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制止新乡村债务发生问题思考
化解乡村债务是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各地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化解乡村债务。但在化解旧债的同时,一些地方又发生新的乡村债务。如不尽快加以制止、遏制住新的乡村债务发生,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将会出现恶性循环的局面,不仅会严重影响基层政权组织和农村中小学的正常运转,导致农民负担反弹,增加财政风险,干扰正常经济秩序,严重危及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而且会影响政府形象和执政能力。因此,各地必须充分认识制止发生新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职责,制定措施,坚决制止新债发生。
省委办公厅 《关于认真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各项规定,严格政策,切实纠正乡镇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制止新债发生。要严禁村级组织以任何名义提供担保、借新债还旧债、采取由施工企业垫支等方式上项目,严禁超出偿还能力举债办公益事业,严禁举债用于村级办公支出和发放报酬补贴、超标准订阅报刊,严禁村级开支招待费。
在进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开发项目时,如何安排资金?《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足额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资金,不得留有缺口,不得要求乡镇及村组织安排项目配套资金,不得让乡村负债搞建设。要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不得开展要求乡村和农民出钱出物的各种达标升级、检查评比和验收等活动。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有资金作保障。但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都要符合当地实际,不能强求一律,不应盲目攀比,不得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严防发生新的乡村债务。
有些地方违反规定发生新债,该如何处置?《通知》强调,各地要建立健全乡村新增债务责任追究制度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对违反规定发生新债的,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在新债未化解前,乡镇主要负责人不得提拔重用,不得异地任职。对在规定期限内不能化解新债的负责人,要予以免职或责令辞职。要按照 “谁举债、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要组织财政、审计、农业、监察、金融、教育等部门,对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顶风违纪的,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并予以曝光;对涉嫌犯罪的,要依法处理。
第二篇:乡村债务问题探讨
乡村债务问题探讨
冯林 祖斌
一、农村债务的成因
1、内在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市场机制不健全。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促进了农村市场的发育和成长,也促使农村产业结构按照市场供求关系作了很大的调整,但在调整过程中市场信息不灵、行政干预过多的矛盾仍很突出,至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缓慢。二是农业科技投入不高,农业产品没有特色、没有质量、更没有品牌,缺乏对农产品进行系列化的深加工。多年以来农民生产出来的东西,或是卖不出去、或是卖不出价钱,农村集体及农民个人的收入始终上不去。
2、体制机制成因。一是机构臃肿、人员膨胀。据统计,我市现有183个乡镇财政供养人员达24万之多,此外,还有为数更多的村级干部,吃“皇粮”的干部增幅远远大于乡镇财政收入的增幅。在地方财力不足又无法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只得借债维持机构运行。二是人事管理体制不协调。乡镇机构多而杂,且绝大部分受县级以上的条条管辖,乡镇既无机构设置权,又无人事管理权,而这些机构的人员费用却要从乡镇收入中解决,人事权与乡镇财权脱钩情况严重。三是干部任用机制错位。乡镇干部的升迁,主要是看他们的政绩,一些干部为了做政绩,想方设法甚至不惜巧立名目负债建设“形象工程”和示范达标工程,成功了的干部可能会得以升迁,而举借的债务留给后任打理,结果是一任留一任,层层累积,债务的包袱越来越重。四是政府职能不明确。政府职能的转换,公共财政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不争的事理。但在现实生活中,政府干预经济的现象仍很严重,其一是部分地方政府兴办的乡镇企业,缺乏科学论证,技术含量低,运行质量差;其二是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包大揽,甚至不惜亏本贴息,市场格局一旦发生变化,出路没有了,债务却平添不少。
3、管理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财税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县对乡镇大多实行收入上缴、支出下拨,按国税、地税、财政三块包干分成的财政管理体制。这种雁过拔毛、层层集中财力的分配格局,使乡镇的可用财力远不能维持正常需要。特别是“上面开口子,下面拿票子”的作法,国家不断出台的政策性增资,对一些支出标准作硬性规定,而乡镇却无力承担这些支出负担。同时,由于农村经济普遍落后,导致征管中欠收严重,入库不及时,财政收入任务难以实现,而上级下达的收入计划盲目递增,导致基层不得不借贷上交,违法操作。二是财务监督不力。目前在我国基层政权中,“以权代法”现象非常普遍。在一些乡镇,以行政决议来确定收支框架,财政预算形同虚设,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大,预算与执行两张皮。在村(组)虽然实行了“村账乡管”、“村务公开”,但收支无计划,管理无秩序,缺乏内部控制,群众监督更是一纸空文大多数流于形式。加之一些乡村干部搞短期行为,生活上讲排场,攀比成风,导致支出远远超过收入指标,不得不高息举债度日。
