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营书店向何处去
民营书店向何处去
冯京瑶
【专题名称】出版业
【专 题 号】Z1
【复印期号】2011年12期
【原文出处】《出版参考》(京)2011年9下期第7~8,5页
【英文标题】Where to Go for Private Bookstores
本文所指的民营书店,是指由民间资本投资设立的,不接受国有、集体资本的参股和经常性的政策支持,在市场上通过租赁或购买的方式获得经营场所,进行以销售正版书籍为主营业务的经营性机构。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多中,没有什么能比第三极书局的垮掉足以震撼人心,也没有什么能比风入松的停业更加让人关注,一时间,民营书店何去何从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也是又一次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民营书店现况
伴随着房租、人工以及进货、库存等成本的不断上涨,民营书店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压力,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经营者选择了关门,剩下的大多数书店也处于观望状态。在人们争论民营书店是否有存在性这一问题的时候,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似乎已经为我们作出了选择。
目前,民营书店在和网络书店进行竞争的时候还是处于下风的。网络书店具有的商品种类多和价格便宜等特点是民营书店无法企及的,而通过留言与众多读者交流的购买环境更是民营书店可望而不可求的。很难想象,读者在书店买书的时候,会和旁边的陌生人聊聊书的作者和内容。
而这仅仅是悲剧的开始,部分网络书店实行的“折扣+包邮”的长期促销活动则是摧毁民营书店的致命一击。之前面对网络书店的挑战,民营书店唯一的优势:读者随便拿一本书就能翻看内容,也被网络书店的免费阅读彻底击垮。
面对如此困局,民营书店唯有在经营方式上进行多元化的业务拓展才能在广大喜爱阅读的群体中扎根生存下去。
民营书店是什么
民营书店,归根结底是要成为一个文化的传播终端,让目前的图书展示和销售成为民营书店业务种类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们常用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来形容一个行业是否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但是这种分法相对于文化产业来说不是很合适。因为总体来说,文化产业从来就不是一个能带来无比丰厚经济回报的产业,相对于金融、信息技术等热门产业,文化产业的总体投入产出比例还是比较低的,而其中的图书行业则更是保持着一个较低的利润水平,每年为数不多的畅销书也是基于一个庞大的产业基数,亦或是借助于其他非图书类的原因得以实现的。
但是,整个文化产业却又绝对不是夕阳产业,因为文化本身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和标志。民营书店要坚持的不是图书本身,而是文化本身。坚持这一点,就能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在大文化上做文章,则要比单纯的图书销售宽泛得多。
民营书店用什么吸引读者
目前中国的电子出版物和数字阅读产业的总产值正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飞速增长,传统纸质阅读已经越来越无法承载信息大爆炸时代庞大的创作群体和阅读需求。这就需要民营书店在不抛弃传统的基础上,尽可能通过其他方式吸引读者。
首先是在文案宣传上的与时俱进,著名的台湾诚品书店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宣传模式,从文案到海报,从内容到包装,对于书店新产品的推广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影响了一个产业的宣传。
其次,在书店的布局上应该进行更多的思考,诸如书店要先设立周边主流消费人群的构成和消费时间,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设计书店的内容构成和布局。而更重要的是,在赋予书店浓郁的文化气息的同时,更应该给年轻人——目前市场上最有活力的消费人群以充足的购买欲望。比如北京世贸天阶的时尚廊,就是依靠着非常有特色的书店布局和阅读环境,得以在北京最繁华的地区顽强生存,并且成了周边社会精英和都市白领很受热捧的文化场所。
第三,没有什么能比举行活动更容易积聚人气的了。尽可能地在周末举行一些作者和读者的交流活动,哪怕是没有作者,哪怕是读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也能为书店带来不小的人气。读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最重要的就是阐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店家从中撮合,免费提供场地,自然会有善于和勇于展现自己观点的读者们站出来,到时候辅以一两本书作为对沙龙中表现最优异的参与者的奖励,相信这种沙龙式的读书会足以在没有大腕出场的情况下,吸引不少客人。
民营书店的赢利模式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价格战永远都不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方式,这种饮鸩止渴的行为最终只能导致自我毁灭。更何况除了网络书店,民营书店还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竞争对手,那就是销售盗版书籍的小商贩和小门店,虽然这种不正当竞争是违法行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和这些“游击战”的对手打价格战是没有希望和前途的。
