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思想内涵管理论文
摘要:胡锦涛精辟概括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深刻总结,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当前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和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明确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大是非问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很强的时代气息。要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到实处,首先必须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思想内涵。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 “八荣八耻” 思想内涵
胡锦涛精辟概括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深刻总结。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与有机统一,高度概括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涵盖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鲜明价值导向,回答了当前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和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明确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大是非问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很强的时代气息。
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是对爱国主义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的本质概括,是社会主义公民必须坚持的根本立场
中国传统思想中蕴涵着丰富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之不存,何以家为”“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经典名言为千秋传唱,为万代记诵。知荣辱之大者,乃是以国家之荣为荣,以国家之耻为耻。千百年来,爱国主义被中华民族始终奉为道德传统的至高原则,熔铸在中华儿女的思想深处,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并成为衡量人们是否真正爱国的道德评判标准。可以说,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爱国史。作为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爱国主义的内涵与主题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会有所不同,却始终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这就是: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和耻于危害祖国的强烈愿望。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新时期热爱祖国的时代主题。“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荣辱观是与这一时代主题紧密相连的。围绕这一主题,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不仅要“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且要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1](p3)。
二、“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问题,是对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大力弘扬。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为什么人”的问题
“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中的最高价值,是统领社会主义道德所有准则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建党的根本宗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p.262)这就从根本上既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各种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政党划清了界限,也与封建统治阶级所鼓吹的“民本思想”区别开来。毛泽东曾经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3](p857)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3](p1094)。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服务人民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及每一个社会组织都应当努力遵循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准则。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是否服务人民、是否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是判别不同个人、团体和政党先进与落后的根本标准,也是一切社会势力在历史潮流中荣辱进退的分水岭。”[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量。这就决定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最核心的价值取向,就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句话,“服务人民”,就要以人民为基本价值主体,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客观的价值标准;就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等作为制定和检验各项改革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客观尺度,把人民的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判断荣辱问题的基本标准;就要始终做到相信、信任、尊重并依靠人民群众;就要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系,情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集团或个人是真心实意服务人民还是背离人民的根本标准。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和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承担的道德责任,体现了我国社会对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道德价值取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每个公民对待科学的态度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国家、民族和个人的盛衰与命运。科学不仅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财富的重要武器,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实现精神解放的重要杠杆。崇尚科学,就是要弘扬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方法,学会科学思维。最根本的,就是要顺应规律的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逐步摆脱盲目落后和愚昧无知走向现代文明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巨大杠杆。当前,树立和坚持崇尚科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提倡科学,宣扬真理,反对愚昧无知、迷信落后”[5](p25);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浓厚的科学氛围,尤其是要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出“学科学、懂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就是要真正“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6](p41)“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正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四、“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观的核心精神和本质要求,回答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劳动观和荣辱观的问题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辛勤劳动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准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优秀民族,素有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懒惰乃罪恶之根,勤劳乃幸福之源”,[7](p61-63)道出了劳动对于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真正价值。