二、解决农村债务的途径
目前在一些地方试点的农村税费改革出台了一些规范政府税费行为的政策,但笔者认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固然重要,但如不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债务的出路问题,必然会导致旧债未还又添新债,税费行为将再次出现混乱,从而葬送改革成果,而解决债务问题又必须从旧债和新债两个角度来寻找途径。
(一)清偿旧债的途径
1、认真清理核实,分类化解债务。从总体上讲,农村财务管理是比较混乱的,因此要化解农村债务,应在对已有的债务进行清理核实的基础上分别寻找化解债务的办法。首先对非常债务要进行剥离。对村直接借贷形成的历史债务,凡不是为农民办事的,应当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落实债务人,不能将债务转嫁给村集体;对确属用于集体生产公益事业、借贷手续齐备、使用开支合理的,可用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按规定清收的村提留尾欠数逐步偿还;对村办企业所形成的债务,实行村企分开,由企业承担,企业破产、倒闭的,债权债务按《企业法》、《破产法》等规定处理。其次,对不正常的高息要按国家规定的同期利率重新计算债务利息,由此可甩掉部分不合理的农村债务。再次,对少数干部贪占挪用提留款的,应坚决追回,情节严重的还应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2、加大清收力度,偿还部分债务。对于农村债权的清收工作,应区别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首先针对不同的债权类型分别征收。对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尾欠,要严格按照税法规定进行,以保证基层财政收入和税法的严肃性;对村提留乡统筹尾欠,要根据数额大小和农民实际承受能力,制定分计划,逐步进行清收。其次,对农户欠款,要合理分类,区别对待。对有偿还能力的农户,可通过各种办法,多途径地宣传说服教育,促其主动偿还;对极少数的“钉子户”可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清收;对确因生活贫困当年无法偿还的,可与农户协商制订还款计划,分期偿还。
3、出卖闲置资产,减轻债务负担。对乡镇、村组的集体企业,可进行公开拍卖变现,一方面可规范政府行为,另一方面所得收入可用于偿还旧债;对集体的机动耕地、荒地、荒山、荒湖、荒坡也可采取拍卖经营权的形式,既可使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又可将所获收入偿还债务。另外,对当前已被合并的乡镇的资产,特别是闲置的有形资产,采取可租、可卖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由此所得收入可用于偿债,以减轻偿还债务的压力。
4、用“一事一议”资金的结余偿还债务。对于乡村债权很少,亦无闲置资产变现等其他筹集偿债资金的村,建议在分清村组债务性质的前提下(即确认这些债务形成是村组公益建设欠下的),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从“一事一议”资金的结余中,提取一定的资金用于偿债。
(二)防范新债的途径
1、规范基层政府行为。目前还没有对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进行法律规范,谁也不能明确地界定乡镇政府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然而,严峻的现状又迫切要求对乡镇政府的事权予以理顺。笔者认为,对基层政府的行为应按照公共财政的观点,把基层政府的职能界定在行使国家政权及管理公共事务的范围以内。兴办任何企业,不应有政府行为,政府只能是从政策上扶持、从环境上创造、从工作上协调;同时进行集镇建设和其他公益事业要量体裁衣,不能只求政绩,只讲形象,而应更多考虑自身的承受能力。另外,要规范基层政府行为,上级政府及部门再不能以“达标升级”、“资金配套”等要求迫使基层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2、精兵简政,缩减支出。改革现有的人事用人制度,实行机构设置、用人制度与财力配套相结合,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精减机构,缩减人员开支。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对行政事业单位严格定员定编,实行支出基数包干管理。二是配合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依法有序流动人才,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三是对村级实行“并”、“兼”,即小村并大村、小组并大组,实行村干部一兼多职,从而扩大村级规模,减少村级干部,减少村级支出。四是对性质相同的部门实行合并,减少人员开支。五是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合理规划和调整教育布局,适当集中办学,推行教师竞争择优上岗,精减教师队伍,以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办学质量。但在改革时应注意的是我国农村地域广大,各地差别较大,因此进行基层机构改革时应因地制宜制定方案,落到实处,切不能搞形式、走过场,“换汤不换药”。
