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村组运转协调机制推动乡村治理工作调研思考(定稿)

时间:2019-05-12 05:5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立村组运转协调机制推动乡村治理工作调研思考(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立村组运转协调机制推动乡村治理工作调研思考(定稿)》。

第一篇:建立村组运转协调机制推动乡村治理工作调研思考(定稿)

乡村治理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富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因此,准确掌握乡村治理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对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通过对**县乡村治理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如何进一步做好乡村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一些观点和想法,供

大家参考。

一、乡村治理的现状

**县辖2乡6镇、90个村、10个居委会,511个村民小组,乡村人口40342户、131379人。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完成,县委探索新形势下的乡村治理模式,建立了较为可行的乡村治理机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参与民主自治的热情提高,加快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一)乡镇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县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于2005年开展了以乡镇机关改革和乡镇事业单位转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规范了乡镇机构设置,将原乡镇的所有内设机构按相应职能重新合并,成立三个“办公室”,即党政综合办公室(加挂综治办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加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3个内设机构;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建立了“以钱养事”的新机制,41个事业单位、262名职工全部转制,乡镇财政所、经管站190名职工分流112人;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实行交叉任职,通过“双推双选”办法产生乡镇党委和政府班子成员,班子成员由100人减少到67人,真正将那些素质高、能干事、民意好的优秀干部选进了乡镇领导班子,优化了班子结构,提高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机关131名一般干部实行全员竞争上岗,上岗的干部十分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团结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大大增强。建立健全了乡镇政务公开制度,依法规范乡镇干部行政行为,强化对乡镇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现在,乡镇“领导少了,班子团结,战斗力增强了;职数少了,爱岗敬业的增多了;干部少了,干群关系密切了”。

(二)村民自治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税费改革后,为切实推动村民自治,促进和谐农村建设,**县委从落实“四权”入手,逐步完善了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自2000年以来通过推行 “户联责任区”、“深化户联责任区制度,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等系列活动,建立了村党组织实施决策组织权、村民代表会议实施决策表决权、村民委员会实施决策执行权、村民和民主理财小组实施监督权的村级组织决策机制,较好的维护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所有村都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代表议事规则》、《村民代表管理制度》、《村民议事恳谈会制度》、《村民代表评议村两委班子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三)村级管理进一步规范。第七届村委会换届后,一是普遍推行了村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两委班子交叉任职,减少了领导职数,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村达88个,342名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二是调整了村党组织设置,依托户联责任区,根据农村地域、产业和党员自身特点,对党员人数在50人以上的村设党总支,50人以下的设党支部,以若干户联责任区联合设立联区党组织,户联责任区设党小组,形成了村党组织——联区党组织——党小组——党员的党建工作格局,村级组织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三是村级目标评价体系更细,对他们的考核,群众的参与面更广,他们为农民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纵深推进,现行的乡村治理机制日益暴露出乡村关系失衡、村级管理矛盾多、困难大、村组建制不合理等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

(一)乡村运转不协调

1、乡村管理体制不顺,村民自治功能弱化。乡镇政府习惯于把村委会当作自己直接的下属行政组织,控制村委会的独立性,导致村委会的行政化,疏远了村干部和群众的关系。

2、管理模式陈旧、工作方法单一。在传统压力型体制的驱使下,乡镇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方法,有意无意地直接操纵村委会,包揽村务大权。乡镇对村级管理就是目标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各村普遍反映,现在各项达标升级活动多、需要农户签字的多、一票否决的多、考核的条款多等等,但帮助村里办事、处理问题的少,只安排任务,不给经费,村干部既不敢怒又不敢言。对于驻村干部他们归纳为上传下达型、走马观花型、实用主义型,尤其是管计划生育的干部只强调计划生育、管烟叶的只强调烟叶,实用主义严重。

3、乡镇财力不足、挤占村级资金。由于乡镇经济发展

步伐不快和财税体制改革的影响,财政收入来源窄,而税费改革后给予乡镇的转移支付资金是一个固定常数,乡镇的财政收入短期内难有大幅度的增长,加上财政支出刚性增长较快,收支矛盾越来越突出。为缓解财政恶化状况,出现了乡镇除挤占村级资金的情况。同时通过调查发现村级的权益保护存在问题。

