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对当前语文“真阅读”教学的启示
《论语》对当前语文“真阅读”教学的启示
摘 要:《论语》是早期儒家思想的智慧结晶,集中记录了孔子教书育人的理念和做法。以辩证、批判的视角重读《论语》,发现它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仍有启示意义,启示主要在从文本源头系统阅读整本书,促使学生主动建构自身知识结构,展开真正意义的阅读。
关键词:《论语》 语文阅读教学 整本书阅读
《论语》集合了早期儒家思想的智慧结晶,它主要记录了被誉为“万世师表”――孔子日常经典的言语评论,孔子以“‘仁’论贯穿于他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1]。其中有许多涉及学习和教学的经典?Z句,如《论语?述而第七》篇中记载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等都与当代教育学提倡的一些教学思想、方法不谋而合。尽管在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上曾出现盲目的推崇儒家思想和疯狂的打压批判,但这两种极端行为都属“过犹不及”,偏离了孔子最原始本真的教育思想主张。以辩证视角品读《论语》能够从中发现它对当今语文教学仍具有启示意义,笔者从语文阅读教学角度,系统阐述从《论语》中受到的“真阅读”的启示。
一、何为“真阅读”
“真阅读”这里指从学生自身知识建构的角度看,它在融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背景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我建构、内化知识和提升阅读量,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故称之为“真阅读”。《论语?为政第二》篇中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本意是指审视一个人时应分三个层次:1.表层:从近处看他直观呈现的行为;2.浅层:从远处观察他先前的生平经历,找寻原因;3.深层:从源头考察他事后的秉性习惯,明确他的本意。引申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划分阅读教学层次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按照这个理念可将语文阅读教学分为三个层次:1.表层:从近处阅读教材;2.浅层:从远处阅读他人的品鉴;3:深层:从文本源头系统阅读原著。学生从表层阅读到深层阅读逐渐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建构,深层次的从源头系统阅读原著即是指学生进行的“真阅读”――整本书阅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直接翻译意思是指“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2]。孔子强调学习应做到学思结合,才能真正有依据地答疑解惑,从根本上实现有所学习、有所进步。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掌握实用的阅读技能,完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学审美水平。为了实现这一根本目的,“真阅读”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技能,从而实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提高,它更强调学生阅读过程中运用学思结合的方法。
二、“真阅读”提出的必然性
促进学生实现“真阅读”的途径是整本书阅读,它是相对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仅从课文节选片段阅读而言的教学提出的由节选课文向原著整本书发起有计划性的系统阅读。整本书阅读具有阅读材料的相对完整性、阅读体验的系统性和阅读感受的真实性等特点。整本书阅读并非是盲目提出的,它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传统阅读教学发起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它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时随地阅读的环境,扩大了阅读量;另一方面,海量但不完整的阅读材料分散了系统阅读的时间和精力,造成阅读碎片化。在这种情况下,为降低碎片化阅读给学生系统积累语文素养造成的不良影响,促使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形成自我见解的“真阅读”――整本书阅读应运而生。以《论语》为例,人教版七年上册《论语十二章》节选于自其中关于教育、哲思等十二章内容,但《论语》作为儒家思想最原始的资料之一,是了解孔子学说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仅带领学生品读鉴赏选文十二章内容无异于管中窥豹,难以形成合乎原著系统思想的自我看法,也使学生远离了阅读真实全面的文本,因此教学此类课文时选用整本书阅读的策略着实必要。
三、如何实现“真阅读”
当前学界较为普遍认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3]四个方面是当前学生需要发展的语文素养的关键内容。以《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总目标指导下,要实现学生“真阅读”来提升思维发展、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我设想通过阅读活动课的形式开展整本书阅读,具体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三方面阐述。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目标设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了教学结果的成功与否,它关系到学生学习和教师组织教学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因此教学目标设定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语文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学生学习动机等等因素。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和要求,我将《论语》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由深入浅设置,从对学生基本阅读技能的训练到高级阅读技能的学习,涵盖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具体定位,设定为以下三点:
1)能根据注释翻译对照理解《论语》中文言的句意。
2)按照不同类别梳理,摘录下你认为经典的句子。
3)领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如胸怀天下、德治仁政的政治理想,仁者爱人、中庸的哲学思想等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论语》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
2.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突破以教师教授为主的常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如读书报告会、主办班级阅读刊物等等形式,鼓励学生分享整本书阅读《论语》的成果和感想,实践学思结合的指导思想。《论语》是以语录体编制的文言书籍,尽管阅读时学生可能与文言句式存在距离感,但因其句式篇幅短小,句子意义和所指领域分类明确。因此可在教学《论语十二章》时动员学生将每一句归类到所指领域,如学习方法、人生准则、教育主张等等方面,而后组织学生学生整本书阅读《论语》报告会,报告会可邀请学生家长一同参加,作为班级一次盛大的文学活动。在组织报告会时为学生明确学习要求,例如:
(1)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摘录他们所认为的经典语句;
(2)学会边阅读边批注的读书方法,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想;
(3)组织学生在本学期内举行《论语》读书报告会,报告的内容多样化,主题不限,只要是在阅读过程中所思所感都可和同学们分享交流等。
