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县市非法人事业单位现状及发展思考
文章标题:基层县市非法人事业单位现状及发展思考
基层县市非法人事业单位现状及发展思考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颁布以来,各地开展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工作已有相当一段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量非法人事业单位的存在制约了该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以县为例,目前共有事业单位个,已登记的事业单位有个,有将近一半的事业
单位是非法人,这些事业单位的设置和运行存在不少弊病,影响了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影响了对事业单位依法加强管理工作的进行。
一是机构设置不规范,不合理。
由于长期以来,机构设置一般遵循上下对口,上行下效的原则设置,造成部分机构设置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如,主要为了安置机构改革精简下来的行政后勤人员,机构设置了,但却由乡镇内设机构党政办公室在承担管理职能。或者是为了促进某项工作,在机构设置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的条件下仓促设置,但人员、经费、组织却一直不到位。如为了加强工矿业发展,设置了工业园区,一开始配备了3个领导,后来职能发挥不明显,领导都撤了,机构却留下了。或者是设置事业单位,代行行政职能,设得多,撤得少,造成事业机构数不断膨胀。如局下设事业单位局,局作为事业单位的主管局,成立了监理中心,却仍然保留着县站的设置,只剩下一名工作人员完全由局管理,已完全不具备法人设立登记的条件。造成以上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党政领导和机构改革决策人员对行政机构和事业机构的属性认识存在着误区,对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职能运行认识也过于单纯;二是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没有把握事业单位正确的发展走势,缺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三是职能部门在机构改革中为安置人员设立事业单位,造成行政职能发挥移位。
二是政事不分造成事业单位难以独立。
一种情况是由于行政人员缺乏,一些事业单位人员长期抽调到局里干得是行政的活,某些行政领导都自己都搞不清行政事业人员有什么区别,对待下属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工作安排等大包大揽。
第二种情况是局领导兼任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情况造成行政事业职责合一,分工不明确。
第三种情况是一些事业单位兼有行政执法职能,每年有不少罚没收入,行政主管部门不愿其独立。
政事不分使事业单位难以独立,造成事业法人登记工作难以全面推行:一些有条件设立登记的事业单位得不到主管部门的支持;一些条件不符合的主要原因事业单位没有明确主要负责人。政事不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员结构混乱,使机构编制管理和事业法人登记管理鞭长莫及,难以取得实效。也正是由于政事不分,造成事业机构数不断增长。行政机关仅仅精简了几个编制,但却把行政职能在行政体系之外的事业单位循环,事业机构编制不断膨胀,机构改革很难收到实效。[本文出自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三是经费“大锅饭”滋养惰性。
长期以来,基层县(市)的大部分人员工资、部门经费依赖上级财政拨付,地方财政力量薄弱,是“吃饭财政”。部门经费不能说“富裕”,只能说是“度日”。财政预算主要以部门预算为主,上级部门不愿把有限的经费过多地分给下属事业单位,甚至很多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就是一个“大锅饭”。而事业单位也仍然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依赖思想,不愿“断奶”,不愿承担过多的责任。既然人财物上面全权管理,出了问题也是上面全权负责。在进行事业法人登记管理过程中,往往是登记部门一催再催,事业单位则是一推再推,或者干脆说上面不给钱,没钱登记,打白条的现象也十分突出。
四是非法人地位将严重制约事业单位发展。
根据《民法通则》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法人事业单位具有民事权力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享有民事权力能力和承担民事义务,而非法人事业单位则没有。非法人事业单位对外签订合同,不具有应有的法律效力,严格意义上说是只代表主要负责人的个人行为,最后只能由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义务。因此,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非法人事业单位的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行政主管部门将承担过多的责任,事业单位自身能动作用难以发挥。要激发事业单位活力,就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给事业单位以独立的法人地位,对事业单位进行法人登记管理。
纵观以上非事业法人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首先破除观念上的障碍,走非法人事业单位向法人事业单位过渡的必由之路。
对于实施非法人事业单位向法人事业单位过渡,有些事业单位人员有“三怕”:一怕断“奶”,怕脱离主管部门成为独立法人单位后,财政不给钱;二怕断“路”,怕原来担负的职能上交,单位今后无路可走;三怕断“前程”,主要是事业单位负责人怕离开行政主管部门的怀抱后,影响仕途升迁。这些怕归根结蒂是长期依附于行政机关而养成的“怪病”,必须根除。要充分认识确定法人资格是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依法管理事业单位的必由之路。非法人事业单位亟待加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要脱离主管部门的“襁褓”,走自主发展的道路。机构编制部门要出台更加细化的实施
办法,分类指导各部门非法人事业单位向法人事业单位转变。
其次实行事业单位职能归位,做到政事分开。
