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近发展区极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
“最近发展区”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
一、“最近发展区”概念解析
在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中,“最近发展区”是最有影响力的概念之一。它可以用来解释社会互动的过程如何帮助儿童内化高级心智功能。在教学情境下,这一问题实质上涉及的是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维果斯基想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解释为什么教学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以及要达到促进儿童发展的目的,教学应当具备的条件与要求。
在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之前,人们在认识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种分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观点是“无关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是两个不同性质、基本各不相干的过程。教学既不会推动儿童的发展,也不会改变儿童发展的方向,最多只是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成果。这也就是说,教学最多尽量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努力使教学的难度、进度与儿童现有的智力水平相当就可以了。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亦有其客观事实根据。教学的确需要首先考虑儿童现在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但把发展作为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仅仅考虑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抹杀教学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因为受过教育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其认知发展不可否认地存在明显差异。维果斯基从其社会――历史――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儿童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独立的、自发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教学,没有儿童与社会环境(包括成人与同伴)的交互作用,儿童就无从获得社会生存所需要的高级心智功能。可见,维果斯基首先肯定了教学(典型的外部社会环境形式)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肯定了“教学是儿童后天的、历史的特征之发展过程中内在必需和普遍的因素”。
第二种观点是“同一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是同一个过程。有教学的地方就有儿童的发展,并且对儿童来说,所谓发展,即是“各种习惯的积累”,学会在外界刺激和正确反应之间建立起联结。这种观点的典型是以华生和桑代克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
这一观点虽然重视了教学对儿童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决定作用,但却将这种积极作用简单地归结为外部灌输与被动吸收,完全忽略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与特殊性,忽略了儿童发展的内部心理过程,忽略了从外部作用转化为儿童心理所必需的中介,也是不正确的。对此,维果斯基赞成皮亚杰的观点,即儿童的发展必然是儿童主动建构的过程与结果,绝不可以用外部教学来代替或掩盖儿童的发展。这也正是“最近发展区”概念包含的第二层基本含义,它肯定了儿童在与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社会互动中的平等地位,享有平等地表达和交流自己思想、情感的机会和自由,即“主动的儿童与积极的社会环境合作产生发展”。
第三种观点是“折中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所谓相互独立,指教学与发展毕竟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过程,“发展直接依赖的是神经系统的成熟,而不是教学”;所谓相互联系,指教学可以让儿童形成一系列新的行为方式,推动儿童的发展,同时儿童的发展又使一定形式的教学成为可能。考夫卡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这种“折中论”看起来十分的辩证统一,但由于它只是指出了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而“未能正确指出教学是怎样给发展带来原则上的新东西的”,即未能真正解释教学对儿童发展发挥积极促进作用的条件、途径与机制,所以实际上还是未能真正解释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两者由于缺乏联系的中介而未能真正地统一起来。这正是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想要包含的第三层基本含义,即在肯定教学对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在肯定儿童是自身发展的主体的基础上,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来揭示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条件、途径与机制。
