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三盐不断改革不断创新
山东三盐不断改革不断创新
盐,是人民生活必需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们的生活,没有一天能够离开盐。人离不开盐,他在人类生命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特殊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现行多 小 散 乱的生产经营格局已经不适应盐业的发展和需求,几千年来没有一个交易市场完全靠中间商交易的局面,已经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为了实现工业盐市场化交易,给用盐企业、社会投资人、制盐企业打造一个良好的工业盐交易市场平台和信息交流渠道,是工业盐能够公平、公正、方便、快捷、安全、合法地进行市场化交易和信息交流,因此山东三盐交易市场作为国内第一家工业盐及盐化工产品的交易市场运而生。
山东三盐电子交易市场有限公司,坐落在美丽的海洋之都--青岛 保税港区。作为国内第一家工业盐及盐化工产品电子交易市场,根据党中央、总书记解放思想的重要指示,我们不断创新经营管理理念,创立了国内第一家工业盐及盐化工产品电子交易市场。中国工业盐电子现货交易所信息系统建设主要包括:信息采集发布平台、信息基础平台。其主要职能是信息资讯、货运代理、质押服务、仓储配送于一体的大型工业盐现货交易市场;是建立国家级工业盐应急储备基地的重要项目
山东三盐的优势
山东三盐顺应中国盐行业的产业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承担起中国盐行业的市场化改革重任,具有政策环境优势,可谓“天时”。
三盐地处中国海盐产区的中心地带,具有资源优势、成本优势、集群优势、物流优势、文化优势,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可谓“地利”。
三盐交易市场的管理团队对中国盐产业环境有深刻理解市场、财务、营运等各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合理。丰富经验,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构建规范的治理结构,具有良好的管理基础和人才优势。三盐优秀的管理团队,可谓“人和”。
展望未来,山东三盐将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改善产业环境,完事产业价值链,提高行业经济效率,改善行业金融生态,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继承和发扬盐业文化,为我国工业盐产业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篇:浅谈改革不断创新加快县域文化发展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正日益发挥出比硬实力更加独特的作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可以充分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当前,社会思想意识空前活跃,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对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团结凝聚人心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遵
循文化发展规律,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努力实现新的超越和发展。
创新发展理念,把握发展规律,实现县域文化协调发展
当今时代,文化正以其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文化建设,就是要树立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坚持“三个结合”,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坚持立足眼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劳永逸。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立足眼前,又要着眼长远。立足眼前,就是要结合实际,巩固基础阵地,保持发展优势,发挥文化效能。着眼长远,就是要坚持高点定位,实施科学谋划,提升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从1995年开始,积极规划建设了国家4a级青云山民俗游乐园、青云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大汶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如今**市的文化生态旅游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品牌,享誉省内外。2008年,**市共接待旅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1亿元。
坚持发展事业和发展产业相结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近年来,**以建设文化大市和文化强市为目标,通过加大投入,完善体系,理顺机制,不断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步伐。同时,立足**实际,积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文化产业,目前全市已发展大型文化产业项目200多个,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演艺、造纸印刷、休闲娱乐等文化产业项目群。
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为了破解制约文化发展的“瓶颈”,去年**市在政府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设立了200万元的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利用贴息、扶持等方式拉动市镇村三级财政积极投资公共文化建设。还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发展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目前,**市共拥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1500余家,文化产业年实现总产值13亿元,实现增加值3.5亿元。
创新发展载体,实施文化惠民,促进县域文化自我发展
