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镇新增劳动力及农村富余劳动力或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状况调查
城镇新增劳动力及农村富余劳动力或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状况调查 摘要: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及对农村的大力支持,机械化的普及使得近年来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得到了极大的输出,城镇的新增劳动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就业状况普遍良好,我县政府为了增加劳动力的顺利就业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举办了相关的培训来增加劳动力的竞争力,解决了大部分人就业难的问题,关键词:劳动力、就业、转移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和本市政府相关人员的积极沟通、亲自走访、面对面交流等多种方式同时进行,既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也让自己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实际的应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现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整理如下:
一、当前阻碍天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急需向非农产业转移,但在转移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一)劳动力素质偏低,思想意识落后。有些地区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员小农意识严重,“小富即安”、“恋土恋家”、“宁穷怕苦”等思想存在具有相当普遍性,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需要。
(二)劳动力市场动作不够规范。由于缺乏对劳动力市场的有效管理,非法中介行为屡禁不止,许多非法中介机构以高薪和优厚的工作待遇为幌子牟取暴利,更有甚者冒充劳动部门中介服务机构来欺骗广大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以至整个劳动力市场“鱼目混珠”,使广大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看到职业中介就心有顾忌,望而止步。
(三)缺乏便捷高效的服务。好多部门不能从大局出发,只考虑部门利益,层层设卡,处处收费,只收费不服务现象时有发生,打击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四)进城就业门槛过高,流动成本很大。一是随着城市管理力度加大和下岗再就业工程的推动,许多城市对农民工高筑“门槛”,如:户籍制度、孩子就学、劳动报酬、保险福利等等。更有甚者,有些城市认为农民工是导致城市失业下岗人员增多的主要原因,采取“腾笼换鸟”政策,清退农民工,结果“清”得走农民工,“请”不来下岗工。
(五)侵犯农民工权益行为屡禁不止。好多用工单位长时间拖欠工资,加班加点,当老板腰包鼓起来的同时,外来工的腰包却从未见涨,同时已建立的覆盖所有农民工作区域的社会保障体系却把与当地最主要劳动力提供者——农民工排斥在外。二是与城镇劳动力相比,农村富余劳动力具有自身特点,由于有基本农田,有老人需赡养,有孩需培养,他们宁愿少
收入一点也选择离土不离乡的岗位,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打工;四是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二、劳务协作交流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010年,蓟县劳动局举办培训班45期,涉及职业工种17个,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务工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7544人;技能鉴定7427人,培训、鉴定人数分别比上年增加1500人、6027人,帮助指导社会培训机构培训各类人员328人。组织开展创建和谐企业活动,16家企业被命名为A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推进实施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三方协调机制,签订集体合同企业达到101户,工资集体协商48家。全年处理劳动争议案件84件,为工伤职工追索赔偿金65·8万元,追缴社会保险50万元。开展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社会保险费缴纳专项执法监察,依法查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54件,督促用人单位补发拖欠农民工工资321·2万元,补缴社会保险费50·1万元,补签劳动合同3409份。,全县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三、农村劳动力维权工作不容忽视
(一)外出务工人员绝大部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法制观念淡薄,根本不懂自己在劳动中拥有的哪些合法权益,在自身的权益被用工单位侵害时,往往束手无策,不懂如何保护自己,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就是要提高他们维权意识,增强维权本领,在输出之前,做好有关外出务工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二)在当前法律、法规不十分健全的情况下,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用工单位钻法律空子,侵害劳动者权益行为。尤其在劳务工身上,被用工单位克扣工资、侵犯人身权利,工伤后得不到合理赔偿等现象表现得比较突出。针对这种现象,可以与相关部门设立法律授助机构和援助电话,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三)要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登记建档工作,强化跟踪服务工作。对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区工人状况进行定期走访,并积极加强与输入地劳动部门协作,对发生侵权行为及时处理。
四、贯彻落实有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和措施
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国家、省、市、县都出台了有关政策,但从整个调研情况来看贯彻的力度还与要求有很大差距。如:加强对民工的管理,计划生育问题的管理,还有乱收费等等。
五、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积极作用
(一)政府重视,总体规划。要把做好小城镇就业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加强政策引
导,并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制定年度就业目标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整体规划,协调推进。