不管现状如何,书飞网的出现为民营书店打开了一扇窗户,那就是相对于图书馆借书手续的繁杂和馆配工作的滞后,书飞网提供最新最可读也是最时尚的图书供网友阅读。相对于图书馆庞大的库存,书飞网只需要做到对当下热销图书一网打尽就好,运营成本也是可以承受的。
那民营书店为什么不能开展这项业务呢?民营书店拥有更加强势的进货渠道和对内容好坏的把握,每周的销售量更是检验图书好坏的铁的指标。书店可以提供一部分当下的热销图书供读者有偿借阅,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如果愿意购买还可以享受折扣。和网络借书业务不同,书店的外借业务只限于周边五公里范围内,而有余力的书店甚至可以开展周边写字楼的送书上门业务。目前,中信书店已经在机场的门店开展了这项业务,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书店提供的用于借阅的图书除了来自于本店的上架商品,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
从旧书摊上收购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如果是本店的顾客凭借小票,可以以一定折扣将买走的书“转卖”回书店,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咖啡、饮料和小吃的销售会给那些在店内休闲的人提供更多的选择,不可否认小餐饮店的经营模式和书店的经营模式没什么共同之处,但是,作为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商品,整合这两个经营项目也不是很困难。而所有店面都会面对的资金链困难的问题,位于北京远洋天地的“字里行间”给出了一个无比传统却又无比有效的办法——会员制。读者通过一次性缴纳一定数额的会费或一次性消费达到一定数额之后,可以获得书店提供的增值服务。会员制最大的用处在于培养读者的消费习惯,也正是因为这些消费习惯,会牢牢地将读者拴在店里。
民营书店还能做什么
同样还是“字里行间”,它和鹏飞一力公司的合作也为民营书店拓展了一片新的天空,宣传渠道狭窄是目前民营书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有实力像磨铁公司一样,可以在北京地铁电视上进行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这时候民营书店的特色就显现出来了,因为每一个逛书店的顾客都是对书充满兴趣的潜在读者,通过一定的广告营销,让他们建立起对图书的品牌概念,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单向街的成功更是让我们知道,地方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支持并不是停留在文件里和讲话上,有时候他们的一个简单的帮助,就能让一家书店受用很久,重要的是如何在不失去自己内核的情况下,接近大众的审美观。
民营书店能做的还有很多,当电子出版物和数字阅读正成为图书销售行业的洪水猛兽的时候,消极的漠视和顽固的抵抗都不是应对的好办法。顺应历史潮流并且明晓它的方向,才能在其中有所作为。2011年上半年,全国手机销售总量超过1.5亿部,其中一半左右的是智能手机,而2011年全年,智能手机的销售量将超过一亿部,这还不包括平板电脑等其他的数字阅读终端。随时随地的阅读时代的来临,创立的是一种新的阅读方式。而在这个时代,书店的老板们能否在尊重版权的同时,为每一位数字阅读的用户提供一定的方便呢?哪怕是在销售的商品中增加新浪读书的电子阅读券,这一点小小的进步可能打通的就是传统图书销售和数字阅读之间那堵最坚硬的墙,而更多的创想则要依靠致力于民营书店发展的人们。
小结
如果说Borders的关门在中国普通人眼中不过是金融危机下又一家死亡的巨无霸,那么在中国图书行业看来,这个拥有三百多家门店的连锁书店则更像是一面竖立在美国的镜子。同样,2011年8月在英国爆发的骚乱,暴徒们在洗劫完街面上的每一家店铺时跳过了书店,我们也不得不把这个作为幽默一笑了之。
我们的生活中不应该缺少书店,作为一个爱书的普通读者,笔者相信和无数读者一样,在书店淘书的过程本身就是阅读乐趣的一部分;而作为卖书的商家,我们也相信,图书是一种信仰,为了坚守这份信仰,为他付出心血是值得的。
今天,在全球图书行业萧条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图书行业,中国的民营书店面临着它诞生以来最严酷的挑战,能否走出一条新路并最终引领一个产业的振兴,这一命运的钥匙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向何处去
农村信用社向何处去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8:17
来源:《求是》期号:2005.10作者:乌东峰 王国平
有着农村血液之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我国已存续半个多世纪,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了巨大金融支持。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信社原有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筹资能力差、成本高、服务手段落后、资金运用效率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按照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原则,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农信社怎样走来
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着手整顿财经纪律的同时,决定在农村建立信用合作组织,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建立以来,大体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949—1959年,大规模组建和迅速发展时期。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农信社资本金由农民入股,干部由社员选举,通过信贷活动为社员的生产生活服务。在这个时期,由于政策得当,农信社与农户和农业生产合作社联系紧密,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改善起了较大的支持作用,获得了迅速发展。到1957年底,全国共建立农信社88368个。