3、强化乡村财务监督机制。尽管为了加强乡村财务管理,乡村财务都实行了“县管乡用”和“乡管村用”的管理制度,但可以说大多数都流于形式。所以加强管理监督机制、严格执行制度,是杜绝乡村经费支出膨胀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但是笔者认为,对于乡村财务管理实行“县管乡用”、“乡管村用”只是一种过渡时期的办法,要真正管理好乡村财务,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建立健全乡村财务管理体制,同时加强审计监督,严格控制管理性支出。另外,提高乡村干部的财务管理水平、强化其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4、发展农村经济,增加集体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不但是解决农村债务问题的治本之策,而且也是保证农村税费改革成败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各地区乡村应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集体收入,增强农民负担承受能力。一方面,可选择合适的项目,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应积极鼓励农户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村级可通过承包、租赁、入股和招商引资等形式获得收入,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不但可用子清偿旧债,更重要的是可降低农村财务风险,避免没有经济承受能力的大额度债务再度发生。
第三篇:关于制止发生农村义务教育新增债务的通知
**县清理化解农村 义务教育“普九”债务 工作领导组办公室
-*化债办„2011‟ 号
文件
关于制止发生农村义务教育新增债务的
实 施 意 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
根据山西省财政厅 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西省教育厅 山西省审计厅 山西省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制止农村义务教育新增债务的意见》(晋财农改„2011‟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制止教育新债发生的责任意识 制止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坚决制止发生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对维护农村中小学的正常教学秩序,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消除农民负担反
弹隐患,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人民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站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立足社会稳定和教育发展的大局,充分认识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重要性,把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摆上议事日程,制订具体措施,建立领导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确保不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二、统筹规划,足额安排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资金 坚决执行国务院关于“农村中小学不得举债建设”的规定,科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坚持“必要、必需”的原则,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控制学校校舍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有效保证计划投资及学校校舍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严格执行有关新上建设项目的审批、备案制的规定,对确需新建的基建项目添置教学设备的,由学校提出申请,经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审核,报县政府批准。县政府将统筹落实全额资金,确保应建、应办项目足额安排资金,实行政府代建制和政府采购制,确保学校不因新的建设项目和添置教学设备而产生新债。
三、规范管理,坚决制止农村义务教育新增债务发生
加强财务管理,规范收支行为,健全监管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努力保证从制度上约束新增债务行为,防范和制止新债发生。
(一)规范学校经济管理活动。县教育部门及各学校要坚持执行“八不准”,坚决纠正经济管理活动中各种不规范行为,从源头上防止新的教育债务发生。一是不准以任何名义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和个人借款弥补收支缺口;二是不准为任何单位、个人贷款提供担保或抵押;三是不准擅自采取由施工企业垫支等手段新上项目;四是不准擅自举债兴建工程;五是不准举债发放职工工资、津贴、补贴及解决办公经费不足;六是不准铺张浪费或随意增加非业务性支出;七是不准各项支出延期入帐;八是不准虚增或隐瞒账外收入。凡违反上述规定形成新债的,一经查实,要按照“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二)强化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学校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建立“校财局管”财务管理体制,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学校公用经费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开支,重点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建立健全财务监督体系,学校预决算、工程项目招投标、资金审批领用、银行账户管理、票据管理、借款审批等各项制度,严把资金收支的审核关,严格控制非业务性支出,确保学校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严格执行核定的学校经费预算,坚持“无预算不开支,有预算不超支”,确保各学校不因超预算安排项目开支而产生新债。
(三)规范学校项目管理,严格控制建设成本
