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编制管理与人才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07:59: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行编制管理与人才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行编制管理与人才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思考》。

第一篇:实行编制管理与人才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思考

实行编制管理与人才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思考

机关事业单位确定科学合理的人员比例,实行人员结构管理,不但是保证工作效率和精干人员编制的必要条件,而且是现代编制管理的基础性内容。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机构编制往往采取凭经验、靠比较、由领导决策的管理办法。这种办法只关注编制总额,而没有把编制数分配到具体岗位,对各岗位人员应具备的资格条件也没有明确规定,结果多数单位的领导职数、行政、工勤人员配得过多、过滥,出现了滥竽充数、小而全,人员膨胀、效率低下的现象。

一是“既超编,又缺人”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逐步实施,机关进人一是实行考选制,二是提拔使用领导干部。由于各种原因超职数配备的领导干部严重挤占了一般干部编制,从而造成“官多兵少”、“十羊九牧”的现象。同样由于近几年严把机关入口,企业效益差等原因,致使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军转干部、退伍军人等大量统配人员千方百计涌入事业单位。随着事业的发展和专业技术工作的增强,便产生了非专业人员富余与专业人员奇缺之间的矛盾,既增加了人头经费,又出现了忙闲不均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地挫伤了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

二是混岗现象严重。由于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结构和所需人员的资格条件没有具体规定,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混岗现象十分严重。机关中“以工代干”、非专业人员在业务岗位上顶岗工作的问题,终未得到彻底解决。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和实行人员结构管理制度,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一方面,仅人员结构就包含职务结构、业务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等,涉及的面比较广。另一方面,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不合理的人员结构已成为一种社会“痼疾”,对其进行调整,则必须有良好的客观环境和渐变的过程。因此,必须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人员结构的调整和管理工作,既要积极开展,又要采取可行措施,稳步推进。

一、把好“入口关”,遏制人员结构不合理事态的继续发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严格控制增设机构、增加人员编制的指示精神,坚决抑制人员编制的盲目增长。要防止非专业人员挤占专业人员编制,计划外用工混岗等现象的再发生,为人员结构的调整和管理工作创造一个较好的客观环境。

二、抓紧编制标准的制定和编制立法工作。为了解决编制工作中无章可循的问题,要抓紧制定各类编制标准,使编制工作和人员结构的确定更加科学、规范、统一。一些重要的编制规章,包括确定人员结构标准,都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体现和保证,对违反编制法规、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未按人员结构比例配置人员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三、制定配套政策,实现人员结构管理的程序化。合理的人员结构是通过制定人员结构标准,按岗位需求调配人员、调整人员等一系列工作来实现的。所以,我们必须统一目标,使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既有章可循,又循序渐进,形成由编制部门制定编制标准,组织、人事、劳动等调配部门按岗位和人员资格条件进行调配,按岗位职责和实绩考核、评聘干部,按岗

位和尽职尽责程度确定工资标准,按需求培养人才。保证各项工作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使单位的人员结构在诸多工作的有机结合作用下,自然趋于合理。

四、搞好人员结构的动态管理。合理的人员结构是动态平衡结构,随着岗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按照合理——不合理——再合理的过程反复循环,从而达到逐渐适应和不断完善。因此,人员结构的调整和管理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应抓住每一次有利时机,适时合理地进行调整。同时,强化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人员结构的调整和管理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工作,只靠编制部门的自身努力是不行的,必须充分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局面。要鼓励各单位做好人员结构调整工作。要制定相应政策,增强单位的自我管理机制,把人员结构管理变为自觉行动

第二篇: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思考

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思考

——以武汉1+8城市圈为例

赵志龙,江培龙

(咸宁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咸宁 4371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而可持续发展又要求我们处理好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所以我们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将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和生态环境状况的综合分析,强调了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结合关系,并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特点,给出了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生态环境、武汉城市圈

引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导致资源枯竭、环境退化、珍稀物种灭绝等一序列问题。这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新的机遇。“两型社会”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切入点,将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推进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将9个城市发展成为具有内在联动机制的一体化经济圈,真正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带。关键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必要性

