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业交接案件审理存在的难点问题
物业交接案件审理存在的难点问题
物业纠纷案件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而其中物业交接问题是物业纠纷的最高表现形式,是矛盾激化后的集中反映。经调研,海淀法院民四庭总结物业交接案件审理存在以下五大难点:
1、案件具有群体性特征。物业交接与小区每位业主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若矛盾尖锐或悬而未决,将造成小区秩序的混乱,引发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加大法官审判压力。同时部分业主具有盲目性与从重心理,易被单方面信息误导,进而引发群体性信访案件。
2、诉讼主体利益诉求多样。物业交接纠纷势必会打破业主原有生活秩序,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业主在审理中易形成不同的利益诉求,由于诉求的多样与多变,客观上造成法官审理用时较长。
3、诉讼主体质疑交接合法性。法官在审理物业交接案件中,常发生部分业主或老物业公司对更换物业的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或做出更换物业决定的机构是否能代表全体业主的利益产生强烈质疑的情况。此时法官需审理的案件范围被扩大,若裁判不当,将引发更深层次的纠纷。
4、交接事项与标准不明确。物业交接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规定又因带有体制转轨的因素而明显滞后。物业交接的实质问题诸如如何界定物业管理用房、小区内专有部分及共有部分、锅炉房的权属、车位及车库的归属、物业管理启动性经费的核算及清结仍缺乏可操作性规范,造成法官裁判中无规可查,无章可依的局面。
5、交接过程监管机构缺失。目前法律规范中尚无明确机构对物业交接过程具有监管职责。群众基层组织如街道多处于救火队的位置,进行事后监管,即当小区业主基本生活秩序因物业交接纠纷被严重干扰后,出面进行干预,但此时双方矛盾已较为尖锐,诉至法院后,常出现双方坚持己见但均无证据证明的情况,使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造成被动局面。
针对上述物业交接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难点,结合近期北京市政府、市建委先后出台的《北京市物业管理办法》、《北京市物业服务第三方评估监理管理办法》、《北京市物业项目交接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及部门规章,海淀法院民四庭从法律适用、事实认定、矛盾缓解三方面提出对策:
第一、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沟通机制。针对审理中遇到权属界定不清、规范不明确的情形,要求法官及时与建委、房管、规划等行政部门就个案进行沟通,同时不定期召开职能部门、专家学者参与的专业研讨会,探讨物业交接存在的疑难问题。一方面使法官充分听取职能部门的专业意见,确保裁判合法,一方面确保职能部门了解产生矛盾的症结点,完善规范。
第二、诉讼中拟引入第三方机构。针对案件审理中物业交接专业性、较强、事实不易查清的情况,根据个案案情,将在审理引入第三方机构,即由第三方机构对于物业场地、费用、设施、资料等项目的交接出具查验报告,以破解物业交接中界定不明、权属不清、资料难全、费用难结的现实困境,促使法律事实与事实情况尽量接近,确保裁判合理。
第三、要求法官具有大局意识。针对案件多具有群体性与潜在不稳定因素的情况,要求法官在审理时应充分考虑社会背景与现实环境,确保裁判合情。将保障业主利益、维护社区稳定、及时化解矛盾,确保裁判可执行为工作原则。应保障广大业主的知情权、参与权,为缓解矛盾、理解裁判创造积极的氛围。
第二篇:案件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案件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我单位根据《关于报送案件审理疑难问题的通知》要求,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对案件审理工作疑难问题进行梳理,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案件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理部门人少事多,案件审理效率不高。
(二)案件办结后处分落实不到位,损害了纪律处分的严肃性。
(三)基层纪检人员配备薄弱,案件办理不规范。
(四)办案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案件质量不理想。
二、做好新形势下审理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一)不断提高案件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配齐配强审理干部。
(二)繁简分流,试行党纪政纪轻处分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办理。
(三)明确责任,出台关于纪律处分执行工作的实施办法。
(四)正确认识案件审理工作地位,积极开展案件质量检查,进一步提高案件质量。
