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研究

时间:2019-05-12 07:07: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盘水市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盘水市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研究》。

第一篇:六盘水市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研究

六盘水市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研究

邬瑞凡

〔内容摘要〕以六盘水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为依据,就重新核算和修订后的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数据和贵州及部分地区进行比较,深入分析影响六盘水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和劣势,提出加快六盘水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六盘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

〔关 键 词〕六盘水市 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 研究

〔作者介绍〕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六盘水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市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81.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07.93亿元,年均增长13.7%,比“九五”期间平均增幅高出5.2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在全省的比重逐步上升,在全省的位次由“九五”时期的第六位上升到“十五”初期的第五位,并继续上升到现在的第四位,仅次于贵阳市、遵义市和毕节地区。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6891元,比全省高出1934元,仅次于贵阳市,居全省第二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6.6:53.9:29.5转变为2005年的9:56.3:34.7,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二三一”格局逐渐巩固,第二产业龙头支柱地位日益凸现。财政总收入达27.4亿元,年均增长2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32元,年均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63元,年均增长5.5%。科教、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取得明显成效。

二、六盘水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通过将核定后的2004年和2005年六盘水GDP总量和产业结构数据与贵州及部分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经济总量发展速度较快,绝对数仍然偏小

经济总量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2004年和2005年,六盘水GDP总量分别为165.3 亿元和207.93 亿元,占贵州GDP总量的9.8 %和10.7%,在九个地州市中还未达到1/9的水平。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5年我市经济总量是贵州增长最快的地区,但绝对数与贵阳市、遵义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2005年贵阳市GDP总量已达 525.62 亿元,成为贵州GDP总量过500亿元的地区,经济总量为六盘水市的2.5倍,遵义市GDP总量402.32亿元,约为六盘水GDP总量的2倍。人均GDP仅为贵阳市的46%,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二)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不尽合理

1、产业结构之间

根据各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重可以计算出,2005年六盘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9:56.3:34.7,呈现出“二三一”结构,和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重上升 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5.2个百分点。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5年六盘水三次产业结构和贵州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低9.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高13.9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低4.4个百分点。和贵州其它地区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除贵阳市外全省最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全省最高,虽然与我市作为新型的重化工基地相符,但与我市80%的人口在农村极不协调。也导致我市是全省乃至全国城乡差距最大、二元结构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

2、各产业内部之间

近年来,六盘水产业内部结构经过不断调整,总体上趋于优化,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一是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农业比重偏高。2004年六盘水农、林、牧、渔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为64.4%、3.3 %、29.7%和2.6%,和贵州平均水平相比,农业产值的比重高出4个百分点。二是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工业比重偏高。2005年六盘水工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0%,比贵州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工业内部,采矿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50%,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根本转变。三是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批零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等传统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62%,比贵州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因而其他新兴产业如房地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商业服务等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三)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影响发展后劲

经济运行质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是否具有活力并能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六盘水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财政实力偏弱,增长缺乏强力支撑。一般来说,财政收入是经济运行质量的集中体现。从财政收入总量看,2004年六盘水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为9.7亿元,财政收入在全省排名居第4位,仅为贵阳市的23.8%、遵义市的53.7%。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看,2004年六盘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87%,2005年上升到6.36%,低于贵州平均水平2.93个百分点,低于贵阳、安顺、黔西南、毕节等地。

2、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群众能否真正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准。2004六盘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1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72元,城乡收入比为4.29:1,到2005年六盘水城乡收入比又上升到了4.31:1,城乡差距远远超过了经济比较发达的贵阳市和遵义市。如果把城市隐性收入和享受的医疗、社保等计算在内,差距更大。

(四)从业人员结构不尽合理

根据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末,六盘水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为39.35万人。其中,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为20.08万人,占51.03%;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为19.27万人,占48.97%。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明显偏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43个百分点。在单位就业人员中,采矿业占39.%,高于全省29.5个百分点,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他新兴行业如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计算机服务、科研等从业人员比重与全省相比有明显差距。另外,从就业人员的学历看,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占53.22%,高于全省12.6个百分点,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比重明显偏低。

(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

根据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六盘水市第二、三产业企业实收资本192.28亿元,其中国有和集体资本127.7亿元,占66.2%;个人、外商及港澳台商资本64.91亿元,占33.8%,仅占贵州的5.35%。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国有和集体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明显滞后。

三、六盘水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目标

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必须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特别是对于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水平还不高的六盘水而言,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来促进经济总量的扩大尤显重要。根据六盘水实际,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六盘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目标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逐步改变城乡二元格局。

(一)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整体提升工业竞争力

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方向,以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初步把我市建设成为贵州西部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1、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和集团化发展的路子,支持境内外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参与煤炭资源开发,使煤炭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在整合现有煤矿的同时,重点抓好大型骨干矿井建设,大力发展煤焦化、液化、气化,力争使煤化工产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2、支持冶金建材产业加快发展。支持水城钢铁(集团公司)实施“集团化、精品化、清洁化、高效化”发展战略,整合资源,节能 降耗,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尽快建成百亿元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推进水泥行业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积极发展特种水泥,引进新技术,以煤矸石、粉煤灰、钢渣为主要原料,积极开发新型建筑材料。

3、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围绕煤炭、煤化工等主要产业,支持六盘水煤机厂等企业搞好技术改造,加快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矿山机械、机电产品及其他配套产业,提高产业关联度。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扶持啤酒、食品、制药等现有轻工业的同时,力争在畜产品、生姜、马铃薯等农产品加工上取得大的进展。加快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4、整体提升工业竞争力。实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要以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产业链的组织方式、开发区的管理模式、市场经济的运作方法,兴办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着力办好红山、石桥工业园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培育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升工业经济的总体竞争力。

(二)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努力解决“三农”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应多管齐下,从多方面入手。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1、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稳定粮食产量,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实施马铃薯、果茶、蔬菜、畜禽、中药材、水产和林特等优质产业工程。

2、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特别要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优质产品品牌,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注重加强龙头企业和产业板块基地建设,使更多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

3、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建立和完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一门以上农业适用技术或非农技能。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实施“富民工程”,组织一批重大农业科研专项,推广一批增产增效的实用技术。加强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在良种繁育、农技推广、质量安全、动植物防疫和保护、信息服务、资源与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4、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广辟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的非农业收入比重;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城镇特色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组织指导和服务;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三)加快发展和提升服务业,着力提高服务水平

在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比重水平提高,是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高级化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六盘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4.7%,与贵州39.1%的水平还有差距,与贵阳市、黔东南州等地相比差距更大。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六盘水区位、交通、大企业相对集中等优势,以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区为重点,加快发展和提升服务业,着力提高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服务水平。

1、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和信息业。物流业要围绕建成现代物流中心区,加快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尽快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平寨、红果为支点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大力培育物流企业集团,优先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六盘水。金融业要加快开放步伐,积极参与竞争与合作,加快聚集各类金融机构。推进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大力发展银行综合经营业务,建立各类融资平台和信用担保体系,积极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构建多功能、开放式、广辐射、高效有序的金融服务和监管体系。加快发展保险业,提高全市保险的广度和深度。信息业要提高社会化、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宽带接入,建成全市有线广播电视运行新体系。加快发展电信增值业务,拓展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业务为重点的电信新业务,推进邮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综合业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信息工程,加速配套建设,实现市、县政府和部门网络互通,提高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水平。

2、大力培育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积极扶持旅游业、房地产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做大做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着力打造“凉都”品牌,支持对全市旅游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旅游企业集团壮大规模。积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要保持适度的房地产业投资规模,提高整体发展水平,规范市场行为,形成配套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中介服务业要加强职业规范管理,大力提升会计、律师、审计、咨询、专利、产权交易、技术服务等行业的服务水平;社区服务业要坚持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拓展服务领域。加快发展物业管理、家庭教育、社区商贸和家政服务等行业,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

3、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全面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行业,加快流通业态创新。积极推进城市商贸业发展,加快向农村延伸,形成以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新型商贸流通业。打造各具特色的商贸集聚区,培育一批在贵州有影响的大型商贸零售企业。在商品生产地和集散地扶持发展一批交易量大、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六盘水商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提供快速通道和交易平台。

四、加快六盘水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应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施。但与此同时,政府的作用更不能忽视,政府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相关政策,为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特别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财政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科教人才政策、组织实施重大工程等政策措施,为加快推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一些企业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安于现状,缺乏开拓进取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在自主创新、产品开发、结构调整方面显得不积极、不主动,调整与发展的动力不强。这种状况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坚决扭转。要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大型国有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骨干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出资人制度,实现国有资产的统一监管,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坚定不移地推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从体制机制和政策等方面,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创新、做大做强。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继续发展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土招标拍卖挂牌制度,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土地流转机制。

