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昼夜书店还需要物质支撑
培植24小时书店文化还需有物质支撑2014-04-16 00:10:38 来源: 红网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从4月8日晚开始24小时试营业,北京有了一家不打烊的书店。这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试营业当晚,就有许多人慕名而来,体验“昼夜书店”。(4月15日《中国青年报》)
在韬奋书店总经理张作珍看来,人文关怀正是该店决定24小时营业的根本原因。一个城市,如北京这样的文化之都,应该有这样一个文化地标,随时恭候爱书之人。
然而,在传统实体书店已经逐渐没落的今天,当当网、亚马逊已经成为大多数人购书的主要渠道,通宵营业的三联书店能否在没落的书店中突出重围呢?
国内其实也出现过几家昼夜书店,上海有思考书局浦东店,深圳有星光阅读栈。但最终,这些昼夜书店都因为销量低迷、亏损巨大而难以为继。
书店通宵营业,看上去富有诗意和文化底蕴,给人们“夜读”的机会捧起久违的书本。但实际上,24小时营业并不是简单的延长营业时间。通宵营业所带来包括用工在内的各项成本大幅上涨,这不是每一个书店有能力承受的。三联韬奋书店的背后有三联书店的雄厚实力支持,能够承受不盈利或是亏本的损失。但并不是每家书店都有这样的底气。更多的书店通宵不打烊,打造夜读文化的理想任重而道远。
营造文化氛围不是虚无飘渺,随心所至,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与普及离不开物质支撑。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看似简单而诗意,却是极难复制的个案。
电商时代的到来,实体书店备受冲击。从2011年“光合作用”书房厦门、北京直营店全部歇业开始,民营实体书店倒闭潮就开始了。实体书店运营成本很高,租金和用工成本导致其在于电商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实体书店销售下滑而成本增长,经营都已难以为继,面对通宵营业,如何能招架得住?要想让三联24小时书店可复制、可推广,首先要靠国家文化部门的大力扶持。面对电商低成本销售的挑战,实体书店的运营成本需要得到控制。国家应大力扶持实体书店,减免实体书店增值税。文化部门可以建立专项基金拨款支持实体书店发展。有国家的大力支持为后盾,书店才能渡过难关。
其次,有了国家支持,书店要实现自我“造血”。实体书店自身要转变发展模式,抛弃孤军奋战的发展模式。书店要实现联动经营,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如与咖啡店、文化创意产品店合作,拓宽盈利渠道拓展盈利方式,减轻书店运营压力。同时,书店要注重品牌经营,通过文化理念来吸引读者消费。
培植24小时书店文化,是阅读精神回归的春雨。但还得有坚实的物质土壤作支撑,才能让其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文/戴卓
浓缩一座城的文化愿景(图)2013-11-13 05:03:01 来源: 大河网-大河报 阅读提示 | 你还会去实体书店看书买书吗?你希望未来的实体书店有哪些功能?你希望在实体书店里享受到怎样的服务?上周,通过大河报企业QQ平台、大河报文体中心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进行了与实体书店相关的舆情调查,河粉儿们提供了很多有趣、可爱、可借鉴的答案。
十年之后 实体书店应犹在十年之后,你觉得实体书店还能存在吗?
针对这个问题,超七成受访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但也有少部分读者担心,随着电子书及网上书店的发展,未来的实体书店可能会更多成为教辅、考研、公务员考试等工具书的天下,即便存在也可能会丧失其应有之义。
“总的来说,我们是抱着审慎乐观的态度。我们认为实体书店不仅十年后不会消失,二十年后或许更长的时间内,都将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形式之一而存在。但这种乐观是有前提条件的,除了需要书店自身经营方向、方式的积极转变,需要提高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之外,也需要政府在发展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整个社会民众的涵养。”中原图书大厦总经理张艳表示。
河南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副总经理王延东坦承,受网上书店的冲击和房租、人工等经营成本急增的影响,近年来实体书店关闭的现象时有发生。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新的书店出现,有些连锁书店也实现了扩张,比如,台湾诚品进驻大陆、广州方所亮丽登场,上海、北京、武汉等地的特色书城也如雨后春笋。“河南新华书店发行集团今年要完成全省100多家实体书店的连锁。我们在这两年复合化经营探索的基础上也有进一步的动作,正在进行的是中原图书大厦二期项目的设计,我们力争将其打造成郑州城中心的时尚文化生活空间,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服务。这里面对个人而言是一种从业者的理想和情怀,对整个企业来说其实更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和对文化的坚守。”王延东提出。
在哪里
在最方便百姓的地方
十年后,如果实体书店还存在,你觉得会开在哪里?
