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时间:2019-05-12 03:3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第一篇: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主题教学使语文教学重组知识结构,建立起语文课程体系,推进母语文化的发展,更好地为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发展奠定基础。论文通过对主题教学的了解,把握主题教学的内涵,并归纳出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希望通过对主题教学的学习,能够给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一些启示,提供一个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主题教学,内涵,启示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一直是教育改革研讨的重要课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是一个关键,引起了众多教育专家和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当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公式化、机械化的现象,以致语文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厌学,最终导致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为了使语文教学走出这种困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育界提出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主题教学。这是由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提出来的,主题教学的提出,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材两者之间的有机整合,把听说读写统一于一个主题之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积累知识,丰富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同时重视民族文化和生命意识的培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珍视生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达到学语言、训思维、经营人性的目标。

一、主题教学的含义和特点

(一)主题教学的含义

主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所谓的“主题教学”,就是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具体地说,主题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具有共同主题的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

[1] 性教学。主题教学就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促进生命成长的主题,它有着丰富而

深刻的内涵。对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主题教学的具体要求

主题教学立足于语文教材,从课文的言语内容和形式中,获取具有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价值的核心“语词”即“主题”。其体验、发现的过程称之为“主题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张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现状,课程单元和教材自身出发,围绕一个主题,通过拓展迁移,以“积累、感悟、创造“为形式,由主题为关键,再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确切的说就是要挖掘出的文章的哲学主题或文化主题,把那些散乱的拓展材料串联起来,提炼升华,形成立体的主题教学效果。但这并不是说要跳文章本抓主题,而是立足于课文,坚持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取向,从课文的主题中挖掘出促进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价值主题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主题教学遵循“积累——感悟——创造”三位一体的主题教学模式,通过生活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升华自我四个步骤完成由主题确立到创设主题教学情境到升华文章主题的教学实施过程。在主题教学中,抓住主题,从生活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自身感悟。

教学时以课文为主体,在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的同时注重字词句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多角度地把课文理解透彻。理解文本,首先要从文字入手,抓住文字的字音、字形、字义,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成语、典故的积累,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能力。主题教学引导学生从作者巧妙的语言文字的背后挖掘蕴含深刻的主题思想,体会课文深刻而丰富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拓展课外知识,加强与文本有关或相似的篇章阅读,对比阅读,找出文章主题的共鸣处,多角度、多渠道地理解课文的“主题”。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把散乱的课外资源组合成课文主题,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得到整体的认识和升华。通过朗读从文章语言中提炼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中的感情,在教学中运用朗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诵读,将课文中的感情读出来,并仔细体会,将酝酿在心底的感受表达出来。

主题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文本的特点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多角度诵读法;创设主题情境法;课堂对话法等。这样比起传统的教授法来要好得多。

(二)主题教学的特点

主题教学的特点是:一是丰富性;二是基础性;三是发展性丰富性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强调积累。即从文章的主题出发,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加大课堂知识容量。主题教学根据主题相同或相近,向着语文的广度拓展材料,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把有限的教学内容无限扩大。基础性

主题教学的基础性体现在“三个一”的语文教学目标上,即“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主题教学从基础出发,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并根据主题教学自身特点,根据不同年级特点都有不同的要求发展性

主题教学的发展性体现在它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当“设计师”又当“建筑师”,上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所达到的思维深度,情感浓度和理解高度,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备学生”,并深入地解读教材、运用教材、拓展教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现象到本质,形成教学阶梯。

二 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主题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题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推广运用,对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儿童的人文素养,培养儿童的语文学习能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注重实践,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主题教学的理念除了注重课堂教学外,还主张让孩子们懂得在广阔的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收集广告语、谚语、春联;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现象,讨论社会的热点话题;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界的美景。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要将语文引

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立足课堂将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语文教学由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场所,根据主题教学的这一理念,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文并紧密联系生活,着眼于“课堂即生活”,比如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主题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与挫折,面对这些困难与挫折自己是怎样做的,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扮演各种角色进行采访,了解不同的人对待困难与挫折的态度,从而营造一个开放性的语文课堂。“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将生活实践与语文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用自己的思想去畅游语文世界,真正地将生活融入课堂,学会感受自然,体验生活,感悟人生,感受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感受人世间的真善美。

(二)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教师要引领学生敢于向教材质疑,敢于向名人发难,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通常我们上课的时候习惯性地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展开教学,内容机械化、公式化,老师满堂灌,把学生当初录音机,教师成了传声筒,漠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主题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这种弊端,致力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文教学分为课前、课内与课后三个阶段,课前,是教师指导学生预习自学阶段,在教学新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对课文及相关资料进行预习,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按老师的规定有序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课内,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边读边思考,品味语言文字的美。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学质疑,不问就要问,更要注重学生自身的独特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学生

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与合作精神。课后的复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巩固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有针对性。

(三)教师角色的转换

主题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要明白我们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学会自我创新,自我超越,做到与时俱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语文教育和德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不能满足于当好教书匠就行了。每一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方法,没有创造力老师就没有学生的创造力。要明白语文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不同观点,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要明白教师与学生间应该是平等的,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间心灵交流的过程。

总之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教材、课堂、教师方面的进行全面改革,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注释

[1]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8 [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人民教育,2004(12).

[3] 张微.“主题教学”—迈向语文教学更恢宏的境界[J].上海:基础教育,2007(02).