(二)村内运转不协调

1、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各类矛盾加剧。我们调查的8个村中,除昭君村、泗湘溪村外,其余各村都没村办企业,据了解,全县大部分存为“空壳”村,村里不仅无任何积累,而且还欠外债。有的村原本打算通过化解村级债务来增加村级积累、偿还外债,但现行政策要求锁定债务,这样新的矛盾又产生了,一是欠原任村干部的工资不能落实,多的达7万余元,他们有的是合村的书记、有的是主任,在当地由较高的公信力,离任后心情本来就不舒服,工资拖到现在仍不能兑现,在一定范围内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矛盾难以化解;二是群众心理不平衡,造成了老实人吃亏、刁民讨好的错误思想,在兴办公益事业、新农村建设中,形成了向刁民看齐被动局面,等、靠、要的思想越来越严重;三是举债搞建设,主要是修村委会、村级道路建设,有的村新增债务达十几万元。四是受土地、资源、资金、地域条件和干部素质的制约,大多数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无信心。全县355名村组干部平均年龄为43.1岁,其中51岁以上84人;就学历来看,具有大专学历的仅23人,高中学历为202人,初中125人,小学还有5人。

2、办公经费有限,工作难以正常运转。村级办公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办公和电话费、差旅费、复印费、报刊资料费和会议生活费,电话费按每人30元/月,每年约2000元;差旅费1500元/年,主要用于参加各种会议,到县、市争取项目等;复印费2500元/年,各种入户率、签字率表册到村只有一份底表,发到农户的都要靠村里来复印;报刊资料费500元/年;会议生活费1500元/年,主要是村民代表会、党员会的生活费。因此,要保证正常运转,每年需要8000元左右,而乡镇安排给村里的办公经费最高的不过5000元,大部分只有2000-3000元,办公经费不仅要到年底才拨付,而且在拨付时还存在除书费、达标牌匾费的现象,到村的办公经费就更少了。由于村级实行“零招待”制度,至于说接待上级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招待费就只有村干部另谋出路了。

3、激励机制缺乏,村组干部后继乏人。村级组织后继乏人。村干部普遍反映职数少、任务多,报酬低,造成后继乏人。有的村书记算了个帐,现在5个村干部要完成原来35个人的工作,但没有拿到原来15个人的工资待遇。加上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村干部的待遇、工作条件也不一样,村书记的工资高的可达2万多元,低的仅3000多元,办公经费多的有5000元,少的仅2000元,有的甚至没给。村干部普遍没有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一旦岁数大了、离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他们说之所以还在工作,靠的是奉献。出现了村干部无人当的倾向,有的辞职后外出打工,个别村村组干部仅2人,如古夫镇咸水村3人、青草村2人。

(三)村组运行不协调

1、“村大组小”矛盾突出。一是撤并村后村辖范围扩大,农民居住分散,农民居住分散,管理难度大;二是村组干部在减少,村民的需求在增加,供需矛盾突出,村民的不同利益很难得到集中体现,客观上造成“会难开、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资源难整合,服务难到位”的现象,导致农村公共事务村里管不过来、组里管不起来;三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素质明显降低。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农民大批外出打工,导致综合素质较低老、弱、妇、幼类农村人口长期在家务农的中所占比例较大,加上政策的宣传不够,对电视上或道听途说的政策产生片面理解,能干事的少、说三道四的多,懂政策的少、扯皮拉经的多。

2、区代表发挥作用不大。用户联责任区取代村民小组,区代表作为不拿俸禄的干部,为解决“村大组小”的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调查中发现,该模式在半高山以上、离集镇远的村比较实用,而集镇周边、中低山尤其是沿公路干线的村区代表根本不发挥作用,有的甚至没有推行,其原因是区代表没有待遇,又不属村干部,不愿履行职责,难以起到宣传、组织、发动群众的功效。因此,有的村仍然恢复组的建制,“村大组小”的矛盾未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三、解决乡村治理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乡村运行协调的良性机制

1、理顺真正乡村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乡镇党组织作为村党组织的上级组织,加强对村党组织工作的领导无可非议,但乡镇政府并不是村委会的上级行政组织,依法理顺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真正做到在工作上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才能提高村民自治功能。