要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特别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理顺关系,明确职责,科学分类。对机关内设科室和事业单位的设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将一些事业单位改为内设科室,该合并的事业单位进行合并,该撤销的撤销。要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模合理定编、设岗。事业单位只承担符合其性质的职能和党政机关分离出来的辅助性、技术性的工作。某些行政执法事务尚需交由事业单位承担的应办理明确的委托或授权手续。要改革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主要是政策引导,依法监督,管好领导班子(或只管法人代表)。事业单位在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保证完成国家和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前提下,享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具有独立民事主体资格,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要解决好实际存在的行政事业人员混编混岗现象,落实《公务员法》的各项规定,建立以聘任制为基础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
再次,规范事业单位经费渠道,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管。要随着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将原有的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种经费管理类型的事业单位可以相应调整为全额预算、定额预算、自收自支三种类型。部分具备条件的实行定额预算的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今后要逐年核减其事业经费,使其逐步向自收自支过渡。要建立事业单位审计稽查制度,财政部门会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事业单位的人、财、物一定要与主管部门脱钩,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主管部门不得克扣事业单位的经费,更不得向下属事业单位强行收取管理费或分摊与事业单位无关的费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登记管理,规范事业单位的从业行为,切实保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把登记管理机关建成“事业法人之家”,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全方位、高效优质的服务。
《基层县市非法人事业单位现状及发展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基层县市非法人事业单位现状及发展思考。
第二篇:基层县市非法人事业单位现状及发展思考概要
基层县市非法人事业单位现状及发展思考
基层县市非法人事业单位现状及发展思考《事业单位登记治理暂行条例》颁布以来,各地开展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治理工作已有相当一段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量非法人事业单位的存在制约了该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以县为例,目前共有事业单位个,已登记的事业单位有个,有将近一半的事业单位是非法人,这些事业单位的设置和运行存在不少弊病,影响了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影响了对事业单位依法加强治理工作的进行。一是机构设置不规范,不合理。由于长期以来,机构设置一般遵循上下对口,上行下效的原则设置,造成部分机构设置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如,主要为了安置机构改革精简下来的行政后勤人员,机构设置了,但却由乡镇内设机构党政办公室在承担治理职能。或者是为了促进某项工作,在机构设置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的条件下仓促设置,但人员、经费、组织却一直不到位。如为了加强工矿业发展,设置了工业园区,一开始配备了3个领导,后来职能发挥不明显,领导都撤了,机构却留下了。或者是设置事业单位,代行行政职能,设得多,撤得少,造成事业机构数不断膨胀。如局下设事业单位局,局作为事业单位的主管局,成立了监理中心,却仍然保留着县站的设置,只剩下一名工作人员完全由局治理,已完全不具备法人设立登记的条件。造成以上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党政领导和机构改革决策人员对行政机构和事业机构的属性熟悉存在着误区,对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职能运行熟悉也过于单纯;二是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没有把握事业单位正确的发展走势,缺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三是职能部门在机构改革中为安置人员设立事业单位,造成行政职能发挥移位。二是政事不分造成事业单位难以独立。一种情况是由于行政人员缺乏,一些事业单位人员长期抽调到局里干得是行政的活,某些行政领导都自己都搞不清行政事业人员有什么区别,对待下属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工作安排等大包大揽。第二种情况是局领导兼任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情况造成行政事业职责合一,分工不明确。第三种情况是一些事业单位兼有行政执法职能,每年有不少罚没收入,行政主管部门不愿其独立。政事不分使事业单位难以独立,造成事业法人登记工作难以全面推行:一些有条件设立登记的事业单位得不到主管部门的支持;一些条件不符合的主要原因事业单位没有明确主要负责人。政事不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员结构混乱,使机构编制治理和事业法人登记治理鞭长莫及,难以取得实效。也正是由于政事不分,造成事业机构数不断增长。行政机关仅仅精简了几个编制,但却把行政职能在行政体系之外的事业单位循环,事业机构编制不断膨胀,机构改革很难收到实效。[本文出自-]三是经费“大锅饭”滋养惰性。长期以来,基层县(市)的大部分人员工资、部门经费依靠上级财政拨付,地方财政力量薄弱,是“吃饭财政”。部门经费不能说“富裕”,只能说是“度日”。财政预算主要以部门预算为主,上级部门不愿把有限的经费过多地分给下属事业单位,甚至很多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就是一个“大锅饭”。