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例及问题(共)
丹尼斯——营销的感觉是温馨
1999年5月1日——14日,郑州丹尼斯百货公司为庆祝“母亲节”,开展了一次公关促销活动,活动的全名是“温馨五月天。康乃馨。温暖妈妈的心”。活动的目的是在顾客心中形成一个“想到丹尼斯就想到亲情”的感觉,使商场与顾客之间有感情的交流。这也体现了公司所倡导的理念——“爱、贴心、亲和力”。
此次系列酬宾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
1.全馆流行服饰惊喜8折起,超市除生鲜外,全面9折。
2.凡当天累计购物满200元,凭购物发票送精美礼品,赠品多多,买多送多,任您
挑选,机会难得,敬请把握;
3.“母亲节”到来之际,您最想对妈妈说的话是什么?5月1日——5月14日,您
可将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填在的“母亲节留言卡”上,贴于广场的留言板上,表达您对母亲的爱。
4.丹尼斯百货还将评选最相象的母子或母女,将有靓丽的贴心礼物回馈,请积极参
与。
5.5月14日,去“母亲河”——黄河游览。
事实证明,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效果是明显的,策划是较成功的,单从留言板上的母亲节留言卡来看,顾客对此活动甚为关注,已有上百张留言卡被贴了上去,从字体看,既有小孩的,又有成人的。而在丹尼斯百货商场内,前来购物的,给自己的母亲留言的,观看孩子给自己写的留言的,参加最相象母子或母女评选的,到黄河游览报名的,还有来看热闹的公众簇拥在一起,热闹的活动洋溢着亲情,温馨一片。
问题:
1.丹尼斯百货公司:“爱、贴心、亲和力”的企业宗旨有何独到之处?你对此有何体
会?
2.从丹尼斯公司为庆祝“母亲节”开展的活动,谈谈用情来维系买卖之间关系的重要
性。
第二篇:植树问题案例
植树问题教学案例 数 学 广 角 ——植 树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八册P117—P118页《植树问题》
设计理念:《新标准》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本册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间隔概念,知道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初步建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能根据数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情分析: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新课程教材把它放
—1—
到了4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中让所有的学生学习,说明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含量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本身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3、4年级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时可以从实际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教学方法:
本课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首先,让学生通过排队体验间隔的特点,再画线段图、模拟植树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建构数模,探寻规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线段图 教学过程: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一、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会说顺口溜吗?那么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老师说第一句,你们接着说,准备好了吗?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2、接下来,我们来说一个不一样的,有信心吗?两个手指一个隔(教师示范用手指展示出来,让学生也跟着做),三个手指两个隔,会说吗?请继续……学生说到五个手指四个隔时,引出“间隔,间隔数”的概念。(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
—2—
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为4。)
3、同学们记住了吗?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了,随机请一行同学站起来,不断增减学生,让学生边观察边说,几个同学几个隔,老师发问,哪个间隔长,引出“间隔长”的概念。
(设计意图:加深对间隔概念的理解目的是为下面植树问题中“间隔”的介入埋下伏笔,多媒体将空间和时间上的间隔以图片或声音的形式再现,为了让学生切实理解间隔的概念,我出示生活中的间隔,如排队走路时的间隔;站操时的间隔两种情况;还有衣服纽扣间的间隔;这里为了让学生知道不仅实际空间中存在间隔,时间上也存在间隔,因此我从资源中截取了一幅大钟图片,配上音频钟声,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从空间间隔到时间段的间隔,多媒体手段鲜明直观的为学生呈现了这一切,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及的。不但开阔了学生视野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4、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真聪明,可以帮我一个忙吗?出示设计要求:
在操场边,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种树,请按照5米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师: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
(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设计方案,动手种树。
师:了解了已知条件,请同学们以同桌为一个小组,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可以用这条线段代表20米的小路。(师课前给学生准备画有20
—3—
厘米线段的纸张)用你们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把你们设计的方案画一画。(小组活动)
2、反馈交流.师:很多小组都已经完成了,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根据你们的方案,需要种几棵树?(5棵,4棵,3棵)
师:为什么同样的一段路,同样的要求,种的棵数却不一样呢?你们的方案分别是怎样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小组展示设计方案,交流设计思路)
师:对,这三种设计方案都正确,根据实际情况,会出现这三种不同的植树方案。同学们真有创造力!看来你们都有成为环境设计师的资格。
师: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三种方案的相同点是什么? 生:两棵树间的间隔都一样,他们的间隔个数都相同。师:那它们的不同点又在哪里?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两端都栽。(2)只栽一端。(3)两端都不栽。
3、合作探究,总结规律。
A师:(指两端都植)同学们你们看两端都植树得这种方案,你能说说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吗?棵数=间隔数﹢1你能到黑板上指指吗?(板书)还可以怎么说?(间隔数=棵树-1)
B师:那么在只栽一端的种情况下,谁能说说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你能指指吗?棵数=间隔数(板书)还可以怎么说?