文化发展离不开载体的支撑。因此,建设先进文化,就必须创新发展载体,充分利用城市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资源、农村基层实用高效的文化服务网络以及日益丰富的文化产品,增强文化自我发展能力,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不断强化城市公共文化的主流引导作用。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服务水平,必须有优质、便捷的文化资源。**市文化基础良好、优势突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文化馆、图书馆连续多次被评为国家二级馆,电影公司是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先进单位,京剧团是享誉全国的“庄户剧团”,先后四次受到文化部表彰,博物馆多次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近年来,**针对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功能弱化的情况,通过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对文化馆进行了修缮充实,丰富了图书馆馆藏图书,为京剧团添置了演出器材,加强了博物馆馆舍建设,提高了文化单位的发展能力,提升了社会服务水平。2007年,**市再次蝉联全国文化先进县和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去年,**市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
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文化的覆盖水平。提高农村基层的文化服务水平,离不开实用、高效的文化服务网络。**通过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市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83.8%;通过组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各镇街道建设了基层接收站点1300多个;通过加大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力度,建成达标综合文化站7个,村级文化大院达标率为61%;通过组织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去年共为农村放映电影1.2万场;通过加强农村文化社区建设,帮助群众建设农家书屋49个,保证了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着力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实施文化惠民,还必须有丰富的文化产品。近年来,**通过组织争创“鸢都文化奖”和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先后创作文艺作品1000余件,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160余件。同时,还通过鼓励群众建设文化阵地,支持群众兴办各种文化团体,积极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创造、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庄户剧团”100多个,每年自发演出达8000余场。每年国庆节的“爱我**、唱响和谐”群众性歌咏比赛和春节文艺晚会已经成为著名的文化品牌。
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科学管理,推动县域文化持续发展
体制机制是文化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加强文化建设,就必须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
管理,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创新文化发展模式,实现科学管理,努力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环境。
政府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通过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实现了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对于公益性文化单位,通过进一步完善内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增强了内在活力。对于经营性文化单位,则通过实行资产分离,积极推进转企改制,实现经营主体向个体、私营、股份制等转变,全市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股份制多种经营成分并存的多元化发展新格局。
社会文化由单向传承向创新发展转变。**通过积极培育和繁荣文化市场,初步形成了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近年来,**市文化单位先后与30多个部门和企业进行联姻,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还充分发挥民间特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把传统文化富于时代内涵,积极引导三页饼、芝泮烧肉等“山东名吃”改变传统作坊式经营模式,走企业化发展的路子。
品牌建设,由大众化向特色化转变。近年来,**针对旅游持续升温、各地异军突起的情况,抓住“山河湖湿地旅游休闲区”被列入省重点支持项目的机遇,与北京友利三信公司合作,投资15亿元,全面整合青云山、青云湖等旅游资源,建设35平方公里的青云国际旅游度假区,通过突出文化特色和生态特色,建设五星级酒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自驾车汽车营地、乡村俱乐部、温泉度假区等一批精品文化项目,逐步打造青云国际旅游品牌。同时,还通过整理**境内的古迹景点故事、传说、演义,将散落的历史文化资源串为一体,大力发展以游古迹、听故事为主的特色文化旅游。
第三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推进非税改革
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推进非税改革