劳动是实现崇高理想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毛泽东语)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手段,也是获取和享有财富的前提,劳动者是最光荣的,剥削者是最可耻的。树立和坚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勤劳精神的弘扬,也是对好逸恶劳思想的有力鞭挞。它要求人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劳动和从事劳动,发挥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为社会多作贡献;要尊重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不断激活和增强全社会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以造福于社会和人民。正如江泽民所强调指出的那样,“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提倡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8](p2278-2279);要通过制度和体制约束,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支持、鼓励和保护人人干事业、人人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五、“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所应遵循的集体主义思想的揭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古人就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敬业乐群”,强调社会的团结与和谐。团结互助是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高度概括,是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翻身解放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可靠保障,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力量源泉。崇尚集体主义,褒奖团结互助,贬斥损人利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法则。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该大力发扬集体主义精神,讲究邻里团结,注重和衷共济,相互之间应讲究相互关爱、和睦相处。“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旗帜鲜明地倡导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观念,批判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不道德行为,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团结互助的良好道德风尚,规范和约束那些违背社会公共道德的思想和行为,抵制并减少损人利己的言行,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美好的社会关系,有利于13亿中国人民的紧密团结、互相帮助,形成中华民族无坚不摧、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凝聚力。
六、“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对社会主义诚信道德的基本原则的概括与总结
诚实乃为人之本,守信乃行事之道。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诚实守信被珍视为“立身之本”、“处事之道”、“齐家之要”、“治国之宝”。孔子倡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9](p3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9](p42)“民无信不立”[9](p106)。自古以来,那种见利忘义、言而无信、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种种不道德行为均为世人深恶痛绝。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道德支撑,是维系人们之间相互信任关系的道德基石。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协调机制的不完善和利益驱动的消极影响,诚信失范、见利忘义的现象和行为明显增多。“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对于在新时期弘扬社会正气,整肃和打击失信毁约和见利忘义的不道德行为,构建现代诚信体系和道德支撑,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的集中概括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公民树立良好的守法意识和健全的法制观念对于保障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再加上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的关键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取向和行为模式等正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之中,迫切需要建立起统一协调的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以使人们有所遵循。“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从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观高度增强人们的道德自律意识,从荣辱的自我评判上划清荣与耻的界限,自觉扬荣抑耻,进而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有利于培育和养成公民的现代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从而保证国家法律和纪律的权威性、严肃性,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长治久安。
八、“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概括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是强国固基所不可限量的强大道德力量
艰苦奋斗是人类克服一切困难,创造辉煌业绩的宝贵精神品质。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险著称于世。我国古人就留有“艰难困苦,玉钕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优良传统美德。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民族的兴衰存亡、国家的长治久安乃至政党的兴旺发达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是靠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的种种消极负面影响,江泽民特别强调“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提倡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10](p245)“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有利于动员和鼓励我们在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面前更加自觉地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拼搏开拓,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有利于驱除在一部分人中存在的骄奢淫逸不良作风所产生的不谐之虞,冲破一切人间障碍,创造人类历史从未有过的辉煌;有利于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共同奋斗。○
注 释: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赵存生,宇文利.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内涵与时代要求[J].高校理论战线,2006,(4).[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7]崔自铎.生活哲学——思想语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8]江泽民.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A].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白话四书五经:第1卷[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10]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第二篇:试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思想内涵