C师:在两端都不栽的这种情况下,你能说说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吗?你来指指,棵数=间隔数-1(板书)还能怎么说?哪种情况棵树等于间隔数-1
—4—
D师:我们一起来看两端都植树的这种情况,植了几棵树?我们可以怎么算?20 5=4 这个4指什么?
4、强化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不仅设计了合理的植树方案,还探究出了植树的规律,真是太棒了,你们幸福吗?拍拍手吧!师:其实啊,植树问题也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现象与植树问题类似,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课题)你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指名说一说,如,路灯,栏杆,电线杆,队形……)
三、巩固练习,运用规律。
师:要解决植树问题,首先要确定它是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下面我们来运用这些规律解决一些问题。(课件逐一出示)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2、动物园的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3、为庆祝六一,学校要在教学楼前小路的两旁插上小旗子,每4米插一面,20米内可以插多少面小旗子?
4、提高题。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1)先判断属于哪种情况,独立解决。(2)小组交流。(3)汇报。
师: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去解决了问题,是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我们拍拍手吧!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回忆一下,在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中,是什么帮助了我们去发现了
—5—
那么多规律?(线段图)线段图是我们在学习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工具,同学们一定要把它当成好朋友噢。这节课老师感到很快乐,我收获了幸福,你们收获了什么? 指名说一说。
你认为谁的表现最值得你去学习?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总长 间隔长=间隔数 两端都栽: 棵数=段数﹢1 只栽一端: 棵数=段数 两端都不栽:棵数=段数-1
—6—
第三篇:案例分析题问题
第一题问题:
1.该质量事故定性为重大质量事故,是否合理,请说明原因。
2.该事故如何报告?如何组织该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
3.事故调查报告包括哪些内容?请试编写该工程的事故调查报告。
4.土石坝防渗体系由哪些结构组成?针对该水库“坝体填筑质量差、坝基渗漏严重、安全超高不够”等情况,需采取哪些措施解决。(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分析解决措施)
5.水库除险加固项目评为优良工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6.该事故责任界定时“设计单位和项目法人负主要责任”,请说明设计单位、项目法人在建设过程中的质量责任及相应职责。
7.如何避免出现该事故?
第二题问题:
1.该坍塌事故属于何种类型事故?有哪些影响?如何进行该事故分类?
2.该明渠及隧道工程采用“议标”形式发包,是否合理,说明原因。
3.具备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经理资质需要达到哪些条件。项目经理在工程建设中有哪些职责、权限。
4.总监在工程建设提供监理服务时有哪些职责、权限。
5.水电站试水需具备哪些条件?试水前各方面要进行哪些工作?
6.请结合《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等规章、标准总结分析该工程建设在哪些方面不符要求。
7.为避免该事故发生,工程建设各参与方应按要求做到哪些工作?