1.1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两型社会”即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它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切入点,将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推进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城市圈经济系统在经济发展中更多地考虑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并着重考虑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产业结构的调整的目的是将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使国民经济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两型社会在建设中必然要求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传统的经济系统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独立的经济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现代环境经济学在传统经济系统的基础上将生态环境包容进来,把生态环境看作整个经济——环境大系统的一部分。生态环境被看作可以提供各种服务的一种财产。这种财产的特殊性在于,它提供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生存支持系统。在现代经济——环境大系统中,只有与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特征相适应,并发挥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优势的产业结构才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与市场竞争力。如果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么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就拥有优越的生境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物质基础。从而使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升级,并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有利的影响。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且不断恶化,那么产业结构调整将缺乏生态环境的生存支持,产业结构也将难以被优化升级,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建设两型社会必然要求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从而,使得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步入现代经济——环境大系统的良性发展之中。1.2 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可持续发展从社会属性的角度可以定义为,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署、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布的 《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将其定义为“在生存不超出维系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存品质。”

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定义为,皮尔斯(Pearce)和沃福德(Warford)1993年在《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只有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就考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在规划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如果能考虑到有效地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那么就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很好的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真正地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可以避免我们再走“先污染,后治理”这条老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保护生态环境主要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自然的生存和生活环境。若能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那么不但能为我们当代人提供一个舒适、自然的生存和生活环境,也能给下一代留下一片纯洁的天,给他们一个自然而非人工的生活环境,这也是我们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强调“可持续”,然后才是“发展”也就是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生活环境和自然资源,更要考虑我们子子孙孙的生活环境和自然资源。因而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不能以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畸形增长。

1.3 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国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却是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问题以及自然资源的枯竭。我们要求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发展,但不能只看到“快速”“稳定”而忽视“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要求我们应将经济的发展引入一个良性的轨道之中,既注重经济的发展,也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如果一个国家的环境问题突出、自然资源被开发殆尽。那么其经济就不能算是“健康”了,而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模式。将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就可以有效地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若是我们在发展之初就考虑环境问题,那么在调整产业结构的时候就能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同时也可以避免在发展经济之后又花费大量的资金去处理环境和资源问题(见表1)。

表1 武汉市2001—2006年环境污染治理资金一览表(单位:万元)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4784.8 41729.4 47201.4 67276 68199 84320.2 如果在产业结构调整之时就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那就可以省去后续巨额的治污资金、积累更多的资金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践证明只有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有效的将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才能最终实现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地发展。

武汉城市圈内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2.1城市圈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2007年武汉城市圈,湖北省与国家的三大产业比重分别是11.5:44.6:43.9,14.9:43.0:42.1,11.7:49.2:39.1。武汉城市圈的第二产业比重相对偏低(如 表 1),与全国相比低4.6个百分点。说明武汉城市圈第二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工业化水平较低。武汉城市圈内部工业的数量、规模有待大幅度扩展,其工业的技术含量、管理水平以及质量效益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圈内的钢铁、有色、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等行业又均系耗能和污染大户,正加剧着城市圈的环境恶化。在农业方面黄冈、咸宁、孝感、天门、潜江等农业大市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粗放型农业。农业科技水平低下,机械化水平低,长期按照传统农业耕作模式发展农业,加剧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表1

2007年武汉城市圈三大产业比重(单位:亿元,%)

湖北省 武汉城市圈 武汉 黄石 鄂州 孝感 黄冈 咸宁 仙桃 潜江 天门 地区生 产总值 9230.68 5556.74 3141.5 466.68 208.71 480.79 473.74 286.81 190.4 156.63 151.48

第一产业 1378 640.25 129.15 37.52 32.02 109.14 150.35 68.43 40.28 33.36 40

第二产业 3966.68 2476.8 1440 247.62 108.29 190.87 157.38 119.86 85.96 70.44 56.38

第三产业 3886 2439.69 1572.35 181.54 68.4 180.78 166.01 98.52 64.16 52.83 55.1

比重 14.9 :43.0: 42.1 11.5 :44.6: 43.9 4.1 :45.8:50.0 8.0: 53.1 :38.9 15.3 :51.9 :32.8 24.6 :39.2 :36.3 31.7 :33.2 :35.0 23.9 :41.8 :34.4 21.2 :45.1 :33.7 21.3 :45.0 :33.7 26.4 :37.2 :36.4 武汉城市圈第二产业偏低,其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达到1:2.5,工业结构偏重(如 表2)。并且大多数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还处于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工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生产率较低,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均较大。

