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两国交通规则和驾驶习惯的差异

时间:2019-05-12 22:14: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加两国交通规则和驾驶习惯的差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加两国交通规则和驾驶习惯的差异》。

第一篇:中加两国交通规则和驾驶习惯的差异

中加两国交通规则和驾驶习惯的差异 加国无忧 51.CA 2009年9月8日 19:45

中国人口稠密,加拿大地广人稀.不同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交通规则和驾驶习惯有很多不同之处.近几年来到加拿大的中国新移民具有驾驶汽车经历者大增, 由于他们控车技术良好(国内驾校对驾驶技术培训标准要高过加拿大),往往对这里的路考重视不够和准备不充分.仓促上阵难免"折戟沉沙”,有些人甚至屡考不过,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做足功夫去克服以往的驾驶习惯.笔者根据教车的经验试图对中加两国汽车驾驶的差异进行选择性的论述,希望对新移民考驾照有所帮助。

从根本上说,两国驾校秉持不同的培训理念.中国的驾校将技术放在第一位,开始学习的重点是操作,理由是优良的技术才是安全驾驶的保障,于是学员需近一个月的时间在专用训练场进行封闭训练;加拿大的驾校把路权(Right of Way通俗的讲就是”分清谁该走谁该让”)为核心的安全意识放在第一位,开始学习的重点是观察,不同年龄的学员花上10至40小时直接到大街小巷进行开放的驾驶训练,驾驶技术要求不高(能换线,转弯,泊车位),但对路权判断的能力或者说遵守交通规则的严格程度要求很高.两国汽车驾驶的主要差异由此衍生。

观察方式: 在中国驾车,除观察前方外,司机要经常看两侧边鏡,看中间倒后鏡较少.加拿大司机观察中鏡和盲点较多,看边鏡较少.看盲点是两国驾驶最大区别之一:在中国学车,如果学员自发地扭头观察会受到教练的批评,理由是会影响前面的观察;在加拿大练车,如果学员不扭头看盲点,教练会代看并提醒学员下次注意(加拿大还不是看盲点要求最严格的国家,据说在芬兰考驾照,如果考生有一次忘看盲点,结果就得准备下次再来了).为什么两国驾驶会有如此分别?有一种未经证实的解释为,白种人眼球较深,看边鏡时不能象中国人那样利用余光去兼顾盲点.另外,如果看盲点的方式不正确,也会影响到行车的安全。速度: 加拿大交通规则要求,直线驾驶的速度应遵守白底黑字的法定速度牌或者低于该速度5公理.例如,速度牌是每小时60公里,司机的驾驶速度应该为55至60公里/小时,除非前面的车流太慢.另外还有一种黄底黑字的建议速度牌,通常在进入高速公路入口后可见,上标速度为最低值,天气及路况良好时司机可超越10至15公里.市区干道如无速度牌则按50公里/小时行驶.至于转弯速度,只是在路考时要求比较严格:直角转弯控制在15至20公里/小时,某些小区的弧形弯道最好按30公里/小时左右行驶.在中国开车,速度控制方面相对自由些,.通常限制高速而对低速比较宽容,这一点对新手上路比较有利,可以在右线上慢慢开.正因为存在这种差异,所以国内来的新移民即使有多年驾驶经历,也对随时要注意控制速度感到别扭。

路口处理:驾车直行遇到前方十字路口红灯,任何国家的司机都会停车.但在处理绿灯的路口时,中加两国司机的区别可就大了:中国司机会明显减速,有时甚至停车,左右观察后再继续前进;加国司机到达路口前2秒左右观察并保持速度通过,通常连油门都不松.个中原因不言而喻.国内有驾龄的移民在加拿大练车时,经常出现过多的煞车动作,例如,在主干道直行遇到前方右侧支路有车向路口移动,不少人紧张地猛踩煞车.这在加拿大不但没有必要而且有后车追尾的危险.须知,支路驾驶车辆临近主路时都有停牌限制。

