相对停滞的时期。1989-1991年,农业劳动力转移总量比1986-1988年间的任何一年的转移量都要少。特别是1989年,农业劳动力出现了唯一的逆向流动。

三、第三阶段(1992-2000):“规范引导”下的外出务工主导阶段

1992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开发及经济建设高潮的兴起,以及外企、外资的大举进入,创造了丰富的劳动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相对薄弱的城市建筑业、饮食服务业等部门开始得到迅速的增长,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经济部门。

这一阶段,安徽省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已从控制盲目流动过渡到力求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将农民流动纳入行政规范管理阶段。1994年开始,安徽贯彻落实中央政策,为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决定实行统一的流动人口就业证和暂住证制度。

20世纪90年代后期,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速回落,就业容量下降。一方面城市人口就业问题逐渐突出,下岗人员再就业矛盾尖锐;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吸纳就业增幅下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面临新的挑战。这一时期,国有企业开始出现大量下岗人员;农产品进入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各种农产品价格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持续下降,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农民负担不断加重。所有这些新情况、新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种种原因导致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总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出现速度逐步放慢的趋势。

总的看来,自1992年开始,安徽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政府部门颁布各项法令、法规,鼓励、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宏观调控下有序流动,政府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的政策指导方向是积极鼓励、规范流动,并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外出务工”取代乡镇企业的就地转移,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第二,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四、第四阶段(2001-2008):保障权益、鼓励转移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限制变为鼓励,政策着力点是保障合法权益,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环境,公共政策进入统筹城乡发展、以人为本、公平对待的轨道。2001年安徽省清理整顿对农民工的收费,除证书工本费外,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取消。2002年安徽省提出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2003年安徽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劳务输出工作的通知》(皖办发[2003]18号),对简化农民进城务工手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等做出了明确规定。2003年安徽省出台的《关于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皖政办明电„2003‟104号)和2004年安徽省出台的《关于建立长效机制防止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通知》(皖政[2004]51号),明确要求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2004年出台《安徽省劳动合同条例》对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作了明确规定。2005年2月安徽省政府又以皖政办[2005]8 号转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并结合我省实际,从进一步做好促进农民就业环境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维护农民进城就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健全完善劳动力市场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要求。各市县也结合当地情况出台了一批政策和文件。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实施,有力地推进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2005年6月份又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皖政[2005]63号),要求全省17个市都要指定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2006年,安徽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通知》(皖政[2006]52号),提出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努力做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工作、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解决好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努力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服务、完善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

这段时期,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演变路径大体呈现以下特征:20世纪80年代后期只是有条件地允许流动。直到20世纪90年代,各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开始走向了规范管理的积极应对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逐步实施暂住证管理制度、取消不合理的收费、保障农民工权益等解决措施。

第三篇:劳动作业: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论文分析

劳动作业: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论文分析

1、《关于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很传统的一篇文章,主要在现状与特点、问题与原因和政策与措施三方面展开。优点是与某市为例,更接地气一些,对我们的研究有所启发;缺点是有些假大空的嫌疑,多少有点官样文字的意思。

2、《农村劳动力流动调研报告》,本文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原因做了分析,并提出劳动力返乡创业的措施以解决由劳动力流动带来的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地方发展稳定。

3、《农村劳动力迁移对农村和城市的影响》,本文侧重对农村劳动力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运用数字解析描绘该作用。同样也指出给城市带来的问题及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和提供解决思路。

4、《农村劳动力转移初探》,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5亿,以叶县为例劳动力就业不足或潜在失业,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

5、《农村劳动力转移探讨》,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且数量大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不衔接,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文章认为,创新培训,建立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6、《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而农业的容纳能力十分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是惟一的出路。

7、《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09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9076万人,在中部地区务工的为2477万人,增长33.2%;在西部地区务工的为2940万人,增长35.8%。2009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比上年增长5.7%。收入的显著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

8、《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及产生原因》,文章根据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流动的现状,在我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的人口流动政策有所借鉴。