1959—1979年,下放基层的缓慢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农信社曾先后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后来又交给社员管理。由于制度安排上的缺陷,下放形成了基层干部对信用合作社的控制,农信社基本成为基层社队的金融工具,对农业生产的整体性支持作用受到限制,因而发展十分缓慢。
1979—1996年,农业银行管理时期。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提出把农信社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并在农业银行的领导和监督下开展存贷业务。这段时期,农信社虽然成立了县级联社,却变成了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由于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农信社贷款大量投放乡镇企业,增大了潜在的经营风险。
1996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托管时期。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托管下,农信社通过加快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贷款投向发生了重大调整,农业贷款比重明显提高;二是贷款方式有了改进,农户贷款面明显扩大;三是经营机制有了初步转变,内部管理逐渐规范。
中国农信社向何处去
由于历史包袱沉重等诸多原因,农信社目前仍面临着发展危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农信社到底向何处去?
早在2000年初,国家就在江苏省进行农信社改革试点。从近年来农信社改革试点方案以及试点情况来看,深化农信社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革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改革管理体制,将信用社交由地方政府管理。
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其基础工作是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根据农信社实际情况,对资产大于负债的,其积累部分首先按规定提足股金分红、应付未付利息、各类保险基金;其次按资产风险程度提取风险准备金,作为信用社的附属资本;仍有剩余的,可拿出一定比例对原有股金予以增值。对资不抵债但目前还难以撤销的信用社,先用现有积累冲抵历年挂账亏损,其余部分落实经营责任,通过采取转换机制、加强管理、政策扶持等多种措施逐步消化。同时,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原则,各地分别进行产权改革试点。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比照股份制原则,实行股份合作制。对股份制改造有困难而又适合搞合作制的,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在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加大对高风险信用社进行兼并和重组的步伐,对一些资不抵债的信用社,按照《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予以撤销。
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一个重要环节是将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负责。但对农信社的监管,仍由人民银行、国家银监会与省级政府分工协作,各司其责。省级政府对信用社管理的主要职责是:督促信用社贯彻执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引导信用社坚持为“三农”服务的经营宗旨;指导本地区信用社加强自律性管理,督促信用社依法选举领导班子和聘用主要管理人员;对今后发生的高风险机构的处置,在省级政府承诺同意由中央财政从转移支付中扣划的前提下,中央银行可以提供临时支持;帮助信用社清收旧贷,打击逃废债行为,查处信用社各类案件,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维护农村金融秩序的稳定。银监会作为国家银行监管机构,承担对信用社的金融监管职能,主要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监管制度和办法;对审批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做出规定;进一步做好信息统计和风险评价,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进一步做好审查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等工作。
按照这一思路,2003年8月,国家在浙江、山东、江西、贵州、吉林、重庆、陕西和江苏8个省市率先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为了使信用社改革试点顺利进行,国家以补贴、税收、资金等多种方式给予诸多政策支持。国家资金支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人民银行按照2002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安排专项再贷款;一种是人民银行按2002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用于置换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上述两种方式可由试点地区自主选择,具体办法由人民银行另行规定。