“快递不送的地方。”网友“我心飞翔”言简意赅地表示。这话未必准确,但传达出的信息是确切的:让读者更便捷。“应该多到农村去,送书下乡”;“应该深入社区,做到每个社区都有”;“在城市最繁华的商场里,逛街之余去休闲”„„各种建言七嘴八舌。
“评价一个城市,首先要看这座城市有多少家书店,书店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只有当人们去书店看书、买书像去社区里的便利店买日用品一样,有触手可及的方便时,阅读才能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大家也才可以期望读者的阅读由浅显化、功用性为主向着深层次、趣味性转变。未来实体书店应该或大或小地、很好地存在于各个社区、学校和商业中心。图书大厦目前也在筹建几家校内书店和社区书店,明年将会陆续跟广大市民见面。”张艳表示。
书店转型 大家观点各不同
很多实体书店都在探索转型之路,咖啡、沙龙、讲座、多元化经营„„调查结果表明,这条路子颇受欢迎。“书店可与水吧、咖啡馆、冰点屋结合,成为休闲场所的一部分,看书不再需要坐在书店的架子旁或地板上。书不必分门别类一应俱全,每个店都各自藏着惊喜就好,店里分借阅读物和售卖图书,有分享简短读书心得或读者推荐的留言墙,陌生人间亦可分享„„”郑州大学在读研究生丁莺的回答,代表了很多受访者的普通心态。
“目前,不管是大型书城还是特色书店,都已不再是单纯的图书售卖地,都在适应市场进行着复合式经营,力求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所以,未来书店应该是一个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复合空间,应该是一个为满足市民阅读方面需求而提供专业化、整体化服务的地方。书店里面不仅应该有丰富、优质的图书,还可以有教育培训机构,有咖啡厅、茶吧等休闲空间,有科幻、游乐、影视等体验场所,有健身、美容等服务设施。如果有足够的空间,甚至可以有时尚消费群体喜欢的服饰、器物、特色餐饮等,还可以为书画创作者提供展演空间„„我们希望将书店经营成集阅读、休闲、聚会、交友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社交空间,是一座城市文化艺术信息的发声地,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提供或展示自我或汲取营养的平台。”王延东的回应中透露着务实和精明。
有趣的是,与这种更高端、复杂的转型之路不同,还有一些受访者提出,现在的实体书店在喧嚣当中逐渐迷失了自己,也丧失了阅读的本质,应该化繁为简,向着最简单、质朴的方向回归。“书籍更简朴,回归阅读原点。在售书的同时,适当提供解疑释惑的服务。事实上,我理想中的书店就是售书、阅览、释疑解惑服务,不要掺杂其他的东西。”网友“大河之南”就提出。“增加导读,减少过度包装;允许试读,不要全都是塑封都不知道写的什么。”网友“青椒炒鸡蛋”说。
不过,也有不少读者认为这种转型只是“花架子”,降价才是硬道理:“别的都是虚的,价格才是王道啊。”一些受访者言辞激烈地表示,现在图书高昂的价格让消费者吃不消,如果能想办法让图书价格大幅降低,相信不用咖啡之类的“附加服务”也能吸引到购买者的驻
足。事实上,这也是网上书店迅速火爆发展的重要原因。
你理想中的书店是什么样
“书店应该‘小而精’。我要开一家书店的话,会开在一条不是很热闹,但是交通却很便利的地方,静静的,远离现实的烦躁,只做自己。”网友“一头会思考的猪”表示。而有的网友对于未来书店的要求更高、更现代化。
“现在的书店没什么特色,我心目中理想的书店是这样的,像一个会所那样,有商品区(自助购书)有阅读区(休闲卡座那样的),阅读区最好能有服务生,阅读区提供茶点,音乐,最好还有那种播放区可以播放光盘,也跟高科技接轨,一人一张椅子,一台电脑或其他机器用于播放自己所选的资料,只能自己听见,也不会影响别人那种。”网友“&”认为。“到时候会有全息头盔,人可以用这个头盔上网,甚至可以在里面模拟出自己的形象,并且模拟出书店、游乐场等等各种场景。”网友“王卫东”表示。“希望书店里会有3D立体书籍。”网友“傲冰”大胆提出,“书里应该多插画、配图,少文字,字体最好能调整一下,不要密密麻麻很生硬,要更适合阅读、更个性化—能够自己按照喜好随意选择不同版本就好了。这样看书就像看电影,真正成了一种享受,即便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书也不会再觉得枯燥、索然无味了,相信大家会很喜欢。”
一个时尚高品质的书店可以引领城市的生活方式,引导市民的文化消费,会让喜欢享受潮流的人群有机会爱上阅读,对文化的传播推广亦是一种助力。同时也为生活在拥堵、雾霾、生活重压下的市民提供一处心灵栖息地,让我们的市民可以因为一家书店,爱上一座城市。
实体书店悄然变身“文化百货”
第二篇:打造城管支撑平台 服务
打造城管支撑平台 服务“美好乡村”建设
各位领导、同志们:
有幸与各位一道,远赴湖南参加一场美丽的视觉盛会。通过零距离观察、面对面问询、深层次接触,充分感受到株洲市乡村建设给我们展现出一副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其体现在:
一是当地有着良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与当地干部交流,流露的是群众观念,畅谈的是发展大计,他们接地气、办实事,用脚丈量民情,用心排解民忧,反映出来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令我们耳目一新,他们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成为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真核”。
二是万众一心的绿色意识。无论大街大路两侧,还是村道农舍两旁,目之所及绿树成荫,河渠水面清澈见底,山上有经济林,庭院有果树,路侧有灌木丛、草坪,让我们见识了生态“功底”。垃圾处理规范有序,生产生活秩序井然,家家整洁,村村秀美,让我们见识了环境治理“功底”。在接触中,乡镇干部算着本地绿色经济账,村两委领导算着绿色地域特色亮点账,农村户户算着绿色财富账,让我们见识了农村科学发展“功底”。
三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特色明显。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搞“大跃进”,总是按照规划循序渐进,保护人文底蕴,注重一村一品,坚持规划与建设同步,环境 1
治理与经济发展同步;他们从本世纪初就注重持续改善农村面貌,有了今天农村形象的整体提升;他们坚持政府引导、部门支持、群众参与的项目建设运作方式,推动美丽乡村进程;他们围绕打造旅游观光休闲、经济高效型农业,着力抓好主导产业培育,使农村经济活力足,农民幸福指数高。
通过看、比、学,我认识到霍山乡村建设与株洲相比差距不小,诸如:村庄规划较晚,规划推进没他们彻底,群众参与度没他们广泛,环境优化没他们重视,特色农业没他们突出,乡村建设各要素没形成整合优势等,但我们也不要妄自菲薄,作为同属丘陵地带的霍山,我们的乡村道路网通过近两年建设改造已臻完善,村庄规划普遍重视执行,农村旧房改造较为彻底,农民开放意识及接纳新生事物能力较强,农村经济基础比较优势明显,具备后发居上因素。有理由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精心谋划和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在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我县“美好乡村”建设一定会蔚然成风硕果累累!下面我结合城管工作职能就如何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作三点表态发言:
一、做好环境治理支撑
会后,我局将立即建立城管局“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小组,由我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任副组长,各二级机构负责人任成员,分别包保到片、责任到村,强化对乡镇“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方面的配合、协调、指导工作。组织环卫专家着手开展试点乡村环境治理调研工作,为“美好乡村”的科学推进出谋划策。积极为农村各类垃圾的收集、分类、填埋提供帮助,同时随着我局环卫设施条件改善,必要时担负起农村垃圾的处臵工作。调集环卫骨干力量,沉到乡村一线,开展环境提升专项设计,督促推动环境治理工作。
二、做好管理执法支撑
牢固树立大局和责任意识,一是配强乡镇城管执法力量,使乡镇开展乡村环境治理和查违拆违工作有抓手;二是建立城乡管理执法联动机制,做乡镇城管中队的坚强后盾;三是实现城管执法向乡镇延伸工作全覆盖,下放委托执法权限,使乡镇从容开展管理执法工作;四是主动承担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涉及的急、难、险、重管理执法难题,服从和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大局。
三、做好人力培训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关键在人,如何调动广大群众文明创建的自发参与意识,如何提升乡村环境自治管理能力,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性至关重要,因此,我局下一步将广泛开展“城管下乡村”活动,以送城管法律法规、环卫保洁设备、城管题材宣传影片下乡和让城管知识进乡村校园、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三送三进”活动为载体,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逐步灌输“让规则守护乡村,让文明相伴成长”的理念。致力推动乡镇、乡村城管业务培训工作,制定培训计划,框定适用内容,按照“请上来”脱产培训、“沉下去”办夜校集中授课模式,为乡镇城管队伍、乡村管理人才洗脑充电,力争三年内做到乡镇有城管精兵、乡村有城管精英的目标。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携起手来埋头苦干,扎实推进,为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贡献一份力量!