试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思想内涵 摘 要: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的总结和概括,它不但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而且彰显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鲜活性,彰显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展进人了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思想内涵社会主义
胡锦涛主席精辟概括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深刻总结,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很强的时代气息。要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到实处,首先必须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思想内涵。下面从八个方面论述社会主义的深刻思想内涵。
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是对爱国主义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的本质概括,是社会主义公民必须坚持的根本立场。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体现了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把握了时代所产生的问题的症结,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1](P3)。我认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不仅是一个普通的道德标准,而且也是一个包括了法律、道德和信念三个层面的公民生活规范。
首先是法律层面。“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在根本上是对于宪法精神的阐述。危害祖国不仅是一种羞耻,而且也是一种犯罪。热爱祖国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其次是道德层面。“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所说的“荣耻”就是在召唤人们的良心,让良心知荣知耻;让良心看守自己的言行,取荣去耻。它不仅继承了传统道德,而且包括了现代道德,丰富和发展了人类道德的基本内容。最后是信念层面。“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实质上关涉到人的信念和理想。一个人的信念和理想在根本上支配了他的道德和法律行为。祖国是我们神圣不可侵犯的家园,是我们生命的所来之处,也是我们生命的所归之处。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
二、“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问题,是对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大力弘扬。
我国古代素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春秋时期的晏婴说:“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把爱民、乐民看作最高的道德。陈毅同志的佳句“我要为众人,营私以为羞”,正气浩然,激浊扬清。可见,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职位的高低贵贱,而在于为人民奉献多少。忠实地服务于人民的人,为人民利益作出贡献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献身人
民作为自己人生选择的人,他们的英名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我们理应把以服务
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荣辱观深深镌刻在心灵深处,旗帜鲜明地对背离人
民的言行说“不”,理直气壮地把服务人民当作人生最光荣的事业,把有限的生
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我们只要知荣明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就能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尤其是影响和带动广大青少年,奉献
社会,热爱人民,关爱他人,抵制和消除损人利己的不良现象,营造出一个“以
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和谐社会。
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和
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承担的道德责任,体现了我国社会对科学精神和科学
思想的道德价值取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每个公民对待科学的态度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国
家、民族和个人的盛衰与命运。科学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杠杆和基石。总结世界发展的历史经验,我们就更加深刻
地认识到,科学文化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科学思想是重要的精神力量。民族要自立,国家要强盛,必须大力倡导崇尚
科学、反对愚昧的精神,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崇尚科学,就是要弘扬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方法,学会科学思
维。最根本的,就是要顺应规律的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当前,树立和坚持崇尚
科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提倡科学,宣扬真理,反对愚昧无知、迷信落
后”[2](P25);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浓厚的科学氛围。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
决抵制腐朽文化。”[3](P41)“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正是时代对
我们提出的要求。
四,“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观的核心精神和本
质要求,回答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究
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劳动观和荣辱观的问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优秀民族,素有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懒惰乃
罪恶之根,勤劳乃幸福之源”,[4](P61-63)道出了劳动对于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真
正价值。劳动是实现崇高理想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手段,也是获取和享有财富的前提,劳动者是最光荣的,剥削者是最可耻的。正如
江泽民所强调指出的那样,“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提倡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
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
耻”[5](P2278-2279);要通过制度和体制约束,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支持、鼓励和保护
人人干事业、人人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在全国人民基本上解决温饱问题、摆脱贫困、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
形势下,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勤劳精神的弘扬,也是对好逸恶劳思想的有力鞭
挞。