一是严格实行教育建设项目审批制度。今后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项目、校舍维修改造及大型添置一律实行报批制度。项目实施前,学校要向县教育局上报项目建设申请,县教育局审定下达计划文件后方可动工。未经县教育局批准的建设项目、维修改造项目严禁擅自动工。对不按程序、违规建设的,要严肃追究学校校长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是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县教育、财政部门要按照工程进度拨付建设资金,工程筹资和支付都必须按有关规定或合同约定的时序予以办理;严禁超时支付工程款;所有工程款票据必须符合税务部门的相关要求,严禁使用承包方材料发票冲抵工程款;严禁任何学校采取垫资、集资、借贷等方式产生新债。
三是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批复的建设内容和规模建设。严禁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和更改建设内容。新上的项目必须做到有预算、有立项、有经费落实,坚决制止“小立项、多变更、大决算”的现象出现。
(四)建立学校债务动态监控机制。要建立县、乡、校三级校级债务监测预警机制和定期通报制度,合理确定债务监测指标和债务警戒线,加强对学校债务风险的评估和监控,定期跟踪分析债务变动轨迹和趋向,预防和控制由债务引起的突发事件。对发现的新增债务问题,要及时查清原因,迅速整改到位。
(五)健全新增债务责任追究制度。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健全学校新债发生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学校“一把手”负责制,对违反规定、擅自举债建设、举债发放教职工津补贴、举债运行等行为,要按照“谁批准、谁负责”“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从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健全学校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县教育局将会同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对学校负债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专项检查,及时掌握学校债务动态,并将负债情况纳入学校工作目标考核、领导职务变动考评范围,对存在负债金额的学校,要追究学校校长的责任,学校主要负责人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学校不得评为先进单位,新债未化解前,校长不得提拔,不得异地任职,在规定期限内未能化解新债的学校校长,要予以免职或责令辞职,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四、严明纪律,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省政府有关制止新债的规定,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力度,坚决制止“一边清理旧债、一边产生新债”和“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现象发生,坚决查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违规举借新债的行为。对违反规定擅自上项目、搞建设、借新债的乡镇和学校,要按照“谁借款、谁还债”、“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
视情节轻重和数额大小,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二〇一一年三月九日
主题词:农村 制止 新增债务 实施意见 抄 送:县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协办
2011年3月10日 印发
第四篇:乡村债务化解的对策思考
乡村债务化解的对策思考
乡村债务化解的对策思考2007-02-10 16:47:48
乡村债务化解的对策思考
近年来,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大部分乡镇和村级组织在发展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其数额大、涉及面广、危害性强,不仅成为人们关注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更是严峻的政治问题。尤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深入,乡村收入基本固定,债务化解难度日益增大,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地位和威信,削弱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有序化解,切实维护农村经济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
一、发展化债
农村债务包袱沉重的一个重要原
因就是发展不够,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村债务才能较好地得以化解。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要从当地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逐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这是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集体服务功能,增强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凝聚力的需要”。为此,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培植财源上。在发展农村经济时要立足当地资源,在本着市场看好原则的前提下,紧贴“农”字做文章,念好各自的“山水经”,变资源优势为财源优势,努力把发展生产项目与自己的优势资源对接起来,与市场行情对接起来,与招商引资对接起来,与创办效益产业对接起来,与发展公司制农业对接起来,努力把自己的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在发展中要汲取过去的教训,政府绝不能盲目贷款办企业。政府的职能之一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吸引业主投资办企业。要通过为企业服务和提高农村经济中介组织化程度,逐步发展农村经济,以此来化解债务。