而事业单位也仍然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依靠思想,不愿“断奶”,不愿承担过多的责任。既然人财物上面全权治理,出了问题也是上面全权负责。在进行事业法人登记治理过程中,往往是登记部门一催再催,事业单位则是一推再推,或者干脆说上面不给钱,没钱登记,打白条的现象也十分突出。四是非法人地位将严重制约事业单位发展。根据《民法通则》和《事业单位登记治理暂行条例》,法人事业单位具有民事权力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享有民事权力能力和承担民事义务,而非法人事业单位则没有。非法人事业单位对外签订合同,不具有应有的法律效力,严格意义上说是只代表主要负责人的个人行为,最后只能由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义务。因此,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非
法人事业单位的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行政主管部门将承担过多的责任,事业单位自身能动作用难以发挥。要激发事业单位活力,就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给事业单位以独立的法人地位,对事业单位进行法人登记治理。纵观以上非事业法人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首先破除观念上的障碍,走非法人事业单位向法人事业单位过渡的必由之路。对于实施非法人事业单位向法人事业单位过渡,有些事业单位人员有“三怕”:一怕断“奶”,怕脱离主管部门成为独立法人单位后,财政不给钱;二怕断“路”,怕原来担负的职能上交,单位今后无路可走;三怕断“前程”,主要是事业单位负责人怕离开行政主管部门的怀抱后,影响仕途升迁。这些怕归根结蒂是长期依附于行政机关而养成的“怪病”,必须根除。要充分熟悉确定法人资格是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依法治理事业单位的必由之路。非法人事业单位亟待加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要脱离主管部门的“襁褓”,走自主发展的道路。机构编制部门要出台更加细化的实施办法,分类指导各部门非法人事业单位向法人事业单位转变。其次实行事业单位职能归位,做到政事分开。要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非凡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理顺关系,明确职责,科学分类。对机关内设科室和事业单位的设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将一些事业单位改为内设科室,该合并的事业单位进行合并,该撤销的撤销。要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模合理定编、设岗。事业单位只承担符合其性质的职能和党政机关分离出来的辅助性、技术性的工作。某些行政执法事务尚需交由事业单位承担的应办理明确的委托或授权手续。要改革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治理方式。主要是政策引导,依法监督,管好领导班子(或只管法人代表)。事业单位在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保证完成国家和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前提下,享有经营治理的自主权,具有独立民事主体资格,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要解决好实际存在的行政事业人员混编混岗现象,落实《公务员法》的各项规定,建立以聘任制为基础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再次,规范事业单位经费渠道,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管。要随着财政治理体制的改革,将原有的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种经费治理类型的事业单位可以相应调整为全额预算、定额预算、自收自支三种类型。部分具备条件的实行定额预算的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今后要逐年核减其事业经费,使其逐步向自收自支过渡。要建立事业单位审计稽查制度,财政部门会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登记治理机关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事业单位的人、财、物一定要与主管部门脱钩,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主管部门不得克扣事业单位的经费,更不得向下属事业单位强行收取治理费或分摊与事业单位无关的费用。事业单位登记治理部门要依法加强登记治理,规范事业单位的从业行为,切实保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把登记治理机关建成“事业法人之家”,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全方位、高效优质的服务。《基层县市非法人事业单位现状及发展思考》,欢迎阅读基层县市非法人事业单位现状及发展思考。
第三篇:基层中医院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基层中医院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江西中医学院08中医班谢芳深指导老师:胡伟菊
摘要:作为正在吮吸中医文化营养的在校大学生,面对目前社会的初步转型,眼前似乎丝毫没有令人欣慰的场景。难道我们就一味地憧憬,或一味地怨天尤人吗?不,不是的,我们要有信心,因为我们握住的是真理。
关键词:丰城市中医院中医发展现状对策思考
正文:
改革开放,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打开了我们禁锢已久的思维。它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奇迹,使人们富裕起来了,我们的肩膀挺得更直了。然而过上小康生活的人们还没从喜悦中醒来,便发现社会变了变得令人生畏了,社会(人、组织、单位)开始烦躁起来了。“快”成了时尚词,什么都要“快”,“不快”就好像赶不上时代的列车,将会被社会抛离。
祖国的传统医学——中医,一种立足于中国上千年道家儒家思想的医学,顺四时,从其根,恬淡虚无的思想、态度是它成长的基肥。从小熏陶着“静”境的它也不能脱俗于世,伴随着中国人民一步一步走来,然而它的本质毕竟不从于“快”,渐渐地我们发现它在没落!
