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复习1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P28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
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
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
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社会物质性的表现。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
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
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表现。P39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
是艰难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事物的普遍联系及特征。P40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征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
5、怎样理解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1
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
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
和功能已不能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2)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5、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9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6、劳动力价值是如何决定的?P154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7、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P158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意义: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又全部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P43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
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
法。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相互关系。P45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
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
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不同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
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
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
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
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
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
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9、意识的能动作用。P56
含义: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表现: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0、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P32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
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
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矛盾运
动。
11、发展的内涵及其意义。P41
内涵: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
亡。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
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
新。
1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P43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
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
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
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
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
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1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湖边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共同点:坚
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反映。
区别: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
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
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辩证唯
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
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
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9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
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P74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7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
现实性的特点。
第三章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P98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P102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P107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130
1)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关系。P95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
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
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的过程及
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第四章
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P144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2)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P145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
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
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P145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
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P147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
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2)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8、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的?P160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9、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其提高的后果。P163含义: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后果: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10、什么是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含义: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条件: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第五章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答: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 的客观规律。第一:当生产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竞争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百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垄断为什么不能消灭竞争?P183答:垄断是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一:垄断没有消除竞争的经济条件。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其主要形式是什么? P186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它的形成和发展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主要形式有: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动因。P194答: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动因:首先是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是跨国公司的发展,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5、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新变化及其原因。P198 答: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原因:首先,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六-七章
1、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答: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2、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P255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反战,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第二篇:马克思复习
马克思复习重点
注意:次份资料只是从中制同学的书上笔记所得,准确度有待考察~
▲为最重点内容,△为次重点内容 其他为重点内容没写进来的为了解内容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世界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的规律、运用……)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三节,二:意识能动作用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区分
现在唯物认识论是?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表现在?
第三章
什么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矛盾作用有什么不同?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如何看待唯心英雄史观?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中不同的作用?
第四章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属性、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生产前提、劳动价值论、绝对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率公式
资本(不变与可变)区分固定与流动资本的联系
资本循环与周转(eg.海尔周转速度如何发展?)
第五章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的形成、目的、手段、范围、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表现与后果
第六、七章为了解
第三篇:马克思复习
道德最重要功能:调节功能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根本要求:公义胜私欲