3.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的灵活性。首先,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应以教师评价为主,因为教师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同时,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4]纳入过程性评价。其次,教师也应采取不同的激励评价策略。细心观察学生,给予不同特点的学生不同的评价策略,《论语?为政第二》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问孔子孝道,孔子分别给予他们不同的回答,诠释了因材施教的意义。最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教师的评价应兼顾绝对学习质量和相对学习质量,面对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关注不同的学习成果,面对语文阅读基础较好的学生以评价绝对学习成果为主,更关注已取得的学习成果;反之,面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应更关注相对学习成果,关注他的进步空间。但对于处于基础尚可,但进步幅度小的学生,包括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也应及时给予提醒。综合评价后的优秀作品成果可以经语文教师主编,班?同学共同推选,刊登到班级阅读刊物作为激励的一部分。
古有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四》)”的慕学无畏精神,今人学者应在传承优秀文化精神的基础上拥有更加坚定尚学精神。《论语》与今天相隔数千年,其中的经典语句脍炙人口,但也要辩证对待其中的内容,有些于当今社会不合理的内容需要加入社会主义理念改造创新后为我所用。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第七》)”指如果学生不能做到告诉他一个方面,他就能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时候,就不再教导他,从现代教育观来看,这个观点就需要改进后在教学中践行。学生的起点能力不同,如果学生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此时教师应该从自身、学生、教学内容等多个角度反思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能够实现举一反三,而非放弃教导学生。因此,面对经典著作我们应带有批判的眼光去品读,汲取其中合理优质的“果实”营养,批判改进不合时代的内容,才是正确的阅读态度。
注释:
[1][2]张燕婴译注:《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9月版。
[3]杨九诠主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4]李煜辉:《略谈整本书阅读课程方案的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17年,第2期,第10页。
(毕杰杰 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41003)
第二篇: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主题教学使语文教学重组知识结构,建立起语文课程体系,推进母语文化的发展,更好地为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发展奠定基础。论文通过对主题教学的了解,把握主题教学的内涵,并归纳出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希望通过对主题教学的学习,能够给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一些启示,提供一个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主题教学,内涵,启示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一直是教育改革研讨的重要课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是一个关键,引起了众多教育专家和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当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公式化、机械化的现象,以致语文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厌学,最终导致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为了使语文教学走出这种困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育界提出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主题教学。这是由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提出来的,主题教学的提出,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材两者之间的有机整合,把听说读写统一于一个主题之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积累知识,丰富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同时重视民族文化和生命意识的培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珍视生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达到学语言、训思维、经营人性的目标。
一、主题教学的含义和特点
(一)主题教学的含义
主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所谓的“主题教学”,就是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具体地说,主题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具有共同主题的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
[1] 性教学。主题教学就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促进生命成长的主题,它有着丰富而
深刻的内涵。对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主题教学的具体要求
主题教学立足于语文教材,从课文的言语内容和形式中,获取具有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价值的核心“语词”即“主题”。其体验、发现的过程称之为“主题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张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现状,课程单元和教材自身出发,围绕一个主题,通过拓展迁移,以“积累、感悟、创造“为形式,由主题为关键,再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确切的说就是要挖掘出的文章的哲学主题或文化主题,把那些散乱的拓展材料串联起来,提炼升华,形成立体的主题教学效果。但这并不是说要跳文章本抓主题,而是立足于课文,坚持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取向,从课文的主题中挖掘出促进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价值主题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主题教学遵循“积累——感悟——创造”三位一体的主题教学模式,通过生活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升华自我四个步骤完成由主题确立到创设主题教学情境到升华文章主题的教学实施过程。在主题教学中,抓住主题,从生活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自身感悟。
教学时以课文为主体,在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的同时注重字词句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多角度地把课文理解透彻。理解文本,首先要从文字入手,抓住文字的字音、字形、字义,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成语、典故的积累,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能力。主题教学引导学生从作者巧妙的语言文字的背后挖掘蕴含深刻的主题思想,体会课文深刻而丰富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拓展课外知识,加强与文本有关或相似的篇章阅读,对比阅读,找出文章主题的共鸣处,多角度、多渠道地理解课文的“主题”。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把散乱的课外资源组合成课文主题,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得到整体的认识和升华。通过朗读从文章语言中提炼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中的感情,在教学中运用朗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诵读,将课文中的感情读出来,并仔细体会,将酝酿在心底的感受表达出来。