——中医发展与社会发展内在联系的思考
作为一个中医专业的大学生,时常听到一些中医悲观论:中医的发展虽自03年非典事件迎来了一次短暂的春天,但它并非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它的生存在许多地方都已岌岌可危。为了了解基层中医的真实发展现状,我们利用暑假对丰城市中
医院及当地百姓、药店、卫生局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基层中医发展现状
(一)中医院西化倾向严重
丰城市中医院与许多同级市县中医院不同,它已逐渐走出了“中医院发展缓慢”的恶圈,经其特色科室(骨科)的带头引领作用下,它的年收入已跃居全省中医院前三甲。然而在当今以药养医的社会,医院的各项指标虽上去了,发展前景好像得到了空前的扩展,但整个医院除了少数专家门诊算得上是真正的中医治疗,在其他科室中医参与治疗的机会很少,有也是大多为辅助治疗。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师们在以“工资与完成任务量息息相关”的硬性政策下,若只靠开经方、成方、验方给病人治病,大部分中医师们会面临很大的生活压力(工资低,难以养家糊口)。许多刚上岗位不久的中医师们在政策迷茫与生活压力的双重紧逼下,不到两年就想尽设法转到西医科室,与传统中医治疗道路渐行渐远。丰城市中医院院长也注意到了上述问题,他说:“当今是市场经济时代,我们中医院的发展也要顺应市场,有效益我们医院才能生存。我们也尝试过许多方法来弘扬中医特色,如曾自制过中药颗粒来弥补中药在服用时不便的问题,然而中药颗粒毕竟成本更高,也只能服务于中高阶级,基层老百姓还是很难消费得起的。”据院长讲,中央以及各级政府对中医是很关切的,祖国大多数群众还是很希望中医得到长足发展的,中医与西医得到真正的平衡发展于国于民都是皆大欢喜的。
(二)基层百姓相信中医但对其知之甚少
虽然在国家鼓励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下,各级地市或多或少地加强了中医知识的全民宣传普及,各大电视台也争相开展了“名家讲中医”等节目,但在许多老百姓的眼中对于中医的了解还是混乱的。据我们在丰城市市区街头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0﹪的群众不了解中医,65﹪的群众只是知道一点点,大部分人们对中医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曾经看过的武侠剧、古代剧中的夸张中医治疗情节上,谈起中医就说“高手悬丝诊脉,摸脉辨男女”。中医虽在许多百姓眼中是很玄乎的,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对传统中医的相信,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得到了这样令人丝许安慰的结果,80﹪以上的人们还是相信中医的,他们说“中医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真正的中医我们是非常喜欢的,又不贵”。老百姓信中医,信得是真正的中医,由于不了解、真假混乱,好多想看中医的病人也不得已只好去看西医了。
(三)中医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佳,在校生矛盾
在调查中我们也特意访问了和我们学同样专业的学长学姐们,看看他们现在的生活状况。经过访问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果:由于当今中医处境不佳,各大医院所需中医生相对较少,许多中医类专业毕业生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的找到了中医类工作也顾虑到生活压力弃理想无奈转行,从事着与当初刚进大学时的抱负截然不同的工作。作为在校中医类专业的大学生我们也时常可以听到周围同学发出的对未来前景悲观的感慨:是坚持自己的专业相信它会慢慢好起来,还是趁早做好准备转行,为饭碗打基础。
(二)对策思考
(一)“医药分家,以技养医”
“医药分家,以技养医”是指医生薪资与药物销售不挂钩,医生的劳务报酬是以技术高低和所诊治病人次数来衡量的,即在国家指定的中医收费标准(以医技化标准)下,医生据标准收取诊费。医生薪资只与诊费有关而与药品完任务多少无关。举例说吧,同一病人,如果交10元诊费,医者开出5元1剂的中药3剂,则病人花费25元。即使每天仅治10人,医生也有100元的收入,基本上就解决了温饱问题。若无诊费,则医生须开出50元的药品,才能得到10元的纯收入,也就是要增加病人一半以上的医药费。究竟是花25元划算,还是花50元划算,答案不言自明。医院创办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医生的职责是什么?为病人减轻痛苦,使病人更快更好地恢复健康——这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职责。然而医生也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也要为生活奔命,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都保证不了,他们就不能把心用在提高技术、为病人省钱治病上。所以不做到“医药分家”、“以技养医”而只是喊口号,那是很难做到医院和医生的终始目的的。“医药分家”是“以技养医”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它的必然结果。实行“医药分家”就能从源头上切断医生与药品销售之间的联系,没有高额利润的诱惑,斩断了“以药养医”的祸根,医生自然不会再热衷于开大方、开虚高定价的药品,最终使广大患者受益。而医生则可通过“以技养医”达到应有的薪资以致可从生活压力中解脱出来,并激励自己提高自身诊疗水平。同时科室间也不再是以完成任务多少论英雄,科室间的利益争夺少了,从而做到科室间的密切合作就更加顺利
了。实行“以技养医”医生收入有了保障,更会从少花钱、多办事的角度为病人着想,这样必然会使医药费总体下降,病人花钱少了,病治好了,气自然顺了,因此医患关系将大大改善。再加上“医药分家”,依靠卖药生存的理念被推翻。如果不提高技术,医生将无法生存。而技术好的医生,在患者中有了好口碑,就诊的人多了,诊费就多了,自然就能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从而也体现了医生是高技能的工种。
(二)加大加深宣传力度
中医并不仅仅是一种医学,它是一种文化,一种值得所有中国人从小都学习的优良传统文化。它不仅是治病养生的科学,同时也是教你做人的哲学。对于许多基层群众不太了解中医,甚至有些误解中医,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我们要把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做得更加细致深入,让中医的真实宣传进入中小校园,让现在的新生代在中医文化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其次,中医文化宣传团队走进基层社区,给基层社区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杜绝夸大的中医中药广告、养生节目,以免适得其反。再次,中医类院校要加强中医类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的深层认识并鼓励、引导他们走真正的中医道路。最后,望国家能在政策上继续支持完善,并以法律形式予以保护政策的实施。
(三)前景展望与自身蓄能
文章开头写了中医是植根于恬淡、虚无、“静”境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同时它已伴随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然而当今社会是个科
技大爆炸的社会,一切的一切看起来都是“快”节奏的,中医及其文化似乎有点格格不入,呼喊废除中医的“文人雅士”也接踵而来。难道中医真的气数已尽,真的已无存在的必要了,答案是否定的。稍微会注意下社会事实动态的,并善于联系总结的人,很容易发现整个地球灾难不断,人们的烦躁也带来了许多我们未曾预料到的痛楚(失眠、脱发、不育症、神经官能症)。许多痛定思痛过的人们开始了反思,并慢慢地回归到“静”境。当下政府、组织、专家热议的“社会改型”,倡导的“和谐社会”,这些是在昭示着什么呢?昭示着让我们那颗“烦躁”、“快”的心回归“静”境,回归到中国人的顺四时、从其根、恬淡虚无的心境。属于形而上之的“静”境的祖国传统医学——中医,忍受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史,然而真理是永不灭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会迎来真正的属于中医的大春天。
作为正在吮吸中医文化营养的在校大学生,面对目前社会的初步转型,眼前似乎丝毫没有令人欣慰的场景。难道我们就一味地憧憬,或一味地怨天尤人吗?不,不是的,我们要有信心,因为我们握住的是真理。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好好修炼好自身的内功(把中医基础巩劳),韬光养晦,提高自己,为不久的将来能在临床上救人于危难之中,解人于痛苦之时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夏红光、王叔文.《以技养医》
