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税费改革后对转变政府职能、改革乡镇机构的调研与思考
随着农村改革,特别是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与农村工作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目前乡镇突出表现为四个不适应:一是机构设置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现行乡镇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与务实、高效、法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极不适应,机构臃肿,冗员众多,不仅造成人浮于事,效能低下,而且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乡镇工作方式与农村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特别是新形势下,广大农民群众最盼的脱贫致富,最厌烦的是行政命令,最欢迎的是示范服务,迫切要求乡镇政府和基层干部摒弃旧的工作模式,把引导、示范、服务农民为工作重点来抓。三是乡镇干部素质与农村工作需要不相适应。做好新时期的农村工作,关键在建设一支懂政策、懂经济、懂服务的高效、务实、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面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形势,迫切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转变乡镇职能、创新工作模式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四是财政实际缺口大,基层运转难。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尽管各级财政给予了大量的转移支付,但实际缺口仍然较大,乡镇一级,尤为突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际就是如何解决当前乡镇职能转变和乡镇机构改革中的突出问题,真正的将乡镇的主要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一、做好五大工作,切实转变乡镇职能
(一)界定职能,规范政府行为。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对乡镇职能进行科学划分和合理界定,也就是要明确乡镇政府“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强“三农”工作的要求,重点发挥好乡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尤其要把工作重心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把主要精力转到“抓产业、抓服务”上来,把工作职责定位在“维护稳定、服务农民、促进发展”上来。根据“职责一致”原则,让乡镇政府在“越位”的地方“归位”,在“错位”的地方“让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扮演好其应该扮演的角色。
(二)转变观念,打造服务政府。乡镇工作思路要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为村级组织和农民群众服务上来,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抓产业、抓服务、保稳定上来。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由过去主要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民主和教育的手段,有针对性地采用政策宣传、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服务扶持等方式推进农村工作。更多地通过培育产业大户,成立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逐步让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协会组织担当经济活动的主角。积极探索各种服务方式,集中力量解决缺信息、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等单家独户无法解决的问题,实现乡镇经济工作由行政推动型向服务指导型转变,由催种催收向产业化经营服务转变。
(三)紧贴发展,促进财政增收。我市大多数乡镇财政较为困难,财政增收压力较大,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大力调整财源结构,转变过去依托农业人口、耕地和山林支撑乡镇财政增长的局面,把财源建设的重点由农业转向工商业。要统筹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突出抓好种养示范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劳务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五项重点工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民间销售协会、中介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带头作用,逐步形成家庭搞种养,龙头企业搞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带领农民闯市场的农业基本经营模式,形成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促进乡镇财政增长。大力发展乡镇工业企业,壮大以工业为主的骨干财源,拓展以商贸流通服务业为主的基础性财源,尽快实现农业主导型财源向工商业主导型财源的转变。
(四)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必须努力提高乡镇干部把握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在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统揽全局、审时度势、周密安排、快速反应、妥善处理。要密切把握社会动态,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化解各种纠纷,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认真研究防范重大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的特点和规律,做好应对困难与风险的各项准备,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要善于因势利导,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手段,有效化解退耕还林政策兑现、扶贫救济款物分配、土地征用拆迁补偿等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纠纷,为农村改革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五)加强学习,提高服务水平。根据农村工作的特点,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大力加强乡镇干部技能转型培训。除乡镇干部自学以外,当前要紧紧围绕农村政策、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进行短、专、快的专题培训,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什么人员少就培训什么人员”。同时,组织乡镇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提高乡镇干部指导农民致富的本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坚持五大改革,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实践证明,要确保乡镇机构改革取得成功,走出“膨胀--精简--再膨胀”怪圈,就必须关注机构的职能和承担的责任,按照产业发展需要组建工作队,精简机构,做到“五改革”。
(一)改革乡镇机构设置,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首先,要根据职能需要严格规范乡镇机构和岗位设置。要重新核定乡镇编制,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坚决清理超编人员和靠收费供养的人员。坚决把住进人的“口子”。其次,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加快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大力整合乡镇事业站所。各乡、镇立足乡情实际、资源优势和产业重点,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机构。对过去重复设置、职能不清和工作越位错位的机构进行撤消;对业务工作相近、工作性质相似的机构进行合并;对业务单
一、工作量相对较小的机构进行挂靠。不宜由政府办的要推向市场。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事业单位要分类管理第三,要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对分流人员不能简单推向社会,要探索多种分流方式,帮助他们重新就业,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和农村稳定。