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以对内对外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以优化投资环境为突破口,紧紧抓住国际及发达地区产业向内地及我省转移的机遇,继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借助外力,促进六盘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加强与东部及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大吸纳民营资本的力度与规模,在承接产业转移、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企业联合与协作,积极推动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

(二)完善财政金融政策,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投入的力度

围绕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加大对重点产业和领域投入的力度。增加对农业品种改良、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劳动力培训、公共卫生、基层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等资金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的力度,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保障。

(三)制定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导向

按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增强对全市产业发展、产业技术、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等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贯彻实施国家产业政策,适时制定和完善六盘水市支持鼓励和限制产业实施目录。按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薄弱环节的扶持。通过严格技术标准、排放标准和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措施,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按照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减少资源跨区域大规模调动的原则,优化产业布局。实施中小企业促进计划,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四)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撑

选择、组织一批能够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的重大项目,抓紧建设实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研究、储备一批能够优化产业结构的重大项目,加快前期工作,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争取将煤化工、电力、交通、水利、生态建设等一批重大工程纳入国家规划并开工建设。

(五)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智力保障

突出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突出运用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成果,提高煤炭、钢铁、化工等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突出发展生物农业、能源、水资源保护和环保技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突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创新与服务公共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建设。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协作,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等三支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抓紧培养学科和技术带头人、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科级以上中青年党政领导人才。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各类技能人才;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培养各类实用人才。树立科学人才观,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创新各类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人才激励与保障机制,推进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坚持尊重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①六盘水统计年鉴(2004、2005年);

②贵州统计年鉴(2004、2005年);

③领导干部手册(六盘水市、贵州省);

④贵州经济普查年鉴(上、下册);

⑤六盘水市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

⑥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⑦毕水兴经济带规划;

⑧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5年);

⑨经济参考报;

⑩宏观经济研究等。

第二篇: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胡志军

〔内容摘要〕 本文就我市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并通过对主要产业的测算,勾勒出了我市产业发展前景。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研究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产业结构是地区产业之间关联的动态反映,是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决定因素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作为资源转换器的产业结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调整态势不同,具有的经济整体效益也不同。就某一地区而言,产业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其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则决定着这一地区经济能否实现稳定、健康、较快增长。

一、六盘水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六盘水市经过数十年建设,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为支柱产业的新兴工业城市。生产总值由“三线建设”时期的4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30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34:42:24调整为7:59:34,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结构逐步改善、协调性逐步增强的良好态势。但从六盘水资源禀赋以及发展水平来看,经济结构高度依赖煤炭资源、原材料工业,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

(一)产业结构单一

传统支柱产业煤炭、电力、钢铁和建材占据全市经济主导地位,2007年四大行业对全市GDP贡献率达到54.89%,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超过60%。四大行业都是属于资源初级消耗型,受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大,一旦政策出现变动,对地方经济影响较大。

(二)产业关联度不强,产业链短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支柱产业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高技术、技术密集型工业企业少;产品技术档次,深加工类型少,附加值低,知名品牌少,整体市场竞争力弱。尚未形成一条具有紧密联系、门类齐全的主导产业链,工业企业分布零散,行业间的生产联系和协作配套差,成本高,资源浪费大,产品链和市场链薄弱。

(三)优势产业和就业结构矛盾突出

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2亿元,为经济总量的7%,工业增加值161亿元,为经济总量的53%,作为农业人口比例逾70%的城市,城乡二元结构越显突出。

二、六盘水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及重点产业发展

(一)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产业结构调整,是适应工业化不同阶段市场条件和资源条件变化的要求,扬长避短、推陈出新、新旧交替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是否适应于市场、是否符合本地资源优势发挥。所以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是:符合市场导向,发挥优势资源,实现效益富民。按照这个原则,就不必过多在意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调整的重点就不不必在重轻还是轻重工业上过多讨论先后顺序,而应当重点放在分产业、分行业的项目选择上。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经济发展分为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提阶段、经济起飞阶段、成熟推进阶段、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从发展状况和指标来看,我市处于由传统经济进入现代化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起飞阶段,要实现经济的持久发展,必须确立增长型的主导产业并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以替代目前单一性的资源型支柱产业结构型式。从我市资源禀赋和以及产业的净产值率、技术进步速度对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产业关联系数(推动系数加带动系数)、需求收入弹性等指标综合考虑,能源原材料工业仍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六盘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围绕煤炭、煤炭衍生产品、冶金等几个优势产业门类延长产业链发展配套关联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地方经济总量的积累,以此推进“以工补农”和“以二(产)带三(产)”;加快推进农业和工业的产业关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服务业,促进产业门类的多样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增大产品和装备工业的科技贡献率,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使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均衡协调发展,实现六盘水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六盘水市产业发展重点

按照以上产业调整的思路,重点是要确定主导产业,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板块。根据我市实际,应在三次产业门类中重点实施“六八五”产业发展战略,即:一产发展草食畜牧、无公害蔬菜、马铃薯、富硒茶、烤烟和中药材六大产业;二产发展原煤、电力、煤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建材、机械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八类产业;三产发展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旅游文化休闲业、社区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五类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短腿,基础条件薄弱,产值低,既有先天的缺陷,也有后天的不足。但从我市农业发展状况来看,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紧紧围绕“转变、提升”,做好农业这篇文章,一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农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转变传统种植,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马铃薯、富硒茶、烤烟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发展立体种植、盆栽花卉、休闲观光等新形态农业,大幅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积极发展草食畜牧,通过品种改良、规模化养殖,大力提高肉、奶产量。二是努力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水平,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实现农产品的再次增值。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扩大种养殖规模、提高产品品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发展成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1、畜牧业:草食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我市具备气候、草地、饲料等优势资源,在发展生猪、羊、肉牛方面具有较好条件。大力发展养殖专业户,鼓励规模化养殖,提高养殖业专业化水平和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支持和引导各类饲料生产厂、屠宰加工厂、畜禽饲养场等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扶植畜产品龙头企业,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系机制,加快产业化进程。力争在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肉类总产量达到18.64万吨,产值约20亿元;到2020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肉类总产量达到35万吨,产值约40亿元。

2、马铃薯:加大推广良种良法和标准化生产,加强脱毒原(良)种薯生产基地、菜用商品薯生产基地、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建设,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提高马铃薯商品率。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的马铃薯生产和加工基地。到2010年,马铃薯产量达230万吨以上,加工率达25%,综合商品率30%以上;到2020年,马铃薯产量达400万吨以上,产品加工率达35%,综合商品率50%以上。

3、无公害蔬菜:充分利用我市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以发展无公害蔬菜和夏秋反季节蔬菜为主,与周边地区形成错季生产,一方面满足当地需求,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开拓周边市场。着重发展西红柿、黄瓜、白菜、莴苣、瓜类、豆类等新鲜即食蔬菜,同时积极抓好辣椒、山野菜、磨芋、生姜、花椒等特色系列产品的种植,为农产品深加工提供原料。到2010年,蔬菜种植达到25万亩,产量50万吨,其中生姜种植面积达7万亩,产量13万吨。到2020年,蔬菜产量达到80万吨。

4、烤烟:做好烤烟生产规划,配套烟水、烟路、智能化密集型烤房等工程建设,配置烟机设施,提高烤烟种植机械化程度,提高烟叶质量,推动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在生产方面实现“三步走”,即2009年力争产量达到30万担,2010年达到50万担,产值达3.5亿元,跨入重点烤烟种植地区行列;到2020年达到80万担的烤烟基地,烤烟产值达到5.6亿元以上。

5、富硒茶产业:合理调整茶叶产业布局,加强茶园培育管理,以名优绿茶为主,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把茶叶产业建设成为绿色优势产业。重点抓好无公害茶、有机茶认证及QS认证、茶叶标准化建设及茶叶加工、茶园基地建设;配套加工设施,提高加工技术;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核心,整合现有茶叶加工企业,实施“富硒”品质战略,打造国内知名品牌,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在抢占本地市场绝对份额的基础上,拓展沿海茶叶产区(如浙江)、北方茶叶产销区(如天津、大连)和西南地区的销售渠道,巩固扩大的市场份额。到2010年,茶叶产量达2600吨,其中名优茶产量占40%,茶叶产值超过1亿元;到2020年,茶叶产量超过4000吨,产值超过2亿元。

6、中药材:积极发展特色中药材生产基地,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建立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优质无公害的中药材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杜仲、喜树、鱼腥草、半夏、黄柏、厚朴、天麻、金银花等市场前景看好的特色中药材。完善中药材营销和加工体系,依托贵州神奇、益佰制药、贵州汉方等制药龙头企业,力争成为其原料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发展本地中药材制药产业。

