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教师在镇内县域内定期交流计划
学校教师交流工作计划
我县教育局组织和开展的城乡教师交流活动,是打造城乡教育共同体,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城乡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尤其是促进农村教育的办学水平,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从农村学校到城里学校参加交流的教师,我很珍惜这次学习深造的机会。为做好这项工作,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特制
定如下工作计划:
1、认真学习教育局有关文件,领会这次活动的意义、目的和要求,端正态度,提高对参加这次交流工作的认识。
2、严格要求,熟悉和遵守交流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交流学校的管理,认真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和其他每一项相关工作。
3、要拜经验丰富的老师为师,虚心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理念,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4、要把自己融入到新的学校中,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积极参与学生的管理,向所任班的班主任多学习,多交流、多观察、勤思考,学习管理学生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5、要积极参与所在学校的课题研究,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化,教育思想更加现代化。还要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6、深入课堂,在交流学校要做到每周听至少两节课,并做好听评课记录,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7、每月上一节公开课、观摩课或交流课,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并达到共同提高、共同改进的目的。
8、在交流学校要坚持每周写好一篇教学随笔。并经常在教师交流博客发表自己的教学心得等,记录自己交流期间的感悟、分享自己思想成长的历程。
9、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自己在县城学校学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管理等方面及时反馈到自己的学校去,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全面提高自己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0、做好城乡教育教学各方面差别的调查研究,认真观察、深入调查、深刻思考,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并为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总之,我一定把握好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总结创新、不断改进提高,全面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为以后更好工作,也为促进我县的教育事业均衡健康发展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附:工作配档安排
九月份:
1.按时到岗交流,了解新学校的基本情况,学习新学校的工作常规。
2.接受学校分配的任务,按照学校的要求上课。
3.结对子,拜学习、帮扶老师:苗桂红老师。
4.听课,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十月份:
听课、学习
举行汇报公开课
理论学习、交流心得
十一月:
听课、学习
举行学校组织的公开课
举行交流教师提高课
理论学习、交流心得
十二月:
听课、学习
举行公开课
理论学习、交流心得 二0一一年一月: 听课、公开课
理论学习、交流心得 学期工作总结
第二篇:义务教育学校县域内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关于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增强教师队伍活力,促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着力构建科学、规范、有序的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机制,不断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增强教师队伍活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有效加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师资力量,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保证。
二、工作原则
(一)有序流动。县相关部门要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把教师校长交流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交流制度,明确交流程序与要求。
(二)突出重点。增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镇和乡村学校的县,重点推动城镇学校向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向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要重点组织、引导骨干教师和校长向农村学校流动、由超编学校(园)向缺编学校(园)流动。
(三)分步推进。2015年开始,县城周边学校进行试点,2017年在全县推开,逐步进入制度化、常态化阶段,2018年实现全县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基本均衡的目标,接受省验收。
(四)公开规范。建立教师校长交流办法、程序和结果公开、公示制度,规范操作,严肃纪律,加强监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切实防止违纪违规现象发生,防止产生不良影响,维护教师队伍稳定。
三、交流范围和比例
教师交流轮岗的人员范围: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岗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凡男45周岁、女40周岁以下,且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5年的专任教师均可交流。学校每年交流轮岗一般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各级各类名优骨干教师应不低于交流教师总数的30%。
校长交流轮岗的人员范围: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凡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的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职6年的均可交流。同一所学校班子成员每次交流人数一般不超过班子成员的30%。
没有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教师必须有计划交流;对没有达到交流时间或可不纳入交流范围的教师,以及没有达到城区学校任教规定年限的教师,本人申请要求交流或支教的,经现学校同意并报县教育局批准也可纳入交流或支教对象范围。已办理退休手续的名师,本人自愿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返聘,不占单位编制,定向帮扶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待遇通过协商解决。
四、交流形式
(一)轮岗交流。以行政指令为主,有计划安排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轮岗。县教育局根据教师校长队伍建设、培养、优化、工作需要,制定交流实施方案和指导计划,经学校根据实施方案和指导计划推荐参与交流的对象,由县教育局研究,统筹安排,公示结果。校长交流由县教育局根据规定、结合实际分统一组织,组织部门配合实施。轮岗型交流对象均随迁人事关系。
