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乌江水电“十五”建设计划及2015年中期发展规划(摘要)
乌江水电“十五”建设计划及2015年中期发展规划(摘要)
来源: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作者:不详
一、乌江流域概况乌江是长江上游右岸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贵州省北部乌蒙山东麓,乌江水电“十五”建设计划及2015年中期发展规划(摘要)。南源为三岔河,源头在威宁县盐仓;北源为六冲河,源头在赫章县妈姑。两源在黔西、清镇、织金三县交界的化屋基汇合,横穿贵州省中部,在东北部出境,入重庆市涪陵汇入长江。水能资源丰富。干流是沟通贵州、重庆、四川等长江中下游城市的重要航道。乌江流域位于东径104°18′~109°22′,北纬26°07′~30°22′,分属云南、贵州、重庆、湖北四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全长1037Km,流域面积87920km2,呈由西向东折转北东的狭长孤形带状。南西~北东长约650Km,南北最宽约360Km,最窄约100Km,平均宽约135Km。西以乌蒙山与牛拦江、横江相隔,分水岭高程1200~1500m;南为苗岭,是长江与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高程1200~1600m;东面以武陵山脉与洞庭湖水系为邻,分水岭高程1000m以上。流域正置于我国西部高原山地的第二大梯级向东部丘陵平原第一大梯级的过渡地带,呈由西向东变化明显的梯级大斜坡。流域西部为高原,高程2000~2400m;中部为黔中丘原,高程1200~1400m;东北部为低山丘陵,高程在500~800m;形成三个梯坡,东西向高差变化大,南北向高差变化较小。流域内可溶岩分布广泛,砂页岩呈间互层带状分布,岩溶地貌发育,侵蚀地貌穿插其间,形成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和形态,具有明显的层状地貌特征。流域内高原山地面积占87%,丘陵区占10%,盆地及河流阶地占3%。最高峰为西部的韭菜坪,高程2900m,乌江河口水面高程仅136.5m。从源头至河口全长1037Km,其中贵州境内802Km,贵州、重庆界河段72Km,重庆境内163Km。天然落差2124m,其中贵州境内1980m,贵州、重庆界河段56m,重庆境内88m。化屋基以上为上游段,长326km,落差1399m(南源),流域面积18138Km2;中游段为化屋基~思南,长367Km,落差504m,流域面积33123km2;下游段为思南以下,长345Km、落差221m,流域面积36650km2。乌江河段落差大,水量充沛,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据1379年全国水能资源普查成果统计:全流域理论蕴藏量达1043万KW(913亿KWh/年),可装机834万KW,年发电量可达415.78亿KWh(仅计500KW以上电站)。电量在长江各大支流中仅次于岷江、雅砻江,名列第三,是我国水能资源富矿。乌江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干流。经过20年来的工作,贵州境内乌江干流规划水电站装机容量达849.5万KW(东风水电站扩机暂按10万KW计)。乌江干流水能资源具有地理位置适中,开发条件优越,电站规模适当,水库淹没损失较小,便于连续开发等特点。目前干流上已建成普定水电站(7.5万KW)、东风水电站(51万KW)、乌江渡水电站(63万KW),正在开工建设的有洪家渡水电站(60万KW)、引子渡水电站(36万KW)、乌江渡水电站扩建工程(62万KW)。
二、“十五”建设计划及2015年中期发展规划贵州有较为丰富的水能资源和煤炭资源,开发条件优越。合理配置资源,发挥“水火互济”优势,在周边地区水能资源优于贵州的前提下,一方面要抓住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加快水电建设的时机,集中力量开发乌江梯级水电站;另一方面要优化发展火电,参与南方四省的电力平衡。乌江梯级电站前期工作较充分,工程规模与投资相对较小,调节能力好,地理位置好,与广东市场有良好的互补性,有利于填补电力供需空缺。水电与火电互济将形成贵州“西电东送”的优势。合理利用资源,优先发展水电,优化发展火电,大力推进电力建设,是贵州为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应做的贡献。乌江是国家十二大水电基地之一,根据国家计委1989年5月计国土(1989)502号文《关于乌江干流规划报告审查意见的复函》”:
1、“乌江水能资源蕴藏量较大,沿岸地区煤、铝、磷、锰等矿产资源也相当富集,综合开发前景较好。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乌江开发,积极做好行业规划,逐步将乌江干流沿岸地区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资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
2、“乌江干流水资源开发以发电为主,其次为航运,兼顾防洪、灌溉等条件。”
3、“乌江干流梯级开发方案可按普定、引子渡、洪家渡、东风、索风营、乌江渡、构皮滩、思林、沙沱、彭水(正常蓄水位为290米)等十个梯级考虑,其开发时序待有关方面进一步研究后确定,工作计划《乌江水电“十五”建设计划及2015年中期发展规划(摘要)》。大溪口梯级要待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确定后另行研究(由于三峡水电站采用高水位180米方案,大溪口电站规划的正常蓄水位为210米,故已不成立)。”
4、“乌江渡坝下到河口航道,远景暂按四级考虑;乌江渡坝下到白马航道近期按五级考虑,乌江渡以上航道
等级待进一步研究后确定。在梯级开发中应尽可能注意航道衔接,妥善解决通航河段建设过程中施工期的通航问题。在建设每个水利枢纽时,其建筑物规模应根据航运发展需要,通过技术经济确定。请交通部配合梯级进一步做好航运论证工作,尽快提出航运规划补充报告。”
5、“乌江干流规划与正在开展的乌江干流沿岸地区国土规划相协调,并作必要的补充和修订”。
6、“关于成立乌江水电开发公司的问题,请有关主管部门另行研究”。1987年乌江规划时,已建电站仅有乌江渡,在建电站也只有东风。到目前为止,已建电站有乌江渡、东风、普定三座;在建电站有洪家渡、引子渡、乌江渡扩建工程;筹建的有索风营、构皮滩;思林、沙沱正在抓紧进行前期准备工作。2000年2月国务院总理朱 基来贵州视察时,要求贵州立足能源优势,指出贵州能致富,又能支援全国的是电力,要求“作好可行性研究,把乌江梯级开发好”,“做好‘西电东送’这篇大文章”。2000年11月8日,公司所属乌江干流洪家渡水电站、乌江渡水电站扩建工程作为“西电东送”的首批电源点开工建设,拉开了“西电东送”的序幕。同时索风营水电站也被列为首批“西电东送”电源点,要求在2001年开工建设。2001年3月,全国人大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其中明确将构皮滩水电站列为国家“十五”期开工建设项目,要求抓紧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加速开发乌江丰富的水电资源,实施“西电东送”工程,是落实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振兴贵州经济,促进贵州与全国发达地区共同发展的重大举措。为加大“西电东送”力度,还应做好构皮滩以东的两座百万级电站思林和沙沱的前期准备工作,尽早开工建设,在贵州东部形成装机500万KW的水电站群,发挥距广东省最近的优势,作为“西电东送”的前沿基地。各在建、筹建和拟建电站情况如下。洪家渡水电站:乌江干流具有多年调节能力的龙头电站。总投资49.27亿元。2000年11月8日国家计委批准开工。计划2004年首台机发电,2005年竣工。电站接入贵州电网。乌江渡发电厂扩建工程:电站1983年竣工。水库正常蓄水位760m,总库容21.4亿m3。目前电站装机63万KW。扩建工程2001年11月8日开工建设。扩机50万KW,增容12万KW。保证出力33.2万KW,年利用小时数为3625h,扩建总投资为8.1133+1.623=9.7363亿元。索风营水电站:乌江梯级淹没区域最小(淹没耕地1557亩),水库移民最少(迁移1307人)的电站。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审查。电站装机60万KW,年发电量20.11亿KWh,保证出力15.4万KW,工程总投资(2001上半年价格水平)31.25亿元,其中资本金占20%。按经营期50年,电站独立测算,满足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8%,电站上网电价为0.221元/KWh,相应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9.87%,投资回收期15.45年。计划2002年开工建设,2005年首台机发电,2006年竣工。