第三篇:乡镇纪检案件审理存在问题的思考
乡镇纪检案件审理存在问题的思考
天目镇纪委
天目镇纪委近年来在上级纪委的领导下,围绕服务建设幸福巴源目标,加强监察,加强效能建设,加大违纪违法案件的惩处,提高办案能力水平,优化建设环境,为全乡发展提供有效助力。近三年来,先后查处案件6起,处分6人,从办案中发现,当前乡镇纪委案件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同程度影响到案件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熟悉审理业务的人员。天目镇纪委设书记1名,副书记1名,委员3名,下辖8个村(居)配备了8名纪检员,但真正审理业务熟悉的人几乎没有,案件审理业务还要靠巴源区区纪委案件审理室协审把关。由于案件审理工作政策业务性强,有基础肯钻研的专职人员要一年以上才能胜任,一般的专职人员要三年左右才能胜任。加上乡镇纪委编制少,专职审理人员难稳定。而天目镇现职的几名委员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时间不长,虽然各自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但没有一人能熟悉甚至系统掌握法律、经济等各方面专业知识,无法独立进行案件审理。在案件审理查处工作中碰到问题依赖上级审理室解决,业务水平难以提高。
二是检查审理分离难做到。乡纪检检查人员与审理人员“查审一锅煮”的现象成为常态。乡纪委5人,真正参与案件的检查和审理的一般不超过3人。实际操作一般都是由2人侧重从事纪检监察工作,负责案件查审,在案件中看到的查审分离4个人的名字,多数是形式上的签名。
三是村支部党员到会率低。处分村级违纪党员必须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按规定党员必须到会80%才能召开,但往往很难达到。究其原因:一是思想上认识有欠缺。少数经济上有负债的村,对于召开党员大会有疑虑,认为召开党员大会村里要酌情给予一定补贴,加重负担,而不予补贴就会有部分党员不愿意参会到场。二是临时请假不来的党员多。有些党员习惯做好人,听说是处分违纪党员就不愿意参加。党员到会率要想达到80%,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是处分决定普遍从轻。乡纪委查办案件,做出处分决定普遍从轻,一是经常有基层村(居)支部申请减轻处分。究其原因:其一农村党员文化素质偏低。理解领会《党纪处分条例》精神不够,造成在思想行动上不能与上级保持一致。如豫园湖村党员违法生育二胎应予严重警告处分,但村支部党员普遍认为可以视当事人平常表现予以从轻处罚;其二老好人思想作怪。很多党员都是乡里乡亲,感情用事为重,认为当事人所犯错误不是很严重,未造成重大后果就应该从轻处罚。因此在讨论给予处分意见时倾向从轻处分。二是本着治病救人原则倾向于从轻。乡纪委处分党员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今后工作中也还要依靠这些党员开展,对于犯错误的党员,只要能及时承认所犯错误,主动承担责任,乡纪委也不希望从严处罚,以免造成上下对立情绪。
二、解决对策
1、学干结合,提高水平。一要加强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由区纪委通过举办业务培训班、以会代训、以案代训等形式使乡镇审理人员尽快掌握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二要强化实践,提高办案水平。对一些复杂有难度的案件,可以考虑抽调乡镇纪检人员联合办案,学干结合、工训结合,进行面对面的业务指导,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提高业务水平。三要完善稳定审理人员队伍。尽量保持纪检案件审理人员相对稳定。
2、查审分离,督促到位。一要利用协审把好查审分离关。利用乡镇案件必须经区纪委审理室协审后才能处理的规定,区纪委审理室在协审案件时,把查审分离作为协审案件的一项重要内容。二要将查审分离列入年终责任制考评,凡在协审中发现查审不分离的案件,年终考评予以扣分。
第四篇: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站推荐)
基层案件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王为君
2003年3月,根据市纪委关于开展案件质量检查工作的要求,区纪委监察局审理室对全区纪检监察延伸机构和乡镇纪委、监察室2001、2002年所办案件的质量,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并就基层案件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予以汇报,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基层案件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这次检查,总体来看各单位之间很不平衡,区直要好于乡镇,乡镇之间差别也很大,有的乡镇的案件质量可以和区纪委的一样,而有的单位连基本的程序和要求都办不到。工作较好的单位有永安办事处、官埠镇、桂花镇、教育局、地税局五个单位,通过这次 检查,结合平时的工作,我们认为当前全区基层案件质量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少数单位工作不够主动。