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是中最基本要求:遵纪守法
法律的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违反管理行为人中询问查证时间最长8小时,若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不超过24小时
职业道德基本要求中最高层次要求:奉献社会
爱情得以长久的保障,爱情试金石:责任 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由国家制定并保证实施
在法律运行中什么是实施实现的基本途径:守法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念的完整体系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 国家安全观中的基础:经济安全
12.什么是基层民主最主要实现形式:基层群众自治
13.阜阳市人民政府属于什么法人:机关法人
14.对于中止犯造成损害应如何处理:减轻处罚
15.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带着妈妈上学的最美女大学生:孟佩杰
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特别是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和积极内容。
公共生活特点: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18.道德交通安全法中基本原则:依法管理,以人为本,与民方便
19.处理劳动争议的四种途径协商:协商解决、申请调解、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20.发展民主政治要坚持什么有机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诚信对于大学生有何意义: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二、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三、简述犯罪构成要件: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
四、消费者基本权利:人身、财产安全权、知悉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监督权 如果符合法定条件,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如何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一项制度。核心: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掌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择际关系的客观要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业观: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现;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打下坚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创业观:要有积极志、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创业的思想准备;要求敢于创业的勇气;要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提高创业的能力。为什么说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社会道德建设 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为什么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增强人们的道德荣誉感和道德判断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重要的影响、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使社会主义成员自觉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强化道德自律意识,坚定道德意志和信念,明辱知耻、扬辱弃耻、提升人格、敦化风气,推动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的形成。论述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阐述 为什么说加强道德修养要向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是自觉践行社会道德要求的典范,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一个道德模范就是社会上竖起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就是在群众中提倡的一中导向、一种追求;模范人物以自身的道德行为深化了人们对道德力量的理解和认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模范的典型形象能够带给人们以极大的精神鼓舞与心灵感染,对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婚姻家庭法律规范中的离婚:离婚的原则:保障离婚自由、反对轻率离婚。离婚的方式:协议离婚、诉讼离婚。离婚只是从法律上解除婚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血亲关系并不因此而消除,无论子女由哪方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故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家庭美德的内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恋爱中的道德是什么: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讲法理中的理由要求:理由必须是公开的,而不能是秘密的;理由必须有法律的依据;理由必须具有法律上的说服力。宪法的特征: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具体行政行为的种类: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奖励、行政惩罚、行政裁决、行政合同等。对缓刑制度的掌握: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处拘役、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情节及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其刑罚的执行;在考验期内,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整理
第一章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
三、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与哲学基本问题
第二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一、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第三节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
一、物质与意识的物质统一性
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
第四章第三节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一、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
三、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
第五章第三节联系与发展的规律性
一、规律的含义
二、规律的类型
三、辩证法的实质
第六章第三节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肯定与否定
二、否定之否定
三、否定性的辩证法
第七章第二节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一、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
二、人的历史活动的规律性
三、历史规律的特点
第八章第三节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
一、阶级的产生与实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
第九章第一节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三、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十章第二节个人的历史作用
一、历史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
二、历史人物及其作用
三、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四、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第十一章第三节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十二章第二节认识的运动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实践与认识的循环和发展
第十三章第二节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逻辑证明与实践标准
三、科学预测与实践标准
第十四章第二节评价及其科学性
一、评价与认知
二、评价的标准
三、评价的科学性
第十五章第二节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
一、自由与必然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
二、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与对世界的改造
三、自由时间与人的发展
第五篇:马克思期末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践计划
2010—2011第二学期
为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根据我校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计划的规定,此课程除必须完成课堂理论教学的学时外,还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努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中接受教育,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自觉性,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增强对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的深入把握和感性认识;
2、使学生能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评价某些社会现象或政策;
3、提高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
教学时间安排:按照学校教务处的教学安排,本学期安排4学时为实践教学学时
一、教学实践总体规划
为了更好地加强教学的实效性,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水平。在教研室全体同仁的多次讨论和多方努力下,我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决定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和深度。具体安排如下:
1、统一规定4课时(2次)作为课外教学时间,保证师生完成课外教学任务。
2、严格课外教学各环节,做到有计划、有规则、有过程、有结果、有成效。(五有)
二、课外教学实践具体内容
1、原著选读(可以包括好书、好电影等)
要求教师列出书目,制定实行细则(读书形式、交流方式、考核方式),严格组织实施。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推荐读书书目
原著类
1、《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页—30页
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19-760页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
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的考虑》(《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7页)
6、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
7、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
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哲学类
1、《敬畏生命》
2、《寂静的春天》
3、《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曼海姆著,商务印书馆200
2*
4、《共生的理想》尾关周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5、《哲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6、《金黄色的麦浪》
7、《哲学与人生》台湾:傅佩荣
8、《逻辑学》
9、《精神现象学》
经济、政治和其他社科类
1、《资本论》节选
2、《国富论》亚当·斯密
3、《银行家》
4、《货币战争》
5、《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上海世纪集团,[德]维尔纳.桑巴特
6、《中国农民调查》,陈桂棣等,人民文学出版社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注意:
1、请自由组合成读书小组,每组5-15人;每个人或者每小组自由选择书目,读书、写心得;
2、读书心得必须每人一篇,字数2000,书面提交,不得用电子版;
3、各小组请推选一名小组长,由组长负责召集、组织活动和小组考核;
4、小组的内部交流不考核,但每小组必须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课堂汇报;
5、小组课堂汇报的形式可以是读书报告,论文,演讲等文艺表演;
6、以读书报告、论文或演讲等形式汇报的小组,须提交读书报告或者PPT以供备案;
7、小组长给小组成员参与情况打分,最高为10分,小组长签名后交给老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20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