电站接入贵州电网。构皮滩水电站:乌江干流规模最大的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300万KW,保证出力75.18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96.67亿KWh。可行性研究修编报告已完成,2001年12月经过审查。按2001年价格水平,工程静态总投资为969829万元。建设期贷款利率6.21%,共生成贷款利息196242万元,工程固定资产总投资1166071万元,其中资本金占20%。按30年经营期,资本回报率为10%测算,电站上网电价为0.198元/KWh,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8.89%,25年还清全部贷款本息。计划2001年进行施工准备,2003年开工建设,2010年首台机投产发电,2012年竣工。电站电量计划70-80%送广东。东风水电站扩建工程:电站1995年竣工。水库正常蓄水位970m,死水位936m,水库为不完全年调节,总库容10.2亿m3。电站装机51万KW,设计保证出力11万KW,年发电量24.2亿KWh。最邻近的上下游梯级洪家渡、索风营水电站装机均为60万KW。为充分利用水能,拟在这两座电站完工后的适当时间进行扩机。扩机规模暂定10万KW。如中孔改进水口方案成立,扩机规模则可增大。思林水电站:预可行性研究于1984年通过审查。电站装机容量100万KW,保证出力30.43万KW,年发电量39.26亿KWh,经上游水库群调节补偿后多年平均有效电量可达40.5亿KWh。按1999年物价水平调整工程静态总投资为466668万元,建设期贷款利率6.21%,共生成贷款利息91047万元,工程固定资产投资557715万元,其中资本金投资占20%。电站开工时间主要考虑思林对构皮滩电力电量效益、截流前构皮滩水电站大件需从水路运输,以及投
资筹集等因素的影响(投资筹集不是主要因素),因此选择2007年开工,2012年首台机发电,2013年竣工的方案是适当的。沙沱水电站:乌江干流贵州省境内最后一个梯级电站。2000年完成预可行性研究。电站总装机容量100万KW,保证出力35.66万KW,经上流水库群调节补偿后多年平均有效电量38.77亿KWh。1999年价格水平工程静态总投资462525万元,工程固定资产总投资504045万元,其中资本金占20%。计划2009年开工建设,2014年首台机投产,2015年完建。
第二篇:县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调研报告
阿“群芳争艳”兴大业—**县“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纪实**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全县设4镇7乡,65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社区,总人口100460人,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点苍山横断山脉纵贯南北,漾江濞水奔流其境。大山云飞、长河腾浪、万壑争流、千峰竞秀,云海浪山与河谷粮川交织出壮丽的滇西高原雄姿。**县的气候为亚热带—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受海拔高差、纬度跨径、地表起伏、植被状况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区域性气候差异较大。“一山分四季”的垂直差异和“十里不同天”的水平差异均表现得十分明显。点苍山这南国大地上的娇子,不仅有着举世瞩目的魅力、惊天动地的博大气宇,犹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点苍山常年积雪、植被完好、水丰不竭,使漾濞县境内河流纵横深切,涧水湍流山间。**县境内水力资源极其丰富,有大小河流117条,均属澜沧江流域黑惠江水系,全县水资源总量12.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27亿m3,地下水资源量2.33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28万m3,高于省、州平均水平。水能资源得天独厚,仅漾濞江、顺濞河、吐路河、雪山河、金盏河、劝桥河、紫阳河等7条主要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就达45.21万Kw,其中可开发量26.42万Kw,占57.5%。1958年**彝族自治县第一座水力发电站在河西建成投产发电,实现了彝县电力建设史上零的突破。1967年开始,先后由西洱河架设线路,由西洱河四级电站供县城、平坡、脉地等河谷地区用电。从八十年代开始,掀起了我县自办小水电站的高潮。在这期间相继建成了雪山河一级电站、雪山河二级电站、劝桥河二级电站和拱管电站。1996年xx批准我县为全国第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县。结合村村通电工程,掀开了自治县电力建设新的一页。全县人民经过三年多的顽强拼搏,初步建成了以35KV输电线路为骨架,10KV配电线路为网络的电力建设新格局,建成了竹林寺、顺濞、太平三个35KV变电站,至此全县11个乡镇,65个自然村全部通电。1999年顺利通过省、州达标验收,被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水利部认定为“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获水利部全国第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县“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初级电气化建设取得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电力事业的发展。为了切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忠实履行“执政为民”的宗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中小水电发展提供的机遇,加快启动实施我县“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进一步加快电源、电网建设,把农村电气化建设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县农村电气化领导组办公室及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做好申报的各项工作,县电力公司编制出《漾濞水电农村电气化规划》,我县在省、州的关心支持下,被列为“十五”水电农村中级电气化建设县,全县电力建设又一次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新世纪、新征程,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扶贫开发两大机遇,不断加大产业、城乡、所有制三大结构的调整力度,继续打牢水、电、路、信息四大基础,实施水电推动式工业化、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县、非均衡发展五大战略。提出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工业发展指导思想,按照坚持“两个依托”、“三个并举”,抓住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三个环节,以水电开发为突破,培育壮大电力、冶金、化工、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四大”骨干产业,充分利用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确定到2007年把漾濞建设成为拥有装机40万千瓦以上的小水电大县。结合我县小水电开发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县及时调整充实了县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还专门成立了小水电管理局负责全县小水电的合理开发和管理。根据《关于**县“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规划报告的批复》,电力公司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提出项目更改申请,最终云南省水利厅以《关于大理州“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项目调整的批复》核定:小春箐一级电站,小春箐二级电站,是电气化规划建设中的电源部分,但不作为电气化达标验收项目。