谢谢大家!
第三篇:着力产业支撑 打造美丽石练
着力产业支撑 打造美丽石练
石练,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小镇。
季节上“春有班春劝农,夏有农耕体验、秋有七月秋赛、冬有农村婚嫁”的节庆旅游文化品牌,民间节庆活动常态化。
人文上。石练建镇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文化积淀深厚,有“班春劝农”和“昆曲十番”两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农民狂欢节”之称的七月秋赛会;还有六项市、省级非遗。有建于唐乾宁二年(895)的太虚观;有建于南宋端平二年(1234)的古刹观音岩;有承载着400年历史的“石练台阁”;有众多明清古宗祠、古民居和古牌坊等;有被誉为亚洲第一大佛的天然山体弥勒佛,素有“江南小九寨”之称的国家4A级景区干佛山。
荣誉上,有全国环境优美镇、省旅游强镇、省体育强镇、省教育强镇、省级生态镇、省级卫生乡镇、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浙江省千镇万村种文化先进镇、丽水市十大魅力乡镇、全国重点镇等荣誉。
沿线上,不仅有茶叶、菊米、水稻、油菜等传统种植,还散落着猕猴桃、红提、日本甜柿、柑宿、石榴等果树,形成了四时有花、四季有果的宣人景观带。
产业上、有石练菊米、纳福尔山茶油、好川牌蕃薯干、竹木制品等特色农产品。近年来,石练镇积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指导思想,按照中心镇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及建设“美丽城镇”的工作要求,以建设“美丽石练”为总目标,着力于产业发展,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创新举措,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坚持规划引领,构建城镇发展的美丽蓝图 规划是建设的灵魂。建立布局合理、具有特色、适应市场经济的城镇体系,高标准、高起点编制规划是关键。一是注重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和统领作用。近年来,编制完成了《石练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遂昌县石练镇总体规划》、《石练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了“沿溪沿路、一带三区”的发展架构:并对镇12个村依据各自的区位、资源和特色,做出了合理定位。二是注重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和指导作用。2013年,编制完成了《石练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镇域人口近期2.1万人、远期2.5万人,规划建成区面积3.07平方公里,比现有的建成区面积增长61.6%;完成了《石练镇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评审,规划近期面积1.1平方公里、远期面积9.0平方公里。三是注重中心村规划的编制和示范作用。淤溪村是石练镇唯一的省级中心村,为促使中心村的科学发展,编制了《淤溪村村庄建设与文化旅游详细规划》。规划引领发展的效益已初步显现。四是注重特色产业规划的编制和推动作用。2013年着手编制了《石练镇旅游开发总体规划》,规划打造全县功能最齐全的旅游综合体。
二、坚持项目发展,构筑美丽城镇的坚实基础 一是大力实施产业项目。在农业方面,重点实施生态农产品基地建设,新增猕猴桃基地150亩、蓝莓基地100亩,引进和发展红提、食用枸杞叶、铁皮石斛等基地建设;在工业方面,重点推进了宏岗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建设,在镇主要领导领办下,在纳入镇重点项目计划后,解决了项目多个历史遗留和政策处理问题,使得该项目在2010年开始征地以来,终于在今年1月份完成场地清表,用半年左右时间完成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的编制审批,完成了规划、土地、环评、水保等所有支撑性文件的办理审批,目前园区完成三条主要路基,完成场平工程的90%,高盛木业已完成新厂区地质勘探,两家入园企业完成项目前期,进入施工前期准备阶段;在旅游业方面,大茂坑茂源休闲山庄投入运营,竹隐养老院和农家乐精品一条街主体工程完工进入室内装修阶段。启动总投资10亿元的千佛山景区三期工程,总投资1亿元的菊米博物馆及总投资4000万元的精品农家乐一条街二期工程正在积极筹备。其中菊米博物馆项目主要建设中国石练菊米博物馆、石练菊米观光园、石练菊米休闲酒店(三星级)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成以石练菊米文化展示、石练菊米休闲度假为主题,集养生、休闲、度假、商务、石练菊米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除此之外,位于淤溪村的“非遗”接待中心项目,2层框架完工,形象进度达到40%,班春劝农场地项目完成设计,进入招投标阶段。
二是大力实施人口集聚项目。主要实施了农民异地转移和下山脱贫“三二”工程,即爱丰、石练、迎新三个小区建设和宏象、柳村二个旧村改造项目建设。爱丰、石练、迎新三个小区建设面积共7万平方米,共可安置1690人,其中爱丰安置小区解决历时十年的历史遗留问题,现已进入农民入驻建房阶段,已有23户农户开始建房;石练小区及迎新小区已有56户农民完成房屋建设并迁入新居;宏象、柳村旧村改造项目共占地近1万平方米,共可安置人口110人,已有40余人入住。通过上述项目建设,可吸纳本镇及中西部乡镇2000余人向石练镇建成区集聚。
