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如何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时间:2019-05-12 07:2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当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如何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当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如何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第一篇:在当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如何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摘 要: 现代全国各个高校院校的人事管理正在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如何适应管理模式的转变,需要切实提高人事管理人员的素质,文章就有关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对日后的管理工作有些帮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素质提高

引言

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人事管理部门正在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当代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将发生变化,将从过去的依靠指令计划、行政命令等行政手段转变为主要借助于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间接管理,科学管人,依法管人。人事管理行为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由经验型、依靠政策型转变为依靠法律管理的科学型、现代化管理型。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注重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以及管理体制的合理化,注重人才竞争机制运行的活力和人事管理机构、人力资源开发部门的效率。新的管理模式,需要有新的管理者,或者说作为人事部门需要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本文结合笔者在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就如何适应人力资源管理转变,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人事管理者)素质进行探讨。

一、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的总体要求

1.人力资源管理的总趋势是以人为本,本着认识人、尊重人、开发人、激励人的观念,把人看成是一种重要资源来管理,当作一种资本来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是选人、育人、用人、留人,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是调动各类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必须运用劳动法规和劳动合同来规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协调处理单位的劳资纠纷,从而求得人与事相适应,达到事得其人,人适其事,人尽其才,事竟其功的目的。

2.人力资源管理的这种变化与角色的扮演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基本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必须有过硬的人格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基本的工作能力,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一定的人事工作经验等方面。我们要适应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就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要求人力管理者要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其人格品质应包括政治修养与职业道德两方面的内容。

1.政治修养一般包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员工服务的精神,时刻以单位的利益为重,不为个人或小团队谋私利;有先进的理论素养和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上、政治上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敢于同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事业心强,有朝气、有胆识,勇于探索,锐意改革;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优良的思想作风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谦虚谨慎,公道正派,作风民主,平易近人。

2.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热爱自己职业。关爱员工、敬重领导;责任心强,认真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事无巨细,事事重要,事事都是责任;业务精益求精,时时、事事寻求合理化;具有探索、创新、团结、协调、服从、自律、健康等现代意识;树立诚信观念。诚信乃做人做事之本。

三、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广博的知识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其知识结构应是具有基础知识、相关知识、专业知识三个组成部分。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数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历史学等知识属于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工作中,显示不出有多大作用,但是在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管理方式的使用方面,却是自觉不自觉地可以应用到工作中去,这些基础知识需要了解。劳动法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国家的有关文件规定属于专业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的突出特点就是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因此,对经济法学、劳动法学需要精通,而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以及国家的相关文件政策是我们人力资源管理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的知识,是我们需要熟练掌握的,工作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我们掌握和运用的专业知识多少。

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体现在各个不同的企事业单位之中,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专业分工,要切实把工作做好,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单位的专业知识,熟悉生产流程,进行岗位科学分析。因此,单位的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属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另外,现在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计算机知识属于相关知识,我们必须熟练应用。

四、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主要是“管理观念”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强调提高员工的素质与能力,管理观念的转变。指导思想的转变:由“对工作负责”,“对上级负责”到“对工作的人负责”;管理方法的转变:由“教你如何”,到“叫你如何”,再到“引导你如何”;管理手段的转变:由管理者的“中心指挥”

变为“中心导向”;管理组织的转变:由下属的“参与管理”到“共同肩负责任”;管理职能的转变:由“组织、控制、指挥、协调”到“育才为中心,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管理环境的转变:由“简单”、“缓慢”到“复杂”、“多变”;管理者自我意识的转变:由“上级比下级高明”到“下级的具体专长和具体能力应高于上级”;管理内容的转变:由“简单的任务完成”到“建设高情感的管理场所”;管理目标的转变:由追求“一般”到追求“卓越”。

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是现代的价值观的核心,在人才使用中就要用其所长:用人所长,容其所短,把人才放在最能充分显示其才能的岗位上,智者尽其谋,勇者尽其力;用其所愿:在服从工作需要和服从分配的前提下,尽可能与个人的意愿、兴趣、特长结合,力求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相统一;用当其时:珍惜人才的使用年限和最佳年龄。打破论资排辈、求全、平衡、照顾的束缚,大胆破格破例录用辈分小、资质好的青年人才。

五、作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

仅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是否能胜任此工作,还必须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基本工作能力要包括写作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

1.写作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基本任务,人力资源部门的规章制度、文书通告等大多出自人力资源管理者之手。所以写作能力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基本功。符合人力资源工作要求的文字写作本身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2.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组织能力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过程中计划、组织、安排、协调等方面的活动能力。日常工作要有计划性、周密性、协调性。