五、“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所应遵循的集体主义思想的揭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言简意赅,内涵深邃。其中所强调的“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抓住了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坚持“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核心在大力倡扬“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就是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互助可以增强凝聚力,增强向心力。提倡团结互助,就是要培育和形成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在我们社会里培育和形成新型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从而把各种力量组织起来,把各种积极的、向上的因素调动起来,使广大人民群众围绕建设我们可爱的祖国这个大目标,拧成一股绳,形成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安定,去推动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六、“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对社会主义诚信道德的基本原则的概括与总结。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诚实守信,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是每个公民应该达到的基本道德水准。孔子曰,“民无信不立。”可见,诚实守信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只有做到了这些,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相反,一个人做人没有准则,没有诚信,在世上将无法立身,也难以成事。
诚实守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基础。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协调机制的不完善和利益驱动的消极影响,诚信失范、见利忘义的现象和行为明显增多。“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对于在新时期弘扬社会正气,整肃和打击失信毁约和见利忘义的不道德行为,构建现代诚信体系和道德支撑,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的集中概括。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胡锦涛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中提出的这项要求,对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提高我国公民遵纪守法的道德素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无规矩难以成方圆。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人人守法纪,凡事依法纪,则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倘若没有纪律的规范,失去法度的控制,各项秩序就无从保证,人们生存、发展的环境就会遭到破坏,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在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正在大力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深入人心。我们每个公民更应该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必要性,做到明纪、知法、守法,推动法治建设和社会和谐。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强调的是一种行为方式,人生准则;
唤起的是人的良知,彰显的是人生自律的力量,倡导的是社会主义的法治观、道德观。历史与现实都已反复证明,遵纪守法的本源是道德良知。有道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那些藐视法纪、践踏法纪的行为,必然受到法纪的惩处。但只要有社会、人群,就难免有违法乱纪行为,就可能会有人去扰乱社会秩序,扰乱安定团结的局面。因此,每一个具有道德良知、法纪意识的公民,都应自觉地拿起法纪这一有力武器,与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营造出这样一种社会状况:遵纪守法的人感到光荣、自在,得到尊重和支持;违背法纪的行为被斥责、抵制,个别违法乱纪之人被绳之以法。到处井然有序,人人崇尚法治,这样的社会才会令人向往,才充满生机和希望。
党章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共产党员必须“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地遵守党规党法,一丝不苟地遵守国家法规,做守法、守纪的模范。这样,在我们的社会里牢固树立起“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则自不待言了。
八、“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概括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是强国固基所不可限量的强大道德力量
艰苦奋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共产党人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革命年代,共产党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建立起人民自己的政权。建设时期,一批又一批的时代先锋,不畏艰险,不辞劳苦,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强盛创造了丰功伟业。古人说得好:“创业难,守成更难。”打开中外历史的篇章,无论是朝代的更替,还是政权的改变,无不说明了这个道理。创业固然艰难,但大家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就会得民心、得天下。到了巩固江山的时候,各式各样的“糖衣炮弹”便会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袭来,近些年来不少落网的贪官,就是栽倒在骄奢淫逸上面。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的种种消极负面影响,江泽民特别强调“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提倡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6](P245)“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有利于动员和鼓励我们在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面前更加自觉地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拼搏开拓,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有利于驱除在一部分人中存在的骄奢淫逸不良作风所产生的不谐之虞,冲破一切人间障碍,创造人类历史从未有过的辉煌;有利于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共同奋斗。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光辉旗帜,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4]崔自铎.生活哲学——思想语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5]江泽民.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A].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第三篇:生态文明内涵管理论文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关系
“文明”(或者“社会文明”)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从社会实践的基点上提出的。恩格斯曾经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因此可以说,文明是一个与野蛮相对应的范畴,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表征着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开化状态。
“生态文明”由“生态”与“文明”两个词合成。“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是指房屋、家庭,19世纪中叶以来具有了现代意义,主要是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因此,一般来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
从狭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对应。物质文明就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探索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物质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力的进步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就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政治成果,表现为人们政治理念的进步与政治制度的完善;精神文明就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精神成果,表现为精神生产的进步与精神生活的满足和提高;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现为人们的生态意识的增强、生态制度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从广义上说,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类型。从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大体上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现在正处于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的过渡时期。文明基本类型的划分,主要是根据不同时期的核心产业而加以区分。工业文明是以工业为核心产业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则是以生态产业为核心产业的文明形态,是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文明类型,它是人类社会(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弊端的基础上提出并且努力建设的一种文明形态,它不仅意味着要改造传统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而且涉及到制度、观念等要素的全面变革。
