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书法要继承前人的经验
学习书法要继承前人的经验,首先要选好临写的范本,即选帖。选帖即是拜古人为师。我国历代优秀书法家的书法艺术的高度成就,也是在学习前人的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在结体运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规律,创作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受人喜爱,使他们的作品千古不朽,成为后人学习书法入门的楷模。后学者掌握了他们这套写字的规律,为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打好基础,从事书法艺术就能登堂入室了。因此,选帖很重要。选好贴,就要恭恭敬敬地学,学得惟妙惟肖,即称为“入帖”了。有人怕学像了就跳不出来了,产生疑虑,其实是不必要的。正如明代倪苏门在《书法论》中所说:“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为宗主,门庭一定,脚跟牢把,朝夕沈酣其中,务使笔笔肖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种嫡派,纵有誉我、谤我,我自不为之动。”如果朝三暮四,就会影响基本功的练习。到了确实掌握了一家书法的规律,字字写来确是“此种嫡派”,那时候你的基本功力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书法的结体和笔法都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提高对书法艺术认识的基础上,然后多找几家书帖,临习研究,知其长处和短处,加上其他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就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也就是“出帖”了。所以练习毛笔字最好的方法就是临贴,其实临哪本贴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碑贴,颜、欧、柳、赵都可以,但在购买碑贴的时候尽量购买质量较好的字贴。
教你怎么练好毛笔字
首先,先看你有没有下面四样东西,其他的字帖呀什么的都不是重要的部分.以下四点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第一.你有没有兴趣
第二.你有没有耐心
第三.你悟性高不高
第四.你能不能坚持
上面四项中只有“第三”可以不高,但是其他三项必须有.没有这三项别指望能很快的练好字.如果有了上面四项,那你练字就变的很容易了.具体方法很多.下面我以最常见的练字方式讲:
1.选本好的字帖(我个人认为司马彦司马东父子的字可以选择,字体不错,最重要的是练起来容易上手.推荐你买那种8元/本的中间夹有白纸的字帖练习,方便使用,并且经济实惠)
2.每天印着白纸写1~2页,不需要写太多(重要的是一定要慢,一笔一画写到位,用心细细的体会,琢磨字的运笔方式,可以记成顺口溜“一笔一画写到位,用心琢磨细体会”).3.写完了开始读帖(看字帖上的字,一类字的偏旁的布局怎样,怎样摆放?体会它的运笔方向,在脑子里写)说到读帖再说一下.你除了看字帖,在大街上或者是其他什么地方,看到有些店铺的招牌,牌匾什么的,只要觉得那字好就可以看一看.很有效果。“周末无聊没事干,走到街上转一转,有事没事看牌匾,不用动笔把字练”
4.这个时候是你已经写完字帖中的白纸的时候,你自我评价一下,感觉自己的字有没有长进,长进大不大,是否能让自己满意,如果长进不大那你可以买点薄白纸裁小再印着字帖写一段时间.如果已经很有效果了,你这时候就没必要再印着字帖写了.可以照着字帖模仿.照着字帖上的字写.这个时侯应该很熟练了,可以加快速度,加大书写量.5.这个时期你的字已经很有长进了,就可以扔开字帖了.呵呵.当然不能把字帖也扔了哦.有兴趣的话还要看看,矫正你写的字.以上是我总结的一些练习硬笔书法的经验,有兴趣可以借鉴一下,希望能对你书法
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作用。
临摹与创作是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两个阶段。从古到今,几乎没有一个书法家不是从“临摹-创作-再临摹-再创作”这样循环反复的过程中艰难地走过来的。学习书法先临摹后创作,先继承后创新,这是最起码的程序和方法。临摹重在技术训练,掌握古人书法作品中的技法规律;创作重在艺术体悟,领略古人书法作品中的艺术韵味。没有扎实、认真、刻苦的临摹,创作只是一句空话;但没有创作的追求,临摹也就失去了动力和意义,只有临摹和创作相结合,既注重技法练习,又注意艺术体悟,才能百尺杆头更上一层。
临摹是书法专用语,是学习任何一种书体所必须使用的基本方法。学习书法离不开碑帖,离不开临摹,只有对古代优秀碑帖心追手摹,才能掌握各种书体的基本技法(如用笔、结字、章法、韵味等),也才能体会古人书法作品中的精妙所在。关于临摹,我们具体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去思考:
1、临摹结合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学书法要临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还需要临摹。学楷书需要临摹,学篆、隶、行、草各体书仍需要临摹。书法家的一生都是在临摹中渡过的,在临摹中学习,在临摹中思考,在临摹中创造。
摹帖,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面,然后笔随影走,按照显露出来的字迹写,又叫“仿影”或拓写。摹还有一种方法叫“描红”,即在印有双钩红线的字上去填写。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红。即从一本帖中选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描图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钩好的字作为描红本,用红墨水填写,再用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汁填写,这样写不但能加深记忆,而且节约纸张。
摹帖应注意笔随帖走,切勿失形,要看准笔画的来龙去脉,揣摩它的笔法和结构形态。摹帖要带有“写”意,将笔画一笔写成,饱满而精到,切勿依葫芦画瓢地填描涂抹。