第二产业: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我市立市之本、兴市之道。一是要提高现有我市能源原材料工业产业集中度和技术装备水平,改变我市现有工业产业初加工、低技术、低附加值、高污染的现状;二是紧紧围绕煤炭、电力、钢铁和建材四个支柱产业,延长产业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机械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形成新的八大工业支柱产业。三是发挥这八个主导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通过这八个主导产业的壮大,衍生出其它新兴加工业,促进我市工业门类多元化。

1、原煤:煤炭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尽管我市还处于资源型城市成长期,但煤炭资源枯竭的危机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因此我市原煤产业一定要采取集约开采利用,加快扩大原煤本地加工能力,发挥更大效益。一是要实施规模化集约型开采。做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煤矿产能和数量,对煤矿资源实行有序开采,提高煤炭资源保障能力。做大煤矿规模开采能力,对布局、产量不合理以及生产工艺落后的煤矿,要加快关闭整合和技改进度,重点建设30万吨以上矿井和1000万吨以上矿区。二是提高原煤加工能力,延长煤炭资源产业链,大力挖掘煤炭产品附加值。根据煤炭资源的分布结构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发展具有洗选加工、焦化、瓦斯发电等综合能力以及“煤—电”联合、“煤—化工”联合的大型煤炭综合企业,提高原煤本地加工率。到2010年,全市煤炭生产能力要达到7000万吨,其中大中型煤矿产量占70%左右,煤炭平均回采率提高到50%以上,产值约350亿元,增加值160亿元。力争2020年全市煤炭生产能力达13000万吨,煤炭平均回采率提高到60%以上,实现产值超过800亿元,增加值约360亿元左右,70%实现就地精深加工。

2、电力:发展电力产业,是将我市基本建成西南地区重要能源基地的主要举措,是我市发展成为西南重化工基地的必要能源支持。发展电力要充分考虑国内、西南、珠三角这样的大区域、大环境内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国家对贵州地区能源建设政策。“十一五”期间,电力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之一,国家政策对贵州建设大型坑口火电给予政策支持,其装机容量将实现较大的跨越,到2010年全市电力装机由现有的约5600MW发展到8000MW左右,其中以大型坑口火电为主约占88%、水电约占6%、风能、瓦斯及其他发电约占6%,发电量将逾570亿kWh,电力产值将达到150亿元左右,实现增加值70亿元以上。2011年~2020年,预计全国电力需求将会出现阶段性饱和,因此我市在发展电力方面应采取稳健措施。在适当发展火电的基础上,电力发展重点应放在小型水电和风力发电上面,力争到2020年,全市装机容量达到12000MW,其中火电约占85%,水电和风电约占15%,发电量超过850亿kWh,电力产值约200亿元,实现增加值约100亿元。在基本满足周边地区对电能需求的的同时,应加强我市电能的就地消耗能力,大力发展各类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大型能耗工业,增强电力就地调济能力,实现电力产业链的就地再延伸。

3、煤化工:六盘水发展煤化工具有别地无可比拟的煤炭、煤层气和丰富的水资源等组合优势,将煤炭资源开发与新型煤化工多联产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是扩大本市煤炭消费量、拉动煤炭以及后续生产,促进本市化工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举措。通过推进“六大煤化工基地”建设,引进先进煤化工技术,重点发展大型煤焦化以及后续深加工产业。在“十一五”期间,以大型焦化为核心,年消耗2500万吨原煤,实现1200万吨大型机焦生产能力以及50万吨煤焦油和相应焦炉气深加工能力,生产包括焦炭、甲醇、苯等25类产品,力争产值达到300亿元,增加值90亿元。到2020年,实现新增1600万吨原煤、16.2亿立方米煤层气深加工能力,在焦化产业的基础上,完善焦化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丰富焦炉气后续加工生产醋酸乙烯等以及煤焦油深加工体系,生产低碳烯烃轩项目,逐步发展PVC、聚氯乙烯、复合功能肥料、二甲醚等下游产业,力争产值达到600亿元,增加值240亿元。

4、钢铁:在现有300万吨钢材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产能到1000万吨以上,其中水钢扩建为500万吨,引进首钢500万吨钢生产线,产品由现在的线材向板材、钢结构发展,由普通钢向合金钢、特种钢发展。到2010年钢产量力争达到400万吨,产值240亿元,增加值56亿元左右;到2020年钢产量达1000万吨,产值650亿元以上,增加值超过160亿元。

5、有色金属冶炼:我市电能资源丰富,除本市用电之外,大部分通过贵州电网统筹调剂输往两广、重庆、云南和湖南,例如2005年全市发电量为88亿kWh,但本市用电总量为46亿kWh,外输电力达到总发电量的近50%。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业,旨在承接富余电能就地消化,实现我市电力工业产业链延伸,促进我市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10年,有色金属冶炼业产值达140亿元左右,增加值超过42亿元;到2020年,有色金属冶炼业产值超过314亿元,增加值约100亿元。其中,电解铝:以双牌铝业为扩能重点,扩大电解铝生产规模,由现有的电解铝锭产品延伸到铝板、铝材、铝箔、型材等,由初级铝产品向建筑材料、包装容器、电子、电气业、机械制造业等用铝发展。到2010年初级铝生产规模达到35万吨,年耗电能49亿KWh,实现产值约80亿元,增加值约25亿元;2020年原铝生产规模达60万吨,其中深加工铝量不低于50万吨,产值达133亿元,增加值约40亿元。电解锌:整合规模以上炼锌企业,提高锌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提高技术装备,以湿法电解锌技术为主,到2010年电解锌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其中深加工锌量不低于5万吨,年消耗电能12亿KWh,产值达15亿元,实现增加值5亿元;到2020年电解锌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实现80%含锌废料回收,再生锌产量达4万吨/年,黄铜、压铸锌合金和镀锌用锌合金年产量分别达到8万吨、5万吨和15万吨,锌产业产值达70亿元,增加值达21亿元。铁合金:以六枝特区为中心布局,发展以硅铁、硅锰合金、中低碳锰铁、工业硅为主的铁合金产品,为水钢等企业提供所需铁合金产品,并为电解铝、电解锌产业链的延伸创造条件。以此为基础,延伸发展铁合金下游产品,扩大精深加工度,综合利用铁合金废渣发展铸石项目,调整工业硅产能,发展下游产品,扩大化学级工业硅产能,以及废渣高附加值利用。到2010年,硅锰合金、硅铁、中低碳锰铁和工业硅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0万吨/年、10万吨/年、10万吨/年和20万吨/年,年消耗电能42亿KWh,新增产值约44亿元,增加值约12亿元;到2020年,新增0.5万吨多晶硅生产项目和8.5万吨有机硅项目,全市铁合金总产值达68亿元左右,工业硅及深加工产品总产值达到43亿元,铁合金及工业硅加工项目增加值约达30亿元。

6、建材:加大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废钢渣等工业废料再生利用,加速淘汰和改造传统建材产品污染严重、能耗高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扩大建材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推进建材制品的技术进步。2007年我市大约有近400万吨的粉煤灰、900万吨煤矸石、40万吨废钢渣产生,并且随着下一步煤炭开采、火力发电、钢铁冶炼的规模扩大,到2010年预计将有约650万吨粉煤灰、1600万吨煤矸石、50万吨废钢渣和超过100万吨脱硫石膏的工业副产品产生,到2020年,预计将有超过900万吨粉煤灰、2600万吨煤矸石、100万吨废钢渣和200万吨脱硫石膏的工业副产品产生,这将为我市发展和扩大建材业提供最基础的原料支持。力争到2010年,建材产值达50亿元以上,增加值12亿元,工业废料回收使用率达到40%;到2020年建材业产值达到70亿元,增加值18亿元,工业废料回收使用率达到65%。要着重发展三个产业,一是水泥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企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特种水泥、高性能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在“十一五”期间,淘汰现有机立窑、回转炉等落后生产工艺和小规模生产企业,通过改造和新建达到800万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实现产值40亿元左右,增加值10亿元左右。到2020年,全市水泥生产能力扩大到1000万吨左右,占据周边区域市场70%左右份额。实现产值50亿元左右,增加值13亿元左右。二是墙体建筑材料,对现有的制砖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水平,淘汰3000万块/年以下生产规模的烧结砖企业,加速开发页岩粉煤灰和煤矸石为原料的空心制品,积极开发以脱硫石膏、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石膏块、板以及纤微瓦、复合板材等墙体材料。到2010年,墙体材料生产规模达到5亿块左右(折标砖),到2020年生产规模达到8亿块左右(折标砖)。三是化学建材及其制品,如塑料门窗、管道、内外墙涂料、地面材料等新产品及其配套配件。