就条件而言,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想对儿童的发展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教师必须首先确立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一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由于在他人帮助下。儿童表现出了更高的智力水平,与其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一段差距,维果斯基将这一差距称之为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它意味着儿童在最近的将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包含着儿童发展的潜能,可以用来标志儿童发展的趋势。而潜能正是发展的可能性,代表着发展的蓓蕾,正是教学可以利用的、来自儿童发展内部的积极力量。如果教学能够按照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和实施,也就必然能促使儿童获得“原则上为新的东西”,从而使教学既不仅仅跟随儿童已有的发展成果,也不是对儿童的简单机械灌输,而是真正建立起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桥梁,所以维果斯基曾特别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育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
从上述分析可见,“最近发展区概念”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是两个不同的名词。后者只是用来标志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与其现实水平之间的差距,而作为概念的“最近发展区”则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实质是一种建立在批判与反思基础上的、旨在揭示教学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理论观点。了解并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只是其包含的基本内容之一,因为它只是教学发挥对儿童发展促进作用的前提条件。如何把这种促进作用变为现实,还需要“最近发展区概念”阐释作用的途径和机制。
教师显然是教学中典型的更有能力者,借助教师的帮助儿童可以完成他独立无法完成的任务,从而表现出可能达到的更高发展水平。这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在合作解决问题过程中提供帮助可以为儿童搭建“最近发展区”。即所谓“教学造就最近发展区”。圆教师同时也就有责任通过给予恰当的、适宜的支持帮助儿童跨过这个“最近发展区”,使其“最近发展区”标志的潜能变为现实具备的能力,从而最终真正实现教学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可见,教学应当是一个以儿童“最近发展区”为核心,不断造就和跨越儿童“最近发展区”的过程,也就应当是一个教师与儿童积极互动、进行有效合作与交流的过程。这是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必由之路。师幼互动不是教学可有可无的表现形式,而是教学得以实施的途径。教学效果从根本上取决于师幼互动的质量,儿童能否表现出“最近发展区”并跨越这一差距,都将取决于教师的帮助和支持。
在这种师幼互动中,刚开始,由于儿童相应的能力处于尚待发展的状态,学习任务中不能独立完成的部分比较多,需要教师承担主要责任,由教师引导儿童的学习。随着儿童相应能力的发展与加强,教师就会与儿童分享责任,并鼓励儿童承担领导者的角色。最后,当儿童已经获得相应的能力、能够独立解决这一学习任务时,教师就会撤走支持,让儿童承担起全部责任,此时也就标志着儿童跨过了这一“最近发展区”,达到了新的发展起点,同时也就有了新的“最近发展区”,而新的“最近发展区”自然意味着新的师幼互动的开始。所谓师幼互动的质量,即是看在此过程中教师提供帮助的恰当性、适宜性与有效性。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任自流。把握教师支持与儿童自由之间的度是实现高质量的师幼互动的关键。
其中,对教师来说,为帮助儿童跨越其“最近发展区”,从开始的“不能”变为最后的“能”,提供的最重要的帮助是在恰当的时候、以适宜的方式表现出更高的智力水平或问题解决水平,把儿童当前尚未掌握的高级心智功能及其运作过程完整、正确地展示出来,为儿童的模仿和内化提供可以直接感知和学习的对象。只有这样,儿童才有可能从这种师幼互动中获得高级心智功能的发展。正如维果斯基所说:任何高级心智功能的获得都要经历两个阶段,首先是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使用这种高级心智功能共同解决问题,然后才有可能内化为个体的心理品质,由个体在需要时独立使用。这是教学通过教师这一更有能力者、在师幼互动中促进儿童发展的内在机制。对儿童来说,这是其高级心智功能获得的重要源泉。模仿、内化的前提是模仿者能够清楚地感知或观察到被模仿的对象,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已经熟练掌握这一高级心智功能,并且能够用准确而精妙的方式在合作解决问题中将其思维过程(包括思维步骤与关键技能)清晰地展现出来。可见,教师不仅需要创设对儿童具有挑战性且必须解决的真实问题情境,使教师帮助成为必要,为师幼互动提供平台,而且要促进儿童积极思考教师提供的帮助何以能够解决问题,发现自己现有能力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儿童主动模仿教师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化教师表现出来的更高思维方式,以获得真正自主的发展。
二、“最近发展区”概念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揭示了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前提条件、实施途径和内在机制,对我们正确理解和设计、组织幼儿园教学不无深刻启示。
