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在首届中国创新发展论坛的演讲-2014.6.27(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2 06:3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瑞敏在首届中国创新发展论坛的演讲-2014.6.27》,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瑞敏在首届中国创新发展论坛的演讲-2014.6.27》。

第一篇:张瑞敏在首届中国创新发展论坛的演讲-2014.6.27

如果跟得上就是最好的时代,如果跟不上就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必须自我颠覆的时代。为什么?因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被颠覆了。

传统时代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驱动力是规模和范围(钱德勒)。规模就是做到最大,范围就是做到最广,由此来提高门槛让竞争者很难进入。

而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平台。平台就是快速配置资源的框架,在互联网上,各种资源可以无障碍沟通。

现在电商就是最典型的平台,阿里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做到一万亿的规模,实体店也有做到一万亿的,比如沃尔玛,但是经过了很多年的时间。电商之所以可以快速颠覆传统连锁店,就是资源在网上可以快速配置的结果。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就像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卷首语说的一样,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如果跟得上就是最好的时代,如果跟不上就是最坏的时代。

有一个比喻非常好:鸡蛋从外面打破只是人们的食物,但从内部打破就会是新的生命。对海尔来讲,需要的就是从内部打破,即自我突破、自我颠覆、自我挑战。

互联网颠覆了经典管理理论

为什么一定要自我颠覆?因为从来都是企业必须适应时代,而没有时代去适应企业的。所以海尔有一句话,“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

时代的企业”。如果你认为你成功了,那一定是踏准了时代的节拍,但是你不可能永远踏准时代的节拍。

我们现在要踏上的节拍是互联网的节拍,踏准这个节拍很难,因为互联网把传统的很多经典管理理论都颠覆了。

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是分工理论。亚当·斯密在1776年《国富论》第一章讲的就是分工,用的是制针的例子,一个人可能一天也做不了一根针,但是分工就可以做很多。分工理论指导着小作坊向大工业转化。

现在面临着大工业向互联网转化,原来的基础理论被颠覆了,同时在这个基础理论上成长起来的三位古典管理理论先驱也会被颠覆。

必须先有用户后制造

第一个是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以动作时间研究著称,动作时间研究的结果形成今天的流水线,在流水线上,人是没有创造力的,完全变成机器的附庸。

颠覆它的是互联网的零距离,用户和企业之间必须零距离,只有零距离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流水线代表着大规模制造,而互联网上用户要求大规模定制。

海尔现在正在探索的让用户参与前端设计,过去企业是先制造后销售,那是为库存生产,现在必须变成先有用户后制造。这就颠覆了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

海尔现在只有三类人:“平台主”“小微主”“小微成员” 第二个是马克斯·韦伯。他号称组织理论之父,科层制(又叫官僚制)的发明者。这种金字塔式的组织现在仍在沿用。我去美国访问

通用汽车的时候曾问他们有多少层级,接待的人告诉我14层,我跟他开玩笑,如果五年升一级,你退休之前也没有机会升到最高级。

但现在它被颠覆了,颠覆它的是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所谓去中心化就是每个人都是中心,对内部而言,每个员工都是中心,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关系变化了,过去领导掌握信息多,现在在互联网上,你的员工掌握的信息可能比你还多。外部每个用户都是中心,他可以把自己的消费体验瞬间变成全球直播。员工没有领导了,用户也不以企业为中心了,整个组织就要变成扁平化。

海尔的组织现在变成很多的自主创新的小团队,在海尔现在只有三类人,第一种是“平台主”,他的单是快速配置资源,第二种是“小微主”(小微即小微企业,每一个创业团队就是一个小微),第三种人是“小微成员”。员工的去留在小微,小微需要你你就留,不需要就离开。原来的金字塔压扁了,员工没有领导了,过去听上级的,现在听用户的。

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

第三个是法约尔。他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强调的是企业内部职能的再平衡,但无论怎样平衡都是内部封闭起来做一件事。

现在它被颠覆了,颠覆它的是互联网的分布式。著名的乔伊法则,说的是最聪明的人永远在企业外部。公司再大也不可能覆盖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怎么找到这些人呢?在网上。

比如我们的研发中心,过去非常神秘,不是谁都能进去。现在它是开放的系统,内部的人变成接口人,接入全世界最好的资源。“分布式”把封闭变开放,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资源部。

互联网的三个特征:零距离、去中心化、分布式,分别颠覆了古典管理理论三位先驱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的理论。

要么转型,要么成为下一个“底特律”

怎样进行自我颠覆?对企业来讲,变革到最后,最难做也最应该做的就是组织变革—组织扁平化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

前年的时候,我和IBM原总裁郭士纳在佛罗里达交流过,我把海尔扁平化的事讲给他,他说我在IBM的时候朝思暮想的一件事也是扁平化,但始终没有做,为什么?因为整个系统要变,涉及到二十几万人,一旦出事,整个企业荡然无存。

我们也是思考了很多年,准备了很长时间。从2013年开始,从起初的八万六千人减到七万人,今年预计还要减少一万人。很多人对此议论纷纷,认为太不可思议了,非常危险,也有很多反对意见。但如果认真解析来看,就会发现不但必须做,而且减少的人数一点都不多,因为这是互联网逼着你必须这么做。

第一、外包。聚焦主业,其余外包。我自己做的不如别人做的就外包。比如,电脑的制造我不如台湾代工商的,那我就外包出去。

第二、智能化制造。我们有一个车间,原来108人,现在没有人了,只有机器人,这样也就不用开灯了,这种车间在德国叫黑灯车间。这也是必须要做的,今天不做明天可能就不存在了。

现在都在学德国的工业4.0,机器人可以和生产线对话,这并不仅仅是效率的问题,主要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美国去年从中国回迁的企业有200多家,在我们这个行业里,美国通用电气把在中国制造的热泵式热水器回迁到美国路易斯维尔制造,根据他们发布的文章,他们在美国的制造成本比中国还低20%,而且售价更高了,因为更

加满足当地用户需求。文章的题目更加让人触目惊心—让中国制造一边去吧。

如果不转型,不是减少一些人的问题,明天你的企业可能都不存在了。要么转型,要么成为下一个“底特律”。

第三、去中间层。我刚才说了企业从金字塔变扁了,中间很多管理层都要去掉,不是说你必须要去掉,而是互联网逼着你使他感到他没有用。

举个例子,过去我们全国三万多个店,这三万多个店所有的信息是一层层的上来,像行政体系一样从县到市,到省,到总部。但是现在有互联网了,我一下子连到每个店,何必要这些人呢?何必要他把上面的意图贯彻下去再把下面情况收集上来,而且这个信息还不准。

企业应该是一个创业的平台

所有的颠覆减人,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把企业每个人变成创业者,颠覆原来的观念。

原来企业的每个人就是一个执行者,企业是一个管控体系,就是管理和控制。现在企业应该是什么?现在企业应该是一个创业的平台,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上面创业。

我们有3个80后的小孩,自己创业,搞了一个雷神的电脑游戏笔记本,半年以前我们在这个领域默默无闻,就3个人一下子创起业来,现在成为这个行业的前几名。

除了这一类以外,其他人并不是推给社会,可以创业,给你创造条件,比如管销售的,自己脱离出来成立一个创业公司,可以为海尔服务也可以为社会服务,空间更大,实际有一些做得比较好的现在他