二、清欠还债
农村债务总量中,有一部分是农民由于多种原因欠交国家和集体的税费,村组既是债务人,又是债权人。因此,要集中力量,清收与组织专业队伍常年清收相结合的办法,深入到欠款户家中,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教育群众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欠款的农户体谅目前国家、集体的困难,积极筹集资金,交纳拖欠的税费。对无故拖欠集体税费的钉子户、难缠户,要善于拿起法律武器,按照法律程序,依法清收,确保国家和集体的合法权益。由于不能动用专政力量,村级部分债权采用常规工作根本无法收回,建议国家出台政策或相关法规予以明确,便于依法回收,推进债务化解工作,推进农村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
三、互抵消债
在农村,有的农户欠集体的税费,但集体也欠本村和外村农户的钱。在化
解农村债务时,乡村要积极主动牵线搭桥,协调村民之间、兄弟之间、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在征得他们同意的基础上,互抵消债,并办理相关手续,化解债权债务。实践证明,这个办法是比较有效的。
四、降息减债
高息借贷是造成不良债务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借贷高息不降,农村债务包袱就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为此,要对高息借贷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在积极偿还部分农户借贷本金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放贷户主的思想工作,宣传国家金融管理政策,宣传高息借贷是违反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不受法律保护。在宣传政策的同时,对高息借贷的要严格按照国家金融部门的同档利息规定分段计息,通过采取降息的办法来减少农村债务。国家金融机构要采取停息挂帐的办法减轻乡村债务压力。
五、拍卖偿债
对村组闲置的资产,如荒山、荒湖、荒圩、荒滩,在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的前提下,公开拍卖、租赁,卖断经营权,一定几十年不变;对原集体的林场、小型水利设施和五保户、特困户不使用的土地由集体统一收回,公开向外发包,通过采取转让产权或经营权的办法,回笼资金,用于偿还债务。
六、减支还债
一要减人。改革基层行政管理体制。首先,改革传统的乡村行政管理体制,要进一步科学规划、合理设置乡村行政区划,规范乡镇和村的建制标准,对达不到版土面积和人口数量的乡镇、村坚决进行撤并。其次,要更进一步抓好乡镇村机构改革,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认真合理核定机构和人员编制,采取有效方式精简超编机构和人员,将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逐步推向市场,划出财政供养范围,逐步转为经营性服务实体。其三,改革乡镇村领导体制,严格控制领导职数,通过对学历、年龄等作出硬性规定筛选一批,实施公开竞争、民主评议淘汰一批,鼓励超编干部到村任职分流一批,并积极探索跨村跨社任职的管理模式,精简过多的乡镇村干部队伍。二要减支。各地要严格坚持把办公益事业与农民的意愿结合起来,与当地客观实际结合起来,量力而行,没有必要办的事情不办,可办可不办的尽量不办,通过科学决策、严格管理、精打细算的办法,节约每一分钱,搞好必办的事。
七、转移还债
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从根本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中央财政对实行税费改革的地方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以解决影响地方稳定、发展的资金瓶颈。乡(镇)党委、政府在科学安排国家转移支付资金的同时,要从严控制支出,努力节省开支,把国家安排给乡(镇)人员的经费拿出一部分,用于偿还农村债务。此外,中央财政中安排给农村的转移支付资金,也要拿出一定的比例用于还债。
八、追查降债
农村债务当中,有一小部分是由于少数村组干部个人利欲熏心,采取多种形式侵吞集体资产而形成的。在化解农村不良债务时,要通过清、查、核和公示的形式。使群众知道村组债务形成的原因,揭发村组干部以权谋私的行为。问题查出后。当地党委、政府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一方面要如数追回被其侵吞的集体资产用于降债,另一方面要将其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九、划拨转债
在农村债务规模总量中,有一部分是发展乡(镇)企业或村组企业形成的,其中有一部分企业仍然在运行,有的虽然已转产,但仍然使用原有的房屋、土地等。针对这种情况,地方党委、政府要认真做好企业继承者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他们承担债务,并办理相关财务手续,签定偿还协议。当然,地方党委、政府也要为继承者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积极做好各项服务,以最大的热情、最优的服务,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乐意接受债务,兑现偿还债务的承诺。
十、管理控债
制度管理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内容。鉴于以往许多债务是由于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各地、各部门应建立健全有关制度,避免债务难以化解甚至不断产生新债的现象发生。首先要完善乡级财政管理制度。乡镇财政收入“一要吃饭,二要建设”,首要的是保工资和运转。举办公益事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量入为出的原则,不允许超越实际搞达标、创政绩。其次要建立新增负债审批制度。凡未经批准产生的新增债务,按照“谁决策谁负责,集体决策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原则严肃处理。三要实行村账乡管的制度。村级账务由乡级经管部门统一管理,杜绝村干部乱支乱贷行为,规范财经制度。四要严格执行审计制度。定期对乡、村经济活动和财务特别是债务进行审计,强化个人责任,建立债务终身责任追究制。同时,乡村债务的形成,既有客观