(二)改革领导班子配备,形成科学合理的班子结构。在机构改革中,乡镇领导职数一般精简比例较大,如在领导职数设置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好领导职数设置与班子配备的关系,达到优化班子结构。选好配强非党、妇女、少数民族干部,充分发挥班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是机构改革工作中上下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在科学、合理的班子配备中要体现配套的专业结构;梯形的年龄结构;适当的性别结构和党派结构。
(三)改革乡镇工作模式,构建以服务为主的运作机制。在新的乡镇机构设置基础上,大胆改革“领导抓片、干部包村”的做法,把乡镇工作大体合并成两大块,即党政事务和产业服务。对党政事务工作,设立精简效能的综合性工作机构,实行统一领导,细化内部职责,保证新旧工作模式的有效对接。产业服务方面,围绕本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需要,组建产业服务队或办公室,实行专业化分工。对产业建设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按照“协会+农户”的形式,引导农民发展产业。建立基础设施服务队,专门负责项目的引进、建设工作,变过去的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
(四)改革干部管理方式,推行“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推行竞争上岗、优化组合是实现乡镇机构改革精兵简政、裁减冗员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坚持因事设岗,因岗定人,重新调配干部,整合人力资源,彻(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底改变“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的局面。对乡镇内设办(所、队)负责人,实行竞争上岗,经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竞岗演讲、组织决定等程序,最后由乡镇党委、政府进行聘任或任命。对一般工作人员,实行双向选择,干部根据所学专业和工作特长自主择岗,各产业服务队按照发展需要进行优化组合。对暂时没有选聘的干部实行待岗学习,或安排临时性工作进行锻炼提高。
(五)改革考核奖惩机制,实行权责统一、效能管理。乡镇应普遍实行一项产业,一支服务队,一套管理办法,一套考核机制,坚持权责一致、效能管理。实施由单一的数量考核转变为数量考核和质量效益并重。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年终考评及评优树模直接挂钩,实行重奖重罚。
第二篇: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乡镇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乡镇改革
古县镇党委书记柳扣兔
随着我县乡镇机构改革的推进,我镇的机构改革已经完成了领导职数的精减和一般职工的竞争上岗。领导职数由原来的18名减少为9名,书记、镇长两人变为“书记、镇长一肩挑”,3名副书记减为2名,5名副镇长减为4名(其中一名由副书记兼任)不再设副局级理论报告员、副局级计生助理员,专兼职党委委员。一般职工重新竞岗定岗。乡镇内部机构设臵由原来的“七站八所”改为一办两中心,即党政人大综合办公室(行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计生服务中心(事业)。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不仅仅是领导职数的减少,职工岗位的重新设臵和由安排岗位变为竞争上岗,更重要的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解决乡镇存在的诸多不相适应问题,如何转变乡镇职能,如何继续推进乡镇改革。
一、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着力解决好四个不适应
(一)机构设臵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原来“七站八所”的机构设臵和职能配臵,与务实、高效、法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通过2002年和这次乡镇机构改革这一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改变了机构臃肿,冗员众多,造成人浮于事,效能低下,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但一定要走出“膨胀——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二)工作方式与农村发展需要不相适应。新形势下,广大农民最想的是增加收入,最怕的是负担反弹,最盼的是能掌握科技技能,最烦的是行政命令;最需要的是丰富的文化生活,最想摒弃的是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最企求的是能有大项目、大投入,最担心的是发展环境不能得到优化;最迫切的是有效的指导、引导、示范、服务,最担忧的是不能改变旧的工作模式。
(三)干部素质与农村工作不相适应。做好新时期的农村工作,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懂政策、懂法规、懂经济、懂服务团结协作、高效务实、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面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形势,迫切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转变乡镇职能、创新工作模式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四)乡镇财力与为“三农”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我镇税费改革前镇政府“五统”达73.26万元,除专项支出外镇政府可支配资金60余万元,村提留款91.54万元。尽管改革后财政每年下拔一定的转移支付,但各村可用资金管理费仍不足。而乡镇政府机关就尤为突出,虽然财政每月下拔5000元办公经费,年终能够给一部分,但还远远不够。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际就是如何解决当前乡镇职能转变和乡镇机构改革中的突出问题,真正将乡镇的主要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二、做好五大工作,切实转变乡镇职能
(一)界定职能,规范政府行为。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对乡镇职能进行科学划分、合理界定,也就是要明确乡镇政府“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其次要适应市场经济和加强“三农”工作的要求,发挥好营造发展环境,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尤其要把工作重心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把主要精力转到“抓项目、抓产业、抓服务”上来,把主要职责定位在“维护稳定、服务农民、促进发展”上来。根据“职责一致”原则,让镇政府在“越位”的地方“归位”,在“错位”的地方“让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扮演好其应该扮演的角色。要真正规范乡镇政府行为,需要上级政府依照乡镇一级承担的职能给予考核指导,不能延用旧的模式,上级部门也不应该偏离乡镇政府职能,为了为本部门服务而开展检查、竞赛甚至赞助、慰问等活动。
(二)转变观念,打造服务型政府。乡镇工作思路要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为村级组织和农民群众服务上来,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由过去主要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民主和教育手段,有针对性地采用政策宣传、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服务扶持等方式推进农村工作。更多地通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引资上项,更多地通过培育产业大户,成立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逐步让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协会组织、经纪人担当经济活动的主角。积极探索各种服务方式,集中力量解决缺信息、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等问题,实现乡镇经济工作由行政推动型向服务指导型转变,由催种催收向产业化经营服务转变,由通过检查命令推动植树、农建等向以奖代助,示范引导转变。