三是大力实施基础建设项目。紧紧围绕中心镇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深入实施了“一水(石坑坪水库和自来水厂建设工程)两网(集镇雨污水管网改造工程、110千伏石练变扩建工程)三桥(园区桥、柳村桥、坪墟桥)三路(集镇道路改造、石坑坪水库改线公路、景新村区间道路)三中心(公共财政服务中心、老年体育休闲中心、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完善)”工程,其中石坑坪水库于十年前立项,政策处理难度大,施工进度缓慢,新一届党委政府将该项工作作为石练镇重点项目进行破冰清障全力推进,目前发电厂房土建工程已开工,原通景公路坝址段改道左岸通行以便右岸开挖,目前临时道路已经完成。进一步完善了集镇水网、路网、电网、污水管网建设,提升了中心镇文化、体育、商贸和公共服务功能,增强中心镇的辐射能力。
三、坚持产业融合,致力美丽城镇的协调发展 产业是镇域经济的支柱,没有产业的大发展,也就没有镇域经济的大发展。2013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113亿元,同比增长10.1%,工业总产值3.466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30.91%。固定资产投资1.61亿元,同比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11057元,同比增长15.42%。
一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围绕茶叶、菊米、山茶油、高山蔬菜等优势产业,加大培育力度,2013年茶产值达6200万元,菊米产值达800万元,山茶油产值达2000万元。发展推广红提、猕猴桃、蓝莓、枸杞叶、铁皮石斛等高效农业共600亩,菊米种植面积达2000亩。
二是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大力实施选商引资工作。以宏岗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为依托,以打造绿色农产品产业基地为目标,积极开展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的选商引资工作,有选择性地与绿色环保无污染的工企业洽谈合作,目前浙商回归企业浙江纳福尔茶油有限公司和战略伙伴中农集团年产3500吨精致茶油项目已拍得园区25亩土地,正紧锣密鼓的准备开工建设;高盛木业年产600吨精品红茶项目也即将启动建设,另外浙江剑光酒业、三鸿食品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也正在积极商讨入园建厂,石练镇的绿色生态产业正在集聚。精心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在本届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下,为高盛木业、家家木业、金色食品、鑫星活性炭、开达工艺品厂等五家企业办理两证,解决了困扰企业十年的历史问题。
三是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石练镇与大多数山区乡镇一样,最具产业优势的是旅游业,但不能单纯发展山水游,而是要走文化特色旅游的路子。一是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打造旅游综合体。一方面规划好全镇的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路径、举措,另一方面重中之重突出把紧邻4A级景区千佛山的4个生态旅游片区村,谋划打造成农家乐综合体;二是加快产业融合互促,不断丰富旅游产品。深化“产业围着旅游转”的理念,加快产业发展。一方面将农产品与采摘、观光等农事体验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以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为依托,积极向游客宣传、展示园区企业及产品,引导游客入园观光、购物。实现三产融和,推动旅游业发展。三是促进文化旅游结合,不断提升旅游品味。拓展了两个非遗项目的传承,开展文化进景区活动,定期在周末及重大节日开展“昆曲十番”表演;举办节庆文化活动,每二年春季举办班春劝农节,每年举办七月秋赛会、美食节;
四、坚持生态绿色,致力凝聚乡愁的美丽氛围 一是全力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五水共治”的重大决策部署后,我镇将这项工作作为优化中心镇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组织开展“万人清千河,河长晒垃圾”等活动,形成县镇村三级全员治水的良好态势。在项目治水方面,石练镇积极谋划石练片区山区小流域生态工程,启动练溪综合治理工程、白西畈山区农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大力推进石坑坪水库建设、集中水厂改造工程。
二是大力推进“三改一拆”行动。把“三改一拆”行动作为优化中心镇发展环境的一个大项目、重要项目来抓,并将其与 “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沿整治”、“双清行动”、重点项目建设及中心镇建设紧密结合。2013年全年,全镇共拆除违法建筑214宗,拆除违法建筑面积32077.26平方米,完成三年任务的123.3%,2014年以来,重点拆除河道违章建筑25宗,建筑面积共计1813平方米。
三是强力推进“洁净乡村”建设。建立一支由全职保洁队伍,实行集镇全天候保洁,按时更新老旧环卫设施,努力提高保洁人员福利,积极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镇的建设提供了生态保障,在八月份的洁净乡村督查中我镇名列全县第五,较去年同期提高十四名。
五、坚持机制创新,展现制度优化的激励功能 一是创新项目化管理方式。未雨绸缪,统揽全年,年初就将今年要实施的项目、政府实事、重要工作进行统筹计划安排,并汇编成册,作为全年工作的引领。对重点项目,建立了领导领办责任制度,明确了各个项目建设的责任领导、目标任务及完成时限;建立了重点项目月施工进度倒排机制、月施工进度通报机制,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对重点工作,建立了周工作计划汇报督查制,以表格的形式编制周重要工作计划安排表,逐项落实到分管领导和责任人,开展了项目推进月活动,带领全镇干部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去,以项目化的理念推进各项工作。
