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税费改革形势下乡镇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下步工作建议
税费改革形势下乡镇干部队伍
建设面临的问题和下步工作建议
乡镇作为基层政权组织,乡镇干部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担负着团结带领群众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土地改革和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党和国家对农村分配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通过实践,科左后旗农村税费改革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但也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概况
(一)、我县共有23个乡镇,517个村。目前,乡镇干部总数为4529 人,其中党政机关干部 689人,党政机关干部担任科级领导职务的共162人,其中,正科152人,副科285人。事业单位(七站八所)干部3840人。
(二)、近年来,我县财政收入始终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财政收入从1998年的6,155万元增长到2003年的10,008万元,年递增10.21%。财政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财政困难的局面却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的缓解。2005年全县农牧民负担额为3.659.26万元,比2003年人均减少2.165.23万元;人均负担117.54元,比2003年人均减少69.53元;减负率为37.2%;加上取消的其它集资摊派约960万元,农牧民人均减负率为47.7%。
二、税费改革对乡镇的影响
(一)、乡镇财政可用收入大幅度下降。乡镇收入主要来源于收费(三提五统),税费改革后,从根本上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也相应减少了乡镇收入,与此同时,乡镇财政可用收入也大幅度下降,而工商管理税比2003年增加一倍,很难保证乡镇的正常运转,更无法承担农村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形成了新的收支矛盾。
(二)、乡村两极债务无力偿还。当前,我县乡村两级债务问题严重,沉重的债务与农民负担形成恶性循环。税费改革后,新的农业税成为乡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乡镇财政负债就成为税费改革绕不开的难题。一方面,税费改革封住了乱收费的口子,扼制了农民负担无序增长的可能,另一方面,税费改革也封住了乡镇干部还债途径。乡村债务成为无法排除的“定时炸弹”。乡村债务量大、面广,构成复杂,如何化解债务是十分沉重和敏感的话题。实际情况显示,各地在税费改革过程中对这一尖锐矛盾采取的是暂时回避的办法,事实是不仅旧债无法锁定,更无法化解,而且新债还在不断增加。乡村债务高达2.5亿元,由此足见,越是不发达的地区,乡村债务的压力越是沉重,基层政府运转十分困难,这也构成了农民负担反弹的重要隐患。
(三)、干部素质与经济发展形势不适应。具体表现为:有的干部思想封闭、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不强,迷恋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工作模式,经济工作能力差,服务本领缺乏,难以解决农民信息不灵、产品销路不畅、结构调整不力的问题。特别是熟悉城镇经济的干部紧缺,难以适应加快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建设需要。
三、积极探索财政财源,确保乡镇工作正常运转
(一)、进一步加大乡镇机构改革,大量裁减冗员。乡村财政危机之所以会加剧、加速,关键就是乡村财政收入减少了,而乡村的人员和经费又没有减下去。所以,在近期要缓解财政危机,必须尽快推进乡村机构改革、裁减冗员。减少的目标就是人员要与财政收入相适应,有多少财力就安排多少干部。
(二)、改革财税体制。乡镇财权大部分都已上划到县级,乡级财政收支规模大大缩小,继续设立乡镇财政,运行成本高,发展的趋势是实行“乡财县管”乡镇实行财务管理报帐制,全面实行县级财政综合预算管理体制。
(三)、改革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要重新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对于民兵训练、乡村公路建设、计划生育、农村义务教育、跨区域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品、公益品费用,应该主要由乡镇以上政府来承担。只有减轻了乡村一级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才能较好地消除乡村财政危机的隐患。
四、转变乡 的职能,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一)、转变政府职能。要科学、合理地划分乡镇政府的职能,使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为:承担本辖区内的行政治安管理,维护本地区社会秩序的职能;承担有限的交通设施、教育、社会保障等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职能;承担有限的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若干职能。同时,全面实行政务公开,真实、及时地将涉及农民群众利益的财务收支情况、公益事业建设情况等问题加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今后发展农村公益事业,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由农民表决决定。通过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从过去催粮要款等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农业管理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精简政府机构。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撤并一些重复设置的机构,合并职能相近的机构。一般行政管理机构要精简,通过乡镇、村干部交叉任职,取代一些不必要存在的基层政府机构,减低管理成本;保留司法机关,但要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国家综合调控和管理部门如财政所、税务所(包括国税所、地税所)合并为统一的管理部门;教育、文化等农村公益事业机构合并为统一的职能部门;乡镇政府中直接与经济发展有关的部门要逐步削减,暂时由一个统一的农村经济建设部门履行职能,人员安置要与健全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体系结合起来,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同时,通过合并村组建制,精简村干部职数,减少村级补贴人数,缩减村级支出。