1、有的单位对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给予了刑事处罚、行政处罚、法律处分的人员,长期不闻不问,不作纪律处分,既不主动到司法机关了解情况和取证,又不向区纪委报告和移送案件,有的人被判刑了还在领工资,刑期已满还没有被给予应有的纪律处分。
2、对纪律处分的执行不主动。处分决定下达后,有关单位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处分决定所列事项要逐一落实,这是各级党政组织起码应该做到的,是党性和组织纪律性的一种体现。但有的单位对处分决定执行工作重视不够,简单地认为决定 一经作出,案件就算结案,重过程轻结果,不主动督促人事部门等部门落实。有的单位纪检监察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处分下达后该归档的材料不归档。有的单位对区纪委监察局处分的人员,非要等到区纪委三番五次地点名通知,才被动地办理交办的事情。对区纪委处分的人员的决定不宣布、不送达。对该降工资的不降,对该评定为不称职的评定为称职,等到区纪委来纠正。对区纪委下发的《处分决定执行情况报告表》不按规定时间上报,有的连表最后也找不到了。
3、对被处分人单位意见上报不主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四十条的规定,对党员的纪律处分,必须经过支部大会的讨论,报党的基层委员会批准。有的单位在接到区纪委后,迟迟不报,严重影响区纪委的工作。
(二)、少数单位全局观念不够
1、少数单位对区纪委处分的党员干部,已经撤职的变相以副职主持工作或易地任职,在处分期内给予提拔任用。
2、少数单位对区纪委处分的人员,在上报单位意见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该给予重处分的却提议轻档次,问题轻的就提议免处或通报批评,给区纪委的工作造成很大的难度。
3、案件量纪不平衡。同一事实,区纪委处分与区直不样,区直与乡镇不一样,区直各单位之间不一样,乡镇与乡镇之间不一样。
(三)少数单位工作力度不够。
案件量纪偏轻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少数单位对经济类案件的量纪,有明确的量纪标准却不执行,明显偏轻;对没有明确量纪标准的其他案件,过于就低不就高,不根据当前的政策和形势来量纪。
(四)少数单位工作不够规范
1、审理程序不规范。少数单位在案件审理中,重实质性处理,不重视程序合法与否,有的错误事实不同被调查人见面;有的不按党章规定召开基层党组织进行讨论;有的不通知被调查人参加基层组织讨论会;有的处分决定不送达;有的处分作出后不同被处分人谈话。
2、案卷整理不规范。案件接交中有些材料没有及时移交。有些单位在案件的检查和审理中,按照程序做了工作,但没有做好材料的收集和归档。有的卷宗中没有组织研究案件的会议记录。
3、处分种类不规范。有的单位给予党员干部纪律处分时,不严格按照有关条规规定的五种党纪、六种政纪作出处分。有的单位在处分决定中将免职、调离等组织处理措施作为纪律处分下达。有的单位把通报批评等作为一种纪律处分。有的给予党务工作干部以政纪处分。有的给予降低职务工资一级的处分。有的给予国家工作人员开除留用处分。有的单位对处分的种类表述不准确。有的把公务员考核作为一种纪律处分,对有错误的党员干部给予不定等次或不称职,以此代替纪律处分。
4、处分依据不规范。有的单位处分决定没有引用明确的纪律处分条款,而是笼统地引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有的给予政纪处分却引用党纪规定。有的给予企业职工处分却引用公务员的纪律规定。
5、移交归档不规范。在这次检查的中,很多的案件是从抽屉中拿出来的几张材料纸,有的乡镇甚至连案卷都找不到了。没有专门的保管措施。有的单位纪检监察人员调整后,案卷没有及时移交。
6、有的单位越权处分,如司法局对何江波给予撤职处分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好人主义严重,有的单位的纪检监察人员,在区纪律三令五申后,将有关手续按要求办理,向被处分人讲是上级要处理三是有些领导干部姑息迁就违纪人员,尤其在对一些基层干部给予降级以上重处分时,认为基层干部工作辛辛苦苦,生活清苦,有时工资都不能按时或足额发放,降低待遇势必影响生活,因而执行时不坚决。四是有些单位领导好人主义思想严重,怕得罪人,正比致使一些人的处分迟迟不能宣布并执行。
2、人员素质乡镇区直单位由于人员调动频繁,特别是2003年初我区乡镇改革后,纪委书记调整面很大,派出机构的领导体制、机构设置、工作职责、工作关系、干部管
理、后勤管理六个方面的问题 工程,3、缺少案件质量的管理考核机制。案件质量的管理和考核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
4、思想上不够重视。主要是区纪委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导致下面一些认为这项工作是搭甩的工作,5、基层人员兼职,精力上,有的人确实想学但没有资料,有的人不懂又不学,有的人
6、大部分的乡镇都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更不谈案件审理的法规资料和案件
三、改进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1、建立对处分决定执行的责任追究制度。要明确各单位的纪检书记、监察室主任为处分决定执行的第一责任人,在处分决定的执行中,对拒不履行有关规定的有关责任人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出现处分不落实,追究其上级的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检查落实,使各级审理部门把处分决定执行的检查,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有效地防止处分决定执行不到位的现象。