们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创造的价值更高。这其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我们现在内部把员工分为在册和在线,在册是在企业花名册上,在线是整合全球资源。

企业创造更多的创业机会,创造更多的平台,因此只要企业在发展,在增长,内部不管是否减人,整体而言对社会就是创造就业,创造价值。不能以过去封闭的观念来看待。

比方我们现在全国物流有九万辆卡车,每辆车两个人(装卸工和安装工),加起来就是十八万人,这十八万人并不在海尔这个名册里面,但是他们接受海尔订单,接受海尔薪酬。这是给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我认为企业和社会都要转变观念。

我最后用一句话做结束语,就是黑格尔《小逻辑》当中的一句话:熟知并非真知。过去成功的东西可能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制约你今天向互联网转型。真知是什么?就是真理,但真知没有一个成型的东西,需要你探索,希望我们今天都能够在互联网时代成为探索真知的先驱,成为互联网的赢家。(6月27日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 “首届中国创新发展论坛”上演讲 青岛日报)

第二篇:张瑞敏:创新“贪吃蛇”

张瑞敏:创新“贪吃蛇”

2011-09-06 08:57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评论(0)T|T

做企业像玩“贪吃蛇”,企业越大经营越难。张瑞敏并不迷信自己过往的成功经验,而一直试图用新的管理理念来找寻新的前进方向

当62岁的张瑞敏开始谈起Facebook和长尾理论,你可以想见这位中国企业家中的管理教父内心是何等焦虑,他对于新成功的渴望又是多么强烈。

张瑞敏正在努力做一件事——试图为海尔这家年销售额过千亿的家电航母注入新的基因。

这些年,张瑞敏刻意逃避了闪光灯,直到这两年人们才知道他在干什么。他在重塑一个新的海尔,一些做法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2010年海尔的营业收入增长了9.2%,利润增长了77.7%,利润增幅是收入增幅的8倍。张瑞敏将之归功于:“一部分自主经营体变成利润中心,为了实现更高的利润,不断地创造更多的用户资源。”

谋定而后动

家电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在张瑞敏看来,比营业收入更重要的是现金流。他说:“海尔营运资金周转天数现在可以达到负10天,中国制造企业中达到负数的还不多,这方面曾经做得最好的是美国的戴尔,它最高的时候可以达到负三十多天,这也是模式创新带来的积极变化。”

张瑞敏发动了海尔的新革命,这似乎可以从他过往的实践中找寻某种线索——他并不迷信自己过往的成功经验,而一直试图用新的管理理念来找寻新的前进方向。

从众所周知的砸冰箱事件开始,张瑞敏就一直在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在管理实践中,他开创了海尔特色的管理模式——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到“人单合一”的发展模式,再到“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

到目前为止,先后有美国的哈佛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做了16个案例,涉及海尔的企业兼并、财务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特别是颇具权威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为海尔做的“市场链”案例已被纳入欧盟案例库。

用一个例子就能充分说明张瑞敏对自己管理思想的自信:红星电器厂原是生产洗衣机的工厂,被海尔兼并时净资产只有一个亿,但亏损为2.5亿,兼并后海尔只派了3个人去,员工还是原来的员工,设备还是原来的设备,兼并当月亏损700万,第二个月减亏,到第五个月即盈利一百余万。后来,这个案例便成了哈佛大学教授研究的对象,即“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

类似的案例有很多,张瑞敏作为中国企业家的领袖人物,其显著特点在于,他在不同阶段均能提出自己的管理理论:“休克鱼疗法”、“斜坡理论”、“五星级服务”„„

革自己的命是最难的,在中国当下企业家群体中,大多还都是第一代企业家在唱主角,这些霸气外露的群体大多白手起家,凭借顽强的信念和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取得成功。当他们形成自己的帝国时,很多人已经很难打破既往成功经验,然后进入盛极而衰的历史循环当中。

以儒商为追求目标的张瑞敏深明“一日三省其身”的重要。9年前的一期《财富》杂志给了他很强烈的冲击。那期杂志封面的主题是《企业为什么失败》,文章最后的主旨在于“首席执行官总是为企业失败寻找借口,但是根源就在他们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张瑞敏将这期杂志一直摆在办公桌上。他对外界说:“这句话对我的触动非常大。这篇文章又做了详细的分析,犯的是什么错误呢,就是因为你曾经或许是成功的,但是成功的思维定势迷住了你的双眼,对外界的变化不再当一回事,对内部出现的问题,可能就不太注意,而且正如这篇文章所说,企业垮台的时候不会是一点点垮掉,一定是突然的。”

张瑞敏开始学会改变自己的思维与行动方式。在那个时间节点上,互联网经济已经开始逐步深入人心,而以国美苏宁为代表的家电大卖场拼命蚕食上游家电厂商的利润。作为生产厂商,如何摆脱中国制造模式下的低利润率,提高附加值开始日益成为张瑞敏和他的同行们考虑的重点。

对于喜欢“谋定而后动”的张瑞敏来说,他需要找到新的管理武器,要从海尔组织内部闹革命。当他刚刚进入这行时,日本人是他的老师,日式的全面管理理念成为圭臬。继而,美国式的六西格玛理念成为新的管理工具。接下来,他发现他的老师们开始纷纷衰落。GE、飞利浦、三洋等各大国际家电厂商开始纷纷甩卖相关资产,因为找不到可以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

过了知天命之年的张瑞敏从一线的思考上脱身,开始把目光投入到商业模式的思考上。他所推崇的著名管理学者德鲁克说:“商业本质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张瑞敏也认为现代企业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如果寻求不到合适的商业模式,一个企业也可以做大,但很难做强。

他开始去和世界最好的管理学者、企业家交流并走访最成功的企业。发明了六西格玛工具的美国管理学者加里 哈默、前IBM首席执行官郭士纳、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都成为他交流的对象。

张瑞敏决心找出真正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新思路。

倒逼理论与人单合一

张瑞敏发现在传统经济时代,信息不对称的主动方在企业。企业推出什么产品,宣传什么产品,这个产品就会卖得出去,用户本质上是被动接受。当年海尔最经典的宣传案例就是推出能洗土豆的洗衣机。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信息不对称的主动方变成了用户,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所有的产品信息,他们决定自己要哪个产品,企业变成了被动方。

《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 安德森(Chris Anderson)提出了“长尾理论”。尽管安德森更多针对的是虚拟产品,但他提出在互联网时代,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甚至更大。

在张瑞敏看来,当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互联网上消失之后,制造业开始从大规模制造转变成大规模定制。一字之差,是整个生产流程和销售推广渠道的重建。

他还推崇《facebook效应》一书。张瑞敏的读书心得是:“Facebook会超越谷歌,原因在于谷歌是满足需求,Facebook是创造需求。Facebook有超过4500万个社区,每个社区的人,都是志同道合的,他们因此形成了关系,他们是个性化的,或者相对个性化的,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也是这样。对海尔来讲,就是要把无数小众的需求,变成相对大众的订单。这个挑战很大。企业只有依靠互联网才能了解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发现了这一点之后,张瑞敏开始逐步形成了他的“倒逼理论”——为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基础,是必要条件,没有技术创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没有办法实现。海尔并不以技术创新为中心,而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由用户需求倒逼。