(三)、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明确划分乡镇政府事权和财权。乡镇领导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一部分学有特长的领导调整适当对口岗位工作,以便发挥潜能和才华。综合型干部要加强培训或外出学习,学习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领头人。乡镇要从单纯抓农业工作转变到既抓好农业工作又要抓好农村城市化建设、从单纯抓经济工作转变到既抓经济工作又抓环境建设上来。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基础上,做到中心镇建设与增强本地经济实力相协调,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相协调。与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相协调;在科学合理地配置中心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基础上,减少重复建设,扩大服务范围,实现区域间共建、共享。
五、做好税费改革后干部队伍工作的几点建议
1、创新培训机制,大力提高干部素质。可采取派出去学,请进来教,走出去看等形式,不断活化培训方式,深化培训内容。派出去学: 组织全县党政相关干部到管理学院培训学习,并到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税费改革后提高干部服务本领积累经验。请进来教:在县委党校设立了“干部教育讲坛”,请专家学者来我县讲学。注重县内培训:充分利用县乡两级党校这一阵地,每年都对县直科局级领导干部、乡村两级干部及后备干部进行培训,会收到很好成效。
2、健全干部管理机制。一是各乡镇虽然制订有严格的干部考核管理制度,但往往都是以人为主的考核能够得到落实(如出勤考核),而以事为主的目标考核由于考核指标没有量化,考核很难兑现,以致于个别乡镇年终考核评奖时只好吃大锅饭,平均分配,使一些干部丧失了工作积极性。二是畅通干部进出口。优秀的选调生、选拔生分配到乡镇工作,或公开选拔特殊岗位,畅通乡镇的进人渠道; 对不称职、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作出降免职处理。强化干部监督和管理,畅通干部出口。
3、创新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干部转型。乡镇干部通过因事定岗、因岗定责来建立机构,以确保有充足的力量来抓产业、包项目。要突出工作重心。要立足本地实际,制订好短、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在市场培育、小城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多下功夫,引导农民向城镇化、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县委“建设黄牛大县、工业强县、实现生态立县、科教兴县”的奋斗目标,扩大招商引资,走出适合本地区 发展的路子。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抓,切实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注意发挥自身优势,及时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准确传递市场信息,认真搞好技术指导,切切实实地为农民致富出点子、办实事,确保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篇:关于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和对策建议
关于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和对策建议范文
对照建设一支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的要求和基层工作形势发展需求,当前基层干部队伍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任务繁重责任加大”与“编制偏少人员偏老”矛盾较突出。当前,“一票否决”的考核督查,“8890”平台全面运行,“三改一拆”、“四破”整治和“五水共治”等压倒性重点任务共推平施,使作为各项政策执行、任务落实最基层最末端的乡镇(街道)承受的责任和压力越来越大。而我区自设区以来行政编制整体偏少,全区13个乡镇实有公务员编制仅274个,现有246人,公务员队伍长期偏紧偏满,但一线力量实际不足。比如省级中心镇--白龙桥镇有56个村居,常住人口6万余人,加上外来流动人口共计10万余人,今年承担重点工作51项(省市以上重点建设项目18项),全镇公务员编制45个,现有公务员42人,年龄平均45.2岁,其中50岁以上18人,41-50岁10人,31-40岁10人,30岁以下的仅4人,干部力量不足、队伍年龄老化断档问题日益凸显。
(二)“专业人才需求迫切”与“干部来源渠道单一”矛盾较突出。近年来,除军转安置外,因受编制少因素的影响,每年全区只组织面向社会招录6名左右乡镇机关公务员,其中半数以上按要求面向大学生村官和优秀村干部定向招录,面向社会招录因岗位少只能不限专业,无法给乡镇直接补充最急需的、有专业特长的“新鲜血液”。目前,乡镇领导班子中具有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等专业人员严重缺乏,一般干部中具有农林水等专业技术人员偏少,80年代招聘的专业技术型干部年龄即将到“杠”到“线”,直接招录年轻干部、军转安置干部大多专业不对口且流动性较大,基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面临“断代”问题。如竹马乡主要有花卉苗木种植和水泥乳化沥青等建材企业二大支柱产业,对种养殖、工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人才需求比较迫切,全镇公务员编制19人实有18人,其中熟悉种养殖方面的仅2人,熟悉企管和工业投资等专业的仅1人。
(三)“基层队伍人心不稳”与“工作环境较难改善”矛盾较突出。由于工作繁杂,节假日经常因工作任务被占用,干部的许多基本权益没有保障,同时还要面对各种阶段性、临时性、突出性任务和检查督查,基层干部经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工作出现失误,轻则受批评处罚,重则就地免职,不少干部如履薄冰,在走访调研中,不少乡镇(街道)“一把手”都反映:一线压力大,经常性地睡不着觉。此外,由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不少扎根基层、冲在一线的干部长期超负荷工作,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有的身体有病仍坚守岗位,一拖再拖,小病拖成大病,急性病拖成慢性病。与往年相比,生病住院的干部明显呈上升趋势,仅20XX年上半年,区委到医院慰问住院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就达12人之多。正因诸如此类种种原因,造成基层乡镇公务员人心不稳,人心思调。在与干部谈心谈话中,不少乡镇班子成员当面就提出想调到机关任职想法,有的甚至宁愿到机关部门当一般工作人员。