平坡、脉地35千伏输变电工程和顺濞35千伏变电站增容、太平35千伏变电站改造等是达标验收的电网部分。并确定2000年为“十五”水电农村电化建设规划基准年,2005年为达标年。五年间,全县共新建19座小水电站,新增装机容量4.99万KW;总投资27047万元,至2005年8月全县共有小水电站29座总装机容量26.26万KW。正在建设的有平坡、漾洱、沙坝、茅沙坪等8座电站,装机容量11.48万KW,可望于2005年和2006年投产发电;待开发的有六五河一、二级等10座小水电站已完成规划工作,装机容量4.59万KW,目前正进行招商引资;桑不老、马尾水等11座总装机1.535万KW的电站,目前正进行项目勘测设计工作。水力变电力,为全县工农业发展提供了绿色、生态、环保的水电能源。在电源建设的同时,我县始终坚持电源、电网、负荷同步建设协调发展,加快电网的覆盖面,提高电网通电率,结合负荷的需求、电源点的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变电站布点,充分分析我县电网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率,提高供电质量。随着电网建设2005年漾濞、顺濞110千伏和平坡、脉地35千伏输变电工程的竣工投入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县城、顺濞乡、平坡镇、脉地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质量和促进了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为今后漾洱、沙坝、茅沙坪等电站的并网发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顺濞35KV变电站主变容量增容改造的完成为今后顺濞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创造了优势条件。目前年用电量达3.7亿KW.h的大钢公司、跃进化工厂已在顺濞安家落户。完成太平35KV变电站保护改造,新建110千伏输电线路20.456公里,新增35KV变电容量17750千伏安,新建35千伏输电线路3.97公里;10kV及以下配网部分由一期农网改造、城网改造、各村社和各单位需求建设和异地扶贫搬迁几个大项组成,共完成10kV线路新建改造310.51公里,400V线路新建(改造)320.61公里,新增和更换高耗能配电变压器188台,新增
容量10855kVA,解决4119户的通电,一户一表完成12919户。目前全县共拥有四个等级输、配电线路997.066公里,其中110KV线路4条70.956公里,35KV线路5条66.6公里,1OKV线路000条859.51公里。110KV变电站2座5台109500KVA,35KV变电站5座7台17300KVA,配电变压器490台24170KVA。网络的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带动了彝县经济的腾飞。巨额的投入、丰厚的回报,**县电气化建设的成就为青山添绿、使碧水生辉,至2005年8月**县“十五”水电中级电气化县建设共投资00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0000万元(含电气化专项资金00O万元,一期农网改造资金0000万元),省、州及地方电气化资金000万元,贷款0000万元,其他资金000万元,企业自筹000万元。目前,全县11个(镇)乡65个村委会通电率为l00%,户通电率为98.5%;合格通电户25194户,合格户通电率95.5%;新增通电户数4119户;人均用电量438.85KW·h;户均生活用电量353.96Kw·h;以电代燃料6906户,占总户数的27%;高压网损率8.5%,低压线损率11.6%;主要发电设备完好率100%,其中一类设备97%,输变电主要设备完好率l00%,全县供电可靠率达00%。县电网电压合格率为00%,发、变电设备年平均事故率分别为000次/台.年和00次/台.年,农村水电提供电量比重99.4%,农村水电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年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和21%。一通电、富连片。不断扩大的电网覆盖面,一改以往人们照明用火把、煤油灯,煮饭烧水用柴禾、煤炭,碾米磨面用畜力的历史,现今彝家山寨撒落夜明珠!农村照明、家庭作坊、大型泵站、机械化碾房处处体现出电气化建设的成果。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仅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一项就由基准年的0万人增至达标年的0万人。电气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一项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光明工程”和“幸福工程”,是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电气化建设和农网改造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村供电质量和保证率,使广大人民群众用上了“放心电、安全电、明白电”,尤其在电价上每年大约减轻农民的电费负担90多万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基准年的1211元增至达标年的1467元,农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山区人民也享受到电力带来的光明和快捷,“满天星斗下凡尘”已不是坝区的夜景,昔日“伐薪烧炭”的生活方式得以改观,广大农村山区呈现出一派“家家户户电灯亮、村村寨寨机器响”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山清水秀,花香鸟语”的自然环境又重现眼前,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基准年的45.5%增至2005年的68.8%。明亮的灯光,精彩的电视画面彻底改变了山区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利于山区人民及早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利于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对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别、保持社会稳定、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创造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自治县各项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力兴带动百业旺。正如县委书记**所说:“**县过去靠水电起家,现在靠水电当家,将来靠水电发家”。随着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除单一地满足人们抽水灌溉、烧水煮饭、碾米磨面外加速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便捷的用电环境为引进外资企业落户**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供应,便捷的用电环境为雪山清酒厂、核桃乳厂等一批老企业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供应,同时促进了新企业落户漾濞。2005年漾濞县国内生产总值将达0000万元,财政收入将达0000万元,比基准年有大幅增长。漾江奔流、百业兴旺,**水电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在县域经济的腾飞中发挥着先导产业的作用,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辛勤的耕耘已结出了累累硕果,新的征程已经开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电气化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肩负使命的漾濞县各族人民,将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扬优良传统,勇挑重担,认真做好电力发展规划,促进电网、电源协调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今日长缨在手,何日缚住苍龙”。随着一道道银虹穿越崇山峻岭。飞架蓝穹,把光明和希望带到了古老而宁静的山寨,彝家人将用勤劳的双手描绘核桃之乡的锦绣前程,自治县将以崭新的姿态迈向辉煌的明天!