主题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文本的特点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多角度诵读法;创设主题情境法;课堂对话法等。这样比起传统的教授法来要好得多。
(二)主题教学的特点
主题教学的特点是:一是丰富性;二是基础性;三是发展性丰富性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强调积累。即从文章的主题出发,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加大课堂知识容量。主题教学根据主题相同或相近,向着语文的广度拓展材料,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把有限的教学内容无限扩大。基础性
主题教学的基础性体现在“三个一”的语文教学目标上,即“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主题教学从基础出发,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并根据主题教学自身特点,根据不同年级特点都有不同的要求发展性
主题教学的发展性体现在它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当“设计师”又当“建筑师”,上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所达到的思维深度,情感浓度和理解高度,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备学生”,并深入地解读教材、运用教材、拓展教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现象到本质,形成教学阶梯。
二 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主题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题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推广运用,对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儿童的人文素养,培养儿童的语文学习能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注重实践,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主题教学的理念除了注重课堂教学外,还主张让孩子们懂得在广阔的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收集广告语、谚语、春联;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现象,讨论社会的热点话题;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界的美景。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要将语文引
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立足课堂将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语文教学由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场所,根据主题教学的这一理念,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文并紧密联系生活,着眼于“课堂即生活”,比如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主题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与挫折,面对这些困难与挫折自己是怎样做的,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扮演各种角色进行采访,了解不同的人对待困难与挫折的态度,从而营造一个开放性的语文课堂。“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将生活实践与语文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用自己的思想去畅游语文世界,真正地将生活融入课堂,学会感受自然,体验生活,感悟人生,感受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感受人世间的真善美。
(二)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教师要引领学生敢于向教材质疑,敢于向名人发难,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通常我们上课的时候习惯性地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展开教学,内容机械化、公式化,老师满堂灌,把学生当初录音机,教师成了传声筒,漠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主题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这种弊端,致力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文教学分为课前、课内与课后三个阶段,课前,是教师指导学生预习自学阶段,在教学新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对课文及相关资料进行预习,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按老师的规定有序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课内,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边读边思考,品味语言文字的美。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学质疑,不问就要问,更要注重学生自身的独特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学生
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与合作精神。课后的复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巩固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有针对性。
(三)教师角色的转换
主题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要明白我们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学会自我创新,自我超越,做到与时俱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语文教育和德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不能满足于当好教书匠就行了。每一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方法,没有创造力老师就没有学生的创造力。要明白语文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不同观点,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要明白教师与学生间应该是平等的,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间心灵交流的过程。
总之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教材、课堂、教师方面的进行全面改革,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注释
[1]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8 [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人民教育,2004(12).