3.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表达能力是指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善于与人交流永远都是人事主管必备的素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观察能力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对周围的人和事从人力资源管理者角度予以审视、分析、判断的能力。

4.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有时是多变,因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也成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人力资源管理者在遇到突发性的问题并着手解决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

六、结束语

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我们需要按照上述的要求,在人格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基本的工作能力,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一定的人事工作经验等方面切实提高自身素质,以便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物[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9.[2]赵曙明著.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二篇: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下

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下)

曾捷英

三、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设计

1.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模式设计策略。在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中,从人力资源供应方到需求方,人力资源可以看成是一种在供应链中流通的特殊“产品”,与物流供应链相比,产品类型相对单一,所以在设计人力资源供应链时选择基于产品的策略。当然,也可以根据人力资源类型的不同对供应链给予相应调整,如企业校园招聘和招聘中高层人员会选择不同的供应链方式。在选择人力资源供应链节点时,也要借鉴成本核算策略,优化供应链成本。

2.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模式设计步骤。根据上述策略,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设计可以归纳为8个步骤:(1)分析和确认人力资源需求。(2)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供应链设计的阻力。(3)针对前两步的问题提出人力资源供应链设计的必要性。(4)提出人力资源供应链设计的目标,注重将所需的人才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上,并控制成本与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5)提出供应链的基本框架。(6)分析和评价人力资源供应链设计的可能性。(7)设计人力资源供应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人力资源供应方的选择、人力资源培训和分配制度、人才库的建立和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等。(8)检验和调整人力资源供应链。

3.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模式主体工作流程。本文所分析的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流程,主体包括人力资源供应方、人力资源部门和人力资源需求方。其中,人力资源供应方主要涉及到高校、人才网、其他人才中介以及企业内部,这部分的功能是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人才;人力资源部门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企业,这部分的功能是进行人力资源采购、培训以及分配;人力资源需求方是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也包括人力资源部,这部分是人力资源的使用方。

四、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主要研究环节

1.供应链供给研究。(1)企业人力资源预测方法。人力资源预测是指在对企业战略和经营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人力资源状况的预测。人力资源预测一般分为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最常见的预测方法有经验预测法、现状规划法、回归分析法、专家讨论法、定员法等,这些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人力资源预测类型,被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2)人力资源供应链下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人力资源供应方管理指企业基于战略考虑,不断开发、选择和保持人力资源供应方和代理商,以拓宽人才招聘渠道,并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各类供应商保持双赢的、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保证企业所需人力资源得到稳定、可靠供应的系列活动。这里提出的人力资源供应方一般包括高校、人才招聘网站、中介公司以及人才交流中心等,同时还包括企业内部建立的人才中心。

如果将人力资源也看成一种产品的话,人力资源供应链的供应商选择的基本内容和供应链管理并没有什么不同。供应链管理下对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程序一般为:对供应商的质量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对样品和品质进行初步评审:到生产场地进行技术调研;询价议价;签订采购合同并建立档案;每年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并就结果进行反馈。

2.供应链分销管理。供应链管理中的分销管理相当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才流动部分,即员工的培训、内部的提拔、个人发展规划、员工的具体职责关系等,也是员工在进入公司后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中去的过程。根据供应链分销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原理,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下人力资源分销系统的设计主要有:分析部门需要、确定分销网络目标、设计分销网络方案、评估分销方案。

3.供应链人才库管理。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控制问题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要有效缓解供需矛盾,尽可能均匀地保持生产,都必须保持一定库存,但库存过多又会占用大量资金,所以企业要将库存保存在合理的范围内。借鉴这一原理,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就形成了人才库。

由于人力资源的独特性,人才库的管理要比库存管理复杂得多,除了招聘成本、培训成本、管理成本等一系列成本外,最大的风险和难题在于人才库的人才有更大的跳槽可能性。另外,如何合理安排储备人才也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4.供应链信息系统。信息共享是实现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高效运作是建立在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节点上各个部门之间信息传递和共享基础之上的。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信息系统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还包括企业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目的就是将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层次和业务的信息及时进行沟通和共享。

在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系统中,人力资源部和人才中心根据企业战略和经营状况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进行人力资源预测,按照各用人部门的要求向人力资源供应方招聘人才,对人才进行内部配置,并订出协议规范各自权限和责任,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流的沟通和交换存在于系统的每个环节。