(四)“干劲活力有待激发”与“考核管理落地乏力”矛盾较突出。当前,乡镇公务员工作压力大、待遇普遍不高且岗位社会关注较高,同时实行阳光工资、规范津补贴后,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手段,“吃大锅饭”问题有所回潮,“苦乐不均”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工作的重要性和干部的付出体现不出,干多干少一个样,在政治待遇上,部分基层干部受身份和年龄限制提拔无望,年纪偏大的干部积极性难以调动,以致队伍中“站客”、“看客”为数不少。在从严管理干部方面,尽管近年来从中央到区里都进一步加大了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具体到基层工作考核管理上,由于措施较为“粗放”、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好人”思想作怪、制度执行走样落地乏力等,导致干部队伍中“庸懒散”现象、“出勤不出力”问题依然改观不大、不能有效解决,不仅挫伤了部分同志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到干部队伍的整体建设。
有关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政策倾斜,让乡镇干部“暖心”。建议对基层一线加大编制倾斜,尤其是对开发建设任务重、社会管理压力大的乡镇优先予以考虑增加一定数量的编制。严格执行《关于规范和提高乡镇(街道)干部待遇暂行办法》,上浮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奖金基数,由乡镇党委统筹考核,严格区分等次发放,让广大乡镇干部安心基层、扎根基层。出台一般干部交流办法,在尊重本人意愿和乡镇党委意见基础上,对在工作单位表现较好、实绩突出的乡镇干部优先交流,对在现乡镇工作时间较长的一般干部,给予照顾性交流安排,重点考虑有特殊困难需要组织照顾的乡镇干部。
二、加大专业培训,给乡镇干部“充电”。建议除在招录乡镇公务员时,向优秀的农林水专业高校毕业生倾斜外,各级党委要更加重视乡镇干部的知识教育和能力培训,针对乡镇干部的知识空白、经济盲区和能力弱项,开展精准化的理论培训、科技培训、管理培训、法规培训,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加强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形势的了解,不断锤炼乡镇干部的专业思维,提升专业素养,掌握专业方法,增强乡镇干部适应新常态、贯彻新理念的素质和能力。
三、加强心理疏导,替乡镇干部“解忧”。针对当前乡镇干部因长期处于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责任压力不断攀升的状态,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失衡等不健康心理问题实际,要积极探索干部心理疏导工作机制,及时化解干部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成立乡镇干部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开通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热线电话,采取心理专家坐诊解答、“三老”结对疏导等形式,帮助广大乡镇干部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完善干部走访慰问机制,建立干部“三必访、五必谈”关怀慰问机制,即干部家庭遭遇重大困难时必访、生病住院时必访、直系亲属去世时必访;干部提拔、交流、调整时必谈,违纪受处理时必谈,情绪异常、思想有波动时必谈,群众反映强烈时必谈,工作受挫、压力过大必谈。
四、建立容错机制,为乡镇干部“撑腰”。探索建立容错免责机制。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容错免责机制对于乡镇干部在改革创新和推动发展中出现的工作失误或无意过失,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或是符合上级方针决策精神,只要符合条件,乡镇干部可提出免责申请,组织考虑给予减轻或免除相关责任。充分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使乡镇干部放下因错得咎的心理负担,到事业工作中大展抱负,在全区大力营造鼓励党员干部改革创新、敢于担当的良好氛围。
五、加大选拔力度,给乡镇干部“鼓劲”。始终坚持“三个优先”选配干部,努力营造让基层乡镇好干部脱颖而出的环境。优先推荐能够应对突发事件、善于解决复杂矛盾的基层一线党政正职为市管后备干部;除一些专业技术领导岗位外,选配区直部门主要领导,优先考虑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选拔乡镇党政班子成员,优先考虑长期扎根乡镇经受过扎实磨练的干部。优化干部推荐和考察办法,采取“无任用提名推荐+多级署名推荐”办法选拔“黄牛型”干部,即看推荐情况又注重考察现实表现,防止简单唯票现象,不让脚踏实地的“老黄牛”干部吃亏。注重优化选拔方式,为防止在选任工作中过度依赖考试分数的做法,使广大乡镇事业干部自觉埋头实干,取消笔试比选环节,增加量化比选环节,强化实干实绩方面竞争,做到不唯分取人。科学设置量化比选条件,量化项目向乡镇经历倾斜,给予一定加分比重,从而使干出实绩的乡镇干部更能胜出。
第三篇:关于税费改革后农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
关于税费改革后农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
马昌营镇
自2003年北京市全面推行税费改革和对2004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落实,马昌营镇17个村已全部完成土地确权和农民减税等方面工作。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民收入普遍增加。
2003年全镇小麦种植面积为3720亩,预计2004年冬小麦种植面积将达到12000余亩,种植户也由原来的500余户增加到1500多户,全年累计发放玉米、小麦粮食直补款达75.13万元。
同时也应看到,在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不容回避的严峻问题。
一、新问题与新困难
1、小面积经营,影响集体经济发展。土地确权后,农民们纷纷要地、种地,多的10亩8亩,少的2分5分,打破了原有的以大户承包为主的经营模式,形成了小面积耕作、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集约化的发展和整体产量的提高。
2、上访个案激增。部分村由于前一阶段的招商引资和工业化发展,造成可分配土地的减少,再这一前提下进行土地确权给农村工作带来较大困难,部分经济落后的村又没有能力进行经济补偿,造成上访问题激增,不稳定因素增加。1
例如:魏辛庄村,土地确权后人均只分得2分地,虽然村民多次上访,但由于村党支部财力有限,也只能给予少量补助,根本不能解决一家一户的口粮问题。
3、镇、村经费困难。由于取消了乡统筹费等多项针对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大户的土地承包费用,从而减少了镇、村的财政收入,给集体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困难。部分村已入不付出,全靠从上面要补贴过日子。
4、镇村干部工作量加大,不利于统一管理和作业。由于耕地和粮农激增,造成各村、各户进程不一,镇村工作量加大。镇政府和各村不仅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工作小组,还实行机关干部包村到户制。机关干部要不断进村指导工作、解答问题、上报信息……由于耕地分散,每到农忙时节,镇农办都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随机指导维修作业、栽培、播种,多次往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机关干部原有的工作进程。