(二)服务交流。以对口支教为主,由县区教育局下达计划,城区学校推荐人选,县教育局组织实施。服务型交流期限原则下少于1年,交流期间人事、工资保留原学校,福利待遇不变。
(三)调动交流。由县区教育局审核安排,城区超编学校选派教师,调整调入缺编的农村学校工作。
(四)其他交流。城镇学校新招聘的教师,由县教育局统一安排,首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2年以上,并纳入服务型交流计划;乡镇中心学校教师可以走教的形式到村校、教学点支教,相关学校将实施情况报县教育局备案;县教育局统一组织,安排乡村学校校长教师到城区学校挂职锻炼、跟班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
五、政策保障
(一)校长选拔。从2015学年起,新任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原则上应有2所及以上学校工作经历,或有3年以上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工作经历。
(二)评先评优。从2015学年起,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参评市级及以上先进、省特级教师、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名师)时,原则上须具有累计2年以上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经历。推荐各级各类先进,选拔高一级骨干、名师时,向在农村学校任教的骨干教师倾斜。
(三)职称评聘。城区教师申报评审高级教师职务(职称)须有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累计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申报评审中级职务(职称)须有农村学校任教累计2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在乡村学校任教连续3年以上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
在中小学教职工岗位结构比例内,预留一定的中、高级岗位,专项用于评聘交流教师。对服从行政指令型交流的教师,原没有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同等条件下优先聘任到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对城区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骨干教师,取得高一级专技职务未聘的,可聘任高一级专技职务;已聘上所评专技职务的,可在同一专技职务内高聘一级。
(四)待遇保障。城区学校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的,在交流期内享受省、市关于农村教师任教津贴等相关待遇。原在城区学校担任中层干部的骨干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期间,交流期满回原校的,原则上由学校统筹安排中层职务。参加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优先使用教师周转房。
(五)考核奖惩。服务交流及以其他形式交流到农村学校的城区教师,由县教育局组织学年考核,优秀比例单独核定,不占接收学校的比例。轮岗交流、调动交流的教师,由所在学校负责考核。学年考核评为“基本合格”的交流教师,由教育局调整其工作岗位。对无正当理由,不服从统一调配,自规定时间起10日内不到新单位报到上班的教师,作旷工处理,直至按规定解除聘用合同。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政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优化师资配置的主要途径,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从上到下的一项刚性政策要求。各学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优化师资配置的政策精神,取得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为推进教师校长交流工作创设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把政策宣讲到位,耐心做好解释、引导工作,工作要细、方法要活、举措要实,努力消除教师思想上的疑虑,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交流的积极性,让每一位符合条件的教师自觉参与交流。学校干部和党员教师要争当先锋,争做示范,以更高的姿态,更优良的作风,主动参与交流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实施。教师校长交流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县里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以教育局为主、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教师校长交流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本县实施办法,组织和协调好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实施办法经县政府批准后执行,同时报市教育、人社、财政部门。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要认真落实“一把手”负总责和学校班子成员共同负责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交流工作的领导,根据政策规定及学校实际情况,集体研究确定本校教师交流计划和交流人选。每年6月下旬县要制定下学年计划,报市教育局审核、备案后,于秋学期开学前严格组织实施。要及时发现、解决教师交流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平稳、按期完成交流工作。各接收学校要主动关心交流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充分发挥交流校长教师的作用。
(三)加强协作配合,履行工作职责。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行“省级指导、市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教育、组织、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形成联运机制,共同推进。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力争用5至8年时间在全面推行“县管校聘”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管理制度,逐步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要积极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为推进校长交流轮岗提供保障。县教育局要强化教师资源配置的主体意识,主动地做好教师干部交流的系统规划,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协调抓好落实。组织部门要按干部管理权限,会同教育部门全力推进校长交流轮岗工作,优先任用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管理岗位任职的人员担任校长,及时做好交流轮岗校长的任免;编制部门要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要求,采取互补余缺、有增有减的办法,根据义务教育学校发展规划、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等情况,实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财政部门要积极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支持;人社部门要做好行政指令性交流人员的调动工作,履行好岗位设置的宏观调控职责,并根据编制变动情况,及时调整中小学岗位设置方案,逐步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岗位比例。
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为了切实有效推动工作的开展,根据省上“实施意见” 精神,县政府将把此项工作纳入县政府目标考核体系,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体系,严格督促考核,确保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赣县教育局 2015年12月