2、建立对正确履行职责的纪检监察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凡是本单位人员受到司法机关的刑事处罚、行政处罚、刑事处分而不及时查处的追究相关人员的纪律责任。
3、案件处理后及时将处理决定抄送有关单位积极还必须关单位联系,督促处理决定的执行情况。,一是处分执行回执制度;这个制度现在区纪委已经实行。二是专人负责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这个在上面的责任追究制度中也讲了。三是定期检查制度。要狠抓监督检查,在落实上下功夫,一是采取统一部署与执行单位自查相结合,上级单位抽查与同级单位互查相结合,执纪检查与案件整体质量检查相结合的方法,使执纪检查做到经常性与定期性有机结合,防止出现漏检和死角。
(二)、加强案件质量管理。
一是建立案件质量评价考核标准。
二是建立案件质量定期检查制度。审理部门要每年要进行定期的案件质量检查工作,区纪委要把案件整体质量 作为单位纪检监察工作好坏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工作较差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好的单位进行表彰。
三是建立案件协审机制。在当前基层纪检监察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专业化程度不高,案件质量问题较多的情况下,创新案件审理工作体制,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加强区纪委对全区案件质量的管理,实行由区纪委审理室对各单位的案件定性、量纪、适用条规等进行全面的把关,各单位审理的案件在提交本单位党组织和行政机构决定前报区纪委审核。
(三)、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一是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
二是加强基层的软硬件建设。要求基层建立阵地,要有必要的办公场所,要有相应的审理工作法规资料。
三是加强对基层人员的培训。
审理室
2009年3月26日
第五篇:当前民商事案件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民商事案件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影响逐步显现,由此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在司法领域已经明显反映。民商事纠纷呈大幅增长的态势,案件数量急剧增加,案件的处理难度日益加大,人民法院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
一、当前民商事审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司法环境方面的问题。近年来,群众打官司由“讨说法”向“利益必争”型转化,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法院处在矛盾的交汇点上,法官的工作压力和风险越来越大,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威胁与侵害。尤其是涉诉信访案件压力大、责任大,导致个别法官不敢办案、不愿办案。这些都给法院独立审判,依照事实和法律进行公正裁决产生了很大干扰。
2.证据规则的适用问题。由于民事案件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目前社会中仍有不少当事人思想局限于传统的法律观念,缺乏民事诉讼证据意识,消极对待自己依法应当承担的举证责任,坐等法院裁判。当因当事人举证不能,法院依法判决其败诉时,不能理解其败诉的原因,而是采取多种手段对抗法院的生效裁判。
3.庭审程序欠规范问题。一是在庭审时合议庭成员未全部到庭参加庭审、中途离开,变更合议庭成员未及时通知、未重新开庭。二是少数审判人员开庭时拖拉,确定的开庭时间不能准时开庭,或随意迟延。三是有的审判人员不认真听取当事人的陈述,而埋头看案卷材料;有的审判人员不按规定使用法槌;有的对庭审中出现的情况应变迟缓,对当事人与本案无关的陈述没有及时制止,不能有效地控制庭审局面;有的归纳争议焦点滞后或不准确,或没有归纳争议焦点,致使整个庭审重点不突出。四是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随意将简易程序转化为普通程序。没有经过主管院长的审批,且在转换后没有按规定告知当事人合议庭组成人员名单及转换的理由。另外,对普通程序审理的一审民事案件,有时当事人均要求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然而却没有得到允许,从而延误了办案的最佳时期,激化了当事人的矛盾。这些程序问题严重影响法院裁判的公正性、权威性和公信力。