7、机械装备制造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是我市发展成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关联产业,境内的水城钢铁(集团)公司和首都钢铁集团可提供原材料供应,并且已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其发展潜力巨大。要加快现有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的联合重组、改组改制、技改扩能,提高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形成主导产品突出、分工合理、各有侧重的联合机械制造及设备加工基地。至2010年,机械及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增加值6亿元左右。其中:防爆特殊型蓄电池式系列化电机车2万吨/年、单体液压支柱、液压支护、井巷支护、带式输送机、刮板机、矿车、铲车、卷扬机、电机、化工设备及其他金属制品等10万吨/年,丁基胶塞5亿只/年。到2020年,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科技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机械及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增加值15亿元左右。一是对六盘水煤矿机械厂技改扩能,主要生产防爆特殊型蓄电池式系列化电机车、单体液压支柱、井巷支护拱圈(包括铲车、卷扬机等);二是水矿集团机械制造分公司技改扩能,主要生产液压支护,各类带式输送机、刮板机、矿车、绞车、机电、水泵、扒斗装岩机等;三是六枝工矿宏狮机械制造公司技改扩能,主要生产各种带式输送机、液压支护、各种刮板机、各种矿车、减速箱等;四是加快盘县红果化工设备制造厂布局,主要生产煤化工的各种化工设备制造。

8、轻工业:以红山石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加工制造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做大啤酒、农产品加工等食品工业,稳步发展制药、皮革工业,有序发展印刷包装、塑料制品等行业。啤酒业:依托“山城”品牌,进一步扩大产能和本地及周边地区市场占有份额,力争在2010年达到10万吨生产规模,到2020年达到30万吨生产规模,成为“山城”啤酒主要生产基地。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发展口味纯正、淡爽(醇厚)的高档啤酒;开发不同类型、不同风味特点和使用不同修饰技术的啤酒,使品种更加多样化,改进产品包装,向多样化和小型化发展。发展听装酒,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马铃薯加工业:在提高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上下功夫,重点抓好马铃薯全粉及综合利用、淀粉及综合利用、鲜薯分选与包装、油炸薯片及综合利用等深加工项目。通过新建和对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技改扩能,实现大型机械淀粉和薯片加工,到2010年实现马铃薯淀粉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薯片生产能力达到7000吨;到2020年达到20万吨,薯片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皮革制造业:随着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到2010年,预期我市猪、牛、羊出栏数为142万头、19万头和37.5万只,年产生牛皮17万张、羊皮21万张,加上周边毕节地区和兴义地区产量,预计皮革总产量达到70万张以上,为皮革加工提供了很好的原料条件。皮革制造业需要的畜皮、电力和人力三类主要资源得到有效供给,将为承接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皮革制造业转移提供接纳空间。通过规划专业园区,聚集产业,引入国内外知名皮革制造品牌,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关联度、集中度和竞争力。到2010年,力争我市皮革制造和深加工规模达40万张以上,到2020年达到100万张以上。中药材加工业:大力发展本地中药材深加工产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和扩大规模。规划建设医药工业园区,引导制药项目向园区聚集。新建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对我市现有的大华制药、宏奇制药进行改建扩建,扩大本地深加工规模。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尽快建设中药材专业贸易市场和六盘水中药材网络化信息平台,为生产者、经营者和加工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为该产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第三产业: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发展服务业不仅可以容纳更多的就业,也可以创造更多的附加值,是城市中最具富民潜质的产业,应当大力发展。发展我市服务业要做好“两手抓”,一手抓生活服务业,一手抓商务服务业。一是发展生活服务业,打造休闲“凉都”。生活服务业的各产业,围绕人们的吃、住、行展开。依托凉爽的气候资源,以旅游作为休闲活动的主线,完善城市观光休闲服务项目,让休闲成为城市的氛围,为外来者和本市人、老人小孩和青年人等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人,满足不同的休闲需求。二是发展商务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聚合具备知识型产业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即具有附加值高、低有形资产投入的特点。以金融业、物流业为核心,积极发展现代信息咨询中介、会展服务等其它服务业,围绕企业的融资、管理、销售、宣传等活动,提供全套的商务服务,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打造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商务中心。围绕以上内容,可将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旅游文化休闲业、社区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五个产业列为为我市服务业重点发展内容。

1、商贸流通业。结合我市城市规划、重点城镇发展的思路,以各市、县市场为中心,以乡(镇)集市为基础,以多元化的流通组织和规范化、规模化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为纽带,选择重点行业率先突破,抓紧建设依托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建设以“钢材、建材、矿产品、绿色食品、文化电子信息技术产品、日用百货商品、凉都粮油物流网、物流金融、机电产品”等为主导的物流园区和商业网络。加快商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贸工农一体化、代理制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推进连锁、超市、专卖、便民店等新型业态的发展,大力发展社区商业,逐步形成商业布局较合理、服务功能较齐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商业综合服务体系。以“万村千乡”工程为主要载体,重点支持农村市场、物流基地建设。

2、房地产业:随着城镇化步伐的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仅新增人口计算,按照六盘水市规划,到2010年城镇化率为35%,城镇人口为112万人,从2008年起年均新增城镇人口约7万人,以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计算,到2010年将新增住房面积525万平方米,按照固定资产投资折算为建筑业增加值约为13亿元。规划2020年城镇化率为48.5%,城镇人口为170万人,2010-2020年需新增城镇人口58万,年均增长5.8万人,以小康标准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计算,需新增加住房面积1740万平方米,按固定资产投资折算为建筑业增加值约为43亿元。

3、旅游文化休闲业。紧紧围绕“中国·凉都”品牌的打造,突出城市个性,完善服务功能,发掘夜郎文化。以休闲度假产品为重点,以娱乐、康体、探险等特色为突破口,以农业、工业旅游作补充,以市区为中心,沿北盘江大峡谷实现梯级推进,构建以北盘江峡谷园区,碧云洞溶洞群园区;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盘县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群落、金盆天生桥景区、韭菜坪黔之颠景区、阿勒河景区“两大园区、五大特色景区”的旅游发展格局,抓好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加快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开发,积极发展城郊度假休闲,实现立体多样化的旅游产品链。加快星级宾馆、交通运输业等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与周边主要景区的联系,共同做好旅游产业的推介与宣传,不断开拓客源市场,推销我市的旅游特色。到2010年,旅游收入达到22亿元;到2020年,旅游收入达到82亿元。

4、社区服务业。以社区为依托,加快对现有社区服务体系的整合,完善便民、健民、安民、乐民等功能,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维修服务、接送服务、幼儿和养老服务、保健服务,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专业公司和连锁家政服务公司,实现社区服务专业化、产业化。建立以市场运作为主导、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满足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社区服务体系。

5、金融保险业。工业资本的扩张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撑,新型制造业更需要金融资本的扶植。要以构造现代金融资本为轴心,全力打造与新型工业化相匹配的多功能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以市区为中心、以四大商业银行和中国人保等为龙头、以多类资金以及股份制金融机构为依托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地方信用体系,有效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做强城市商业银行,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探索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互融合的途径,培育金融产业集群。

以上19个产业为我市三次产业主体框架,通过抓好这19个主导产业的发展,将引导其它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兴产业的诞生,逐步完善我市产业结构内容。根据以上粗略测算,假如原煤、电力、煤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建材和机械装备制造业7个产业能达到预期生产规模,在2010年和2020年仅这7项产业增加值就超过400亿元和800亿元,我市GDP亦将超过800亿元和2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20亿元和300亿元,对于加强社会建设、公共服务将有充足的财力以保证实施。

三、关于促进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加强功能园区规划,促进产业集聚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产业集群,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向集约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做好我市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区规划建设,通过园区实施外引内联,形成关联企业的集聚,完善产业链的形成,促进各项资源的耦合,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

(二)以项目为结构调整的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要加快实施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的工业大项目,以煤电化气项目为重点,拉长我市主导产业产业链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创新项目建设机制。要创新项目生成机制。加强对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的分析研究,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的特点,形成政府、行业、企业三位一体、协调推进的科学的项目研发、生成体系,不断提出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提升产业素质、优化经济结构的项目,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项目生成机制,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库,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项目支撑。

(三)采取有效措施,软化瓶颈产业约束

对六盘水这样的资源型、欠发达地域而言,其经济发展存在着多种约束因素。比如产业演进所需技术、资金与人才短缺的约束、国家的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限制的约束等。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充分利用自身实力优势,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提高经济增长的起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利用资源优势的聚集作用,通过多元化融资手段、有效的利益驱动和积极的政策引导,打破资金、技术等障碍。另一方面要创造性地执行和运用国家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和投资支持,比如积极争取省将我市列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环保化新上符合我市市情的产业,使之稳定、有序发展。

(四)通过社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对资源配置实现优化发挥更大效益,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直接决定着产业调整效果的好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交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只有实现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动,才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向更高层次演变,客观上创造了新的社会岗位,同时也创造了社会流动的需要。作为加快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有效措施,就是要加速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流动,从农业劳动者向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人员、个体工商户、专业技术人员等更高阶层流动。只有加速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动,才能在客观上推动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形成经济结构变动与社会结构变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第三篇: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研究