以上问题中第1、4问题最为普遍,第2、3问题虽不是村村如此,但在整体上也仍具有普遍意义。
二、解决途径:
为了进一步解决当前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马昌营镇党委、政府和各村两委班子开展了多次讨论和总结工作会议。认为今后的农村土地问题的主要解决方法:
一是仍要以承包中的土地流转和集体统一经营为主。二
是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只有集体经济发展了才能让农民得实惠,成为农民最强有力的靠山。三是要探索土地确权后的新方法、新途径,如在土地确权后农民以入股的形式,每按实际人口返利分红。四是要规范制度,加强管理,从根本上避免朝令夕改的现象(当然,此点各基层部门无法把握)。
例如:目前我镇的马昌营、南定福等4个村都实行了集体经营,由村里全面负责农机具的维修、调拨;购种;播种;施肥;收割等工作,粮食收获后按人分配,效果不错。
第四篇:城镇化背景下公立医院改革面临问题分析(范文模版)
城镇化背景下公立医院改革面临问题分析
摘要: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城镇化的转型,就是要改变过去大规模造城、粗放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把重心从“城”转移到“人”上来。在城镇化过程中,经济不断繁荣,社会不断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而对医疗卫生领域来说,未来人口老龄化,医疗保障体系配套完善发展,对医疗服务需求迅速增长,这些问题都给公立医院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城镇化背景下,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调整发展经营战略,深化体制改革以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是当前公立医院改革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医疗;公立医院;改革
在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经济不断繁荣发展,同时也使得地方政府财力紧张,居民医疗需求快速增长,公立医院主要面临着两大现实问题: 一是如何解决现有公立医院的投入不足问题; 二是如何增加新的医疗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问题。对于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的投入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2002 年以来的实际选择都是大力发展社会医疗保险。《意见》及其实施方案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这一政策取向力图通过扩大覆盖面来不断提高补偿比例进而提高居民看病就医的支付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通过政府资金拉动企业和居民个人的资金共同为医疗服务筹资。对于如何增加医疗资源的问题,《意见》已经明确提出了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的好处是利用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医疗机构,缓解公共资金投入不足的压力。
1.当前我国公立医院面临的问题 第一,公立医院总体布局不合理,城乡间和区域间都差距较大。尤其城乡人力资源差距大,合格人力资源不足、水平参差不齐。根据2009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2005年,我国执业医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1.6%,本科大专学历的占44.7%,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占53.6%。农村和基层缺乏合格人力资源。第二,政府办公立医院机构数量所占比重不算太高,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拥有量比重高,公立医院机构规模过大。根据2009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8 年全国共有19712 所医院,其中公立医院(指政府办和社会办医院)占医院总数的比重为80.28%。全国医院共有288.29万张床位,其中,公立医院占全国医院床位总数的94.3%。全国医院共有298.5 万卫生技术人员,其中,政府办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重为79.6%[3]。随着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医疗服务需求还会快速增长,公立医院的服务压力会继续增大。但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大医院是否继续扩张,这是当下面临的问题。
第三,政府对医院的公共职能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公立医院运营和发展严重依赖药品和高新技术收入。2008 年全国卫生部门所属城市医院和县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支出的8.8%,其中基本支出补助占总支出的5.4%,这往往还不够离退休人员费用的支出。公立医院承担的传染病报告、传染病疫情防控、突发事件救治和无主病人救治等公共卫生任务的大量资源消耗,都是由医院的业务收入来补偿。第四,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治理关系不清晰,缺乏对公立医院管理者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公立医院拥有投资决策权,但是缺乏成本控制机制,运行和发展模式粗放。公立医院依靠外延扩张增加收入是医院规模不断扩大的内在动力。
第五,医务人员按“干部” 管理,医院人事制度与医疗服务活动的特点不相适应。医院管理者缺乏对员工的人事管理权。医生不能合理流动,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上述问题既有结构性问题,也有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而且往往是三类问题纠结在一起。如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医疗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看起来是结构性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的形成也是由体制原因造成的。因此,调整结构性问题,除了加强政府间转移支付,给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以必要投入外,还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问题。
2.公立医院应进行五方面改革