表2:武汉城市圈2004年轻、重工业产值(单位:亿元)

城市 武汉 黄石 鄂州 孝感 黄冈 咸宁 仙桃 天门 潜江 合计 全省

总计 1679.46 316.92 147.4 194.27 112.56 109.07 94.59 39.59 118.36 2812.22 4960.25

轻工业 377.97 30.43 22.07 83.9 52.76 47.96 73.63 20.21 28.48 737.41 1180.07

重工业 1301.49 286.49 125.33 110.37 59.8 61.1 20.95 19.37 89.88 2074.78 3780.17 如黄石的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为8.0:53.1:38.9.其第二产业高出城市圈和全省平均水平6.5和10.9个百分点。由于黄石的铁矿资源丰富,因而其铁矿开采,有色金属冶炼,水泥等工业发展较快,但在开采矿产的时候,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水资源的污染以及矿区空气环境的污染也是相当严重的。

2.2 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增长

2007年武汉城市圈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63亩,比全国年均水平1.59亩少0.96亩,而且还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的0.8亩的最低警戒线,其耕地面积的减少制约了当地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为解决这一矛盾,力主使农业向优质、高效、高产(三高)方向发展,由过去的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转变。另一方面,这也将导致城市的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将会导致土地价格上涨,房地产市场形成泡沫经济,导致本地市场混乱。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迫使周围的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大量涌向城市,加重城市的就业压力,造成城市治安不稳。

污染企业对大气、水、土壤所造成的污染,会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粮食的质量差、产量低、最终导致农民的收入降低,进而导致城乡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导致当地的投资环境状况较差,不利于为外商投资和其工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影响也很大,生态环境被破坏,污染严重均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最终也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的发展就会越来越缺乏自然基础的支撑,原本一些有特色的产业也会逐步丧失其发展的比较优势条件,甚至出现生存危机。可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和前提。一定区域的经济系统是以生态环境为物质基础和母体:也可以说经济结构与生态结构共同交织,组合成了生态经济大系统。而生态经济系统的核心问题就是生态与经济的协调与持续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建议

3.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旅游业、科技产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可以逐步改变武汉城市圈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比重中偏重的现象,并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与优化升级。当然,武汉城市圈在这方面已有显著成就。2007年武汉城市圈金融机构实现各项存款余额7389.97亿元,占全省比重的66.6﹪。实现旅游总收入为370.36亿元,占全省比重的57.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27.03亿元,占全省比重的72.8﹪。

武汉市科教综合实力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居第三位。武汉东湖地区是我国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第二大智力聚集区,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力较强,所以应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现代工业,并可充分利用其黄鹤楼,东湖等国家著名风景区发展旅游业。

农业大市黄冈则应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精加工业等农业科技产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同时,可充分利用其麻城、红安、罗田等县市的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利用其教育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教育产业。

而咸宁则可利用其拥有国内首座内陆核电站的优势,大力发展输电,配电产业,同时可利用温泉,溶洞等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利用其桂花之乡、苎麻之乡、楠竹之乡的影响力大力发展桂花香精等农业科技产业,兴建水稻高产示范园等一批农业科技项目,使自身成为武汉市的“后花园” 3.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针对传统经济发展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性污染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是通过生态规划和设计,资源循环利用,使不同的企业群体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达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实现以清洁生产和绿色工业为导向的新型经济形态。其以区域内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为基础,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统筹规划区域的总体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

与传统经济由资源——产品——污染的发展模式不同的是循环经济采用的是资源——产品——资源的发展模式。在这个方面,武汉城市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着力注意科技水平的提高,做好科技与产业的相结合。开展区域间产业协作,促使经济向循环经济发展,促使城市圈经济可持续发展。如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沼气池,以家养的畜禽的粪便和厕所为基础,排到沼气池后,利用沼气发电做饭,沼渣作肥料施给地里的作物,再用作物供给家禽的饲养,以及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开展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在武汉城市圈内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等。

