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作文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彭文春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中,写出自己的思想认识,表达自己的真挚感情。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写作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开拓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用我自由之笔,叙我自在之事,抒我自然之情”。作文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张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我在班上搞了个选拔赛。比赛过后,我让学生们把这次活动写下来。结果,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须学生是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
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所写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永会沉睡不醒,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己,更不用说具有个性,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拄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能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学习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由此看来,激活学生情感,激活学生的积累,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与“习作方法”的指导这种文内功夫同样的。
2、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
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
后的以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
二、实施动态指导性评阅,让学生乐写
1、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2、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
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节环节,从而使这环节的教学功能仅是“评定包改”甄别优劣,学生在这一教学的环节几乎没有收获,仅得优者受到鼓励而己。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
那么“批阅”这一环节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
发展呢?
批阅这个习作教学环节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的过程,而不是对习作作个简单的评定而己,更不能为了保持作文本的“清楚”“清洁”而使学生的习作失去质量再提高,习作体会内化升华的最佳时机。
那么这种“恰当的形式”一般有哪些呢?最普遍是通过批注,指导学生再修,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批注面对学生,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而那些“中心突出,语句通顺”之类的套话,学生看了不知所措,也得不到任何受益更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与行动的评语早就该销声匿迹了。再一种形式就是面批,当面指导。其次就是再次对具有典型性的习作进行集体点评。
3、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习作等第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第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与学生约定中+=良,良+=优,优+=特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的机会,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炼等艺术处理能力尚不具备,故而他们的习作主要要求对生活的如实记录,在记录生活的过程
中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培育学生的精神品质、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在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操,让学生在生活中提高分辨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孕育科学人文精神,把作文训练同培养做人紧密地结合起来。让生活与写作同在,处处留心,写出真情,是我们所一直追求的。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作文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精选)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作文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摘要:
在记录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培育学生的精神品质、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在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操,让学生在生活中提高分辨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孕育科学人文精神,把作文训练同培养做人紧密地结合起来。关键词:
习作
情感体验
动态评定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中,写出自己的思想认识,表达自己的真挚感情。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写作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开拓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用我自由之笔,叙我自在之事,抒我自然之情”。作文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小学语文论文。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在“六一”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六一”庆祝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庆“六一”这样的习作练习,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须学生是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所写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永会沉睡不醒,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己,更不用说具有个性,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拄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能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学习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由此看来,激活学生情感,激活学生的积累,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与“习作方法”的指导是同样的。
2、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
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以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
二、实施动态指导性评阅,让学生乐写
1、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2、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
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节环节,从而使这环节的教学功能仅是“评定包改”甄别优劣,学生在这一教学的环节几乎没有收获,仅得优者受到鼓励而己。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
那么“批阅”这一环节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呢?