2、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四项职能的要求,大幅削减政府管辖的事务,让政府把不该管的事情放手、把该管的事情管好;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资金监管、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探索公共事业合同承包等办法,提高乡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基层干部要由过去的“三要”(要粮、要钱、要“命”)干部,转换为“三给”(给政策、给服务、给实惠)干部。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跳出农业发展农业。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解决好农村贫困户及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农民子女入学及农民看病就医难等问题,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真正做到“把方便送给群众,把麻烦留给干部”。

3、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政府提供政策保障来促进农村多元化的组织结构,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群众参与机制,为农民的社会资本和组织资本的发育创造条件,引导组建农村产业协会、文化协会等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其财力、人力、物力真正用于公共服务领域,造福于广大农民群众。

(二)建立村内运转协调的良性机制

1、选好配强班子。拓宽视野,广开渠道,建立村组干部选拔新机制,下大力气把那些既懂得市场经济,又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农村“能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推行“能人”治村,特别是选准一个政治素质过硬、能够驾驭农村市场经济的好带头人。

2、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实现经济强村的必然之路,是减轻农民负担、搞好村级服务的需要,更是增强村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物质保障。因此,要引导村干部积极探索和寻求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发展经济、管理经济的方法和手段,配套政策、提供技术、改善设施、核销村级不良债务的办法,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注意给予扶持,要在项目资金启动、立项、办证、用地和税费征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进行依法合理流转,对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

3、建立激励机制。一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乡村正常运转,确保村干部的待遇稳中有增。二是建立一套以突出产业发展、乡村面貌、农民富裕度、群众公认度等评价要件为主的科学合理、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考评办法,形成正确的工作导向。三是建立从村干部中选招乡镇公务员和村组干部养老等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让农村能人回得来、留得住、带领群众同致富。

(三)建立村组运转协调的良性机制

1、抓好民主管理配套建设。村党组织要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指导、督促村委会落实好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对“一肩挑”村书记的约束和监督,维护好村民的合法权益。激发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建立健全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群团组织,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依靠他们把管理和服务向组、向农户延伸,实现“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

2、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农民。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家中农业生产出现缺劳力、缺技术,而农村中的能工巧匠散兵游勇,四处找活干的现状,我们认为,应该把两者有机对接起来,各取所需,实现双赢。整合驻村干部、农村能人力量,组建社会化服务中心。社会化服务中心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为村民提供优质到位的社会化服务。“中心”可下设产业协会、文化协会、销售协会等服务组织。产业协会主要是组织农村能工巧匠形成一支专业化的服务队伍,为农民提供耕田、插秧、收割、果树修剪、喷药、采果及技术承包等生产服务,解决农村闲散的能工巧匠“找事做”和农民又四处“找人做”的矛盾,实现两者和谐双赢。文化协会,主要是组织农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倡导移风易俗、对红白喜事提供有偿服务活动。销售协会,主要是为农民农产品销售信息、开拓市场、帮助无劳力的农户销售等。探索“党组织加协会、协会带产业、产业联农户”的党组织设置方式,使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触角延伸到产业发展的每个环节,把各类协会在技术、信息、市场、组织、宣传方面的优势与党组织在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党组织对乡村治理机制的影响力。

第二篇: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企业和谐发展,成为当代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根本。在变革的过程中,对劳动关系、劳动用工方式的探讨也随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构建和谐企业,关键在于调整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劳动关系作为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因此,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对推动企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过程中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大步骤,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进行了全面规范。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我们应在劳动关系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这主要包括建立员工利益的表达维护机制、劳动关系监督机制、价值引导机制和利益冲突化解机制。

一、稳定劳动关系对推动企业和谐发展起重要作用

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建立和谐企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协调解决企业与员工之间利益关系的过程。

企业的各项改革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员工对经济利益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同时追求在利益关系中的相对公平。要推动企业和谐发展,就必须正确对待这些矛盾和问题,妥善协调好

三、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企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把劳动关系纳入和谐企业发展中,用稳定的劳动关系推动企业和谐建设,是这项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劳动关系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建立起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1.建立员工利益的表达维护机制。建立相应的利益表达维护机制是公正合理地协调企业与员工之间利益关系的前提。所以,应站在维护用工双方权益的高度,建立和完善员工利益的表达维护机制。在宏观层面上,通过建立和发展工会与公司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和加大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提案递交及督办力度等途径,形成员工利益表达维护的有效渠道和工作载体。人事部门要根据新形势下劳动工作的需要,积极协助企业制定表达员工利益的制度性文件;在微观层面上,要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大力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和平等协商、签订合同制度。要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努力,形成员工利益表达维护的参与机制、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法律援助机制和社会援助保障机制。