[4] 王晶.初中语文主题教学初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6] 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8] 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9]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雷州市英利第二中学廖萍英***524251

第二篇:《三字经》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三字经》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三字经》的主要内容

《三字经》自问世七百余年来一直是儿童启蒙的必读之书,其编写甚为精彩,内容引经据典,涵盖了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等等。书中备述做人之道、为学次第,涉及自然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多姿多彩。依据文意可以将全书分为六大部分。一,人性教育篇,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二,伦理道德篇,从“为人子,方少时”到“首孝弟,次见闻”;三,名物常识篇,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不同”;四,习学次第篇,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五,历史更迭篇,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六,劝学篇,从“口而诵”到文尾“戒指哉,易勉力”。这六部分中心思想虽不同,但却贯穿着“教之道,贵以专”这条主线,突出教育儿童求学、立志,走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集中反映了儒家的人生义旨。除了作为集中的儿童识字课本外,《三字经》又担负起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任务,其中名物常识篇、习学次第篇和历史更迭篇都是属于知识教育的范畴,所占比重比较大。思想教育除三纲五常外,更多的是在进行勉励读书、为人处事的教育。识字、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丰富的内容、不朽的精神流传至今,可以说是一部“千古奇书”。

2《三字经》的特色

《三字经》诞世以来历代学者对其修订推广,不仅在汉族广为学习,还被翻译为满文、藏文、蒙古语等多种版本,并先后传入日本、欧洲,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由此可见,该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与其特色密不可分。

2.1从教育目的角度分析

中国古代蒙养教育的目的是“蒙以养正”。养正,培养正气。蒙以养正,指对儿童的培养应端正其思想品德,这表明了我国古代童蒙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从儿童时期起,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教育,使他们得到良好的陶冶,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品德。古代给予童蒙教育以极大关注,许多大家都认识到儿童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如南北朝的颜之推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之为则为,使之止则止”。南宋朱熹认为小学阶段(8~15岁)的教育是打基础阶段,将之比喻为“打坯模”阶段,打好圣贤坯墣至关重要,大学阶段才可以在次阶段上加工打磨,便可以成为圣贤之上。无论如何重视幼童阶段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良好品德的形成,即“养正”。北宋张载提出了明确的“蒙以养正”的德育思想。“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不懂事的孩子,二是指事情的未发状态,即儿童在尚不懂事之前或错误价值观念未萌发之时,对其进行恰当教育,培养优良品格。成书于理学盛行的背景下的《三字经》,儒家气息浓重,“善”、“孝”、“礼”、“仁”、“勤”等思想在书中尽显,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美德,事实证明而儒家两千年的道德教育是很成功的,这些思想都深植人心。《三字经》在进行识字和文化教育的时候,始终伴随着道德教育,这是其灵魂所在。教会儿童做人处事,勤奋刻苦,其目的定位是符合社会和个人需要的。例如在书中的第四部分关于学习内容,提及的经籍蕴含的德育思想都是为它的根本目的服务的。在第一和第六部分更是通过例子来凸显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更多地将《三字经》道德类读本,在德育的统帅下,辅之以智育和美育,把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价值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善”突显出来,意在作为人们道德规范的第一标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也极有价值。以德育为先的教育目的的确定,再确定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水到渠成。

2.2从语言特色角度进行评析

周谷城说:“有的蒙学书能够长久流行,为社会长期接受,在传授基础知识,进行道德教育方面,采用易于上口记忆的形式等方面,确实有长处和优势……仅仅在这一点上,既有其文化价值又有教育是价值。”《三字经》在语言方面的特点也是其成功的一大法宝。2.2.1文字浅显易懂,语言精练

书中所选文字在当时都是一些很常见的字词,放在今天的阅读教材中大部分也是常用字,而且语句简洁明了,有些近乎口语。如“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浅显的文字使内容通俗易懂,适合各个层级的人们使用。此外《三字经》语言精练,不管哪个版本的差别并不大,全书1200多字就涵盖了六个方面,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其中第四部分200余字就把四书的作者、内容,六经的传注以及有代表性的国学典籍讲清楚了。第五部分用400余字讲述了古代朝代更替、帝王兴衰、历史巨变,几千年的历史做了准确概括,这种口诀式的启蒙方式对历史知识的普及具有良好的效果。

2.2.2句式整齐,便于诵读

《三字经》因三字一句而得名,这种三言得结构形式短小活泼,易于朗读,且隔句押韵,非常带有节奏感,声调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孩子们自然是喜闻乐见,非常利于在民间口耳相传,具有语言上的美感。所以即便在蒙学式微的背景下,《三字经》却依然能够传承至今。

2.3从学习方法角度进行分析

2.3.1读书、识字

宋代蒙学十分重视对儿童进行严格的知识训练,强调基础对儿童今后发展的重大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儿童在“读”字上下狠功夫。据记载读一本《三字经》约半年时间,除了熟读成诵之外,还要求对基本字词的掌握,即识字在先,然后在进行读写最后是作文。区区一千余字的小册子需要半年时间,可见要求严格。当然在读法上也有要求,程端礼在《程氏家塾都市分年日程》中明确指出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主张,在读书的时候必须高声诵读,字字响亮,对所读内容“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直到熟读成诵。这种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遵循了儿童智力的发展特点,即多记性少悟性,符合儿童语文学习规律。显然是合理的。此外宋代蒙学还严格要求儿童良好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的培养。读书时书桌整洁、爱护书本、身体端正,这些都为后代所继承。

2.3.2重视教育规律,激发求知欲

《三字经》对读书的顺序做了清晰的梳理“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孝经通,读诸史”,古人遵循这条读书顺序,一本书一本书按次序踏踏实实啃下来,背下来,再经过塾师的“开讲”、自我的领悟,日积月累而逐渐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这些书目的安排是按程度深浅排列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扎扎实实地学习后再循序渐进地前进,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三字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其内容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切于实用,以典型人物、历史故事为切入点来进行。内容趣味性和强,其中不乏忠孝勤奋的故事,让学习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既通俗又有趣。在谈及大自然时列举的水陆草木、飞禽走兽、六谷六畜均能贴近生活,是孩子们看的见摸的着的,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要求。在谈到算数、学会认字时,写到“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将数字顺序的推进和识字由少到多的巧妙结合起来。通过对《三字经》上述三方面的研析,可以找到很多有价值的地方,对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学也有所启示。在今天的“读经教育”的争议中,有学者力证这些蒙学读本不能“蒙以养正”,甚至毒害匪浅。笔者在这里所讲的启示不是意在把《三字经》还原到今天的课堂内外或教材编写,这是不现实的。所意在于抽象到教育目的,具体到学习内容,细化到学习方法等层面。