第三篇:禹山镇南山中心小学乡镇内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禹山镇南山中心小学乡镇内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为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促进我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软实力”,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支德高、技高的新型教师队伍。特制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交流、学习与提高,建立教师竞争提高机制,促进校点间的合作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支德高、技高、数量足够的教师队伍,发展义务教育强乡。
二、轮换交流的对象
全镇中青年教师,重点是没有村小工作经历的中青年教师和有交流愿望的教师(含校点负责人和中层干部)。
三、领导管理
学校成立教师轮换交流管理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教师交流轮换的领导管理、考核与奖励工作。
领导组组长由校长担任,成员由副校长、教导主任、德育主任、后勤主任和党团负责人组成。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由副校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教师交流轮换管理的具体日常事务。领导组定期开会研究工作。
四、轮换交流的原则制度
1、实行新进教师服务期制。凡新进入我镇工作的教师,服务期为五年,在服务期内原则上不能申请调动。服务期满后申请调动的,需学校领导和上级组织同意。
2、鼓励外乡镇教师和有教师资格的大学生到我校工作,按区镇教师管理意见择优录用。
3、鼓励中青年教师到村小工作。新进大学生原则上分配到村小工作;没有村小工作经历的中青年教师要到村小工作后才能晋升中级职务,在同等条件下村小教师评优晋级优先。中心校进人原则上从村小教师中择优录用。中心校教师自愿到村小工作的,学校予以奖励。
4、根据上级安排,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民族地区支教,并落实相关奖励制度。
5、积极稳妥地实行镇内校点间教师的互动交流制度。每年从中心校教师中安排1名教师到村小支教,从村小教师中选派部分教师到中心校挂职锻炼,确定部分校点负责人岗位实行竞争上岗,安排部分村小教师在校点间轮岗。每期学校有计划地安排中心校校教师到村小献课,结对帮助,村小教师异校交流。加强教研交流,促进教师间的互动与提高。
6、确定部分中层干部岗位实行竞争上岗,实行服务期制。鼓励中层干部异岗交流锻炼。
五、考核奖励
学校每年定期对轮换交流的教师进行考核奖惩。
1、中心校到村小支教的教师原则上服务期为一年,服务期满后经考核合格的回中心校任教,不合格的继续留村小锻炼。
2、村小教师到中心校锻炼或校点间交流的,经考核优秀的留中心校或条件较好的村小任教,不合格的调到其他村小工作,或作为待聘处理。
3其他奖励方式有:
一、外出听课学习、培训、考察;
二、评优评先晋升职务时优先;
三、按教研考核制度和教师工作奖励制度落实奖励。
禹山镇南山中心小学
2016年9月
第四篇:青岛市关于推进区市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_百度文讲解
青岛市关于推进区市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 指导意见
关于推进区市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优化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激发中小学干部教师队伍内在活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共青岛市委办公厅、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育局等五部门<关于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青厅字[2013]16号)等法规政策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教育实际,现就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扩大校长、教师交流覆盖面,改善校长、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和再次配置,推进区市域内优质校长、教师资源共享,建立健全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校长、教师管理制度和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促进区市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我市教育现代化全面实现。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实施原则。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稳妥有序组织实施,实现科学合理流动,充分发挥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正效应,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益。
(二)以人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结合地区特点,关心交流校长、教师的实际困难,完善配套措施,解决校长、教师后顾之忧,保障交流工作实施的长期性和实效性。
(三)统筹实施原则。坚持统筹规划,把校长、教师交流工作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现代化区域(学校)建设、学校一体化(集团化)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步推进。
三、范围和方式
(一)范围。原则上在同一区市范围内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之间进行校长、教师的交流。本意见中所称“校长”是指学校校级管理人员的统称。
(二)方式。校长、教师的交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有镇和乡村学校的区市,以城乡学校之间交流为主;没有乡村学校的市辖区,以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交流为主。鼓励各区市采取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办学模式和手段,共享校长教师优质资源,扩大智力交流的覆盖范围;鼓励建立区域中小学网络联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分享优质学校教育资源。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的具体方式由各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
四、交流条件
(一)校长:在同一学校连续任职满2个聘期(每个聘期为3年),男校长55周岁、女校长50周岁以下。
(二)教师: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教6年或以上,男教师年龄50周岁、女教师45周岁以下。
(三)其他因工作需要或本人志愿申请交流的。
五、相关政策
(一)校长、教师交流,人事关系随之转移的,一般在新的学校任职(任教)6年内不再次交流;人事关系不转移的,教师每次交流的期限原则上为3年(最低不少于2年),校长每次交流的期限原则上不少于3年,每个交流期结束后一般6年内不再次交流。
(二)校长、教师交流比例每年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人数的10%。同一学校党政正职一般不同时交流,同一班子每次交流人数一般不超过班子成员的三分之一。校长、教师交流应与骨干教师、优秀校长培养紧密结合,每年参加交流的骨干教师比例不低于交流教师总数的20%。学校中层管理人员的交流可参照校长或者教师的相关要求,由各区市自行确定。骨干教师的范围包括具有区市以上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中小学名师、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等称号的教师。
(三)怀孕、产假、哺乳期以及患有重大疾病人员在规定的假期内暂不安排交流;校长距离任年龄不满一个聘期的不安排交流。
(四)在评选推荐市级以上各类荣誉及学术称号时,被评选人近5年来具有1年以上交流任教工作经历的优先;新提任正职校长原则上要有不少于两个学校的中层以上管理岗位任职经历,优先任用具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管理岗位任职经历的人员担任校长。