(二)要发展经济,增加农民就业岗位。要下大力气发展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空间,一是企业主体要转变。必须利用社会资金对现有乡办、村办企业进行改制,停止乡镇直接办企业。要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由企业自主聘用劳动力。二是企业发展取向要转变,尤其要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三是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进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三)规范管理,加强监察。要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就业管理,对外出务工人员要登记注册,办理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卡,做好跟踪服务,并及时掌握本地劳动力资源数;用人单位使用外来劳动力要及时向劳动服务所报告、登记造册,发放就业登记证,坚持实行空岗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小城镇岗位空缺情况,加强整个小城镇劳动力总量的宏观调控,做到输入与输出渠道畅通,平稳运行。小城镇劳动所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各类用工单位特别是私营企业的劳动力监察,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六、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取得新进展
全县共组织14643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参加再就业培训,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104.6%。创业能力培训1997人,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99.9%。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22671人,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113.4%。
劳务品牌培训510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劳务扶贫培训360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6%;阳光工程培训2.48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46%;用工企业在岗培训8.19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2.4%;劳务开发各种培训合计14.03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0.3%;培训后获得各种证书9.41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5.7%。
新型农民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也取得较好成果:培育新型骨干农民2989人/户,完成目标任务的149%;带动农户科技推广6.55万户,完成目标任务的182%;农民实用技术培训84.1万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98%。
七、全力实施失业救助,失业保险扩面、征缴有新突破
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20.19万人,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100.2%;新增扩面
1.55万人,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155%;失业保险费征缴额达5086.73万元,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113%。失业保险稽核面达参保职工人数30%以上,失业保险稽核资金到帐率达80%以上。
八.相关工作的落实
一是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为契机,继续推进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设,积极推
进和谐劳动工业园区建设。
二是加强日常劳动监察和举报投诉专项检查,严厉打击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对一次裁减20人以上或裁减职工达10%的,要求企业必须报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备案,切实杜绝企业随意裁员行为。
三是确保在岗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工资保证金制度,加强工资保证金账户管理,强化工资支付监控。妥善处理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争议,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开通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对不依法裁减员工的投诉,做到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及时处置,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企业关闭破产必须严格依法进行,对恶意欠薪逃匿的企业主要严肃查处。
四是做好农民工公共服务。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落实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益,加强返乡农民工疾病防控、计划生育及子女义务教育、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等公共服务。
五是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益。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依法解决土地纠纷,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扣缴或以其他方式侵占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流转收益。
从我市目前情况看,就业局势基本稳定,群众情绪基本稳定,返乡人员基本做到了安居乐业。我们将密切关注农民工返乡动态,扎实工作,力争把金融风暴对我市就业局势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总结:通过这次的假期实践,让我更加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整个假期一直都在为了调查走访而努力,同时也在网络上搜寻相关的资料来完善调查结果,使调查数据更加准确,通过实践让自己的思想更加成熟,这期间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当自己把困难解决之后才发现原来真的是事在人为,前行的路是坎坷的,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难得住我们。总之,这个假期我收获颇多,我会再接再励,为了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第二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调查问卷
问卷编号: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及其原因调研分析
您好:
目前,“三农”问题是当前国家和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三农”问题中最根本、最突出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及其原因,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就业、社会保障等情况,我们特意开展了此次调查活动。在此,十分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填写这份问卷,谢谢您的热情支持和参与!