首先,在理解幼儿园教学作用方面,我们非常需要警惕那种将“教学等同于发展”的错误观念。这种错误认识的突出表现即是认为有教学的地方就必然会有儿童的发展。事实上,完全有可能存在“有教学,但儿童并未获得发展”的情况。特别在当前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生成课程理念的影响,幼儿教师往往将课程应具有,的弹性理解为不要事先备课,只看儿童当时的兴趣如何,然后据此设计和组织教学即可。生成课程的理念并没有错,问题是生成的前提是有计划,否则就无所谓生成,教学不过是教师随意、仓促、草率的安排而已。此时,教师通常都是跟着儿童的兴趣和发展水平走,根本无法在极短的时间内设计出对儿童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儿童不需要教师的帮助就能完成任务,教师作为更有能力者也就不会有机会展示其具有的更高智能,儿童无从模仿和学习,只能在现有水平上重复而已。对于需要儿童反复练习,以熟练掌握的经验或技能来说,这样的教学尚有一定意义,但如果幼儿园里都是这种水平的教学,无疑幼儿不过是在简单重复已有经验,其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概念指出教学要想促进儿童的发展,其前提条件是了解和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这种了解绝对不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的那短短几分钟,甚至不是在幼儿每天入团后的那一两个小时里就能做到的。这需要教师长期追踪观察和深入了解每一个幼儿,才有可能确定什么样的任务是当前儿童能独立完成的,什么样的任务是儿童目前尚不能独立完成、须借助教师帮助方能完成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对教学前提条件的这种强调与当前对教学以评价为基础的提倡是相一致的。这也就是说,教学应从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儿童开始。幼儿园教学绝对不是可以随意安排的活动。否则,幼儿园教学只是在浪费儿童宝贵的时间。
其次,在设计幼儿园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师幼互动上,充分考虑师幼互动的方式,全面分析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对儿童来说具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中到底会遇到哪些困难,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以及针对这些困难教师可以提供怎样的帮助。对这三个主要方面,其实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细致分析和考虑,教师才有可能真正把握外界帮助与儿童自由之间的度,从而保证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如在儿童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导致困难的原因方面,需要教师进一步细致考虑:困难是儿童的认知发展问题造成的,还是任务难度对儿童的挑战造成的。如果是儿童本身存在认知发展问题,教师需要根据平常的细微观察诊断儿童这种认知问题的具体表现是智力品质方面的(如不能细致观察、无法整体知觉、容易健忘、理解问题比较慢等),还是个性特征方面的(如十分好动和冲动,无法自我控制,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或对教师有很强的情感依赖,需要教师一直给予关注等)。如果困难是由任务的挑战性带来的,更需要教师深入分析提出的任务会在哪个环节或哪个具体的问题上对儿童构成挑战(这也就是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考虑的难点,只是很可惜,教师在写教案时对此通常只是轻描淡写或是想当然地罗列几点而已,根本没有深入思考)。在教师帮助方面,需要教师进一步细致考虑:是直接提供帮助呢,还是借助材料间接提供帮助。如果是直接提供帮助,是采取口头描绘的方式还是采取直接动手操作演示的方式。如果是采取口头描绘的方式,是直接告诉解决方法呢,还是给予提示。如果是借助材料间接提供帮助,更需要考虑材料特性(包括其大小、多少、颜色、质地等)的影响,分析其是否能够使教师较好地达到帮助儿童的目的。同时,还要考虑向儿童提供这些帮助的时机。这就需要与教师对儿童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可能采取的解决方式的估计结合起来,以判断问题解决的哪个环节是儿童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与这样一个教师应当仔细考虑的清单比起来,我们的幼儿园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考虑的内容实在是太少了。比较好的幼儿园教学案例通常也只包括活动的来源、活动的目标、教师对活动重点与难点的判断、活动形式与步骤设计、活动环境与材料创设,以及后续活动设想等。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没有考虑师幼互动,更不用说将之作为设计的重点了,尽管它也有对儿童当前兴趣或发展水平的简要描述,并将之作为活动的来源之一,但体现的仍然是教师中心主义,在其中我们只能看到教师的权威与掌控,而根本看不到儿童的身影。一个心中没有儿童的教师是不可能在教学中关注儿童的困难与变化的,更不会对儿童的反应作出敏感的回应,师幼互动在这种教学中往往只有“教师问儿童答”的形式,而且教师问的通常是一些让儿童识记的、“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简单问题,根本无法激发儿童思考,也根本不需要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如此低质量的师幼互动中根本无法实现。
“师幼互动”的概念是目前幼儿园教师耳熟能详的名词之一,对其重要性没有人否认,但奇怪的是,教师们通常都是单独提到这一概念,似乎“师幼互动”讲的只是师幼互动的事情,而“教学”则是另外一件事。的确两者在概念内涵上存在差异,前者指的是一种社会交往形式,后者指的是一种社会活动。但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教学只能通过社会交往实施,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方能得以实现。其中,师幼互动是最重要的一种社会交往形式,它为儿童习得高级心智功能提供了可能。而且教学情境中的师幼互动必须考虑教师帮助与儿童自由之间的度,因为这是一个围绕儿童必须解决但超过其独立能力的问题解决过程展开的互动,它有着生动而具体的内容,充满着儿童的尝试、猜测、假设与验证,同时也洋溢着他们自由思考与行动的痛苦和快乐。教师对此既了如指掌,又时刻警醒,准备随时给予儿童温暖而恰当的回应。这是一个相互建构的过程,儿童在其中建构着自己对世界对生活的新认识,教师则在其中建构着自己对儿童对教育教学的新感悟。教师与儿童都为他们的交往和合作惊讶不已,同时也惊喜不已。教学的重心是师幼互动,教学设计的核心就应当是对师幼互动这种惊讶与惊喜结果的预期和由此做出的准备,为此,要求教师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考虑儿童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具体困难与需要的适宜帮助是无论如何都不过分的,教学活动设计应当围绕如何保证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来进行。