9、《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与实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在回顾发展经济学、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和托达罗理论等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同时对中国劳动力数据指标进行了说明,最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本地工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农业利润的上升是农业雇用工资快速上升的重要原因,农产品价格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工的收入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10、《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本文将在综述国际国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的东楼村

和省村的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导致当地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得出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一些结论提出建议。

第四篇:劳动力流动与就业问题研究

劳动力流动与就业问题研究

金星彤

2012-9-27 21:19:56 来源:《经济论坛》2012年第5期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的差异性特征显著,导致劳动力流动性较大、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劳动力的流动规模具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本文基于对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以及劳动力流动与就业关系的分析,研究如何通过有效措施促使劳动力流动发生对就业实现的积极作用,最终推动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特征,就业,对策

图1 2000、2010年全国各地人口比重对比

一、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分析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者因职业特点和要求而发生的工作变换,从而在组织内部和外部产生的空间上的迁移。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可从多方面加以分析,具体包括:一是组织内部、组织之间、地域之间的收入差距;二是产业结构失衡造成析出人口的转移压力;三是社会文化、制度环境差异产生的优势吸引等。但究其动力源之根本,最终归因于最大化剩余利益的索取。劳动者在做出迁移决策之前,要进行得失损益的比较,只有当因流动而产生的效用损失得到全面且充分的弥补时,即剩余利益的实现程度极大时,流动决策实施的几率才会提高。

二、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我国在2010年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59423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26652人。这一数据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由此可见,我国10年间劳动力的流动性日趋加强。具体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地域流向特征

1.劳动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第六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说明伴随城市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正继续向城市发生转移。

2.劳动力流势自西向东。2010年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其他三个区域人口比重都在下降,中部地区下降1.08%;东北地区下降0.22%,西部地区下降1.11%,幅度是最大的,如图1所示,说明我国人口流动依然保持由西向东流的态势。

造成我国人口流动趋势的原因何在?研究者分析了相关经济因素。下面以广东、山东、河南、四川和江苏五省为例来加以说明,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以上五省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前五位的省区,但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人口迁入区。其中,东部省份广东、山东和江苏是主要的人口迁入省;西部省份四川和中部省份河南是劳动力迁出区。如表1所示,可发现收入、失业率、教育水平等社会经济因子直接影响人口迁出或迁入。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地域不平衡,劳动力迁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劳动人口跨地区流动之所以主要是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部分原因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失业率低、城市化水平高、就业环境良好,对劳动力具有吸引力;而迁出大省通常是经济欠发达、农业人口比重高、教育水平低、失业率高、就业环境相对较差的地区,这促使该地区劳动者为改变自己或家庭的境况而离开家乡。

(二)经济收入特征

研究发现,城镇本地劳动者与外来劳动者在失业率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别,城镇本地劳动者的失业率高,而外来劳动者的失业率低,其中农村流动劳动者的失业率最低。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就在于保留工资,即劳动者能够认可并接受的最低工资标准。处于不同行业、职业或工作时间不同的劳动者,其保留工资并不相同。城镇本地劳动者虽然在人力资本水平上较为接近市场所需的条件,但因其保留工资高,故而主动离职率高,他们总是期望在流动中能得到更多的提薪机会,因此流动倾向明显;相反,低保留工资的外来劳动者倾向于稳定,除非被动离职,否则一般会选择在一家企业长期工作。

(三)职业分层特征

劳动力流动与就业还存在另一特征,即在城镇就业中,本地和外来劳动者在初始工作选择上存在职业分层。由于劳动者在择业时要考虑自身的人力资本状况和保留工资的水平,本地劳动者由于具有本土优势,因而主要进入劳动条件好、收入水平较高的部门。从行业结构看,更多地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卫生、体育、金融、房地产等政府垄断性部门。相应地,城镇外来劳动者由于缺乏“先天优势”,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餐饮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

三、劳动力合理流动与促进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改革户籍制度,破除行政壁垒和地区樊篱,积极支持、鼓励、组织劳动力跨地区合理、有序地流动