重庆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 2010级2012年4月
1、请问您的性别:
A、男B、女
2、请问您的年龄:
A、16——25B、26——35C、36——45D、46以上
3、请问您的文化程度:
A、初中B、高中C、大专D、大学本科及其以上
4、婚姻状况
A、已婚B、未婚
5、请问您出门务工的原因:(多选)
A、供子女上学B、不愿意从事农业劳动C、改善生活,实现梦想D、其他
6、请问您从事哪方面的工作:
A、环保工作B、服务业C、个体经营户D、其他
7、请问您的月收入大致为:
A、1000及以下B、1001——2000C、2001——3000D、3001以上
8、请问您外出务工的时间长达:
A、2年以下B、2——7年C、7——12年D、12年以上
9、请问您是否举家迁移到务工的城市:
A、是B、否(请回答第10题)
10、请问您将来是否打算在务工城市安家落户:
A、是B、否
11、请问您是否购买了社会保险:
A、是B、否
12、请问您是否了解国家对进城务工人员所给予的优惠政策:
A、很了解B、大致了解C、不了解
13、请问您在进程务工中所遇到的问题:(多选)
A、住房问题B、子女上学难C、找工作难D、工资低于物价水平E、其他
14、请问您对您现在的生活、就业等现状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
第三篇: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出路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出路
农民增收致富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而大量涌现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与相对狭小的就业空间形成了鲜明对照,大量农村劳动力或从事一产或闲置在家,从事二、三产业的相对较少,致使农民增收致富乏力,就业工作压力仍很大,劳动力供求矛盾依然暂时不会改变。
主要问题:富余劳动力由于年龄偏大技能力偏低、文化基础较差,所以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仍是主要矛盾,也是就业服务工作遇到的最大难点。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能够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劳动力不愿到较远的地方工作,大部分想就近就业。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够高,就业较为困难。农村年轻劳动力转移,农村老龄化严重。
解决对策:一是农村劳动力大都诚实肯干,能吃苦耐劳,遵规守纪,对工作认真负责,较容易适应各种工作;二是增加农民工学习适合市场需求的工种,我认为定岗培训针对性较强应对农民工多进行定岗培训;三是农民工制定优惠政策,从而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四是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部分以初中学历为主,学有一技之长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
第四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经验材料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经验材料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富裕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局从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转移,积极服务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按照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关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方面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去年,我市劳务输出54.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178万人的30.5%,劳务收入32.5亿元,全市296万农业人口人均劳务收入109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今年,我市外出务工人员预计将达到约60万人,预计劳务收入可达40亿元。劳务经济已成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乃至市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将我市劳务输出工作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劳务输出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优化环境,完善政策。
市是一个农业市,土地资源紧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就劳务输出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先后召开了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召开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专题座谈会,认真学习了省委徐光春书记《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战略思考》调研文章。
五县二区都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市局设立了劳务输出服务科,各乡镇办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工作机制和劳务输出工作的政策体系。近几年来,全市不断出台劳务输出方面的政策性文件,涵盖了培训、维权、保险等劳务输出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各县区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政策,促进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如县,为帮助解决出国打工农民的中介服务费问题,政府每年拿出数百万元贴息,银行为每名出国农民提供低息贷款2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
各县区电台、电视台分别制作了《走出黄土地》、《外面世界真精彩》、《天南地北龙乡人》等专题报导和专题片。清丰县在全县各村刷写墙体标语3000多条,浓化了氛围;市劳动保障局每年都要在全市组织评选“十大优秀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市优秀青年务工人员杨占奇殉职贡献出眼角膜,在青岛、我省和全国引起了强烈反映,他的事迹现正在制作电影《留下来陪你》,不久将与观众见面。我市优秀青年农民工崔运宗在上海滩舍身救人,为我市进城务工者争光添彩,他被上海市授予 “见义勇为好青年”荣誉称号,市委、市政府专门隆重召开表彰命名大会,颁发了奖牌奖金。通过典型引导和表彰先进,使广大群众逐步认识到劳务输出是一条投资少、收效快、能致富的好路子,广大群众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走出去,闯世界,挣大钱”已经成为当今农村年轻人的新的生活理念。
(二)健全信息网络,开拓劳务市场。
除劳动、商务等部门外,在各县区,越来越多符合条件的单位、部门和个人被批准从事劳务中介。这些中介机构面向社会,依靠市场开展劳务输出。如共青团、工会、妇联、扶贫办所属中介机构和民办职介组织以及劳务经纪人等,发挥各自优势,搜集发布用工信息。劳动力市场的活跃和信息网络的完善,使我市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劳务市场拓展方面,各县区都已形成了自己的基地。如县现已拥有本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中部和西北部六大城市群劳务输出基地,劳务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劳务输出的有序进行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在深入开展宣传发动的同时,各县区还切实做好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对本县区农村劳动力的数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特长、从业意愿等汇总登记,建立了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为劳务输出有序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突出抓好就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劳务人员素质。