2、贾谦等.《中医战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3、丰城市关于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问卷调查
4、丰城市中医院月对比报表
5、中华中医药论坛.《以技养医》跟帖
第四篇:基层党建现状及思考论文
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及思考
去年以来,在油田重组改制和生产经营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对公司基层党建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由此进行了一些思考。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看,公司所属1个基层党委、9个党总支、3个直属党支部及34个基层党支部和广大共产党员在公司两个文明建设中都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在99年底主物业分离后,各单位首先先后建立健全了各级党组织,并开展了党建业务培训,提高了党务干部的业务素质;其次,以典型引路,树立了以XXX等同志为代表的科研、采油生产一线的先进典型,在广大员工中唱响了正气歌,弘扬了主旋律,用榜样的力量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各级党组织广泛开展了形势任务宣传教育,使广大员工树立了“成本、产量就是效益”的观念,围绕生产经营工作开展“转、强、增”及“创先争优”等活动,为XX油田完成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同时也感到当前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党务干部在新形势下有失落感;有的党务干部认为搞管理、抓生产是务实的“硬任务”,而抓党的建设是务虚的“软任务”;还有少数党组织和党务干部畏难灰心,工作缺乏活力和主动性。
二是工作方法不适应。部分基层党支部没有跳出“就党建抓党建”的旧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两张皮”现象。一些基层党支部仍然是以学文件、读报纸为主,存在着“我说你听,听不听由你”,不注重效果的现象,使党的活动缺乏生机和活力。
三是机关后勤单位开展党建工作难度大。这些单位部门党支部书记均为兼职,对党员难于开展有效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党建活动不落实,有的支部不能定期过组织生活,有的党费都不能按期交纳。
四是部分党务干部素质有待提高。有的基层支部书记和组干人员缺乏应有的政策理论水平,有的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党务工作的基本知识。
1针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改进和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必须把握方向,提高认识,明确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如何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工作,是我们企业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点。因此,基层党组织要有所作为,才能有凝聚力;有所作为才能体现出应有的作用。现实条件下,有必要使我们建立这样的党组织工作基本思路,即“一切从油田生产实际出发,一切围绕企业效益转”。企业最终是为了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当前石油企业重组改制进一步说明,离开了原油生产,我们XX公司就难以生存。所以党组织工作的落脚点,应是保证一定的原油产量完成,促进企业提高效益。否则,公司一旦完不成产量任务,效益得不到提高,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就无从谈起;企业一旦破产,这个党组织的存在就成了问题。从这点出发,也就能全面、准确地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涵义,对其他问题的认识也就有了思想基础。所以,基层党组织要找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明确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通过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和重大问题决策,针对其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去做人的工作,把功夫下在抓班子,抓队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为基层单位的发展把握方向,提供动力保证。
二、必须调整内容,改进方式,切实提高党员教育效果
首先,在党员教育内容上,实施“党员素质工程”。通过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邓小平理论,激励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党性意识和先锋模范意识,使广大党员更加深刻地领会“三个代表”的时代内涵,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自觉抵制腐朽思想侵蚀,坚决同“法轮功”邪教组织斗争,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而牢固树立以搞好本单位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思想,更加自觉地走在公司生产经营和改革的前列;要在广大党员中开展“学技术、学业务”活动。对党员干部要重点进行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科学决策和管理能力;对一般党员要围绕生产经营任务,经常地开展技术培
训和岗位练兵活动,使他们不断提高业务本领。
其次,在党员教育方式上,要积极进行探索和改进,本着科学规范,简捷便利,易于操作的要求,通过专题讲座、座谈讨论、走出去、请进来、选送优秀党员学习深造等形式使党员教育生动活泼。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搞好电化教育。同时,要加强对党员教育工作的指导,安排党员教育工作时,要协调一致,使党员教育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再次,大力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建设,体现凝聚作用。既要重点抓好党员干部队伍管理,又要通过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等有效活动,使新时期的企业党员符合党员标准,具备“观念要新、技术要硬、作风要实、境界要高、眼睛要亮”的时代鲜明特点,真正地成为影响、带动职工的中坚力量,使企业党组织有坚实的主体基础。
三、必须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开展党建主题活动,增强党建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积极开展好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党建主题活动,是基层党建工作为生产经营和改革服务的有效途径。当前要着重开展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
一是“党员责任区”活动。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可以把本单位的两个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分解到每个党员责任区,落实到每个党员身上,使每个党员有压力,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渗透到生产经营中去。在开展党员责任区活动时,关键是要做好责任目标的分解、落实工作,要定期检查活动开展情况,定期评比,适当时可与党员的业绩奖励工资挂钩。
二是“党员奉献日”活动。要利用重大节日,如“七一”、“十一”等组织广大党员围绕生产经营的重点和难点开展义务奉献活动。另外,还有“我为上产献计策”、“党员身边无事故”、“我为党旗增光彩”活动等。开展这些活动要在求实效上下功夫,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并且把这些活动的开展情况列入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考核。
四、必须采取措施,加强机关后勤单位的党建工作