4.未合理行使释明权问题。合议庭对合同的效力及对当事人争议法律关系性质的认定与当事人诉请不一致的,或者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当事人遗漏了诉讼请求的,或者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与其主张的事实不一致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应当向当事人进行必要的释明,告知其可以变更诉讼请求,未经释明且当事人未变更诉讼请求即直接按法院查明的合同效力和法律关系的性质进行判决或者超过当事人诉讼请求予以判决。
5.法官队伍方面的问题。
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少数法官不能正确对待,服务大局的意识不够强,调解方式方法简单;少数案件存在司法自由裁量权运用不平衡现象;少数法官缺乏钻研业务的主动性,对审理新类型和较为复杂的案件显得束手无策;有的案件办理周期过长,少数裁判文书过于简单,说理不够充分,逻辑不够严密,影响审判的权威和效果。
二、应对民商事审判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面对当前民商事案件中各种因素互相交织、法律问题与社会问题互相交织、当事人个体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互相交织的复杂局面,人民法院要认清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紧紧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务实创新,在民商事审判工作中力争实现“四多四少”,即调撤多、判决少,服判多、上诉少,维持多、发改少,息诉多、上访少的目标,努力提升商事审判工作水平
1.强化能动司法意识,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形势反映到司法层面的变化和发展态势,找准法院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对事关社会发展、事关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一些敏感、重大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纠纷等突出问题,要积极参与疏导协调,主动做好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对敏感、重大、群体性案件的审理,要及时汇报通报,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2.强化业务学习意识,努力提升办案能力。民商事案件牵涉的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各类规章、行业标准等数量众多,而且更新速度快,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国家的法律制度变动不居,司法政策及社会法律观念的价值取向也因势而变。为了应对新的挑战,从事民商事审判的法官都应当加强业务学习,尤其是加强对公司法、保险法、破产法、物权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提升审理新型、疑难复杂案件的能力。
3.强化案结事了意识,深入推进调解工作。按照“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要求,树立起“调解结案是高质量审判”的司法理念,强化调解在解决商事纠纷,特别是群体性纠纷中的作用,积极探索调解方法,将庭内调解与庭外调解相结合、庭前调解与当庭调解相结合、法院调解与借助社会力量调解相结合,充分发挥诉讼代理人、人民陪审员以及当事人亲友的作用,不断提高调解结案率和实际履行率。
4.强化程序意识,深化审判方式改革。正确认识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相互关系,重视程序的独立价值。没有程序公正,当事人的诉权本身就得不到保障,也就谈不上实体公正的问题。深化审判方式改革,仍然要抓住公开审判这个重心,强化庭审功能。继续探索和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实行庭前交换证据制度和限期举证制度,规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规范庭审质证和认证程序,要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使公开审判真正成为提高办案质量、保护诉讼当事人的权利、防止腐败的重要环节。
5.强化规范司法意识,不断提升案件质量。一是要进一步细化审判流程化管理规定,对立案、送达、诉前保全、诉前调解、审理、卷宗装订、案件质量评查、卷宗归档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二是进一步完善民商事案件庭审操作规范,明确庭审考评标准,对法官驾驭庭审能力及庭审作风提出要求。三是认真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合议庭职责的若干规定》,加重合议庭成员特别是审判长的权力和责任,明确承办人、合议庭成员对案件的事实负全部责任,核稿人员、合议庭成员对案件适用法律负责,从制度上促使审判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上进心,逐步形成符合民商事审判工作规律和特点的优胜劣汰的审判管理机制,使民商事案件审判质量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