(五)教师交流原则上在暑假期间进行,校长交流操作时间按照校长职级制有关规定进行。交流人员应于每年8月15日前全部安排到位。
(六)交流人员中出现的拒不到岗、不履行岗位职责等违纪违规行为,各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青岛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办法》等组织人事管理相关法规,视情节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或者解除聘用合同等。
六、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市应建立教育、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组成的校长、教师交流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明确校长、教师交流的具体要求和支持政策,共同促进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根据本区市域内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校长、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科学编制校长、教师交流中长期规划和年
度交流计划。要深入细致做好工作,防止行政行为的简单化、机械化。要正确处理均衡与发展的关系, 妥善处理好校长、教师交流与学校办学特色传承的关系、教师交流与教师队伍整体稳定的关系、尊重教师个人诉求与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的关系等,确保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持续性和实效性。要做好校长、教师交流的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工作氛围,进一步激发校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校长、教师交流取得实效。
(二)明确责任分工。市及区市各相关部门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加强联系协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提供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区市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统筹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完善“区(市)管校用”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实现由区市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统筹管理校长、教师的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委托学校依法与教师签订聘任合同,负责教师的使用和日常管理。会同区市编委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及时研究解决校长、教师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机构编制部门:各区市机构编制部门要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委办公室等三部门<关于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11]44号),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将编制分配到各学校,同一区市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明确和强化区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区市域内义务教育校长、教师的统筹管理,为校长、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提供制度保障。
人社部门:视情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推动区市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的总体均衡。农村学校可留有一定数量的中、高级岗位,用于培养引进急需人才。根据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部署安排,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适当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相关政策基础上,保留交流教师在原学校聘任的教师职务岗位等级待遇。
财政部门:切实保障参加交流校长、教师的工资待遇,并制定优惠倾斜政策。对从城镇交流到农村偏远地区的校长、教师,给予一定的交通、生活补助。对工作
在农村偏远地区的校长、教师,发放农村教师岗位津贴。优先保障到农村交流的教师使用居住教师周转房。
(三)强化考核管理。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纳入对区市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体系。各区市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校长、教师交流考核管理办法,建立校长、教师交流档案,细化校长、教师交流的具体目标任务和要求,切实加强对交流工作的指导、考核、评价和监督,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第五篇:教师内培人才计划介绍
教师内培人才计划介绍
一、总体介绍
近年来,为了统筹国内国外两种人才资源,国家实施了“万人计划”,分三个层次、七类计划面向国内人才重点支持和培育,与国家计划紧密衔接,学校也实施了“校百人计划”、“学术新人奖”等培育计划;对于青年教师的人才计划覆盖面广、类型多样,如青年拔尖、优青、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新世纪、校百人计划、校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校学术新人奖、出国行动计划等,这些计划一起构成了支持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体系;同时,兼顾学术型、教学型、工程型等多种类型人才的差异化发展。
二、具体人才计划(内培)介绍(一)校内人才计划介绍
1.青年教师出国行动计划
[负责部门:人事处师资办公室
联系电话61830536] 充分利用所有渠道,积极联系国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赴国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师从一流的导师,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现有师资的国际化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的重点学科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面向对象:未满40周岁、到校工作三年以上的青年教师。相关材料:《电子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出国(境)行动计划》
2.校学术新人奖
[负责部门:研究生院学科建设科
联系电话61830133] 为加大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保持一支有竞争、充满活力的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学校特设“学术新人奖”,旨在奖励具有创新精神、近年来在学术研究中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青年教师。
面向对象:35周岁以下,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学术成果有较大影响力的青年教师。相关材料:《电子科技大学“学术新人奖”实行办法》
3.校百人计划
[负责部门: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