3.3 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生态与经济,生产与环保持续协调发展

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一序列活动的总称。环保产业在国际上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对环保产业的狭义理解是终端控制,即在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产品和服务,广义的理解则包括生产中的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产品的回收、安全处置与再利用等,是对产品从“生”到“死”的绿色全程呵护。

2008年, 中国环境保护中央财政支出达1040.3亿元,占中央财政支出总额的2.9%,相比2007年增长33%,当年完成预算101.2%。同时,我国环境保护项目申报立项发展迅速,截至2008年7月18日,我国政府已批准立项环保项目1443个,其中260个项目已在联合国注册成功,注册项目位居世界第二。预计在“十一五”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1.1万亿元。

武汉城市圈可利用国家对环保产业的大力扶持政策和现有的环保产业及技术在环保产品的研发和环境监测上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扶持新兴的环保咨询业发展,推动环境信息业的起步与发展,同时,大步提升环保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环保产业高速发展,改变武汉城市圈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偏重的不合理产业结构比重,为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提供一种示范产业。如在武汉城市圈内火电厂较多,可以发展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重点发展湿气脱硫工艺等。

参考文献

[1]施祖麟.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8 [2]李克国,魏国印,张宝安,等.环境经济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6 [3]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2008[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6 [4]王关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的思考.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J].2004,25(3): [5]张燕.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9 [6]张帆,李东.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二版)[M].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

[7]中国环境报 环境要闻[J]2009.3.10

[8]2008年---2009年中国环保产业研究咨询报告[J]华研报告网2009

第三篇:培养乡土人才与"双向培养"相结合(范文模版)

文章标题:培养乡土人才与“双向培养”相结合

培养乡土人才与“双向培养”相结合促进党建工作和人才工作有机结合**州委组织部人才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要注重从各类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和培养党的各级干部,把更多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的各级组织中来。”这是对人才工作和党

建工作密切联系的深刻阐述,也是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州按照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提倡的“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为党员,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的要求,提出“把人才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人才,在优秀党员人才中培养使用干部”,促进了人才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全州各级党组织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一、突出重点,积极吸纳优秀人才入党

不断将社会各界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内,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州以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不断创新党员发展工作的思路,扩大工作覆盖面和发展对象的视野,在重点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同时,加大了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高知识群体、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的力度,不断壮大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积极吸纳人才队伍中的优秀分子入党。一是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把一线业务、技术骨干,农村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重点,加强启发和引导,把成长成熟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为党员。二是坚持和完善共青团组织向党组织“推优”制度,发挥共青团的作用,培养和扩大青年党员队伍。2004年全州经过“推优”发展的党员有652人,大大增强了党员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三是建立党外人才联系制度,要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联系优秀党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有针对性地做好培养引导工作,把社会各阶层的优秀人才凝聚到党组织的周围,一时不能培养成党员的,也逐步将其培养成党的外围组织(如共青团、工会等)的成员。

经过不懈努力,**州党员发展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党员队伍结构有了明显改善,党组织活力明显增强。2004年全州共发展党员5118名,其中:中专以上文化2090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40.8%;35岁以下党员3822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74.7%;生产一线4277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83.6%;发展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170人,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1129人,其中中高级职务190人。全州高中以上学历的党员占党员总数的40.96,比上年提高了1.70个百分点,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党员人数明显上升,共有14306名,占党员总数的15.52,比上年提高了1.97个百分点。