转弯: 两国驾驶在转弯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右转.在中国,司机减速接近任何一个路口准备右转,只要观察到交通状况安全就可不用停车,有时还会向斑马线区域内的过街人群缓慢渗透而过.加拿大司机右转时如果遇到红灯或停牌,必须将车停稳后再作观察,一旦发现安全机会即行右转.这一差别是导致新移民在加拿大路考最常见的失败原因:他们以为在红灯或停牌前停了车,但轮子在”蚁动”.这也是最能体现加拿大路考严格程度的地方.此外,一般情况下,不论左转或右转,如果看到即将驶过的范围内有行人或行人即将走入该范围,就算周围没有其他车辆驶来, 加拿大司机通常会停车于路口,等待行人离开该范围再起动车辆.中国司机在国内遇到这种情况,会慢慢溜车向行人靠拢再择机而过,有时人车距离近达10公分!但是, 假如中国司机生搬加拿大的让人方式, 等待的时间就得按小时计算了.还有个左转方面的差别值得一提,那就是中国司机在开始左转时左打盘较早,走的线路是切角般的捷径,他们在这儿考驾照常因此被扣小分,好在这不算大错.加拿大司机左转前会往前多走一小段再打左盘,这样走的线路略呈直角。换线: 在前方道路通畅时,加拿大司机如要换线,会保持速度或者加速5至10公里;同样情况下,中国司机会减速换线.这是两国驾驶在换线方面的最大区别.其次, 前者一般是通过中鏡找到换线机会,再打信号并持续2至3秒,期间观察盲点后完成换线动作;后者多数为先打信号,再通过观察边鏡寻找机会, 此时右脚踩在了煞车上。

操盘方式: 驾校常用钟表的指针状态来形容握盘方式.中国司机多数为10点20分的握法,加拿大司机最常见10点10分或9点1刻的握法.关于转弯时的扭盘方式,中国驾校没有统一要求学员用一种手法,所以变化较多.加拿大几乎所有的驾校都推崇交叉手的扭盘方式,而实际生活中,回盘却常见两种方式:交叉手或自动助力回盘。行文至此,还想给计划参加路考的新移民提个醒: 当考官发出口令时,一定不要立即踩煞车,这是常见错误.正确的做法是松油门(换线除外)同时看中鏡,找到安全机会再打信号, 随后看盲点(如见有车或人,立即关信号,推迟行动),最后才是踩煞车减速转弯或者停车完成其他规定动作。

第二篇:中美两国招聘广告的差异

A:秘书(总裁助理)

美国招聘广告

1)商业公文写作能力强;熟悉各类电脑办公软件

2)擅长沟通和应对公众媒体;具有协调部门关系的能力

3)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同等职位工作经验3年以上

4)能够经常出差(一年1/5的时间)

中国招聘广告

1)年龄28岁以下;身高1.62以上,五官端正,气质好

2)英文六级以上,语言表达能力强,擅长沟通等

3)学历本科及以上

B: 银行职员

美国招聘广告

1)高中毕业。有现金收付经验优先

2)性格细心,注意细节;耐心,友好

3)能够意识到销售机会,主动向客户介绍银行产品

4)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

重庆去年一家商业银行的招聘广告

1)本科学历;英语四级以上,电脑2级以上

2)身高1.60 以上,五官端正

3)口头,写作能力良好,长于沟通

4)附5寸的生活照片

C:大学教师--非教授级别:

美国(心理学)招聘广告

1)博士学历(已完成)