临帖,即在摹帖的基础上,对帖字的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对着帖写。临帖有对临、格临和背临三种方法。
对临,即把字帖放在对面的帖架上照着写,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临帖方法。
格临,即用透明纸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等)照式临写。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结构部位。
背临,即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临之后可以集字为联或集字成篇,然后进入创作阶段。
摹帖笔随影走,古人怎样写,我们就怎样写,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方圆、斜正等都必须按帖字的要求去写,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摹帖的特点在于易学到古人的结构位置,但由于规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笔意,用笔死板而不灵活,让人感到放不开,受不了;临帖或对临,或背临,或意临,加入许多书者自己的个性特点,所以易得古人的笔意,而易失古人的结构位置。写来自由随意,追求个性,却得之甚少。
所以在临摹中必须临摹结合,先摹后临,既得古人的用笔方法,又得古人的结构规律。练习时可以采用先摹后临,再反过来摹,摹完再临。或者采用“双钩”的方法来研习结构规律。摹临穿插,取长补短,效果极好。临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后下笔。下笔要准,先形似,后神似,以求形神兼备。临摹后要反复对照检查,总结经验教训,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训中成熟。
2、先入后出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临摹就是继承,就是向古人学习,学习前人优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笔、美的结字、美的章法、美的韵味和气势等。但临摹还有一个入帖与出帖的关键问题。不入帖,写不进去,或写出来不象,是无法与古人对话,无法学到古人书法妙处的。但不出帖,即进去又出不来,太象古人,简直成了古人的书奴,一点自己的个性都没有,这样写,最终也形不成自己的书风特点。
关于入帖和出帖,清人姚孟起说得好:入帖时“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时“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不可有我在”说的是要专心一意地临习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不入帖便无本;“不可无我”说的是要在临像的基础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长处,融会贯通,结合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造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有个性,有创造,并逐步走向自由创作的新境界。
3、读帖善悟
帖不仅要临,重要的还在读,学书善悟,即从读帖中领悟,有些古人优秀的法帖,不一定去临,只要认真阅读,反复体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韵味,便会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
阅读碑帖,并不是出声朗读碑帖的文字内容。所谓读帖,这是书法的专门用语,即书法家在临摹
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间隙,翻阅碑帖和泛览墨迹,也就是仔细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气势及韵味,边看边记,时常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画起来,心追手摹,激动不已。
古人读帖非常认真。曹操不但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有名的诗人、书法家,陕西汉中博物馆就有传为他书写的“滚雪”隶书碑刻。相传他喜欢梁鹄的书法, 便把梁鹄的字挂在帐中,一有空就读,连行军打仗也不放弃读帖。相传三国魏时的大书法家钟繇“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学书非常刻苦,特别注意阅读和默写名帖。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一次在行路中,发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碑,辗转赏读,站得两腿发酸,干脆坐下来读。这样连续了三天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读帖犹同古人对话,交朋友,达到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读帖从一点一画入手,仔细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笔、结字、章法及气势、韵味之妙处。通过阅读,眼观神会,潜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锻炼视觉记忆,丰富、积蓄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帖临一本,书观百家。读帖不仅限于一两本,古今许多书法家的实践经验证明,读帖胜于临帖。有些碑帖,我们不一定临,但可以阅读,深刻领会古人书法作品中的三味,积少成多,逐渐地吸收消化,才能奔汇腕底,充实于纸面,自然会手随眼高,眼使手灵。入于眼,融于心,出于手,心手相应,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二篇:书法学习经验
我今年大学三年级,书龄接近两年。
上高中时,我的字奇丑无比,用当时班主任的话说,那就是,“满堂啊,你这个字还不如我用脚趾头写的呢!”