2.建立劳动关系监督机制。建立与社会经济协调机制相适应的监督机制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条件之一。要建立劳动法律监督制度,确保工会对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建立价值引导机制。劳动关系是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引导广大员工正确认识和对待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对建立和谐稳定的劳

对可能发生员工集体上访、怠工、停工等突发性事件,找出不稳定的原因。

2.人事部门应提前介入企业改革方案的制定和论证,参与方案制定的全过程。通过审议,确定这些方案内容、程序是否符合法律和政策,防止员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3.对于劳动争议、员工上访等不稳定因素应及时通过信息渠道,使劳动部门及时掌握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采取相应的对策。

4.劳动关系预警机构人员应注重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通过疏导、调解、援助等方法,化解矛盾,避免企业与员工之间矛盾化。当出现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时,相关部门要及时深入到员工中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广大员工依法维护企业与自身的合法权益。

此外,建立健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机制是完善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重要保证。劳动争议调解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基本方式,通过调解把大量纠纷解决在企业内部,有利于保护争议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促进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相处。

当发生劳动关系矛盾时,调解委员会要主动同员工沟通,发现有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等问题时,要及时纠正;对员工因违纪问题受处罚而发生的争议,要进行调查核实,并员工要进行疏导工作,教育其正确对待企业的处理。

总之,要实现企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深化新“三项制度改革”,就需建立合理有效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将着力点放在坚持

第三篇:关于建立劳动关系协调预警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劳动关系协调预警机制的思考

当前,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争议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一方面说明职工的维 权意识有所增强,敢于与“老板”较真;另一方面也说明,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 生,工会维权工作任重而道远。工会组织要从预测、预审、预报、预防这四个环节上下功夫,要有效地减少劳动争议,避免矛盾激化,保持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建立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已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很多地方在这方面已进行了初步探索,并 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总的来看,当前,劳动关系协调预警机制建设才刚刚起步,不少地方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责任不明确,队伍不健全。劳动关系协调预警机制建设,在企业里具体是落实到劳资料,还是落实到工会,职责不明。另外,一线职工中的预警信息员队伍不健全,不能及时有效 地 预测职工思想动态。

(2)预警指标体系不完善,尤其是与职工队伍稳定密切相关的指标体系,如统计职工下岗、失业率、困难职工比例等指标不完善。虽然,劳动、统计、工会、民政等部门各有一套调查 统计数据,但是标准口径不统一,缺乏动态管理及预测分析,给政府决策带来一定影响。工 会组织的下岗、特困职工生活情况季报统计分析直接来自企业,准确性、科学性较高,但周 期较长,对一定时期内的下岗、特困职工生活思想状况监测的触角不灵。

(3)报忧信息尤其是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渠道不畅。信息的逐级报送与事件的分级管理、“谁 主管谁负责”的目标责任制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信息报送中“有忧不报”的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各有关信息部门之间在信息报送方面缺少应有的交流与协调,有的甚至从各自部门 利益出发去分析报送中职工的动态、苗头或突发事件,影响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4)制度落实不到位。维护职工稳定工作多处于“年前松、年底紧”,“跟着节日跑”,不 是“干稳定”,而是“保稳定”与“压稳定”的尴尬局面,因而维护稳定的许多政策措施很 难到位。一般来说,职工权益受到损害,发生劳动争议或突发事件,有萌发、酝酿、爆发三个阶段。预警机制的重点和主要注意力应放在第一阶段,努力控制第二阶段,尽量防止矛盾发展到 第三阶段。因此,建立劳动关系协调预警机制应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企业内部自我协调,建立健全职工劳动争议事件的源头预防机制。

(1)加强《劳动法》、《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执行力度。依法治国,树立法律的 权威,是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前提。要加强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法制教育,普及法律 常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办事,以法律己,这样,矛盾才会不断减少。

(2)发挥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作用。在企业一定要建立健全职代会 及 工会组织,坚持和完善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企业业务招待费向职代会报告、职代会民主 评议企业领导干部等制度,实行厂务公开,扩大同职工群众的联系,畅通对话渠道,提高职 工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