[3] 张微.“主题教学”—迈向语文教学更恢宏的境界[J].上海:基础教育,2007(02).
[4] 王晶.初中语文主题教学初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6] 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8] 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9]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雷州市英利第二中学廖萍英***524251
第三篇:《三字经》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三字经》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三字经》的主要内容
《三字经》自问世七百余年来一直是儿童启蒙的必读之书,其编写甚为精彩,内容引经据典,涵盖了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等等。书中备述做人之道、为学次第,涉及自然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多姿多彩。依据文意可以将全书分为六大部分。一,人性教育篇,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二,伦理道德篇,从“为人子,方少时”到“首孝弟,次见闻”;三,名物常识篇,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不同”;四,习学次第篇,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五,历史更迭篇,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六,劝学篇,从“口而诵”到文尾“戒指哉,易勉力”。这六部分中心思想虽不同,但却贯穿着“教之道,贵以专”这条主线,突出教育儿童求学、立志,走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集中反映了儒家的人生义旨。除了作为集中的儿童识字课本外,《三字经》又担负起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任务,其中名物常识篇、习学次第篇和历史更迭篇都是属于知识教育的范畴,所占比重比较大。思想教育除三纲五常外,更多的是在进行勉励读书、为人处事的教育。识字、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丰富的内容、不朽的精神流传至今,可以说是一部“千古奇书”。
2《三字经》的特色
《三字经》诞世以来历代学者对其修订推广,不仅在汉族广为学习,还被翻译为满文、藏文、蒙古语等多种版本,并先后传入日本、欧洲,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由此可见,该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与其特色密不可分。
2.1从教育目的角度分析
中国古代蒙养教育的目的是“蒙以养正”。养正,培养正气。蒙以养正,指对儿童的培养应端正其思想品德,这表明了我国古代童蒙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从儿童时期起,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教育,使他们得到良好的陶冶,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品德。古代给予童蒙教育以极大关注,许多大家都认识到儿童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如南北朝的颜之推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之为则为,使之止则止”。南宋朱熹认为小学阶段(8~15岁)的教育是打基础阶段,将之比喻为“打坯模”阶段,打好圣贤坯墣至关重要,大学阶段才可以在次阶段上加工打磨,便可以成为圣贤之上。无论如何重视幼童阶段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良好品德的形成,即“养正”。北宋张载提出了明确的“蒙以养正”的德育思想。“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不懂事的孩子,二是指事情的未发状态,即儿童在尚不懂事之前或错误价值观念未萌发之时,对其进行恰当教育,培养优良品格。成书于理学盛行的背景下的《三字经》,儒家气息浓重,“善”、“孝”、“礼”、“仁”、“勤”等思想在书中尽显,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美德,事实证明而儒家两千年的道德教育是很成功的,这些思想都深植人心。《三字经》在进行识字和文化教育的时候,始终伴随着道德教育,这是其灵魂所在。教会儿童做人处事,勤奋刻苦,其目的定位是符合社会和个人需要的。例如在书中的第四部分关于学习内容,提及的经籍蕴含的德育思想都是为它的根本目的服务的。在第一和第六部分更是通过例子来凸显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更多地将《三字经》道德类读本,在德育的统帅下,辅之以智育和美育,把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价值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善”突显出来,意在作为人们道德规范的第一标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也极有价值。以德育为先的教育目的的确定,再确定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水到渠成。
2.2从语言特色角度进行评析
周谷城说:“有的蒙学书能够长久流行,为社会长期接受,在传授基础知识,进行道德教育方面,采用易于上口记忆的形式等方面,确实有长处和优势……仅仅在这一点上,既有其文化价值又有教育是价值。”《三字经》在语言方面的特点也是其成功的一大法宝。2.2.1文字浅显易懂,语言精练
书中所选文字在当时都是一些很常见的字词,放在今天的阅读教材中大部分也是常用字,而且语句简洁明了,有些近乎口语。如“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浅显的文字使内容通俗易懂,适合各个层级的人们使用。此外《三字经》语言精练,不管哪个版本的差别并不大,全书1200多字就涵盖了六个方面,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其中第四部分200余字就把四书的作者、内容,六经的传注以及有代表性的国学典籍讲清楚了。第五部分用400余字讲述了古代朝代更替、帝王兴衰、历史巨变,几千年的历史做了准确概括,这种口诀式的启蒙方式对历史知识的普及具有良好的效果。