二、提高素质,努力把党员培养成人才

**州在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提高党员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党员和人才“德才兼备”的共同要求,加强党员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把党员培养成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1、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成才意识。全州各级党组织认真组织党员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活动,通过集中轮训、组织研讨班、举办报告会等形式,把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研读辅导资料与专题研讨结合起来,使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有了普遍提高。认真落实先进性教育“七个一”的学习要求,全州参加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14903名党员认真学习了必读篇目和理论文章,始终做到“扎实学理论,努力办实事”。通过深入广泛地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全州广大党员对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进一步明确,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追求成才的愿望空前高涨,为民服务的意识深入人心,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2、提高党员为民服务的本领和能力,培养各类人才。一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把农村党员培养成实用乡土人才。按照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要求,州委组织部于2004年年初下发了《关于对全州农村党员干部和致富带头人进行培训的通知》,要求各县按照《2003一2007年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素质教育工程”的安排意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落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重点围绕州委提出的“3个20万”计划开展培训。着重教会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1—2门实用技术,特别是本村土特产品生产、管理技术和营销技能,使他们掌握初步的经济管理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新知识,具备致富本领;对农村致富带头人、致富能人、农技示范户和外出务工者,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知识培训,提高其生产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围绕“农村党员要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农村党员发展经济要有新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要有新形象”这一主题,2004年全州共投入工程培训经费30余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314期,培训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致富带头人2万余名。通过培训,使农村党员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明白人”,成为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实用人才。二是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理念,把党员干部培养成“靠得住、有本事”的党政人才。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各大专院校(学校)培训主阵地的作用,开展学历教育和长短期理论培训。2004年州县两级共举办各类干部培训班148期,培训10094人。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还举办了乡镇组织员培训班,对131名乡镇组织员和有关人员进行了党务知识培训。结合村级换届新进班子成员增加的实际,去年全州各县还对村“两委”干部进行了一遍以上的轮训。同时,注重加强党政干部的实践锻炼,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培养造就人才。结合实施“云岭先锋”工程、贯彻《农村工作手册》和扶贫开发工作,**州去年从州直部门选派了107名党员干部到102个脱贫奔小康示范村担任扶贫工作队员和党建联络员、指导员,全州从县、乡机关和站所共选派了2556名干部到村委会任党总支副书记、主任助理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员。在农村和社区无职务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工作,23190名农村无职务党员认岗履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加强学习与实践,培养专业技术、企业经营管理、高技能党员人才。采取举办各类培训班,选派外出跟班实习及挂职锻炼,邀请专家学者讲学帮带,鼓励参加学历深造等措施,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者、高技能人员的培养,要求党员要带头讲学习、精业务,要做技术上的领军人、营销上的排头兵,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年多来,全州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组织广泛开展了党员挂牌上岗、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活动,广大党员在业务一线赶学比超、奋发工作,以过硬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态度,树立了党员的良好形象,全州上下呈现出党员争做人才的可喜势头。

三、在优秀党员人才中培养使用干部

善于集聚各类优秀人才,并加强对优秀党内人才的培养,使他们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担当重任,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是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州一向注重党内人才的培养使用,采取了扎实有效的措施促进该项工作的开展。一是抓好优秀党员干部的培训,每年举办领导干部培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理论骨干培训班等多种长短期培训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意识,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复杂局势和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二是抓好优秀党员干部的实践锻炼,每年选送副科级以上优秀党政干部到上海等发达地区挂职学习和考察培训,到艰苦地区下派锻炼。三是注重选拔任用优秀党员人才担任领导职务,每年提拔担任副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干部中党员占了绝对比重。采取设置专职党务领导职务,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办法,鼓励党员人才脱颖而出。四是选“能人”进村级班子,在村级换届中,打破地域和身份界限,通过“公选”和“两推一选”等途径,把4781名致富带头人、经济能人选进村“两委”班子,能人占村“两委”班子成员总数的70以上,其中担任党总支(党委)书记的有619人,担任村主任的539人,党总支(党委)书记与主任“一户挑”的426人;898名村委会主任中,党员共有797名,占88.8。

把人才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人才,在优秀党员人才中培养使用干部,**州找到了党员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有力的结合点,促进了全州党建工作和人才工作的开展。通过双向培养,使大多数党员都成为人才,使大多数人才都在党内,使大多数党内人才得以才尽其用,有利于增强党组织吸引力和战斗力,有利于树立党的良好形象,有利于把更多党外人才凝聚到党的周围,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的执政地位稳如磐石。

《培养乡土人才与“双向培养”相结合》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培养乡土人才与“双向培养”相结合。