二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内设机构调整为“四办”(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三中心”(公共财政服务中心、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农业推广服务中心)。
美丽城镇的建设是内在因素的激发,也需要外部环境的辅佐,目前,土地资源的紧缺、人口集聚速度滞后、职能部门单一,人才要素紧张、城镇居民的素质提升不快等还严重制约着发展进程。
美丽需要呵护,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抓好项目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切实提高中心镇人口集聚水平,积极推进辖区重点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推进中心镇向纵深发展,将美丽石练建设提上一个新台阶。
第四篇:以信息化为支撑打造地税服务平台
以信息化为支撑打造地税服务平台
信息中心课题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信息化建设对税务征管的组织结构、运转方式、工作机制、行为模式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我市地税系统信息化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基于网络的TF2000、ODPS、NOTES等多套系统运行成熟稳定,各种应用中间业务平台不断产生,如网上申报、12366、“一户通”等等,征管模式逐步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改变,为纳税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已经成为税务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因此如何以信息化为支撑打造地税服务平台已是当今时期面临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丽水市地税服务平台现状
我局从2001年开始逐步着手建设信息化地税服务平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运行良好,现简易述之:
1、“TF2000”税收征管系统
我市地税局2001年10月正式切换应用到位。“TF2000”税收征管系统提供了管理服务、征收核算、税务稽查、法制执行及信息交换等五个系列的基层税收征管系统和日常工作、查询分析等管理层、决策层业务,功能覆盖了税收征管、稽查、计会的全过程。税收征管的整个业务流程基本上都可以在这套系统中操作完成。
2、12366语音特服系统
2002年12月份开通,具有人工座席(包括咨询建议、违纪投诉、涉税举报)、纳税人信息查询、申报纳税、短信服务等功能。纳税人只要通过手机或固定电话拨打12366语音特服电话便可咨询税涉政策以及税涉疑难问题,或者进行申报纳税,纳税人还可以通过12366服务热线对涉税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投诉举报。同时12366语音特服系统还为配备手机的用户发送催报催缴通知,以及最新的涉税通告通知,以便纳税人及时办理纳税申报和了解最新的政策制度。
3、浙江地税网上申报系统
2003年6月开通,到2005年8月为止网上申报户数为1786户。此系统开通后,纳税人便可以在办公场所或其它任何地方利用计算机访问丽水财税网上申报主页进行申报纳税、文书申报和各项查询,免去纳税人到办税服务厅的路途时间、交通费用以及排队等待时间,申报缴税轻松自如,节省办税时间和费用。同时从2005年7月开始社保费的征缴也采用网上申报方式,申报率达到了90%以上。
4、财税网站
2004年4月开通,访问人次20000余人。公众可以通过网站了解我市地税概况、职能范围以及整个地税的内设机构,也可以通过主页查询相关的政策法规、财税动态。纳税人还可以通过访问局长信箱进行业务咨询、投诉举报、廉政监督以及提出相关的意见建议。
5、“一户通”电子缴税业务
于2004年12月开通,累计用户已达1468户,它是运用丽水市金融服务中心的“一户通”系统平台,以电子信息为媒介,采用同城特约委托收款业务电子转帐方式实现地方税费、基金的征缴入库。开通“一户通”业务之后纳税户只需通过一个基本结算账户或一般结算账户便可缴纳多种费用和税款,替换了原有的缴税专用账户支付缴纳税款,简化了税款划转环节,提高了纳税人的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缴纳税款后,纳税人不用再到税务机关拿取完税凭证,以开户银行开具的《“一户通”系统同城委托收款凭证》便可代替完税凭证,大大减少
了纳税人为取完税凭证专门跑税务机关的麻烦和成本。
二、阐述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局的税收信息化建设有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在税收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
1.各个系统运行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TF2000系统自身数据的积累,进入TF2000的纳税户和累计数据量已经越来越大,截止2004年9月,市本级纳税登记户为19396户,征收主表明细记录数达到180多万条,由于数据库的增大,系统处理数据量的增加,服务器在系统运行繁忙时期(如征期内)已经时常会出现数据库死锁情况,影响了前台窗口对外涉税业务处理,造成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抱怨和不满。特别是在加工双定清册和发送接收税银联网双定批扣数据等大批量数据处理时,更容易造成系统运行缓慢。随着网上办税服务系统的进一步应用,个人所得税全员管理、“一户通”系统推广应用。以至TF2000服务器承受更大的运载负荷。