联系电话61830504] 为加大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推进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群建设,学校实施“百人计划”,通过重点对100 名左右高层次人才的支持,造就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申报人具备在“百人计划”岗位聘期内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或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入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的潜力。
面向对象:40周岁以下,在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学术成果得到广泛认可的优秀教师。
相关材料:《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实施办法》
4.校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负责部门:教务处教学研究科
联系电话61830017,研究生院教学管理科
联系电话61831381] 为鼓励本校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改革及研究、提高教学质量,造就一支教学水平高的优秀教师队伍,学校设立“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通过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优秀教师的带头与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申请对象:40岁以下,主动承担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任务,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有新意、教学手段得当,教学效果优秀,并积极从事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教师。
相关材料: 教务处办事服务指南-“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评选
5.校教学杰出人才培育计划[负责部门:教务处教学研究科
联系电话61830017] 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师资队伍,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发挥高水平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制定 “教学杰出人才培育计划”。
申请对象:教授原则上不超过55岁,副教授不超过50岁;近3年本科课程教学工作量不少于48学时;教学效果得到广泛认可并担任课程负责人或骨干教师。
相关材料:《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杰出人才培育计划”实施办法》
(二)国家及省部级人才计划
1.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项目主管部门:教育部
校内牵头单位:科研院]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属于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第二层次,是对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的一个支持计划。这个计划由过去的“高校青年教师奖”“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四个人才计划集合而成,主要着眼于培养支持一大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支持他们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为培养他们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搭建台阶、创造条件。
面向对象:在国内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工作,并受聘副教授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在申报当年1月1日,自然科学领域申请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申请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相关资料:《“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2.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主管部门:国家自然基金委 校内牵头单位:科研院]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加强对创新型青年人才的培养,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决定自2012年起设立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面向对象:主要支持具备5~10年的科研经历并取得一定科研成就的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在科研第一线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研究。申请当年1月1日男性未满38周岁,女性未满40周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和博士学位;与境外单位没有正式聘用关系;保证资助期内每年在依托单位从事研究工作的时间在9个月以上。相关资料: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指南
3.中国青年科技奖
[项目主管部门:国家自然基金委
校内牵头单位:人事处] 中国青年科技奖是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国科协共同设立并组织实施,面向全国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奖项。中国青年科技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一届获奖人数不超过100名,往届获奖者不重复受奖。
面向对象:男性候选人年龄不超过40周岁,女性候选人年龄不超过45周岁。相关资料:《中国青年科技奖条例》
4.青年拔尖人才计划
[项目主管部门:中组部
校内牵头单位:人事处]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是国家人才发展规划重大人才工程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的子计划。计划从2011年开始实施,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重点学科领域,每年重点扶持一批青年创新人才,把他们培养成为本专业领域品德优秀、专业能力出类拔萃、综合素质全面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形成我国各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中央对入选计划的青年人才给予经费支持,自然科学领域120-240万元,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领域30-60万元,3年为一个支持周期。
面向对象:35周岁以下,博士,具有中国国籍,在国内工作1年以上,具有特别优秀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潜能。
相关材料:《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5.四川省教学名师(高等学校)[项目主管部门:四川省教育厅
校内牵头单位:教务处]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12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高等学校)评选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2]43号)精神,在各高校评选、推荐的基础上,四川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国家特支计划”教学名师(高等学校)的省级评选和推荐工作。
面向对象:高等学校(包括高等职业学校、成人高等学校等)和军事院校在职专任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培养优秀大学生有突出贡献,教育理念先进,对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有重要创新,为人师表,师德高尚,学生和同行广泛认可,在教育领域和社会上享有盛誉。