(三)紧贴发展,促进增收。“发展是硬道理”,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财政增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大力推进项目建设。要统筹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突出抓好种养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劳务经济、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五项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民间销售协会、中介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带头作用,逐步形成家庭搞种养,龙头企业搞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农村经济人队伍带领农民闯市场的农业基本经营模式,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发展壮大以工业企业为主的骨干财源,从而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县财政转移支付能力,这样才能由以农养工,以农养政的时代真正转变为以工哺农,以转移支付养政的新时期,促进农业现代化,保证镇村两级正常运转。
(四)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必须努力提高乡镇干部把握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在重大突发事件和严重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统揽全局,周密安排,审视度势,妥善处理。要密切注意社会动态,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化解各种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要认真研究,防范重大突发事件,研究农村产生矛盾的根源,做好应对和解决困难、风险以及矛盾的各项准备,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要善于因势利导、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手段,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为农村的稳定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五)加强学习,提高服务水平。根据农村工作的特点,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大力加强乡镇干部技能培训。除自学外,当前要紧紧围绕农村政策、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进行短、专、快的专题培训,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什么人员少就培训什么人员”。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当好“十员”,增强为民服务本领做到“四力”(练内力、强定力、加压力、增动力),不断提高乡镇干部指导农民致富的本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坚持两大改革,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要确保乡镇机构改革取得成功,在乡镇机构设臵、领导班子配备等改革的基础上,还必须关注机构的职能和承担的责任,按照本地发
展需要,明确细化岗位职责,依照产业发展需要,组建工作队伍,推行两项改革”。
(一)改革乡镇工作模式,构建以服务为主的运作机制。在新的乡镇机构设臵基础上,大胆改革“个个领导都包片,每个干部都包村”的做法,把乡镇工作大体合并成为两大块,即党政事务和产业服务。对党政事务工作,把党政综合办公室,建设成精干高效的综合性工作机构,实行统一领导,细化内部职责,保证日常事务的落实办理和新旧工作模式的有效对接。细化为两块,一是内部事务工作,包括日常事务和信访接待,二是组建新农村建设指导服务队。产业服务方面围绕本乡镇的主导产业和项目建设需要,组建产业服务队或办公室,实行专业化分工。把我镇事业机构设臵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根据岗位职责进行细化,并按其职责组建经营管理办公室,负责农村经营管理、会计核算、对农村会计监督指导工作。组建两个服务队,一是农业产业化服务队,围绕我镇酥梨等主导产业提供服务,二是组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队,专门负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引进建设、重点项目手续代办、协办工作。计生服务中心要逐步建立、完善更科学的管理办法,不能只是做表、簿、卡、册而疏于服务,要用优质的服务,优惠政策的鼓励,科学的管理机制,促进计生这一基本国策的落实,创造优良的人口环境。变过去的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
(二)改革干部管理考核方式,实行权责统一、效能管理,推行“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在推行竞争上岗、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因事设岗、因岗定人、整合人力资源,继续改革干部的管理考核方式。根据各自职责,制定新的干部管理机制,严格考核,实行一套管理办法、一套考核机制,坚持权责一致,效能管理。要数量考核和质量效益并重。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评优树模直接挂钩,实行重奖重罚。对当年考核优秀、称职比率不达70%的给予警告,连续二年考核不达70%者给予辞退,对综合办、服务中心、内设办(队)负责人,每年进行述职测评,对测评优秀、称职比率不达70%者,当年即进行重新报名竞争上岗,再由党委、政府聘任或任命,真正使干部能上能下。
第三篇:乡镇政府职能改革探讨
中共涡阳县委党校2012年春季第一期主体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乡镇政府职能改革探讨
涡阳县公吉寺镇人民政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础是农村。近来,时有发生的农村群体性事件不仅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作用,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导致这些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从治理的角度而言,基层政府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忽视或不正确履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责是其重要诱因。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组织生产与行政管理、轻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乡镇政府职能已经适应不了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要求。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乡镇政府直接面对农村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各种惠农政策的执行者和操作者,其公共治理的水平和效果直接影响到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调整乡镇政府职能,全力打造服务型基层政府,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就显得十分迫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六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达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党中央提出要把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奋斗的目标,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升华,也是针对目前现代化建设实践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农村和谐是中国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在 1
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农民日子过好了、素质提高了,广大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资源分布不均衡,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存在着大量不和谐现象。这些现象集中体现在征地、拆迁、环保、信访、综治、村民自治等领域。究其原因,往往是一些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地关注和解决继而引发群体性事件,问题出在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履行上,根子还是治理不和谐。所以,构建和谐农村的社会现状对基层政府的职能转变提出了客观要求。