(2)12366纳税服务热线的知名度不够,纳税人和社会各界使用12366纳税服务热线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
(3)网上申报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申报表需要手工录入,由于目前纳税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限,录入的出错率较高,因而在填申报表的时候花去了大量的时间,给纳税人带来了不便。
2.缺少有机的整合机制
原有的许多系统都是为满足单个的需求而产生。各个系统相互独立,信息孤岛不断出现。单独的系统在发挥业务功能的同时也暴露出各种问题,例如由于多个系统相互独立,基础数据采集的口径不一致导致其可信度不高;各个系统中的信息不能实现有效的共享;业务信息也不能方便的在不同系统中流转,业务流程很难通过计算机系统完善的开展;信息系统缺乏高效率的监管,对系统内的数据没有一套完整、科学的监控体系;缺乏面向纳税人的“一站式”服务,各个不同业务系统呈现在纳税人面前的都是不同的面孔,急需一个方便、统一的服务界面。
3.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需求日益迫切与单位之间的协作积极性存在矛盾。
整个地税服务平台是搭建在网络基础之上的,需要靠各单位共同协作完成。但联网过程中,各单位的中心工作和业务需求各不相同,部门间联网工作步调和力度也各不相同。有时取数方对数据联网需求非常迫切,而供数方对联网协作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还需要更多的协调机制。
三、设想
根据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结合市局现有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本文就现有的问题提出一些设想:
1.开发新系统完善旧系统
(1)对TF2000系统进行升级完善
对TF2000系统完善的同时实行省局应用管理集中,即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成全省地税征管业务数据集中处理和存储的、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新一代征收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税收信息化应用格局,以促进信息化地税服务平台的快速发展。
(2)利用现代媒体加大12366纳税服务热线的宣传力度,如通过丽水日报以及丽水电视台扩大12366的知名度,畅通我市地税与社会各界、广大纳税人的联系,做到家喻户晓的目的。
(3)开发一套系统实现财务报表导入功能,纳税人网上申报时只要将财务软件中的报表数据导入便可进行申报,必免重复填报表的麻烦,也可大大减少由手工填写而造成的出错率。
(4)建设计算机网络在线全程服务系统,把在办税大厅内为纳税人全程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拓展到网站,全面提升为纳税人全程服务的层次和水平,使纳税人从繁杂的办税事务中解脱出来,让纳税人在现代化税收管理中享受到方便、快捷、高效的税收服务。
2.在完善系统的基础上加强系统整合将各个版本不一的独立的系统整合在一起,实现一体化功能。例如采用一个中间件为业务平台,将原有的各核心业务系统整合,把一些具有共性的业务逻辑剥离出来,供各应用系统调用,提高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同时也可解决数据共享的问题。
3.加强对税务干部及纳税人的培训,更新观念,提高整体素质
系统操作员的熟练程度不够以及在后台操作时操作不当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系统的运行速度,甚至造成系统停滞现象。因此需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系统操作培训,使每个操作人员都熟练掌握系统操作流程。同时,要注重对税务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干部信息化的工作思维,更新理念,使地税干部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
以信息化为支撑打造的地税服务平台最直接的使用者是广大纳税人,对此纳税人能否接受、能否准确地使用税务信息化平台是税务信息化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税务机关在推广应用新系统时,一方面应充分考虑纳税人对新系统的认可程度,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渠道做好纳税人的培训工作,使税务软件成为纳税人能用、会用、喜欢用的工具,而不是他们的负担。另外,在依法支持税务代理、税务服务单位开展业务的同时,应建立对他们的监督、制约、考核机制,使税务代理机构和税务服务单位真正成为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桥梁。
4.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
在依托信息化建设地税服务平台中,从健全制度、规范工作环节入手,促进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对网络安全、硬件管理及软件的立项、开发和验收等做系统规定,运用科学的管理流程进行督导,使信息化建设合理快速的发展
总之,信息化地税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需不断完善的工程,只有整体提高软硬件水平和管理应用水平,才能促进征管模式的进一步的发展,从而提升政务处理和业务办理效率,更好的为广大纳税人服务。