在改革试点的推动下,2004年第二季度以来农信社资金运营状况开始好转。到2004年底,全国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已达2784.97亿元,全国农信社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全行业10年来首次实现统算盈余。
走向新生需要艰难探索
回顾改革历程,我国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农信社改革力度,但目前在总体上仍没有改变其发展弱化的状况。新一轮改革尽管力度很大,但农信社毕竟是我国农村改革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走向新生要有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当前要特别注重几个关键问题。
注重制度建设。农信社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难题,除部分政策性因素外,根源还在于农信社缺乏严格有效的制度约束。这次改革突出了制度建设,加强了对农信社员工的培训教育,从而使农信社改革和发展的每一步都沿着法制化轨道稳步推进。目前,制度建设应把重点放在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上。在加快改革中,随着省级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形式的出现,农信社如不及时建立和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势必造成财会行为失范,危及地区金融稳定。同时,要尽快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为
实现单位运营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等目标,由单位理事层、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沟通和监督等在内的风险防范体系。
注重体制创新。经济合作制曾是近代不少人士实现均贫富理想的选择。19世纪30—50年代,在欧文的倡导及实践下,欧美的金融信用类合作社曾有过较快的发展。1994年底,全世界还有5.5万家金融类合作社,其中美国有1.1万多家,一般由同一企业员工集资组成,有些也由当地工会、教堂或退休人员协会发动各自成员参加,资金以内部调剂为主,只求保本运作。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今后我国农信社在改革方向上要继续坚持合作制原则,主要发展具有内部互助性质的社区性金融合作组织,一些基层社及县级社将来也可以发展为带有合作性质的股份制中小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一起,服务于本地域的经济发展。
注重整体推进。农信社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单兵深入,是很难成功的,也很难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当前,在加快农信社发展的同时,增强农业发展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鼓励其他商业银行为农村发展服务,已经成为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紧迫任务。国家应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整合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加大对农村公共品的投入力度。除此之外,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运用补偿性财政支出,向承担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贴息资金和呆账损失补偿,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
(作者乌东峰,求索杂志主编、博士生导师;王国平,湖南大学教授)
第三篇:社会主义向何处去读后感
读《社会主义向何处去》有感
姓名:安梦天学号:2012103146 专业:经济学基地
摘要:在这本书中,斯蒂格利茨利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集中对市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转型”国家的改革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在长期争论两种体制的选择问题上,如何有效地向市场经济“转型”问题上,标准的经济模型是无能为力的。他在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备市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模型并且描述了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运行。