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研究

骆 英

〔内容摘要〕 本文着重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前景、旅游收入、旅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我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并对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和对策措施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 键 词〕 旅游业现状前景研究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委党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逐渐上升,旅游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例不断增大,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对于着力打造“凉都”品牌,加快发展六盘水市旅游产业,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及有关部门统计数据作简要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成就

(一)旅游投入力度逐渐加大

我市旅游业起步较晚,但近几年以来,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新兴产业发展,旅游业投入力度加大,产业贡献率逐年增长。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投资达6.42亿元,旅游投入年平均增长63.4%,大大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幅,投资渠道也从单一的政府投资转变为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投资的方向上来。

(二)旅游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近几年,六盘水市的旅行社、旅游住宿设施明显增多,品位有所提高,为加快发展六盘水市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截至2004年末全市各种类型旅游企业已发展到9家,上一定档次的宾馆和饭店达19家。

(三)旅游景区、景点总量规模扩大

“十五”期间,六盘水市旅游景区、景点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批以山水风光、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红色旅游为特点的旅游产品相继开发,并推向市场。截至2004年末,全市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点)26处,年接待量达100万人次以上,其中国家级名胜区 1处,省级名胜区5处,其它景区景点20处。

(四)旅游总收入增涨幅度大

从1997——2004年,国内游客人数年平均增长48.5%。其中2001——2004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255.85万人次,接待总量比前四年增加了218.5 万人次,增长5.85 倍。2004年,六盘水市国内旅游人数达116.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33倍;

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快速增长,旅游总收入大幅度增加。2001——2004年,国际旅游累计创汇124.5 万美元,比前四年增长了3.02倍,年均增长21.1 %;国内旅游收入累计达35678万元,比前四年增长了6.12倍,年均增长 54.3 %。

(五)旅游业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旅游业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中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扩大了国民经济收入。2000年至2004年,六盘水旅游业增长速度快于全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00年至2004年,六盘水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为13.5%;旅游外汇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9.4%和51.6%,比地区生产总值分别高出5.9个和38.1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0.36%提高到2004年的0.93%,增加了0.57个百分点。预计未来5-10年内,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2%左右。

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市旅游业的发展取到了明显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与国内乃至我省贵阳、遵义、安顺等地区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旅游市场所占份额依然很少,从长远来看,与现代旅游市场需求还远远不适应,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

(一)旅游发展处于初级状态,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

目前,六盘水市旅游景区(点)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初级状态。主要表现为:一是旅游住宿、设施分布不均、档次不高、总体数量不足。除市区景区旅游住宿、设施具备一定规模、档次外,六枝、盘县景区旅游饭店、住宿设施还远不能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二是旅游产品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一些独特资源由于开发深度不够,配套程度差,缺乏内涵式发展而严重削弱了其应有的吸引力。三是旅游景区内的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二)旅游景区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旅游主体形象不鲜明

六盘水山奇水秀,气候宜人,融民族风情和喀斯特地貌、高山峡谷风光为一体的旅游资源别具一格,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然而,资源不等于产品,要把资源转变成产品就需要开发。六盘水旅游业之所以滞后,就是没有做好从资源到产品的开发工作。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量太少,开发的层次不高、深度不够,大多为依托人文景点的传统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旅游、都市旅游、红色旅游等新型旅游品种开发不足,没有形成吸引力很强的主导产品。六盘水旅游景区资源开发的主体形象不鲜明,不突出,短时间内难以从煤都的形象中走出来。

(三)景区景点的环境质量差

一是六盘水处于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生态绿化相对较差,影响了景区的质量;二是由于煤炭等传统工业污染比较严重,特别是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凉都”品牌的打造。

(四)交通不发达,制约了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六盘水市集中财力、物力,大抓以交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内干线公路已有了很大变化,但通往景区的交通滞后。从航空方面看,还没有打开六盘水与国内省市以及重点城市区域间的空中通道,与现代旅游通达、便捷的市场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从铁路方面看,旅游专列数量不足,高等级车较少;从公路方面看,到省会城市贵阳未通高速公路,到六枝、盘县的公路等级较低,特别各景区景点间没有形成固定的交通旅游线路,市民前往景区景点旅游较为困难。

(五)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不足

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涉及面相当广泛,发展旅游业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研究、规划、策划、管理人才,需要大量有一定文化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服务人员。总体上看,六盘水的旅游人才不足,旅游研究远远不够,旅游管理水平不高,服务人员素质偏低。要开发旅游资源,特别是人文资源,就需要对资源本身进行一定的研究,就需要制定可行的开发规划。从旅游企业来讲,中高级管理人员文化层次较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到位,无法适应市场竞争需求。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是导致旅游服务质量较差的根本原因。

三、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六盘水夏季气候凉爽,地处夜郎腹地,是川、滇、黔、桂四省“立交桥”、西南地区的铁路交通枢纽和贵州与云南接壤的重要城市,有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特别是以黄果树为代表的贵州西线旅游的快速发展,为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我市应抓住机遇,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业,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

(一)加强产业规划

旅游规划决定着旅游发展的方向和质量,是旅游发展的龙头和灵魂。要抓好重点景区、重点线路、重点项目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一要坚持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相结合,与市场主体培育相结合,与全市区域经

济发展相结合,与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相结合。二要突出区域特点,加强联合构建,重视休闲度假旅游。三要充分体现产业间的整合,不仅要考虑旅游业与相关的交通、通讯、商贸等服务业的整合,更要注重提高旅游业与传统一、二产业的关联度。

(二)重视基础建设

按照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以线路为型,整合资源。一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主干道为骨架,加强通往主要景区、景点的旅游公路或配套公路建设;在干线公路与景区的连接点设立汽车站场,并提供自助交通服务,同时建设汽修厂、加油站等配套设施。二要按照特色化、规范化的要求,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特色的住宿设施体系,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三要抓住建设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契机,积极打造矿山公园,力争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三)强化旅游主体形象

将旅游形象与整体形象塑造相结合,推进营销战略,形成主题鲜明、对市场有针对性和冲击力的旅游新形象。在主体形象和品牌打造上,一是既要反映六盘水文化自然旅游特色,又要符合旅游时尚;既有继承性也有创新和发展;既符合市场要求又易于传播;既突出主题,又立体多面。二是要重点策划设计山水风光、自然生态、民族风情及红色旅游等系列精品旅游线路。三是在体现“煤都”特色的同时,要大力突出气候优势,着力打造“凉都”品牌。

(四)加快市场培育与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要狠抓旅游诚信体系建设。要完善旅游行业管理手段和功能,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发展,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行业自律能力。二是要加强标准化建设,理顺全市旅游市场秩序。编制《六盘水市旅游行业管理细则》,在旅游星级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导游管理、旅游安全管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方面系统地规范行业管理行为。三是要加大市场检查力度,打击违规违纪行为。四是积极培育发展上档次的酒店和旅行社。五是要抓好岗位培训,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参考资料:

①六盘水市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

②六盘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③六盘水市旅游局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

④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⑤六盘水年鉴

⑥中国、贵州旅游信息等

第四篇:六盘水市高技能人才队伍研究

六盘水市高技能人才队伍研究

赵敏熊建西

〔内容摘要〕 我市工业经济整体效益的稳定发展和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带来了全市低技能岗位比重减少和高技能复合型岗位增加的现实局面。本文通过对省驻市企业、地方所属企业的高技能人才的现状、结构、存在问题分析及需求预测,提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对策措施。

〔关 键 词〕 高技能人才发展对策

〔作者介绍〕 赵敏 六盘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六盘水市委、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精神,今年上半年,我们对省驻市企业、地方所属企业的高技能人才的现状、结构分析、需求预测及发展对策进行了调研。

一、“高技能人才”的界定

作为本课题所指调查对象的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

二、现状、结构分析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市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稳步上升,呈现出增长快,效益较好,活动较强的特点。全市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税金继续呈上升态势。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市工业经济整体效益的稳定发展和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带来了全市低技能岗位比重减少和高技能复合型岗位增加的现实局面。此外,从经济结构角度看,国有经济是目前我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工有11万人,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产值比重为60%左右,二产中的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到40%,这种经济和产业结构,也必然带来我市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然而据调查,我市国有和集体企业17万职工中技能型劳动者不到一半,而在这其中,初级工和普通工达到60%以上,高技能劳动者不到4000人。再有,通常在以制造业和采矿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中,技能型劳动者应该达到70%,按此比例测算,我市以制造业、采矿业为主的二产10余万职工中,对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就应达7万人,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应达1万人以上。总之,随着我市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要使经济发展更多地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使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就必然要求加快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促进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扩大技能人才培训规模,以尽快提高我市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

(二)数量结构

我市国有企业单位职工总数有104695人,其中技术工人37690人,技术工人占职工总额的36%。技术工人中高技能人才数量总共为3527人,其中高级工2864人,占技术工人的7.6%;技师630人,占技术工人的1.67%;高级技师33人,占技术工人的0.09%。