5.供应链效益评估。在本文中,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总成本包含供应商成本和企业成本两部分,暂时不包括人才的家庭教育成本和社会成本。其中供应商成本包括管理成本、财务成本和机会成本;企业成本包括招聘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财务成本、机会成本以及培训成本等后续成本。

建立人力资源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要根据企业的整体战略确定人力资源战略,这对于供应链运作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根据人力资源战略就可以确定供应链的属性、方式和内在资源的配置;分析客户需求,进行准确的人力资源预测;确定绩效评价指标:与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共同协商并建立供应链指标体系:根据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对供应链进行动态的绩效评价并及时对结果进行有效反馈。

绩效指标的选择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大类。财务类指标依然是评价供应链绩效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交易成本、招聘成本、管理成本和培训成本等各种成本;非财务类指标是争议的焦点,一般较有共识的指标有人才满意度、及时性、合作满意度等。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评价方法有平衡计分卡法(Balanced Score Card,BSC)和层次分析法(AHP)。

6.供应链风险管理。供应链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在供应链应用中的一个特例,本文所指的是对人力资源在供应链流通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使得企业实际收益以及人力资源利用率与预期发生偏差的大小和可能性进行识别和度量,并运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控制风险。

人力资源供应链风险形成的原因有两类: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1)外部原因。主要包括各种不可抗力、政策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社会信用机制的缺失。

(2)内部原因。主要包括信息、制度和利益分配方面的不确定性。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目标包括损失前的风险预警和损失后的管理目标。风险管理基本环节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处理以及风险监控与反馈。

五、总结

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较新的研究课题,它将供应链管理模式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开拓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领域,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创新。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可以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得到进一步优化,使企业能以最小的人力资源成本及时、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更好地服务顾客,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还可以使人力资源供应方获益并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人力资源供应行业的发展壮大又可以为人才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金融危机造成就业困难的今天,减少失业率就具有更大的意义和作用;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源供应方时和科研院校建立各种合作关系,有利于完善高校的素质教育,使人才培养更符合企业的需要;对个人而言,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培训机会等现实或潜在的经济回报,有效提高个人素质。

本文中所讨论的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是以企业为核心,再加上人力资源供应方,供应链管理中的制造商和客户都在企业内部,这是微观意义上的人力资源供应链,宏观意义上的人力资源供应链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配置,从教育体制到人才分配再到社会保障,这是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供应链,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只是其中的一个单位,一个很小的环节。

来源:《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第1期

第三篇:提高学院办公室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

提高学院办公室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摘要:学院办公室作为学校管理的基层单位,是学院工作的窗口。办公室管理人员的水平决定着办公室管理工作的水平。本文详细分析了提高学院办公室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

一般地讲,办公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越高,则办公室管理工作的质量也越高,相反的,则越低,可以说,办公室管理人员的水平决定着办公室管理工作的水平。但目前高校办公室因为种种原因还存在着一些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办公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就成为当前高校办公室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学院办公室管理人员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学习意识,提高个人修养

学习是接受新事物的重要途径,事业要发展、素质要提高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修养,以适应事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一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办公室人员要具备辨别政治是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熟悉现阶段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还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二要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具备很强的依法行政观念和较强的依法行政能力。办公室是综合部门,不仅要自己学法、懂法,而且要督促其他部门依法办事,提高整个单位的依法行政水平。三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除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外,还要会熟练地使用和操作办公自动化系统,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和实践经验积累。四要完善知识结构。既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熟悉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既要有干好办公室工作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等相关知识;既要了解当前国际问题和世界格局,又要了解国情,了解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符合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办公室工作需要大家的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吃苦耐劳,只有树立了埋头苦干、不计名利、甘于寂寞和奉献精神,才能从事业中找到支撑点、获得成就感。

二、提高服务意识,注重服务的主动性

办公室作为贯彻领导决策、反馈群众意见、综合协调内外、督促检查工作的中枢机构。服务意识是每一位工作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在具体的工作中首先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要立足于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围绕中心工作,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计划性,凡事想的远一点,谋的深一点,既想领导之所想,更要想领导之未想,为领导决策提供素材。二要逐步实现由事务型服务向政务型服务转变。通过办文、办会、办事这三个重点环节,为领导把好工作程序关、文件质量关和依法行政关。要牢固树立为改革服务、为发展的思想,强化创新意识,发扬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想问题、谋思路,不但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要在求真务实和创造性的执行中解决问题。