第四篇:社区加强人才编制管理计划

社区加强人才编制管理计划

社区加强人才编制管理计划

全区人事和机构编制工作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保障民生这条主线,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加快两大升级、实现三大转变”工作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中心区和“生活品质新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人事公共服务。

一、以打造人才高地为导向,更好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要继续向重人才、重服务、重创新、重社会效益转变,体现“人才为本、民生为先”理念,切实发挥人事部门的职能作用,全

面深化大学生创业就业“123工程”。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根据《区度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引进宏观指导,积极引进中心区建设紧缺人才。继续举办好第六届“创业在”系列人才招聘会,组织我区企事业单位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招聘会。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结合本区实际,创新机制,拓宽渠道,着力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海外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好“市大学生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分园”,以“两园”为平台,集聚人才,积极吸引人才入驻创业。以“浙江一流,全国示范”为目标,着力打造有规模、有质量、有成果的赛博创业工场,为大学生创业搭建新平台。通过到国内高校聚集地巡回推介、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多种方式,力争2年内赛博创业工场引进大学生创业企业700家。

加大人才使用和培养力度。继续深入实施“136”人才工程,切实加强人才培养和使用,积极向省“151”、市“131” ”人

才工程推荐优秀专技人才。开展“136”人才“师徒结对”活动,增强人才引领、辐射作用。实施“百名大学生村官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培训,大力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快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步伐,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力争取得一批创新成果,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做好我区首届杰出人才奖评选工作,大力宣传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先进典型,进一步营造“四个尊重”的良好氛围。开展“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奖”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奖”评选活动,推进大学生、留学人员的创业。组织“136”人才代表进行健康体检、外出考察学习,开展生日、节日等慰问,真情服务人才。

二、以制度和能力建设为主线,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提升能力为核心,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适应科学发

展要求的公务员队伍。

强化公务员规范化管理。认真学习贯彻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依法加强公务员规范管理。稳妥做好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入轨工作。进一步做好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和大学生“村官”、社工的招录工作。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深入贯彻《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带薪年休假制度实施的督促、检查工作。

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抓好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业务培训、在职培训工作。深入实施公务员培训学分制管理办法,充分利用干部学习新干线,积极开展公务员网上培训和考试工作。继续开展新录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初任培训和下基层、重点工程锻炼活动,努力提高新录用人员综合素质。

加强公务员考核。不断完善公务员考核办法,逐步建立以业绩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公

务员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热情。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继续组织好优秀公务员疗休养活动。

三、以提升发展软环境为目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

按照总体规划、分类管理、综合配套的原则,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确保改革整体推进、相互衔接。

稳步推进机构改革。根据省市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结合我区实际,对相关部门“三定”方案进行重新调整、拟定,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切实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做好机构保障工作。协助相关部门切实做好我区国有民办学校体制调整等工作。

稳慎做好收入分配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不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工作,积极稳妥做好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

工资实施工作。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和要求,科学合理地实施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和岗位设置工作。

加强机构编制管理。进一步推进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机构编制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加强和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人员招聘工作,规范编外用工。认真做好事业单位法人网上登记工作。

四、以社会需求为方向,打造人才人事公共服务品牌

加快职能转变,强化公共服务意识,拓展公共服务内涵,建立起运转协调、务实高效的人事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营造服务优中求优、工作精益求精的氛围,提升人事公共服务能力。

创强人才人事服务品牌。继续开展“人才人事服务月”活动,不断强化送政策、送服务、送信息“三送”主题,打造人才人事服务优质公共品牌。继续开展人事政务公开、留学人员和大学生服务、人事培训考试、人事政策咨询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创新人才人事服务载体。以建设好“大学生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为抓手,构筑创业服务新体系,优化创业公共服务,深化大学生和留学人员创业工作。延伸服务触角,拓展人事代理业务,扩大人事代理范围,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加强人才网建设,及时发布区内企业招考招聘信息和应届高校毕业生到档情况,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便利服务。

创优人才人事服务品质。认真做好军转安置工作,健全完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继续做好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的解困稳定工作。加强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督促各单位把退休干部“两项待遇”落到实处,指导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开展好活动。加强人事争议仲裁工作,规范人事仲裁行为。加强信访维稳工作以及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工作的办理,积极打造“和谐人事”。