从生态文明的结构来看,生态文明首先包括强烈的生态文明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摆脱“人类中心主义”,不能仅把自然看作人类征服和掠夺的对象,而应该把人看作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观念;其次,生态文明包括一系列为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和建设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再次,生态文明还包括人们在生态文明观念指导下和生态制度的规约下所采取的生态实践活动。
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
(一)马克思主义提出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行深刻批判,提出了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形成了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类的生产目的是获取使用价值,人与自然基本上维持一种原始的共生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造成生产的无限扩张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因此,他们向人类发出警告,并指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在他们设想的未来社会,“社会化了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二)建设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
工业文明过度张扬人的主体性而贬低自然价值,在使人类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危机。20世纪60年代以来,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危机日益凸显,人类开始自觉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均衡发展的思想。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形成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三)我国领导人提出的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观点及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使我们付出沉重代价,能源紧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我国也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在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观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则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995年9月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在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他提出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且提出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思想。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并且提出了包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内的“五个统筹”,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2005年2月胡锦涛在阐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时,明确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特征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则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来。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
对文明问题的认识可以从文明结构与文明进程的静态和动态结合中加以全面把握。在对文明结构的认识上,在十五大及以前的一段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范畴,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命题,强调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则首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范畴,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实现了从“三个文明”向“四个文明”认识的飞跃。在对文明进程的认识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表明中国共产党清醒地意识到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并且采取措施努力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并且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起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人民群众利益(包括物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之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三)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重要战略任务。树立生态文明观,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具有积极的促动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理念”在内政上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能够保证人类有个舒心的生活环境与良好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且能够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际和谐。
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理念”在外交上的重要体现。它既可以保证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也是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在推进构建和谐世界过程中,建设生态文明是个重要条件。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不论社会制度)既和平共处而又互利共赢的世界。我国不仅要致力于自身发展,而且作为一个大国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我国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回应国际社会在资源能源和环境等问题上的关切,致力于与国际社会一起通过协商与合作解决共同面临的(如发展和环境关系)问题,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2.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言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
第四篇:“经营者集中”的内涵浅析论文
我国反垄断法没有明文规定经营者集中的含义,而只是以非穷尽列举的方式规定了经营者集中的具体情形。反垄断法的配套法规、规章和指南文件中也未对“经营者集中”的含义做出规定。时至目前,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执法机构,也给企业决定是否申报制造了障碍 我国反垄断法于2008年开始实施,商务部随之组建反垄断局并依法开展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工作,但我国反垄断法没有明文规定“经营者集中”的含义,而只是以非穷尽列举的方式规定了经营者集中的具体情形。反垄断法的配套法规、规章和指南文件中也未对“经营者集中”的含义做出规定。时至目前,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执法机构,也给企业决定是否申报制造了障碍。
“经营者集中”的内涵