三、提高协调能力,确保政令畅通

综合协调能力的高低是办公室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综合协调贯穿于办公室工作的各个方面,这个作用发挥的好不好,关系到工作能否高效运转。办公室工作是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要按照各级领导的意图和要求思考、筹划、安排和处理问题,协调各方面关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更要协助领导抓工作部署,抓科学决策,抓工作落实,同领导保持一致,确保政令畅通。做好协调工作,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全局、熟悉教学规律,按程序办事,提高办事效率,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创新。围绕本单位工作重点,既要按部就班,踏实工作,又要未雨绸缪,献计献策。在重大问题的处理上,要增强敏锐性,发挥“主心骨”作用。重大会议、重大活动的安排上,要不断提高工作计划性,做到长计划,短安排,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办公室工作无小事,既要严

谨细致地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又要努力防止和克服求稳怕变、求稳怕乱的思想,以创新的精神,深入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努力拓宽新思路。

四、树立协作意识,形成管理团队

办公室工作好坏,体现着人员间配合与协调与否,只有经常进行沟通、主动配合,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干,才能做到同舟共济,形成合力,体现整体形象,发挥整体优势,增强整体战斗力。在管理上要推行人性化管理,其目的就是通过最大限度发挥个体作用,形成整体活力,更好的推进工作。为此,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认识。一要挖掘潜能。办公室工作具有特殊性和较强的专业性,从人员文化素质、年龄结构、身体条件、办事能力、性格特点上分析各有不同。坚持以人为本、推行人性化管理,就是通过认真了解每一个人的想法,掌握每一个人的特点,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使每一个岗位人员个体作用得以充分展示和发挥,促进工作不断创新。二要激发活力。办公室是服务、协调的综合机构,涉及的事务纷繁复杂,从事的工作枯燥繁琐。唯有在办公室采取“人性”的方式方法强化管理,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才能让每一个人爱岗敬业,愉快的工作,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三要推进工作。管理的目的在于优化,在于更好。一个服务优、效率高、运转正常的办公室,能够充分体现人员水平、展现整体形象、密切干群关系、担负起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办公室推行人性化管理,要充分尊重个人,积极引导个人在集体中充分发挥能力,努力为推进办公室各项工作,塑造良好形象,坚持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五、开展培训活动,提高业务素质

从单位来讲,要加强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一是积极派出办公室管理人员参加相关的培训班等;二是单位内部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办公室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班,请富有经验的老办公室管理人员讲述一些办公室管理工作中常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或让大家相互讨论、进行交流;三是鼓励办公室管理人员从事专业学术研究并经常和外界保持联系,多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学术交流活动,开阔视野,将办公室管理工作做好。

六、树理信息意识,适应时代要求

信息是领导的“耳目”,积极收集和报送各种信息资料,为领导及时了解和掌握情况,做出科学决策提供较好的服务。在认真研究形势、钻研业务的基础上,快捷、及时、有针对性地,对领导关注的重点问题、事关大局的重要情况、重要的社情民意,重大突发性事件,做出反应,准确反馈信息。信息工作是在认真总结经验,主动查找不足中进行的,要针对领导决策之所需,站在全局的高度,多方面、多层次对问题进行研究,广开思路,收集信息,使其尽量全面地反映工作的复杂性与迅变性。真实性是信息的生命,要实事求是,喜忧兼报。要加强对信息的宏观综合,提炼出有参谋、咨询、决策价值的高质量信息。要善于发现新信息,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抢占先机,为领导正确判断形势,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参考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笑.办公室主管实用手册[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2.高文潮.新形势下高校教学基层单位办公室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3):225.3.朱月华.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6,(1):127~129.4.许春林.浅论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及提高——以办公室管理人员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8)191.

第四篇:互联网时代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

互联网时代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转变

【摘要:】虽然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尚处在初级阶段,按照自然的成长模式我们离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人力资源还有一段距离要走。但是互联网的到来让这段距离变的没有了意义。因为随着互联网的推广与深入,世界已经因为互联网而改变。企业也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调整自己姿态,所以再纠缠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等到必然是被淘汰。而面对互联网这个未知的家伙,所有的企业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是生存还是被淘汰就看在互联网的环境里能否长久适应下去。【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从互联网走进生活和社会,就开始出现很多关于互联网的认识,有人说互联网是一种思维,有人说它是工具,但彭剑锋教授认为它是一个时代。而这个时代正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改变着一切。互联网让沟通实现了无障碍。人与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可以减少很多企业内部的矛盾与冲突、降低管控与交易成本,减少内耗。