第三篇:县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调研报告
阿“群芳争艳”兴大业—**县“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纪实**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全县设4镇7乡,65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社区,总人口100460人,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点苍山横断山脉纵贯南北,漾江濞水奔流其境。大山云飞、长河腾浪、万壑争流、千峰竞秀,云海浪山与河谷粮川交织出壮丽的滇西高原雄姿。**县的气候为亚热带—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受海拔高差、纬度跨径、地表起伏、植被状况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区域性气候差异较大。“一山分四季”的垂直差异和“十里不同天”的水平差异均表现得十分明显。点苍山这南国大地上的娇子,不仅有着举世瞩目的魅力、惊天动地的博大气宇,犹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点苍山常年积雪、植被完好、水丰不竭,使漾濞县境内河流纵横深切,涧水湍流山间。**县境内水力资源极其丰富,有大小河流117条,均属澜沧江流域黑惠江水系,全县水资源总量12.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27亿m3,地下水资源量2.33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28万m3,高于省、州平均水平。水能资源得天独厚,仅漾濞江、顺濞河、吐路河、雪山河、金盏河、劝桥河、紫阳河等7条主要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就达45.21万Kw,其中可开发量26.42万Kw,占57.5%。1958年**彝族自治县第一座水力发电站在河西建成投产发电,实现了彝县电力建设史上零的突破。1967年开始,先后由西洱河架设线路,由西洱河四级电站供县城、平坡、脉地等河谷地区用电。从八十年代开始,掀起了我县自办小水电站的高潮。在这期间相继建成了雪山河一级电站、雪山河二级电站、劝桥河二级电站和拱管电站。1996年国务院批准我县为全国第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县。结合村村通电工程,掀开了自治县电力建设新的一页。全县人民经过三年多的顽强拼搏,初步建成了以35KV输电线路为骨架,10KV配电线路为网络的电力建设新格局,建成了竹林寺、顺濞、太平三个35KV变电站,至此全县11个乡镇,65个自然村全部通电。1999年顺利通过省、州达标验收,被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水利部认定为“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获水利部全国第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县“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初级电气化建设取得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电力事业的发展。为了切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忠实履行“执政为民”的宗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中小水电发展提供的机遇,加快启动实施我县“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进一步加快电源、电网建设,把农村电气化建设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县农村电气化领导组办公室及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做好申报的各项工作,县电力公司编制出《漾濞水电农村电气化规划》,我县在省、州的关心支持下,被列为“十五”水电农村中级电气化建设县,全县电力建设又一次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新世纪、新征程,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扶贫开发两大机遇,不断加大产业、城乡、所有制三大结构的调整力度,继续打牢水、电、路、信息四大基础,实施水电推动式工业化、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县、非均衡发展五大战略。提出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工业发展指导思想,按照坚持“两个依托”、“三个并举”,抓住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三个环节,以水电开发为突破,培育壮大电力、冶金、化工、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四大”骨干产业,充分利用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确定到2007年把漾濞建设成为拥有装机40万千瓦以上的小水电大县。结合我县小水电开发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县及时调整充实了县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还专门成立了小水电管理局负责全县小水电的合理开发和管理。根据《关于**县“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规划报告的批复》,电力公司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提出项目更改申请,最终云南省水利厅以《关于大理州“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项目调整的批复》核定:小春箐一级电站,小春箐二级电站,是电气化规划建设中的电源部分,但不作为电气化达标验收项目。平坡、脉地35千伏输变电工程和顺濞35千伏变电站增容、太平35千伏变电站改造等是达标验收的电网部分。并确定2000年为“十五”水电农村电化建设规划基准年,2005年为达标年。五年间,全县共新建19座小水电站,新增装机容量4.99万KW;总投资27047万元,至2005年8月全县共有小水电站29座总装机容量26.26万KW。正在建设的有平坡、漾洱、沙坝、茅沙坪等8座电站,装机容量11.48万KW,可望于2005年和2006年投产发电;待开发的有六五河一、二级等10座小水电站已完成规划工作,装机容量4.59万KW,目前正进行招商引资;桑不老、马尾水等11座总装机1.535万KW的电站,目前正进行项目勘测设计工作。水力变电力,为全县工农业发展提供了绿色、生态、环保的水电能源。在电源建设的同时,我县始终坚持电源、电网、负荷同步建设协调发展,加快电网的覆盖面,提高电网通电率,结合负荷的需求、电源点的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变电站布点,充分分析我县电网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率,提高供电质量。随着电网建设2005年
漾濞、顺濞110千伏和平坡、脉地35千伏输变电工程的竣工投入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县城、顺濞乡、平坡镇、脉地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质量和促进了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为今后漾洱、沙坝、茅沙坪等电站的并网发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顺濞35KV变电站主变容量增容改造的完成为今后顺濞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创造了优势条件。目前年用电量达3.7亿KW.h的大钢公司、跃进化工厂已在顺濞安家落户。完成太平35KV变电站保护改造,新建110千伏输电线路20.456公里,新增35KV变电容量17750千伏安,新建35千伏输电线路3.97公里;10kV及以下配网部分由一期农网改造、城网改造、各村社和各单位需求建设和异地扶贫搬迁几个大项组成,共完成10kV线路新建改造310.51公里,400V线路新建(改造)320.61公里,新增和更换高耗能配电变压器188台,新增容量10855kVA,解决4119户的通电,一户一表完成12919户。目前全县共拥有四个等级输、配电线路997.066公里,其中110KV线路4条70.956公里,35KV线路5条66.6公里,1OKV线路000条859.51公里。110KV变电站2座5台109500KVA,35KV变电站5座7台17300KVA,配电变压器490台24170KVA。网络的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带动了彝县经济的腾飞。巨额的投入、丰厚的回报,**县电气化建设的成就为青山添绿、使碧水生辉,至2005年8月**县“十五”水电中级电气化县建设共投资00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0000万元(含电气化专项资金00O万元,一期农网改造资金0000万元),省、州及地方电气化资金000万元,贷款0000万元,其他资金000万元,企业自筹000万元。目前,全县11个(镇)乡65个村委会通电率为l00%,户通电率为98.5%;合格通电户25194户,合格户通电率95.5%;新增通电户数4119户;人均用电量438.85KW·h;户均生活用电量353.96Kw·h;以电代燃料6906户,占总户数的27%;高压网损率8.5%,低压线损率11.6%;主要发电设备完好率100%,其中一类设备97%,输变电主要设备完好率l00%,全县供电可靠率达00%。县电网电压合格率为00%,发、变电设备年平均事故率分别为000次/台.年和00次/台.年,农村水电提供电量比重99.4%,农村水电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年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和21%。一通电、富连片。不断扩大的电网覆盖面,一改以往人们照明用火把、煤油灯,煮饭烧水用柴禾、煤炭,碾米磨面用畜力的历史,现今彝家山寨撒落夜明珠!农村照明、家庭作坊、大型泵站、机械化碾房处处体现出电气化建设的成果。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仅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一项就由基准年的0万人增至达标年的0万人。电气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一项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光明工程”和“幸福工程”,是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电气化建设和农网改造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村供电质量和保证率,使广大人民群众用上了“放心电、安全电、明白电”,尤其在电价上每年大约减轻农民的电费负担90多万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基准年的1211元增至达标年的1467元,农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山区人民也享受到电力带来的光明和快捷,“满天星斗下凡尘”已不是坝区的夜景,昔日“伐薪烧炭”的生活方式得以改观,广大农村山区呈现出一派“家家户户电灯亮、村村寨寨机器响”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山清水秀,花香鸟语”的自然环境又重现眼前,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基准年的45.5%增至2005年的68.8%。明亮的灯光,精彩的电视画面彻底改变了山区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利于山区人民及早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利于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对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别、保持社会稳定、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创造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自治县各项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力兴带动百业旺。正如县委书记**所说:“**县过去靠水电起家,现在靠水电当家,将来靠水电发家”。随着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除单一地满足人们抽水灌溉、烧水煮饭、碾米磨面外加速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便捷的用电环境为引进外资企业落户**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供应,便捷的用电环境为雪山清酒厂、核桃乳厂等一批老企业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供应,同时促进了新企业落户漾濞。2005年漾濞县国内生产总值将达0000万元,财政收入将达0000万元,比基准年有大幅增长。漾江奔流、百业兴旺,**水电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在县域经济的腾飞中发挥着先导产业的作用,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辛勤的耕耘已结出了累累硕果,新的征程已经开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电气化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肩负使命的漾濞县各族人民,将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扬优良传统,勇挑重担,认真做好电力发展规划,促进电网、电源协调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今日长缨在手,何日缚住苍龙”。随着一道道银虹穿越崇山峻岭。飞架蓝穹,把光明和希望带到了古老而宁静的山寨,彝家人将用勤劳的双手描绘核桃之乡的锦绣前程,自治县将以崭新的姿态迈向辉煌的明天!