2)具有心理学方面成功的教学经验

3)愿致力于本科教学和心理科学的研究

4)请表明你的教学理念,研究兴趣等

中国招聘广告

1)硕士,年龄28以下,博士可适当放宽条件

2)语言表达能力强,英语六级;本科、研究生专业一致

3)发表论文2篇

4)党员优先

第三篇:中俄两国教育体制的差异及学术交流

中俄两国教育体制的差异及学术交流

中俄两国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历史进程,造就了中俄两国自古就形成的两种内涵和形态各异的文化模式。中国与俄罗斯是世界上毗邻的举足轻重的两个大国,具有地缘优势、人文优势、经济互补优势,中俄两国文化及教育体制的异同,寻求发展契机,有利于促进中俄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俄两国学术文化的交流,对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巩固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是亚洲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其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与近代西域文化,还有周边文化的少量结合。历经数千年的抉择、砥砺和发展,自晋以来逐步形成了以儒、释、道为支柱,诸子百家学说并行不悖的思想建构与文化底蕴。中华文化有史以来一直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与轴心。鸦片战争之前,由于地理位置的封闭性和文明的自创性,中国文化没有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刷与动摇。而随着现代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要求,与全球文化贯通,并取它国之精华,排它国之糟粕,已成为中国富国强兵、富民强体的必选之路。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板块结合处,地理位置相对开阔,近邻文化比较发达,与外界交往甚密。它的文化正是在周边多种文化的撞击和渗透下逐步形成的,并无根深蒂固的本土化,因而属于典型的嫁接文化或边缘文化。历史上,俄罗斯既受到过西方文化的长期熏陶,也曾沐浴了东方文化的洗礼,因此形成了东西方文化集于一身的东西合璧的文化。中俄两国的文化的起源和属性影响着中俄两国教育体制及学术交流。

中俄两国的教育体制有许多相同及类似的地方。首先,教育都肩负着沉重的时代责任与历史重托,并面临严峻的挑战;其次,针对教育的改革均在积极探索和不断实施之中,围绕政府——社会——学校的关系,不断明晰着各自的定位和作用;最后,都有较严格和完善的学位管理、教师培养与任用、学生激励与淘汰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与此同时,中俄两国的教育体制也存在许多不同及差别,主要反映在:

第一,在考试和招生环节上,俄罗斯的考试命题与选拔由各学校乃至院系独自进行,而中国则一直采取国家或省市统一命题、集中录取的方式;

第二,在教学方式、学习条件、学术氛围,学术交流与往来,学生能动性、自主性及发散、创新意识的培养等方面,两国间存在明显差距,这种差距也是中国同西方国家带有共性的差别和差距;

第三,在学生就读方式及后勤服务管理上,中国以严格统一的“住校制”为主,学校各项后勤服务保障部门和设施完善,但也由此存在机构人员庞杂,效率低等弱点,现正通过社会化企业化的改革,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扬长避短。俄罗斯学校普遍实行“走读制”,学校整体效率及效益虽高,但同时亦有管理不严、生活不便等不足;

第四,在高校方面,在本科以上学位管理上,中国是“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而俄罗斯则多为“硕士,而五年连读“硕士—副博士”体系;在高校教师任用及职称评聘等环节上,俄罗斯相当严格。全俄高校教授、副教授队伍少而精,反映出国家和社会对“教授”质量的注重及严格界定,也使得教授的地位与作用在教学和科研中得到充分展现;

第五,在教育文化方面,中国文化一直以“中学”为主体,无论经过怎样的改革与革命,“中学”始终在中国大文化平台中居于主导地位。尽管在某些制度设计和规则制定上中国越来越多地引进了西方国家的经验,在某些方面越来越像西方国家模仿,但“西学”主要属于知识层面的东西,它无力撼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而且,任何外来文化传到中国后都要经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洋为中用。因而此“西学”已非彼“西学”。这正是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博采众长而本色不易、渐进发展而非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俄罗斯文化的阴阳两极性决定了它的无根基性、无本体性,因而对东西方两种文化均采取了知识性的态度:在遇到西方文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便掉头向东方文化求解,而在东方文化中难以实现的目标则依靠西方文化来变通,与西方国家打交道时依循西方文化,与东方国家交往时则运用东方文化;用使自己亚洲化的方法克制亚洲,用使自己欧洲化的方法制胜欧洲。而且,每一次文化转变都像一场押注,其手段之激,方式之烈,后果之难以预料,实属罕见。例如:苏联解体后的自由派先锋波波夫、盖达尔以及叶利钦的首席谋士布尔布利斯就曾建议“用最资本主义的方法改造俄罗斯”,而“无需任何民族性的掩饰”。

第六,教育体制的差异影响着两国人民对家和国理解的不同。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家庭和家族的利益要高于国家利益,“百善孝为先”,孝道利家是上至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恪守的道德准则。对个人来讲,家族即他的世界,家族在则世界在,家族若瓦解世界也就不存在了。因此一般来讲,中国人对家的关心超过了对国的关心,在面临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选择时,中国人往往首选前者,再选后者。当然也有例外,毕竟中国有很多舍生取义的大贤、大可。所以我们暂且不能一概而论。在俄罗斯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家庭和家族意识并不强烈,更无中国人视为孝道之首的传宗接代、延续血脉的想法。在民族主义和家族主义比较的意义上,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具有民族主义情绪的国家。是民族主义自大自狂、甚嚣尘上的国家,是把一切都民族化了的国家。家族观念比国家观念对人类的危害要小得多,因为国家观念容易导致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为国尽忠的最好方法就是杀人;而孝道利家的最好方法则是安居乐业、老守田园,采菊东篱下,安得其所的人性化、私性化的理念。但这种意识也是造成对国事麻木不仁、对公事弥饷玩公、听之任之的温床意识。