第四篇:中学生行为问题案例分析
中学生行为问题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素质教育正在一部分发达城市加速进行。但是随之而来日益增多的中学生行为问题也随着素质教育的口号浮上了教育的前线。例如:中学生厌学、逃学,压力过大造成的学习焦虑、失眠,学生的叛逆心理等。素质教育要上一个台阶,那么就其目的而言——造就一个有能力且身心健康的全面型人才——是最有说服力的事实。
学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舞台,自然有义务承担起学生行为问题的矫治工作。然而,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中学生行为问题有其深刻的背景,例如,社会、家庭、学校、人际网等。各个学生又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问题的产生有着很强的个体差异。这样,对于个案的研究就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在中学开展学生行为问题的个案研究是探讨学生行为问题的可行途径。
个案研究的可行性告诉学校工作者在实践中应当发现问题,研究探讨问题。基于以上原因,特拟定这一在校学生轻微行为偏常的典型案例,希望通过此案例的研究能获得以下信息:(1)发生行为问题的可能原因;(2)个案研究的一般性价值;(3)可行的矫治策略和建议。
二.案例简要陈述
症状一:高一某学生,喜好某歌星,沉迷于模仿。表现为上课大声唱歌,不顾他人的感受,时常与老师和同学作对,喜欢在众人面前做违背常规的事情。
症状二:脾气暴躁,时常惹事生非,且屡教不改,爱“强出头”,带有一定的冲动性,容易激动,达到顶点时带有小肌肉群的抽搐。
症状三:做作性质的亲昵,不恰当行为表现突出。
三.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学生行为偏常案例,案例中主人公的行为明显区别与一般的正常行为水平,我们可以从行为学的角度广义的将其界定为行为偏常。
作为此学生的班主任,我从其他任课老师那里以及从对此学生的观察中发现,该生有很强的“人来疯”气质,有着极强的表现欲望。人越多越来劲,越有人注意他,他就越有表现的欲望,且表现的不合时宜。例如,在最安静的课堂的上小声的唱歌,但只要一有人注意他,他就马上开始兴奋,唱歌声音开始上升,面部表情呈现出自我陶醉状。从这些行为本身来看,它们都属于正常的行为范畴。但当行为个体赋予行为社会意义时,行为就受到了来自评价体系的约束,如时间、地点,对于声音而言甚至还要考虑到它的分贝。所以,该生的很多行为属于不恰当行为。
从该生的其他一些行为表现中还可以看出,该生具有很强的自我中心。如,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考虑行为是否合适或是否影响到了其他学生。该生还具有一定的自恋倾向。这与他在家庭中长期受到忽视有关。自恋作为对自己的肯定,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过分的自恋就会陷入极度自我中心状态。而该生的自我中心气质在对抗课堂或老师的权威时表现的尤为突出。在这里,这学生的强烈叛逆心理之所以产生,是值得推敲的。在了解该生的过程中发现,他之所以一味的模仿歌星,是因为他
认为自己长的很像某歌星。当然,模仿是正常的社会行为,人类获得知识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模仿,但是,很显然儿童的模仿行为要比成人多得多,过度的模仿反而体现了心理发展水平的滞后。从该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中还可以发现该生具有一定的自我封闭倾向。很强的自我中心会演变成一种自我封闭。例如,过度专注于自我的表现而忽视周围事物的存在;受到批评和指责后用一种“掩耳盗铃”式的手段来掩饰,“童真”化的表现与他这样的年龄是不相符合的。
从该生的人格特征来看,其性格外向,易激惹,情绪激动时难以控制。带有一定的冲动性,自控能力差,表现为时常动粗,用武力来肯定自己。当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的肯定自己,才能从本质上发展自己的身心。但当行为个体接受了一种偏常或是错误的强化刺激(如,暴力等)后,他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本身就含有诸如暴力性的一面。
四.有关此案例的几点讨论
1.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
本案例中的个体,其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1)不恰当行为;2)自我中心且带有过强的自恋倾向;3)自我封闭;4)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发生暴力行为。
以上是该生的一些主要症状,它只是偏离了常态,在没有标准化的心理或医学量表的支持下,我们不能界定其行为是病理性的。我们可以把这些行为看作是具有一定社会、家庭、自身或其它因素造成的进行性的障碍,它不具备形成性评价的条件。那么,对于这些外显化的行为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干预手段来加以控制或根除。作为一名学校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为其制定一份干预计划。当然学校干预离不开家庭、社会的帮助。至此,对该生的家庭情况、社会背景做必要的了解就显得意义重大了。通过一般性了解,获知该生的家庭结构不理想,父母双亲关系不和,时常有争吵发生,家庭处于离婚的边缘。家庭社会地位一般,只属于一般的工薪阶层。看来,该生的家庭状况是形成该生行为问题的可能原因。通过进一步的接触,与该生谈心,发现家庭矛盾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例如,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极端的不和谐,在小学,孩子比较听话时,父母都比较宠爱,可孩子稍大后,只要一有学习上的失败或行为上的不足,母亲就会以一吨毒打来招呼,而父亲依然十分宠爱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一直持续到孩子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对母亲的畏惧,而父亲介于母亲的威严,虽然疼爱孩子,但也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疏远状态。渐渐地,孩子处于了一种被孤立的情形。