深化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要构建农村和谐社会,首要任务是改革乡镇政府职能。目前关于乡镇职能及乡镇政府去留的问题存在很多争议。应该肯定,乡镇政府成立至今,为农业的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由于交通、通讯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以及市场发育、民主法制建设滞后,乡镇政府这层组织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绝大部分地区还不宜取消。现阶段乡镇政府应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本质要求出发规范政府行为,实现乡镇政府从“经济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乡镇政府要将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作为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目标。为此,乡镇政府应努力做到:第一,打破“全能政府”观念,树立“有限政府”观念,改变“全面控制”的做法,主动从不应
该管的事务中退出来;破除“政府至上”的观念,树立服务的观念,从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走出来,把主要精力用在为经济发展服务上;矫正片面对上负责的政绩观,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到建设服务型政府上来。坚决杜绝政府越位“搞项目”,企业错位“办社会”的现象发生。第二,管理方式上要变计划管理为市场管理,变单一管理为综合管理,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变指挥命令为调节服务。要求乡镇政府通过服务达到管理,把管理融于服务之中,由过去的“管、收、批”向“扶、予、助”转变。把以行政推动为主的工作模式转到以服务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以实实在在的服务,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第三,乡镇干部要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市场经济要求经济资源由市场配臵,因此必须依靠运用市场的力量来发展经济,提高市场开放程序,还权于市场。市场经济必须保证人民自由创业、自由选拔和自主决策。政府推动经济发展,不是要投资经营企业,而是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政府不能老是想把经济资源权利控制在自己手中,而是要支持、帮助市场主体,由市场及市场主体来配臵资源。
新时期,乡镇政府应强化、完善四大职能。(1)发展农村经济:科学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壮大龙头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拓宽销售渠道,搞活流通等;(2)维护社会稳定:贯彻执行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维护社会治安,调处矛盾纠纷,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等;(3)提供公共服务:普及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繁荣农村文化,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公
德建设,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等;(4)完善基层民主:乡镇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建设,推进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等。考虑到现实情况,对具体的乡镇而言这四大基本职能并非并驾齐驱的,可能会因工作重点、各地实际等会使乡镇政府在某阶段、某方面有所侧重。但是就当前构建和谐农村而言,大力加强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是却是不争的共识。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先后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新体制、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等重大方针,取消农业税和“三提五统”负担,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等,在构建和谐乡村社会方面有了良好的开端,收到了初步的成效。但不能估计过高,更不能盲目乐观。构建和谐农村还在于推进与深化体制改革,尤其是乡镇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新时期乡镇政府改革指明了方向,也赋予了乡镇政府新的职能。要求乡镇政府切实转变职能,完成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蜕变,使乡镇政府在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和完善基层民主方面有所作为,打造一级服务型法制政府。只有这样,乡镇基层政权才能成为党和政府形象的直接体现者和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者,才能肩负起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
学员自我小结
通过这段时间的认真学习,我感觉受益匪浅。在这里,首先感谢组织部和各位党校领导给我们一次更新观念、加深理论学校的机会;感谢各位专家教授的悉心教授辅导。通过学习,起到了更新观念、开阔思路,转变理念的作用,达到了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的目的。同时在学习中进一步夯实政治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改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收获:
一、通过培训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时代重任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每一个党员干部成长的必备条件。作为党员干部要扣紧时代的脉搏,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增强与时俱进的观念,要把不断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不仅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时事政治,还要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提高科学的工作方法,把自己打造成为“政治上强、业务上精、综合素质好、管理水平高”的优秀基层领导干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担当起组织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事业发展建功立业。
二、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这次培训班学习,开设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理论层面的知识,更主要的是提高我们的能力课程,从领导者的能力素质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经济与发展、新农村建设等等,使我体会到组织部、党校领导对我们这些基层干部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使我倍受鼓舞.通过培训学习,为自己在今后做好本职工作不仅增加了信心,而且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优秀的基层干部,就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工作中,要具有踏实的工作作风灵活的头脑和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恒心,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要善于总结和积累工作经验,拓展工作思路,要由创新精神,要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去,去处理好同事之间,人与人之间、领导之间的和谐,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工作效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个宝贵的财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不辜负党组织的培养,用所学知识武装头脑,指导实际工作,为我县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贡献走极端一份力量。
第四篇:乡镇政府职能改革探讨
乡镇政府职能改革探讨