一步步倒逼的结果是整个架构的颠覆,将“满足用户需求”这一目的在全公司内分解成若干任务,不论一线员工还是后方支持部门,人人都有自己的任务。

张瑞敏将这种管理创新概括为“人单合一”,人是员工,单不是指狭隘的订单,而是市场用户需求。把员工和用户需求联系在一起,由员工自己创造用户的需求,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实现自身价值。

在此之前,海尔集团7万多员工形成了稳定的科层制结构,张瑞敏将其转变为两千多个自主经营体,每一个经营体就像一个自主的公司。公司自负盈亏,创造增值以后员工还可以分成。

海尔开始像Facebook里的组织一样,开始成为一个个独立但又互相关联的群体,在此之间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因为自主经营最关键的就是两权——人事和分配两大权力,在新的组织架构内,团队长可以选成员,成员也可以选团队长。团队成员一起决定可以罢免团队长和成员的去留。

对于家电行业来说,库存一直是头痛的难题。之前,一线销售人员为了冲业绩,都会尽可能全面铺货,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库存增加。新的业务模式下,销售人员要先拿到订单,然后再倒逼回生产部门进行生产。这就逼得整个经营团队不得不改善供应链,生产部门一定要用模块化思路,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更。

这种类似戴尔电脑的模式的改革,大大加快了资金回笼力度,还让张瑞敏实现了一个长时间没完成的心愿——取消全国26个中心仓库。

虚实网络的结合除了内部组织架构的变革,张瑞敏更想给海尔这个巨无霸注入一种“灵魂深处闹革命”的新思路。

在张瑞敏看来,对于用户来说最重要的是,怎样能以最快速度满足自己的需求。解决之道是虚实网结合的即需即供的商业模式。

“所谓‘虚网’就是互联网,‘实网’就是营销网、服务网、物流网这类网络,我们希望把这两类网结合起来。在虚网,我们希望可以增加、增强对用户的黏度——怎样在虚网上更好地探讨、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在实网,我希望能第一时间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的产品可以在第一时间送达。我们的网络可能是中国企业中最大的,十几年来我们的网络建设都在逐渐向下,从县到乡一直到村,一直到农户家里。这个网络非常重要,我们和用户之间零距离接触,只要他有需求,我们就可以第一时间送达。”

听上去,他的野心很大。京东商城的刘强东凭借自己建立快递物流渠道,从电子商务的红海中冲了出来,而张瑞敏不但要干刘强东的活,他连生产都解决了,是真真正正的一条龙解决方案。

在“重资产”与“轻资产”的争辩当中,张瑞敏如同打了一手太极推手,就化解了两者的矛盾。海尔有强悍的销售网络,以前卖产品,现在不单卖产品,还卖服务,更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3年前,张瑞敏开始把维修网点全部改造为社区店,兼具售后服务和销售职能,并主动向消费者提供电器保养等上门服务。

在这种社区店模式下,团购、维修都可以一站式解决,由此产生的利润空间也是可想而知的。

张瑞敏开始学会去“织网”,他承认,如何做好虚网,还没有太多成功经验可供总结,但在实网的转型上,他已经有了心得。

当海尔掌握了可以深入到村一级的销售点,并且通过内部组织变革将店面人员转变成销售、维修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后,外界就不难理解,海尔何以在家电下乡中占据了最大的份额。

也正是有了这张“实网”,张瑞敏有了底气敢于向卖服务转型。2009年9月前,通用电气的冰箱还没有进入中国三四级市场,而进入海尔营销网络后,3个月就超过了其2008年全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一跃成为外资冰箱品牌的第二名。

张瑞敏的新变革,着力点就在于创新,给传统的生产型企业注入新的延伸。宏基电脑创始人施正荣曾经以微笑曲线为例,说明利润最高的两端是研发和营销。在资本市场上,张瑞敏也正在将旗下两家上市公司进行整合,国内上市的“青岛海尔(10.72,-0.20,-1.83%)”负责制造、产品研发。香港上市的“海尔电器”主要是渠道。

在他的大棋局中,未来会更像一个T,研发与市场连成一条直线,不再拐弯,制造这一竖应该外包,整合外部的全球性资源。

敢于革自己的命,是张瑞敏变革的思想原点。作为中国企业家中的标杆人物,他并不认为自己就是成功的。“因为在企业的竞争中就不应该存在成功的概念。所有的成功一定是过去时,一定是昨天的,那么今天要做的是追求比昨天更高的目标。当一个人站上冠军领奖台的一瞬间,他已经不再是冠军,而是必须要为下一个冠军而努力。”

在海尔的集团办公大楼前,有一组雕塑,图形来自《周易》。周易总共有64卦,最后一卦叫“未济”(未成功)。

张瑞敏说,这组雕像天天在提醒着他,一定要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第三篇:海尔CEO张瑞敏演讲

海尔CEO张瑞敏演讲(后附采访)

对于海尔的企业文化,应该说从84年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到现在这样的一个国际化的公司,从当时的销售收入300多万到现在的700多亿人民币。海尔的发展有许多因素,但企业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企业文化中主要的一点是人,人与创新精神支撑着海尔的发展。

对于企业文化方面我认为企业应该解决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

二、企业文化与员工创新精神;

三、企业文化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一点,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优秀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推动作用,也就是说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是先有战略后有文化。去年有40多万人参观海尔,想要海尔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方面的全套资料,其实没有必要,我认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目标,战略的不同,其需要的企业文化也不一样。所谓企业的战略我认为是两点,第一是定位,第二是差异化。定位是什么,对于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比如说,做一个小螺丝钉也做到最专业化,如果每个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如果企业的定位不清晰,就犹如一个人似的,我的方向没有定下来,位置没有定好,就会不知道我会怎样做。同样的道理,如果我有了战略,非常明确,我就会明白下一步该怎么去做。或者说在某一领域中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没有企业文化,那么这个战略也不可能落实,所以有战略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就好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两者之间的相互相成,非常重要的。

对于自己的海尔的定位是根据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定位,在海尔98年定位即战略转移是国际化企业,成为一个世界名牌,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内圣外王,所谓内圣就是企业内部一定要有非常优秀的企业文化,所谓外王就是外面市场上一定要成为世界名牌。也就是说为了这个世界名牌而建立一个满足世界名牌要求的企业文化和一支队伍。其实要国际化,首先是人的国际化,没有人的国际化,人的素质就不会有提高,也是没有品牌的国际化。海尔就是这样做的。这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也就是说优秀的企业文化支持企业战略的实施,优秀的企业战略也必须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支持,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的这个战略也不可能落实。

第二点是企业文化与员工创新之间的关系。企业文化应该能够把创新的基因置入到员工当中去,才是真正能够让企业长盛不衰的企业文化。所有百年企业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就在于其创新的精神是长盛不衰的,非常重要的一条是企业文化象基因一样置入到企业当中去。

最根本的原因是如做不到,只能是表面的。

海尔做得还像点样的就是我们的白色家电,根据欧洲统计记录的排名,我们白色家电在国际上排名第五位,我们的目标是进入第三位。前面都是非常大的跨国大公司,我统计了一下排在我们前面的四名,平均年龄114岁。我们和它们之间有非常大的差距,这不仅仅是差在一百年,而是一百年后它们仍然在成长,仍然有竞争力。我们和他们在管理、人才、资金上都有很大的差距,也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差距。前四名中最大的是西门子155岁,最小的也有91岁,所以对我们来说,如果从第五位再上升,我们的目标是提到前三强,按他们同样的方法去做,大概再过一百年也赶不上,所以要靠创新来追,只有每个员工都来创新才能赶上去。