2011年,我们在县财政局党组和省、市非税局的正确领导下,进一点落实《湖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文件精神,按照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财政管理要求,狠抓非税收入征管,积极推进非税收入改革,严格推行预警防控机制,切实履行非税职责,把“建设湖北经济强县,打造长江临港新城”作为我们财政新任务。非税收入管理工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我县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强化职能,团结协作,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2011年,我们主要在强化职能、认真落实《湖北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上下功夫,理顺内外关系,形成管理合力,确保了各项非税收入依法征收,及时汇缴,足额入库。一是加强非税的征收征缴。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收入严格按照“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模式,全县开办了六个银行代收点,改变了分散征收、自主使用的征管办法,并及时与代理银行密切联系,及时对账。政府性基金和专项收入等非税收入实行直接征收,可以全面掌握相关政策和收入情况,确保非税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二是坚持完善收缴分离,罚缴分离,按征管流程办事,由非税局根据省厅有关文件设立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由执收单位通知缴款人到银行代收点缴款,非税局以“汇缴结算户”为工作平台,集中对本月非税收入进行归集、结算和处理,于次月五个工作日内按收入级次和类别划解国库或财政专户并生成相应的财务报表;三是积极落实省厅“三段式”管理决定,搞好股室之间的协调配合。
2011年全县纳入非税专户管理的单位143个,专户管理面和专户管理率达到了100%,全年完成非税收入任务64272万元,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6715万元,国有资产(资源)经营收益3211万元,罚没收入2100万元,土地出让金收入50347万元,其他收入1899万元。
(二)、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夯实基础。
为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切实做到依法执收执罚,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收费、罚没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三制”,强化收费管理。一方面建立了收费、罚没项目审批制。去年初,我局与县物价局组织专班,对涉及行政许可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逐一进行了清理摸查,按照省财政厅公布的《湖北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逐一核查,对不合法、不合规的项目,坚决予以取消;对超标准的,及时予以制止;2011年已取消收费项目31项,降低收费标准2项,确保了依法执收。在清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县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数据库,杜绝了乱收乱罚的现象。
二是实行“三统一”,强化综合管理。为了便于管理,我局今年推出新的非税收入管理系统。一方面统一征管模式,规范了非税收入收缴程序。完善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银行代收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统一票据管理,严格“以票管费”。在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了乱收费,我局在票据发放上严格把关,实行票据领购制,没有收费项目的决不供票;实行票据缴销制,收入没有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的,决不供票;实行票据稽查制,有违规收费行为的,决不供票,并且票据实行电子化管理,管理到达每一份票据。对单位实行“凭证购买,验旧领新,限量发放”,充分发挥了“以票管费”的作用。同时,统一预算管理,积极推进收支脱钩。2011年我县将县直113户主管部门及二级单位的行政收费、罚没收入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建立了“一个渠道进、一个池子蓄、一个口子出、一个袋子装”的资金运行体系。
(三)、信息管理、加强建设,建立非税征管网络系统。
非税收入涉及面广,实行作息化平台管理,可以规范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加大监管力度,也便于非税信息保存。我们于2010年年底应省财政厅的安排建立由财政部推广的非税收入征管网络软件系统。
为确保各单位非税收入项目全部纳入非税征管网络系统,首先联合财政、物价、监察等部门对全县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彩票公益金、国有资源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非税收入项目进行清理,然后将清理结果向各单位发出确认通知,由各单位进行确认。凡不进入非税系统的执收项目,一经发现,将一律作为私设“小金库”处理。我们及时统一编制单位代码,集中人力和时间,将所有执收单位、执收项目、执收标准等全部录入电脑,建立了非税系统数据库,并根据执收单位和项目变动情况,实行动态管理。系统与所全县143家执收执法部门、单位以及6家银行代收网点联网,实现财政部门与执收执法单位、代理银行的网络连接和信息共享。
非税收入征管网络软件系统的使用,实现了单位网上开票,银行网上收款和数据传输,财政网上监控的操作模式。提高了非税收入的安全性,规范了结算、核算以及资金划转的操作流程,使用我县的非税收入征管由传统的模式进入到了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软件的安装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具有数据连续性,提取信息的科学性,实现数据同步化、查询功能化。依托信息网络,运用系统数据共享能力及数据自动处理能力,对非税收入的征收和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
(四)、强化监督、加强稽查,完善了重点监控制度
为提高全民监督意识,提高非税收入的监督力度,我局一边加强稽查力度,一边建立全社会举报监督制度,加强对非税收入工作的监督。
一是励精图治,努力打造专业队伍。坚持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开展财会和税法专业知识学习,增强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狠抓行风政风建设,紧紧围绕“科学谋崛起,荆楚齐奋进”主题,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非税队伍。近几年来都没有发生过一起违纪违规事件发生,赢得领导以及各方面一致好评。