于是,我就想,要给自己争口气,一定要练一手好字。毕竟字就是我们的脸啊。
两年前,也就是2010年的4月22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平生第一次接触到了毛笔书法,在学校周围一个名叫“墨香居”的书法班,接受了书法的启蒙。不过好景不长,这个班也随着老师的南下求职而解散,于是我开始了漫长(其实也就几百天而已)的自学。
在我学习书法快要满两年的时候,我萌生了一个愿望,那就是进京去见一见敬爱的田老师,包括英老和雪松老师。毕竟从一开始就是临习两位田老师的字帖,再加上经常能在网上看到两位田老师讲课的视频,更是崇拜有加,日思夜想渴盼有朝一日能见到老师,能让老师点评一下我的字,指引一下我学书法的道路。
······
在返回长春的列车上,我回顾总结了北京之行的感悟,概括起来就是一下三十八点:
1.见到了英老和雪松老师,并且很荣幸的和两位田老师合了影。在田氏书斋见到了
英老、蕴老、雪松老师的真迹作品——曾经见过很多豪华的房屋,但只有在这间
不算太大的书屋里,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欣喜与平静。好字,确实能在霎时让人
安静下来。英老曾经说过一句话,“望山跑死马”,而现在,见到几位老师的真迹
之后,我找到了自己心中的“山”,也就是终身努力的奋斗目标。
2.解决了笔的问题:我的笔(草帽崔大楷)太软(其实是我平时总用小笔写大字,把笔毫写乏了),不适合写楷书,但是写行书特别好使。
3.英老重点纠正了我的坐姿和执笔方式。我平时写字坐的不端正,头总是向一边趴
着;执笔方式,一是执笔太高,二是不懂得挥运之理,笔总是向一边趴着,而没
有让笔停留在点画的中央,三是不懂得运腕。至今,耳畔仍回想着田老师的教诲:
“满堂啊,头趴到桌子上了,这么年轻,可一定要保持好习惯啊”
“满堂啊,笔杆倾斜太厉害了,怎么可能写出好笔画呢”
“满堂啊,胳膊太僵了,抓着你的手写都不行!你用一下腕,用一下肘,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
4.田老师给我示范了中横的写法,我临写了七八十遍之后,田老师走过来说,“看
看,起笔太尖了吧,收笔太钝了吧”,我霎时省悟,自己观帖是多么的不细致,斗大的字放在旁边,瞪着一双大眼睛,脑袋里想的却是自己平时的书写,还是自
己的东西太多啊······抬起头看到英老的行书横幅“既入欧门就请放弃自我”,当时我终于从心底接受了这句话。
5.长横,英老做了示范,我的行笔没有大问题,但是起笔太尖,收笔太钝,整体显
得笨重。
6.正捺:英老手把手的教导:我的肘、腕太死,执笔偏高,行笔路径不对。“百
练不如一看”,就看了这么几遍,英老书写时的那种感觉已然铭刻于心。
7.雪松老师做了示范,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其熟练程度。提起笔来很随意的一笔,就
是标准的笔画。佩服啊。
8.右点:英老说我的笔画当中就这个点儿点的还可以,就是稍微笨重了些。
9.临帖的要领:字数要尽量少,遍数要尽量多,要求要尽量高。
10.练习长横:一格写八个,不是为了节省纸张,而是为了练习匀称、分间、平行等
等楷书的基本功。看一个人会不会写字,让他写一页横就知道了。
11.雪松老师示范了一笔写戈钩的笔法,以及心钩的挑钩方法,我观察后的总结是:
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放慢速度,巧妙提按,顺着笔势轻轻挑出。当然,用语言很难描述清楚。真正付出了金钱与辛苦(其实也就是一个多月的生活费和二十七小时的硬座车程罢了)的那一刻,霎时懂得了如何去攻克基本笔画——高标准,严要求,一个一个克服,努力写的与帖上的一样。长撇:英老说我的这一笔头、脖、肚的形态基本都有了,但是太弯了些,同时不够饱满; 折笔:“拱”尖与否,是各种折笔最根本的差别。“春”字,三横大致等长等距,第三横只是比前两笔长一点点而已,只是一点点,绝不能多。这是内行与外行的分界线。“木”字旁在左边时,那一撇究竟是与哪一笔衔接的呢?田老师用双钩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具体形态,我整理好英老的示范稿之后再拍照上传)绞丝旁的基本写法以及在不同类型的字中的用法。英老说,“基本笔画不克服,会一辈子捆住你的手脚”。这让我更加明确了练好基本笔画的重要性。关于书写时的细节问题的处理,英老用了一个比喻,“就好比给小姑娘拉双眼皮,拉好了她还就好看!”刚说完这句话,英老指着身旁一书友说,“你这个字写得不“双””!O(∩_∩)O哈哈~ 雪松老师示范并讲解了“名”字的写法。其实也没有什么规律,就是一遍遍的精临就是了。平时的书写中,楷书太慢,行书功底又太差,怎么克服?雪松老师的回答是,“别无他法,唯有多练”。是啊······在我们左顾右盼的时候,倒不如静下心来多临帖呢!书法中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捷径!“金”字我从练字伊始至今,写了不知多少遍了,却总觉着差点什么东西,待英老纠正完我捺笔的问题时,我猛然发现,其实还是基本笔画的问题!基本笔画!基本笔画!基本笔画!不下硬功夫克服基本笔画根本不行!草字头的两种写法,一种略高一些,另一种略扁一些,随底下的部件不同而变化。跪笔弹锋,英老示范了七八遍,看过了就懂了,但是很难用语言描述。唯有在心里一遍遍找那种感觉,用手一遍遍的实践。英老讲解了垂露竖的起笔写法,粗略的说就是右下行笔,向上抬笔,再向下行笔,很快很精到的一个过程。英老示范了“滚”、“和”、“永”、“龙”这几个字的写法,现场观看大家书写的确是一种享受。另一感悟就是田老师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一个字往往写好几遍才满意。两位田老师对我临的九成宫的评价:“有点意思了,看得出练过那么两三天,但是还太粗糙”。~~~~(>_<)~~~~其实我练了两年了,在田老面前就是两天了~~~ 明白了自己的不足,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深深地体会到了北京人的高效率、活力、以及健康的勤奋。左手安静,右手繁华,高度完美的统一。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书法没有勤奋是万万不能得,但有很多东西光靠勤奋是难以解决的。比如,若不进京,恐怕我几十年后仍然是现在这个错误的执笔姿势,错误的坐姿;恐怕几十年后我仍然不会明白基本笔画的正确写法,比如正捺的行笔,竖笔的起笔,乃至跪笔弹锋,甚至长横、中横的起笔与收笔,以及撇的弧度,折笔的笔法,等等。宝盖头的横折撇,横的弧度源于率更,发扬光大于松雪;颜、柳的横折撇有一个
32.33.34.35.36.37.38.大圪垯,但是出锋方向与欧的是一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关于学书可否学今人的问题,我渐渐积淀出了这样的经验:至少英老的楷字,对我来说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我不但要学,而且要竭尽全力学精学透。启功前辈不主张别人学今人的字,有几个原因,一是他本人的字,是提炼消化了众多名家的精华之后形成的另一面貌,学了启功体,对于学欧学颜学柳学赵似乎并没有直接的帮助,一言以蔽之,其字很美,但是个性偏强,适于观赏不适合临摹。另一方面,学字勿学今人,主要是不学今人的行草书,特别是所谓的“民间书法”,因为这些字个性太强。然而英老的楷字就不同了,学好了之后对于直接攻欧大有裨益,在今天的社会学欧而不学田我认为基本上是无稽之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许仅能窥见欧公一二,更何况站在巨人的脚下呢,那就什么也看不到了,或者说至少是很难看到。明白了个道理,那就是若干年之内,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之内,我必须搞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书法只能是我的业余爱好。因为自己的水平仍然是捉襟见肘啊。关于硬笔字,对我而言,最大的问题是手的习惯问题。可以写不好字,但是不可以不好好写字。守着规矩写字,即使丑也丑不到哪儿去,率意而为的写字,即使美也美不到哪儿去。二田,也是临帖临出来的,也不可能写出个花来,临帖才是硬道理!看准了方向,便只顾风雨兼程吧。书法是要靠年限的。佩服于英老书法的老到与成熟。同样的视频,同样的学习资料,面授回来之后打开楷书网再看,才懂得了该如何对待,才发现了其珍贵。在田氏书斋,盯着英老手书《九成宫》真迹(四条屏)看了半天,想寻找一个基本笔画请老师讲解,却猛然发现这些笔画,老师平时都讲过了,只是我们舍不得下精临的硬功夫,总是舍不得多看一眼字帖。贪多嚼不烂,伤其十指却不能断其一指。遂猛然发现了写好基本笔画的重要性。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今年三月份起就萌生了参加英老面授的心愿,从那时起,便开始了日克一字的精临,从网上下载并观看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的视频,并且准备了要向田老师提问的问题。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在短短几小时内有这么多的收获吧。
第三篇: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
成语名言中哲理
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
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
A画家的创作灵感
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
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
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
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
(1)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3)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A(2)(3)(4)
B(3)(4)
C(3)
D(4)
6、“望梅止渴”说明了()
(1)望梅确实能解渴(2)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3)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4)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
A(1)(2)
B(1)(2)(3)
C(2)(3)
D(2)(4)。
7、“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
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 实践的重要性
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3)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4)意识决定于物质
A(1)(2)(3)(4)
B(1)(2)(3)
C(1)(3)(4)
D(2)(3)(4)
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
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 “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据此回答
11、“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
观能动性
12、“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
(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3)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
A(1)(2)(4)
B(2)(3)(4)
C(1)(2)(3)
D(1)(2)(3)(4)
13、“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14、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
C实践决定认识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5、“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
A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
B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失
C凭主观经验办事
D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16、“智子疑邻”告诉我们()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17、“审时度势”是说()
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
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
18、将上题中的观点运用于市场经济中,要取胜必须()
A改造和利用规律
B自觉遵循和运用规律
C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D实行对外开放
19、“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0、我们之所以要“尽力而为”是()
(1)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的需要(2)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需要(3)运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的需要(4)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需要
A(1)(2)(3)
B(1)(3)(4)
C(2)(3)(4)