(3)做好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职工中爆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绝大多数事出有因,只要我 们真心实意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改职工上访为干部下访,认真地解决好关系到 职工切身利益的各种实际问题,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劳资矛盾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要在调查 研究中发现并掌握职工队伍中的不稳定动态或苗头,要倾听群众呼声,对群众的合理要求能 解决的要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要说明情况,做好解释工作,确实无法解决或要求不合理的,要耐心做好劝导说服工作,决不能回避矛盾,敷衍塞责,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和方 法压制群众、激化矛盾。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职工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进 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群众的风险和心理承受能力,引导职工自觉依法办事,按照正 常合法渠道、程序反映和解决问题。

2.加强社会预警指标研究,建立劳动关系动态监控机制。

建立监控机制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探测仪”。为此,一是要建立社会预警核心指标体系。目前,建立劳动关系预警监控机制中存在着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一套完整的、动 态的社会预警指标体系,因而对许多突发事件的预警、监控往往是“事到临头”才预防,缺 乏对可能引发职工突发事件的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的主动决策和超前、整体部署。因此在建 立一套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预警指标体系之前,统计、信访、工会、劳动等部门可以把 几个对维护社会稳定关系特别密切的指标,如物价上涨指数、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等作为其核 心指标进行先期研究、定期分析,同时对下岗、失业职工状况,困难职工、特困职工生活状 况,“三条保障线”以及党和政府有关职工生活政策法规落实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在分析各 指标时应尽量细化,并实行动态管理。二是要加强对职工思想状况的研究。政府有关部门和 工会组织应使用科学的方法,对若干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在职工中进行快速、准确的民意调 查,及时反映职工对政治、经济现象和社会风气的看法。政府有关部门综合预警指标和职工 心态研究所提供的信息,就可以及时判断出职工稳定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在不稳定因素快速 积聚以前,及时采取措施,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

3.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健全负反馈信息的报送机制。

负反馈信息是职工实际思想状况的“探测仪”、“警报器”。畅通信息渠道对尽早预防、及时处理、并最终把职工突发性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建立健全负 反馈信息报送机制,加强基层信息员队伍建设,明确专人负责搜集职工思想动态信息,及时 向企业党政工领导报告,同时向主管部门和上级工会传递信息。目前的困难是基层企业信息 员队伍还没有引起各级党政组织的足够重视,尤其是私营、外商投资等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党 组织和工会组织建设滞后,信息点建设基本还是空白。要千方百计地扩大覆盖面,消除空白 点,在问题较多的单位和地方要布建专门力量,及时发现和掌握苗头,把工作做到前头,把 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要畅通信息渠道,解决报忧信息报送难的问题,就必须在工作机制上 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信息必报制度,明确相关信息的报送时间、要求; 二是建立信息奖励机制,对勇于报忧,避免决策失误、弥补工作缺陷、挽回工作损失的同志,要给予适当的奖励表彰和提拔重用;三是建立追究责任机制,对信息漏报、误报、迟报或 不报,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者,要给予严肃批评,甚至给予必要的党纪处分,并追究单位领 导的责任。

4.加强协调配合,建立迅速高效的劳动争议应急预防处理机制。

基层企业要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深化创建合格劳调会的活动,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主、基层为主”的方针,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把争议解决在基层。要真正形成党 委、政府总揽,部门主管,社会各方参与,依靠基层,领先群众的维护稳定的工作格局。对 已发生的矛盾和纠纷,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管理谁处理”的原则,实行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确定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及时予以解决。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要明确 第一责任单位;对于跨地区问题的解决,要由上级主管部门牵头。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出面 解决重大敏感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对一些重点地区和单位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实 行挂牌督办,并派出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组指导帮助,限期解决。各级党委、政府、工会 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处理群体性、突发性劳动争议的各项应急准备,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处置预案,亲临第一线指挥实施,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及时研究解决 问题,消除对立情绪,尽快平息事态。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事前失察、事中失措,工作 不力、失职渎职,致使矛盾激化、事态恶化,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严肃处理。

5.加强督查落实,建立健全劳动关系预警反馈机制。

目前,对于引发职工劳动争议的因素,特别是下岗、失业职工生活困难问题,一时难以从 根本上得以解决,因而职工突发事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反复性,而且往往一次比一次更