(三)年龄结构

调查对象中三类人员年龄分布情况列表如下:

人才总数的1.76%。

三、存在的问题

(一)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小,数量不足,三类人员总数为3527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9.36%,比例低,满足不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抽样单位数据来看,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队伍的比例分别是7.6%、1.67%、0.09%,尖端人才匮乏,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术工人的1.76%,而企业对这类人员的需求量大,现状满足不了生产发展需要。如市啤酒公司,全公司438名在岗职工,目前仅有技师1人。

(二)年龄偏高,青年高技能人才短缺。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大,随着退休高潮的到来,许多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势必出现“断层”现象,企业高技能人才将后续无人,如六枝煤机厂原有29名技师,但到去年已全部退休,现已无工人技师。

(三)技师工人学历层次不高。接受大专教育的人数偏少,比例只有11.51%,特别是接受本科教育的更是凤毛麟角,随着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更需要技能型和知识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四)行业工种分布失衡,人才出现流失。高技能人才较多地集中于驻市省属大企业中,过多分布在传统的煤炭、冶金等专业。据统计,目前水城钢铁(集团)公司技师410人、高级技师14人;水城矿业(集团)公司技师4人;盘江煤电集团技师215人,高级技师16人;六枝工矿(集团)公司技师10人。水钢、水矿、盘江煤电、六枝工矿等企业几乎百分之百地集中了全市所有高级技师和绝大多数技师,而在我市一些急需发展的产业领域里,高技能人才的比例过小,随着企业政策性破产所引起的相关行业与相关技术的倒闭和流失,企业无形中也流失一部分高技能人才。如六枝矿务局破产重组后,部分高级电钳工、机修师等高技能人才已被应聘到外地企业。

综上所述,我市技术工人队伍素质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比例低,劳动者素质不高,年龄偏大。高技能人才缺乏,开始出现流失现象。以上情况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障碍。

四、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对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全社会没有形成重视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重学历文凭,轻技能技艺;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技术教育;重高精尖人才,轻一线技术人才的传统观念在全市还不同程度存在,舆论导向上和政策措施上,往往对高级科技以及高级管理人才给予极大的关注,而对广大技能劳动者的作用却没足够的重视。

(二)后备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严重不足。我市培训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机构极少,国家重点以上技工学校的教育和培训能力几乎没有,现有技校规模不大,学校师资力量不足,设备设施投入不够,培养规模和培训速度都非常有限,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我市现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只限于对初级工和中级工的资格鉴定,这同样也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缺乏师资力量,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培训方法单一,不具备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条件。截止目前全市还没有专门培训和培养技师及高级技师的培训机构,所以目前的培训机构和培训能力满足不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企业培训职工的责任主体作用没有很好发挥。近年来,我市一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不同程度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只抓经济效益,对提高职工队伍科学文化技术素质的认识差距导致企业职工教育工作有所削弱,忽视企业职工培训,只考虑人才“够用”而不考虑“备用”。

(四)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工人学习技术、提高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工人与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身份界限没有打破,我市高技能人才没有完全享受到与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相同的待遇。在工资、住房、福利等待遇方面,没有将技能水平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导致许多青年职工失去了学技术技能的积极性。

(五)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不足,在全市教育经费投入的总盘子中,没有单列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也没有有效的措施保证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提取,并从中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

五、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预测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小,比例低,年龄偏高,文化层次不高,行业分布失衡。今后一段时期,仍是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市就业结构也必然在其影响下进行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要依靠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低技术的岗位比重正在减少,高技能、复合型的岗位正在增加,所以“十一五”期间,全市技术工人需求总量将进一步增长,技术工人队伍重心呈整体上移趋势,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比例大幅度上升,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比例更是大幅度上升。在类型上,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将逐步由单一技能型向复合技能型转变,向知识加技能型转变。未来我市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艺技能,还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接受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的能力,我们要加快六盘水市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建立一支高素质、年轻化、知识化、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后备队伍。从定量角度看,结合经济增长和人才结构发展规律及我市高技能人才现状实际,预测到“十一五”末即2010年,全市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应不低于1.5万人。

六、“十一五”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对策措施

(一)指导思想

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指导,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全市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立足六盘水产业结构特点和未来产业发展导向,广泛动员社会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在鼓励高技能人才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快速成长壮大。

1、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紧紧围绕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建设我市总体战略纲要的要求进行。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发展经济的总体战略,决定着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素质结构、专业结构以及年龄结构等方面的建设。

2、培养高技能人才要求数量、质量、结构三兼顾。要做到数量充足,质量优秀,结构合理。我市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在保证数量指标的同时,要保证实现这一指标所需要的育人机制和各方面条件。要根据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目标,根据我市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来确定较为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模式。

3、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各部门协同动作、相互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没有一个各方面配套的健全优化的育人环境是绝对不行的。所以需要全市各部门、各个行业协同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大批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二)目标任务

按照振兴我市经济的总体要求,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争取在“十一五”期间,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改善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力争使高技能人才数量有明显增加,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技术工人中的比重有大幅度提高。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加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并以此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员梯次发展,为六盘水构建一支专业层次结构和数量配置合理,创新能力强、技术精湛、作风过硬,适应我市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逐步缓解全市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争取用5—6年的时间,推动我市技能人才制度创新和改善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尽快形成培养快、使用好、待遇高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格局,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遵循人才阶段成长规律,力争使高技能人才数量有明显增加。计划到2010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数量由目前的0.35万人增加到1.5万人,比例从目前

所占技术工人总数的9.36%提高到15%。其中,高级工由目前2864人、占技术工人总数7.6%,增加到1.1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10%;技师和高级技师由目前的663人、占技术工人总数1.76%,增加到1400人、占技术工人总数3%,使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技术工人中的比重有大幅度提高,逐步缓解全市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实施步骤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6年—2007年):计划全市高级工人数增加到5000人,技师、高级技师增加到900人;第二阶段(2007年—2008年):计划全市高级工人数增加到7000人,技师、高级技师增加到1100人;第三阶段(2008年—2010年):计划全市高级工人数增加到1.1万人,技师、高级技师增加到1400人。

(三)基本原则

培养人才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培养高技能人才也需要遵循此规律。目前,根据我市客观实际的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创造良好成才环境的原则。因为有了培养对象,环境和政策便是最重要的因素。为使高技能人才有良好的成长通道,应从规章制度建设上抓起,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以制选人,以制培养人,以制造就人,建立健全有效的选人机制、育人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培养目标考核机制,让高技能人才在发挥聪明才智的同时培养和锻炼他们自身成长。

2、突出重点的原则。对企业生产急需,各类生产技术领域带头人,要把他们作为培养规划的重点,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和保护措施。

3、高投入原则。投入指的是人、财、物、时间方面保证培养对象能从容支配,目前,我市最大的问题是财和物的短缺,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投入。

4、多模式原则。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全社会的事情,在市场经济运作的条件下,培养的具体方法不可能是单一的,根据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通过企业岗位培训、学校教育培养、个人岗位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技术练兵、观摩、研讨、攻关等活动,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

5、阶段性原则。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决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要分步骤分梯次培养,每个步骤和梯次都要有不同的指标和要求。

(四)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对策和措施

鉴于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现存的突出矛盾和未来发展的战略要求,做好“十一五”高技能人才规划,我们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

1、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改进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加大职业资格体系建设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推动力度,抓住职业技能鉴定这个杠杆,严肃程序,公平评定,树立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以此引导广大技工走技术成才,岗位成才之路,全面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练兵比武、技术创新和技术能手评选表彰等活动,推动学习技能的热潮,激发广大职工爱岗敬业、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在各职业上不断发现和选拔具有高超技能的人才。

3、改革技师考评办法,加快技师资格鉴定步伐,畅通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按照“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评、企业聘任”的原则,全面推进我市当前不尽完善的技师考评制度的改革,尽早加强和省有关部门联系,尝试将高技能人才的评定工作适当下放至市一级操作,理顺县一级技术工人的管理体制。健全完善以能力评价和业绩考核相结合的技师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4、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机制,为高技能人才发挥更大作用创造条件。依托鉴定机构、学校以及各种培训机构,开发技能人才、技能成果信息库,为技能人才的交流提供平台,为高新技术开发、技术交流、绝招绝技展示等活动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技师在技术攻关、传授技艺、传播技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建立“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务贡献相联系”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结合企业人事、用工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职工凭技能职业资格得到使用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使用与待遇激励机制,引导更多的企业职工岗位成才。

6、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提高其社会地位。加强宣传工作,优化技能人才在我市成长的社会环境与舆论环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宣传他们的成才和创优之路,宣传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政策,在全市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引导更多的职工走技能成才之路。建立健全技能人才保障机制,为高技能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采取有效措施,关心技能人才,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及其他保障福利问题。