在说互联网对这个时代的重要性及如何应对前。在这里我们还是得先说一下企业人力管理资源对企业的重要性,在商品进入商场进行竞争之前,其实双方企业的人才就已经在各自的科研室内进行着彼此都看不到的竞争,但这竞争却实实在在的存在,所以商品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属于人才的竞争,而谁能在人力资源上抢的先机,那谁在未来的竞争中就掌握了先机。所以人力资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企业未来道路的长短。

在我们迎接到来的互联网时代前,先回首看看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一、在管理内容上,以事为中心;

二、在管理形式上,属于静态管理;

三、在管理方式上,采取制度控制和物质刺激;

四、在管理策略上,侧重于近期或当前的人事工作,就事论事,缺乏长远,属于战术性管理;

五、管理技术上,按规章制度办事,机械且呆板;

六、管理体制上是被动反应型的;

七、管理手段上是以人工为主的单一管理手段;

八、管理层次上,只自上而下的执行部门,参与决策的机会少。

从这些模式上来看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粗、大、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会给企业带来风险,而企业对于这中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其实没有太多办法。若想完全根治这些问题首先要打破现有的企业运行模式,这显然是一般正在运行的企业无法忍受的,其次外在的环境也不允许,在追求效率和时间的今天是不会给企业很多时间让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企业的正常运行也会麻痹顶层对人力资源问题神经。传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主要措施也只有在招聘流程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在企业内部制定出完善的员工制度;建立开发的绩效考核系统;建立健全酬薪制度和体系;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契约来约束双方的行为;建立人才储备库、签订担保协议、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等等。

这些措施在面对当时的问题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但如果仅凭经验就借用到互联网时代可就要犯错误了。要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就要看看互联网首先改变了什么。

互联网改变了原来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人与社会交流协作的方式[1]。人与人、与社会、与组织的交流成本变得非常之低,成本不再是阻碍交流的条件,一切因为各种各样的交流开始。互联网使得信息对称和透明,让传统的暗箱操作和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来获取利益的盈利模式再也没法生存下去。取而代之就是尊重客户的价值和尊重人力资源的价值,以此来重新获利的盈利模式,互联其实是让人更尊重人,这个时代更突显人的价值。从金字塔式、命令式的协同方式到自动交互协同,流程化、团队化会变得更重要。人与岗位之间、人与人之间在以组合交互的方式进行劳动方式和合作方式的创新,它可能是围绕客户的一个问题、围绕客户的价值创造来形成不同的团队,打破部门界限和岗位职责界限,管理也相应地要转变为流程管理和团队管理。如果说传统是一个金字塔形状的组织形式,那互联网时代就是一个大平台网状的组织形式,在个平台之上,人可以直面组织表达自己的诉求和价值主张。人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期望的时候,企业为了生存就不得不围绕消费者转,生活在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又岂能幸免。

首先在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内容上由事转变到人身上,而这以转变将是牵一发动全身。组织形式不再是原来的链条形式,而是现在的网状的平面形式,人力资源管理所管理的不再是一样样的事情,而是具体一个一个的人。所以人力资源从招聘开始就不再是大范围的招收,而是针对网状节点的每一个位置去招聘适合的对象,这个适合是要求应聘者有很好的自我管控和适应能力,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走上他所在的节点发挥他的作用。所以在网状平台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不再是原来静态状况,每时每刻都可以向客户展现企业的动态也可以每时每刻想企业反馈客户的诉求,此时如果还是一味的用原来的制度去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那么将只会适得其反,即限制了人力资源的动态,也阻碍或者延迟了向企业反馈客户的诉求,这样是不利于创新,没有创新企业的路也不可能长远。在重视企业发展的时候要注意人,注意人的时候注意创新,不管这个创新是大还是小,微创新也可能是大贡献。互联网时代,实际上是人的一场革命,这种革命是人的能力的革命、人的价值创造的革命,即人的价值创造能力和效益能够放大,一个小人物就能够撬动大事业、创造大价值。因此许多企业家讲,互联网时代要更关注企业的“小人物”。小人物也能大创造、大贡献的时代,什么叫核心人才?核心人才的定义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谁是核心人才?它的定义和理念都发生变化了,在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时就要看到这些变化。每个企业都非常重视自己的人力资源招聘,但光重视是不够的,怎么能有智慧的创造条件引导人才的加入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才是企业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在招聘后人力资源管理还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培训,而这个培训不在是原来事无巨细的培训,而是要针对每个人在节点上的工作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更重要的一点是培训的忠诚度,从组织忠诚到职业忠诚和专业忠诚。现在老板最困惑的是流动性太大了,所以老板都试图通过文化来解决价值观的认同问题、凝聚力的问题。但也必须认识到,这个时代不再强调组织忠诚了,而要更强调职业忠诚和专业忠诚。培训的另一个目的是让每个人自己培训自己,自己介绍自己的工作,将培训转变成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这样让每个人明白在整个网状的平台里中心将失去作用,每个人都是中心,也都不是中心。核心人才非核心。组织内出现了去中心化、去核心化的趋势。互联网改变了人与组织的关系,改变了人与组织的力量对比。个体借助于组织平台,其价值创造能量和效能被极度放大。组织与个人关系不再是简单依附与绝对服从关系,在网状价值结构中,CEO 不再是组织的唯一指挥命令中心,或者说没有首席指挥官,CEO只是一个象征的存在,犹如蜂巢中的蜂王,每一个成员都高度自治、自主经营。组织不再界定核心员工,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关键作用[2]。正如张瑞敏在海尔所倡导的“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员工自主经营”就是基于互联网的组织管理思维。同时,组织的话语权在互联网时代是分散的,过去组织的话语权在上,是自上而下的单一的话语权链,但在互联网时代谁最接近客户,谁最接近企业价值最终变现的环节,谁就拥有话语权,谁就可能成为组织的核心。比如现在微软放弃员工分级制,认为任何层级的人将来都可以变成组织运行的中心,都可以变成组织的资源调配中心;在华为倡导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小米科技提出的合伙人组织,扁平化管理,去KPI驱动,强调员工自主责任驱动。海尔提出的人单合一、自主经营模式,就是所谓的去中心化与员工自主化经营的具体体现。