中俄两国教育体制存在着相同和差异的地方,但是并不是意味着中俄两国不进行文化交流,学术上的交流。通过考察与对比可以发现,中俄两国的学术上的交流频繁,时可以相互补充和借鉴的。

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尽管两国的政府都通过立法及提供经费等方式和途径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发挥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和影响,不过总体来说,中国政府对学校及教育的管理干预已变得更为间接和宏观,许多权利已经下放给学校,逐步树立起教育是“人才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理念。政府的拨款主要用于对新建院校的投资,重点和急需专业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的引导,奖贷学金发放等大政的方面,并已初见成效。这亦是当今国际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事实证明,政府管得过多过细,常使得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和竞争力,不利于教育及学校自主自立地健康发展。而莫斯科一些很有资历及名望的学府,因长期由政府直接包管,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发展动力。这应成为俄罗斯学校深思的一个问题。中国教育改革中,政府不断放权,学校市场化、集约化的做法也值得俄罗斯关注。

在教学的方式效果上,俄罗斯学校许多做法值得中国借鉴。对地处莫斯科的多所院校考察后感受到,教师普遍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以及电教设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课堂气氛很好;经常安排学生课堂演讲和辩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这些值得中国好好研究和学习。这不仅是一个教学手段和方式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一个如何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的问题。

在考试和录取制度上,两国现行的制度各有利弊,应相互融合。现实情况是,中国过多地依靠绝对统一的国家考试和录取,而俄罗斯又过于放任于各校自行命题和选拔。结果是中国考生的培养潜质很容易被统一而僵化的考试科目与方式抑制和掩盖,从而制约了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反观俄罗斯,却又有另一方面的问题,学生和学校的负担加重,尤其是一些院校以多招多淘汰的遴选方式选拔学生,这对大多数被淘汰者而言,只能来年再考,造成了极大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此外,为实现多种选择,学生又不得不复习准备多种科目和内容,负担沉重且基础难以扎实。而日本考试和选拔制度可谓为两者的折中,日本把学校入学考试分为两次,第一次是统一考试,考题由“考试中心”拟定,所有考生在统一的时间进行考试;然后,各个学校进行第二次考试,形式则灵活多样,意在细致考察权衡考生的专业培养潜质。实施效果不错。

在办学的效率和效益上,俄罗斯学校的一些高效现象足以引起对中国近些年出现的合并院校扩大规模但却往往难出效率的现实进行反思。扩大学校规模不一定就会提高效率和效益,相反,常常还会造成巨大的内耗。学校对自身准确的层次定位、有效的内部挖潜、不断提高单位效益才应是提高办学效率的基本方向。在俄罗斯,从教学方面看,学校的走读方式是其办学效率及效益较高的一个重要方面。“走读制”有效地增添了人员及校舍的灵活性和利用率,校园仿佛没有节假日,全日制、在职、成教等各类学生各择其主、人流不断,达到了高效率。

在两国学校后勤服务管理上,中国走在了前面。应该说,中国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相当健全,这也得益于长期实行的“住校制”。从学生角度讲,完善而低廉的生活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学生,既节省了学生很多的时间、精力和费用,又可一定程度地为学校创收。目前,中国学校后勤服务所积极进行的社会化企业化改革,目的也在于更好地保证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尽管俄罗斯的学校以“走读制”为主,但白天校园里学生的保有量更大,大流量下更需要便捷的后勤服务。为此,可尝试多方集资筹建类似德国的“大学生服务社”,使后勤服务既不完全由学校承包,又不完全放任于社会,甚至还可探求学生的自主管理方式,一举多得。

中俄两国的国情各不相同,互补性更多的是一种理论上的探讨。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充分地借鉴别人的经验和长处,结合自身特点有效地促进本国教育的改革及发展,则是共同的愿望。