具规 模,组织性和破坏性更强,处理难度也更大。为了防止突发事件的反复出现,建立健全跟踪 反馈机制尤为必要。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处理、兑现政策,对一时难以完全解决的,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求得职工群众的谅解。要以事件为教材,向职工群众进行一 次法制、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守法意识,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防止发生类似事件。同时,要及时发现和掌握职工中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并尽快妥善处理,真正实现处理一件事,安 定一大片的目的。

第四篇:关于建立农信社分析决策机制调研思考

当前,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与之相关的改革也要同时进行。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低下,风险大、包袱沉重、人员素质低。究其原因普遍看法是由体制造成的,但是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农村信用社缺乏科学、系统的分析、决策机制和分析、决策的频频失误造成了一系列的损失和风险。尤其目前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分析和决策的正确与否将更加成为

农村信用社兴衰成败的关键。农村信用社在体制上、硬件上目前还暂时无法与其他金融机构相竞争,但是在自身管理和对项目投资行为上的分析、决策如果再出现失误,那么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削弱,经营风险和损失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此,农村信用社在改革期间加快建立和健全科学的分析、决策机制已是刻不容缓。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分析、决策的现状

(一)缺乏相应的分析、决策机构和组织。农村信用社所设科室普遍是以业务经营为主而设立的,没有专门为管理层提供研究、分析的机构和组织,也没有相应的决策管理组织。管理层需要进行决策时,往往是按照决策项目的内容,由与之相关科室或部门提供相应的报告、资料作为管理层进行决策的依据。

(二)内部民主集中制式的决策。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决策体制基本上是按照内部管理班子讨论研究进行决策的。经营方案、重大事项极少经过社员代表大会进行讨论、决策,而由内部管理者对决策方案、决策项目,按照自身需要和自己的思维理解、判断,进行表决,最后形成“比较统一”的集体讨论研究结果,由一把手拍板定案,属于群体决策下的民主集中制式的决策机制。

(三)按照管理者的经验进行决策。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者基本上都是来自本系统,都是在农村信用社工作几十年或者长期从事农村信用社工作的老农信干部担任,有着比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业务仍然主要是贷款业务为主。就贷款发放而言,虽然破除了过去的“一支笔”的贷款方式,制定了贷款管理权限制度,实行审贷小组或审贷委员会,但是实际在贷款发放过程中,特别是大额贷款的审批中,对发放对象的信用程度,行业趋势、产品销路、市场竞争力、发展走向,申请人的道德、管理能力等情况的分析,基层大多数信贷员并没有给决策者提供一个科学、详细、完整的可行性分析论证报告,而是根据自己多年的贷款经验,编写模式化的调查报告进行上报,管理者则是凭借以往的老实战经验进行研究、判断和决策的。

(四)完全按照上级布置要求进行决策。农村信用社无论是在经营上还是内部管理上,都是全盘硬性按照上级要求、规定布置各项工作和 “一切照办”式决策。由于农村信用社地域广阔,网点分散,各地经济状况不尽相同,往往在贯彻执行上级布置的工作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不适合本地区或本部门的情况和问题,完全按照上级布置要求去决策,虽然不会犯错误和受到上级的批评,但是必然会打乱正常的经营管理和影响信用社自身的全盘经营计划和自主性的决策。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分析、决策存在的问题

(一)对分析机制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当前农村信用社还没有设立专门的研究分析机构,而农村信用社管理层对设立分析机构的认识不到位,从而忽视了分析机制在农村信用社决策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项目小、项目多、投入小、风险小,没有必要投入过多的人力和精力进行分析论证。因此在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中,无论在贷款业务、中间业务、内部管理、项目投资等分析决策中,都缺乏相应的、必要的、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分析报告作为决策的依据,造成在决策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带来了诸多的风险隐患。

(二)项目决策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分析。农村信用社在重大项目和对企业进行贷款决策时,所提供的调查分析报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以贷款方面为例,在对企业进行贷款时,贷前调查报告没有从行业趋势、产品周期、内部管理、风险状况、中长期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所提供的调查报告缺乏详细、严谨、周密、科学的分析、分析,而是内容简单雷同、模式化、有的分析甚至只有一两句话,而管理者基本上只是按照信贷员的提供的贷前调查进行决策的。例如某信用社对一家造纸行业进行贷款,原有贷款存量已达1040万元,而今年初又对该企业发放60万元,所提供的贷前调查报告和该企业的贷款申请内容几乎一样,报告的最后结论是“该企业实力雄厚,不会出现风险”,这样的报告通过层层审批最后得到实施。如果该企业排污达不到环保标准和要求,那么该企业就会很快跨掉,信用社投入的资金也会随之化为乌有。类似这样的调查报告模式,在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给决策者的决策产生误导、偏差或错误,继而带来的将是风险的存在和发生。