摘 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础是农村。近来,时有发生的农村群体性事件不仅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作用,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导致这些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从治理的角度而言,基层政府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忽视或不正确履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责是其重要诱因。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组织生产与行政管理、轻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乡镇政府职能已经适应不了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要求。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乡镇政府直接面对农村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各种惠农政策的执行者和操作者,其公共治理的水平和效果直接影响到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调整乡镇政府职能,全力打造服务型基层政府,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就显得十分迫切。
关键词
农村和谐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正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六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达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党中央提出要把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奋斗的目标,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升华,也是针对目前现代化建设实践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农村和谐是中国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农民日子过好了、素质提高了,广大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
和谐农村的建设对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反思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构建和谐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国家政权的引导、推动和调控作用。其中,乡镇政府“上联国家、下接乡村社会”的独特纽带地位决定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从构建和谐农村过程中国家政权机关发挥的实际作用来看,乡镇政府与广大农民的期盼还有一定的距离。换言之,构建和谐农村必须从调整、转变乡镇政府的职能开始。
一、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和谐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资源分布不均衡,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存在着大量不和谐现象。这些现象集中体现在征地、拆迁、环保、信访、综治、村民自治等领域。究其原因,往往是一些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地关注和解决继而引发群体性事件,问题出在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履行上,根子还是治理不和谐。所以,构建和谐农村的社会现状对基层政府的职能转变提出了客观要求。
首先,从构建和谐农村的客观现实来看,“和谐农村”是针对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中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农民群体性事件呈升级态势,政治上乡镇压力型“应酬政治”权力运行体制与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矛盾引发的乡村治理陷入困境等提出的。社会结构中导致农村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政治因素,如行政不作为、决策失误及贪污腐败等。这些问题导致农民对基层政权组织的认同度降低;二是经济、社会因素,如收入低、就业没有保障、贫富两极分化等。它会导致农民利益受损,感到自己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稳步发展而提高,容易产生社会分离感,甚至会使少数人产生社会对立情绪。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产生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乡镇政府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完成上级政府交办的种种指标任务上,很多基层党政负责人只忙于抓经济,搞创收,不同程度地弱化或忽视了各种社会问题,使社会问题不断积压、增多、升级甚至激化。
其次,从和谐农村社会的科学内涵看,和谐农村不仅仅指部分社会组织的协调或稳定。
社会稳定,只是和谐社会的底线—一条必须严守、不能再退的底线,和谐农村应该是民主和法治的统一体、活力和秩序的统一体、多元与公正统一体的综合体系。作为以“三个代表”和“以人为本”为执政理念的政党,不可采取“底线论”,和谐社会应该有比社会稳定更高的境界和价值追求。由此,推进农村民主和法治建设,实现民主和法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和谐农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实现途径,这就要求乡镇政府不断推动农民的社会知情权、事务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和民主监督权的实现;积极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和推动农村资源市场化改革,为农村社会活力的勃发提供动力之源,乡镇政府应以公共服务为导向,改进对经济和社会的管理方式,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营造良好的制度基础和社会秩序;面对因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而出现的农村多元利益主体,乡镇政府应摆脱、超越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的束缚,公平公正地分配各种社会资源,让不同利益主体都能获得平等的市场准入、劳动就业机会,获取尊重和劳动报酬的权利。〔1〕
再次,从乡镇政府运转看,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机构正常运转遇到困难,容易形成瘫痪,使基层政权出现断层;〔2〕在财政转移支付与债务还不能解决乡镇庞大的支出的情况下,采取各种隐蔽的形式使农民负担出现反弹就难以避免;原来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多层次多部门垂直的行政管理体制已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大批乡镇工作人员不知走向何处,处于等待观望状态等,这些因素自然会增加不和谐和不稳定的因素。然而,广大农民的期盼和需求却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人们由改革初期对“经济效率”的追求转而对诸如“以人为本”、“法治”、“公平”、“民主”、“和谐”等现代价值关怀的渴盼,这一变化势必应从政府职能转变中体现出来。近几年来,政府转型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社会各界的共识是:政府转型是改革攻坚的关键,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政府转型解决不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很难实现。而这一转型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政府要建设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二、以乡镇政府转型为动力推进和谐农村建设