首先,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做到有3人以上的后勤单位都要成立党支部,对只有个别党员的也要按着对口、就近、方便、可行的原则建立联合支部;对暂没有党员的,也可选派素质好的党员去工作,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同时,要积极从生产一线工人、重要岗位上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适时发展入党,尽快改变这些单位中党员力量比较薄弱的局面。
其次,要适应机关后勤工作特点改进党组织活动方式。在活动内容上,强调贴近生产经营、突出实效性和针对性,在活动方式上采取灵活多样,富有成效的形式。机关后勤单位的党总支要加强对党支部建设、组织生活的开展情况等进行指导、检查。机关后勤等党支部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一般可采取定期听取思想、工作情况汇报等方式,了解党员的思想状况,并有针对性的对党员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提出要求意见。
三是要注意抓好党员的管理,既要按照标准、党的纪律统一规范党员的行为,又要区别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督促他们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好党员作用。
五、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基层党务干部素质 首先,要把党性强、作风正、懂生产、会管理、群众拥护的党员选拔到基层领导班子中,要选拔那些热心于并善于做党务工作的同志来担任支部书记。本单位没有合适人选的,应拓宽视野,择优调入。
其次,要加强对党务干部的培训,适当增加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并通过党政交叉兼职、岗位轮训、工作双向交流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提高开展党建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再次,党务工作者,要树立新的观念。衡量党建工作是否加强的标准,要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本单位的两个文明建设,特别是在生产经营和改革,提高经济效益中是否发挥了作用。因此,党务工作者要通过自身学习、实践,要摆正位置,牢固树立为油田生产建设服务的大局观念。
第五篇:基层发展教育现状及建议
在这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解决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将成为衡量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
一。为此,教育部新颁布实施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列入头一项工作,提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坚决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可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将是今后一段时期里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宁夏启动第二轮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使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两会”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殷切关注,“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不仅使农村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感到了党的温暖,就连在中国西部偏远山区从教的笔者也开始了对农村教育发展之路的探索。
1.农村教育升学率并不低,甚至可以说相当多的地区还比较高。
例如:龙胜各族自治县,2004年普通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47%,高出广西平均水平20%多;中考各科成绩均超过了桂林市平均分,达到了12个县的中上水平且低分率最低。恭城瑶族自治县2004年初中升学率为84.34%%;高中升学率达到90.32%,其中升入普通高校本科的占52.64%。就连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三江侗族自治县2004年的高中升率还达到了89%。这表明,学生只要本人愿意读书,同时学生家庭经济上负担起,升学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升学是有望的。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本人不愿意读书的或学生家庭经济上承受不起的中途流失了,考前减少了许多学生;二是农村学生通过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比较强烈,学习比较自觉、刻苦;三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农村中小学积累了丰富的应试教育教学经验,办学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2.初步建立和形成了乡、村两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培训网络,能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广泛开展职前职后科技培训和服务。
例如:三江侗族自治县建成了成人文化教育培训中心1所,在全县所辖16个乡(镇)都建立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还建立了166所村级成人技术分校。恭城瑶族自治县和龙胜各族自治县也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乡、村两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培训网络,其中恭城瑶族自治县还建成了1所自治区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都能较好地完成人教育任务,发挥较大的作用,如恭城瑶族自治县在2004年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任务54000人,完成46937人,完成任务86.9%;农村致富骨干任务1900人,完成2536人,完成任务133.4%;“绿证”培训任务3200人,完成3269人,完成任务102.1%;新增劳动力职业资格培训任务1407人,完成1579人,完成任务107.4%;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
2800人,完成2830人,完成任务101.07%;已转移劳动力〔乡(镇)企业职工及非农产业农民工在岗培训〕任务8400人,完成6536人,完成任务的77%。3.计算机宽带网络已延伸到乡镇,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如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统一添置了计算机、彩电、DVD等电教化设备。龙胜各族自治县大部分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2004年组织了22名中学校长参加了自治区电教馆举办的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培训班,全年编辑出版《教育快讯》,教育信息网的信息更换及时,内容新。为了促进全县教育资源建设,2004年该县还成功举办了全县首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赛。
4.师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恭城瑶族自治县,现有小学教师1438人,其中中师学历998人,大专学历402人,本科37人,在读研究生1人;中学教师1167人,其中大专学历697人,本科学历335人,在读研究生11人,教师合格率较高。三江侗族自治县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为98.7%;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9.8%;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3.3%。同以前相比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教职工编比、教师合格率、教学水平均有较大提高。
5.辍学率居高不下,且有上升之势。