我们在十几年前做过一些尝试:对我们提出的一些理念,让全体员工根据自己的理解画成一些漫画,把非常复杂的概念,变成一个非常具像、非常简单的东西,来激励大家,非常有效。这个已经被日本的神弗大学做为他们的MBA教材的一个案例。让企业文化一下子全部渗入员工之中。无论什么员工,只要对企业有贡献(如一些小的改革、发明等)我们就进行奖励,因此使每个员工都想办法实现自身价值。我认为在企业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只是被管理者需要管理者给予的东西很简单――公平。再简单一些就是我干得好,你应该看得到,别人干得不好,你应该提出来。如果干得没有好、干得不好都没有人提出来,那么就会向着干得不好的方向发展的。所以,我们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创新精神。在企业里最可怕的是每个人对企业的发展都漠不关心,最重要的是每个人自觉创新,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如果员工有对工作干坏了也无所谓的的思想那么这个是没有希望的。因此创新是最重要,每个人的创新又是最重要的。

从1998年我们又推进了一步,就是对市场链的流程再造,即整个企业的管理组织完全打破,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第一篇就是论政工,从劳动分式开始到现在整个的企业的组织都是金字塔型的,一层一层的。所以从98年开始,进行了完全扁平化管理模式,每个人都在市场。这种方式作为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的管理案例,编入MBA教案,现在作为欧盟的管理案例。原因不在于我们成功了,在于对原来的管理体制的挑战,原来企业里的关系,同事间都是上下级的关系,员工要求是我的直接领导、上司对我好就可以了,满足他们人的要求就可以了。而扁平化的管理,企业员工每个人之间不仅是同事的关系更是市场的关系。其实每个人都想要体现自身价值,我们做的是在为用户市场提供价值的同时让员工实现自身价值。比如在海尔,原来的开发人员现在叫型号经理,就是原来是上级要求你开发这种产品,定下来之后设计生产,有没有销量与你无关,而现在是你来寻求市场,你可以提出你的提案,确定后生产,生产了并表明你完成了任务,而是根据市场的销量来确定利润,你根据利润来提成。也就是说你不但是与一个新产品挂在一起,而是与市场挂在一起,其实从本质上来讲,用户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产品本身,他需要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能够解决方案就可以提供他非常满意的东西,还全给你带来客源,你就获得了市场、获得了利润。有的产品,叫好不叫座,就没有市场,也就没有利润、没有收入,公司则只有借生活费给他,介但只能有6个月,如果6个月后还没有利润就只能研究别的市场,或者再找一个别的适合的工作。

如果每个人与市场不结合一起,也就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这个企业就没法生存。因为原来金字塔型的管理方式不适合了,因为原来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而在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开通,你所知道的信息,别人也都能知道,所有的信息都是对称的,只有速度致胜才能占领市场。谁能最快满足用户需求谁就抓住市场。所以把创新的基因渗入到每个员工当中去,不是口头上的形式,需要是通过市场的力量来达到的。每人每时每刻都与市场结合一起,离开市场就没有生存的余地。所以国外的企业文化概念,前提是企业中每个人是利益最大化经济,可能在中国许多人很难接受,其实就是把自身利益与市场利益结合一起。

国富论归根结底的观点为市场经济就是找到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达到利他的效果。如果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每个人都在创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处变不惊。

美国管理之父德鲁克的一句话:组织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平凡的人能够做出不平凡的事。如果让每个人直接面对市场,也就是每一个人都象老板一样,都象经营者,自己来经营他自己,来发挥他最大的创造力。我们称这个为SBU,即经营自己、经营市场。

第三点是优秀的企业文化能融合不同的文化。如果我的企业文化只是在我的企业里,非常有用,离开了这个企业或者离开了国家就没有用,这个企业文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的企业文化。

比如海尔的文化。从国际来说海尔在美国哈佛大学MBA案例中收了我们兼并青岛一个洗衣机厂,合肥的一个电视机厂。因为当时去哈佛讲课时说对我讲,你是第一个走上哈佛讲台的中国企业家,哈佛案例库有8000多个案例,海尔是第一个进入哈佛案例库的中国企业。当时我很奇怪,为什么哈佛大学对企业文化那么感兴趣?他们说十年前哈佛大学的科特尔教授,当时研究出成果:一个非常好的管理模式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结果或者在同一国家的不同企业里也会有不同的结果,原因在于各种企业的企业文化不同,这种的企业文化接受管理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象海尔在兼并青岛的洗衣机厂时,并没有注入资金等,只是派了三个人去,用海尔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救活了这个企业。合肥的电视机厂,是一个40多年的国有老企业,去了之后短时间使其从亏损状态转为赢利状态。但期间发生了很大的冲突,当时,20多人上街闹事,排斥海尔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认为海尔的管理太严,他们受不了。但现在的工资是原来有几倍,为什么干不了呢?他们说,原来工资少我可以不干活,现在工资虽然是过去的几倍,但这么严格的工作受不了。我们当时就说,这个严格要看从哪方面去看,与过去比是严格,但按照用户要求来看是非常不严格的。用户不会因为你的现在紧张、因为你受不了我们要求你严格受不了而原谅你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企业文化的碰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好事,他早晚会产生碰撞,要求大家来讨论,如果能够讨论能够统一到一个思想上来,那么我们继续干,如果统一不起来,那么我们会和平撤离。最后结果,大家明白了,还是需要这样做,因此这个厂现在还是不错的。

从国际上来讲也一样,海尔在全世界有13个工厂,在美国两种文化的碰撞,有南哈拉洲建了一个工厂,这个工厂所聘用的的员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都是当地、本土化的员工。海尔在海外的工厂,一般都是招聘当地人,与中国般的公司不太一样。一般中国在国外的企业,都派自己人去,其实自己的人出去时间长了也会变成外国人的。很多公司都是这自己人时间长了,干着干着就在外面派生一个小公司,赚钱都放在自己的小公司里,赔钱由大公司担着。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我们采取了本土化的方法,并收到了很大的效果。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有一成果:1951年日本的第一台收音机进入美国市场,经过20年后,销售量达到了1.5亿美元; 1991年海尔的第一台电冰箱进入美国市场,比日本晚了40年,但海尔用10年的时间销售量也达到了1.5亿美元,达到同样的销量,海尔少用了一半的时间。这是本土化起着重要作用,做到本土化在于理念的沟通,必须能够沟通。海尔在美国的总部在纽约,有机会去美国,可以在纽约的曼哈顿区的百老汇到看到美国标志性建筑的是海尔。这是美国的古建筑,很受保护,当时买下他时,美国时报把这事作为重要事件在主版发表,这意义不在于买楼,而是在美国的发展。

海尔在美国的贸易公司的经理就是招聘了一位美国人。当时要求海尔的产品通过他进入美国的四大连锁店。当时认为不可能,他给举例说:美国的知名品牌如GE、惠而普等用了很长时间才进入,海尔要求当年进入。我们就说,我们的思路就是要创新,如果我们用GE相同的方法,我们将永远也进不去,GE会阻拦你。我们提出我们要换一种思路,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要沟通好,具体的做法由他来想办法。他想了很多有办法,如沃而玛的总部在美国的阿根塞州,在沃而玛的总部旁边树了一个广告牌,他们的老总进出能够看到,以引起他的重视。