从以上的情形来看,该生的一些不恰当行为,如不合时宜的起哄、人多时的兴奋膨胀、课堂上的唱歌等只不过是希望得到周围同龄人或老师的注意,他的表现欲望是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冷落的补偿行为。而对于长者(如老师)表面上的顺从是长期家庭环境的权威势力的产物。他时不时的对老师的叛逆(如课堂上的捣乱、对老师言语上的冲撞等)实则是情感上的发泄转移。因为他知道背叛母亲的权威就意味着受到殴打,而在学校他是受到保护的。
那么,对于该生的自我中心和自恋倾向,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情感的补偿。因为他在肯定自己,只是他选择了一种不成熟的表现途径。家庭、以前的学校都是他受到否定的地方,这种抵触情绪之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家庭的教养方式给了他很深的强化。
那么,在新学校中的情感迁移就显得合理化了。很明显,该生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蒙上了阴影,具有一定的滞后。这可以从他那“掩耳盗铃”式的儿童行为和过度的模仿上可以看出。该生的自我封闭可以看作是逃避惩罚的一种幼稚手段。
对于该生时常所发生的暴力斗殴事件,究其原因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作用。该生的成长过程受其家庭教育的影响,暴力行为的强化使他在意识层面认为通过力量可以获得对他人或行为的控制。再加上社会上的一些诸如“古惑仔”的社会思想的冲击,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是最容易模仿的。所以,该生的冲动和暴力行为,究其深层原因,有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因素。
对于该生而言,还有一个致命的教育障碍,那就是其父母在长期的教育失败后已丧失了教育的信心。这一点,对于学校教育者而言,重塑其家长的自信心和改变其家庭教育模式及态度是达到该生教育成功的关键一步。
2.个案研究的一般性的价值
个案研究是对不同个体的差异性研究,通过对个案的研究与分析可以比较深刻的剖析隐含在个体表面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个案研究虽然是针对个体差异而言,但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普遍性的规律或原因。就针对这一典型案例,虽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普遍性规律:家庭教育的适当与否以及社会文化的熏陶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家庭教育对成长中的少年起着直接的引导作用。所以说,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是青少年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对于某些行为个体的教育失败,不能说是完全素质教育的失败,他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因素。尤其是在家庭和社会中长期积累下来的不良刺激,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在制定干预措施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3.矫治策略和建议
从该生的行为表现以及以上的分析,提以下策略方法,供参考:
(1):再次了解他的家庭结构,与其家长宣传有关家庭教育的正确模式。重塑家长的教育信心。把教育工作从学生迁移到家长。
(2):多关心此学生,让其受孤立的情感得以缓解,并配合家长一起关心该生。
(3):让该生有正常的表现机会,并加以鼓励和正强化,通过正常的途径来释放压抑的表现欲望。同时对他的不恰当的行为表现加以指正。这时可辅以负强化(撤消正强化物)。
(4):可为他制定行为控制表格,通过学校、家庭一起实施,有家长的配合,效果会比单纯的学校教育要好。
(5):多与该生聊天谈心,适时的进行一些心理辅导,逐渐的引导该生化掉不良行为。
(6):在以上的工作有一定的成效以后,与该生商量一起制定一份自我监控表,内容可涉及自我意识、行为控制等。
(7)对于该生的冲动和暴力行为,可通过教育和一定的惩罚措施加以控制,惩罚内容可与其父母商讨,作为一种强化手段。
总之,该生的行为矫治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合作,相信在一段时期后,对该生的行为评价会有质的提高。
第五篇:学生问题处理案例
一、个案的主要问题: 小旭 男 13岁
主要表现为
1、纪律方面:自由散漫,日常行为习惯欠佳。
2、学习方面: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低下。
3、思想方面:自卑孤僻,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贪玩。
三、教育策略
1、尊重人格,保护自尊心