第四篇:《灰姑娘》中美两国课堂的差异分析

《灰姑娘》中美两国课堂的差异分析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灰姑娘》中美两国课堂案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美两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追求和不同的教育理念下课堂的巨大差异。甄别这些差异,领悟其中的真谛,是教育追求的使命。

一、学习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其本质是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中美两位教师讲授《灰姑娘》的课堂实录,美国老师不自觉地运用了建构主义理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很大提高。而中国老师则主要采取灌输的方式,课堂教学极其低效。下面通过建构主义的四条核心理念加以简要分析。

首先,知识依赖于个体以往的构建。中美学生对灰姑娘的故事本身都很熟悉,他们都有了进一步构建新知识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美国老师引导学生引申出很多新的情境与新的问题,不断挑战学生的思维;而中国老师则停留在对故事如同嚼蜡的所谓“分析”之中,没有给学生自主构建的机会,学生自然没有任何兴趣。其次,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发生的。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的结构内;顺应就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影响而发生改变。第三,学习是一个不断创造的有机过程,而不是简单积累的机械过程。第四,有意义学习是通过反思和认知冲突的解决以及对早期低水平的理解加以否定得到的。

二、学生课堂参与

“参与”作为一种能力,可为学生形成日后走上社会所需要的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奠定基础,长期的正确“参与”,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态度和情感有极大帮助。案例中,中美两国课堂学生都有和老师之间的问答互动。但参与有着明显的差异。美国课堂学生的参与态度是积极的,他们对老师的提问非常感兴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中国课堂学生的参与态度消极,对老师的问题不感兴趣。真正的课堂参与是学生全身心参与,他们在和老师的交互问答中,不断思考,层层深入。

三、教师的角色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从“独唱”变为“伴唱”,从传播知识信息变为帮助学生选择、追求、组织和管理信息,因此是引导学生而不是改造学生。

案例中,美国教师把一个看似简单而熟悉的童话故事通过12个问题作引导,抓住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教育的目标。中国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学生消极应对的时候没有积极采取措施,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课前的预设完成教学任务。不仅没有对自己的课堂设计、组织与引导进行反思,反而对学生进行了老生常谈的指责和训斥。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

四、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美国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中国课堂少有平等的现象,上课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看来,教师是不可侵犯的权威,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说教者。想起了《学记》中的一段话:“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明确地告诫我们,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发挥。

五、教学的侧重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它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美国课堂通过故事背后的12个设问,巧妙地将教育融入课堂,引申出众多人生哲理。而中国课堂更注重知识与技能层面的目标,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六、文本的地位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课堂教学所要完成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课堂建构的结果,教师在给学生提供素材和资源时,可以根据课程主题对文本或教材进行大胆整合,大量援引其他资源。

美国课堂就体现了这种新课程关于文本或教材的理念和课程观。教师利用《灰姑娘》故事的某些情节,创设与学生认知、成长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态度。学生不仅读会了故事,更从中汲取了如何去生活,如何去爱的生命经验。而中国课堂,教师逐字逐段进行分析,学生的学仅限于对文本的理解,无法超越文本,因此课堂很无趣。课堂的价值更难以在学生以后的人生中发挥应有的价值。

作者单位 陕西省潼关县教学研究室

编辑 徐绒绒

第五篇: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

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

【摘要】随着中国的入世,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必将越来越频繁。中西方民族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文化、宗教、历史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了解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特点,跨越文化障碍和揭示各民族性格中的隐蔽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各民族文化特征的交际策略,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从中美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探究形成中西民族性格差异的原因。

【关键字】中美 民族性格 差异

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和美国,他们在很多方面有共同之处。[1] 中华民族是华夏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在中国统一国家里经过几千年时间融合了许多民族及其思想文化、感情意志、习俗信仰而形成的伟大民族。

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2]

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型的农业文化。黄河与长江孕育的华夏大地,土壤肥沃,四季分明,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或是遇到兵荒马乱,人民大体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是一种朴素而又实际的生产方式,长期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的中华民族便毫无疑问形成了静的性格。”[3]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融合过程中,扬长避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总体性格。