3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语文是一门课程,更是贯穿于生活、学习各阶段的一种应用手段。“语”指口头语言,“文”指书面语言,口语和书面语就构成了语文最基本的要素,能力、感情和方法等都建立在这两个因素之上。3.1语文教学的基础——识字教育

古人把识字作为开端,识字量定为二千左右,这是长期教学实践得出的结果,然后再进行读书写字,并同时扩大识字量。读完《三字经》显然不够量,仍要读《百家姓》和《千字文》,三本书一年多读完识字量就可以达到2000,效率极高。新课标规定小学三、四年级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却用时四年,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效率上都较低。今天的小学生虽然有很多校内外的知识和技能要学习,但是他们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能力有很大提升,识字是进行学科学习的基础,我们应该提高小学识字率。今天有一系列的提高识字率的教学实验,能较好的实现高效快速识字教学的目标,为阅读打下基础。小学语文学习中拼音学习在低年级很重要,但是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既无形象可言,也无兴趣,在短暂的新鲜感之后可能是对拼音的厌恶。识字的方法很多,不同版本的教材也对古代韵语形式进行了借鉴,效果正在被验证中。小学识字量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小学低年级主导学习任务之一就是识字,识字的效率应提高,一线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识字教学,扎实打好基本功,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3.2小学语文学习方法——读、写结合

蒙学强调读诵,《三字经》亦符合这一要求。儿童的理解力低,大多靠一遍一遍的复述、朗读来记忆,这个时期儿童的记忆力是极好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记忆力是从零岁开始,一至三岁有显著发展,三岁至六岁进展更为迅速,六岁至十三岁,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至十三岁为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制高点,二十岁以后,心境稍微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小学阶段是记忆发展的关键期,若错过这一时期,效果很难如人意,进行补偿也会付出更大代价。今天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例如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教学等,课堂气氛是轻松了很多,但是孩子们究竟学到了多少有用的知识,基础教育的“基础”打的有多牢固,不可知否。在陶冶心灵,交流感情的同时,口语、发音、识字、记忆等这些基本技能决不能忽略。现在儿童随大流发音,发音不标准,阅读能力差,小学过后很多内容早就忘记了,成人更是有类似的情况。读不仅可以加强记忆,培养语感,更能引导学生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熟读成诵并不是一种负担或强求,这个时就要训练孩子的记忆力,记住了以后长大了也会有印象,甚至可以脱口而出。此外,写字也很重要,从基本笔画、基本字形和基本结构练起,为书面语的应用打好基础。读和写结合,不仅可以加快认字,更是对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

3.3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 新课标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值与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下又有阶段性目标。例如总目标中要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智慧,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等。阶段性目标在一、二年级主要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可以看出总目标强调的是情感与能力,阶段性目标突出了基本技能的学习。小学低年级重点是基本技能的掌握和个人品德的初步引导。《三字经》的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是同步进行的,并与生活知识、历史文化知识相联系,展示了许多易读易记的韵语,教儿童背诵,铭记于心,按所学格言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三字经》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儿童从识字读书起始就置身于这种文化中,可以奠定学生的文化底色。《三字经》以儒家价值取向为准,有操作性较强的德育目标,符合社会及个人发展需求。而今天我们的课程目标很丰富,也很具科学性,但效果并不明显,除去外部因素,目标本身也值得探讨。如目标设定太多,结果哪个都不理想,目标中没有一条纯粹的主线。教师们也许可以借鉴《三字经》将目标突出纯粹一点,在低年级突出“善”,而不是苛求若干目标同步实现。《三字经》经久不衰,归根结底是其对民族传统教育的尊重,对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我们应该珍惜这份财富,继续研究并运用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因素。

作者:曹美红 单位: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陈娜娜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对外汉语专业2011级本科1班,陕西 汉中 723001)

指导教师 杨倩

[摘 要]教学方法是指导教学实施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对对外汉语教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分析,确定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迁移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可行性。同时,吸收借鉴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优秀之处,如兴趣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将其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使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更加完善,更好的指导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实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对外汉语教学

;现状

;启示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而汉语的推广也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增进我国与国际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各高等院校学汉语的外国学生的日益增多,对外汉语教学也逐步成为我国教育走向世界的一条重要渠道。现在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都已经把汉语列入高考外语考试任选科目之中,今天的汉语教学已经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也是世界性的事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重视。而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内涵丰富,小学语文教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得以提高的重点学科。对外汉语专业作为一项新生的事业,其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地教学工作者投身到对外汉语教学的队伍中,吸收借鉴小学语文教学的精华,研究出更完善的教学方法,进一步促进汉语的推广和中华文化的传播。

一、小学语文教学及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

1.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以来,积极贯彻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的课堂角色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另一方面,教学课堂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学生走进自然,制作植物标本等,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学手段也开始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多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注重小学生语文个性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工作素质不断提高,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得到了有效开展;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逐渐形成,学生积极地情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越来越人文化,越来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框架更具体,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2.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分析

国家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不断重视,自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小组成立以来,就开始大力致力于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完善,国家也制定了很多方针政策,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在2001年的时候,首次设立了“国家汉办项目经费”,大幅增加了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投入。在2001年教育部还设立了《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资助项目》。同时还确定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是由国家由党领导的由特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殊性质的学科。

教育体制不断完善,教育素质不断提高,自1978年出现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本科学历教育以来,至今有了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到今天,我国对外汉语教师规模已经不断壮大,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外汉语教学虽然得到了不断发展,但仍存在着不足之处:

(1)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不够专业化。近年来,对外汉语专业虽然不断得到重视和发展,国内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也在逐年增多,但真正到海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人数毕竟在少数,而大部分毕业生则选择留在国内从事着相关专业的工作。因此,在海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中,大多为国家汉办派出的志愿者、在职教师、实习生以及自费出去的人群,在教师队伍上显得不够专业化,有的对外汉语教师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学习,这对对外汉语学习者来说是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2)教材不够多样化。不同的学习群体都有各自的特点,每种教学大纲下可以编写出有针对性的教材,这也给学生和老师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但除了课本教材外,还应有相应的课辅资料,如:汉语点读机,汉语挂图,汉语影像制品等,让他们能够从多方面了解汉语,学习汉语,减少课堂学习的压力。

(3)教学内容不够多样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教授语音、语法知识外,还可以对有一定基础的汉语学习者讲一些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教学不应只是按部就班地照着课本知识来教,这个过程是可以多样化的。

(4)考试方式不够多样化。在这方面,像泰国就做的很好,泰国学生的学习从来都不是死学,他们更强调思考和动手能力,期末考试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如:表演汉语小品,朗诵汉语诗歌等,而不是单用一张期末试卷的成绩来判定他们学习汉语的好坏。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对外汉语教学目前还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各方面都还有待完善;而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并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教学经验相对丰富。此外,对外汉语教学强调把汉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教,重在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学是把汉语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来教,逐步完善学生对于汉语的运用及对汉语所承载的中国文化的学习。不论是把汉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教,还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来教,重点都在“教“这一层面。因此,同样作为汉语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迁移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很大的可行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1.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简述

语文教育是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得以提高的重点学科。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因此,语文教学方法的好坏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

(1)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就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创新。小学生对新生事物好奇心强,老师可根据这一特点,改变教学内容和目标,在教学课程中导入生活中有趣的新鲜事,进行穿插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

[i]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反映了在教学中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就是通过向学生展示具体的形象,使学生从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顿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创设情境方法有: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呈现出现实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因地制宜采用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等。无论用哪种方法创设情境,教师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根据不同的课程选择适宜的情境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小组学习探讨法

学生学习过程是不断改进的过程,个体总是单独思考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很难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只有学会与他人不断交流、探讨,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小组学习中,大家积极发言,不同的思维碰撞摩擦,弥补了思维的局限性,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合作学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能自由地参与探究和讨论,将学习内容深化到个人的学习中。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的探究基础上,个人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当学生自己对知识有了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才能更好的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没有个人学习就不可能达到小组学习所要的效果。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要认真听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哪些知识点掌握不到位,应该给予及时的提醒,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和模式单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节省小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教育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视听并用的理解记忆率,远远大于光看、光听的记忆率。”可见,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还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小学生智能发展。多媒体课件既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用于课外辅导,与其它常规教学相比有着很大的优势。

(5)教学角色互换法

老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人师表,又具有亲和力,使自己真正融入到学生当中,进行平等对话和教学,不断为学生探索知识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实际问题,应让学生畅所欲言,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共同概括总结出最佳答案。

2.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对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地说大家都好,应“具体到人”,点出该学生的姓名。这样不仅让受表扬的学生更自信,能够积极配合老师课堂教学,同时也给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学生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充满学习动力,课堂上积极踊跃地回到老师的问题,以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

建立规范的奖惩制度: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初级汉语学习者,毕竟刚接触汉语的学生都对汉语有着极大地兴趣。在中文角建立一个学生的日常表现评比栏,在上面订上卡片,卡片的正反面写上GOOD和BAD,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当场表现随时切换,每周获得GOOD和SAD数量不同也将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或受到一定的惩罚。比如:得到GOOD十个以上的学生,老师承诺会在期末成绩中加十分,而得到BAD超过十个的学生,要做五十个俯卧撑,此外还要完成比别人更多的假期作业,这样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与讨论

目前,我国的小学教学掀起了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高潮,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下,推行合作学习模式,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每个人都不应是单独的个体,都不可能独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存,彼此是相互关心与帮助的。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提倡合作学习,或许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合作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以及全员合作,我们可以依据具体的学习情境,选择适宜的合作方式。

对外汉语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合作学习与讨论,这是合作学习的主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外国学生在个体准备、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资料和意见,相互之间通过讨论,去粗取精,最终得出各小组的集体意见,将各小组的意见在全班交流,对比各自的思想,找到他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的真正的目的。

(3)创造“情境化”的教学模式以吸引课堂注意力

通过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学习,笔者认为对外汉语学生可以用话剧表演或者小品表演等方式,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将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角色联系起来,会让学生对人物形象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更活跃,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地结合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尽量创造“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初级或高级汉语学习者都可适用,能够使他们更好的用汉语演绎生活,将汉语与他们的生活相联系,让汉语播撒在他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里。

(4)最有效地利用教具

别出心裁的教学用具常常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是每节课的教具不可能每次都能做到花样不重。所以,除了根据课文内容尽量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生动形象的教具外,我们还应该充分而有效地利用那些最为常见而平实的教具,如:生字卡、多媒体等。

生字卡:不论是小学语文教学,还是对外汉语教学,在教学中都要从教生字开始。生字卡,它常用于对陌生拼音字母或汉字的教学。我们利用卡片上单一的字母或汉字来吸引学生对这种陌生化的集中关注,以便让他们迅速的掌握并理解。老师迅速地更换展示在学生面前的生字词,让学生逐一迅速地认读,老师再迅速而又出其不意地叫出那些能够既快又准确地认读的学生名字,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使得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并更积极的配合课堂教学,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语,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汉字或字母产生深刻的印象。

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中的运用,同样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多媒体生动丰富的图片和动漫效果能让学生产生极大地学习兴趣;图片的直观性能够更好地为生词、句子或文章释义,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做好多媒体课件,将文字与图片相结合,形象的表达出所要讲授的内容,使得课文要点更直观、更具体,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5)教学角色互换法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