D(1)(2)(4)
21、“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2、“杞人忧天”错在()
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3、“人定胜天”思想()
A是正确的,人的力量是无穷的B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C是不科学的,它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D是正确的,它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
24、“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
A承认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C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
D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2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26、“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
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
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
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7、“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
(1)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唯一的(2)正确的,因为在认识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3)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4)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行为上应该各行其是 A(1)(4)
B(1)(3)
C(2)
D(1)(3)(4)
2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
D一切从实际出发
29、“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30、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1)抱薪救火(2)沧海桑田(3)唇亡齿寒(4)覆巢无完卵(5)画饼充饥(6)挥汗如雨 A(4)(5)
B(3)(4)(5)
C(1)(6)
D(2)(3)(4)
31、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3)对症下药,量体裁衣(4)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A(1)(2)(3)
B(1)(2)(3)(4)
C(1)(3)(4)
D(2)(3)(4)32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1)滴水穿石(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断章取义(5)墨守成规(6)浅尝辄止(7)统筹兼顾(8)固步自封
A(1)(2)(6)(7)
B(3)(4)(5)(6)(8)
C(1)(3)(4)(5)(6)
D(3)(4)(5)(6)(7)
33、“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
(1)承认物质,否认运动(2)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3)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4)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5)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6)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 A(1)(3)(4)(6)
B(1)(4)(6)
C(3)(4)(6)
D(1)(4)(5)
34、“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
(1)否认了物质的存在(2)背离了物质的运动规律(3)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4)静止地看问题
A(1)(3)
B(2)(4)
C(1)(4)
D(2)(3)
35、“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
(1)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2)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3)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4)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
A(1)(2)(3)
B(2)(3)(4)
C(1)(2)
D(3)(4)
36、“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7、“舍足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
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38、“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量变和质变关系
39、“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
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B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 C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 D陷入唯心主义 40、“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哲理
A世界的物质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特殊性
D运到的绝对性
41、“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4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
(1)客观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2)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瞻前顾后,通盘考虑(3)要时时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4)考虑问题切忌思维的直线性、单一性 A(1)(2)(3)
B(1)(2)(3)(4)
C(1)(2)
D(2)(3)
43、“怨天尤人”错在()
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
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
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
44、“实事求是”体现了()
(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2)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3)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4)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A(1)(3)
B(2)(4)
C(1)(2)(3)
D(1)(2)(3)(4)
45、“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
(1)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4)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
A(1)(3)
B(2)(4)
C(1)(2)(3)
D(1)(2)(3)(4)
46、“新陈代谢”的哲学寓意是()
(1)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1)(2)(3)
B(2)(3)(4)
C(1)(2)(4)
D(1)(2)(3)(4)
47、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1)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2)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3)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4)千里之堤,潰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
A(1)(2)
B(1)(2)(3)
C(3)(4)
D(2)(3)(4)
48、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1)守株待兔(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水滴石穿,绳锯木断(4)物极必反(5)墨守成规(6)吃一堑长一智(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8)失败为成功之母(9)断章取义(10)统筹兼顾
A(2)(3)(7)
B(4)(5)(6)(8)
C(1)(9)(10)
D(3)(6)(9)
49、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
A(1)(2)(3)(4)
B(5)(6)(7)(8)
C(1)(5)(9)
D(2)(8)(10)
50、上题中的说法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观点的有()A(1)(2)(3)
B(4)(5)(6)(7)
C(6)(7)(8)(9)
D(4)(6)(8)
51、“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
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52、“防微杜渐”的哲学寓意是()
(1)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2)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3)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4)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 A(1)(3)
B、(2)(3)
C(1)(2)
D(3)(4)
53、“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表现为()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量变质变原理与静止孤立观点的对立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内外因关系原理与外因决定论的对立
54、“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1)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2)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3)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4)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原理
A(1)(2)(3)(4)
B(1)(2)(3)
C(1)(3)(4)
D(2)(3)(4)
5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哲学寓意是()
(1)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4)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5)事物内部特殊 矛盾 规定其特殊本质
A(1)(2)(3)(4)B(1)(2)(3)(5)C(1)(2)(5)D(2)(3)(5)
5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因为()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D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5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四季循环,昼夜更替”的共同点是()A都是一种因果联系
B都是事物的质变和发展