我国公立医院的改革处于社会经济空前大发展的时期,国民经济多年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期,近年来社会医疗保险快速发展,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医疗服务需求迅速增长。社会发展对公立医院改革带来的影响是需求剧增的压力,并带来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和办医体制调整的机遇。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医疗服务业第二个大发展和大调整的机遇期。这就为公立医院提供了难得的在发展中进行改革的历史机遇。在这样的外环境下,公立医院改革围绕公平和效率,应重点考虑解决以下5 方面问题: 转变机构运行经费的投入方式、改革医疗机构基本建设的投入方式、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改善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治理和加强公立医院的内部管理。2.1 转变机构运行经费的投入方式
卫生投入的两种不同投入方式并不是所谓的“投供方”还是“投需方” 的问题,而是按资源投入还是按服务投入的问题。按资源投入即按机构、床位、人员投入。这是效率低下的投入方式,它造成了运行成本高、资源浪费和人浮于事。按服务投入即按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投入。
这是根据人群的公共卫生需要和医疗服务需求确定资源消耗并购买服务的方式。这一方式根据不同服务类型采取不同购买方式,这既有利于保证公平又有利于资源有效利用。一旦弄清了两种不同投入方式的本质区别不是在于“投供方” 还是“投需方”,而是在于按资源投入还是按服务投入,卫生部门也可以按服务投入,即代表需方购买服务,而不是采取“包工资” 的做法。
对于公共卫生服务,政府应承担公立医院履行公共职能的投入责任,包括公共卫生任务、无主病人救治、突发公共事件救治等。这部分服务的资源消耗不属于也不应该成为社会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应当由政府按项目予以直接补偿,这也是政府主导的体现。这是因为公立医院是政府职能的载体,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职能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体现的是政府的公益性。在政府对公立医院履行公共职能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与其责怪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不如说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职能缺失。
对于医疗服务投入,公立医院在社会医疗保险支付机制调控下展开服务竞争,这属于在政府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社会医疗保险对公立医院的支付也是公共资金投入,根据调研了解,目前在三级甲等医院的收入中,政府的直接投入大约占不到5%,但是,来自公费医疗和职工医疗保险等公共资金支付的收入约占70%; 县医院收入中来自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也能占到50%以上。但是,目前社会医疗保险对医院的支付和调控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还没有通过预付的方式对医院形成相对稳定的支付,因而需要逐步改革社会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逐步实行定额支付和按病种付费,并通过支付方式 调控医生行为和医院行为。总之,机构运行经费的投入方式应区分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的不同性质,对公立医院履行公共职能和提供
医疗服务采取不同的购买方式。按照这一投入思路,政府同样可以支付民营医院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 务。
2.2改革医院基本建设的投入方式 目前,我国医疗需求快速增长,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在政府投入仍然有限的情况下,应在公立医院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实行多渠道筹集医院基本建设资金的制度,鼓励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办医,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区域医院设置规划应包括民营医院在内,地方政府应根据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和政府财力举办公立医院。在遏制公立医院盲目外延扩张的同时,应鼓励民营医院来补充医疗资源的不足,同等条件下优先审批发展民营医院,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优质民营医院。应制定促进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办医的优惠政策。对营利性民营医院应免除不合理税收,如免征营业税,对其服务于社会医疗保险患者所获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等,以促进形成公立医院良好运行的公平竞争环境。
对于现有公立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应主要由政府投入,也可以部分私人参与投入。借鉴国外公立医院改革的做法,公私合作也可以成为民营资本参与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可行路径。应当允许民营资本在合作期内获取合理回报,对公私合作的公立医院免税,对民营资本获取的回报依法征收投资所得税。但是,需要细化操作办法: 第一,为了有利于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调整,省级和国家级医院不应作为民营资本进入的合作领域,而向民营资本开放地市级和区县级公立医院作为投资合作领域,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地方卫生事业发展;
第二,民营资本投资公立医院,应主要限于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领域。应根据公立医院实际运行和发展情况,引入民营资本投资。引入的民营资本应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第三,民营资本投资公立医院应是与地方政府的合作,而不是直接与公立医院合作。地方政府与民营资本在具体公立医院的合作项目上应约定合作期限,可考虑15~30 年的合作期。在合作协议中应约定合作结束时的资产归属,民营资本可收回投资,也可将投资捐赠。对所捐赠资产可给予一定的税收抵扣,逐步引导民营资本做公益事业。第四,在公私合作办医过程中,地方政府要主导公立医院的办医方向,加强对公立医院管理者的问责。2.3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 目前,公立医院的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平均在45%左右。今后的改革方向是要通过降低药品收入控制不合理用药,这就需要解决公立医院的补偿问题。公立医院补偿无非是财政补偿和价格补偿两条途径,而社会医疗保险支付是按价格支付的。无论哪条途径,都应当先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使医疗服务的价值得到真实体现。只有当价格合理了,价格信号才能有效调节医院、医生的服务提供行为和患者的就医行为。