笔者有一次在汉语课堂中,向某位学生提问,提问的知识点已经讲过很多遍了,但这位学生站起来一言不发,还吓得满脸通红。我走到他身边告诉他没关系,如果觉得困难,可以找其他同学帮忙,结果他找另一位同学帮他回答了问题。在这次提问过程中,我保护了他的自尊心,毕竟是十多岁的孩子,很在意“自我形象”,自那以后这位学生上课积极热情,也不爱做“小动作”了。角色互换,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汉语。

对外汉语教师在与外国学生的相处中,不仅扮演着汉语教师的角色,同时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当我们深处异国他乡,我们所代表的不再是我们个人,而是代表着中国,我们是中国公民,我们的言行举止,都将会使外国人对中国产生不同的认识,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作为一名汉语外教,对待工作应认真负责,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融入学生,了解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发散学生学习汉语的思维,让他们对汉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结语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有着悠久的历史,语文的教学体系相对而言也比较完善,这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对外汉语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虽然是两门不同的语言教学科目,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研究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吸收借鉴优秀之处(如:兴趣教学法,合作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之中,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丰富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内容,希望能够对对外汉语教师有一定的启发,更好的组织对外汉语教学,使汉语教学对象能更加愉快地学习汉语。此外,不论是小学语文教学,还是对外汉语教学,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二者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对于汉语零基础的教学对象来说,学习汉语,不只是局限于对知识的追求,学习的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的灵魂。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对外汉语教师本身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积累了更的教学经验,为对外汉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将更好的传播和发扬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毛海燕.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创设与情感教学[J〕.[3]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王红梅.“汉语热”与对外汉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年

第四篇:鲁迅的读写观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鲁迅的读写观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鲁迅先生虽然并非语文教育家,语文教学并未作专门系统的研究,作为一代文学巨匠,他为我们留下许多关于阅读、写作的宝贵论述,的真知灼见不但能给文学青年以教,也能给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以启。

启示之一:不要让读书“变成苦 ”。

读书至少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讲功课„„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书拿到手,就道“我在读书了%” 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事了。———鲁迅《读书杂谈》

《读书杂谈》一文,是鲁迅在广州知用中学的演讲稿。由于是在学校的演讲,所以对语文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教师以阅读教学为苦差,学生以阅读为苦事,并非自今日始,也并非 个别现象。其原因何在呢&是因为带了“利害关系”,是因为没有做到“随随便便”。读书成了职业的读书,而不是嗜好的读书。教师每教一篇文章,必定要条分缕析;学生每学一段文字,必完成思考题若干。课外阅读篇目也受到了指定,甚至哪些精读、哪些泛读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此一来,学生不能读自己喜欢的书,不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不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地读书,自然视阅读为畏途。读书于是也就沦为了“苦事”。应对策略:’、读书自主权适当下放。让学生自己选一些感兴趣的书读。!、灵活增删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师可以于教材之外,多为学生提供一些“例子”。学生从中总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文章。(、减轻阅读负担,多搞一些“零思考题阅读”或“不求甚解式阅读”。师生都不刻意追求其效果,吸收了多少是多少,而效果自在其中。学生一旦将“职业的读书”变成了“嗜好的读书”,就会出现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理想效果———“他在每一天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 启示之二:不提倡“硬写”。“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 ———鲁迅《答北斗杂志社问》“做不出的时候,我也决不硬做。”———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不可否认,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确实普遍存在着“教师硬要学生写”与“学生硬着头皮写”的现象。教师硬要学生写,是为了完成作文教学的量化任务,提高学生的作文应试能力。“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作文的题材、体裁、题目、篇幅等限定得过死。!、作文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与速度要求,什么时候作,什)!时间范围内作好,都有规定。不作不由学生决定。一般带有强制措施,如:批评、扣分等。在这种况下,学生只能硬着头皮写。他们 于压力,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只好在创作兴趣不浓、创作准备足、思维激活不够的状态下,搜肠肚,图解主题,拼凑素材,堆砌文,来应付交差。“硬写”是一种违背创作规律的 法。“硬写”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作兴趣丧失、创造激情泯灭;无病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概念化、式化的平庸之作、矫情之作、空洞作大量涌现。学生几乎都成了炮制文快餐的高手。应对策略:

!出题前作一些“可写性论证”,出无根基之题。尽量出那些学生感趣的、有生活积累的、有感可发、话可说的题目,少出偏题、难题、题。

"让学生充分占有材料,不写无备之文。只有生活经验丰富,头脑贮存大量信息的人,他的脑海里才出现浮想联翩、文思活跃的情况。一次作文前,都必须让学生作好材的搜集、整理工作。写议论文,要用上网、油印、口述、互相交流等式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占有一些事例 据与道理论据;写散文,要给予足时间让学生针对文题“精骛八极,游万仞”,让一些尘封的记忆重现,一些被忽略了的细节发出光辉;写状物,作文前要组织或布置学生观 实景、实物或相关图片;写人记,要让学生在作文前对相关人物进“明察”与“暗访”,掌握第一手材。

“临阵磨枪”授写法。通常的法是为学生提供范文并作写法评。但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写法菜单”,供学生参考选择。例如:写《春雨》一文,我们可以为学 生提供一份这样的写法菜单:、托物言志;’、融情于景;(、写人记事;)、其它。有了这样一个写法提示,学生就不会面对文题,茫然不知所措了。

$营造良好的创作心境,激活创作情绪。例如:作文的时间最好要在文思通畅的上午;作文课不一定非要在教室里上,也可以安排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作文课前或课中不妨听一听 轻音乐;课前不要批评学生,制造压抑和紧张气氛;作文不一定要当堂完成,当有的学生实在写不出来,冥思苦想仍不见效时,可以允许他们暂时放一下,让文思在潜意识中酝酿,等到酝酿成熟后再写,课前可以作一些心理暗示,让学生放松心情、集中心神;写抒情散文前,教师还可以采用“播放歌曲”、“吟诵诗文”、“激情导入”等方式“煽情”„„ 启示之三:在比较中揣摩“应该这么写”和“不应那么写”。凡是已有定评的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应该那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好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的。你看哪,它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从鲁迅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作文教学的好方法:在比较中求进步,在差异中悟窍门。