斯蒂格利茨在第九章《集权,分权,市场与市场社会主义》中一开始就提出了阿罗-德布鲁模型,阿罗-德布鲁模型明确说明了分散决策的市场机制优于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他提出了几条支持分权化的经济方面的依据:一.风险的多样化。更加分权化的决策方式减少了全部组织系统性质的多样性,他对强权领导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危害是占多数的,许多企业的价值会在强权领导者退休之后有所增加,这是因为存在高昂的转型沉淀成本,因此领导人不愿意产生正面的结果。比如苹果公司在乔布斯去世后,市场价值创下新高。二.竞争。竞争给人们提供了适当的激励,特别当有关工作困难程度的信息不能轻易获得的时候,竞争的作用就显得更重要。同时竞争也为选择提供了基础。三.受限制的信息。现实经济中提出的问题比标准模型所提出的信息问题要丰富得多,而在标准模型只提出了稀缺性问题。对于集权化的组织来说,不肯能对所有信息进行搜集,处理和传递。
不过斯蒂格利茨没有说明企业边界是什么。斯蒂格利茨认为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总体上是应该实行分权,通过市场机制来起主要作用。而在局部(例如企业内部),价格机制是不能起作用的,在这时,集权是非常必要的。这时,企业家才能就显得极为重要。哈耶克也早就提出了他虽然反对独裁政府,但是他还是赞同在企业内部实行集权的。这这一点,新古典经济学确实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新古典经济学是建立在既定环境的条件基础之下,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确定的前提基础之下,新古典经济学是建立在贝叶斯学习的基础之下,并不反映人类行为的过程,而侧重于一种结果的揭示。这一点似乎就需要通过交易费用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来揭示企业边界了。科斯对于企业的探索补充了新古典经济学存在的不足.斯蒂格利茨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没有体现市场过程,但是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凡是在既定的环境中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最终会被淘汰。同时信息传递中存在的噪音信息,也可以通过人的学习能力,使其影响达到最低。而他同时也认为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虽然把市场过程表示出来,但是却没有建立一套有说服力的模型出来,他认为这是一大缺陷。但是也许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很难用模型来表述,因为涉及的理论实在是涵盖的太广了。而且即使是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如何衡量心智,对于当时的神经元分析来说,就是一大难题。而且”心智“又不能用“心智成本”来表示,否则又成为新古典的最优化分析了。斯蒂格利茨还认为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三者同时出清是不可能的。他在和夏皮罗的《作为工人纪律约束的失业均衡》中提出了斯蒂格里茨-夏皮罗模型中提出了失业的均衡的概念,而在与波士顿大学的韦斯教授共同研究得到的斯蒂格利茨-韦斯模型中提出了信贷配给,使得银行的作用又被重新关注。
他对于科斯定理的评价是极为不公正的,首先,科斯定理并不是科斯自己提出来的,而是由斯蒂格勒根据他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的故事整理的出来的。科斯定理通常有三个推论。一般而言,我们现在的理解就是当交易成本极小的时候,产权的充分界定并不显得很重要,而在交易成本很大的时候,就需要通过界定产权来确定如何如何进行分配,这涉及到政治结构的问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结构在既定技术条件下决定可能的最优产量。斯蒂格里茨认为科斯忽视了交易成本的问题,科斯本身就是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这使得他自己出现了矛盾。还有,科斯从交易成本为零得出产权界定的重要性。斯蒂格里茨认为产权界定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在现实中,本来就是这样,产权从来就是无法完全界定的,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产权界定的重要性,而且即使是公共物品的生产中,仍然是可以由私有企业生产的。
斯蒂格里茨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忽视了激励和约束的问题,这好像有点不符合现实,不过激励和约束确实不是新古典经济学所能够完全解决的。就拿委托-代理的关系来说,就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来实现监督。而且传统社会主义国家中所存在的激励问题并不是来源于新古典经济学,而是来源于这些国家人的发明创造。
他反对“华盛顿共识”,但是并不能证明“后华盛顿共识”优于“华盛顿共识”,因为制度变革中发生的总和的不确定性是存在的,既然是不确定的,“休克疗法”在某种文化和某种政治利益集团的利益博弈的影响之下,就可能优于渐进式改革。但是非正式制度的变革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诺斯也提到了这一点。斯蒂格利茨的在书中提出的一些想法对中国现阶段的经济改革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方面,比如重要的是竞争而不是所有权,赢重视转型的货币条件和竞争条件;对与担保私有制计划,应该谨慎,特别注意国家和私人共同持股的大企业中的控制和财团管理问题,这对于我们不断深化的国企改革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防止激进改革带来的破坏;注意个人和组织的学习,个人必须学会如何对市场信号做出反应,组织必须学习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在强调市场重要性同时,也不能一味的学习西方的经济体制。
第四篇:2011,通信业创新向何处去?
2011,通信业创新向何处去?