这个总体性格是由各民族的优秀性格熔铸而成的。所谓民族的优秀性格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形成并比较稳定地保持着的一种共有的思想活动特征和传统。中美两国民族性格的差异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讲到探究这种差异之根源及原因

时,传统上,学者诸家习惯用这么一种逻辑:由“地理环境决定论”推导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渊源和发展轨迹,再由不同的中西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孕育出中西民族不同的性格。

这种逻辑推理和理论应该是可接受和认可的。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世间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直线一元的而是多元复杂的。同样地,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的形成原因也是多元化的。

一、从历史文化看

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中国走了几千年,美国走了几百年,到了今天,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作为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两大民族,已经形成各自迥异的文化特征和性格。提到中美文化差异,几乎会让每一个人自然地联想到东西方文化差异。如果比较文化差异的话,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两个国家比中国和美国更具可比性了。因为两个民族的文化不断交融,两个民族的性格在不断互相磨擦,互相影响。[4]

但是正如某个人,其性格势必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一面,也有碍其自身发展的一面,如何在文化交流磨擦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本民族形成一种更利于民族自身发展与完善的性格就是一个需要学习、了解和研究的问题了。同时,美国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在生存、生活方面的依赖性逐渐削弱。由此便产生了美国这样一个多元制社会,多元制“就是要使所有的思想和意见都能得以表达和实现。”“个人主义的特色则在„„每个人或团体的均志愿加入国家这 个组织,但并不放弃自己的个体和选择权”。[5]中美国民性格的差异代代相传,在这其中,家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以及家庭生活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中人们的道德标准、价值观。“正是家庭,而不是学校,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向孩子们传授知识与经验。”[6]

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区别,同样也表现在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或许是因为中国文化是在北温带黄河两岸之大平原农耕地区发展、生长起来的,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自始即走上了独立发展的路径,形成一种比较孤立、特殊的文化。也正是由于受到这种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使中国文化比较重视内部的和谐,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易于形成中庸平和的民族性格。总之,中国的传统

思想,一直把中庸之道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孔子赞颂:“中庸之德,其至矣平。”朱熹在《中庸章句》题注称:“中者,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孔子认为凡事应“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从老子、孔子开始,都非常重视道德修养问题。提出了十分丰富的有关修养的理论和主张.‘‘侈”指修身,“养”指养性或养心.修养即提高觉悟.培养高尚的道德.儒家关心人的主体,偏重柔,主张“明心见性”,注重内省及人格完善。以达到圣贤境界.“吾日三省吾身”的劝勉历来为志士仁人们所蘑奉,这就养成了中国人内向的性格,心态也是安宁的、宁静的。可以讲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强调的是如何做人,做好人成了人生最高理想,而且道德本身就是最高报酬,讲究为人要有浩然正气,要保持人格的尊严”。中国人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充实与愉悦,不太看重物质利益,中国人总想避免被人看成是个重利之徒,避免炫耀自己富有,利欲熏心的人则被视为势力、俗气、缺乏道德而遭人所唾弃。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真可谓一穷二白,中国人正是靠这种精神上的满足 来发展和强大中国的.。无私奉献,不计报酬”。只求给予,不求索取”、“俯酋甘为孺子牛”、。淡泊名利”等这些都是中国人的座右铭。

而美国人跟中国人恰恰相反,他们祭尚及时行乐。追求物质利益。美国文化源于西方从古代希腊就开始的海洋文化或者商业文化。求变、好奇是海洋文化的特点,他们养成了好动的性格,逐步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以及其它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他们企图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争取个性解放;在个人奋斗中克服常规。求变、求动是他们的精神动力,并在做事中发展这一动力。因此,“做事有所成就”自然就变成了他们的重要的文化取向或价值观念。美国人重视铤而走险,认为快速行动,追求效率,并有所成就才是积极的品质.因此入们争取改善社会地位,为获得成就而有为。并因此获得金钱和荣誉,他们尽量满足自已的欲望和要求。

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日“爱人”,孟子说。仁也者,人也。[7—8]所谓人就是指人际关系。中国讲究礼节,注重孝悌为仁之根本,注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不同等级秩序,要求臣子忠于君,子孝于父母,弟尊敬兄长,等等,否则便为“不仁”。然而,西方的文化则偏重于理智、理性,认为理智应该而且能够控制情感,人应该控制自我的欲望,用理智和道德去追求幸福,理智的份量大于人情的份量。这也与中美的伦理观念不同密切相关。美国人认为人与人之同是契约关系,人与人之周只是依靠契约联系在一起的,而中国人讲究人伦情谊关系。讲究“君巨,父子、夫妻、兄弟、师友”。三纲五常”等等。