7、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方分担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努力增加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按照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市县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职业教育法》和省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等有关规定,在全市教育经费投入的总盘子中,单列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依法保障对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并要保证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至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成本开支,保证用于高技能人才培训的经费不少于培训经费的50%,支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8、充分发挥全市社会各方面职业培训资源的作用,加大全市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充分发挥现有各技工学校、市职业技术学院、大中企业职工培训中心、社会培训实体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作用,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途径,通过社会各方面培训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在全市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共同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新格局。

9、各行业、企业要制定人才资源开发与队伍建设规划,要以此次六盘水市“十一五”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为契机,明确技能人才队伍的总量、结构和发展、培养目标,建立高技能人才业务进修和培训制度,开展技能提升和岗位培训,完善名师带徒的措施,发挥老技师的带动作用,建设一支以中级工为基础,高级工为骨干,技师和高级技师为带头人,技能水平高,工种配套,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

10、推动现有五所技工学校改革发展,大力推进技工学校建设,调整布局,提高层次,积极依托市职院及各技工学校,使其成为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基地。

11、建立市级高级技能人才评审制度,尝试成立市高级技能人才库,组建市高级技能人才专业评审委员会,研究我市高级技能人才的评比和奖励办法,评选、奖励全市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能人才。对确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能人才,经市高级技能人才评审委员会评审,可享受市政府津贴。

第五篇:六盘水市对外开放程度研究

六盘水市对外开放程度研究

李 玲

〔内容摘要〕 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市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针对我市实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各阶层素质,加强投资软环境的整治,改变招商引资方式,加强区域合作,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关 键 词〕 对外开放对策建议

〔作者介绍〕 市政府研究室

对外开放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对外开放或对国际经济的依赖程度,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的重要标志。对外开放度由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经济外向度(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组成,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综合性、结果性指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提到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措施时,明确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要求,这是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主题。

一、我市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市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分析研究和正确评价六盘水市对外开放程度,对于吸收国内外文明成果,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对于利用外资,弥补我市建设资金不足;对于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扩大生产规模,在国际经济交流中发挥比较优势;对于在全市人民心中形成开放意识,让外界认识六盘水,了解六盘水;对于了解国内外开放水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我市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市对外开放取得主要成效

上世纪六十年代,六盘水被国家确定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建设大军进驻六盘水,拉开了六盘水开放的序幕。伴随着工业开发的进程,六盘水以煤建市,以煤兴市,以煤强市,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建设,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快提高,对外交流与合作逐步加强。2007年与1978年相比,生产总值增长73倍,财政收入增长1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8元增加到234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5.7倍。目前,随着一批项目的相继启动,六盘水又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一)对外交流与合作逐步加强

一是利用南贵昆经济区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大企业相对集中的比较优势,积极加强与周边地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湛江等8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积极组团参与沿海城市举办的工业博览会、投资贸易洽谈会、泛珠三角贸洽会、西南经济区市长联席会、友好城市座谈会等全国性、区域性经贸洽谈活动,与国内外客商广泛接触、深入交流、扩大合作。

二是利用“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等活动邀请内地投资商和境外客商到我市考察、洽谈,在外贸、城建、旅游、信息等多领域寻求合作,进一步拓展了合作范围、合作空间,逐步形成互动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开放合作新格局,探索区域间联合发展的新路子,共同推进区域之间的整合,加快了我市对外开放步伐。

三是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实现旅游总收入5.3亿元,接待国内游客364万人次,接待日、美、法及港澳台侨等海外旅客4000余人次;“十一五”以来,已实现旅游接待人数336.9万人次,接待海外游客2000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61亿元。

四是充分发挥工商业联合会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促进开放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目前,外省在我市经商的投资商达上万户,在六盘水市总商会成立了福建商会、湖南商会、浙江商会、川渝商会4家商会,与我市工商联(总商会)缔结友好商会的省内外工商联(总商会)已达50家。

(二)对外贸易呈现良好势头

外贸进出口、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已基本形成自营出口生产企业、流通型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专业外贸公司为主体的多元化外经贸格局。现有进出口企业30户,其中生产型企业14户,流通型企业16户。2007年,全市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进出口总额完成40680.7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26%,增幅位居全省第二。200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突破1000万美元大关,达到1040万美元,同比增长316%。全年新批2家中外合资企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1013万美元;新批1家中外合作企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27万美元。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金额为164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率达63.07%。2008年1至6月,全市进出口完成23693.41万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88.94%。

(三)招商引资效果显著

“十五”期间,我市招商引资和经济技术协作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99.427亿元人民币,是“九五”15.3221亿元的6.48倍;2006年,通过重点招商、会展招商、以商招商、定向定点招商等多种招商形式,到位资金42.03亿元,比2005年增长16.4%;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7.5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51.9%;吸引省外投资300亿元,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外商投资企业10家。

2007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投资贸易洽谈会”。邀请国内外客商达200余人,推出49项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约500亿元),共达成项目合作合同及协议24项,合同及协议投资总额达171.49亿元人民币。签约项目涉及商贸服务、煤炭及煤化工、矿产品加工、轻工、建材、电力、农林牧及加工业、旅游观光、房地产开发等多种行业和领域。引进外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49.8亿元,较上年增长18.47%。2008年1至6月,全市共引进外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27183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15%,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8%。

(四)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1995年以来,我市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办了省级和市级开发区,各开发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等方面,发挥了对外开放窗口、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市建设的延伸和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2002年,成立了招商引资“一站两中心”:“一站式服务办公室”、“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外商投诉中心”,吸引了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知名公司到我市考察、洽谈投资项目;对外来客商和投资者实行“五制”,即承诺制、首问负责制、全程服务制、终身服务制、联席会议制,为我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经济协作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服务环境。

此外,我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超前的理念和优惠的条件引进人才,1984年至1986年,以“三不要”政策面向全国招聘交通、建设、规划、教育等各类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才120多人;1995年至今,面向全国、全省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35名,县区长助理12名;承接国家和省有关专家、领导到我市挂职,促进了我市领导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的提高,也拓展了我市各级干部的视野,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格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解放程度不够

干部队伍中不同程度存在自我满足、怕担风险、因循守旧、作风不实等与科学发展观不适应、不符合的思想观念,如在兑现承诺、承担风险、企业服务等方面,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情况。虽然现在这种状况已有明显改观,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很多部门还缺乏对纳税人的尊重和服务意识,办事还不够规范、效率还不够高。一些企业紧迫感和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存在“等、要、靠”思想。

(二)对外开放水平较低

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度的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我市在全国对外开放中的位置。我市经济外向度、外贸依存度;引进外来投资者户数、利用外资水平以及外来旅游人数等,与省内贵阳、遵义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差距更大(详见以下表

一、表

二、表三)。

(三)进出口总量小,产品档次、结构有待于提高

1、进出口企业少,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全市仅有进出口企业30家,自营出口产品只有钢材、干姜、芸豆、电机车等,且多数企业规模不大,资金短缺,客户少,市场窄,开展进出口业务存在一定困难。除水钢进出口公司、市进出口公司有进出口实绩外,其余基本没有开展进出口业务,均处于委托代理出口和出口供货状况。如我市3家硅业公司每年生产价值9000多万美元的硅合金都是通过省外进出口公司代理出口。

2、出口配额及关税提高影响出口总量。我国原煤出口实行国营贸易管理,由于原煤、焦煤等产品没有配额,供货出口较大,直接影响出口总量,如:盘江煤电(集团)公司生产的洗精煤都是通过北京中煤公司代理出口,影响我市外贸出口指标的完成。焦炭是我市可供出口的主要产品,据统计,每年可供出口量达150多万吨,但焦炭是高能耗的初级产品,国家提高出口关税,导致出口减少。由于上述原因,致使水钢进出口公司、盘县翰宇焦化有限公司、六盘水旗盛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的焦炭无法出口。

3、出口产品的国外市场开拓不够。市场狭小、领域不宽是影响全市对外贸易的瓶颈。一是由于一些企业对国外市场的准入机制了解不够而不能迅速打开国际市场。二是一些企业缺乏自身开拓国外市场的积极性,认为供货出口资金回笼较快且比较稳妥,因此不愿意去开拓国外市场。三是市场开拓资金不足影响开拓国际市场的速度。

(四)投资软环境有待于优化

投资环境不够理想,影响对资本的吸引力和聚集力,是制约我市发展的障碍之一。主要表现在对投资环境理解存在误区:一是政策越优惠越好。为了吸引投资者,认为在政策上给予足够的优惠,其投资环境就好,否则就难以吸引到投资者;二是用地越优惠越好。认为土地越便宜越好,然而有的投资者付出的土地款,远远不够土地征用、补偿的费用;三是地方保护越多越好。企业在投资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出现违反国家法律、政策等时,由于有地方政府充当保护伞,一些企业出现偷税漏税、克扣职工工资等违法行为;四是引进项目越多越好。为了争取到投资者,忽视一些引进项目对地方环境的影响,在环境评价、环境监测、污染整治等方面不到位,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群众身体健康。