C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D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据此回答:
58、该成语主要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
59、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指导意义有()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而要正视而不能躲避矛盾(2)我们要懂得“福”与“祸”是对立的因“福”得“祸”是绝对的,日常生活中要善待“祸”(3)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且都是积极的,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矛盾双方的转化(4)老翁因其儿子没被应征入伍,战死沙场而认为是“福”是不对的,因为他的观点违背了一分为二的观点,混淆了战争的性质界限 A(1)(4)
B(2)(3)
C(1)(2)(4)
D(1)(3)(4)60、下列看法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
A积劳成疾
B声东击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 61、下列成语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
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艰难困苦,玉汝于成C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D满招损,谦受益 62、“过犹不及”在哲学上符合()的辩证关系
A内因和外因
B量变和质变
C认识和实践
D主观能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 6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
A包含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B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C揭示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D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性 6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认识论看是()
A实事求是的态度
B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态度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D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方法 65、“盲人摸象”的哲学寓意是()
(1)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2)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3)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4)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只从感知事物局部特征下结论是错误的
A(1)(2)(3)(4)
B(1)(2)(3)
C(1)(3)(4)
D(2)(3)(4)66、“生不逢时”包含的哲理是()
A人生价值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C人生价值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D提高全面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67、“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答案(成语哲理)1----
5、BDDCB 6---
10、CBACC
11--
15、CDADD
16---20、DCBDC 21--
25、ACCDD
26-30、CBCAD
31---
35、CBBBD
36--40、ACABB 41---
45、ABCDD
46--50、DBACD
51-
55、BCBBB
56----60、DDAAD
61-65、BBCDD 66-67、CB
1、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C、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
D、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2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1)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2)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1)(3)(4)
B、(1)(3)
C、(3)(4)
D、(1)(2)(3)(4)
3、上题材料中的“行”体现了()
A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靠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
D对事情要有所耳闻
4、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
⑴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⑵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⑶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⑷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⑸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
A、⑵⑸
B、⑴⑶⑷
C、⑵⑶⑸
D、⑵⑷
5、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荀子说:“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据此回答
6、荀子的这句话表明()
A一切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B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关系
C要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D由于人们易受现象的迷惑,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7、我们不受大蒙蔽而明大理,就要()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3)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4)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A(1)(2)(3)
B(2)(3)(4)
C(1)(3)
D(3)(4)
8、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9、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一观点说明()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B、主观比客观更重要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矛盾着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10、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正确阐述了()关系
A、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B、金钱和人生价值 C、事业理想和艰苦奋斗
D、个人与他人、社会
11、对孟子的上述观点正确理解是()
⑴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⑵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⑶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⑷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精神贡献
A、⑵⑶
B、⑴⑵
C、(1)(4)
D、(3)(4)
12、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
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
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
13、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他已经()
A、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认识到君主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C、感觉到群众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作用
D、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4、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体现了()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
B、外因对事物发展是不可缺少 C、在事物发展中,内外因同等重要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5、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诉我们()
A、忧患与安乐、逸乐与灾祸是矛盾的 B、要反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
C、享乐主义具有危害性,应该反对
D、必须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应该先前看
16、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
⑴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⑵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⑶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⑷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
A、⑴⑵⑶⑷
B、⑵⑶⑷
C、⑴⑵⑷
D、⑴⑵⑶
17、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A、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双方是根本对立的 C、双方的转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D、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18、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
A、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9、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 20、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A美与恶都是主观自生的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21、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他的观点()
⑴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⑵在认识理论上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⑶批判了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感性的活动的观点⑷肯定了人的抽象思唯能力和预见能力 A、⑴⑶
B、⑵⑷
C、⑴⑵
D、⑵⑶
22、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段话体现哲理()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C、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的过程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23、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说明()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