(一)比较名家的原作与定稿。

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从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原稿与定稿的比较中,悟出一套选材的窍门。魏巍最初搜集了近三十个事例,但最后却只选择了三个事例。学生细加比较,深入 品味,自然就会明白,材料不在多,而在典型。再如:研究鲁迅手稿也可以让学生大获启发。这里仅举一例。《藤野先生》中,“„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原稿的 “精通”原为“熟识”。这一改有如下好处:作为与“时事”配搭的词语,“精通”比“熟识”更为贴切;更重要的是,“精通”二字用在这里,饶有讽刺与挖苦意味。

(二)比较拙作与佳作。目前,在我国,关于名家的原稿的资料,并不是很丰富,也不易查找。我们不妨采取一些变通的方法:,、将学生的习作与相同题材或相同写法的佳作进行比较。例如:在学生未读《白杨礼赞》之前,先布置学生写一篇《小草颂》,写后与《白杨礼 赞》进行比较,揣摩象征手法的运用与多角度、多层次表现事物的方法;又如:在学生未阅读《麦琪的礼物》的前提下,告诉学生故事梗概,让学生将它写成小小说,写后与《麦琪的 礼物》作比较,学生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对名作进行“笨拙化改写”,将改写之作与原作进行对比,看一看“不那样写”好不好,从而进一步体会“应该怎么写”。例如:将《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由以“我”的视角叙事改为以于勒的视角叙事。学生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视角的选择对情节的展开、人物的刻画、主旨的突出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篇:中国古代教学智慧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中国古代教学智慧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Implications of ancient Chinese wisdom of contemporary teaching of language teaching

【摘 要】中国传统教学智慧是历经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验,最能够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其巨大适应性和优越性的文化成果。中国当代语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功利化、片面社会化和低效化,欲解决中国当前存在的教育问题,可以从古代传统教学中汲取经验,用以指导当代语文教学。

【关键词】教学;当代语文;传统教学;启示

【Abstract】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ere is a certain utilitarian, one-sided socialization and inefficient technology, we can solve these problems to seek the wisdom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eaching.Chinese ancient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the various teaching ideas can give us inspiration in teaching.【Key words】teaching;contemporary language;traditional teaching;revelation

蔡元培先生就教育问题曾指出:“教育应该采用欧美之长,孔墨教授之精神。”① 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欧美之长”已经入驻中国,形成了丰富的教学理论体系。但在百年的教学发展中,“孔墨教授之精神”却抛诸脑后。“孔墨教授精神”是蔡元培老先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教学思想的一种代表性说法,也就是说中国现代教学应该从中国古代教学中汲取优秀思想精华以指导现代教学的发展。但随着中国近代社会体制的落后和外来思想的冲击,以及随后的“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的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被排除在现代教学体制之外。伴随现代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再次崛起,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优秀再次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国的语文教育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1949年至今的语文教育我习惯称之为当代语文教育。在现在我国多数省份私塾之风渐渐兴起,这向我们展示了现代教学的部分缺失和中国传统教学中存在值得现代教学重新重视的内容。本文将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中提取智慧精华,启示当代语文教学,以建立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观念。

一、中国当代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的教育事业绵延几千年,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稳定的活动。但是中国学生受教育后的综合素质在全世界排名的话,却无法得到一个靠前的位置。中国受教育的学生总人数在全世界是排在第一位的。但是,人均素质估计应该是排在全世界倒数的。自从解放以后到现在的六十多年时间,中国的素质教育,进步并不大。所以,中国的教育现状在某些方面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础,因此语文作为一门承载母语的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当代教学中仍存在着一定问题。

(一)语文教学目的与教学原则功利化

所谓功利,就是说主体为满足自身需要并运用一定的手段所获取的物质利益。② 而这里所说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原则功利化指教学所追求的是眼前的功效和利益。具体表现为教学过程中以应试教育为主,追求升学率,就业率,并以百分比的方式作为教学结果的表现方式。语文教学活动对比其他学科,应更加注重人文性,更倾向于对学生的人格进行正确培养。而功利化的表现使语文教学活动流向世俗,破坏了语文本身的人文精神。

(二)语文教学内容与师生观念片面社会化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是通过社会接触将自己的行为、准则向社会普遍标准靠拢,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物质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产生不平衡的发展,使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片面进行,表现为教学内容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偏向社会技术的传授,而在道德素质的培养上,因与社会物质生活接轨较少而被忽视。语文学科的内容是文本与精神相统一的,是主观与客观相 ①钱永生.孔墨教授之精神与大学教育[J].大学教育科学,2006,(4),77.②杨光钦.大学的功利与功利的大学[J].辽宁教育研究,2004,(1),18.结合的,是充满人文关怀的。但社会化是许多精神内被忽视,仅仅是对文本惊醒形式化的解读。

在师生观念上,当代社会师生观念受西方文化影响,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自由与平等的,认为教师所授不必全部接受,应有个人观念,但有时这种追求社会平等关系趋于片面,忽视了学生思想的不成熟性和社会的复杂性,使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展开。

(三)语文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低效化

效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数量。而这里所说的低效,就是指在教学单位时间内,即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教学过程不当导致所达到的教学水平无法满足社会一般需求。具体表现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师生双向互动成为摆设,以及完成教学任务后学生高分低能、“仲永”现象①、博而不精、高学历犯罪形象、人才向外流失等。

二、中国古代教学智慧与当代语文教学

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欧美之长已进入中国百余年,其思想已经形成一定体系。取长补短固然是好,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与其向外寻求,不如回归本源。