据调查,我市农村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9.66%,初中以上占60.34%。劳务输出人员职业技能普遍不强,市场适应性差,这是加快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为实现劳务输出在量上有大发展、质上有新突破,市、县区根据市场和就业需要,依托现有的社会培训资源,把培训与劳务输出紧密结合起来,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市场需求搞培训,以培训促输出。自去年以来,全市每年用于政府补贴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达1500万元,定点培训机构近70家,每年培训5万多人,就业率90%以上。
在培训方式上,一是实施引导性培训。主要内容有政策法规、权益保护、城市生活常识
以及就业知识,历年的专业技能培训后及时输出就业,每年达5万多人。
二是实施订单培训。以需定培,提高适用性,形成特色。如南乐县劳动局利用奉化市国联制衣有限公司的设备和师资,在本县建立服装加工培训基地,几年来共输出技术工人五千多名,该县订单输出的服装工已成为浙江宁波地区服装界的劳务品牌。
三是实施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整合培训
资源,健全了培训网络。省厅提出经过3年努力在全省60个劳务输出基地县全部建立技工学校,我市目前除高新区和范县外,其它五县区均已成立县办技工学校,成为全省拥有县办技工学校数量最多、县办技校普及率最高的地市。南乐县举办的市第二技工学校,提出了打造“新一代责任型技工”的口号,与外地名校、名企联姻,实行“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实现了当年建校,当年招生,目前在校生已达1700多人。
去年4月全省技工学校工作座谈会暨县办技校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全省18个省辖市劳动局长、培训科长、146所技工学校校长和全省60个劳务输出基地县的劳动局长等近300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我们介绍了我市大力发展县办技校,积极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做的工作及经验,受到了省厅的充分肯定和各兄弟地市的赞扬。
(四)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认真落实《河南省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办法》,在建筑领域建立了农民工权益公告牌和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推行用工单位与务工农民签定劳动合同,切实落实务工农民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依法将务工农民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大力开展日常巡视检查和举报专查,定期开展追讨农民工工资和劳动力市场清理整顿专项行动,千方百计维护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去年以来,为劳动者追讨工资595.63万元,其中建设领域464.33万元,涉及职工1036人。责令用人单位辞退童工15人,督促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16546份。共检查职业介绍所36家,取缔非法职业介绍所7家,有效地遏制了职业介绍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劳务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从政府管理部门来看,还存在对劳务经济认识不高的问题。没有从思想上把劳务经济当作一种强市、兴市、富民的经济支柱来对待和加以研究、引导和扶持,认为劳务输出只是一种简单的社会现象,因此引导和管理的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从务工人员自身来看,务工人员素质偏低,缺乏职业技能。这是贫困地区文化落后的客观条件决定的。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小学及以下占39.6%,初中文化占52.9%,具有大中专学历的仅占7.5%,因初、高中毕业生没有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导致劳动力价格低,工资收入少,稳定就业时间短。
三是从劳动力信息及市场体系建设的进程来看,劳动力信息网络还未全部建立,供求信息不十分灵,对外出劳动力底子不十分清,无法对劳动力资源输出状况进行动态管理,在市场体系建设和中介组织的培育上还不能适应劳务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我市劳务经济发展的思考
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市劳务输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务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自发、分散和组织化程度低的初级阶段,必须根据劳务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特点,遵循劳务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积极引导,大力促进劳务经济的发展,不断推进劳务经济扩量提质。
(一)要进一步认识发展劳务经济,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就业,不但解决就业问题,还可大大提高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物质基础和人才支撑,从而促进劳务经济的大发展。
(二)加强对劳务经济的领导,引导支持劳务经济发展。
要把劳务经济的发展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加快劳务经济发展列入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内,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把劳务经济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来加以研究,引导支持,促进劳务经济发展。要制定中长期目标,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劳务收入、劳务收入对农民人均增收率等几项目标分解到县区,认真落实。根据近几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及全市农村劳动力存量,我们预测到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万人、2015年100万人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80万人可以实现劳务输出产均一人)。按照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要求,建立市劳务输出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县区劳动保障局设立劳务输出工作机构,明确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现阶段的主要职责就是劳务输出,完善其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切实搞好组织服务工作。
(三)整合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推进劳务经济扩量提质的前提。通过教育与培训,使“体力型”劳务输出向“智力型”劳务输出转变,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
一是整合我市现有的教育资源,把市技工学校、各县区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民办技校等办成我市职业技能培训的大本营。按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总体规划,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