员工的内在潜能激发与有效激励,是人力资源效能提升的动力源泉。有效激励也将产生出人意料的结果,而在处在现在的平台人力资源管理靠物质的刺激的作用就没有原来那么有效,有效的激励首先应该做到的是理解他们的需要,也算是对企业组织有些什么样的期望,他们需要在工作中实现他们的目标。换句话说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的起点是明白每个人的需要,在根据企业情况制定特定的管理政策,方便在每个人完成目标时得到的就其是想要的,这也算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肯定。此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必须重新审视对人的肯定,对人的肯定将更能激发潜力和热情,原来的预防风险现在也需要转变成以疏导为主的方式。随着新生代员工日益成为人力资源主体,传统的薪酬激励方式难以满足员工的期望要求,难以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及价值创造能量。如激励手段太过单一,激励过程缺乏员工的互动参与,绩效考核滞后导致激励不及时、激励失效以及无法吸引、保留人才等。将员工激励体系由周期激励变为全面认可激励,是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的有效途径。认可激励是指全面承认员工对组织的价值贡献及工作努力,及时对员工的努力与贡献给予特别关注、认可或奖赏,从而激励员工开发潜能、创造高绩效。

互联网一方面使员工的需求和价值诉求的表达更快捷、更全面、更丰富,另一方面,移动互联也使企业对员工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可以做到更及时、更全面[3]。因此,互联网时代呼唤全面认可激励,并且也为全面认可激励的实施提供了技术基础。企业可以通过移动互联让组织对员工的绩效认可与激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员工所做的一切有利于组织发展、有利于客户价值及自身成长的行为都可以得到即时认可和激励。全面认可激励可给组织带来良好的组织氛围、更高的绩效产出,提高员工对组织的满意度,为员工提供优秀的企业社交网络平台,实现激励措施的多元化与长期化,提升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参与互动精神,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协作、关爱和共享,维护员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有利于公司文化和制度的落实和推进。

网络时代人力资源员工招聘、培训、沟通、绩效考核与传统人事管理有很大不同。在网络时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做到:个人被尊重,知识转为资本,效率得到提高,企业更富有竞争力,工作将采用许多新的设计,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管理的重点是知识性管理。只有经营知识、经营人才,才能充分体验“人的价值高于一切的理念”。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最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外很多大型企业愈加注重人才的培养与任用。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已远远超过了资本和土地。而留住人才,让人力资本得到最大发挥是重中之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人力资源部在企业中的位置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全球化所带来的分工细化的影响已是大势所趋。伴随着人力资源部角色的转换,人力资源部的很多事务性工作逐渐外包给服务供应商。,节省了成本减轻了压力。更多的企业开始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放开权利让员工做企业的真正主人。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实施时间有价证券为其他企业起到了良好带头作用,也为人力资源管理开创了新的篇章。伴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进入了新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彭剑锋 华夏基石·《洞察.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10大新思维》 2014.8.18 [2] 张晓琳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研究》2014.07 [3] 赵曙明.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全球视野与本土经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第五篇:基于文化差异下的中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摘 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而中国和日本同处于东方儒家文化背景之下,两者有着一定的文化共性,各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却大相径庭。因此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中日企业,进而得出两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差异比较,希望对建立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比研究