2.2.2句式整齐,便于诵读
《三字经》因三字一句而得名,这种三言得结构形式短小活泼,易于朗读,且隔句押韵,非常带有节奏感,声调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孩子们自然是喜闻乐见,非常利于在民间口耳相传,具有语言上的美感。所以即便在蒙学式微的背景下,《三字经》却依然能够传承至今。
2.3从学习方法角度进行分析
2.3.1读书、识字
宋代蒙学十分重视对儿童进行严格的知识训练,强调基础对儿童今后发展的重大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儿童在“读”字上下狠功夫。据记载读一本《三字经》约半年时间,除了熟读成诵之外,还要求对基本字词的掌握,即识字在先,然后在进行读写最后是作文。区区一千余字的小册子需要半年时间,可见要求严格。当然在读法上也有要求,程端礼在《程氏家塾都市分年日程》中明确指出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主张,在读书的时候必须高声诵读,字字响亮,对所读内容“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直到熟读成诵。这种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遵循了儿童智力的发展特点,即多记性少悟性,符合儿童语文学习规律。显然是合理的。此外宋代蒙学还严格要求儿童良好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的培养。读书时书桌整洁、爱护书本、身体端正,这些都为后代所继承。
2.3.2重视教育规律,激发求知欲
《三字经》对读书的顺序做了清晰的梳理“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孝经通,读诸史”,古人遵循这条读书顺序,一本书一本书按次序踏踏实实啃下来,背下来,再经过塾师的“开讲”、自我的领悟,日积月累而逐渐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这些书目的安排是按程度深浅排列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扎扎实实地学习后再循序渐进地前进,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三字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其内容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切于实用,以典型人物、历史故事为切入点来进行。内容趣味性和强,其中不乏忠孝勤奋的故事,让学习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既通俗又有趣。在谈及大自然时列举的水陆草木、飞禽走兽、六谷六畜均能贴近生活,是孩子们看的见摸的着的,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要求。在谈到算数、学会认字时,写到“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将数字顺序的推进和识字由少到多的巧妙结合起来。通过对《三字经》上述三方面的研析,可以找到很多有价值的地方,对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学也有所启示。在今天的“读经教育”的争议中,有学者力证这些蒙学读本不能“蒙以养正”,甚至毒害匪浅。笔者在这里所讲的启示不是意在把《三字经》还原到今天的课堂内外或教材编写,这是不现实的。所意在于抽象到教育目的,具体到学习内容,细化到学习方法等层面。
3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语文是一门课程,更是贯穿于生活、学习各阶段的一种应用手段。“语”指口头语言,“文”指书面语言,口语和书面语就构成了语文最基本的要素,能力、感情和方法等都建立在这两个因素之上。3.1语文教学的基础——识字教育
古人把识字作为开端,识字量定为二千左右,这是长期教学实践得出的结果,然后再进行读书写字,并同时扩大识字量。读完《三字经》显然不够量,仍要读《百家姓》和《千字文》,三本书一年多读完识字量就可以达到2000,效率极高。新课标规定小学三、四年级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却用时四年,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效率上都较低。今天的小学生虽然有很多校内外的知识和技能要学习,但是他们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能力有很大提升,识字是进行学科学习的基础,我们应该提高小学识字率。今天有一系列的提高识字率的教学实验,能较好的实现高效快速识字教学的目标,为阅读打下基础。小学语文学习中拼音学习在低年级很重要,但是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既无形象可言,也无兴趣,在短暂的新鲜感之后可能是对拼音的厌恶。识字的方法很多,不同版本的教材也对古代韵语形式进行了借鉴,效果正在被验证中。小学识字量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小学低年级主导学习任务之一就是识字,识字的效率应提高,一线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识字教学,扎实打好基本功,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3.2小学语文学习方法——读、写结合
蒙学强调读诵,《三字经》亦符合这一要求。儿童的理解力低,大多靠一遍一遍的复述、朗读来记忆,这个时期儿童的记忆力是极好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记忆力是从零岁开始,一至三岁有显著发展,三岁至六岁进展更为迅速,六岁至十三岁,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至十三岁为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制高点,二十岁以后,心境稍微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小学阶段是记忆发展的关键期,若错过这一时期,效果很难如人意,进行补偿也会付出更大代价。今天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例如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教学等,课堂气氛是轻松了很多,但是孩子们究竟学到了多少有用的知识,基础教育的“基础”打的有多牢固,不可知否。在陶冶心灵,交流感情的同时,口语、发音、识字、记忆等这些基本技能决不能忽略。现在儿童随大流发音,发音不标准,阅读能力差,小学过后很多内容早就忘记了,成人更是有类似的情况。读不仅可以加强记忆,培养语感,更能引导学生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熟读成诵并不是一种负担或强求,这个时就要训练孩子的记忆力,记住了以后长大了也会有印象,甚至可以脱口而出。此外,写字也很重要,从基本笔画、基本字形和基本结构练起,为书面语的应用打好基础。读和写结合,不仅可以加快认字,更是对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