县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调研报告(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公务员之家]县“十五”计划中期评估报告-
fgR>
“十五”计划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000年,[]县制定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并于
一、“十五”计划中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1至2003年,全县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十五”计划纲要目标,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据出发点,聚精会神搞建议,一心一意谋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纲要》中期预定目标,为全县“十五”计划目标的全面完成,为2015年建成四川经济强县和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增长目标。200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6.11亿元,比2000年增长34.8%,年均递增10.5%,比“十五”计划年均增长目标(以下简称“目标”)差0.5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1.99亿元,24.10亿元,20.02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15.3%、40.5%、38.4%,年均递增分别为4.9%、12.0%、11.4%,分别超目标2.2个百分点,低目标2.8个百分点,超目标0.6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不变价)101952万元,比2000年增长44.5%,三年递增13.1%,比目标高10个百分点(因统计口径调整,具有不可比因素)。农业产值达到35368万元,比2000年降低3.5%,三年递减1.7%,比目标低3.3个百分点。牧业产值达到62742万元,比2000年增长96.0%,三年递增25.2%,比目标高20.3个百分点。粮食产量达到425022吨,达到计划“稳定在42万吨左右”的目标。棉花产量4860吨,比2000年下降8.0%,三年递减4.3%,比目标低6个百分点。油料产量24192吨,比2000年增长25.2%,三年递增7.8%,比目标低2.8个百分点。出栏肥猪1025595头,比2000年增长22.1%,三年递增6.9%,比目标高5.5个百分点。小家禽906.38万只,比2000年增长64.8%,三年递增18.1%,比目标高13.2个百分点。蚕茧总产量1252吨,比2000年下降51.8%,三年递增31.7%,比目标低54.4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不变价)达到491502万元,比2000年增长41.5%,三年递增12.3%,比目标低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3076万元,比2000年增长42.1%,三年递增12.4%,比目标低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现价)122666万元,比2000年增长42.8%,三年递增12.6%,比目标高0.8个百分点。销售收入达到296044万元,比2000年增长42.1%,三年递增12.4%,比目标低5个百分点。工业利润19392万元,比2000年下降15.8个百分点,三年递减5.0%,比目标低23个百分点。建筑业总产值5.52亿元,比2000年增长297.1%,三年递增58.4%,比目标高48.4个百分点。乡镇企业总产值(现价)514899万元,比2000年增长26.5%,三年递增8.1%,比目标高3个百分点。县域财政收入达3.68亿元,县级财政收入1.28亿元,按同口径均保持年均两位数左右的速度增长,高于7%的计划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6.05亿元,比2000年增长45.2%,年均递增13.2%,超过“年均投资保持在12—15亿元以上”的计划目标。
(二)结构调整目标。2003年,全县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的24.5:42.3:33.2调整为21.4:43.0:35.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2.4人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农业结构中,粮经结构由2000年的1.62:1调整为2003年的1.6 :1;种养结构由2000年的1.15:1调整为2003年的1:1.76。工业结构中(规模以上),2003年(下同)饮料食品业产值达到93778.3万元,比2000年增长7.5%。三年递增2.4%,比目标6.2%低4.8个百分点;医药化工业产值达到67606万元,比2000年增长94.0%,三年递增24.7%,比目标高6.9个百分点;电力能源业产值14211万元,比2000年增长40.1%,三年递增11.9%,比目标低0.8个百分点;纺织服装业产值21797万元,比2000年增长1.1%,三年递增0.4%,比目标低5.5个百分点;建筑建材业产值19645万元,比2000年增长52.1%,三年递增15.0%,比目标高4.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308万元,比2000年增长81.6%,三年递增22.0%,比目标高0.9个百分点。三产业结构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887万元,比2000年增长37.9%,三年递增11.3%,比目标高1.8个百分点;全社会货运量193万吨,比2000年增长25.3%,三年递增7.8%,比目标高4.8个百分点;全社会客运量513万人次,比2000年下降11.7%,三年递减3.8%,比目标低4.7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收入10798万元,比2000年增长71.6%,三年递增19.7%,比目标高5.5百分点。城乡结构中,非农业人口达到236178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22.83%,比2000年提高4.59个百分点,其中县城区非农业人口21.5万人,比2000年增加2.6万人。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达到37.1%,比2000年提高2.8个百分点,远远超过计划2005年达30%的目标。
(三)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60元,比2000年增加787元,年均递增6.1%,比目标低0.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2492元,比2000年增加329元,超过“年人均增加100元”的计划目标。
(四)生态环境目标。耕地复耕的整治面积(国家投资)462.38亩,比2000年增长317.3%,三年递增61.0%,远远超过了计划平均增长0.6%的目标;基本农田的比重达到85.51%,比2000年提高1.85个百分点,高于目标3.51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到42.5%,比2000年提高4.51个百分点;城区SO2年日均值0.092Mg/m2,比2000年高0.012Mg/m3,比目标高10.37个百分点。
(五)科技发展目标。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01%,与2000年持平。
(六)社会发展目标。全县总人口1034628人,比2000年增长3.3‰,三年递增1.1‰,远低于7‰的计划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0.09‰,比2000年1.4‰低1.31个千分点,控制在计划5‰的目标以内;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比2000年提高0.3个百分点;小学升初中比倒达到98.5%,比2000年提高0.5个百分点;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59.4%,比2000年提高9.1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4.5%,比2000年低1.5个百分点,控制在计划8%的目标以内。
(七)对内外开放目标。2003出口创汇2414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197.7%,三年递增44.3%,比目标高20个百分点;引进县外资金47360万元,比2000年增长132.2%,三年递增43.7%,高于目标35.6个百分点;劳务输出达18.5万人次,比2000年增加4万人次,比目标2005年15万人次多3.5万人次。
二、“十五”计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预测
根据今年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看,我县2004年经济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县农业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商贸流通活跃,城乡市场繁荣;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建筑业发展迅猛;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金融运行平稳;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年将超额完成年初县人代会审议批准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五”计划目标的圆满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能否圆满完成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一些新的困难和不稳定因素。总体上看,无论是外部发展环境,还是内在因素,仍有利于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从宏观层面看,今年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全球经济增速可望达到5%,创近8年来的新高,当前影响世界经济的两大不利因素,高位油价,恐怖威胁及地区冲突对经济影响有减弱趋势,明年世界经济形势将向好的方面发展。在国内,虽然国家将实行“双稳键”的财政、货币政策,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会有所减弱,但随着我国加入WTO进入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我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具有加工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产品出口增长将加快,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从微观层面上看,预计200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幅高达15.6%,创近10年来新高,标志着我县经济发展步入了快速上升通道,为明年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美丰股份“