这个广告牌在当时还引起了纠纷:美国的一家大型建筑公司,告海尔侵犯了美国,说为什么广告牌上有“世界顶级”的字样?我们在树广告牌之前已经与当地的律师咨询,说的?quot;世界顶级之一“,没有说我们”世界顶级“。没有错,你也可以写。这是我们前期做了许多调查后,本土化的运作的一个方面。又如,在美国南卡的工厂,按照海尔的管理员工干得好、干得坏都要公布。而在美国这是行不通的,只能公布干得好的,干得不好不能公布,无法接受海尔的管理模式。但海尔要求必须有正激励与负激励并存,具体怎样表现由经理来定。这个经理也是美国人,但怎样让美国人来接受这种方式,最后,他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解决了:有玩具熊与玩具小猪来表现,干得好的发一个玩具熊,干得不好的发给他一个玩具猪,问题解决了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说明了两种文化的不同,非要以强制的方式要求对方接受是不太可能的。但采取一种方法,做到双方都能够接受。

以上是海尔的发展中的一点体会,但我认为每个企业的领导人要要不断冲刺。为什么呢?因为国外企业界有一种说法:最难的是成功了再成功一次。为什么难的不是第二次不容易成功,难的是每二次做的时候思维方式往往会用第一次成功的思维方式去处理,容易被第一次成功的思维方式所束缚。如果你以一变应万变,那么不可能成功,只能是一变再变。

海尔发展到现在,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全球化竞争,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很激烈。用海尔的话说: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每一天都认真对待,每一天都是新的。用中国古代哲人一句话来说:只要找到了路,就不会嫌路长。(完)采访记录:

他的创造就是创新,这个就是创新,另外一个人会想,这个我也会做,不是很难的事。所以每个人都来动脑子,每个人都来创新,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笔非常大的财富。现在来说,每个人从组织结构解决使每个人与市场都联系起来,每次创新都要想到用户的需求是什么,与用户的需求结合起来。如果用户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那么你的就是创新的价值,也就是人人与市场结合起来。这个创新就不是空洞的,是非常具体的。他们会想,今天的创新是什么?是不是用户的需求?所以得动脑子想一想,而不是被动的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了。

记者:昨天采访的老总谈到企业文化时说,企业文化就是一种习惯,作用是改掉我们所有人的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还有一种说法是企业好比是一座大厦,离不开钢筋、水泥,企业文化就是在建造这座大厦时渗透在其中的水。能不能请您形象地表述一下您所感知的企业文化?

对我们讲所认识的企业文化意味每一个人每天都在不断地战胜自己,每天都在挑战自我,这个企业文化是正常的。因为不管你怎么做,企业文化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也不是做出来多么好看的一个形式的东西。就是对准一个目标,你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在明确这个目标这后,每个人怎样努力达到这个目标。因为企业大的目标,分解到每个人身上,分解到每一天。这就是你要达到的,这就非常重要。但是你能把目标分解到位是非常困难的,要求你怎么去战胜他,达到他,没有创新就没法解决。

如果一个企业,他什么都做得很好,什么都不用做了,那么他就没有目标了,就象一个人一样,没有目标就没有灵魂,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如果企业没有企业文化就会象没有方向的汽车一样,在马路上乱跑乱闯。或者说有了目标没有企业文化的支持也不可能持久。

记者:对于一个新建的企业,在创业期是先建立他的企业文化还是先搞企业的经营、建设呢?

这两者是绝对不能分离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企业的创业首先是得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企业文化支持他。很简单创业初期,不管是多少人,但是需要清楚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的定位是什么?所有人都要达成共识,向着目标去做,共同向一个方向努力,形成一个合力,企业文化是把每个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如果分割开来,就麻烦了。那是把企业文化当成一个装饰性的东西,形式主义的东西,形不成真正的企业文化,与真正的企业文化离得很远。

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变化、调整、更新。不什么呢?他与你企业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一个大的战略目标,分解成你能完成的目标。应该天天提高,所以海尔的工作方式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就是说今天完成的事应该超过昨天,明天的目标就比今天高,目标不断在提高,所以你的企业文化也必须一起提高。

记者:海尔当时在什么情况下,特别注重企业文化的提高?

应该从创业开始就非常注重企业文化。当时我订的目标就要求每个人都向着这个目标努力,每个人都为他奋斗。通俗一点讲就是你的目标大家都理解了、都认同了,大家都拧成一股绳。

记者: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有什么关系?

应该是企业现在的战略完成需要靠企业文化,今后的持续发展还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应该是成为员工创新的一个基因,只要有了这个基因,不管外界发生什么变化,都会主动去应对,而不是被动。

记者: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可以称为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如果从效果来看,应该是那些百年老店的企业文化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记者:许多人说企业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在海尔的外部环境就有一种很深的感触,那么企业文化到底应该是什么呢?企业文化包括什么?

有形的东西都是有无形的东西决定的。就象老子?quot;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样,如果没有无形的就不会有有形的东西存在。有些企业有形的东西很多,很热闹,但是没有无形的东西支撑,很快就会垮掉的。

记者:哈佛把海尔的兼并两个企业作为一个案例,收入MBA案例库,为什么哈佛会对海尔的企业文化那么感兴趣?

他收入案例库的、海尔兼并的那两个企业,在案例库里是非常的差的企业,而且曾经有人拯救而没有成功的企业。海尔去了之后,没有注入资金、设备等硬件,而只是渗入了海尔的文化,使其扭亏不赢,所以他们感兴趣。我们不是用资金来喂他,而是用无形的企业文化来促使他发展。

记者:把企业文化象基因一样注入企业之中,具体您是怎样做的?

最具体的是让每个员工感受到市场压力,现在的企业麻烦最大的是企业的领导感到市场的压力非常大,而员工并没有感受到压力。企业文化不应该是孤立的,如果把市场压力穿透到每个员工身上去,每个员工一定会想办法来解决这个压力,这就需要创新,而这个创新就是企业文化最需要的。

记者:你说在海尔员工干得好,领导要看得见;干得不好的,领导也要看得见。这是很难做的,海尔是怎样做的?

由市场来评判,所有都是听市场的,市场的效果好,市场直接就给你评判了。

第四篇:张瑞敏在沃顿商学院全球论坛上的讲话

张瑞敏在沃顿商学院全球论坛上的讲话

尊敬的文森特教务长,各位校友,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非常高兴在今天这个论坛上做这个演讲,谈一下海尔的一些体会。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创新探索”。为什么要提这个呢?因为我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对所有的企业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如果大家不能够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进行创新探索,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演讲内容主要有三点:第一个,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所有的企业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生存,但是时代变迁太快,所以必须不断的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第二个,我们海尔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在互联网时代里,做了哪些创新探索;第三个,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个挑战非常危险,可以自我颠覆,但是自我颠覆不好的话可能会颠倒。我不知道我们企业到底到了什么程度,虽然我非常有信心,但是这个时代非常难以让人把握。

一、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所谓成功的企业,是因为踏准了时代的节拍,但是不可能永远踏准时代的节拍,因为我们是人,不是神。企业就像冲浪者,今天冲上这个浪尖,并不能保证明天还在浪尖上。举一个例子说,手机行业,摩托罗拉曾是手机业的老大,但它很快被诺基亚超越,原因就在于时代的变化,摩托罗拉是模拟时代的霸主,而诺基亚是抓住了数码时代的机遇。但是,诺基亚很快又被苹果所超越,因为苹果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的机遇。所以说,如果你跟不上时代,就会被淘汰,这是非常快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我觉得这会是彻底的颠覆。