二是加大非税收入稽查力度。加强对各部门和各单位非税收入执收执罚行为的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开展非税收入专项稽查,尤其是重点查执收单位的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和经营服务性收入。特别是对非税收入的收缴分离,票据的使用和管理,票据使用单位是否按规定购领、使用和核销统一的票据,票据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无专人负责管理票据,票据使用是否规范,资金上缴财政等方面的重点稽查,以达到对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过程的全面监督。
三是部门联动,开展综合检查。我局与财政监督局、会计局、综合股等单位积极配合,对全县非税收入重点单位,从检查票据入手,对收费项目、资金的专户储存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对违反收支两条线规定,私立收费项目,擅自提高收费标准,违规设置财务账户,违规使用财政票据,转移挪用资金,坐收坐支非税收入等问题,严肃查处。通过检查,增强威慑力,有效防止了“三乱”的反弹,为我县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是加强财务报表统计、分析工作。我们坚持按照“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原则和要求做好非税收入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实现全口径统计非税收入。非税收入报表实行月报、季报、年报制度,并且坚持全面分析和重点分析相结合制度。按照非税收入管理的要求,及时编制上报各种统计报表,提供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为非税收入征收、监管、稽查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二O一二年三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山东国资改革路线图
山东万亿国资改革路线图出炉
2014年07月08日
近1.3万亿元规模的山东省属国资改革路线图出炉。
昨天,《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官方渠道获悉,山东省出台了《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相关意见》。
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国有出资企业被定位为利润中心。同时,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15年提高到10%,2020年提高到30%,重点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
截至去年底,山东共有省属企业23家,资产总额12906亿元。
但山东省管企业近年来利润出现大幅度下滑。山东省属国有企业前年利润下降52%,去年下降58%,今年一季度又下降40%多。
山东方面认为,省管企业连续两年盈利水平大幅下降,突出反映了省管国有资产布局不合理,在钢铁、煤炭等产能严重过剩产业中占比过高,在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比例偏低;一些省管国有企业活力和动力不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
根据上述改革意见,将具备条件的省属国有企业改建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将以国有资本运营和国有股权管理为重点,以国有资本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对国有资本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对其出资企业按照出资比例履行股东职责。
山东将根据不同省属国有企业功能定位,确定国有股权比例。除重要矿产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中的少数骨干企业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外,其他企业的国有股权依据发展状况和市场规则有进有退。
此次改革路线图明确,山东将鼓励非国有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等多种形式参与省属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发股票。
第五篇:山东高考改革大势
山东高考改革大势:普通本科与高职分开考[2011-09-01] 水母网 已有评论 0 条 收藏复制打印[摘要]当成绩不是问题,录取率失去意义,高考应是怎样一幅崭新的愿景?或许,其间调整的不仅仅是考生理想,更应转换身份的是高考的实施者。一如省教育厅厅长齐涛数年前所言,高校竞争将转向内涵式。2011年高考大幕已垂下,未来高考改革大势更令人向往。
目前,已确定的2012年山东高考将充分体现考生体质健康、参加体育活动及体育课成绩的状况,普通本科与高职将实行分类考试,对条件成熟的高职院校,实施面向各类学生的免试注册入学和宽进严出的招生培养模式,专家参与招生录取试点扩大至20所院校,诸多新举措注定给长达34年的高考改革镌刻一个新的刻度。
录取率或将失去意义
65.9%、73.1%、80%,这些曾经的高考录取率,在时光行至2011年之时,87%的本专科录取率横扫过往的积累,令上大学与最初改写人生的意味已不再匹配。
细究2011年山东省高考录取人数和录取率,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年录取人数较去年虽然下降1.4万余人,但本专科录取率提高了约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2008年我省高考报名人数达到顶峰后,连续四年下降,并且,这种下降趋势还将继续。有关资料显示,至2013年,我省大学适龄人口将比2008年下降50%左右。不难想见,高考录取率在不远的明天或将失去意义,因为上大学不再成为问题,关键是上什么样的大学。
能够印证这一走势的还有今年再创新低的专科二批志愿填报资格线180分。省教育厅对此解释有二:一是表明我省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高职高专教育资源发展较快,加快了普及高等教育的进程;二是低分学生主要接受高职高专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以现今普通高考满分750分为计,180分的资格线仅占总分的24%,换言之,100分的试卷只要考得24分,就可成为一名大学生。
当成绩不是问题,录取率失去意义,高考应是怎样一幅崭新的愿景?或许,其间调整的不仅仅是考生理想,更应转换身份的是高考的实施者。一如省教育厅厅长齐涛数年前所言,高校竞争将转向内涵式。
专科“门槛”继续走低
不仅仅是低得令人咋舌的专科二批志愿填报资格线,方方面面的表象都指向一点:专科“门槛”将越来越低。