医院的收入从另一个角度看是来自政府投入、医疗保险支付和患者自付费用3 个渠道。近年来,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直接投入平均仅占医院总收入的8%左右,而各类社会医疗保险对各级医院的支付资金已约占50%~70%,越是大医院,公共资金支付的比例越高。在各类社会医疗保险已覆盖我国85%的人口和医保补偿比例逐步提高的条件下,已有条件逐步调整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提高医疗技术劳务价格,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通过各类社会医疗保险的报销,调价并不会给患者增加过多负担。因此,调整收费结构以解决医院药品收入减少带来的亏损,在控制医院药品收入的同时,对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服务项目,如诊疗、护理、手术等适当提高价格,并相应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就可以实现在不增加患者负担的情况下调整医疗收费结构,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的目标。价格体系理顺了,医疗技术劳务价值相对合理了,价格信号就可以有效调控供求双方的行为。在价格体系合理的条件下,再来调整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进一步调控供需双方的行为,然后,再确定国家对全民提供福利的水平和对贫困人群提供救助的范围及水平才是公平和有效的。否则,未必是贫困人群受益。
2.4 改善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治理
近期公立医院改革应根据公立医院的社会功能定位着手完善自主化的治理,加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问责。改革开放30 年来,在公立医院两权分离的改革中,我们已有广泛和长时间的实践,可以发现总结其中的问题,规范和完善两权分离的操作办法。同时,由于实现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对地方政府的治理水平要求更高,因此可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探索法人化的治理。
公立医院治理结构是关于政府、公立医院以及公立医院管理者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的制度化安排。公立医院改革如何解决公立医院的治理问题? 世界银行专家提出可从目标、监督结构和竞争环境考虑。具体的说,从目标上,要将所有者的目标转化为清晰的、可测量的管理绩效标准,尤其是社会目标的测量。从监督结构上,监管的权利授予专业组织,如理事会或管理委员会,其成员对责任和义务有明确认识,监督经济效率和社会目标。从竞争环境上,创造市场竞争环境或提供标准帮助政府评判管理绩效。资金根据绩效分配,管理职位、薪金与绩效挂钩。
在我国,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治理方式受到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的制约。如果实行非营利组织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最先要解决的就是董事会成员参与决策的动力问题,并要厘清权责,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而在目前国情下,公立医院不一定都采取董事会或医院管理委员会的治理结构,也可以通过完善的绩效合同的激励约束和加强问责的治理方式实现有效监管。首先,建立对公立医院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公开招聘院长,明确院长承担的责任,明确其经营管理权限,包括人事权、分配权、经营权。政府与院长签订委托经营协议明确政府和医院管理者的责任、权力和利益,使公立医院管理者能够依据具体的要求,追求政府的社会政策目标。其次,明确院长的合理报酬,建立对医院院长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医院院长的个人收入分配由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卫生主管部门对医院院长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发放个人绩效工资或实施年薪制。实行院长审计、绩效考核和离任审计,通过经营绩效考核、审计和职工问卷调查对院长的工作进行评估,兑现奖惩。应充分调动院长抓医院管理的积极性,激励院长带领广大医务人员参与改革,总之,要通过制度设计激活院长这个重要资源。
第五篇:税费改革后我省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税费改革后我省农田水利建设
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王铁牛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村水利提出了新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水利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两工”和面向农村的各项水利集资,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方式、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村水利建设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税费改革后农村水利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分析,提出了发展农村水利的对策和建议。
一、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水利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农村水利的建设管理机制将发生重大变化
过去,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主体是农民,投入方式主要是劳动积累工、义务工和向农民征收的基金、集资,在组织形式上主要依靠政府层层下达任务、组织发动,农民投劳投资,国家适当补助。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将逐步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开展农村水利建设。由于投入方式、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建设管理机制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村水利建设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投入主体的作用
1997年至2002年全省水利建设投入约为365.5亿元,其中财政投资54.8亿元,占总投入的15%,“两工”折资约231.9亿元,占总投资的63.5%,群众集资60.3亿元,占总投资的16.5%,乡村投资约12.2亿元,占总投资的3.3%。农村税费改革后,从2002年起逐步取消“两工”和面向农民征收的政府性基金、集资,农田水利建设由村民实行“一事一议”来解决,势必会造成农村水利建设出现较大的投入缺口。据我们对全省情况的分析,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水利建设出现的投资缺口,2003年为28.69亿元,2004年将达35.7亿元。