基于我国二元劳动力结构的特点,使得劳动力身份在诸如农民工、城市企业职工、事业单位人员、机关干部之间存在认知差别,这种劳动力“身份”本身不应带有任何歧视,也不应该成为阻碍劳动力流动的障碍,但现实中的职业歧视和劳动力流动障碍普遍存在。政府在出台新政时,应剥离附着于身份之上的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弱化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二元差别,改革现有劳动就业制度,统一城乡就业政策,保障劳动力工资收入、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权益平等性,积极支持劳动力跨地区流动,鼓励劳动力主动投入到自主择业、市场择业的竞争中去。

表1 五省部分经济指标一览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

1年版。

(二)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

Thurow等人提出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主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必然使市场间的劳动力难以流动。因此,打破劳动力市场主要与次要之分,是实现市场内自由流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先决条件。政府应不断调整政策措施,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制定和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二级市场的管理规范化,创造便于劳动力自由、合理流动的基础条件,切实保护二级市场中劳动者的正当合法权益,逐步建立统一的、现代的市场服务体系,促进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真正形成和高效运作。另外,为了创造更多、更广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还应从战略高度积极把握时机,不能囿于某一地域,要有组织地扩大劳动力跨地区、跨国界流动,扩大境外劳务输出,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三)实行趋于一致的社会化福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在社会化福利普惠的地区,人们选择迁移的机会成本比较低,做出流动选择决策相对容易。如果能提供保障制度完善、福利水平趋于一致的环境,在职或正在寻职的劳动者便不必担心已有或者可能获得的保障优势丧失,可以完全依照“人职匹配、发展自我”的原则做出职业选择。基于此,各地应积极完善社会化福利设施,完善教育、医疗、养老、失业等各方面的保障,使之成为正向影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重要环境因素。

(四)加强法制化建设,赋予个人人力资本所有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劳动者都是独立的主体,不受任何人或任何组织的人身束缚。既然个体拥有独立的人格,那么对内含于自身、不断累积的人力资本自然享有所有权,任何组织不能以任何名义剥夺这种权利,进而限制个体——人力资本载体的自由流动。虽然人员流出对其原属组织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整个劳动力市场来看,这正是劳动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因此,应加强法制建设,强化企业的法制观念,严格遵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和有效合同约束各方,保证企业方能够实现自主用工,也要维护劳动者自由择业的权利。

(五)增加政策性补贴,清除决策障碍

迁移尤其跨地区迁移,经常会遇到信息不对称,语言、生活习俗差异,宗教、文化传统冲突等问题。由于直接与间接迁移成本、风险加大,使得劳动者在选择是否迁移时遇到相当大的决策困难。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为缩小差距、发展西部,需要有效的人才供给。但从整体上看,人才引进十分困难,主要是由于补偿剩余利益而增加的成本无人愿意负担。人才从东部迁移到西部,会提高西部人力资源的整体质量,带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这种社会受益的个人行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政府应提供补贴,鼓励人才西迁。

(六)合理引导农民工流动,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民工潮”成为描述中国农村劳动力城镇流动的专用名词。到了21世纪初,却出现了“民工荒”,而且自2009年以来这一现象日益普遍。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作为农民工的主要接纳地,出现了严重的用工缺口现象。这是不是说明我国劳动力不足了呢?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15周岁到60周岁的劳动人口9.2亿人,比2000年的8.25亿增加了将近1亿人。9亿人的适龄劳动力资源是能够满足目前我国劳动力供应需要的,而且十分充裕,但为何沿海地区出现了缺工现象?首先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企业粗放式经营,无论沿海还是内地企业,都在走低端制造业之路,单纯依赖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各地都在大抢民工,尤其电子、鞋类等工厂普工的招用争夺十分激烈。对劳动力需求激增是造成“民工荒”的主要市场原因。虽然东部省区在薪酬上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内地许多城市积极采取加薪等措施,以求留住本地工人。东部地区与内地工资水平仅有200至500元的优势,而高生活成本、低优势的工资待遇,致使农民工跨省域流动的动力减弱;在传统的农民工输出大县通过积极组织劳务供需洽谈会,把工人留在自家门口,农民工就近转移的流动特征明显,使东部地区用工紧张。因此,解决“民工荒”,应通过有效的引导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必须改变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不再一味依赖劳动力数量取胜,而应看重劳动力质量,不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升劳动生产效率,才是解决用工紧张的最佳对策。