3.3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 新课标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值与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下又有阶段性目标。例如总目标中要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智慧,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等。阶段性目标在一、二年级主要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可以看出总目标强调的是情感与能力,阶段性目标突出了基本技能的学习。小学低年级重点是基本技能的掌握和个人品德的初步引导。《三字经》的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是同步进行的,并与生活知识、历史文化知识相联系,展示了许多易读易记的韵语,教儿童背诵,铭记于心,按所学格言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三字经》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儿童从识字读书起始就置身于这种文化中,可以奠定学生的文化底色。《三字经》以儒家价值取向为准,有操作性较强的德育目标,符合社会及个人发展需求。而今天我们的课程目标很丰富,也很具科学性,但效果并不明显,除去外部因素,目标本身也值得探讨。如目标设定太多,结果哪个都不理想,目标中没有一条纯粹的主线。教师们也许可以借鉴《三字经》将目标突出纯粹一点,在低年级突出“善”,而不是苛求若干目标同步实现。《三字经》经久不衰,归根结底是其对民族传统教育的尊重,对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我们应该珍惜这份财富,继续研究并运用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因素。
作者:曹美红 单位: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第四篇:《论语》给我的启示
《论语》给我的启示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人,《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论集及活动的记录。在中华文明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像孔子这样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也没有任何书像论语这样为社会各阶层普遍研读。尽管中国的社会性质、文明程度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今天,孔子仍然以其强大的人格魅力、学术贡献以及学术精神为人们所敬仰,并且日益走向世界;《论语》也以其巨大的文化内涵借助现代传媒手段为更多的人所知道。
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人和事千奇百怪、五花八门,和人的主观愿望、现实利益发生矛盾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如何处理观念和利益冲突,处理人际关系,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别人而不被别人的不良行为所熏染,是一个看上去简单而实际上又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自省也好,自觉也好,自律也好,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方法得当,就能达到既定的道德境界,否则,就会偏离甚至背离既定的目标。非常感谢论语与现代人生哲学这门课,它让我从论语中学到了许多。
我最初学到的是《论语》对我们学习上的影响。《论语》主张勤学善悟,学以致用。孔子在《论语》强调学习要不耻下问,好学不厌。我们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前进的动力,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停滞于此,不能前进分毫。一个人不能轻易满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在学习中去理解、感悟,把学来的东西加以消化吸收,然后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得到,学习可以分为三种境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为第一境。《论语》里谈到,获取知识首先要做到“勤勉”、“好问”,“文”、“行”、“忠”、“信”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博、广,不能偏颇、单一。“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是我们学习的第二境。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老师耳提面命的一点,只有不断的巩固自己学到的东西,才有可能在实践里很好地运用。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则是学习的第三境界。学习并非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而应是学以致用,要学会思考问题,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首先孔子强调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和明白学习的意义。这在其对宰予,冉求,颜回三名弟子的评价中可得到充分的验证。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以上这三个很明显地告诉我们,孔子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视的。冉求在学习上遇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惑时,孔子告诉他,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是走到中途而力尽而止,现在你不是因“力不足”,而是固步自