深化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要构建农村和谐社会,首要任务是改革乡镇政府职能。〔3〕目前关于乡镇职能及乡镇政府去留的问题存在很多争议。应该肯定,乡镇政府成立至今,为农业的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由于交通、通讯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以及市场发育、民主法制建设滞后,乡镇政府这层组织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绝大部分地区还不宜取消。现阶段乡镇政府应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本质要求出发规范政府行为,实现乡镇政府从“经济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首先,乡镇政府要将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作为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目标。〔4〕为此,乡镇政府应努力做到:第一,打破“全能政府”观念,树立“有限政府”观念,改变“全面控制”的做法,主动从不应该管的事务中退出来;破除“政府至上”的观念,树立服务的观念,从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走出来,把主要精力用在为经济发展服务上;矫正片面对上负责的政绩观,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到建设服务型政府上来。坚决杜绝政府越位“搞项目”,企业错位“办社会”的现象发生。第二,管理方式上要变计划管理为市场管理,变单一管理为综合管理,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变指挥命令为调节服务。要求乡镇政府通过服务达到管理,把管理融于服务之中,由过去的“管、收、批”向“扶、予、助”转变。把以行政推动为主的工作模式转到以服务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以实实在在的服务,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第三,乡镇干部要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市场经济要求经济资源由市场配置,因此必须依靠运用市场的力量来发展经济,提高市场开放程序,还权于市场。市场经济必须保证人民自由创业、自由选拔和自主决策。政府推动经济发展,不是要投资经营企业,而是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政府不能老是想把经济资源权利控制在自己手中,而是要支持、帮助市场主体,由市场及市场主体来配置资源。
其次,政治体制上从行政控制型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转变,改革“压力型”权力运行
机制,真正实现法治政府。改革发展到今天,国家政权与基层社会的关系、政府与普通公民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都发生了许多良性变化:从官本位社会向能力本位社会转变、从国家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从“压力型”单向控制的行政体制向协商合作的社会治理方式转变。同时,社会关系的变化已对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提出了迫切要求,这不仅是政府职能转换的需要,更是社会生活对国家、对政府提出的现实要求。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治吏、依法治权,尤其是涉及到关系社会事务的公共权力,建立严格的法律问责制。当前对乡镇政府而言,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乡镇决策、执行的法治化、人本化,建立政务公开及民主评议制度,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用制度保证农民的话语权。〔5〕
第三,梳理、调整乡镇政府职能,提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六十一条规定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执行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显而易见,这样的职能定位,乡镇政府实际成了一个全能型政府。其在具体落实中,又侧重于政治控制,重视组织生产、行政管理,忽视社会发展与社会服务。因此,传统的乡镇职能已经不太适合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6〕
新时期,乡镇政府应强化、完善四大职能。(1)发展农村经济:科学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壮大龙头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拓宽销售渠道,搞活流通等;(2)维护社会稳定:贯彻执行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维护社会治安,调处矛盾纠纷,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等;(3)提供公共服务:普及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繁荣农村文化,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等;(4)完善基层民主:乡镇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建设,推进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等。考虑到现实情况,对具体的乡镇而言这四大基本职能并非并驾齐驱的,可能会因工作重点、各地实际等会使乡镇政府在某阶段、某方面有所侧重。但是就当前构建和谐农村而言,大力加强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是却是不争的共识。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在农村即表现为乡镇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这些公共产品表现为经济性、社会性和制度性公共产品。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政府,最主要的是提供前两类公共产品。经济性公共产品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相关信息等。比如,道路交通的网点、水利灌溉的设施,农产品的销售信息、农资产品的价格信息等。社会性的公共产品包括教育、医疗服务、纠纷调解等。比如,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农民自身的农业生产技术或技能培训。医疗服务方面,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和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比如纠纷调解和社会治安方面,土地带来的收益提高引发土地归属和征地补偿分配等的问题较多,有的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乡镇政府应适时介入,认真对待,妥善处置,切勿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先后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新体制、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等重大方针,取消农业税和“三提五统”负担,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等,在构建和谐乡村社会方面有了良好的开端,收到了初步的成效。但不能估计过高,更不能盲目乐观。〔7〕构建和谐农村还在于推进与深化体制改革,尤其是乡镇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新时期乡镇政府改革指明了方向,也赋予了乡镇政府新的职能。要求乡镇政府切实转变职能,完成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蜕变,使乡镇政府在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和完善基层民主方面有所作为,打造一级服务型法制政府。只有这样,乡镇基层政权才能成为党和政府形象的直接体现者和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者,才能肩负起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胡振亚,焦方红,任中平.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促进和谐农村构建〔EB/OL〕.〔2007-08-14〕.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学术与争鸣/学人文集.〔2〕 郭书田.中国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99-200.〔3〕 王艳敏.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着力点〔EB/OL〕.〔2006-06-02〕.http://.cn/.〔4〕 温家宝.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J〕.求是,2006(18):3-9.〔5〕 郁建兴.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政府改革〔N〕.南方日报,2006-04-21(1).〔6〕 罗重谱.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乡镇政府职能定位〔EB/OL〕.〔2005-11-08〕.http://.〔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06-02-21〕.http://.