二、从文化相对主意看

从文化相对主义视角来看,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种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价值和功能,任何一种文化只能从该文化的内部去研究、去理解。[9]

中庸和平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人养成一种惰性而不思进取,美国传统中则贯穿了求生存求发展的信息,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他们注重创新.愿意迁移和进行冒险。这种频繁的迁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不习惯于平淡无奇的生活,渴望看到新地方、寻找新的就业机会、获得新成功的性格。[10]而这也正是很多中国人所缺乏的.

由其宗教信仰演化而来的“天赋人权”观点使美国人相信美国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是最优越的,然而作为与美国白人不同的。异文化”拥有者,美国国内的黑人、印第安人等有色人种许多年来一直处在白人严重的种族歧视之下.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就是上述“美国信条”的代表。冷战结束后。亨廷顿推出“文明冲突论”,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不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冲突,而是不同文明之问的冲突。作为有普世意义的“美国信条”必然要与伊斯兰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等“异文化”发生冲突,认为美国的优越之处不在于美国人民优于其他人民,而在于“美国理想”的至高无上。[11]这也是美国政府在当今世界上推行单边主义的思想溯源。

参考文献

[1] 侯喆.中国与美国儿童国民性格的差异[J].人文论坛.186

[2] E.Steward.American Cultural Patterns.美国文化模式[ M].卫景宜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69—70.[3] 余元浦,潭好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9.[4] Bradford Smith.Why we Like Americans [M].1957.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69.[5] 侯维瑞.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218—

219.[6] Baker, Larry.Communication.Chicago:Prentice-Hall Inc.[J],1984:

[7]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 扬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9] 马广海.文化人类学[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10] 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99.[11] 苑可.亨廷顿的优思[ J ].读书,2005,(5).

下载中加两国交通规则和驾驶习惯的差异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加两国交通规则和驾驶习惯的差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驾驶新规感想

    驾驶新规是不是“看起来很严”? 刚刚步入校园的研一同学,为了让自己的研究生生活更充实,很多同学都纷纷报名考驾照,很多同学都关心起了关于驾驶证的问题。近日公安部发布了修订......

    交通驾驶试题 (多选题)

    1、在高速成公路上行驶,易造成驾驶员 (ABCD) A.行驶视野变窄 B.认距离缩短 C.速度判断错误 D.意识水平低沉 2、下列原因可能造成制动侧滑的是 (ABCD) A.左右制动间隙不相等 B.......

    交通驾驶与安全

    2010级 河海学院 给水排水2班吕锋10310232交通驾驶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并成为全人类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各个国家都对驾驶安全进......

    文明交通驾驶心得体会

    文明交通驾驶心得体会 我叫王红松,是监利县玮华汽车出租责任有限公司的一名出租车司机,从事出租车行业七年了。在这里我谈谈这几年来的,对这次监利县客管所和玮华汽车出租公司......

    对比中美两国社会福利的巨大差异(5篇材料)

    对比中美两国社会福利的巨大差异 按:中国人讲“孝道”,讲究“尊老爱幼”,年年讲月月讲,学校讲,社会讲,然而却做不到,能对自己父母好已经很不错了,根本不可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正确省油的驾驶习惯

    正确省油的驾驶习惯 现在在这里要提示大家,电喷车在电脑的调控下在正常状态时燃烧的利用率已达到98%,其他任何的节油产品也至多有1%~3%的节油空间,千万不要过分相信广告。要省油只......

    安全驾驶守则和交通守则[推荐5篇]

    安全驾驶守则和交通守则安全驾驶守则 安全交通守则1.启动前首先确认带好安全帽,方向把和刹车的操作中有无问题,这些都是应该重视的要点。2.确认周围的环境情况,慢慢起步,骑上摩......

    从中美两国老师讲授《灰姑娘》看教育差异(合集)

    从中美两国老师讲授《灰姑娘》看教育差异 美 国老师是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的: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