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与某些乡村干部决策失误、工作不力、发展经济能力不强以及其他方面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农村各项工作中,人是第一要素,培养一支靠得住、能干事的乡村干部队伍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要拓宽用人的视野,把善于致富、群众公认的经济能人请到干部队伍中,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化解债务。
以上的一些措施,从长远看来是可行的,但是基层的债务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加之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化解大量乡村债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是今后可用来化解债务的资源越来越少,据调查,在已经化解的乡村级债务中,70%以上是通过债权债务相抵来实现的。今后,清收债权的难度越来越大,剩下的大多数是难以回收的“烂账”和“呆账”,同时,资源性收入也将逐渐减少,对能够处置的闲置房产、设备等资源大多数已经变卖或出租。二是化解重点、难点债务(如欠上级的支农周转资金、世行贷款
等农发有偿资金、银行贷款、信用社贷款以及退还农村合作基金股金等),无资金来源。三是通过发展地方经济偿债并不是短时间可以实现的,偿还旧债必然会产生新债,特别是在一些中西部的贫困乡村,让基层政府自我化解上百万、上千万的债务,几十年也不可能。况且高额的利息“利滚利”,增加的收入还不够支付利息。到何时才能还完?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在尽短的时间内,有效的化解基层债务,防止危机进一步演化。因此,笔者同时认为:
第一,中央应加大“注资”力度。银行有不良资产,政府也有不良资产。国有银行承担政策性贷款的亏损,造成的不良资产,政府可以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可以用外汇注资,基层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子公司”,为什么不可以从中央政府获取专项资金的支持债务化解?但是,中央政府毕竟财力有限,许多刚性的支出,如军费开支,社保医疗等无法减少。因此,可以考虑中央和地
方共同承担,承担的比例可以根据债务性质和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调整。经济欠发达的地方,税基薄弱,债务沉重,偿还能力不强,中央应当兼顾公平,多承担一些。
第二,积极发行地方债。从经济学意义上,化解债务的最好办法就是使债务流动起来。政府有未来的收入,债权人需要现在的还款,所以中央政府可以“借”钱给地方政府用于还债,地方政府解决了债务问题才有能力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等到收入增加后,再还不迟。
第三,改革财税体制。在近期,农村财税体制要适应化解乡村财政危机的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应在税费改革后5年,将新增乡镇工商税收,包括增值税和消费税全部留给乡镇,一方面可以增加乡村的可用财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刺激乡村发展非农经济。还应强化乡镇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力度。在改革后几年,也应将新增个人所得税大部分留在乡镇,用来缓解乡村财政危机。
第四,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要重新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对于民兵训练、乡村公路建设、计划生育、农村义务教育、跨区域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品、公益品费用,应该主要由乡镇以上政府来承担,让乡村真正休养生息。只有减轻了乡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才能较好地消除乡村财政危机的隐患。
第五篇:关于乡村两级债务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化解乡村两级债务的建议
县政协委员 财政局局长 付贵臣
乡村两级债务问题,是目前农村工作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也是制约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农村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也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既不利于巩固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成果,又不利于乡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有效化解乡村两级债务问题,我们对全县乡村两级债务现状、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
一、乡村两级债务现状
经调查,截止到2004年末,全县12个乡镇、104个行政村债务总额为42816万元,其中,乡镇级债务10096万元;村级债务32720万元。
1、乡级债务构成。12个乡镇本级债务总额10096万元,其中,欠国内银行信用社贷款717万元、欠世行等国外贷款189万元、欠财政性有偿资金1985万元、民间抬款311万元、基金会借款3665万元,其他欠款3229万元。
2、村级债务构成。104个行政村债务总额32720万元,其中,欠国内银行信用社贷款1345万元、欠其他金融机构贷款2879万元、借单位款7896万元、民间抬款3765万元、欠个人款4215万元,其 1
他欠款12620万元。
二、债务形成的原因