有200年传统的管理也会被互联网所击碎,因为200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石是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论分工里面谈到了小作坊如何变成了现代企业。三位古典管理先驱的思想即源于此:第一位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者,生产线就源于科学管理理论;第二位是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他提出了科层制,也叫做官僚制,现在大家还在用。;第三位是法约尔,他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说到家就是企业内部各种职能的应用以适应外部的市场。

现在到了互联网时代,这些理论我认为都被颠覆了。首先第一个原因是零距离:企业和用户之间是零距离,从原来企业大规模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所以生产线要改变;第二个是去中心化: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中心,没有中心,没有领导,因此科层制也需要被改变;第三个是分布式管理,全球的资源我都可以利用,全球就是我的人力资源部。可见,这些原来的一般管理理论,在今天并不适用了,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非常非常大的变化。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原因在于这条河流流得太快,而时代就是这么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这也是为什么海尔一定要改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海尔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探索试错

马歇尔教授在十年以前到海尔去的时候,就听到我说要进行这种改变,但是他当时说如果你改变成了,你可能是全世界很好的企业,但是我认为你改变不成,因为这个颠覆的力度太大了。其实这也是我们搞了这么多年但到今天还没有搞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现在正在探索的,由于时间关系,我主要讲三点:第一个讲战略的改变,第二个讲组织结构的改变,第三个讲薪酬的改变。

第一,战略:转型为以用户为中心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过去,所有企业都是以企业自身为中心,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现在改变了,而是必须以用户为中心,我们为了适应以用户为中心,提出了现在称为“人单合一双赢理论”的战略,人就是员工,单是用户资源,把每个员工和它的用户资源连在一起。所谓“双赢”是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体现你的自身价值。这个之所以搞了好多年,难在什么地方?难就难在让员工找到他的用户。管理大师德鲁克有一句话,所有企业都要问自己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的客户是谁?第二个问题是为客户创造的价值是什么?让企业里的每一个员工找到自己的客户,难度是可想而知,这个我们做了很长时间。

现在我们把原来组织结构颠覆了,原来是金字塔式,最底层的员工上面有很多领导,很难自主做出决策。现在把他们解放了,你只要有创意,只要能找到你的用户,就可以自己来创业,最底下的员工出来之后可以自己创业。

这里讲了一个例子,我们有三个青年人,二十多岁,他们自己发现在市场里有一个机遇,就是笔记本中的游戏本,游戏本很多是发烧友,他们对游戏本有很多意见,有很多专业的要求,这个三个年轻人在网上找到了大体有3万多条意见,然后把这3万多条意见归纳成13类的问题,由此创造了一个新的游戏本。其它的资源在社会上就有,包括设计的资源、研发的资源、制造的资源,因为只要你有用户,那些人都会来给你做制造,所以他自己搞了一个商标叫“雷神”,这是比较游戏化的一个东西,资源也是社会化的,用半年的时间,从零到了现在成为游戏本这个行业里的前列。

就这三个青年人,给他们的权力是什么?第一个是决策权,第二个是用人权,第三个是分配权,就是薪酬权。这三个权力他们都有,所以他们就可以把这个做起来。现在有一些风投进来给他们投资,我们想把它完全市场化。现在有很多员工也自己出来创办公司,我们经常召开创客大会,所谓的创客大会是让社会上的风投进来,看你这个项目可以不可以。这样就相当于把原来的组织打破了。我们现在的理念叫“我的用户我创造,我的超值我分享”,如果这个员工自己找到了用户,那你自己就可以为这个用户创造价值,而创造出来的价值有你的一部分。现在我们企业叫“企业即人,人即企业”,每个创业者都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企业,这和传统的管理理论完全不一样。传统的管理理论它是三个要素,第一是管理的主体,第二个是管理的客体,第三个是管理的手段。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的客体是被管理者,管理的手段是那些管理的模式、工具,被管理者拿来管理被管理者,它是一个封闭性的系统。但是现在我把它变成开放的系统,每个人都可以出来创业,这样,原来的组织就被颠覆掉了。

第二,组织:转型为可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共同体。

原来的企业组织是串联式的,现在变成并联式的。为什么要这么改变?美国企业史学者钱德勒有一种说法非常好,他说企业的成长主要是依赖于两个变量,这两个变量决定企业的成长,第一个是战略,第二个是组织。而且他有个“从属理论”,就是战略是从属于时代,战略是根据时代的变化来设计,但是组织又根据战略的变化来变化。现在我们的战略改变了,这个组织也要进行改变,所以现在的组织从原来串联式的,从企划到设计、营销,一直到最后是用户,企划与用户之间有很多传动轮,但这些传动轮并不知道用户在哪里,这也是企业里头的中间层。还有一些社会上的中间层,比如供应商、销售商,企业也要和它去打交道。所以总而言之,是企业和用户之间连得很远,现在把企业和用户之间连在一块,其他的资源也变成为创造用户最佳需求,这就变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首先是要求资源可以无障碍进入,如果你可以进来,你必须能够创造用户资源,第二个是所有的合作方在里边,应该是利益最大化。过去企业和供应方之间是搏弈关系,比如采购材料,谁的材料便宜我用谁的,但是现在是谁能够参与我的前端设计,我就用谁的。比如钢铁厂,它也可以参与前端设计,我对我的产品非常清楚,但是用什么样的钢材我不如他清楚,他参与前端设计,可以给我提出更好的方案,这就是各方利益的最大化。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就是“不管做什么事,如果不是参与方都得到利益,这件事就不会获得成功,即便成功也不能持久”。我们把它从搏弈关系变成为合作关系,而且它不是固定的,谁做得好都可以参与过来。

改变之后,我们称为“外去中间商,内去隔热墙”,要中间商没有用了,隔热墙就是中层管理者。查尔斯.汉迪有一句话说企业里面的中间层就是一群烤熟的鹅,他们没有什么神经,他们不会把市场的情况反映进来。所以去年我们去掉1.6万人,海尔去年年初是8.6万人,去年年底变成7万人,所以去掉了18%。今年预计再去掉1万人,主要就是中间层,还有是一些业务变成智能化之后,就不需要这么多人了。

第三,薪酬:转型为与本人所创超值相联的人单酬合一。

战略和组织改变之后,能不能可持续优化,就在于薪酬。每个人薪酬是怎么来的?过去我们用的是全球比较通用的宽带薪酬,宽带薪酬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国际化大公司帮我们设计的,设计完之后,我们感到这个有很大的问题,因为宽带薪酬计算的主要是依据每个人的职位、每个人的工作岗位。换句话说,它是以工作岗位和工作时间来计算劳动报酬。现在我们变成两维点阵:一个横轴,一个纵轴,横轴是企业价值,所谓企业价值就是比较传统的,比如销售收入、利润、市场份额等等。但重要的在纵轴,纵轴我们的依据是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他的定律提出了“网络价值”的概念。网络价值的定义是什么?就是网络价值与网络规模的平方成正比。

网络规模的内容是什么?主要是两个变量,第一个是网络的节点,第二个是联网的用户,所以我们把企业所有员工都变成网络的一个节点,你这个节点就要接到市场上的用户,谁连的用户最多,谁就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就。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比如说在市场上有销售收入、利润,但是没有联网的用户,呢么这个销售收入和利润都不能成立。这一个质的改变,每个人都必须联到市场的用户。