中华文化五千年,教育事业也同样发展了五千年,这五千年的发展同样提供给我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只是被我们忽视了而已。欲解决当代语文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经历重重考验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其实已有了许多经验。即蔡元培老先生所说的“孔墨教授之精神”。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传统各家各派关于教学的思想浩如烟海,从中我们寻求智慧,用以对现代教学进行指导。

(一)教学目的——德才兼备

纵观中国历史,儒家的教学目的是“君子”,即“仁”“义”“礼”“智”“信”皆具的人;魏晋时期对教学目标的阐释是“得意忘言”、“穷理尽性”、“越名教而知自然”;南宋时期则有“培养德才兼备,文物相资,博学多才的人才”的说法。由此我们看出,尽管时代流派有所不同,但在教学目的上,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即“德才兼备”。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成为国之栋梁。

对比现代教学目的的功利化,中国古代教学目的不是短时间内的效益,而是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使受教者成为德才兼备的、对社会发展带来长久利益的贤才。

“德”在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心。”段玉裁进一步解释到:“内得于心,身心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才”,不仅指人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更包括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利用起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的能力。

《左传》中写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在中国的伦理观点上,讲求“立德”、“立功”、“立言”,这里立德为首。《中庸》总纲中也提到“尊德性而道问 ① 具体内容参见王安石的作品《伤仲永》

学”。这都表现了中国传统教学以伦理道德为最高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决定了德才兼备应“以德为本,由才成德”,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道,一个人若能自处在仁义中,那就是获得了最高的美德若是不能达到仁的地步,那就不能说获得了智慧。在《八佾》中也认为,一个人没有仁的心,就算有礼的意识和奏乐的技能也是没用的。这都说明了以德为本的观点。同时,“未知,焉得仁”的观点又说明学生会在掌握广博的知识、智能良好发展后进一步够陶冶情操,提高道德品质。

事实上,我们无法准确分别德与才孰轻孰重、孰先孰后,但可以肯定的是,道德培养与才能提升在学校教学中不可有所偏颇,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了解,“德才”所展现出的教学目标,是古人对学生坚定的意志、勤学好问等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和重视,以及将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共同发展作为预期目标而前进。

由此可见,传统教学目标的索要培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是既具有丰富的到的认知,又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感,还具有完善的道德行为,并由德成才,由仁而知的人。这种教学目的观是人文性与功利性的完美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完美体现。语文教学更是需要确立德才兼备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将学生培养成为思想积极向上的对社会有力的人。

(二)教学原则——讲求实用

教学原则是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在现代教学追求就业率升学率的功利化教学原则下,许多教学原则被教育者忽略,造成学生的教学结果产生落差。重新把握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成功开展的重要条件。

中国传统的教育原则具有丰富性、形式多样,在教学活动中虽未明确提出教学原则这一明确概念,但就其发展表现过程,可以概括为“讲求实用”。其中,“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四大教学原则是我们最为值得借鉴的方面。

1.“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中国教育家孔老夫子在因材施教方面堪称楷模。孔子重“知人”,他根据学生所表现出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在《论语》中,孔子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分科教学:对颜渊、闵子骞、冉伯牛等重视德行教育;宰我、子贡则注重语言口才方面的培养;子游、子夏着重向文学方面靠拢;对冉有和季路则注重仕途政事的说教。《学记》中总结“多、寡、易、止”①四种不良的学习心理,对此提出“长善而救失”,意思是说师者要能够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导和纠正,重视因材施教,能将缺点转化为优点。②

2.“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

孟子提出“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纵之”,表明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启发教学成功的保证。朱熹提出“指引者,师之功也”,即教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导,①指在学习过程中贪多、求少、认为知识简单和半途而废

②代新杰.学记中的学生观发微.[J].《兰台世界》.辽宁教育研究所,2012,(3),45.不是授而是引。①

3.“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颜回赞孔子“循循然善诱人”,这里的“循循”就是循序而有步骤的施教。学记中用“学箕”、“学裘”等具体事例来说明学生应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孟子用水流比喻教学积渐而进的过程。朱熹总结前人,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概念。

4.“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

所谓“温故”就是再次学习已经知道的知识。但是知道不等于理解,理解不一定会运用,因此在“温故”的过程中,会随着阅历的增加,再次理解,达到“知新”,即得到不曾体会到的新的知识。

语文教学具有灵活性,文本内容的深度与教师的授课是息息相关的。在授课中,教师应用切实而有效的教学原则使教学活动顺利展开。中国传统教学原则符合了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思维发展心理,认知过程的客观规律。是从学生本身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站在社会效率上思考。这种讲求实用的教学原则,并未将学生置于同一起跑线和同一终点线上,而是考虑了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明确学生的个体差异,再确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思索,保障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和发展。

(三)教学内容——事理结合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活动的承载部分。教学内容社会化会因社会生活的需要,偏向技术传授,忽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中国悠久的教学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关于教学内容的观点。《论语•述而》记载“四教”为“文”、“行”、“忠”、“信”,同时,孔子又根据分科设教原则,从伦理道德和知识文化方面设定教学内容,整理古代典籍,进行裁取改订,庄子称其为《六经》②,并成为此后社会教育的基本教材。中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在教学内容上主张“德艺同厚”,“德”就是传统的道德教育。“艺”是社会生治中要学习的应用于实践的知识和技艺。因此为弟子开设了包括了百家、杂艺、农事等方面的课程。朱熹在设立“四书五经”的教材的同时,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设“教之以事”的小学和“教之以礼”的大学。从以上的教育家的教学内容的设置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内容的特点“事理结合”,这正是当代语文教学所缺乏的。

何为“事”,孔老夫子的“六书”可以称为“事”,颜之推的杂艺、农事等课程可以理解为“事”;何为“理”,“六书”可以称为“理”,颜之推开设的“百家”可以称为“理”。客观上看,“事”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外显的行为、操作,以实践为手段和目的的教学内容;“理”可以理解为内隐的理论、道理、规律,是以明自然规律和人心变化为目的的教学内容。