再次,在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方面,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教师应当全面发挥作为“更有能力者”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对这种师幼互动过程的控制上,对儿童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需要的帮助有准确的把握,是一个胸有成竹的组织者,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具有比儿童更高的心智功能,并且能够在恰当的时候、以适宜的方式向儿童展现运用这一高级心智功能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准确而完整地表达教师对当前待解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这必然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领导才能,既知道如何控制局面和把握方向,又知道如何发挥儿童的自主性,给予他们最大的自由,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广泛而准确的学科知识,具备成熟而精练的高级思维方式,对当前问题有深刻思考和可行的解决方案。教师的才华和能力将决定儿童的发展水平,这是从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概念揭示的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内在机制――儿童通过模仿和内化教师展示出来的更高心智功能习得这砦高级心智功能――中必然得出的结论。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太低了,其组织的教学活动水平不高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也许有人会把幼儿教师严格控制的教学课堂作为幼儿教师有很好的组织能力的标志,认为他们能把这么多孩子组织在一起上完一堂课十分不容易也不简单。但在笔者看来,这种严格控制的课堂由于教师过分强调让幼儿遵守纪律、规则和秩序,教师在此过程中发挥的并不是领导者的作用,而只是充当了“监守者”的角色,因为高明的领导者知道怎样激发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知道怎样利用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会给予每个员工自由表达的机会,但在幼儿教师的课堂上,我们看不到幼儿自我表达的自由,相反教师总是害怕幼儿自由行动给课堂带来混乱,因此总在不断地重复“请在小椅子上坐好”“请把小手放在背后”“请把小嘴巴闭上”。课堂上的儿童被教师的强权无形地圈住,失去了人身的自由和表达的权利。在这种外在要求的整齐划一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胆小怕事,生怕出什么乱子”的无能的监守者,而不是一个具有组织才干的领导者。
笔者十分纳闷,难道仅仅出于让所有孩子受到同等教育的良好初衷,幼儿园就应当实行这种一二十个孩子,甚至更多孩子拥挤在一起的集体教学吗?的确我们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幼儿园通常都是班额很大,但这种现实并不能简单地导引出上述的良好初衷,因为真正的同等教育不是形式上内容上的一样,恰恰相反应当是形式与内容上的不一样。只有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包括其发展水平、发展潜能与学习个性特征)实施的有针对性有差别的教育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同等质量的教育。我们的错误理解被我们的良好初衷所蒙蔽,往往明明自己都知道“这一次教学活动中被点名站起来回答的儿童就是那几个”,依旧会睁着眼睛说瞎话,在说课时告诉看课的教师说自己事先了解了儿童的差异,或者故作谦虚的姿态,说自己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争取下一次改正,但实际结果只是不断重复的自我检讨和永远不会兑现的目头承诺。我们的幼儿教师其实根本缺乏驾御孩子那自由奔放的大性的能力,因为他们对儿童的这种天性总是视而不见,不知道欣赏,更不知道如何利用。
同样,有人会认为幼儿教师只需要各种知识都懂得一些皮毛就可以,根本不必要求他们如中小学教师那样对学科知识有精深而透彻的理解和掌握。提倡这种观点的人无疑是把儿童当成了一无所知、幼稚无能,同时也不必发展智慧的小人儿,无疑也忘了科学是一件十分严谨的研究工作,任何概念都有它规范的表述形式,任何原理都有它作用的条件规定,同时科学也是在不断质疑中发展的,因此认为教师可以在自己还没有弄明白的情况下就教儿童认识自然、生命和社会。实际上,如果教师掌握的是伪科学的概念或非科学的概念,儿童自然会受到错误的引导,而这种错误的引导作为已有经验必然会对儿童今后科学概念的学习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同时,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降低幼儿教师对学科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幼儿教师展示出来的将是一种低水平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儿童能够模仿和学习的必然也只是这种低水平的思维操作或错误的认识,而根本不可能获得高级心智功能的发展。因此,笔者坚持认为,幼儿教师对学科知识可以知道得少一些,但就知道的知识而言,对其理解和把握应当是准确、深刻、全面的,而且幼儿教师应当学习的学科知识应由儿童在幼儿期通常会感兴趣的话题和范围来决定,而不是简单地学一点书本上的、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的数、理、化知识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积极作用,教师作为更有能力者,还应具备高级思维能力(如观察、有意识记、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推理、想像等),掌握高级问题解决策略(如试误法、排除法、目的一结果分析法、类比迁移法等)。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儿童已经能够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知识,其拥有的信息量可能并不比教师少,甚至会超过教师。但儿童缺乏的是对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分析、比较等处理的思维能力和遇到问题时选择与运用策略的能力。因此,幼儿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满足于仅仅教给儿童一些简单的常识了,相反,应当能够向儿童展示问题解决的高级思维过程和解决策略,这样,儿童才有可能从观察和模仿教师中内化这些他们发展需要的高级心智功能,也就才有可能真正从教学中获得发展。幼儿教师需要加强自己在思维品质与问题解决能力上的训练,以使自己表现出更高的认知水平,儿童才有可能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受益。幼儿园教学应是严肃而严谨的活动,幼儿教师不应仅仅是一个能歌善舞者,更应当是一个智者,让儿童在教师身上能够看到智慧的光辉。