更重要的是原来传统360度考评,这是很多国际化大公司普遍都在用的,你的上级、下级、同事都来考核你,但是我认为这个到了中国是完全没有用,为什么?因为中国讲关系。比如他跟张三说“我给你打的分是很高的”,那张三肯定给我打很高的分,互相串通起来。360度关系没有用,现在我们变成用户直接考核。过去我们360度考核也有一个很大的班子,但是我觉得这是事倍功半。现在是用户考核,用户说你好你就好。比如我们提出来个“按约送达,超时免单”,比如规定7点钟给你送,如果超过7点给你送的货,就不要钱了。这个钱谁出?谁造成的责任谁出,这个体系自动的就很好运转起来了。我们去年送了78万笔的货,但索赔的只有58笔,不到万分之一,整个体系就运作起来了。现在我们提出来,如果用户有点赞你可以受到加奖,如果用户对你提出投诉,你就要受到批评。战略、组织和薪酬完了之后,目标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企业的三化:第一个是企业平台化,第二个是员工创客化,第三个是用户个性化。

第一,企业平台化。企业原来是什么?原来企业就是管控,管理和控制。现在的企业变成一个平台。对平台的定义非常多,我认同的是“平台是快速配置资源的框架”,所谓的平台是很多的资源可以马上进到这个平台上来,其实就是变成一个生态圈,可以自循环的生态圈,这个生态圈其实是开放的。说起来企业平台化,就是企业从原来封闭的变成开放的生态圈,你就可以整合全球的资源来完成你的目标。

第二,员工创客化。原来从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主动的创业者,这个和原来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三,用户个性化。用户的个性化,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用户不是去购物,而是在购物,不是到商场去购物,而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购物。但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是一个中心了,他可以成为一个发布者,可以把购物体验在第一时间为全球直播,那你就必须以他为中心。所以用户个性化是满足每个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最后就是从哲学角度上来讲,就像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康德那句话说的非常好,他说无论是谁,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时间,你本人和所有的人,都不能把你本人和所有的人当成工具,因为人自身就是目的。所以其实比方流水线是把人当成工具,现在就要真正以人为目的。

三、创新探索中需直面的悖论

美国《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前一些日子到海尔去作了一个演讲,我和他作了一个探讨,他说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企业就像到了高峰一样,你必须抛弃你原来的思路,落到了谷底,然后再爬到互联网这个新的高峰。但是我认为这个很难,为什么呢?比如说海尔,如果我落到谷底,现在差不多300亿销售收入,如果我到了谷底,那些工人开工资都没办法,我不能这个企业全部不要了,新开张。但我如果不这么做,只是维持原来的局面,修修补补,我又爬不到互联网那个高峰。所以我们现在做的叫边破边立,破一部分,立一部分,然后整个的企业结构改变。

我们希望变成一个生态系统,就是刚才所讲的,比方说每个员工都在创业,他就好像是一棵树,很多很多树就变成了森林。这个森林里头,可能今天有生的,明天有死的,总体上来看,这个森林是生生不息的。刚才和文森特教务长在交谈的时候我说到,中国企业跟美国企业最大的不同,是美国有创业机制,而中国的创业机制有很大的问题,但是美国的创业机制它总归是有企业生就有企业死,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的企业也是做到这一步,最后变成一个生态系统。

最后,我用3100年前的中国《易经》里头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倾否,而非否倾。倾否,先否后喜。”否的意思就是封闭、闭塞,所谓倾否,就是说自我改变封闭的状态,变成开放的状态。而非否倾,否就是封闭了,封闭到最后就把自己给窒息了,封闭到最后就是死亡。所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自我颠覆,最后的结果是先否后喜:一开始是封闭的局面、闭塞的局面,但是经过很艰苦的工作,最后达到了欣喜的局面,达到了成功的局面。最后,我也希望我们所有的企业在互联网时代都能先否后喜,都能自我颠覆成功,谢谢。

第五篇:图文: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演讲

张瑞敏(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贵宾,大家上午好!

刚才听了三位领导的讲话之后,我想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谈一下关于自主创新的问题。我想主要是通过三点体现我想说的主题,自主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第一,自主创新的紧迫性。第二,企业的时代性。第三,海尔在自主创新的探索。因为时间关系,我想主要把思路说一下。

企业和国家一样,国家现在需要转型,企业更需要转型,对于我们来讲,我想我们国家新中国建立60年以来,我想大概前30年以政治为中心,后30年以经济为中心,也就是说前30年老百姓关注的是党票,后30年老百姓关注的是钞票,现在国家发展模式要转型,就要转到社会建设上来,也就是转移到民生上来,转到有尊严的生活上来。企业也是一样,前30年,我想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后30年中国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但是没有中国自己创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我们的管理大部分是学习了国外的管理方法,还说不上是管理模式,比方全面质量管理和六西格玛管理,我们需要有一个转型,就海尔来讲我们提出三转,从外部环境来讲,从传统经济向互联网经济转变,到企业就应该是转型,所谓转型就是要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如果再具体到员工就应该是转化,应该转化到员工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上级的指令来完成任务,而是应该主动地发现用户需求,创造用户需求,创造市场,应该是一个创新的主体。

所以,由此我想就应该体现出第二点,企业的时代性。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是时代的产物,也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比方说海尔,海尔就是一个改革开放的产物,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海尔的存在,我想有很多企业也是抓住了这些机遇发展起来的。但是,如果你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你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说我们每个都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颠覆自己传统的观念,比方互联网时代,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挑战,第一就是营销的碎片化。过去是营销是整体的,现在是碎片的。需求是个性化的,不再是出来一个产品,流行什么产品大家跟着走,每个人有自己的个性化需求。首先用户观念的颠覆,不应该生产产品再来找用户,而是先找到用户再生产产品,但是现在找用户和过去传统写一个用户调查表完全不同了,必须在互联网上和用户进行充分的沟通,在网上用户要参与你的前端设计,否则的话你的产品还是没人要的,用户观念的颠覆需要我们从前端就开始。

另外就是营销观念的颠覆。也就是说从卖产品到卖服务,换句话说从过去我们习惯的广告促销变成网络营销、口碑营销,过去我们有一个观念叫做一个用户觉得你这个产品好,会向25个亲属、朋友宣传,但是现在互联网一个人对你的不满,就可能导致品牌遭到极大的损害,这种案例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我自己觉得应该改变一个观念,过去回款是销售的终结,现在应该改变为回款是销售的开始。我们每个企业过去拿回款来,这件事就算结束了,但是现在拿回款来,这个销售才刚刚开始。因为什么呢?拿回款意味着有了一个用户信息,这个用户信息对你就是一个资源,你就应该不断地跟踪和开发这个用户的资源,否则的话只能限于打价格战,不可能知道用户真正新的需求是什么,因为他的需求是随时在变化的。

上一周我到欧洲考察我们的市场,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欧洲世界非常著名的家电品牌,有的品牌不重视互联网,或者对互联网不太习惯,还是延用过去传统模式,所以当地的人就告诉我,这些品牌已经开始被欧洲的年轻人所忽略,他们的品牌忠诚的用户还是原来老的用户,如果说普遍都要上网的话,就会失去所有的用户群。所以我们整个营销模式都应该是改变的。