封自动停止前进。这就是勉励冉求端正学习态度,宰予虽伶牙利齿,天赋较好,但却无疾而昼寝,不好好学习,不注意自己的学习态度。这令孔子极为反感斥其为“朽木”;孔子认为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才能积累知识,才能在成就上超越前人。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端正学习态度与明白学习的意义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学生子夏亦认识到:一个人只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就可以成为有仁德的人。孔子认为只有端正学习态度和明白学习的意义才能使人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这种从学生的主观意识出发使学生自己认识到学习的妙处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进行教学有重要借鉴作用。
其次,要求学生做到全面发展,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当时就是要学生在诗、书、礼、御、乐、射等方面都加强学习。在孔子的熏陶下,许多弟子都是全面发展的,如颜渊、子夏等。孔子主张学生要通过《诗》,“乐”来培养他们自身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谓“兴”,就是使人感奋起来,警醒起来;所谓“观”,就是使人交融情思,有利团结;所谓“怨”,是可以讽刺或批评在上者的不良倾向,这些就是以诗教为手段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孔子强调一个人的成长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和当今的全面发展相符合,他听《武》,说它“尽美而未尽善”;而听《韶》则称其“尽美尽善”。他相信音乐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又能使之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对善的陶冶。因此,学生想全面发展,“诗”与“乐”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孔子要求学生重视道德教育达到促进真善美的合一。这就要做到“刚,毅,木,讷,近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此外还要求学生 “非礼勿视、非礼勿所、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而使到自己达到全面发展成为当时的“君子”。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已成为一种自然趋势。知识结构单一化的人才已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承担建设社会的重任。孔子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有丰富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但我们必须看到,孔子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存在不少错误和缺点。如孔子只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方面而不重视生产实践。弟子樊迟请教园艺,他却骂他“小人哉”,这就抑制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对此我们要加以辨别。
《论语》给我们另一个影响就是为人处世方面了。不得不说,论语的魅力是极其巨大的。中国人两千年的人际交往准则,伦理道德,很多都是从儒家思想中
汲取过来的。它成了我们衡量道德水平的天平。主要就是以下几点,第一,慎交友。人是社会性动物,总要和别人打招呼,除了生产生活、定各色人
等如官僚、家人、老师、学生、奴隶等之外,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有朋友关系。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同三种人交朋友有益处,同三种人交朋友有坏处。同正直、诚实、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对自己有益处;同逢迎谄媚、当面恭维背后诋毁、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对自己有害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孔子的这番话是十分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
第二,慎享乐。口腹之欲、耳目之好,是人之常情,任何人都有本能的欲望,并
以满足为快乐。但是,如何满足口腹之欲、耳目之好,则有讲究。孔子指出:“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意思是说,快乐是多样的,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得到的礼乐的调节,宣扬别人的长处,多交贤良朋友,这三种快乐是有益的。而尊贵骄傲、游手好闲、大吃大喝快乐是有害的。
第三,要善于把握和尊长说话的机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们学习也好,修身也好,首先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所谓“学而优则仕”(《子张》)是普遍的观念,也是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因而和尊长打交道是自然的事。语言是交流的主体渠道,说话的态度和时机,直接影响到尊长对自己的看法,并进而影响到自己的政治前途和社会声誉,因为这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孔子指出:“侍候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之谓之瞽。”(《季氏》)在和君子相处时,人们常犯三种错误:君子还没有说到的时候抢着说,叫做急躁;君子已经说到了,自己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贸然开口,像个瞎子,叫没有眼色。这里的君子,本来是指道德高尚的人,在这里泛指地位高于自己、年龄长于自己、社会声望高于自己的人。每个人在现实社会中都在寻求一个机会去展示自己,当机会来临时很多人却因为某种元婴而失之交臂。归因于谁?其实还应该是当事人自己,因为机会是给于有准备的人的。一个人不懂得时刻准备着,抓住表现自己的机会,那个人注定与成功无缘。第四,常持戒心,遇事多想,全方位思考,尤其是想不好的结果。孔子说:“君