首先,“普通本科与高职将实行分类考试”,这是今年山东省第三次高考新闻发布会上省招考院副院长董良军对2012年高考改革的阐述之一。根据山东省此前公布的《2011至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从2012年起,山东将实行普通本科与高职分类考试。彼时,高考将一为普通本科入学考试,面向所有考生继续执行全国招生政策,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为本科院校同时也为高职院校选拔人才提供有效考试成绩;二为高职入学考试,整合中职对口升高职考试和普通高中升高职考试,重点面向中职学校招生,也面向普通高中招生,实行省自定政策,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分别录取,为高职院校选拔人才。
不难想见,一分为二的高考最大受益者应是专科院校。多一次高考机会,难度更低的试卷,兼收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学生,改革的每一记“重拳”似乎都直指生源潜力,让更多可能进入大学的人进入。
其次,“对条件成熟的高职院校,将实施面向各类学生的免试注册入学和宽进严出的招生培养模式,”这是山东省第三次高考新闻发布会所发布的2012年将启动的另一高考改革。据悉,山东省在今后将进一步落实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和考生自由选择权,明年起持续扩大免试注册入学试点范围,换言之,将有越来越多的考生不用凭高考成绩就能进入高职院校就读。
再次,2011年高考征集志愿推进到本科二批,这一改革使曾经的高考补录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从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日前发布的录取情况来看,“今年基本完成招生计划,民办学校只有4所学校未完成计划”,区区“只有”二字道出了民办高校生存困境。
多元录取众望所归
回眸高考,改革与争议似乎均没有停歇过。个中尤以“一考定终身”百受诟病。青岛市招办主任方兴说,虽然2012年高考改革详细方案目前还没有出台,但是从改革方向来看,主要是改变高考一张试卷定全局的现象,多元录取分量将越来越重。
事实的确如此。在2011年,我省已“将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电子档案的组成部分,投档时一并提交给高校”,但是要真正实现高考录取标准多元化还有待时日。
高校单独招生是山东省多元录取进程中的另一改革。根据此前公布的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到2014年省内全部本科高校均实行专家参与录取。2011年山东省在去年7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录取改革试点基础上,扩大到了13所,这为高职院校招生提供了更灵活的方式。专家参与是近年来高考多元录取为人瞩目的改革。今年专家参与招生录取的高校由往年山东政法学院和临沂师范大学2所扩大到10所,2012年试点将扩至20所。
与国外大学重视教授推荐信一样,山东省专家参与录取就是让试点大学组成专家组参与招生录取,其中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被专家录取组认真翻阅、比对、研究,成为录取的重要依据。山东省教育厅对改革解释为:“高校录取方式改革试点,主要是考虑按1∶1.2投档,在相对公平的分数之上,给学校一个选择的空间,同时促使高中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素质的综合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从高校和高中两个层面而言,录取方式改革试点都有积极意义。”
延伸阅读
今年招生计划29万人 实际录取24.8万人
山东专科招生何以出现4万生源缺口
即使专科录取线已经降到180分,生源大省山东今年仍有超过4万招生计划落空。教
育界人士认为,这种现象是近年来高考生源持续下滑和高校不断扩招矛盾的显现。
4万招生计划落空
近年来,山东省高考生源大量下降。2008年,山东省参加高考人数为80万,今年下降到58万人,四年间下降了22万人,而招生计划却由当年的43.7万人增长至48.4万人,增长了4.7万人。生源减少与招生计划上升的矛盾在今年凸显出来。据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数据,今年山东省专科招生计划为29万人,实际录取人数为24.8万人,比计划数少4万余人。
在今年的招生中,大量高职高专院校难以“吃饱”。高职高专二批次第二次征集志愿时,1000余所高校在山东投放了6万多个征集志愿的计划,但符合条件的考生只有2万人,远不能满足这些学校的招生计划。
更让人意外的是,今年山东省专科录取线已经降到了 180分,线下的考生仅剩3000多人。
为何会出现4万招生计划的缺口?山东英才学院院长夏季亭认为,首先,部分自认为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没有投档,选择了复读;部分考生选择了非学历教育或者出国求学;还有部分学生直接选择了就业。“现在很多生产性企业招收一线工人只要求高中毕业。孩子工作两三年之后,待遇和专科毕业生差不多,所以很多家长不愿意孩子读高职高专。”
虽然目前招生工作已结束,但不少高职高专招生负责人仍提心吊胆,因为以往每年都会有10%左右的考生被录取而不报到。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招办一位负责人直言:“如果考生不报到,招了也是白招。录取人数说明不了问题,还得看实际报到率。”
本科院校将被波及
生源减少与高校扩招的矛盾不仅仅在山东存在。2008年,全国1050万人参加普通高考,创下历史最高值,当年的招生计划只有599万人;到2011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为933万,下降117万人,而招生计划达675万人,上升了76万人。
山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宋伯宁认为,生源大幅减少,将带来高等教育市场的洗牌,一批招不到学生的高校将面临淘汰,不注重师资队伍和基本教学条件建设、管理跟不上、就业不受社会认可的高校,将成为这一形势下的牺牲品。
受生源下滑影响的,首当其冲是高职高专。一所专科学校的招办负责人介绍,这两年,高职高专招生越来越难,今年尤其严重。“我们去年还招满了学生,今年一下子缺了1000多人。按照现在的录取模式,本科学校先把学生圈走了,留给高职高专的生源就非常有限。如果明年本科继续扩招,高职高专就很难招生了”。
在专科院校中,民办高职高专的困难更加明显,它们符合宋伯宁所列举的全部条件:录取分数较低,在生源的抢夺上无法和公办本科院校形成有效竞争;办学条件有限,就业率、声誉和享受的政策扶持无法和公办本科院校相比。对于这类以学费为主要经济来源的高校而
言,招不到学生就相当于被打上了“ST”。
山东省教育界人士预测,到2013年,山东省生源将降到谷底,大学适龄人口比 2008年减少50%左右,即下降到40万人。届时,本科院校也将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今年,山东省本科录取人数为25.3万人,本科录取率达到44%,超过专科录取率。按照这个规模,一旦招生计划因生源减少而下调,本科院校也将被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