一、东西方文化对中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

1.儒家文化的影响

管理扎根于文化之上,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本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日两国同处于儒家文化背景之下,因此两国在企业管理中不可避免地体现出了东亚国家企业几乎都具有的共性的东西。也就是说,中日两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都有儒家文化的缩影和沉淀。

各国企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加剧,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力资源才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而这正是儒家思想中“以人为本”的体现。在万事和为先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影响之下,中日企业都比较注重员工的感情方面,同时在工作中倡导互相礼让,让员工觉得工作环境像家庭一样舒适。其中日企中“企业内工会”制度更是将这一思想进一步发挥。同样的,儒家文化更是注重人际关系,中日企业在这上面也是花费大量的精力和物力,使良好的人际关系变成两国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等。当然,东方文化带来的不仅有积极影响,还有消极影响。比如儒家提倡的平均主义使得中国企业忽略员工个人差异,导致在薪酬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等级不清倾向,导致激励效果低下;“血脉人情”使得企业在用人方面多存在裙带关系,公司亲缘阶级治理混乱;日企贯彻发挥人性的理念,给员工从生理和心理上造成双重压力,出现“过劳死”现象等。

2.西方文化的影响

19世纪中期,中国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逐渐从封闭的壳子里向外看世界;与此同时,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了一场学习西方的变革运动,然而两者结局却大不相同。在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之后,日本社会很多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内开明的政治家终于意识到靠传统的儒家文化理念根本无法再继续下去,如果想要发展和强大还要吸取西方文化。由于生存环境的限制,日本民族对外来文化采取的态度是实际性和功利性,大胆地对外来文化进行改造,使之“日本化”。同样的,日本式管理自然也是东西方文化精神和管理思想结合的产物,严格沉闷的管理被赋予人性,使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得以高度协调,并且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居于世界管理的领先地位。而在中国,由于上层统治者的盲目自封,一时爆发的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文化大量进入中国,但作为一个长期受儒家文化滋养的国家,西方文化的影响力被大大削弱,错过了西方文化价值观冲击全球的大浪潮。

二、中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对比

1.中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差异比较

(1)劳动用工制度不同。在日企中,“公司是永远的”,这也就意味着终身雇佣制是其雇佣制度的核心。终身雇佣制使得企业成为职工的终身劳动场所,不仅使员工有了安全感,还产生了归属意识,将职工自己的命运和企业命运相联系起来,进而形成了命运共同体。中国企业的雇佣制度尽管与终身雇佣制有所相似,但与职工产生更大联系的反而是国家,国家为员工的就业负责。员工通过企业文化教育,被强行认可从而对企业产生的依赖。

(2)员工培训制度不同。日本管理者认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利益大得无穷”,在日本企业中,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都需要接受培训教育。值得注意的是,日式培训多从员工的自我需要出发,首先满足个人期望,其次再考虑企业利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企业在员工心目中的地位,为企业培养了一批甘愿为工作“献身”职工。而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还处于发展阶段。企业过于看中培训之后所能得到的短期利益,不愿意长期投资,只要少数员工可以得到重点培训的机会。

(3)激励措施不同。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尊重人,承认职工对企业的贡献,这种意识使管理者始终注重保持并提高职工的士气,以此助于企业经营。比如年功序列工资的产生就是为了避免员工因为利益产生分歧;企业公会的存在则提供了劳资双方一个和谈的机会。由此看来,日企通过精神激励措施来使员工保持对企业的绝对忠诚。目前中国企业的激励大部分力量在物质激励上,还把工资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这种措施只能让职工得到心理上短暂的满足,长此以往只会助长职工加薪的欲望,又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从文化层面分析中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差异

客观来说,促使两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形成差异的因素有环境,历史等,但仅从文化层面来分析,大抵是因为日本在引进中国儒家文化的同时,又进行了必要性的改造,并且吸收了大量西方管理思想,使之更加适合本国的发展要求。而作为曾经孕育儒家文化的中国,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其对中国人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行为方式乃至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而又历久弥深的。这也在一定程度导致了文化的影响良莠不齐,尽管长期受到优秀文化浸润,但糟粕仍不可避免地给民族带来了侵蚀。所以,正负对冲的结果就是积极学习的日本吸收了大量优秀文化并且领先中国。