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人的一生不同阶段的性格特点不同,年轻时血气未定,要警惕贪念女色;壮年时,血气方刚,要
警惕争强好胜;年老时,血气已衰,要警惕骄傲自大和贪得无厌。有句话叫做“三思而后行”,就是要人们在做事的时候,不能一意孤行,要多考虑考虑再行动,全方位思考才能让我们做事更完美,更近人意。
第五,人人在家力行孝悌,在国就能力行忠义。孔子把“为人不忠乎”(《学而》)
作为日常反省的内容之一,可见他对忠的重视程度。这里所说的忠是指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态度,指的是是否尽心竭力。除了为人谋要忠以外,更主要的是“事君以忠”。义,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符合最高道德标准。义者宜也,按照该做的事情去做就是义。义为做人的根本,用礼仪实行它,用谦虚的语言说出它,以忠诚的态度完成它。每个人只有在家里爱自己的家人,尽孝道,于国才能有爱国之心。如果一个人,连家人都不爱或是不尽孝道,那么于国,他就谈不上什么爱国之心。因为一个人最根本的就是家,而家都不爱的人,他有什么资格或是那什么去爱国?有什么信念能让他不临阵脱逃,有什么留念能让他不在战场上投靠敌军?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忠义并行。
除了这几点以外我还发现,《论语》里高频率提及的有一个是“君子”。孔子对君子应该是极其推崇的,里面好多关于君子的篇幅。“君子”在《论语》里就是一个完美人格的化身。例如,“君子和而不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以及“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等等。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君子有着异乎寻常的喜爱,虽然我们做不到成为这么完美的人,但这却可以是我们在日常行为准则中的一个遵循原则。对我们塑造自己的人格,培养自己的情操也是有着巨大的作用的。很多人现在都以“求异”为追求的方向,认为“君子”是不合他们的追求的。但是我想说,每个人的追求方向及梦想是不同的,但是呢,我们在心里也不能摒弃成为“君子”的愿望,我们应该以“君子”来作为准则,约束自己,使自己趋向完美。而不应该在茫茫的人潮中迷失自己。
学《论语》,读《论语》,懂《论语》是我们每一个青年人学习《论语》的时候应有的态度。我们在追逐潮流的同时,还应该记得保持我们民族的传统,对经典要有一颗尊崇之心。《论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一部在在全世界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它犹如一位循循善诱的教师,又如一位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出我们的道德情操、品行修养。它更是一面镜子,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找准自己前行的方向。学习《论语》,不仅是对传统经典的尊重,更是对我们人生之路寻找一个指路明灯。
第五篇:论语给我的启示
《论语>>给我的启示
每一则语录虽然都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几个赋有表现力的关键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眼前,是什么文章这么精炼,表达又这么生动、形象呢?不知道?我来告诉你,是《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对于知识,“学”只是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和“习”结合起来,只有用丰富多彩的知识点缀自己的大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朋友从远方千里迢迢的赶来,我们应该感到无比快乐与荣幸,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增加友谊,这样难道不开心吗?我们做人要坦坦荡荡,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了解就杞人由天,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事物。
我知道了怎么学习,我知道了该怎么做人,《论语》十则让我懂了许多许多„„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则论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这句话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智理名言,意义至大。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这则论语还表现出了孔子的两个精神:一,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二,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的精神。《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同。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可以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这时,有的人懊恼,有的人想祢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后后悔,那么现在你就要珍惜时间。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时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朋友约会,他站在桥头一边等一边在纸上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觉。朋友来了满怀歉意的说“不好意思,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爱因斯坦却兴奋地说:“我非常有意义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这些时候我又想起了一个出色的想法。”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