作者简介:金星彤,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军.劳动力流动动力问题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3,(3):61-63.[2]刘俊英.劳动力流动与就业增长的路径研究[J].经济导刊,2008,(1):100-101.[3]李宁.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能力的地域结构与区域调控措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4]尹晓峰.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D].东北师范大学.2008.

第五篇:国际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发展趋势(定稿)

国际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发展趋势

按照WTO的界定,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是服务贸易的四种交付方式之一,受《服务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GATS)及其附件的约束。GATS将国际间劳动力流动视作自然人移动。在GATS关于自然人的几种分类(公司内部调任人员,商务访客,合同服务提供者,独立专家)中,与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相关的主要是“合同服务提供者”(contractual service suppliers)。其在外期间的报酬由雇主支付,合同服务提供者应具有相关和相当的教育背景及专业资历。这种临时性服务的期限一般为1~3年。

由于自然人移动涉及到国家的出入境管理和移民问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自然人移动严格设限。进入21世纪后,随着服务贸易新一轮谈判的展开,自然人移动的自由化问题引起了各国的关注。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拥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他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人移动自由化不仅有助于提高本国的经济水平和贸易竞争力,缓解国内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并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普遍存在着劳工大量短缺和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一方面,人口下降和老龄化造成了劳工严重短缺;另一方面,许多社会地位低、工资少、耗体力的工作常常无人问津。因此,发达国家也逐渐认识到,劳动力流动自由化是一个双赢的问题。这一共识,为下一轮的服务贸易谈判和劳动力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奠定了基础。

一、当前国际间劳动力流动的区域特点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预计,全世界约有1.4亿人在国外工作,每年全球劳动人口流动达6000万人,而且在不断增加。按照经济学原理,生产要素总是从报酬低的地区或行业流向报酬高的地区或行业,作为劳动力要素也不例外。当前,劳动力流动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于各个国家在全球劳动力流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所面临的形势、所采取的政策不同,各大洲的劳务市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欧美市场

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经济体,欧盟和美国的薪酬福利体系对外来劳动力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加上其存在大量劳工短缺和高失业率,开拓欧美国家的劳务市场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但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欧美的劳动力市场只对东欧各国和部分非洲国家开放,而对中国的开放度很低。

美国:尽管美国诸多行业存在着大量的劳务需求,但其劳动力市场只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内部成员开放,主要从墨西哥引进劳务。在市场准入方面严格限制其他国家劳务的进入,政府基本上不批准中国中低级劳务的工作申请。同时,美国还存在着严重的资格歧视,不承认中国公民在中国国内拥有的教育学历和职业资格,限制了中国公民的市场进入机会;美国政府只承认墨西哥四年制高等教育学历,给予其受高等教育者合理的市场准入机会。

欧盟:多数欧洲国家不对我国开放劳务市场,而只对欧盟成员开放市场;只有在欧盟成员不能满足国内劳务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才允许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引进劳务。欧盟除对中国公民进行资格歧视外,还在出入境管理方面实行差异待遇。在多数欧洲国家的海关和边防管理口岸,通常对欧盟国家以外的公民单设通道,严格审查。不过,近来西班牙对非法劳工的“大赦”和英国对中国开放医护市场显示出其引进外籍劳工的灵活性.