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一直强调“人本位”、“顺天应物”,也正因为此,中国人有很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依附感。而“贵和尚中”的同时也决定了中国文化里乐天知足,不尚进取的追求。儒家文化的负面因素导致了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宗法与利益相结合的企业文化,集权与行政并行,特权主义横行,忽视效率,缺乏创新等。尤其是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期,封闭与保守意识浓厚,导致中国文化成分单一,不能且不肯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实行改革开放才得以改善,但这之前的不利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与之相比,日本则选择了对外广采博取的做法,不仅保留了民族趋同性,吸取了世界先进有用的文化,并成功将之本土化。在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实用文化之后,日企形成了“企业即人”的管理模式,使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战后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腾飞。

三、基于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的启示

1.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劣势简述

凡事有好有坏,不管多优秀的管理模式,其本身还是存在着缺陷。首先,日本模式具有高成本性。为了维持组织间的人际关系以及保持雇员的忠诚度,日企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比如福利费用,聚餐费用等。这仅仅是有形成本,除此之外,人们还需要在人际交往上花费大量时间,并且这种约定成俗的人际交往方式还会对社会和下一代进行影响。其次,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不仅在振兴日本经济中功不可没,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大家的标准就是把最低限度的工作完成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之下,员工可以快速加薪,且不需要有压力和负责任。这样就导致企业机构冗余,效率低下。在“经济泡沫”的掩盖之下,这些隐患被当做视而不见;一旦美好的幻象破灭,存在的隐患就会让企业被衰退的浪潮带走。还有,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有保守性,弹性不足。日本模式实行的基础是员工对组织的忠诚,而这种基础一直是稳固的。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日本人本身保守的特点,再加上管理模式本身强大的惯性作用更强化了这点,导致时间越长,改革的阻力越大。

2.对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启示

(1)健全用人制度,明确员工责任。目前中国的国情并不允许我国企业实行终身雇佣的制度,因此企业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又要保持灵活的用人机制,使人才的引进、使用规范化,使员工职责分工条理化、明确化,确保员工都清楚自己的权利义务。“萝卜加大棒”的制度管理永远不会落时,严格管理和温情手段的双重实行可以确保员工得到教育,同时关心员工生活质量,满足个人发展期望和需求可以培养忠心,提高职业能力。

(2)重视职工培训和内部人才培养。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通过加强培训来提高技能,使员工参与更多的管理,把目光放在长远利益上。在企业需要人才的时候,也可以更快地实现内部提拔,避免外部招聘消耗的人力物力。

(3)建立完善的薪酬与激励机制。薪酬工资制度的制定要与员工职位特点及绩效相互联系,以此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工作,即便企业面临激烈竞争也可以凭借内部实力立于不败之地。在激励政策上,我们应该在充分利用物质奖励提高员工积极性的基础上重视精神激励的辅助作用。只有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员工才可以追求更高的需求。

下载在当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如何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当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如何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首钢京唐:e-HR下的集约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首钢京唐 e-HR下的集约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 “我们人力资源部各专业都是1比8000的概念”,这是部长介绍时经常用到的一句话。仅用1名专员在1天内完成8000多人的工资管理,如......

    扁平化管理模式下的集团管理对策

    扁平化管理模式下的集团管理对策对于贸易型集团公司,随着经营规模、经营范围的扩大,垂直型的管理模式受到管理幅度有限的限制,扁平化管理模式开始大行其道。这一管理模式的特点......

    关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人力资源差异化管理浅析

    关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 ——人力资源差异化管理浅析 Zhangjs68[摘要:二十一世纪,人力资源已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总结人力资源差异化管理的特征,并......

    人本管理下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人本管理下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可以被管理者运用产生经济效益和实现管理目标的体力、智力与心力等人力因素的总和及其形成基础,包括知识、技能、......

    人力资源会计下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人力资源会计(HRA)是会计学一个崭新的分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的是将企业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和外界有关人士使用。人力资源会计是在......

    在创新理念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探索分析

    在创新理念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探索分析【摘要】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力日益加大,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就必须创建新的管理模式,以求得发展。本文将通......

    项目管理下的代建合同

    甲方:浙江省××厅 乙方:中国××公司 为顺利实现××年美术馆建成开馆的目标,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有效保证工程进度、质量、安全和投资效益,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根据国家建设部《......

    供应链管理背景下的库存管理模式(精选5篇)

    服装制造业库存管理在生产管理的研究与应用 班级:10管信A1 学号:104841084 姓名:余炜 【摘要】针对服装制造业中库存管理的问题, 必须从整个供应链整体出发优化库存, 探索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