由此可见,“事理结合”这一教学内容观中事的内容和理的内容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在数量上相互均衡,地位上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在语文教学中,要将这种教学内容观 ①吴邵兰.从朱子读书法看朱熹的教学论思想及其借鉴价值.[J].韶关学院学报,2006,(7),164.②具体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乐》失传,称“五经”

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也应该通过生活实践去体会“事”的存在,进而在课堂上更加深刻的理解“理”的教学内容。

(四)师生观念——教学相长

师生观是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的总体看法和整体认知。上文所述的平等的师生观念并非予以否定,东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柳宗元更是提出了“教以为师”的观点,都说明了师生之间互为师友的观点,承认平等的师生关系,打这种平等绝非现代师生所讲的片面社会化的平等,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此有着更准确的表述,即“教学相长”。

中国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学相长”作为一种传统的师生观,有着其深刻的道理。在《礼记•学记》中明确提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是说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发现不足,使教的过程成为学的过程,不断地学习、充实、完善、提高。在此之前,孔子在教学活动中便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为学生解答疑惑时,共同进行学问切磋,肯定“后生可畏”。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

语文教学活动在所有教学活动中是最具交流性的,无论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还是学生与教师的交流,都是通过互相“倾听”各自的思想,互相切磋,从而共同进步。因此这对从师者要求非常高,教师要有全面扎实的知识储备,又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尊重、热爱学生的意识,还要有利于启发诱导的教学语言,更重要的是要有“学而不厌”的自学精神。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凭借丰富的只是旁征博引,激发学生求知动机,使学生“亲其师”、“乐其学”、“信其道”。是学生积极配合,主动求教,进而发现学生的新奇思想,实现共同进步。

(五)教学过程——知行合一

教学过程,教师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指导学生的过程。①对比当代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以课堂学习为主,一味灌输书本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国古代教育提倡的是“知行合一”的教学过程。“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尔奚以为?”表达了即使学的知识再多,不做亦无济于事。因此孔子主张的“学”是面向“用”的,以学获知,以用成行,达到“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学的过程中,通过感官接受感性的认识,再通过思考得出一定规律,上升成为理性认识,但是仅仅有认识还不够,需要通过直接的实践活动是学以致用。

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文化,无一不是“知”的对象,这些内容,总的可以归纳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些经验最后都要应用于实践,即“行”上,进而用“行”来检验知的理性。

对于学生来说,其认识虽然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但更多地表现为接受式的学习,接收和掌握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因此是一个“知先行后”的教学过程,这一过程不可避免。但在知先行后的前提下,传统教育者便更加注重“行”的过 ①李朝辉.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7.5

程。

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的人文性使得很多的教学活动停留在思想的体会上,而学生的直接经验又不足以深刻体味作家作品的思想内涵,这便需要师者透彻分析文本,创造合理情景,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行”的乐趣,或者安排学生利用其它时间刻意的去感受一定的事件,在学生的心理中留下一定的亲身体会,再通过文本和作家思想进行升华,成为人生体悟。

(六)教学结果——成圣成贤

学生受到教育后最终是需要为社会服务,需要通过社会的选拔。在当代社会,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看重的是学生的书面成绩,而中国古代人才选拔是不仅仅看成绩的优劣,更看重德行高低。无论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乃至被批判的科举制,最后考察任用都需要观其品质,考察被任用者在生活所在地的日常表现。只有确定了人才的德行,确认了人才是贤才,才会委以重任。师者向社会举荐人才同样首重学生的人品,继而看才能。

三、结语

语文教学是学生接受古圣先贤优秀思想的捷径。语文课堂不应该仅仅注重形式知识,而是应该在思想上多下功夫,打下学生学习技能的道德基础,才能够为社会培养有德有才的栋梁。

中国传统教学智慧是在历经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验之后,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巨大适应性和优越性的文化成果。当前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素质教育”,其基本理念很多都是来自对传统教学智慧的继承和创新。这些传统教学智慧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发展都深有启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说:“人类要发展,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另一方面要回到人类的源头,向我们的先辈吸取智慧。”①的确,教育也是同理,理想的教育应该是继承本国文化的教育,传统文化的智慧对重新寻回语文教育的自我是十分必要的。

①尤玉秋.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国学教育[J].辽宁师专学报,2009,(9),77.6

参 考 文 献

[1] 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2] 李朝辉.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3] 夏凤琴.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4] 乔丙辰.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5] 张燕婴.中华经典藏书: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

下载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书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启示

    浅析传统“六书”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启示 学校:黑龙江省穆棱市下城子第二小学 姓名:何珊珊 电话:*** 邮编:157516 摘要:在老师和学生们的眼中,汉字是难教、难学、难写......

    古诗教学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启示(范文)

    古诗教学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启示 摘 要:以作文教学为载体来学习古诗,使“古诗作文化”,这不仅能够实现教导学生学习古诗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完成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

    孟子的语言艺术及对语文教学的启示[大全5篇]

    孟子的语言艺术及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山东省平度市实验中学 崔丽华 在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生物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传递信息。鸟儿靠鸣叫声的长短、高低、急缓相互沟通;蚂蚁靠触......

    《学记》的教学原则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

    《学记》的教学原则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 《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精选]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 【内容摘要】: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语文家、教育家,为我国现代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一生中的著作极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

    浅谈《学记》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浅谈《学记》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摘要:中国是一个很有教育智慧的国家,远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涌现出像孔子、孟子、荀子等一批对教育有思考的教育家们,他们的思想汇聚在......

    易中天、于丹现象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易中天、于丹现象对语文教学的启示2007年2月,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北师大教授于丹以学者的身份与另外8位来自企业界、经济学界和影视界的精英一起荣获“2006品牌中国年度人物......

    教学启示

    教学启示 一、教学改进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适量的、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关性强的练习进行训练,一要注意帮助学生理清答题思路,二要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三要注重答题技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