(二)亚洲市场

亚洲市场是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的主要市场,一方面,亚洲各国对外来劳务的限制较少,另一方面,由于亚洲各国,尤其是东南亚国家,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文化背景都与中国相近。2005年,我国劳务输出在亚洲市场的营业额占行业总额的54.3%,其中,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的业务创造了40%的营业收入。

亚洲开发银行的发展报告表明,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其他地区,未来3年的GDP增长率将介于6.5%~6.9%,这一增长率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伴随着GDP的高速发展,亚洲各国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出现劳动力短缺,尤其是技术劳务和管理人员的缺乏。

日本:目前,日本只对拥有专门技术、技能和知识的外国人发放就业签证,限制其他外国人参与就业,中国对日本的劳务输出主要通过派遣研修生及技能实习生的渠道。近年来,日本人才派遣公司通过中介机构和日资企业在华招聘电脑软件人员、机械设计等专门技术人才等,派往日本企业从事技术工作,据日本科技省预计,日本工程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301万人。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全面开放国内劳务市场指日可待。

韩国: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内就业观念的变化,韩国普遍存在着劳动力短缺问题,缺口为55万左右,其中,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水产业和农畜业劳动力缺乏尤为严重。目前,韩国主要通过产业研修制、雇佣许可制和访问就业制从亚洲各国引进劳动力。由于中韩两国政府尚未签定《劳动力派遣与谅解备忘录》,中国公民还不能通过雇佣许可制进入韩国。

新加坡:新加坡是中国对外输出劳务的第二大市场,中新劳务合作十分密切。中国在新劳务人员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海事,以及空乘、医护、幼师、餐饮等行业。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相同,加上中国工人技术好、效率高,在新加坡外劳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颇受雇主欢迎。近年来,新加坡政府一方面严格加强对外国工人的管理,一方面逐步放宽各产业引进外国工人的配额限制,同时通过调节劳工税来控制引进外国工人数量,使外国工人流向那些真正需要的产业和企业。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是由劳务输出国转为劳务输入国的,从长期的发展趋势看,不同行业引进外籍劳工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建筑业和制造业对国外劳动力的需求在逐步减少,服务业和种植业的劳工需求呈上升趋势。此外,船运与再保险业、旅游业、教育与保健服务业、码头与航空业也都需要一定数量的外来劳工。目前,马来西亚并未对中国开放劳务市场,因此,中国在马的劳务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

(三)非洲市场

近日,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权威机构先后发表报告,对非洲经济发展前景进行预测:2010年前,非洲经济将以年均超过3.7%的速度增长,人均国民收入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21世纪前25年,多数非洲国家的年经济增长率有望保持4%~5%的水平。联合国《2006年世界经济展望》说,2006年非洲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增长率可望达到5.5%。良好的经济增长前景对非洲引进外籍劳务将产生积极影响,尤其是非洲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增加更是为中国的劳务输出提供便利条件,中国在非洲的建筑劳务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2005年,已达到8.2万人,占同年中国在外总人数的14.5%。但是,许多非洲国家政局不稳,社会治安问题严重,工资待遇较低,制约了中国对非洲劳务输出的进一步发展。

(四)拉美市场

2005年,拉美地区的gdp总额为23000亿美元左右,2006—2010年是拉美地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年经济增长率将为达到3%~4%,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无疑将为对拉美地区的劳务输出创造了条件。然而,不少拉美国家主要依赖原材料出口,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就业机会不多,新增就业岗位劳动条件差,收入不稳定,缺乏社会保障;许多国家对外来劳动力实行用工人数、工资额度以及工作签证等方面的限制,加上拉美路途遥远和文化差异,使得中国对拉美的劳务输出主要集中在工程承包领域,纯劳务输出较少。

(五)大洋洲市场

根据澳洲联储发布的数据,预计截止2007年底,澳洲gdp增长都将维持在3%~3.5%,这一数字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2.4%的年均增长速度。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澳洲就业形势空前看好,同时,澳国内也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劳工短缺问题,引发对外籍劳工需求增加。一方面,建筑业、畜牧业、渔业和种植业等行业需要大量季节工,另一方面,厨师、电焊工、电工、机械、管道工和护工等专门技能人才奇缺。中国在这方面具有人才优势,但语言需要培训。从长远看,澳洲市场经济效益较好、相对稳定、值得开拓。

二、国际间劳动力流动的发展趋势

纵观世界各国劳动力的供求变化和流动情况,不难看出,国际间劳动力流动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向:

(一)劳动力流动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际劳务合作空间广阔

从存量上看,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活跃在各国的外籍劳工达8090万;从流量上看,目前全球每年流动劳务约3000~3500万人,比20世纪80年代初的2000万人增加了50%以上; 从劳务政策上看,由于许多发达国家受人口增长率低和劳动力成本高的影响,需要外来的低成本劳动力,因此,各国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会逐步放松。

此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间依存度的增加和交通运输的改善,也加速了国际间劳动力的流动。

(二)国际劳动力流动方向呈现多样化

一般来讲,国际劳动力的流动方向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在这一总趋势不变的前提下,近年来,随着产业的转移,发达国家的技术管理人员向发展中国家的流动在不断增加,甚至在发展中国家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和劳动力结构的差异,不同质的劳动力对流现象也十分普遍。可以预见,今后国际劳动力的流动将呈现多样化趋势,传统的劳务输出国和劳务输入国概念将失去严格意义。

(三)普通型劳动力的流动趋缓,技术型劳务限制放宽

一些国家和地区奉行保护主义政策,主要是针对普通劳务人员入境设限,从发展趋势看,这种状况不会有太大改观,技术型劳务会日益成为国际劳务市场发展的主力。由于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全球范围内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普遍短缺,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短缺的现象更为严重。

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引进的外籍劳务中,60%以上是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德国这一比例达到70%。另据经合组织(OECD)报告,OECD国家引入的外籍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外籍工人比例都超过了60%,而受过初级教育的外籍工人比例仅为10%左右。

(四)服务业劳务需求明显增长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社区及公共服务行业的劳动力出现短缺。例如,韩国的餐饮、宾馆清洁、社会福利和家政服务等行业缺员达50%;英国、香港短缺家政服务人员和厨师等;金融、保险、广告、旅游和咨询服务等也是需求旺盛的行业。因此,今后外籍劳务在服务业中的就业机会将会增加。

同时,由于低生育率和健康长寿,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严重,老龄人口的比例迅速增长,为老人服务的医疗保健事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医护人员的短缺也会越来越严重。美国2003年护士空缺达到15%,沙特雇佣了近10万名外籍医护人员。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相继开放了外籍医护人员市场。

各国经济的增长和引进劳务政策的放宽,为国际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务输出提供了机遇。

总之,国际间的劳动力流动具有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经济学意义,但受到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影响,更受制于各国的出入境管理政策,任何主权国家都不会轻易放弃对劳动力出入境的管制,因此,国际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各成员国协商谈判的方向。提高劳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对外劳务合作经营公司的管理水平,才是拓展业务空间的根本。

下载东西部地区间劳动力流动的可行性分析(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西部地区间劳动力流动的可行性分析(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劳动力流动调研报告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出县跨省谋求新的发展,寻求更多的挣钱机会,这种被称之为打工经济的新型经济为发达地区提供了源......

    农村劳动力流动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流动调研报告 东升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朱林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成为新型打工经济的主导,为沿海发达地......

    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摘要]通过分析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和原因,说明劳动力要素流动是区域差距形成的动因之一,而区域差距反过来又加速了劳动力在区域间的迁移和流动。本......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doc张甲佳[小编整理]

    农村劳动力流动状况调查 ----------------基于南伏牛调研结果的分析 调查时间]2014年7月15日—28日 [调查地点]山西省洪洞县明姜镇南伏牛村 [调查对象]普通村民 [调查目的]......

    流动饭店贷款可行性报告

    流动饭店可行性报告 受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等因素影响,中高端餐饮下降尤为明显。“国八条”常态化已成事实,导致公司运营高档海产品压力巨大,经济市场的剧烈竞争,只有不断创新才能......

    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调研报告(精选五篇)

    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调研报告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出县跨省谋求新的发展,寻求更多的挣钱机会,这种被称之为打工经......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问题探析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问题探析摘要:劳动力流动对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加强劳动力流动对一个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及趋势的了解,分析劳动力在流......

    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而在地区间、产业间、部门间、就业状态间、企业间、乃至工作间的转移。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