讨论“经营者集中”的内涵进而确定哪些行为构成经营者集中,首先需要从创设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控制制度的初衷去考查。反垄断法创设经营者集中控制制度不同于为市场主体提供行为规范、为司法机关提供裁判规则的民商事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对经营者集中进行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事先预防机制(即事先申报和审查,这种情形占多数),或事后查处机制(即事后申报和审查,这种情形占少数),防止经营者通过集中过度消灭竞争者、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强市场控制力,进而限制排除市场竞争,最终扭曲市场竞争机制正常发挥作用,损害消费者利益,降低社会福利。原本相互独立的市场竞争力量,相互之间一旦产生某种控制或关联关系或者这种控制或关联关系得以强化,就有可能改变现有市场竞争结构,强化该经营者对相关市场的控制能力,从而可能对相关市场竞争产生负面影响。
根据具体的交易方式和内容,这种联系的产生或者强化由强到弱可以分为不同情形,一是通过合并、购买资产等方式,混同财产、拥有共同意思机构;二是通过购买股权或者其它强弱不同的控制关联关系,使不同的意思机构之间的控制关联程度得以产生或增强;三是即便不能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但在客观上存在股份等权益的持有关系等。这些情形使原本独立的市场力量之间形成或强化共同意志、进行意志控制或影响,以及产生或强化权益持有关系,进而使其市场行为同一化或协调化。
“经营者集中”的实质在于独立市场力量之间发生或者强化控制关联关系,至于经营者集中的动机在所不问,例如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取得或强化市场支配地位、控制上下游企业等等;至于何种市场力量之间集中也在所不问,例如同行业集中,上下游整合,还是无关行业间的收购等等;至于经营者集中的具体方式也不重要,例如通过合并、购买股权等等。反垄断法上的经营者集中包括但不限于合并、收购等方式。出于商业安排的考虑,经营者集中的具体方式和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不仅包括资产购买、股权购买,还可能表现为重要人员的任命、合同控制等等。这些具体的集中形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种方式共同使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可能涌现新的经营者集中方式。由于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交易传统以及法律体系等因素的差异,经营者集中的形式也可能不同。上述动机、方式等因素在反垄断审查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但这些因素本身并非反垄断审查关注的焦点。“经营者集中”含义的核心是独立市场竞争力量的结合,反垄断法关注的是独立市场竞争力量的结合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基于上述考虑,凡是相互独立的经营者之间产生或强化控制或关联关系的市场行为都可以归纳到经营者集中控制制度的范畴中来。
“经营者集中”内涵的获知路径
垄断协议是市场上相互独立的经营者之间,通过意思协调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与经营者集中类似,都是发生在独立的经营者之间,都属于可能发生排除限制市场竞争效果的行为。因此理解“经营者集中”的内涵可通过其与垄断协议的比较中获知。垄断协议限于独立经营者之间的主观意思协调,不包括独立经营者之间的客观意思同一。独立的经营者通过垄断协议进行意思协调,无论是在协调前,还是在协调后,参与协调的经营者都维持了各自市场竞争者的独立性,相互间不存在结合、控制或关联关系。虽然经营者集中源于经营者之间的协议,但实施协议将导致参与集中的经营者主体变更、产生或强化相互间的控制或关联关系。垄断协议中的意思协调通过实施垄断协议进行,垄断协议本身就是反垄断法规范的对象,在有些情况下,垄断协议和垄断行为是同一的。经营者集中下的意思协调通过实施集中协议的结果进行,即通过主体变更,或者因实施协议在主体间引发或强化控制关联关系实现。垄断协议是平等市场主体之间的意思协调,属于横向主体间的利益协调。经营者集中则是平等市场主体间的实体一体化或者纵向控制关联,属于纵向的利益归属。
从法律对两种行为的态度来看,对经营者集中予以控制,对垄断协议原则上予以禁止。按照合理原则处理的垄断协议,则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考虑其对技术进步、消费者福利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合理性分析。对经营者集中,法律一方面认可其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限制其消极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其是否超出了法律可以忍受的排除限制竞争的程度。即使在超出的情况下,也可能附加限制性条件抵消或减轻反竞争影响的情况下予以批准。从这个角度看,法律对经营者集中均采取了合理原则的处理方式。企业合营(通常称为合营企业,笔者更倾向于企业合营的称谓)则是介于垄断协议和经营者集中之间的一种特殊行为。企业合营的两种极端形态分别是垄断协议和经营者集中,例如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经营者为规避反垄断法规定,以设立合营企业的方式协调两者之间的市场行为,可能属于形式上组建合营企业,实质上的垄断协议。这种情形通常表现为两经营者不向合营企业投入研发、生产等资产,合营企业主要协调两经营者的销售行为,因此有些情况下也被称作销售型合营。
民商法上也有类似合并的概念。民商法上的合并是独立的民事主体之间的一桩民商事交易,法律关注的是并购交易本身,属于合同法和公司法的内容。民商法上的合并可能导致民事主体及其相应权利义务的变化,即参与合并的当事公司作为民事主体的产生、变更、消灭以及权利、义务的承继等问题。
在实践中,反垄断法上的合并和民商法上的合并可能指向同一行为,都表现为独立公司企业之间的合并,在法律形式上并无二致。两者的区别在于反垄断法上的合并必须发生在相互独立的经营者之间;民商法上的合并必须发生在独立民事主体之间。反垄断法上的相互独立与民商法上的独立民事主体不同。民商法上的独立民事主体是以独立财产、独立人格和独立责任为特征的经济组织,强调目标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独立。反垄断法上的独立经营者是因所有权和利益归属不同,而表现为不具有控制及关联关系的不同市场竞争者,强调的是此经营者与其他经营者之间相互独立,这些经营者之间不存在控制或者其他关联关系,在市场上独立决策、独立运营、相互竞争,拥有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利益。
归根结底,经营者之间不同的所有权归属、不同的控制和关联关系、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利益关系,决定了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意志和意思,并因此决定了是否属于反垄断法上的相互独立的经营者。民商法上的合并一旦发生,法律所关注的仅是参与合并的两公司的人格和权利义务的变化。唯一涉及其他公司的是,参与合并的两公司的股东在合并后公司的权利义务分配。从这个角度看,民商法意义上的合并并没有“刺破”公司法人制度在投资者和公司之间的“面纱”。
第五篇:管理创新的内涵
管理创新的内涵
创新来自多个层次:营运创新、产品创新、战略创新,当然还有管理创新。每个层次对企业的成功都能做出贡献,但是,我们排列一下这些层次的创新,就会发现,越高层次的创新对价值创造以及竞争地位的维系就越有作用。管理创新无疑是最高层次的创新。理解这一点对进一步关注管理创新则更有益处。
处于金字塔底层的是营运创新。在一个超竞争的世界里,卓越的营运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一旦缺乏类似丰田的管理创新和宜家的商业模式创新的话,仅有营运创新难以产生有决断力的长久的经营优势。这里有几个缘由。首先,营运方面的效果往往取决于公司信息系统设施的水平。不巧的是,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扩散与使用是飞快的,这使得基于信息技术的优势很难维系长久,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了。其次,如今许多公司都将其经营活动外包给第三方,这些中介经常在同一产业里为多个公司服务,它缺乏为某一个公司建立出色优势的激励机制。当外包和离岸服务帮助一个公司保持稳定的竞争状态时,就无法为某个公司带来明显的专属优势。最后,目前越来越多的有多年经验的咨询专家把成功企业的经验推广到一般的企业,这些就进一步削弱了来自营运方面的优势。
第二层次的创新称为产品创新。毫无疑问,一个受顾客青睐的产品会给公司带来狂热的订单(例如戴森(Dason)公司的无袋真空吸尘器)。但是,没有强有力的专利保护,许多产品很快就会淡出市场。另外,技术的迅速变革使得产业新贵能快速超越昨日之星。结果是,具有突破性的产品很少能给公司带来持久的产业领先地位。三星公司很快改进了诺基亚的超滑手机设计;一些高尔夫制造商的产品也达到了卡拉威(Callaway)公司的Big Bertha铁杆的水准。胡佛(Hoover)公司也凭“旋风”牌真空吸尘器平步青云。
接下来的是战略创新,它常常提出一项新的大胆的商业模式而使在位的成熟企业时时提防。欧洲的成本领先企业——爱尔兰航空公司(Ryanair),苹果的iTunes音乐店,飒拉(Zara)的时髦入时而价格适宜的女装均是经典之例。一种颇具威胁的商业模式也为提出者带来数亿美元的收入,但这种独到的商业模式容易被解构,也常常受原来管理体系的阻碍。沃尔玛在折扣零售业方面看似天下无敌,但还有像好市多(Costco)和泰购(Target)这些零售企业的繁荣发展。美国的低价航空公司 Frontier, JetBlue, Airtran和America West(最近被美国合众国航空(US Airway)并购)等也从西南航空公司曾有的战略部署中分得一杯羹。诸如印孚瑟斯(Infosys)和 外波罗(Wipro)等印度领先的外包企业已是产业巨头了,但还时时提防既有心机又有果断的企业来侵蚀印度的低工资优势。
以上表明了各个层次的创新是不尽相同的。当企业遇到一些大的、数目众多的问题时,管理创新则能产生一种难以模仿的优势。为何?因为异端的观念难以更改。改换你的时尚偏好比改变你的宗教信仰更容易。同理,许多高管发现,采用一种突破性的商业模式,比丢弃他们心中坚固的管理理念也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