应该改变制造的观念。过去叫大规模制造,现在我们改变为颠覆为大规模订制,大规模订制和大规模制造是不一样的,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制造,大规模制造只要根据订单可以实现低成本,但是不可能创有一个品牌,这是作为世界的加工厂还是作为世界的创牌中心非常重要的分水岭。

由此有一个体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不完全是一回事,我们不可以混淆起来,对于企业来讲需要获得的是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可以获取用户资源的能力,如果我有了这个能力,我就可以获取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而不是反过来。比方说,戴尔我有了直销模式,我可以获取核心技术。IBM没有获取用户资源,有很高的研发技术,最后还是把它卖给了联想。像亚马逊,我颠覆了原来传统实体店的模式,我用网上营销,因此产生了电子书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互联网时代就是轻公司和轻资产,如果你能抓住互联网的时机,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

第三,海尔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探索。因为是用户是个性化的需求,因此必须把每一个员工变成直接面对用户,让每一个员工成为一个自主创新体,德鲁克有一句话二十一世纪的企业应该是每一个员工都是自己的CEO,也就是说应该自主做出决策。因此我们就把组织结构做了调整,全世界的组织结构大概都是正三角,最高领导在上面,一层层下来,员工在最下面,最底层的员工是直接面对用户的,现在把正三角变成倒三角,员工直接面对用户,做出创新,领导的任务是支持和提供员工资源,让他实现这个创新。去年在佛罗里达和IBM前总裁郭士纳做了探讨,原来就想搞倒三角,但是有很多因素没有搞成,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和创新。这样做了之后带来一个变化,企业原来有三张表,企业有一个三张表,企业原来有一个损益表,员工有一个损益表,企业可能是盈利,员工对不盈利负责,对亏损负责。美国会计协会和我们探讨一年多的时间,而且要求我们参加几次国际研讨会,他认为美国管理会计,企业主要是两个会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管理会计是未来的会计,财务会计是过去的会计,美国的管理会计已经到了很难突破的瓶颈,海尔这种创新思路可能会带来管理会计一个新的突破,为什么?原来我们受到国内外很多的质疑,这个做法很好,但是不可能实现,因为不可能突破科斯定律,企业的组成就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每一个人有一张表就是加大了交易成本,现在的互联网恰恰可以做到每个人都有一张表,我可以在天南海北,我都可以给你发一个短信,在网上和你联系,我告诉你每天的损益,这完全可以做得到。因此,就颠覆了过去科斯定律。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一个机制的保障,我认为所有的模式的创新,最后能不能成立,能不能稳定,并能不能持久,必须有一个机制。机制理论设计之父哈维茨,0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机制框架的建立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是参与约束,所谓参与约束就是你是不是自愿参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叫自愿参与,人民公社敲锣我也不想上工,我也会磨洋工,这个机制一变,这是我自己的地,我一定会自己做。我们自己内部也根据这个设立了人单合一双赢的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市场目标,过去企业有一个问题,下达目标的时候领导想下达高目标,下面想要低目标,这是一个博弈。现在我们设计一个机制叫A、B、C竞争目标,这个机制设计的结果,每个人都会抢大目标,因为对他有利,他不想抢也不行。第二个条件叫做激励相容约束。在自愿参与之后,必须自愿保证完成这个目标。我抢了一个高目标,但是我自愿完成,为什么要自愿完成呢?要设立一个机制。所以我们就过去会有博弈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是现在我设立这个机制,你自己和自己博弈,什么意思呢?每个人都想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无可非议,但是我设计了一个必须先要创造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你想得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你必须先交给我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我们叫三条,缴企业利润,挣够市场费用,市场费用过去可以报销,现在不可以,在损益表是不是亏损,如果亏损这个费用自己埋单,不想出去住高级宾馆,能挣出来就住,挣不出来不要住。自负盈亏,超利分成。这是很复杂的体系,我说得很简单。像国外很著名的商学院跟踪我们很长时间,这恰恰应该是互联网时代管理创新很重要的内容。

我最后想说的是,这么做了之后,可以使企业真正有竞争力。欧洲透视经过全球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我们是全球白电的第一品牌,有很多的竞争力指标很高,我们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我们提出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我在市场上不打价格战,要货马上提供给你,你不要货我不会存货,不断货不压货,这个指标现在达到了我们的库存包括在途是五天,我看了中国企业平均水平大概是几十天,我们只有它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另外一个指标是CCC,现金运营周期,我们已经达到负十天,中国企业平均要达到正的很多天,正负之间的差异,正的多少天,正的天数越多意味着银行贷款越多,负的天数越多意味着我的自有资金不但没有贷款,变成我很大的自有资金,十天不是最高的指标,最高的指标是戴尔,最高的时候曾经达到负30天,所以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说如果你真正是企业有了非常强的竞争力,任何危机都能对付过去。所以,去年1月1号温总理到海尔视察时,我给他表达意思是说,按现在不是说要过冬,对海尔来讲一定要学会冬泳,这些指标变成冬泳的指标。

最后又回到这个问题,自主创新,我非常欣赏加里。哈默有一本非常有名的书——《管理大未来》,在这本书有一句话我非常欣赏,人类束缚在地球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人类的创新力。只要我们有创新力,我们一定会战胜一切困难,我想最后就用这句话来说,弘扬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立新功。

下载张瑞敏在首届中国创新发展论坛的演讲-2014.6.27(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瑞敏在首届中国创新发展论坛的演讲-2014.6.27(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秘密武器"创新"记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

    秘密武器"创新"记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 张瑞敏介绍张瑞敏,1949年1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市,中国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现任海尔集团总裁、海尔集团党委书记、党的......

    互联网时代的海尔管理模式创新——张瑞敏

    互联网时代的海尔管理模式创新 海尔现在进行的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模式创新已经持续探索十年多时间,现在已经初步显现一些成果,但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非常完善的体系,还需要持续创......

    海尔CEO张瑞敏在日本亚洲的未来论坛上的讲话

    海尔CEO张瑞敏在日本“亚洲的未来论坛”上的讲话 今天,我想通过海尔的发展来说明两点 一、中国的家电市场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变化很快的市场;二、中国的企业和在中国的外国企......

    浅谈张瑞敏为何总是无法进入中国百富榜

    SINCEN-TECH.COMCHINAGUZHU.NET8818418.cnYDYYWZ.COM 浅谈张瑞敏为何总是无法进入中国百富榜11日,2013年胡润中国百富榜在北京发布,这是胡润研究院第15次为中国顶级富豪排座次......

    2008中国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论坛”

    “2008中国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论坛”在京召开2008年12月18日至19日,由科技部主办的“2008中国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部......

    首届“创新发展论坛——学先进、争先进”心得体会

    首届“创新发展论坛——学先进、争先进”心得体会 2012年2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总行举行的首届“创新发展论坛——学先进、争先进”的学习讨论。在这个论坛中先后有几位同志进......

    思想汇报—首届创新中国论坛(2010.11.5)(五篇范例)

    思想汇报——首届创新中国论坛敬爱的党组织:10月30日,以“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议题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论坛由中国高等科......

    张维迎在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二届年会演讲

    张维迎在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二届年会演讲:没有邓小平保护吴英了——转来源: 戚泽明·Issac的日志我们知道最近一个很有影响的案子,就是吴英案。她向11位亲友集资7亿资金,被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