组长:崔军成员:项武执笔:沈英华
第五篇:第八篇:多点支撑打造发展新优势
三论不断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二)在新形势下率先科学发展,必须准确把握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着力点,努力构建现代产业、文化发展、人才智力、科技创新、发展环境、资源生态多点支撑新格局,以多点支撑打造强省建设新优势。
当今时代,经济、文化、科技、制度等领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统筹协调、一体化发展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每一个领域的发展和突破,都要以其他领域的充分发展为前提。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既要求经济由大变强,又要求社会和谐进步,既要求文化繁荣发展,又要求人民生活殷实富足,是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系统性目标体系。实现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必须清醒认识制约我省发展的各种不协调因素,按照接长短板、拉长链条、提升素质、拓展空间的思路,从大处着眼,从具体事情入手,选准工作着力点,全面提升、重点突破,让弱的变强、强的更强,把经济、文化、科技、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融为一体,形成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多点支撑打造发展新优势,必须打造经济发展“硬实力”。发展是硬道理,是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最强大的支撑力量。拥有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就拥有了实现由大到强新跨越的“硬实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聚集度高、居于产业链高端的重点产业集群,着力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优势突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培育壮大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关键是科技教育人才先行,根本和长远是科技创新。要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关键环节,打造以高端人才为龙头、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为基础、各类实用人才为依托的人才高地。要深入实施科教兴鲁战略,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人才智力、科技创新为支撑,推动全省经济跃上新高地。
多点支撑打造发展新优势,必须打造文化发展“软实力”。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必须做强文化。做强文化,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价值感染力,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增强区域发展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之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济发展就有了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山东是文化资源大省,但还不是文化强省,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还不高。强化文化发展对强省建设的支撑作用,要切实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硬任务”来抓,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品牌建设,以品牌建设提升文化产业,促进文化资源的整合聚集,扩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新跨越。
多点支撑打造发展新优势,必须打造优良发展环境。任何一个经济区的兴起与发展,都与优良的政策环境密切相关。推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环境就是资源,就是生产力。良好的发展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能够对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产生强大的集聚效应。完善发展环境,强化环境对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支撑作用,关键要强化政策措施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要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科技和人才政策、市场化建设等多个方面,推动工作措施的创新,搞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衔接配套,形成高效运转的有机整体,不断创新创优创造更为优良的发展环境,形成更为强大的环境支撑,把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