(三)项目决策缺乏对宏观经济形势趋势的判断。农村信用社由于没有专门的分析机构和缺乏素质较高的分析人员,管理层在经营管理和

决策中,普遍存在信息不畅、视野狭窄,对国家宏观经济走向的判断极容易出现偏差性和滞后性,继而带来了经营和管理上的风险。例如国家对小水泥、小造纸、小钢铁、小煤窑、小铝业等限制行业的投资在早几年前就发出了风险预警,提示不要盲目对其进行投资。我们知道与宏观经济政策逆向而动的行为,最后吃亏的总是自己。但是部分农村信用社对此反映迟钝或由于局部

利益所驱动,对限制性行业不但不压缩贷款,反而增加投资,等到国家强制性压缩或关闭此类企业的时候,信用社的贷款已经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四)缺乏中长期分析发展规划。目前农村信用社正值改革时期,在经营管理中变数较大,现有的分析、决策都是跟着现状走。中途不得不对目标进行经常性的调整来,继而形成经营管理决策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和自主性的局面。但如何研究、分析农村信用社中长期发展趋势、同业竞争方向、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高科技在农村信用社中的应用等方面,农村信用社普遍处于空白、缺乏和滞后。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是和农村信用社管理层的任职期限有关,管理者注重的是任期内的目标,维持现状,造成中长期分析规划难以形成。二是对分析、论证的作用认识不足,忽视了中长期发展分析规划的制定。三是现有的人员素质还不能满足制定分析规划的需要。

(五)决策负责机制没有建立。目前农村信用社决策的制定大部分没有分析论证方法的选择,普遍采用民主集中决策形式或一把手拍板形式来代替科学分析论证。许多决策者经常喜欢用拍胸膛,打保票代替全面的决策分析论证;使决策的制定缺乏程序分析论证和实施详细记录,导致决策责任不清,出现决策失误没有具体的人为之承担责任,不能明确地确定责任人,形成出现问题时,谁都负责,谁都不会负责的局面。

三、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对分析机制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农村信用社许多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决策层对分析机制认识的不到位和重视程度不够所造成的。对此,农村信用社决策层要将建立健全分析机制作为防范风险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首先是认识分析机制的在管理经营中重要性和作用,无论决策者、员工都要对此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引起重视,把分析论证当作风险防范的第一道屏障。其次对有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其掌握分析基本技能,学会分析和提供分析报告,减少以主观愿望而形成的报告,为决策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对分析人员的待遇要高于其他部门,考核按照分析报告给决策结果形成的绩效大小来决定。

(二)建立相应的分析机制。农村信用社无论管理和经营都要尽快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规范管理操作行为。要防范和杜绝决策出现风险,就必须建立和建全分析机制,成立相应的分析机构和组织,负责对农村信用社各类重大项目、投资、决策进行论证分析。一是建立项目风险评价分析制度。规范分析评价制度,实行逐级负责项目评价分析,同时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二是注重信息收集。对项目投资对象、本行业、同行业、其他金融机构等对手和对象相关的数据进行搜集,把竞争对手的经营管理业绩和能力与己进行分析比较,可以促使改善自己的管理和业绩。通过对竞争对手一些重大经营活动的记录,可以分析对手在市场竞争中的态势和在竞争中将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和反应。尽可能掌握对方的经营管理动向及其可能对自身产生的影响,形成规范、严谨、科学的分析报告,为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决策信息。同时建立自己的数据资料库,做到知彼知己,不断提升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竞争优势。三是研究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分析部门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随时关注宏观经济走势的变动和趋势,并预测政府的政策走向,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和经营策略,避免因政策变化而引起的政策性风险。四是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有稳定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预期发展目标,分析部门要按照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状况和未来形势发展趋势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要符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要跨越决策层的任期,以避免决策层在任期内的短期行为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风险隐患。