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 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D、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24、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诉我们认识论的道理是()
A、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B、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C、信言是否美,美言是否信,关键要看言是否符合客观实际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2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其中包含的哲理有()(1)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1)(3)(4)
B(2)(3)(4)
C(1)(2)(3)
D(1)(2)(4)
26、“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轻重、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轻重、大小事无条件地相互转化
D、量变与质变存在根本区别
27、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这一思想体现的哲理有()
⑴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 ⑵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的⑶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⑷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⑶⑷
D、⑵⑶⑷
28、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了下列哲理()
A、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B、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C、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D、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
29、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哲学含义是()
(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有了先进的认识工具,人们就能认识事物(3)生产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认识工具的发展(4)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促进了实践的发展 A(1)(3)
B(1)(4)
C(2)(3)
D(1)(2)30、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这说明()
A、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从现象开始
C、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
D、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过程,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31、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话体现哲理是()
(1)认识是变化发展的(2)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A(1)(2)(3)
B(2)(3)(4)
C(1)(2)(4)
D(1)(3)(4)32.<<易·系辞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由穷到变,由变到通,由通到久
B事物矛盾发展到了尽头,就必然发生变化,以解决矛盾,这样,变化后的事物又顺利地向前发展,不断解决矛盾,事物就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因而可以长久地发展下去
C事物由穷到变,到通,到久,无限地发展下去 D穷则思变,变则思通,通则思久
33.《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表明了()A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的C人们不能否认或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34、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⑴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⑵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⑶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⑷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A、⑴⑵⑶⑷
B、⑵⑶⑷
C、⑴⑵⑷
D、⑴⑶⑷
35、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从哲学上看,这句话()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的条件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36、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37、上述事实启示我们()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
C、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学习书本知识
38、《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观点看,这段话表明()
⑴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⑵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⑶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⑷自然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A、⑴⑶
B、⑵⑶
C、⑶⑷
D、⑵⑶⑷
39、《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近。......此兵法之胜,不可先传也。”这说明()
A、人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变化面变
B、事物有真象和假象,真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假象以否定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
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撇开事物的现象而抓住事物的本质D、事物的本质是很难把握的
40、《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中包含的哲理是()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B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D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41、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对()的回答
A、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
B、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问题 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
D、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42、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
A、都肯定了世界观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质
C、前者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 D、都肯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43、赫拉克利特说:“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火。”这说明()
A、世界的本质是火
B、世界上没有神
C、事物都有发展过程 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44、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1)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2)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3)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4)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A、(1)(2)
B、(2)(3)
C、(2)(4)
D、(3)(4)
45、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46、亚里士多德说:“在任何状态中或在某一状态中的一只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他是用()的观点看问题。
A、片面
B、形而上学
C、孤立
D、联系
47、黑格尔说:“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这反映了()的观点。
A、发展变化
B、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特点
C、对立统一
D、物质离不开运动
48、法国哲学家康德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
A、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展规律等同于制造规律
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 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49、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段话的含义是()
A、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
B、必须将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 C、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0、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只有命令自然才能服从自然
B、按规律办事则事倍功半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D、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
变成自然的奴隶
51、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象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是()
A、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获得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B、在充分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香甜的蜜”,理性认识是“采集的花粉”
D、培根的比喻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取消哲学家和蜜蜂工作的不同特点
52、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辨。”这表明()
A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
B矛盾双方各有其共同之处
C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