第二篇:对专业的认识极其心得体会
六、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认识
经过这一年来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及这次的实习过程,我对工商管理的认识也愈加深刻。
工商管理属管理类,主要为企、事业单位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更好地促进企、事业盈收,提高企、事业人员管理的高效性。另外,工商管理在政府部门、教研单位的地位也显露价值,为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为单位上下级间的管理工作建立桥梁。下面谈谈我对工商管理的几点认识:
(一)、工商管理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管理人才。
当今社会各类竞争日趋激烈,而最的是人才的竞争。对一个企、事业单位来说,人才的好坏与数量决定着企、事业单位发展的方向、速度及成果。人才之中管理方面的人才尤显重要,人才再多、生意再大都需要人来管理,方使各类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工商管理者应掌握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经济学等知识,并熟知国家或国际上的有关法律、政策和方针,此外,还应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总之,工商管理是一个可以培养专业管理人才的专业。(二)、工商管理是一个务实的专业。
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是最能适应社会的人,是最务实的人,因为我们必须在学校时就与社会做早期接触,而这也为我们积累了一些广泛的社会经验,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还拓展了人脉,丰富了视野,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还值得一提的是,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也是“务实性”的,比如上学期期末要求写“我是女孩,我要上学”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群众之中进行沟通、访问,再对有关事例进行概括并加以点评,这个调研就具有很强的务实性。如果没有亲自调查,凭空想象,是很难写出这份调研报告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其他的东西你可以不用知道,你可以不学,你也可以不会。考试的时候你也一定能过。但是你必须知道的一点是,你花了整整的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管理课程,你真的必须学到点什么东西,你要在自己没事的时候真心的问自己一句你到底学没学到管理的概念,学没学到利益的概念。简而言之,工商管理的务实性体现在能够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运营,而以最大效率产出最大的利润和财富。(三)、工商管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工商管理涵盖的面非常广,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企业投资 等。它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让我们学生能够全面、多 方向发展。工商管理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管理的方 法和手段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的一门科学。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需要大量具备现 代管理理念,掌握现代管理技能的工商管理人才。这为工商管理专业 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对于未来我充满希望。也许,刚毕业时并不是从事管理类工作,但是,相信几年后就会成为人才焦点。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奋斗不止,抓住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要知道,工商管理的发展前景广着呢!(四)、工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重。前文已提到,工商管理注重“务实性”,这也就是体现出“科学性”,此不详述。工商管理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创造、技巧上,是指在管理中有原则、但又超脱原则、异于普通管理的管理方法,这是管理者领导魅力、能力、经验的综合体现。“改革开放”惠国惠民,大大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时光追溯三十二年,当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时,质疑之声时而回响,是什么,是什么让改革开放得以实施?最主要的是邓小平的管理艺术!他那领导人的力排众议的魄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声音促成了“改革开放”!提高管理艺术水平,是管理工作有效性的直接要求,是管理者实现管理职责的重要保证,是管理者的要诀。因此,学习、研究管理艺术是很有意义的。
努力学习工商管理,丰富自己的头脑,为经济发展出一份力吧!