2011-01-2109:30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规划研究院 吕新杰
岁末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了201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也相继召开了2011的工作会议。从会议资料和会议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从企业层面来看,创新和转型都被视为2011年行业和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和推动力。的确,在传统网络设施面临更新换代、传统通信业务面临增长的“天花板”、传统的单纯依靠用户增长的发展模式越来越无利可图的背景下,创新是通信业能够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和电信企业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不二选择。笔者认为,在这样的前提下,2011年的通信业发展重点一是要明确创新的方向,二是要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
创新方向
网络创新
在创新的方向上,可以细分为网络创新、业务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落实到通信行业,目前最为重要的就是网络创新和业务创新,它们是通信业能够继续良好运转的关键。
网络创新的未来路径或者方向已然比较明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加快有线宽带接入的光纤化进程。在2011年乃至以后几年,在城市新建住宅小区部署光纤宽带网络,实现光纤对居民家庭的覆盖,加快对已建住宅小区实施“光进铜退”的网络改造;商业楼宇实现光纤到楼、到办公室的光纤网络覆盖;扩大光纤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延伸至有条件的乡镇、行政村。
——扩大3G网络的覆盖范围。2011年是我国基础电信企业发展3G用户的重要时期,所以要加大3G网络的覆盖深度和广度,优化网络结构,提升网络质量。同时要统筹推进3G网络向LTE的演进,加大TD-LTE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力度。
——加快互联网和宽带应用基础设施建设。面向重点领域构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等第三方行业应用服务设施,推进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统筹规划和推进IPv6商用建设、网络过渡和业务迁移。总之,按照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说法,就是通过网络创新推动通信基础设施加速向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下一代网络发展演进,从而为进一步的业务创新奠定坚实的网络
基础。
业务创新
业务创新可以分为深化信息应用服务和培育壮大新兴的信息服务业态两个方向,同时也可以分为生产性业务创新和民生性业务创新两个维度。为了描述方便,我们可以将业务创新的类型分为四种:生产性的信息应用服务深化、民生性的信息应用服务深化、生产性的新兴业态培育壮大、民生性的新兴业态培育壮大。
——生产性的信息应用服务深化。即推动通信业与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流程的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向工业生产和商贸流通等重点行业,打造网络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展集成化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程管理、营销服务等各环节的网络化和智能化。
——民生性的信息应用服务深化。大力推进信息通信服务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推进远程教育、网上远程医疗、社区信息化和数字家庭发展。同时,深入助力电子政务建设,支撑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提高处置突发事件和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
——生产性的新兴业态培育壮大。通过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的集成应用,不断创造培育新的业态。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以及移动电子商务等的发展。
——民生性的新兴业态培育壮大。以三大基础电信企业的视频基地、阅读基地、游戏基地、应用商店基地等为依托,发展互联网视频、手机阅读、手机游戏等丰富的移动互联网业务,调整消费者消费结构和创新消费者消费模式。
比较网络创新和业务创新,由于业务创新直接影响到客户的感知和接受程度,与行业发展和企业绩效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其重要性要高于网络创新。
创新机制
只有创新的方向还不够,况且这还只是一个大方向,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充分考虑。“春江水暖鸭先知”,真正吸引消费者的、有效的业务创新还需要通信市场的主体——企业来推动,为此需要形成能够切实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机制。有效的创新机制形成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加快电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与融合发展。2010年至2012年是我国推进三网融合的第一阶段,2011年对于能否完成“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的第一阶段目标至关重要,2011年需要继续扩大试点范围,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通信、广电等不同领域
企业在内容集成、服务提供、网络建设等方面的互相进入。企业数量的增加会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进而会转化为行业和企业强大的创新动力。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电信市场。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新36条”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基础电信运营市场,2011年则需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鼓励民间投资有序进入基础电信领域,稳步推进。和国有资本相比,民间资本具有更充足的创新动力和更高的创新效率,更有利于我国基础电信企业有效创新机制的形成。基础电信企业创新活力的提升对于整个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扶持互联网和增值电信企业发展。支持民间资本开展增值电信业务,完善增值服务上下游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出台有关人才、税收、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来推动弱小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行业发展需要广大中小企业的广泛和深度参与,中小企业的企业性质和企业规模能够保证其以更高的效率去推动业务创新和网络创新。从全球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成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先锋,他们既是创新的主体,又是经济增长的源头动力。