D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 53、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的 B、世界上事物虽然都有矛盾,但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又是不相同的 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D、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54、法国作家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这句话强调的是()A、理想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B、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C、人要有物质生活,更要有精神生活
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
55、雨果说:“动物是生存,而人则是生活。”对这一论断分析正确的是()
(1)生存是动物本能的欲求(2)动物的生存是自然界中被动展开实现的(3)生活是人的自然属性在客观世界中的表现(4)人的生活是在社会环境中即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展开并实现的 A、(1)(2)(3)(4)
B、(1)(2)(4)
C、(1)(2)(3)
D、(2)(3)(4)
56、德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比喻告诉我们()
(1)理想不是现实,二者是根本对立的(2)理想的确立和形成,仅是理想通往现实之路的一个环节(3)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4)今天的理想必然会转化为明天的现实 A、(1)(2)
B、(2)(3)
C、(3)(4)
D、(2)(4)
57、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话说明()
A、理想源于现实
B、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C、理想和现实是辩证统一关系
D、要树立崇高的远大理想
58、恩格斯说:“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这告诉我们()A、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B、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C、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D、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59、爱因斯坦说过:“成功等于艰苦奋斗+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从理想角度看这说明()A、要实现理想,必须经过艰苦奋斗
B、发现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只要付出汗水,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D、艰苦奋斗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60、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这表明()
A、理想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
B、理想是人们前进的动力 C、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D、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61、“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理解对的是()
⑴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笔直的⑵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⑶它不懂得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⑷它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⑴⑵⑶
B、⑵⑶⑷
C、⑴⑶⑷
D、⑴⑵⑷ 62、根据上题观点揭示的正确道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
⑴准备走曲折的路 ⑵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⑶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⑷不怕走笔直的路 A、⑴⑵⑶
B、⑵⑶⑷
C、⑴⑶⑷
D、⑴⑵⑷ 63、“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
A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B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D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64、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其中包含哲理是()
A、人应当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B、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D、崇高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65、“从来凯歌出艰难”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66、“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⑴认识来源于实践 ⑵实践对认识具有反作用⑶科学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⑷实践是社会和历史性的活动
A、⑴⑵
B、⑴⑶
C、⑵⑶
D、⑵⑷ 67、“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这告诉我们()
⑴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推移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⑶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⑷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A、⑴⑶
B、⑵⑶
C、⑶⑷
D、⑴⑵⑶⑷ 68、“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宝的旅程。”其含义是()
⑴人生要有理想,理想的实现要靠奋斗⑵只要有理想,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⑶理想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⑷“立志”与“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A、⑴⑷
B、⑴⑵
C、⑴⑶
D、⑵⑷ 6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句话表明()
⑴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精神⑵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⑷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 A、⑴⑵⑶⑷
B、⑴⑵⑷
C、⑴⑵⑶
D、⑵⑶⑷ 70、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今日西方教育家断言:“不提高就死亡。”这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事物是运动的,学习无止境 C新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71、“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寓意是()(1)、事物是普遍联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具体的(2)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事物的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A(1)(2)(4)
B(1)(2)(3)
C(2)(3)(4)
D(1)(2)(3)(4)72、“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名言揭示的共同哲理是()
A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B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 对立统一是普遍现象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73、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A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B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的 C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4、古人云:“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1)、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2)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3)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4)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1)(4)
B(1)(3)
C(1)(4)
D(2)(4)7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是()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6.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 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7.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
A. 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 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D.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78.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
A. 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B. 在一定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
C. 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
D. 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79.“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A. 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B.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C. 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
D. 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
80、“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
A.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着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答案(名言哲理)
1-5DCBDD
6-10CDCCD
11-15ACCDC
16-20CAACB
21-25CDDAC 26-30ABDAA
31-35ABABC
36-40BCBBB
41-45DCDAA 46-50DCBBC
51-55BDBCB
56-60BBCAC
61-65BABAC 66-70BCACB
71-75BDDBB
76-80BAABB
第四篇:为什么要学习书法
一书法是中国的国粹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艺术.一对八十多岁的日本夫妇,来到广州美院进修中国书法两年,妻子发言说: “通过中国古人精妙绝伦的书法,我们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伟大,中国历史的伟大.” 日本人是如此的重视书法,作为我们中国是书法的母体国家,更应该重视书法.以致不落后于别国.书法需要我们来传承,振兴和发扬!可想而知,我们的责任是多么地重大!