(三)各级政府财力有限,没有更多的资金补助农村水利建设
在目前地方财力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税费改革后政府补助农村水利建设将更加困难。以开封市为例,2002年市本级财力为4.6亿元,财政供养人员人均财力为1.5万元,工资发放、政府机构运转非常困难,对于这样工资发放都要靠上级转移支付来维持的省辖市来说,要依靠市财政投资来搞农村水利建设可以说是一句空话。县、乡两级财政更是如此。尉氏县是开封市经济条件最好的,2002年可支配财力15107万元,仅债务一项就高达83076万元,县财政保工资保机构运转都需要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来维持,更谈不上拿出资金兴建社会公益事业了。
(四)“一事一议”不规范,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约束力
一是在现行文件中规定“一事一议”的范畴仅限制在一个村内,而农村水利项目不仅涉及一个村,更多的是涉及到几个村、几个乡,有的甚至跨县。按现行的“一事一议”政策规定,这些工程不能议。二是村民委员会的组织问题。在推行承包制以后,从过去的“生产队”演化过来的“居民小组”,从“生产大队”演化过来的村,似乎成了“集体经济组织”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况下村民委员会很难组织好“一事一议”。三是现行的“一事一议”政策,缺乏监督执行的规定,就是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通过了一项决定,在执行时大部分农民都能按照决定行事,但是很有可能个别人不执行从而导致议的事情执行不下去,缺乏约束力。
(五)增加了灌区水费征收难度
2002年6月22日,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严禁在农业税征收期间搭车收交其它费用的紧急通知》,其中规定:关于征收水费问题,待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请示省税改领导小组,作出具体规定后,再按规定执行。虽然在2002年8月20日又下发了《关于农业水费征收问题的通知》,规定农业水费仍按中央和省有关文件执行。但由于错过了黄金时间,致使2002年的农业水费征收率大大降低。据全省水管单位统计,水费征收率由税费改革前的2001年的81%,降至税改后的不足50%。夏征期间是农业水费征收的黄金时间,今后的水费收取不能和农业税一起征收,错过这个时间后水费的征收将非常困难。
(六)基层服务体系受到冲击,农村水利工作职能难以履行
在税费改革的有关配套措施中,重要的一条是“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 ”。这对人员本来就不足的乡镇水利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冲击。税费改革前,全省每个乡镇都设有水利站,有3-5名水利员。税费改革后,乡镇水利站只能保留1-2名专职水利员。在经费上,县财政每年负担水利人员工资人均1500元,乡镇财政负担1500元,就是说水利员年人均工资收入是3000元。即使这样,许多乡镇也不能落实。村里农村水利工程“五护员”的报酬过去是从乡镇统筹中支付,现在这块资金已经没有了。由于工资低且没有保障,导致基层水利队伍不稳,水利员工作积极性受挫,影响了基层水利服务站作用的正常发挥。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农村税费改革虽然给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带来了诸多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机遇: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统一的税收制度将有利于各级政府加强对农村财政金融工作的宏观调控,全面落实国家加强以农村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水利事业发展上来。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找出一条农村水利建设的新路子,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目前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正确理解农村税费改革与农村水利建设的关系,保证农村水利建设健康发展
1、要搞清国家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目的。农村水利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税费改革后,不是不需要搞农村水利建设,而是要实行“一事一议”的办法,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农村水利活动。同时,国家还规定:在“两工”逐步取消后,“属于防洪、抢险、抗旱等紧急任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临时动用农村劳动力”,这充分说明国家已考虑到水利的特殊情况,在确实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动用农民工,只是要规范,并不是不允许动用农民工。
2、不能错误地把农村水利建设与加重农民负担混为一谈。农村税费改革的中心是减轻农民负担,主要指减少不合理的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农村水利建设的目的是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属于生产性投入范畴,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性措施,农民负担沉重的根源是不合理的“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乱摊派”,并不是因为组织农民利用农闲季节搞农村水利建设造成的。
3、要正确处理好适度建设与农民休养生息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形势下,农村水利建设需要淡化政府行为和干预程度,但是,绝对不应也不能离开党和政府的领导。关键是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改变以往各级领导花费较大精力去层层组织发动的状况,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抓规划、抓政策、抓法制、抓引导、抓服务上来;二是从注重规模声势,转移到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实效、注重质量上来;三是从以往只讲投入,不讲产出,转移到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上来。
(二)明确农村水利的公共物品属性,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水利的投入力度