综合分析明年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预测我县明年经济将呈快速发展趋势。预计至2005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亿元,比2000年增长80.2%,五年递增12.5%,比目标高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亿元,比2000年增长132.7%,五年递增18.4%,比目标高6.6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亿元,比2000年投资完成额增加9.95亿元,超过计划“年均保持在12—15亿元”的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7亿元,比2000年增长85.3%,五年递增13.1%,比目标高3.6个百分点;县域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比2004年增长15%(因口径不同,不能同2000年比较,县级相同),县级财政收入达1.75亿元,比2004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比2000年增加937元,年均增加187元,超过计划“年人均增加100元”的目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600元比2000年增加1523元,年递增6.6%,比目标低0.5个百分点。
三、评估总结
通过对“十五”计划实施前三年和2004年经济运行情况预测及2005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由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都能超额完成,充分体现了“十五”计划的战略性、宏观性和预见性,体现了计划编制“积极可靠,留有余地”的原则。虽然有些指标的绝对值可能不能完成计划目标,但主要原因是统计口径调整和国家政策及客观环境的影响,对全县总体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不大。因此建议对“十五”计划不作修订。
四、对策措施
完成“十五”计划,尚有一年多时间,根据分析,“十五”完成目标既令人振奋,又有较大压力,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变压力为动力,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一)继续深化各项改革,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深化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一是继续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城乡集体企业改革,推进商贸流通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二是继续拓展改革层面,加大教育、卫生、文化、农机等部门下属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三是继续深化其它各项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快资源优化重组的市场化进程。要彻底打破所有制界限,开放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市场,着力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要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片发展,形成规模效益;要为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搭建平台,大力扶持中小企业转机建制和发展壮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探索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企业融资机制和覆盖全社会的保障机制,切实做好下岗职工的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工作。
(二)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切实增强招商引资实效
一是进一步优化招商环境,努力塑造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在完善投资硬环境的同时,着力优化投资软环境,促进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人居环境、经营环境、服务环境等整体水平的提升,增强竞争优势。二是进一步健全招商网络,创新招商方式。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充实力量、应对入世、灵活创新、主动出击,精心包装宣传项目、精心策化宣传活动、精心构思宣传渠道,切实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出让土地或盘活存量的陈旧招商方式。三是进一步拓宽招商领域。走内外招商并重、一、二、三产业并举、远近结合的路子,紧紧抓住“外资西移”、“内资西进”的机遇,以税源项目、品牌项目、规模项目、高新项目为重点,强化统筹规划、规范运作。四是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突出外向型经济发展,积极扩大出口,搞好出口产品开发,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从我县发展的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把握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加大引导、规范、监管和服务力度,尽快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结构调整新机制。
一是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把工业经济发展作为发挥区域优势、增强竞争能力,增添发展后劲、壮大综合实力的关键环节。实施科学规划,优化工业布局,尽快完成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型,实现区域经济工业化。根据“相对集中、扶优扶强、注重环保”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进一步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做大做强一批大企业和大集团,做精做专一批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引导优势行业进一步扩张,着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二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根本,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要坚定不移调整农业结构,优化配置农业资源;要加速和规范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加大农业招商力度;要抓住国家和省市新一轮农业投资契机,全面加强农业项目的争取力度,夯实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龙头企业,搞好农产品市场建设,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扶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代,重点抓好农村“六通三化”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农业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搞好农民工培训,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和劳务输出工作力度,增加农民非农产业收入;继续抓好农民负担监管,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突出旅游业发展,以“两山两湖”的综合开发为主,充分发挥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优势,打造旅游品牌;加快制订完善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业发展措施及相关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旅游业。要把房地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大造宣传声势,打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培育和引进房地产知名企业,规范和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主动融入绵渝房地产大市场。要着力发展环保业,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城市化水平为目的,抓好环境保护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提升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积极推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会展、拍卖、租赁、网络消费服务等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构建“物流中心”。加快发展通讯、运输等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
(四)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努力增强区域竞争力
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按照“实力做强,功能做优、形象做美、品位做高”的要求及“山水园林商贸旅游城”的定位,搞好县城建设与开发,形成县域经济增长核。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人居环境质量,努力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一要加强城市规划设计,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突出城市特色;二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建设以及河东片区开发,配套完善路、水、电、气、绿化等基础设施。三要切实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功能。加强建筑业管理力度,规范招投标行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通信质量;推广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完善建设政府办公业务网,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尽快形成全县工业框架、城市框架,促进全县投资环境、交通环境、旅游环境质量的改善。四要强化城市管理。搞好以市容市貌、道路交通、市场秩序、建筑工地、河道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力推进社区服务和小区物业管理,逐步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进一步理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健全城市综合管理监督体制,增强分工明确、规范高效、依法行政的城市综合执法的透明度,规范政府性资金的收支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五)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一是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充争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推动作用,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发展环境,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和成果转化。