二书法具有深厚而鲜明的人文性, 中国书法史,也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史,研究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文化史,必须要研究中国的书法史.因为大量的历史资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和中国文字有关,甚至与书法有关.如果我们要研究中国的这些历史,不懂书法的话,那就是闭着眼睛走路,或者是瞎子过河.连书法里面的文字都认不出,这还能研究出什么东西出来呢?
三书法是一门技巧,学习书法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同时也可以益寿延年.自古道:“人逢七十古来稀,”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活了七十六岁,柳公权活了八十七岁,欧阳询活了八十四岁,现代书法家中,启功活了九十三岁,苏局仙活了一百零三岁,于省吾活了百多岁,不一一举例.日本大多数妇女都在学书法,这是她们深知学书法可以养颜,使人青春长驻,是一剂美容良药.四书法是门很深的学问,通过学习书法,可以增加和丰富很多知识.如:文学, 诗词,文字学,历史,地理,哲学,美学等等,古今大书法家莫不是大学问家.五书法可以修行品德,遣兴怡情,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一个具有较高艺术造诣的人,其品德亦佳!一个书法爱好者,一般都比较有文化,有知识,有含养,有气度,文质彬彬,知书达礼!
六学习书法可以提高我们的书写水平,常言道:“一貌惊人,一语惊人,一笔惊人”,字写得好看,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增强自身的自信心,提升自己的形象!在日常工作和日常生活当中,能得到诸多的便利!字写得好的人,被领导器重,直接提拔者也大有人在.一笔好字,享益一生!
七学习书法可以磨练意志,学习书法需要静心,耐心,韧性和恒心;在常期的书法学习当中,逐渐培养了自己的毅力,也会逐渐改变掉懒惰的习惯!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的习惯!
八学习书法会养成读书和写字的好姿势,一个学习过书法的人,一般都不会近视和驼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站有站姿,坐有坐姿”.自然就会透露出一种文雅的气质和形象!
九书法是一种汉文字的载体,是文字语言表达的工具, 它能清楚地传递我们所要表达的信息.如果你写的字别人看不懂,甚至过了一段时间连自己也看不懂,这怎么能达到你所要表达的目的?!
第五篇:为什么要学习书法
为什么要学习书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脑已经普及,在相当一部分人的意识中,认为键盘比手书更实用。然而事实上,不管电脑打字多么方便快捷好用,都永远无法取代书法所带来的益处。学习书法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过书写本身,对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有极大的益处。
首先,学习书法可以修养品行,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作为一门文化艺术,学习硬笔书法对于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是大有裨益的。黄庭坚说:“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致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古来许多书法大家,都有高尚的品德,它们都以独特的形式熔铸于书法作品之中,我们学习硬笔书法,也能从历代书家的高风亮节中得到熏陶。其次,学习书法可以倡兴学问,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学习书法中会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诗词歌赋、礼仪道行德、修养文章,这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气质修养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由学书而悟到读书的重要,这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的第二个收获。陆维钊先生在谈学书“三利”时说过这样的话:“由学书而导吾人于向学之途,以兴起探求学问之兴趣,又其作用之一也。”确是很有见地的。
再次,学习书法可以静心养气,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书法与练气,气相融、理相通、法相仿、效相同。书法是一种文气功,能调身、调意、调息;健身强体,延年益寿。书法以其千变万化的线条和形体结构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更能使我们的高级计算机——右脑无限升级,让人锻炼出大容量的右脑记忆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学习书法可以磨砺意志,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在书法练习的过程中反复不断的重复过程可以培詎人的细心和耐心从而逐养成习惯,使人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陆维钊先生说”研究书法,又必注意书写之无讹、始终之不懈。无讹,乃心细之证;不懈,见忍耐之力。最后,学习书法可以求美创新,提高人的审美素质。书法是一门高雅艺术,它抽象了天地万象之形,熔入了古今圣贤之理。因此,学习书法,有净化人的灵魂,驱逐邪俗之气,提高审美素质的作用。陆维钊先生说得好:“而(书法)欣赏的人,对名家作品,正如与英雄(沉雄、豪劲)、美人(清丽、和婉)、君子(端庄、厚重)、才士(倜傥、苍古)、野老(浑穆、苍劲)、逸者(高逸、幽雅)相对,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情为所渗透,人格为所感染,心绪为所改变,嗜好为之提高,渐渐将一般娱乐上之低级趣味转移至高级。” 由此来说,学习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对人的一生来说必不可少,尤其是它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或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根本和骄傲,都是电脑打字永远不能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