七、实习的心得体会
(一)通过实习,我理解了“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真正含义。
我从课堂走到实践,知道了“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些事在我实训以前认为是很简单的事情,可在这次实训中都显得很难,不知道从何入手,也意识到“眼高手低”的弊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及社会的发展,社会对科学管理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加,工商管理的地位也日显重要,其支柱作用也日益得到发挥。而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另外,我们还要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我们的专业知识愈加新颖、愈加符合社会需求、愈加巩固其支柱地位。
(二)通过实习,我理解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在课堂上,不仅要对老师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加强理解并掌握,还要重视习题的练习和技能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经过这次实训,我对工商管理这门课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通过实习,我理解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无论是在实习期间,还是正式工作期间,集体的团结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具体实施过程中,团结合作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实习是大学生活的第二课堂,也是对社会工作了解的一个平台。实习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这次实习,我在理论上对工商管理这个专业有了更新的理解,实际操作能力也得到提高,真正地做到了学以致用。在老师们悉心指导下,我不但对施工技术有了更实际的理解,吸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意志也得到了磨练。我时刻提醒自己,唯有不断努力,才能与时俱进。
(四)通过实习,我也认识到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正如上文所说,团结是决定工作成功的关键,但要想一个团队团结奋斗,就必须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各人之间的沟通工作,处理好各项工作之间的协调职责。通过实习,我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也交了很多朋友,我相信,这对我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毫无疑问,这次实习在我的大学生活乃至人生中具有不可否认的意义。一次实习,终身受益!
第三篇:教学设计理论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教学设计 理论 研究 的 发展 教学设计要素的研究 对幼几园 教育 话动设计的启示
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怎样设计教学、为什么设计教学以及怎样确保实际进行的教学能高效地带领学生达到 学习目标(sanne dijkstra,2001)。“教学设计理论能够就如何更好地帮助人们学习和发展这一 问题 给出明确的指导”(reigeluth,1999)。本文将对国内外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有所启示。
一、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最早,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将教学设计看作是一个 艺术 的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师角色的一个部分。20世纪60一80年代,教学设计开始形或专门领域。狄克和凯里(dickcarey)提出的系统观的教学设计模型是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在这一时期,还有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如加涅的学习条件论、梅里尔的成分显示理论、瑞戈鲁斯的精细加工理论等等。这些教学设计模式都强调了以某种学习理论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同时突出了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和程序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则整合了不同的学习理论,教学设计者从各种理论中借鉴了 科学 原则,融合于其它各种信息之中,并且把它们用于符合人的需要(van,paten,1989)。在这一时期,日渐兴起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是由儿童与他们所处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决定的,成人的责任是把儿童放在一个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构建新认知的环境中——即创造一个与儿童 目前 认知状态相匹配的环境,推动儿童学习与成长。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模式。主要有:r.schank的基于目标的剧情设计;t.bransford的抛锚式教学设计;s.dijkstra和t.van merrienboer的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以及j.van merrienboer的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等等。它们强调通过 社会 性互动来形成儿童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的构建,强调提供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任务,对真实性学习任务的强调帮助学习者整合了知识、技能和态度来完成有效行为(merrill,2002;reigeluth,1999;van merrienboerkirschner,2001)。国对教学设计的研究起步较迟,最初,教学设计只是等同于教案,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对国外教学设计理论的介绍和引进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开始了更加专门性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形或自己的特色,并提出了一些教学设计模式,如整合课程教学设计(徐银燕200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过程设计模式(杨晓娟我2000)等,还有一些学者进开了具体活动设计的研究,如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范蔚,2003)、我2000)等,建构主义理论下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开发和设计(严蔷薇,2003)等等。
二、教学设计要素的研究
一般来讲,教学设计包括教育活动背景 分析、教育活动目标设计、教育活动策略设计和教育活动评价设计这四大要素。
1.背景分析
分析教学任务或 内容 在设计教学时是至关重要的,哈希姆(yusup hashim)和加涅指出,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可以揭示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层级,并据此决定教学顺序。加涅同时还指出,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的 方法 就是从重点目标开始,自上而下地确定各个层级作为先决条件的过渡目标。刘焱(1999)认为,在设计活动时,要研究与分析教材的教育价值,识别教材的课程潜能,这种识别能力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依赖于工作经验和对活动情境的感受,依赖于儿童观和教育观。
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是进行教育活动背景分析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一些研究者指出,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的先前经验、背景以及个性特征是极其重要的,必须确定学生在教学开始前应该掌握的特定技能。瑞吉欧教育模式也告诉我们,任何方案的进行必须首先设立目标并评估幼儿与方案相关的知识和兴趣,然后才能协助幼儿设立一个适当的情境。以使幼儿能从一开始就参与问题的探索。
2.目标设计
哈希姆(yusup hashim)等人指出,要根据对教学任务所作的分析来设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这些具体的目标要从使能目标到终点目标逐级排序。其他研究者(posnerrudnitsky,2001;yelon。1996;靳玉乐、胡志金,1997)也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是具体明确的,如果目标的陈述过于抽象化、概括化。在检测和评价教学效果时就会遇到困难。
此外,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有研究者(陈英,2001)从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的角度指出,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贯彻幼儿园科学教育三层次目标,即陈述过于抽象化、概括化。在检测和评价教学效果时就会遇到困难。
此外,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有研究者(陈英,2001)从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的角度指出,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贯彻幼儿园科学教育三层次目标,即科学知识和经验、科学方法和智力技能、情感和态度三人层次。因此,即便是某一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也不立该仅仅局限于一个领域,而是要促进幼儿其他相关领域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的运用
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的运用
孟宪秀