二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个环节入手,加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扩大和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
三是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引导性培训。主要突出职业技能培训,法律法规、政策、寻找就业岗位知识培训以及安全常识培训。
(四)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来看,劳动力流动是市场化、产业化的一种必然趋势。
首先,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以市、县、乡三级劳动保障部门为主体的公共劳务输出服务体系,特别是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所建设,大力发展民办劳务中介组织,使之成为组织劳务输出的基础。变农村劳动力的自发盲动为市场组织的有序流动。以“金保工程”为依托,加快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建设,准确反映劳务供求信息,扩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规模。
第二,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劳务品牌要根据市场需求来打造,要瞄准市场急需的家政、制衣、机械加工、餐饮等重点职业加强培训,要树立人“吃苦耐劳、作风纯朴、好学上进、爱岗敬业”的新型劳务形象,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知名度,逐步形成品牌,增强在国内外劳务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三,强化计划目标和考核机制。要紧紧抓住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期,根据市场需求,我市年转移就业总量将达到80万人,年劳务收入可突破60亿元。市、县区两级政府都要把劳务输出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体系,将劳务经济指标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加大考评的力度,力促劳务输出上新台阶。
(四)优化劳务经济发展环境,为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条件。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重点抓好如下工作:一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保护外出农民转让承包地使用权,严格执行国家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不得向外出民工收取其它任何费用。二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简化审批手续,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三是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将劳动力有序流动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农民脱离土地后的后顾之忧。四是建立和完善务工人员的法律服务工作,把劳务经济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法制化轨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引导、鼓励返乡创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劳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鼓励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是提升农村经济质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多渠道、多途径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可形成劳动力输出与回流的共振效应。要为返乡创业提供税费优惠,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力度,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优良创业环境。
第五篇: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12月2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培养一代新型农民,鼓励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事关农业长远发展,要作为一项基础性重大工程来抓。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如果这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能获得很好的安置,将会影响新型农村的健康发展,农民的稳定增收和农业的不断进步,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劳动力的状况及分析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等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提出一些建议,我们调查小组分别对韩家结庄、黄家庄村进行实地采访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农村就业劳动力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村劳动力的在思想上有了根本上的转变,综合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一个人外出打工,全家人脱贫致富”的顺口溜在农村广为流传,鼓励了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民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综合分析我们小组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农村劳动力出现以下现状及特点。
1、从年龄、性别结构上看,16-18岁的占农村就业劳动力总量的2%;19-50岁的占76%,50岁以上的占22%。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以19-50岁的青壮年为主,占总量的绝大部分,其它岁数段的劳动力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劳动力性别方面,男性劳动力约占60%,女性约占40%,总体上呈现南多女的现象。
2、从受教育程度看,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知农村就业劳动力中,小学学历及以下的约占30%;初中学历约占57%,;高中(中专)学历约占11%;大专及以上学历约占2%。从这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韩家结庄和黄家庄村的劳动力学历以小学初中学历为主,约占总人数的87%。
3、从劳动力就业方向看,两个村根据2011年统计数据,30%左右的村民从事农业,70%左右的村民从事非农业。在从事非农业的70%村民中,从事建筑业的比例最高,占40%;从事的制造业的约占20%;从事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等职业的约占30%,其它的约占10%,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就业正在向非农业方向转变,在非农业中就业的种类正在向多元化发展。