如三江侗族自治县2004年年报上的初中辍学率是404%,加上休学的学生数辍学率将高达7~8%,随着普及率增高,辍学率也会相应增高。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现在对贫困学生实行“两免”还不够,还必须实行“一补”才能让学生读得下去,山区中学生80%为住校生,每天2元钱伙食标准,一个月也要家里供给60元。60元对于家庭条件好的算不了什么,但对那些温饱尚未解决的家庭就无法承受了。《中国青年报》2004年2月6日的一则报道指出,教育成了西部农民心头最大的痛。在甘肃民勤县,家中有一个高中生、一个初中生的,大多收入的60-70%交了学生的学费;土地少一点的人家,这个比例会更高。谁家如果有了孩子上大学,很快就可能变成贫困户。这种现象在我们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不难见到。其次,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农村蔓延。三是教师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课程偏多、教学内容偏难等多种原因造成学生厌学或失去学习兴趣等等。
6.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步履维艰,民办教育难以生存。与众多农村孩子“无学可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各县只有一所职业高中却仍然要“等米下锅”,很难维持下去。如恭城瑶族自治县职业高中,在校学生只有三个班:高一26名学生;高二35名学生;高三30名学生,学校为了生存已改办普通高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农村孩子上学的目的是跳“农门”、受制于家庭经济条件上不了学等因素外,城市职校敞开招生,城市职校的办学条件是农村职校无法效仿的,也是农村职校招不到学生的重要原因。再加上农村职校教育改革滞后于农村社会经济改革,办学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人
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中,又不能为学生带来很好的就业出路等多种原因,从而导致了农村职业高中名存实亡。民办学校由于无利可图,因而也无法生存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农村教育仍然比较薄弱,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还比较大,而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我们应该:
一、以电大远程教育,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民
族地区农村教育效益和质量。
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不发展,直接受损害的不仅仅是民族地区农民的利益,也必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产生重大影响。大力发展教育是减少和改变贫困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关键。因此,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历史使命。电大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采用广播、电视、文字和音像教材、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高等学校。电大远程教育具有教学信息交互性强,通过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的媒体手段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新的媒体手段相结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教学信息能实时、非实时交互;教学资源丰富,可通过“电大在线”和各省市电大自建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库以及所连接的公共教学服务体系海量的资源库,方便地提取有关的学习资料;不受时空限制,学习者可在任何地点、时间,从任何章节,按自己可能的进度学习;以学习和学生为中心,能充分体现学习的主体性等四大优势和特征。能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效益和质量。长期以来电大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种形式办学,为农村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人才,同时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电大要在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教育的主体之一,必须继续坚持 “四个面向”,并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断充实、丰富其内涵,把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作为电大教育的发展重点,更加主动的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为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服务作出应有贡献。
1.以做好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项目为契机,积极探索民族地区农村学历教育运行机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教育部于2004年5月决定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探索利用现代远
程教育技术手段,将高等教育资源送到乡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该计划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实施,依托全国电大系统进行。在实施过程中,中央电大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精神,结合电大远程教育特点和为“三农”服务的实际需要,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设置以农村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及拓展和集中实践等模块,突出实用技术和能力培养,强化专业和集中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60%。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执行全国统一课程名称、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核、统一评分标准以保证教学质量;学生根据自己的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目的要求,在专业规则框架下,从相应的课程模块中自主选学一定数量的课程,课程考核合格并达到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要求,可获得课程学分或相应的培训证书(岗位资格证书)。累计达到规定学分、符合要求者,可获得中央电大颁发的高等教育专科学历毕业证书。经过一学期的办学实践,全国电大系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陕西电大介绍的4条做法较有代表性,值得借鉴:一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意义;二是统筹规划,充分论证,把试点工作落实到实处;三是加大宣传力,启动仪式达到预期效果;四是精心组织,认真做好每个教学环节。广西电大恭城、三江“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点,依托电大系统,由地方党委组织部牵头,政府民委、教育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将试点项目的实施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的做法行之有效,值得推广。