五、以加强自身建设为根本,树立人才人事工作新形象http://

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和引导机关行政行为,用规范化的管理来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党和人民信赖的人事干部队伍。

提高干部能力建设。加强理论学习。继续坚持“每周学习日”,进一步创新学习方式,开展人事干部“每月一讲”活动,交流科室业务工作。继续举办全区人才人事干部培训班,提升人事干部业务能力。加强对人才人事工作重点问题的调查研究,积极思考对策措施,指导和促进干部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不断创新,着力打造“科学人事”。

深化规范化机关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人事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推进机关规范化建设。深化“满意科室、服务之星”评比活动,强化机关干部服务意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方便基层单位和群众办事。充分发挥人事工作监督员 的作用,主动征求和听取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接受监督,积极打造“阳光人事”。

加强机关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长效机制,扎实抓好廉政教育,不断夯实廉洁根基,将反腐倡廉融入人事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抓好机关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规范权力运行,推进依法行政,积极构建“法治人事”。

第五篇:思考与实践相结合铸就成功

思与行话题作文范文

思考与实践相结合铸就成功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有一句至理箴言:“我思故我在。”可见,思考或者说思想的存在便意味着灵魂的存在。然而,德国文学家约翰.菲希特也说过:“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价值。”从中,我们亦可体会出“行”的重要性,因而“思”与“行”这两个辩证主义名词只有牢牢结合在一起才能成就一个人,铸就一个人的成功。

思而不行,谬也。赵括纸上谈兵败于秦将白起的故事我们熟知,他的失败正是“只思不行”缺乏实战经验导致的。思考犹如飞鹰的翅膀,羽翼的强大力量使它得以一飞冲天,心游万仞,精骛八级。而行动或者说实践就如同其锋利的爪与喙,只有同时具备它们才能达“上天下地,无可阻碍”之境。

行而不思,莽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的思考成就了他万载贤圣的地位,我们由此也可以想到思考的重要性。约翰菲次杰拉德曾说过:我们的行为总有一定的目的,那是我们最后的脚印。”我们的行为与实践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的,倘若没有思考就一通蛮干,是为莽夫类也。

行思相印,所构乃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用一生证实了他的名字,他从中体会的是行与知的关系,然而在这里,思与知与行均是紧密结合的,如同是合龙的大桥与紧紧缠绕的藤蔓之间的关系,唇齿相依,缺一不可。

思考与实践相结合正如梭罗所达到的境界——面对偌大的自然界,他自垂钓一天星河:思考与实践相结合正如孔圣人——十有五而志于学,育千儒贤士。

易卜生说:“当我们真正思考我们存在的时候便是最幸运的时候。”我们尚且不去思考我们为什么而存在,可是我们却应当思考我们的行为和准则,并将其与行动实践结合到一起。

那时,思考与实践结合的力量足以使一个市井之人走上人生的巅峰。那时,思考与实践的力量会成就一个人或成就一个人的一生。思考与实践相结合铸就成功。

思行合一

人之所以超脱于其他动物而存在,是因为人的思想;而人之所以能够改变自然,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是因为行动。思行合一,方为先人。

思想为行动提供方向,若无思想的引导,在完美的行动也终将导致一事无成。十七世纪,流星雨欧美的空想社会主义使人们妄想以绝对的均分与平等来改变这个不平等的世界。在一次又一次失败后,空想社会主义的拥趸们,才认识到思想上的根本错误,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有些人总试图边做边思考,或者先做再思考,然而车到山前不见路,船到桥头桥不直,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品尝回到原点的苦果。

无论多么完美的思想,都是抽象的,只有行动才能决定思想的价值,或者说行动为思想创造价值。诸葛孔明的隆中对,若无他的鞠躬尽瘁,努力实现,最终只是一个乡野莽夫的心中所想,而非“功成天下三分”的鼎足之势。若无孟德尔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试验,遗传定律也将被人遗忘在故纸堆中,无人问津。思想并不能直接改变什么,能改变现实的只有行动,只有建立在思想基础上的行动才能创造价值,释放出应有的光辉。