相关材料:《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12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高等学校)评选工作的通知》、具体条件详见《“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高等学校)评选指标体系(本科学校)》
6.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主管部门:国家自然基金委 校内牵头单位:科研院] 为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并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纪优秀学术带头人,国家特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由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进行日常管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国内与尚在境外和即将回国定居工作的优秀青年学者,在国内进行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面向对象: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45周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与境外单位没有正式聘用关系;保证资助期内每年在依托单位从事研究工作的时间在9个月以上。
相关材料:《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
7.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项目主管部门:教育部
校内牵头单位:人事处] 为贯彻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和教育规划纲要,大力吸引、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决定从2011年起,实施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并按照“科学定位、育引并举,加大支持、坚持质量,体现导向、优化结构,推进改革、以用为本”的总体思路对实施办法进行了改革完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支持高等学校聘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每年聘任特聘教授150名,聘期为5年;讲座教授50名,聘期为3年。
面向对象:特聘教授:申报当年1月1日,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人选年龄不超过45周岁,人文社会科学类人选年龄不超过55周岁,拥有博士学位的海外高水平大学副教授及以上人士,或国内教授或相应职位;讲座教授:在海外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一般应担任高水平大学教授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
相关材料:《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办法》
8.国家教学名师(高等学校)
[项目主管部门:教育部
校内牵头单位:教务处]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组织部等11部门《关于印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通知》(中组发[2012]12号)精神,教育部决定组织开展“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以下简称“国家特支计划”)教学名师遴选支持工作,用10年左右时间,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分期分批遴选支持1000名代表国家一流水平、具有领军才能的教学名师,2012年首先启动高等学校的教学名师遴选支持工作。
面向对象:高等学校(包括高等职业学校、成人高等学校等)和军事院校在职专任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培养优秀大学生有突出贡献,教育理念先进,对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有重要创新,为人师表,师德高尚,学生和同行广泛认可,在教育领域和社会上享有盛誉。
相关材料:《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12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高等学校)评选工作的通知》、具体条件详见《“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高等学校)评选指标体系(本科学校)》
9.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项目主管部门:中组部
校内牵头单位:人事处]
“国家特支计划” 亦称“万人计划”,是面向国内高层次人才的支持计划,按照高端引领、梯次配置的思路,重点支持三个层次、七类人才。第二个层次是“领军人才”,计划支持8000名国家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创新创业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和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等类别。
面向对象:科技创新创业领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人才,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及潜心基础研究的优秀人才。
(1)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0周岁以下,主持重大科研任务、领衔高层次创新团队、领导国家级创新基地和重点学科建设的科技人才和科研管理人才;
(2)教学名师:长期一线教学,培养优秀青少年有突出贡献,对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有重要创新;
(3)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50周岁以下,引导基础理论原始创新,对基础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4)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持重大课题任务、领导重点学科建设的专业人才和科研管理人才;
(5)科技创业领军人才:近5年内创业的主要创始人,科技人才或高级管理人才。
相关材料:《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10.万人计划杰出人才
[项目主管部门:中组部
校内牵头单位:人事处] “国家特支计划” 亦称“万人计划”,是面向国内高层次人才的支持计划,按照高端引领、梯次配置的思路,重点支持三个层次、七类人才。第一个层次是“杰出人才”,计划支持100名处于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科学研究有重大发现、具有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人才。
面向对象:处于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科学研究有重大发现、具有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人才。
相关材料:《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11.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申请对象为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门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院士由选举产生。申请对象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门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专家)。
相关材料:《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国工程院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