第五篇:农村税费改革若干问题思考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曹 伟 华
(中共梅州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室,广东 梅州 514071)
摘要:本文根据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出现的一些情况,对改革中出现的农民欠款问题、新的税负不均问题、农民增收问题等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农村税费改革;问题;思考
目前,农村税费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这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各方面利益,是农村分配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按照国务院税费改革领导部门的要求,试点地区农民负担普遍下降了20%以上,农村税费改革受到了广大农民和真心希望改善干群关系的广大干部所拥护。然而,从试点地区来看,税费改革在实践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提出些看法。
一、农民欠款“历史遗留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三提留”、“五统筹”以及其它各项杂费摊派,将农业税税种集中在土地上,即取消乡镇统筹、村提留、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取消屠宰税;取消对农民征收的农业特产税;取消农业税附加;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改革村级经费筹集和管理。过去,农村各种税费的征收、结算,许多乡镇是以行政村为单位,由财政所、经管站委托粮食部门代征,在农民卖粮时直接扣除。部分不想交纳或是因穷困无法交纳有关税费的群众,则采取少卖粮或不卖粮的办法,长期拖欠。这些欠款户的存在,使其他部分农户交款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影响了税费的征收。这些负面效应,也给农业税的征收带来了一定难度。
这次税费改革,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的欢迎。但在实践中,基层干部也碰到一个难题:费改税后农户以前所欠的税费如何处理?如果全部辖免,以情以理都说不过去。一则挫伤了农户缴纳税费的积极性,二则甚至给群众以错觉:“漏税和抗税或是拖延不交可以获得好处”,致使广大农户对这次改革产生观望态度,甚至会使这次农村税费改革受阻。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农户欠款“历史遗留问题”事关改革的顺利进程。[ 作者简介]曹伟华(1969-),男,广东平远人,中共梅州市委党校讲师、经济学硕士。
处理以前的农民欠款“历史遗留”问题,必须从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农民的纳税意识和法律意识出发,确保维护农村的稳定大局。改革中碰到的诸如历年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三提五统”等尾欠的“历史遗留问题”,基层政府要力求考虑得周到、具体、细致,慎重处理,以免激化矛盾。对历年尾欠可以只清不征,采取先挂帐的政策,而不能趁机采取过激的行为进行强制征收,必须等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承受能力明显增强以后,再做处理。对那些确实是心存侥幸,以为通过这次税费改革可以逃避缴税的农户要进行批评教育。农民是税费改革的主要承受者,对改革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改革政策必须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全面推行农村费改税,必须加强政策宣传,破解农民困惑,让税费改革政策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费改税的顺利进行。
二、新的税负不均问题
这次农村税改主要是以土地为计税的主要载体,农民负担由人口向土地转移,由人均耕地少的地方向人均耕地多的地方转移。农村的自留地、宅基地、饲料地是以1979年3月10日静态人口数制定的,此次农村税费改革规定,“三地”不作为计税依据。事实上,从划分“三地”至今已有二十多年,数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道路占地、小城镇建设、农民建房等原因,出现了户有自留地多少不均,相当一部分人没有“三地”现象,造成农业税计税面积减少而税收未减。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加重耕地多而又相对贫困的种田大户和纯农户的负担。于是就出现了人少地多的地区人均负担重,减负幅度小;人多地少的区域人均负担轻,减负幅度大;纯农户、种田大户负担加重;村与村、组与组之间计税常产和人均土地不同的问题,导致人均负担差异扩大,造成新的税赋不均。改革前“税”跟田走(即农业税和耕地挂钩),“费”有的跟田走有的跟人头走,改革时取消“费”或改为“税”,“税”全部跟田走,改革后结果出现耕地少的农民减负多,耕地多的减负少,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一身轻,种田大户负担反而比以前更重了的情况。改革后带来新的税负不均问题有待于我们破解。
农业税计税土地的核定是农村税费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基层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为此,我们要按照均衡减负的原则,合理确定计税面积、计税产量和计税价格。已经占用的耕地要如实逐级上报,该核减的进行核减,实事求是地确定计
税面积,建立健全土地分户档案,根据土地变动情况进行动态管理。要适当确定一个基准减负率,对改革后未能减负甚至增负的农户加以调节,使绝大多数农户的负担都能得以减轻。同时,我们还必须避免出现改革后同一地方农户负担悬殊过大的情况。对个别承包土地较多或跨村承包土地的农户,在统一执行新的农业税政策的基础上,应按实际情况从轻确定其负担水平。
如广州市在税费改革试点中,将核减农业税计税土地与确认占用土地的合法性分开处理,即“社会公益事业(修建公路、水利设施、学校、医院、敬老院等)占用的农业税计税土地、农民宅基地占用农业税计税土地按当地政府规定的面积标准,经区、县级市政府或由政府委托的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可核减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农田基本建设(水渠、机耕路等)占用的土地,不能核减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这就较好地解决了历史遗留的“有地无税、有税无地”问题。另外,广州市根据许多地区进行了水稻种植品种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本着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则,以1998年前五年实际产量为基础,按照土地级差水平和丰歉因素进行测算,合理确定了新的计税产量,减轻了种植高产三级谷改为种植低产量优质谷的农民的负担,避免了新的负担不平衡的问题,从而顺利完成了农村的税费改革。