“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一是儿童可能将要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由于在他人帮助下,儿童表现出了更高的智力水平,与其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一段差距,维果斯基将这一差距称之为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它意味着儿童在最近的将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包含着儿童发展的潜能,可以用来标志儿童发展的趋势。而潜能正是发展的可能性,代表着发展的蓓蕾,正是教学可以利用的、来自儿童发展内部的积极力量。如果教学能够按照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和实施,也就必然能促使儿童获得“原则上为新的东西”,从而使教学既不仅仅跟随儿童已有的发展成果,也不是对儿童的简单机械灌输,而是真正建立起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桥梁,所以维果斯基曾特别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育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想对儿童的发展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他指出,儿童发展任何时候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为此,我们必须首先确立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
第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即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而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任何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努 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幅度则为“最近发展区”。这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我尽量考虑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努力使教学的难度、进度与学生们现有的智力水平相当,而略微加深一些层次,细化一些语言语法技巧。
在维果茨基看来,“最近发展区”对智力发展和成功的进程,比现有水平有更直接的意义。他强调,教学不应该指望于儿童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因为它使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依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最近发展区”是教学发展的“最佳期限”,即“发展教学最佳期限”。即在最佳期限内进行的教学是促进儿童发展最佳的教学,教学应根据“最近发展区”。“如果只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现有水平来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组织教学,就是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面向已经完成的发展程”。这样的教学,从发展意义上说是消极的,它不会促进儿童发展。教学过程只有建立在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上,才能产生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又可引起儿童心理机能间的矛盾,从而推动了儿童的发展。也就是说作为老师的我们随时要给孩子们创造跳一跳能够得着苹果的机会。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教学中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整体而言,比如一个班,教学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使教学的深度为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所能接受。这就得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他们整体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正确处理教学中的难与易,2 快与慢,多与少的关系,使教学内容和进度符合学生整体的“最近发展区”。如遇到较难的章节时,教师可以添加一些为大多数学生所能接受的例子,以便各有所获。对于个体学生来说,有的学生认识能力强,兴趣广泛,思维敏捷,记忆力强,他们不满足按部就班的学习,迫切希望教师传授给他们未知的知识,要求更有深度的广延。教师应根据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的特点,实施针对性教学。所以教学应根据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相应的教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初中七年级英语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方法较好:很多学生小学学过英语,基础比较好,他们好像觉得英语比较简单,感觉平时普通课堂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感觉不到新鲜知识,但是做起习题来却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因为小学英语学过了,但是没有强调单词拼写细节上,会认读就觉得会了,真的落到纸上,就出现了拼写麻烦。所以,应该讲解一些语法技巧,因为语法教学既可以把他们已有的口语水平展示出来,又加深句型结构的理解,给他们带来新的东西;既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地运用语言,又巩固了基础的词汇和短语。对于部分零起点的同学也是一件好事,争取时间记忆单词的同时,又能够学到语言组合诀窍,促进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努力,这两类同学们的最近发展区会越来越接近,经过一年左右的学习,他们的水平会越来越高,几乎分辨不出小学基础的差异。
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现有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向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请谨记“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第五篇: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主题教学使语文教学重组知识结构,建立起语文课程体系,推进母语文化的发展,更好地为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发展奠定基础。论文通过对主题教学的了解,把握主题教学的内涵,并归纳出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希望通过对主题教学的学习,能够给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一些启示,提供一个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主题教学,内涵,启示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一直是教育改革研讨的重要课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是一个关键,引起了众多教育专家和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当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公式化、机械化的现象,以致语文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厌学,最终导致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为了使语文教学走出这种困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育界提出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主题教学。这是由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提出来的,主题教学的提出,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材两者之间的有机整合,把听说读写统一于一个主题之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积累知识,丰富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同时重视民族文化和生命意识的培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珍视生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达到学语言、训思维、经营人性的目标。
一、主题教学的含义和特点
(一)主题教学的含义
主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所谓的“主题教学”,就是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具体地说,主题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具有共同主题的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
[1] 性教学。主题教学就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促进生命成长的主题,它有着丰富而
深刻的内涵。对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主题教学的具体要求