保护自尊心,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前提。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对此我满怀期待,倾注耐心,尊重他的人格,用平等关心的方式态度对待他,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用人格的力量去启迪他的心灵,用爱心去融化他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使他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关爱、尊重和期待,从而渐渐恢复了自尊与自信,消除了自卑和抵触情绪,愿意接受帮助和教育。进而引导他对自我价值的分析,建议改进方法,让他自己去尝试和感受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变消极状态为主动状态。
2、创造契机,树立自信心
树立自信心,是信任和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关键。为了及时了解、掌握他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通过个别谈话、沟通家长、表扬鼓励、正面疏导、指明方向。发现他的闪光点,如语文成绩有进步,数学学习兴趣浓,一段时间没有出现作业不交的情况,就以此作为教育转化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因。我从肯定小成绩、小进步入手,让他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从而树立起自信心。在他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一方面及时肯定,一方面又提出新的目标,循序渐进。由此他看到了希望,激发了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了不断进步的信心。
3、多方协调,讲究系统性
讲究系统性,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方面。根据他的问题成因分析,实现转化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要认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点,正确对待、耐心等待,要有长期的、系统的计划和打算,不断地调整方法进行教育,与家长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地对他进行思想教育;追踪考查,反复抓,抓反复;加强日常生活、学习的监督,促使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四、教育效果
通过近一年的具体工作,该生逐渐端正了态度,各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转变。日常行为表现好转,与同学相处较融洽,能主动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而且主动和父母沟通,理顺关系。学习目的明确,认真努力,成绩显著提高;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状态良好,信心增强,在为学习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尽力。
五.个人小结:
通过对这一个案的信任与赏识教育分析,我深刻感到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转化问题学生需要一个过程,要奉献爱心,因材施教,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将教育优势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对问题学生,要了解其个性品质和能力的潜在性,尊重其自身的差异性,激发其进步的主动性。只要唤起了他们的自信心,他们学习进步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学习进步了,信心增强了,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就会受到抑制,问题也就得到了转化,教育就会收到成效。
其实,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学校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果我们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可能班里会出现一些“问题学生”,进而“问题”会越来越大。其实,问题学生并不是那么可怕到“无药可救”,如果我们做班主任的不要歧视他们,而是伸出真正的友谊之手来帮助他们,那么,“问题学生”就会变成“好学生”。当然,加强对“问题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最好的“法宝”。
如何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我认为班主任们可以尝试一下做法:
1.尊重问题学生的自尊心
2.树立问题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3.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4.创新教育手段,丰富教育活动 5.培养师生情感,做好转化工作
总之,只要我们广大班主任“用心”去感化每一个“问题学生”,相信“问题”不再是问题,而是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