(三)加快农村信用社决策体系建设。逐步改变重大决策由农村信用社内部社员来实现的模式,构建和完善重大决策由“三会”决定的管理模式。决策体系要分层次,充分授权,使得每一个部门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由基层信用社对决策项目进行论证,论证报告完后交联社有关科室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后,最后提交理董事会进行审批决策,必要时可以聘请决策方面的顾问参与决策。一是要提高农村信用社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在外部要让外部社员知道信用社的经营管理状况,使其积极参加信用社的决策管理,发挥外部社员的参与意识和作用。二是对内要让基层信用社人员参与分析论证,实行一定的分权、授权,使决策管理系统层次分明、责权分明,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和决策质量,也有利于政令畅通,指挥有力,管理效率提高。三是发挥法人治理结构的职能,管理层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和权限进行分析、决策,避免日后产生后遗症。四是建立农村信用社内部信息共享机制,打破组织壁垒,做到信息相互沟通、共享,确保各个职能部门分析决策的有效性、准确性。

(四)建立决策负责制。目前农村信用社决策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和对决策者的决策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使承担决策责任的人在决策时容易产生随意性、盲目性,导致在决策过程中无所适从,该拍板时犹豫不决,错过决策的最佳时机,不应拍板时乱拍板,带来风险时又无人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局面。对此,建立决策负责制已是势在必行。将责任和权限按照职能进行划分,杜绝非理性地决策,形成谁决策,谁负责的决策机制,做到责权分明。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监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的作用,对管理层的决策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有利于提高决策质量和效果,即可以有效防止个人或单方专断决策出现的局限性和弊端,又可以确保决策的合规性、正确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有利于保证和维护农村信用社的整体利益不受到损害,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

第五篇:xx医院关于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的通知

xx医发[20xx]xx号

xx县人民医院

关于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的通知

各科室:

为切实推进医院的创建工作,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协调,确保我院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创建国家“三级乙等医院”一举成功,现就协调工作机制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

常务副组长: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xx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工作的日常事务。

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职责 负责对职能科室之间内部工作的协调和医院与外部之间关系的协调,加强组织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统一认识、统一口径、统一目标、统一行动,同时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尽最大努力地去实现和全面完成计划目标。

三、协调的范围和内容

领导小组主要协调的范围为:科室之间、科室与院级领导之间、医院与上级有关部门之间、外部业务往来的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工作关系。

协调工作的内容为:协调思想认识,协调奋斗目标,协调工作计划,协调职权关系,协调政策措施,协调责任奖惩等,督促各相关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主动为医院发展排忧解难,搞好服务,协调解决医院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建立督查工作制度

由督查办对医院各项工作实施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限期进行整改,对遇到的困难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必要时报有关领导协调解决或党政工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督促工作的顺利实施,规范服务行为。

五、建立信息报告制度

加强各项工作的信息沟通,建立报告制度,各职能科室必须定期向协调领导小组报告工作情况,协调领导小组必须随时掌握工作进度并定期调整工作思路或做法。

六、严格落实奖惩

严格按照《xx县人民医院内部管理办法》、《xx县人民医院督查督办制度》和《xx县人民医院中层干部管理办法(试行)》执行有关奖惩。

下载建立村组运转协调机制推动乡村治理工作调研思考(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立村组运转协调机制推动乡村治理工作调研思考(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镇关于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协调工作机制

    XX镇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协调工作机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是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于建立国地税机构间协调与合作机制的思考

    摘要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国家税务总局将全国省以下税务机构划分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建立与分税制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机构运行机制是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对于理......

    建立公司经营工作机制的一点思考

    建立公司经营工作机制的一点思考 (人力资源部)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以及人们工作生活压力逐步加重、焦虑日渐增多的特殊形势下,如何做好职工思想工作,并制定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能......

    关于建立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思考“社会化”一词的原义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后来逐......

    关于建立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思考“社会化”一词的原义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后来逐......

    关于从机制上保证换届后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协调高效运转问题的思考

    关于从机制上保证换届后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协调高效运转问题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

    对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乡村治理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尊敬的各位领导、委员、同志们: 乡村治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富裕的重要保障。准确掌握乡村治理的现状......

    推动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长效工作机制

    积极探索 实效服务 推动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长效工作机制近年来,根据人社部的统一部署,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大力开发就业见习岗位,不断完善见习管理制度,突出抓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