4、从就业的地域上看,适龄劳动力主要在本村周边的市县就业,约占村民总数的60%,而外出到本市之外就业的村民约占总数的40%,在外出到外市就业的村民主要以发达地区比如说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为主,流向趋于固定性。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的流动趋势主要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但在劳动就业转移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劳动力的在就业上存在盲目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外地就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开始不断向外转移,但是由于基层就业信息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就业时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在农民外出务工过程中,经中介组织推荐的仅占20%。这些劳动力在就业上的无序化带来很多负面作用,它会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同时增加了流动成本,一些急于实现流动就业的青年,不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出发,也不办理相关证件,仅凭个人意愿或偏信虚假劳动信息而盲目外出求职,最后往往造成自身找到的工作不理想,甚至上当受骗,损害了自身的利益,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2、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综合素质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集中在小学、初中,特别是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由于综合素质偏低,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变慢,同时制约了劳动力转移的领域。从目前的情况可以看出,务工农民绝大多数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资收入少的工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就会受限,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狭小,只能选择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造成一些岗位就业竞争激烈、工资水平低下、文化程度低、缺少劳动技能、市场适应能力弱、就业竞争力差的现象。
3、农村劳动力就业稳定性差。根据调查,一半左右的的农村劳动力已更换过企业,在同一企业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只占40%左右。稳定性差、流动性大是困扰用工单位的一大难题。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几乎所有地方在户籍、医疗、公共就业服务、住房、子女上学以及养老等方面存在地区歧视,农村劳动力无法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权利和待遇,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农民工缺乏长期安心城镇就业的信心,就业稳定性差造。还有由于农村土地有偿流转机制不活,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加上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土地已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使得农民工不愿意彻底放弃土地,以致成为城乡流动就业的兼职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正常生产,不利于就业的稳定性。
4、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显示农民参加各种保险的比例不高。除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比例较高,其他的社会保险不仅农民工自己参保的少,企业更是很少为员工购买,农村劳动力参加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更低。绝大部分农民游离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如此一来土地就承担了农民生存、发展、就业及养老等重任,具有了社会保障功能。农村劳动力一旦离开土地外出谋生,遇到失业,基本生活就难以保障,其它诸如养老、医疗、子女上学和住房等现实问题更会变得难以解决,所以村民不敢贸然割断与土地的联系,在没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好工作时,农民一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承包土地,造成“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出就业。
三、对策和建议
农村劳动力由于综合素质方面以及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在外出就业等方面存在着劣势,我们小组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建设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各级政府要注意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在基层政府所在地的建立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就业信息资源共享,使农村劳动力在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方面接受统一的就业服务,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的经费,使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的全过程享受免费服务,人口较多的行政村也要成立劳动保障室,配备劳动保障协管员,明确职责,并接受乡镇劳动保障站的业务指导,使就业信息能够在用工者与求职者之间形成对接。
2、多组织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要想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最主要的是要提高他们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职业学校的教育,以此提高他们的技能,提高在未来职场上的求职技能。同时,各级政府和劳动培训机构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扩大社会办学的范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3、提高外出务工村民的维权意识。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同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以此提高他们维权意识,保护自身的利益。
4、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要继续巩固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成果,加大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力度,使他们的切身利益能够得到维护。同时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适合所有城乡劳动者在不同用人单位之间自由流动的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障制度,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对于土地方面,由于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依靠,各级政府要把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就业扶持政策实施范围,并对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给税费减免等优惠措施,要求征地企业按一定比例安置被征地农村劳动力,已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虽然现在劳动力就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就能很好的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