批阅这个习作教学环节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的过程,而不是对习作作个简单的评定而己,更不能为了保持作文本的“清楚”“清洁”而使学生的习作失去质量再提高,习作体会内化升华的最佳时机。
那么这种“恰当的形式”一般有哪些呢?最普遍是通过批注,指导学生再修,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批注面对学生,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而那些“中心突出,语句通顺”之类的套话,学生看了不知所措,也得不到任何受益更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与行动的评语早就该销声匿迹了。再一种形式就是面批,当面指导。其次就是再次对具有典型性的习作进行集体点评。
3、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习作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与学生约定中+=良,良+=优,优+=特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的机会,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炼等艺术处理能力尚不具备,故而他们的习作主要要求对生活的如实记录,在记录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培育学生的精神品质、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在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操,让学生在生活中提高分辨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孕育科学人文精神,把作文训练同培养做人紧密地结合起来。让生活与写作同在,处处留心,写出真情,是我们所一直追求的。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的艺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三篇:作文要写学生的生活
作文要写学生的生活
今天机会挺巧,上午下班准备回家的当儿,被高中的陈主任邀去吃饭,说是省高考语文命卷及作文评卷组的专家受邀到我区讲学,介绍我认识一下。我不好推却,就跟着去了。
下午,虽然手头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我想机会难得,还是与高中语文教师一道,听了两位高校教授的报告,五点多才回家。华中师大的刘教授是我省高考作文阅卷的牵头人,他主要谈了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作文的问题,对我这位小学语文教师也是有启发的。
刘教授说这两年评卷,发现高中生越来越不会写作文了。作文的流弊甚多,表现最突出的是框架式,模式化,空洞无物,一味堆砌华丽的辞藻,并念了今年高考的一位学生的作文《举手投足之间》,通篇都是排比句式,好像有文采,但没有真实的生活内容、真情实感。
他分析了这是作文教学理念出了问题,要转变作文教学的理念,树立“人性化作文”的思想,基于人性、反映人性,反映人的真情实感,写生活化的作文,写身边事,说平常理。要回归本真,从基础方面做起。为什么?刘教授谈了他的看法。
文章本是一种心灵表达,是心灵之吻,是生命的表达,表达个体的独特体验,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文章必须要有个性在,有“我”在。
当代的、世界的主流思潮是“人文主义”。即尊重人,理解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全国各省市近些年的作文命题也都在向这一思想靠拢,接轨。他特别推崇上海这些年的作文题,贯穿“爱”的主题,如“变”“忙”“我想握住你的手”“必须跨过这道
坎”“他们”。这是因为海派文化不虚浮,不空泛,始终与人接近。框架理论运用到作文教学,使作文模式化。如“三三式”作文,开头三句排比,中间铺陈敷衍,末尾又是三句文采甚美的句子,但空泛。
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要回归本体,在工具性与人文性,公益性与功利性之间找到平衡点。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思考“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些深层的问题。
然后,他重点谈了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写身边事,说平常理。凡人小事写得好同样出彩,能得高分。作文叙述描写要有现场感,要情境化,要有“我”在。他讲了让他记忆犹新的有限的几篇一直让他无法忘记的作文。如上世界八九十年代,一个毕业生在高考作文中写道:
母亲去世得早,和父亲一起生活,每次从学校回到家,邻居婶婶总不忘提醒他,让他给父亲做双鞋子,但他不会啊,婶婶就教他。他回家纳鞋底了,然而毕竟是男孩子,用起“顶针”(纳鞋底的针)甚是笨拙,用指甲盖顶,用胸抵,均无济于事,最后一不小心,针刺破了手指,鲜血直流,他望着房间里挂着的母亲的遗像,心里默默地说,妈妈,你干嘛要离开我们啊,让我受这样的罪„„
当时阅卷教师看了这篇作文,又推荐给身边的同伴看。这位阅卷教师说,这是多么真实的生活啊,判34分吧(当时作文满分40分,34分已经是相当高的分数了),他的同伴却说,36分吧,给这孩子一次机会。于是作文送到了当时任阅卷组长的刘教授手中,他很感动,又递给几位女教师看,她们都哭了。最后刘教授说,给满分(当时还没有这样的先例呢)。
刘教授举了这样富生命情感的作文,旨在说明什么呢?我想留给我们的思考是长久的。
他接着说了如何将作文写得具体,有质感。那就是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要有承载之物,将论述改为叙述,注重描写。特别是记叙文里,要有细节,展示一个情节。他又举了一篇一个女孩写的高考作文:
我考取了县一中,一家人都很欢喜。爸爸一早到菜园摘了一篮新鲜的西红柿,说带着我一起去住县城的姑姑家,想让我借住在她家读书,一来方便学习,二来又少花些钱,因为家里生活本来就难。大热天,走在路上,我口渴得不行,就开口说,爸爸,我想吃西红柿。爸爸揭开篮上的布,挑了一个长相差个儿小的递给了我。到了姑姑家,姑姑热情接待了我们,当爸爸说明来意时,姑姑脸一沉,说,你侄女也大了,家里住得也挤。爸爸讪讪的,但马上说,那也是,就让孩子住校,没事。今天带了点西红柿,是自家菜园里种的,没有打农药,施的农家肥,绝对是绿色食品。留着吃吧。步出姑姑家,走在回家的路上,父亲一直沉默着,脸色忧郁,我的眼睛湿润了„„
这样的作文有现场感,有质感。刘教授说这样的作文才感动人。
当然刘教授还谈了关于议论文的写作方面的问题。
第四篇:作文,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作文,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我现在才发现,有许许多多人为了满足现实欲,大部分作文都是抄袭的。我真的不明白,难道那样真的好吗?
把别人呕心沥血的作品,随便一改变成自己的作品!那样自己的良心真的会安吗?这时,不仅有人会说,我就是不会写!抄袭别人的几篇作文又怎么了?其实,我真为那种人感到悲哀!自己不会写作文,不是理由!抄袭别人的作文更不对!其实,写好作文其实非常简单„„
作文好,好作文,最大的诀窍就是——把自己的真实请感投入到作文中去!比如:你看到环境变坏了,想写一篇环境变化的作文。那么你就把自己的所处、所感全部写在作文中就可以!自己的真实思想、真实情感是独一无二的;你感到父母为自己所操劳,心中很不是滋味。于是想写一篇感谢父母的作文。那么就把自己心中的滋味、心中的想法全部写在作文中就可以!因为,父母对你的爱是无可替代的;你读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想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就把文章的主要思想写在作文上,重点写自己的感想。这就是一篇很好的读后感„„总之——作文,要写出自己的真是情感!因为,只有这样,你的作文才能感染别人、让别人喜爱!你自己也会开心!“浪子回头金不换”,同学们!希望我以后看到的作文,作文的内容全部都是自己真实的所感、所处、所想!
六年级:李云滢
第五篇:作文要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现在的小学生写作文被动较多,主要表现在应老师或家长的要求写,完成任务就算数,还少有学生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一天以来,或一个阶段以来,自己的内心的感受。作文的真正价值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流露自己的思想,既可以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张扬,也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我把他概括为两点:一是自己反省;二是交往提高。分析现在的小学生作文价值不高主要原因是:一是老师的指导思想不端正,急功近利,即为应试而教,考什么就练什么;二是教师对作文的价值认识不到位,片面地认为“作文就是给别人看的”,因而导致小学生的文章假话多,套话多,空话多。要改变这种现象,我认为作文指导要引导学生静心反思,把自己对自己每天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情况进行感悟,理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这些感受是自己一天生命的精华,也是人生中的闪光点,更是区别与他人的最本质东西。只有这样的作文,才能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成为提高生命质量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