三、“两工”取消后带来的新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一项重要举措是取消农村义务工、积累工“两工”制度,确立以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农村税费制度框架。税费改革后,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要逐步取消,兴办村内集体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要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这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然而,由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公益性事业属公共物品,可以搭便车,而且它的提供也不一定会使每个农户受益。因此,那些与自己利益关系不大的公益性事业,所有的农户不可能都赞成出钱出力,“一事一议”反而成为“事事难议”。逐步减少“两工”有助于减轻农民负担,但是全部取消后却带来了新的问题。
一是平常不加以细致维护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防洪基础设施,等到特大洪涝灾害等情况出现时农民的损失就会更多。而平常的维护工日如果采取有偿劳动的话,发生的费用可能在财政难以承付的时候还会回归到农民身上。取消“两工”,可能会使农村最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从而间接增加了农民资金负担。二是取消“两工”后,地方政府本应相应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植树造林、防汛和公路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但在县乡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要想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其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若两工取消,地方政府也不增加投入,该办的事无法去办,必然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因此,“一事一议”在执行中遇到了不少阻力,并最终可能影响到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
对于取消“两工”后出现的一些新矛盾,各地区已经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一些具体解决办法。如一年一度的农村筹资筹劳问题,有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就建议采取并年集中使用的办法。用这种积少成多的办法办成一些大事。当然这样做必须征得大多数村民的同意,必须先积攒、后使用,先积攒的资金要专户储存,不准挪作它用;还有的人建议在郊村之间开展筹资筹劳等方面的互助互济,今年先办甲村的事,明年再办乙村的事,集中力量办大事。因此,各地只要勇于探索,就能不断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制度,从而确保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四、农民增收乏力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究竟是单纯以减轻农民负担为目的,还是以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进而实现乡镇财政不断增收而农民负担相对减轻为基本出发点?勿容置疑,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后者,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才是农村税费改革的最终目的。
“负担”是一个相对概念,负担重的问题说到底还是经济发展不够,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如果没有增收的机制,不能提高农业的收益率,就是政府辖免现在所有的农业税,农村的土地抛荒或者粗放耕作现象仍然无法改变。因此,如果不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税费改革成果将难于保全,税费改革的目的也难以实现。减负只有跟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才能使农民真正实现增收。从各省税费改革试点地区的成功实践经验来看,千方百计引导农民增加收入才是巩固税费改革成果的根本举措。如广东省四会市结合当地农业特点,针对目前农民最需要的农业信息和农业科技的情况,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向他们提供科技、市场信息服务;大力推广种植价优高产粮食作物;发展反季节蔬菜、柑桔、药材等“新、特、优”经济作物;开发利用丘陵地区的洼地,实行生态立体综合开发。一头是
农民减负,一头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四会市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开始初步凸现出来,全市农村物质生产总产值比税费改革前增长了15.3%。[1]可见,减负只有跟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才能使农民真正实现增收,才能真正实现改革目的。
[参考文献]
[1]闻新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制度创新分析与对策[J],湖北财税(理论版),2002,(7):34-35。
[2]朱礼龙.农村税费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21-25。
[3]王文富.善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0,(3):16-17。
[4]金峰.对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几点思考[J],商业研究,2002,(4):148-149。
注释:
[1]黄红星.四会市农村税费改革经验报道[N],西江日报,2003-07-23(2)。
On Several Problems of Rural Tax-fee Reform
CaoWeihua
(Party school of the Meizhou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Meizhou,514071,China)
Abstracts:While rural tax-fee reform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in some areas,some new problems arrose,such as:(1)owing fees and taxs in rural(2)unfair tax burden of peasantry after rural tax-fee reform(3)inefficient increasing imcome of peasantry.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ity of rural tax-fee reform.Keywords: rural tax-fee reform, problems, ref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