乡村两级债务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较复杂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乡级债务形成的原因。一是缺乏科学规划,盲目上项目。上个世纪80-90年代,乡镇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乡镇企业上来,在资金不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新上了一批项目。由于缺乏科学论证,致使所上项目与现实情况差异较大,后续资金投入又不足,形成债务。截止2004年末,全县乡级用于兴办企业债务达657万元,占总债务的6.51%。二是不切合实际,基础设施建设过热。为了发展公益事业,个别乡镇在没有资金来源的情况下,不遵循“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拆借了大量资金不切合实际的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债务。截止2004年末,全县乡级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债务达835万元,占总债务的8.28%。三是依靠借贷,实现义务教育达标。农村税费改革前,乡镇为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来实现义务教育达标,不得已靠借贷来投入,而形成债务。截止2004年末,全县乡级用于这方面债务额达830万元,占总债务的8.22%。四是违反金融秩序,高利集资融资。个别乡镇为了保证工作正常运转,不按政策规定,向民间抬款、贷款形成债务。截止2004年末,全县乡级抬款、贷款额达1028万元,占总债务的10.19%。五是管理不严,基金会借款难回收。1993年按政策规定各乡镇相继成立了基金会,吸收个人或团体组织储户存款,然后将这部分存款再贷出。由于缺
乏科学规范管理,贷出的款项回收难度相当大,贷款户走死逃亡的比较多,成为呆账,这部份债务达4000多万元。
另外各种性质的周转金等财政性资金,回收率及低,甚至有的已经形成呆账。这方面债务额达1985万元,占总债务的19.67%。
2、村级债务形成的原因。一是农民拖欠积累形成债务。税费改革前,由于税费没有及时全部收清,为完成任务,乡村两级干部只好想办法拆借资金,这样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较大的三角债务链。二是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债务。多年来,按照上级要求,村级在修路、建校、架桥、抗旱制涝等集体公益事业的发展上,每年都得投入一大笔资金,而村级积累又没有能力负担,只能靠借款来完成好上级的这些硬任务,形成债务。三是搞升级达标竞赛形成债务。80年代省、市先后开展了“铁牛杯”、“黑龙杯”、“普九”等竞赛达标活动,乡村两级为迎接好检查验收评比,不得已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才力,而村级是最大的受害者。同时,各部门搞一些活动收费也都由村级统一垫付,致使村级债台高筑。四是管理混乱、挥霍浪费严重形成负债。经调查发现个别行政村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审批手续不完备,资金使用不合理,去向不明晰,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不按国家财务制度核算。1996年我县开展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四清四查”工作,共查出各种违纪金额达237万元。
三、化解乡村两级债务的对策建议
针对乡村两级债务构成及形成原因,建议采取以下对策化解。
1、广辟增收渠道,靠发展化解债务。不良债务的解决,最终
还是要靠发展来实现。一是深化改革,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对长期闲臵和经营不善的集体资产,如房屋、机电井、机器设备、机车等,可采取产权转让、承包、租赁和拍卖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以资低债。对乡镇政府兴办的企业或以乡镇政府名义担保贷款形成的债务,企业已经关停或亏损严重的要依法按有关程序进行破产清偿;已经转制的,由接受企业负责承担,确保这笔债务得到化解。二是招商引资,开发利用有限资源。对集体现有的耕地、水面、林地、草原等土地资源,要进一步加大开发利用力度,通过引进资金和项目,利用集体资源、资产参股入股,实行股份合作等方式,不断拓宽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同时,要积极发展投入少、周期短、风险小、见效快,农民熟悉和易于进行的产业项目,努力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例如我县发展的烤烟生产,引进的万寿菊、大麻等种植加工项目是非常符合我县实际,而且农民易于接受、效益明显,值得推广。三是转变职能,搞好服务创收。乡村两级组织要根据条件和可能,积极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架起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在开展有偿服务中巩固壮大集体经济。
2、加强财务管理,靠节支化解债务。一是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要加强管理,严格监督,使有限资金合理使用,在保证办公经费的前提下,节约资金用于偿还债务。二是处理呆死帐,减少债务。对于乡村多年积累沉淀的招待费、公用经费超支和村级达标竞赛等形成的债务,要依据有关政策和程序,符合呆帐处理的,予以核销,以减少乡村绝对债务。三是回收有效债权,偿还
债务。回收欠款、活化集体资金是化解不良债务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要充分利用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采取债权债务对转、现金实物收缴、财政扣缴等办法,大力做好有效债权的清收工作。对单位和干部欠款的要教育、引导他们带头还款;对税费改革前的农户税费拖欠,要逐户核对,分清情况,办理认帐手续,签订还款计划,逐步回收。
3、争取上级支持,靠政策化解债务。对因发展乡镇企业所欠的财政周转金、发展基金以及银行、信用社贷款等不良债务,按照政策规定,积极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停息挂账或核销。符合呆账处理条件的,按规定程序办理;不符合呆账处理条件的,申请国家给予政策豁免。对乡村因兴办教育、文化卫生、乡村道路等公益事业投入以及改善生产条件形成的债务,申请国家资金支持,予以核销。同时,对于上级的“三奖一补”政策,要做到用足、用好、用活,确保乡村债务得到有效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