二是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构建以城镇为中心,辐射农村,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城乡教育体系。加强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办学,民间办学和利用外资办学相结合的办学体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三是全面发展文卫广电等事业。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净化文化市场,使全县文化市场步入健康有序、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要继续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认真做好预防保健和药品、食品卫生监测工作,严格控制地方性疾病和急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强化县、乡(镇)、村、社四级卫生网络建设。四是加强社会保障工作。以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为重点,发展弹性大、灵活性高的非正式就业形式,促进多渠道就业;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认真做好“两保”、“低保”工作;健全和完善社区就业机构和服务网络,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创建生活环境优美、治安秩序良好、服务方便快捷的城市社区。五要高度重视和关心城乡贫困群体,特别是特困群体,健全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
《[推荐]县“十五”计划中期评估报告
第五篇:[公务员之家]县“十五”计划中期评估报告
“十五”计划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000年,[]县制定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并于2001年2月23日经[]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为了保证“十五”计划顺利完成,根据《国家计委办公厅关于开展 “十五”计划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和县人大的要求,现就三年多来《纲要》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一、“十五”计划中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1至2003年,全县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十五”计划纲要目标,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据出发点,聚精会神搞建议,一心一意谋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纲要》中期预定目标,为全县“十五”计划目标的全面完成,为2015年建成四川经济强县和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一)经济增长目标。200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6.11亿元,比2000年增长34.8%,年均递增10.5%,比“十五”计划年均增长目标(以下简称“目标”)差0.5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1.99亿元,24.10亿元,20.02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15.3%、40.5%、38.4%,年均递增分别为4.9%、12.0%、11.4%,分别超目标2.2个百分点,低目标2.8个百分点,超目标0.6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不变价)101952万元,比2000年增长44.5%,三年递增13.1%,比目标高10个百分点(因统计口径调整,具有不可比因素)。农业产值达到35368万元,比2000年降低3.5%,三年递减1.7%,比目标低3.3个百分点。牧业产值达到62742万元,比2000年增长96.0%,三年递增25.2%,比目标高20.3个百分点。粮食产量达到425022吨,达到计划“稳定在42万吨左右”的目标。棉花产量4860吨,比2000年下降8.0%,三年递减4.3%,比目标低6个百分点。油料产量24192吨,比2000年增长25.2%,三年递增7.8%,比目标低2.8个百分点。出栏肥猪1025595头,比2000年增长22.1%,三年递增6.9%,比目标高5.5个百分点。小家禽906.38万只,比2000年增长64.8%,三年递增18.1%,比目标高13.2个百分点。蚕茧总产量1252吨,比2000年下降51.8%,三年递增31.7%,比目标低54.4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不变价)达到491502万元,比2000年增长41.5%,三年递增12.3%,比目标低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3076万元,比2000年增长42.1%,三年递增12.4%,比目标低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现价)122666万元,比2000年增长42.8%,三年递增12.6%,比目标高0.8个百分点。销售收入达到296044万元,比2000年增长42.1%,三年递增12.4%,比目标低5个百分点。工业利润19392万元,比2000年下降15.8个百分点,三年递减5.0%,比目标低23个百分点。建筑业总产值5.52亿元,比2000年增长297.1%,三年递增58.4%,比目标高48.4个百分点。乡镇企业总产值(现价)514899万元,比2000年增长26.5%,三年递增8.1%,比目标高3个百分点。县域财政收入达3.68亿元,县级财政收入1.28亿元,按同口径均保持年均两位数左右的速度增长,高于7%的计划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6.05亿元,比2000年增长45.2%,年均递增13.2%,超过“年均投资保持在12—15亿元以上”的计划目标。
(二)结构调整目标。2003年,全县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的24.5:42.3:33.2调整为21.4:43.0:35.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2.4人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农业结构中,粮经结构由2000年的1.62:1调整为2003年的1.6:1;种养结构由2000年的1.15:1调整为2003年的1:1.76。工业结构中(规模以上),2003年(下同)饮料食品业产值达到93778.3万元,比2000年增长7.5%。三年递增2.4%,比目标6.2%低4.8个百分点;医药化工业产值达到67606万元,比2000年增长94.0%,三年递增24.7%,比目标高6.9个百分点;电力能源业产值14211万元,比2000年增长40.1%,三年递增11.9%,比目标低0.8个百分点;纺织服装业产值21797万元,比2000年增长1.1%,三年递增0.4%,比目标低5.5个百分点;建筑建材业产值19645万元,比2000年增长52.1%,三年递增15.0%,比目标高4.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308万元,比2000年增长81.6%,三年递增22.0%,比目标高0.9个百分点。三产业结构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887万元,比2000年增长37.9%,三年递增11.3%,比目标高1.8个百分点;全社会货运量193万吨,比2000年增长25.3%,三年递增7.8%,比目标高4.8个百分点;全社会客运量513万人次,比2000年下降11.7%,三年递减3.8%,比目标低4.7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收入10798万元,比2000年增长71.6%,三年递增19.7%,比目标高5.5百分点。城乡结构中,非农业人口达到236178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22.83%,比2000年提高4.59个百分点,其中县城区非农业人口21.5万人,比2000年增加2.6万人。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达到37.1%,比2000年提高2.8个百分点,远远超过计划2005年达30%的目标。
(三)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60元,比2000年增加787元,年均递增6.1%,比目标低0.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2492元,比2000年增加329元,超过“年人均增加100元”的计划目标。
(四)生态环境目标。耕地复耕的整治面积(国家投资)462.38亩,比2000年增长317.3%,三年递增61.0%,远远超过了计划平均增长0.6%的目标;基本农田的比重达到85.51%,比2000年提高1.85个百分点,高于目标3.51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到42.5%,比2000年提高4.51个百分点;城区so2年日均值0.092mg/m2,比2000年高0.012mg/m3,比目标高10.37个百分点。
(五)科技发展目标。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01%,与2000年持平。
(六)社会发展目标。全县总人口1034628人,比2000年增长3.3‰,三年递增1.1‰,远低于7‰的计划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0.09‰,比2000年1.4‰低1.31个千分点,控制在计划5‰的目标以内;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比2000年提高0.3个百分点;小学升初中比倒达到98.5%,比2000年提高0.5个百分点;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59.4%,比2000年提高9.1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4.5%,比2000年低1.5个百分点,控制在计划8%的目标以内。
(七)对内外开放目标。2003出口创汇2414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197.7%,三年递增44.3%,比目标高20个百分点;引进县外资金47360万元,比2000年增长132.2%,三年递增43.7%,高于目标35.6个百分点;劳务输出达18.5万人次,比2000年增加4万人次,比目标2005年15万人次多3.5万人次。
二、“十五”计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预测