一是争取中央加大对河南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合理的投资分担机制和不同级次政府的事权和财权配比机制,以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充分调动农民的投资和参与信心;二是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在保证农村水利工程投资的情况下,加大对农村纯公益工程投资额度,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抗灾能力;三是对跨村、跨乡、跨县的农村水利工程,采取分级投资、分级管理的办法,按照水利工程的作用和受益范围,将水利建设项目分为省管项目和地方项目,省管项目由省和受益市按受益程度、受益范围、经济实力共同分担;地方项目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受益地方投资建设,对一些纯公益的跨行政区划的重要水利建设项目,省里给予适当补助。四是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国债资金、扶贫和以工代赈等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捆绑使用,在财政部门的监督下,采取资金分部门按原渠道管理,项目建设内容按照水利总体规划进行的办法,集中连片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的整体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果。五是实行以奖代补,探索对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加大对发展节水、水保等项目扶持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制定政策,规范“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管理制度
村内“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制度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及时制定和完善“一事一议”的议事程序、议事范围和上限标准。村内事业发展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充分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决不能把“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变成农民负担的固定项目。
1、明确“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范围。目前,在我省应纳入村内“一事一议”范畴,需要进行“一事一议”的农村水利项目主要有:农业综合开发、防洪除涝工程、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抗旱水源工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等项目。项目范围只限于受益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建设项目,并与农民商议,由农民签字认可,实行民主决策、数量控制、以村为单位统一组织,不准搞强迫命令。确需农民投劳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农民只出工,不得要求农民以资代劳;需跨村使用劳动力的,应采取借工、换工或有偿用工等形式,不能平调使用农村劳动力。
2、制定合理的筹资筹劳上限控制标准。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公益事业任务,分类确定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上限控制标准。如在我省豫北、豫中的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可适当提高筹资的上限控制标准;豫西和豫北吃水较困难的地方可适当提高筹劳的上限控制标准。
3、明确议事规程。属于农民筹资筹劳范围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应于年初提出具体预算,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乡镇政府批准后执行。村民会议应当有本村18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参加,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户的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人数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根据村民会议的授权。村民委员会可以召集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筹资事项。村民代表会议应当有依
法产生的村民代表三分之二以上人员参加,村民代表会议所做的决定应当经全体村民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4、加强对“一事一议”活动的监管。现阶段,农民仍是农村水利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受益者和主要投入者。因此,加强监管,确保“一事一议”规范有序地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显得格外重要。首先,要有“事”可议,所议的“事”必须经过科学论证,真能让群众得到实惠。其次,“议”的程序不能忽视: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尊重民意;另一方面,还得采取措施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情况的发生。第三,要成立由村民代表参加的村民理财小组,实行民主管理、财务公开、村民监督、上级审计,防止村级费用被截留、平调和挪用。
(四)深入开展“红旗渠精神杯”竞赛,强化竞争激励机制
“红旗渠精神杯”竞赛自1990年开展以来,共有92个(次)市地、333个(次)县获杯,150个(次)县获牌,受表彰的县级领导干部974人(次)。目前,全省每年评出6个获杯市、30个获杯县、13个获牌县,对获杯县的3名副县级以上主要领导由省政府根据获奖次数给予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和授予荣誉称号。同时,对获杯市县和获牌县进行资金上的奖励。“杯赛”活动中的优胜单位和先进单位,特别是连续多年获奖的市、县,组织带领群众,多方筹资投劳,坚持不懈大搞农村水利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广大群众由不认识到认识,由“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特别是冬春季节,大规模的农村水利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了发挥作用的战场,改善了农村社会风气,增强了广大群众的集体主义观念,还促使农村资金向发展生产的领域流动。多年的实践证明,通过“杯赛”活动所建立起来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符合河南的实际,适应当前农村的生产经营体制。因此,今后一个时期,从推动农村水利建设来说,“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仍然是最好的组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