2.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在开展职业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民族地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如恭城瑶族自治县不足28万人,目前农村转移劳动力达到6500人左右,三江侗族自治县也只有34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多达3万多人。由于民族地区农村受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淡水等资源不足,城镇化发展滞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数量今后还将进一步增加。目前,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还较低,这不仅制约了他们在城市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制约了其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自身发展。广大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特别是青年人)对接受更多的教育与培训有十分强烈的要求和愿望。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要求,电大应积极主动按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通知》、《2003-2010年农民工培训规划》等文件精神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
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要贯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原则,推动国家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征书制度的实施。此外,还应当以就业为导向,把毕业生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主要依据,深化办学模式、办学机制、办学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强化校企结合,努力扩大“订单”教育培训的范围,不断增强教育培
训的针对性:一是采取城乡结合、东西部联办的方式实行“1+2”、“2+1”、“1+1+1”等模式,让民族地区农村学生在当地学习一至二年,然后到东部或城市的对口企业学习和实习一至二年,使民族地区的学生转移到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实现稳定转移;二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转移培训,掌握一至二项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使学员掌握转移的一技之长,增强学员的转移和就业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城市各类教育资源,采取短训与长班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已在城市务工人员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转移后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和再就业的能力。
二、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指导思想明确,贴近农村实际
农村教育的落后更多的是因为教育资源的极度短缺,包括教育经费及师资的严重不足,还有教育信息资源的匮乏。这一切,形成了农村与城市发达地区教育之间的信息鸿沟。农村教育普遍落后于城市,单靠传统的书本教学和课堂讲授难以在短时间内赶上城市教育的发展进程,而信息技术则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创造了以往完全不可能有的条件和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远程传送、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突破了农村空间地域的限制。因此,依托电大系统,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其目的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有效整合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服务农村教育发展稳定大局作出积极的贡献。我国农村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因此,在民族地区进行远程教育不能套用城市教育模式,应当充分考虑和照顾农村市场经实际情况及农民的实际需要,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适度、适用和适才教育,逐步形成电大教育直接为“三要”服务的品牌特色。
2、优化教育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建立“农科教结合”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电大要充分利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教育这有利时机,大力宣传,积极争取,让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治贫必须兴教”,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面性的重要作用。电大作为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建设民族地区农村国民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把依托电大系统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现代远程列入地方各级政府和组织、人事、农业、教育、科技、劳动等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电大作为办学的主要实施者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精心组织实施教育计划,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依托电大系统,有效整合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远程教育教学服务网络。
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生命线。发展民族地区农村远程教育,必须始终为学生服务,把保证教学质量放在首位。要保证教学质量,应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合”的教学服务体系。“纵向贯通”主要是指电大系统实行“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中央电大根据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和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和建设,开发价格低廉、方便使用的“农村版”多种媒体教材和教学包;省级电大根据当地学生特点及实际需求,及时补充配套的教学资源,并负责远程教学平台的建设运行,网上教学资源的发布、更能、整合及管理工作;县级电大和学习者通过“卫星资源接收和共享浏览软件系统”接收多媒体和网上教学资源,同时,利用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建立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地方有线广播电视台(站)接收教学资源。“横向联合”主要是指各级电大及时吸收科研单位和其他兄弟院校科技成果和教学信息,加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落实教学场地,聘请兼职辅导教师,解决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4、树立科学发展观,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逐步实施。
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承受能力弱,一般伴随着落后的教育基础设施和“贫困的文化”,依托电大,发展远程教育的任务重而客观条件较差。因此,应当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总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即先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做好总体规划,选择突破点,搞好试点,再将成功经验面上推开,少走弯路。试点与发展项目宜分轻重缓急,有步骤地实施,一年上一个台阶,避免折腾,积以时日就能取得较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