根据今年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看,我县2004年经济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县农业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商贸流通活跃,城乡市场繁荣;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建筑业发展迅猛;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金融运行平稳;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年将超额完成年初县人代会审议批准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五”计划目标的圆满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能否圆满完成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一些新的困难和不稳定因素。总体上看,无论是外部发展环境,还是内在因素,仍有利于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从宏观层面看,今年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全球经济增速可望达到5%,创近8年来的新高,当前影响世界经济的两大不利因素,高位油价,恐怖威胁及地区冲突对经济影响有减弱趋势,明年世界经济形势将向好的方面发展。在国内,虽然国家将实行“双稳键”的财政、货币政策,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会有所减弱,但随着我国加入wto进入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我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具有加工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产品出口增长将加快,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从微观层面上看,预计200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幅高达15.6%,创近10年来新高,标志着我县经济发展步入了快速上升通道,为明年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美丰股份“2030”技改工程,美丰股份包装公司三层共挤重载膜生产线,银华公司引进意大利无梭织机和纺场改造生产高档纱工程,沱牌公司白酒罐装生产线,富士机电公司电动自行车生产,隆鑫公司包装生产线等项目的建成投产,将为经济的强劲增长提供有力保障。高金公司发展5万头优质猪、扩大加工规模,锂业公司、美丰集团,洪达家鑫,双茂纺织,洪洲醋厂、纺配厂,太宗榨菜厂的扩产经营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农副产品价格全面上扬和农村税费负担继续减轻后,农业的比较效益回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之政府一系列助农增收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措施到位,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县实施省级丘区示范县建设一年来成效显著,省市更加关注和支持[],我县可以在国家宏观调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中求得发展先机。从不利方面看,虽然今年农民增收幅度大,但近半源于政策增收和农产品涨价,明年这方面的增收因素肯定会减弱,实现农民较大幅度增收难度很大。随着国家国债投资额的减少和土地征用及房地产投资政策的收紧,明年可能出现全国性的投资回落,并带来消费市场降温,买方市场的特征将进一步显现,这对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销售将会带来新的困难。受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明年就业形势仍相当严竣。综合分析明年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预测我县明年经济将呈快速发展趋势。预计至2005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亿元,比2000年增长80.2%,五年递增12.5%,比目标高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亿元,比2000年增长132.7%,五年递增18.4%,比目标高6.6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亿元,比2000年投资完成额增加9.95亿元,超过计划“年均保持在12—15亿元”的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7亿元,比2000年增长85.3%,五年递增13.1%,比目标高3.6个百分点;县域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比2004年增长15%(因口径不同,不能同2000年比较,县级相同),县级财政收入达1.75亿元,比2004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比2000年增加937元,年均增加187元,超过计划“年人均增加100元”的目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600元比2000年增加1523元,年递增6.6%,比目标低0.5个百分点。一是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把工业经济发展作为发挥区域优势、增强竞争能力,增添发展后劲、壮大综合实力的关键环节。实施科学规划,优化工业布局,尽快完成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型,实现区域经济工业化。根据“相对集中、扶优扶强、注重环保”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进一步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做大做强一批大企业和大集团,做精做专一批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引导优势行业进一步扩张,着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工业经济提速增效。二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根本,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要坚定不移调整农业结构,优化配置农业资源;要加速和规范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加大农业招商力度;要抓住国家和省市新一轮农业投资契机,全面加强农业项目的争取力度,夯实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龙头企业,搞好农产品市场建设,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扶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代,重点抓好农村“六通三化”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农业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搞好农民工培训,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和劳务输出工作力度,增加农民非农产业收入;继续抓好农民负担监管,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突出旅游业发展,以“两山两湖”的综合开发为主,充分发挥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优势,打造旅游品牌;加快制订完善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业发展措施及相关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旅游业。要把房地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大造宣传声势,打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培育和引进房地产知名企业,规范和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主动融入绵渝房地产大市场。要着力发展环保业,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城市化水平为目的,抓好环境保护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提升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积极推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会展、拍卖、租赁、网络消费服务等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构建“物流中心”。加快发展通讯、运输等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四)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努力增强区域竞争力
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按照“实力做强,功能做优、形象做美、品位做高”的要求及“山水园林商贸旅游城”的定位,搞好县城建设与开发,形成县域经济增长核。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人居环境质量,努力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一要加强城市规划设计,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突出城市特色;二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建设以及河东片区开发,配套完善路、水、电、气、绿化等基础设施。三要切实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功能。加强建筑业管理力度,规范招投标行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通信质量;推广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完善建设政府办公业务网,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尽快形成全县工业框架、城市框架,促进全县投资环境、交通环境、旅游环境质量的改善。四要强化城市管理。搞好以市容市貌、道路交通、市场秩序、建筑工地、河道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力推进社区服务和小区物业管理,逐步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进一步理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健全城市综合管理监督体制,增强分工明确、规范高效、依法行政的城市综合执法的透明度,规范政府性资金的收支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五)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一是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充争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推动作用,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发展环境,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和成果转化。二是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构建以城镇为中心,辐射农村,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城乡教育体系。加强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办学,民间办学和利用外资办学相结合的办学体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三是全面发展文卫广电等事业。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净化文化市场,使全县文化市场步入健康有序、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要继续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认真做好预防保健和药品、食品卫生监测工作,严格控制地方性疾病和急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强化县、乡(镇)、村、社四级卫生网络建设。四是加强社会保障工作。以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为重点,发展弹性大、灵活性高的非正式就业形式,促进多渠道就业;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认真做好“两保”、“低保”工作;健全和完善社区就业机构和服务网络,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创建生活环境优美、治安秩序良好、服务方便快捷的城市社区。五要高度重视和关心城乡贫困群体,特别是特困群体,健全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推荐]县“十五”计划中期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