此外,国家还要对行业的创新进行必要的战略指导和财政支持。一方面,国家要对行业创新进行战略指导,及时总结国内外通信业已有的发展经验和教训,避免国内企业陷入重复探索和盲目竞争等的“泥潭”,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代价和成本;另一方面,国家要对行业的网络创新和业务创新等给予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支出,“容忍”企业的创新失败,鼓励企业的创新成功。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作者:)
第五篇:《中国向何处去》读后感
直面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阴暗”
读《中国向何处去》有感
最近,应于作业要求,在网上搜索各种有关党史的书籍,一看到《中国向何处去》几个字,就深深抓住了我。拜读之后,感受颇深。此书主要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时局,并进行评论,作者犀利笔墨、独到见解不多见。在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多数文章都以歌颂为主,对缺点、问题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作者以揭露深层矛盾为主,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作者在书中,分析了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和原因以后,分析了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城市化症结
城市化即是指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农业产值逐步下降,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转移。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比较,中国的城市化落后大约15个百分点。这15个百分点表明,大约2亿应该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没有实现。同时,农村就业的劳动人口,也多出了15个百分点左右。中国的户籍制度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许是无奈之举。由于中国地大物薄,政府不得不将人口分为城市和农村两部分,以此减少政府的压力。但是,也由此也造成了近年来严重的不平等。农村居民,在住房、医疗、劳保、养老、基础设施等,始终受到不平等待遇。30年来很多农民离土、离乡,进入城市。他们在建筑工地施工、在矿山挖煤,他们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力。但是,我们遗憾的看到,他们不属于自己所在的城市。因为,没有当地的户口,他们依旧是农民,不能享受社保、不能购买住房。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今天似乎还不如100年前民族工业兴起时,农民自然转换成为产业工人的阶段。农民工的根在农村,他们只是客居城市。但是要把几亿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难度大的难于想象。尽管,有些城市开始了农民工转为当地市民的探索,但速度不会很快。因为,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目前已经人满为患。如果将户口真的放开,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二、房地产的病态
房地产业近年来飞速发展,成为社会上瞩目的焦点问题。房价过快增长,民众怨声载道,政府多次调控,效果难于评估。问题能解决吗?不容易!因为,原因太复杂,盘根错节。
作者在书中,谈到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包括:现行土地制度供给结构与需求的矛盾和冲突;中国住房强劲的需求市场;高房价成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高房价是土地制度、政策、管理的结果;粮食安全与土地的矛盾等等。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特别是价格高居不下,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三、中小企业无人问津
中国的就业问题,近些年来十分突出。官方公布的数据,其实仅仅是城市居民的就业情况。中小企业一般是劳动力密集型,特别是服务行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但中国的考核体制有明显缺陷,均以GDP和财税为主要内容。哪个地区上述指标发展快、增长多,就受到表彰,就受到重用和提拔。其他指标、包括就业都属于软指标。为此,很多地方的政府对发展中小企业并没有兴趣。因为,10个小企业也没有一个大企业创造的GDP和税收多,100个小企业也没有一个大企业影响力大。我们看到,很多官员热衷于总部经济,千方百计吸引大公司、包括国际大公司到本地落户,甚至不惜给予政策、土地等优惠,给予资金支持等。并且,各地为此争先恐后出台政策。很少看到,政府主动为发展中小企业出台政策,很少看到为农民工、商贩、保姆等草根族做什么事情。不仅如此,在创业门槛上,中国也是全球比较高的。包括注册资金、经营范围等。这些,实际上与解决就业困难相去甚远。
四、机关难于控制
作者用大量的事实、包括数据,披露了当前中国体制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需要公共供养的部门,制度、体制、现实中存在的问题。1.中国供养负担沉重,在中国的体制下,社会供养负担沉重,无论是绝对还是相对指标。从政权机关分析,一般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司法部门包括公检法机关。一般实现上下对口制度,从中央到县级基本对口。在政权机关中,有公务员编制,还有事业编制,很多地方的后勤管理没有社会化。除此以外,政府办学校、办医院、办公共事业,也是加大供养负担的重要方面。近些年来,政权机关改革多次,但成效甚微。2.税费体制的障碍,中国的税费体制中,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国家收入长期以来增长过快,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要大幅度提高个人收入,首先是国家要从国民经济分配中,减少自己的份额。3.税外收费和罚款,中国的税收体制很特殊,除了法定税款以外还用很多带有税收性质的收费、罚款,这和中国供养人口过多有直接关系。在中国的供养体制中,有全额拨款单位、差额拨款单位。其中,差额拨款单位,由于经费不足,被允许向管理对象收费、或者罚款,来补充固定拨款的不足。有不少部门,也乐得享受这种收费、罚款。不仅解决了经费需要,还有不少寻租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