思想为桨,行动为舟,人才能经历大风大浪的考验。无论是人,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如此。想到了并且用行动做到了,思想和行动才有意义;想到了却做不到,能

做到却想不到,思终就是一纸空文,行动也将无济于事。城市有蓝图,国家有展望,民族有期待,而我们每个人自己都有美好的愿望,这些需要实现就必须不断的思考,不停的行动。王阳明曾说过“知行合人”,知为认识,知是思考,这也许就思行合行的另一种诠释。

闪游峰顶,还有彼岸,漫漫长路,终有回转。思想为盾,行动为剑,让我们在人生路上披荆斩棘,不畏艰难。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将给予相信“思行合一”者以果实,也终将给予不相信者以响亮的耳光。

思与行(58分)

望不尽天涯之路,漫长寂寞;听得见声声蛩音,坚定有力。生命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旅行,需要不断思索,奋然前行,才能步入柳暗花明之境。

笛卡尔有言:“我思故我在。”一语道出了思想的重要性,而约翰·菲希特的“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价值”也阐明了行动的必要性。思与行需要紧密结合,才能撷取胜利的果实,若只思而无行,便只会停止不前;若只行而无思,满腔的热血也只会空洒途中。没有思想的指引,行动就会漫无目的;没有行动的实践,思想也等于空想。

思想为行动指明方向。有的人止于形,而呈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智,而有其技。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逐于力,不恃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直至进到智慧高地。有了思想的指引,才不会使行动成为冒险蛮干,才不会只有匹夫之勇,而无智者之谋。

思想之于行动,恰似一束火把对于黑暗中前行的人,而行动对于思想,恰如水对舟,只有行动,才能将思想载之彼岸。天地有大美,却将其藏于深山,封于绝壁,以虎豹断其路,以荆棘塞其途,风沙漫漫,雨雪凄凄,只有那些能吃大苦,肯付出行动的人才能探寻到。爱丽丝·门罗没有止于只拥有不凡的智慧,而是将其记录下来,用行动赢得了世人的认可。彼得·希格斯没有止于提出上帝粒子的存在,而是用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去窥探上帝粒子的真颜。如若只有思想,而无行动,那么思想也只会成为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不能飘至梦想的彼岸。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在这个充满迷惑、光怪陆离的人间剧场,要用思想为行动排除干扰,哪怕路边有鲜花,有掌声,也不能使我们停留,因为我们是不系之舟。心中藏一弯明月,便不惧烟火红尘,世事迷离,思想会为我们拂去世俗的尘埃,让我们在前进中淡若清风,自在安宁。

以思为帆,以行为桨,让我们在前进中且歌且行。

下载实行编制管理与人才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行编制管理与人才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人才编制管理规划”社区工作计划

    一、以打造人才高地为导向,更好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要继续向重人才、重服务、重创新、重社会效益转变,体现“人才为本、民生为先”理念,切实发挥人事部门的......

    实行人本管理让企业留住人才

    实行人本管理让企业留住人才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人们认识到当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六资源,即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和文化资源。在这些资源中,最关键、最宝贵的是人力资源......

    实行党支部建设星级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实行党支部建设星级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机关基层党支部是机关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如何在新形势下提升机关基层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服务于科学发展,是机关党......

    关于党风廉政建设与公司生产经营相结合的思考

    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与公司管理相结合的思考 机关党支部 加强公司党风廉政建设是推进公司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进一步加强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对于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国资委在《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企业文化建设要与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等相......

    绿色农业与红色旅游相结合思考五篇范文

    “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山多人多耕地少是金寨县的鲜明特征。作为山区县、贫困县、革命老区的金寨县能否在新农村建设中焕发新颜?日前,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金寨县副县......

    关于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思考

    关于主题式写作与阅读相结合的思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用这句古语诠释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再确切不过了。 写作能力的提升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且是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

    扶贫开发与计生相结合意义认识思考

    **旗的经济问题和人口问题是全旗总体工作中的两个突出问题,这两个问题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要想克服消极因素,发挥积极因素,实现共同发展,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与计划生育工作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