主题教学立足于语文教材,从课文的言语内容和形式中,获取具有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价值的核心“语词”即“主题”。其体验、发现的过程称之为“主题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张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现状,课程单元和教材自身出发,围绕一个主题,通过拓展迁移,以“积累、感悟、创造“为形式,由主题为关键,再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确切的说就是要挖掘出的文章的哲学主题或文化主题,把那些散乱的拓展材料串联起来,提炼升华,形成立体的主题教学效果。但这并不是说要跳文章本抓主题,而是立足于课文,坚持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取向,从课文的主题中挖掘出促进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价值主题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主题教学遵循“积累——感悟——创造”三位一体的主题教学模式,通过生活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升华自我四个步骤完成由主题确立到创设主题教学情境到升华文章主题的教学实施过程。在主题教学中,抓住主题,从生活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自身感悟。
教学时以课文为主体,在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的同时注重字词句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多角度地把课文理解透彻。理解文本,首先要从文字入手,抓住文字的字音、字形、字义,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成语、典故的积累,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能力。主题教学引导学生从作者巧妙的语言文字的背后挖掘蕴含深刻的主题思想,体会课文深刻而丰富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拓展课外知识,加强与文本有关或相似的篇章阅读,对比阅读,找出文章主题的共鸣处,多角度、多渠道地理解课文的“主题”。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把散乱的课外资源组合成课文主题,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得到整体的认识和升华。通过朗读从文章语言中提炼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中的感情,在教学中运用朗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诵读,将课文中的感情读出来,并仔细体会,将酝酿在心底的感受表达出来。
主题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文本的特点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多角度诵读法;创设主题情境法;课堂对话法等。这样比起传统的教授法来要好得多。
(二)主题教学的特点
主题教学的特点是:一是丰富性;二是基础性;三是发展性丰富性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强调积累。即从文章的主题出发,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加大课堂知识容量。主题教学根据主题相同或相近,向着语文的广度拓展材料,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把有限的教学内容无限扩大。基础性
主题教学的基础性体现在“三个一”的语文教学目标上,即“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主题教学从基础出发,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并根据主题教学自身特点,根据不同年级特点都有不同的要求发展性
主题教学的发展性体现在它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当“设计师”又当“建筑师”,上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所达到的思维深度,情感浓度和理解高度,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备学生”,并深入地解读教材、运用教材、拓展教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现象到本质,形成教学阶梯。
二 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主题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题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推广运用,对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儿童的人文素养,培养儿童的语文学习能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注重实践,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主题教学的理念除了注重课堂教学外,还主张让孩子们懂得在广阔的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收集广告语、谚语、春联;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现象,讨论社会的热点话题;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界的美景。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要将语文引
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立足课堂将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语文教学由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场所,根据主题教学的这一理念,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文并紧密联系生活,着眼于“课堂即生活”,比如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主题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与挫折,面对这些困难与挫折自己是怎样做的,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扮演各种角色进行采访,了解不同的人对待困难与挫折的态度,从而营造一个开放性的语文课堂。“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将生活实践与语文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用自己的思想去畅游语文世界,真正地将生活融入课堂,学会感受自然,体验生活,感悟人生,感受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感受人世间的真善美。
(二)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教师要引领学生敢于向教材质疑,敢于向名人发难,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通常我们上课的时候习惯性地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展开教学,内容机械化、公式化,老师满堂灌,把学生当初录音机,教师成了传声筒,漠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主题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这种弊端,致力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文教学分为课前、课内与课后三个阶段,课前,是教师指导学生预习自学阶段,在教学新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对课文及相关资料进行预习,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按老师的规定有序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课内,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边读边思考,品味语言文字的美。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学质疑,不问就要问,更要注重学生自身的独特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学生
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与合作精神。课后的复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巩固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有针对性。
(三)教师角色的转换
主题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要明白我们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学会自我创新,自我超越,做到与时俱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语文教育和德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不能满足于当好教书匠就行了。每一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方法,没有创造力老师就没有学生的创造力。要明白语文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不同观点,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要明白教师与学生间应该是平等的,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间心灵交流的过程。
总之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教材、课堂、教师方面的进行全面改革,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注释
[1]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8 [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人民教育,2004(12).
[3] 张微.“主题教学”—迈向语文教学更恢宏的境界[J].上海:基础教育,2007(02).
[4] 王晶.初中语文主题教学初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6] 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8] 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9]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雷州市英利第二中学廖萍英***52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