(五)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方式有待探索

1、从项目类型上看。一是项目侧重煤、电等,在产业结构上不尽合理。2007年,第一产业项目12项,到位资金2852万元,到位率29.39%;第二产业项目98项,到位资金374685.5亿元,到位率48.54%;第三产业项目79项,到位资金120429.26万元,到位率50.12%。二是项目深度不够,好的项目不多,在煤化工、煤炭的深加工及煤炭的焦化、液化、气化及煤层气开发等如何延长煤炭产业链方面招商力度不够。

2、从项目的管理上看。对项目缺乏统一管理,各类项目分散在各相关部门,进入招商引资项目库的项目很少,项目资源不能充分共享,招商项目库项目陈旧,项目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窗口对外招商。

3、从项目审批过程看。一个新上项目一般要经过环保、经贸、规划、国土、工商、技监、国税、地税等十几个部门审批备案。一是投资者反映没有安全感,仍存在个别政府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低、故意刁难等现象。二是由于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土地的管理力度,企业用地审批困难,加上国家投融资体制的改革,由审批制转为核准制和备案制等一些政策方面的影响,投资前期手续办理困难,一些洽谈的项目难以落实。

4、从项目实施过程看。从洽谈到建成投产,要经过意向、可行性论证、洽谈、签约、项目审批、施工、验收、试运行、正式生产等一系列环节。由于招商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缺乏预见性,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项目能否实施、何时实施、实施后能产生的效果等总是掌握在投资者手中,导致招商引资效果最终不能确定。

5、从激励措施上看。招商引资的激励措施不力,招商引资奖励不能兑现。虽然我市以前出台了一些招商引资奖励政策或措施,但市级招商引资奖励从来没有兑现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各界参与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

(六)人员素质不适应对外开放需要

人员素质不高已成为对外开放工作的当务之急,总体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匮乏、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一是招商部门和外贸部门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没有经

过专业培训,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在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二是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从有关部门2004年统计来看,我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专业技术人才33286人,高级职务800人(其中正高级职务11人),高级职务人才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数2.4%,高中初级技能人才结构比为1:8.3:32.3。三是从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看,农业人口241万人,农村劳动力总数127.6万人,约占全市农业人口的53%。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的占43.49%,初中文化的占19.51%,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5.3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52%。而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极少,劳动力普遍素质偏低。

四、对策建议

从目前全国各省、市的对外开放程度来看,六盘水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与周边城市相比,与拥有的资源优势相比,用科学发展的要求来衡量:六盘水市已处于落后状态,可以说是一个较封闭落后的城市,是一个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的城市。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增强对外开放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拓展思路和发展空间,跳出六盘水看六盘水,克服狭隘观念,以开放的心态、全球的视野谋划六盘水的发展。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一是明确政府在那些方面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只要企业依法经营,政府就不直接干预其内部事务,企业有困难,政府就要有所为,企业没有困难,政府就要有所不为。

二是提升政府政策执行力,信守承诺,取信于外来投资者,出台的政策必须确保实施兑现,承诺的服务必须确保到位。从“源头”上规范政府审批行为,相关部门的许可规定和审批流程,必须实行公示、听证和咨询,吸收公众参与,广泛听取意见,实行“阳光”政务。

三是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根本衡量标准,破除安于现状、消极畏难和自我封闭、保守意识,清除一切阻碍经济发展的弊端,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更扎实的开展工作。

四是成立六盘水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会由高层次、多学科、综合性的专家组成,成员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中的专家、学者、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专家组成。主要围绕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层次智力服务,为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提供参谋咨询作用。

(二)加大整治投资软环境

建立机制,搞好行政能力建设。一是建立协调机制。按项目的投资数额及对我市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程度等进行分级协调,促使政府机关高效运转,为投资者搞好服务;二是建立服务机制。健全和落实好一站式办公成员单位的联络制度和联席会议等制度,真正做到每个成员单位有一名副职专管、专人负责联络,切实为外来投资者搞好服务;三是建立投诉受理机制。即定期收集投诉,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认真受理和办结每起投诉,保障外来投资者权益,对利用职权“吃、拿、卡、要”,刁难投资者的人和事,要严肃查处;四是建立会商机制。一季度或半年市领导与外来投资者座谈交流,听取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和尽力解决投资者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并对部分企业进行走访,充分听取其对我市投资环境提出的建议,认真进行归纳、总结,积极帮助协调解决。

(三)优化进出口结构,扩大贸易总量

1、加快外贸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充分利用技改、贷款贴息、研发资金、市场开拓资金、出口信贷等扶持政策,通过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建设,鼓励机电产品和食品出口,加大水钢、六枝煤机厂等企业出口力度。二是充分利用我省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各项优惠政策,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出口商品基地,重点扶持出口商品,改善我市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外贸出口质量,培养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努力打造自主出口品牌,扩大我市优势产品的出口比重。

2、大力扶持出口企业发展。在支持企业用足用好国家及省支持外经贸发展政策的同时,建立我市的支持体系,每年计划从市财政资金中划拔一定的资金建立“六盘水市外经贸发展促进基金”,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出口信用担保、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等。

3、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经贸合作,积极引导、组织企业参加东博会、广交会、昆交会等国内重要展会,推介企业参加欧洲、美国、东盟、日本、韩国等重要国际展会,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支持企业开展国际标准认证、专利注册等,加强我市自主出口品牌建设,提高我市出口产品竞争力。

(四)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承接产业转移

1、建立招商项目库。在市发展改革委建立全市招商项目库。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市商务局、招商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房管局、环保局等综合部门,整合优化全市的项目资源,充实、丰富项目库,筛选和提出一批高标准、高水平、可实施的招商引资项目,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整体水平。

2、建立信息招商网络。一是将全部招商项目卡片集合成册,形成统一的对外招商项目目录,建立覆盖市和各区县、各有关部门两级项目库网络,二是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起我市投资信息网络,既可以便捷地获得全球投资信息,又可以向国外发布招商项目等相关信息,实施国际互联网招商。

3、研究发达地区的资金流向。据国家有关部门调研测算,民营化程度最高的浙江省2007年全省的流动性资本超过1万亿元,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民间资本高达到25000——26000亿元,民间资本实力雄厚,而民间资本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后,必然需要相应的投资渠道。因此,要研究沿海发达城市投资方向,打造资金流向的优良硬件,积极引导外资与民营经济的资金投向我市,尽快扭转我市外贸依存度和经济外向程度低、外商投资增长缓慢的现状。

4、找准对接点,承接产业转移。目前,国家宏观调控以及东部产业升级战略的实施和深入,推动了产业转移,我市应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摸清发达地区急需转移的主要产业及转移趋势,做好宏观决策。立足我市实际,围绕丰富资源优势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打造重要的工业园区基地,重点在煤化工、电力、钢材、机械制造等项目引进和落实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集中承接精深加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通过5—10年的努力,形成和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链、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同时,进一步加强园区内的道路、物流、通讯、水电气等建设。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强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机场建设和推进网络化的城市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航空为构架的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按照我市“十一五”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项目,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做大做强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延伸发展煤化工、高载能、矿山机械和矿山机电制造业,提高产品精深加工,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以良好的硬件设施和经济基础,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打造对外开放新亮点,全方位高标准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六)实施“四培”工程,提高人员素质

1、实施公务员培训工程。要紧扣工作实际,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尽可能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培训, 进一步提高公务员执行政策、管理社会、服务群众和依法办事能力,培养一支适应对内对外开放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公务员学习培训的内容和成绩,作为本人任职、定级和晋升职务、职级的重要依据。

2、实施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程。着重抓好培训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充分发挥各县(特区、区)和市级有关单位、相关行业及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培训方面的职能作用。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和考核机制。

3、实施企业家队伍培训工程。按照“政府组织指导、企业需求主导”的要求,加强与发达地区及著名高校的联系和合作,充分利用有较强的师资队伍和丰富培训经验的优势,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企业高级管理人才进行系统培训,通过培训全面提升企业家队伍综合素质,增强战略管理能力、经营决策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4、实施农民培训工程。针对我市农村人口多,受教育程度低的实际,从市级到乡村,要制定本级培训规划,明确培训的内容、方式、经费来源、组织机构等,并建立长效机制;培训形式要简单高效,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相结合,实现培训、指导和服务的三位一体。与此同时,整合职业、技工等教育资源,组建劳务培训基地,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并把劳务输出作为支柱产业来抓。

(七)加强区域城市和友好城市的合作交流

1、建立高层互访机制。推动对外开放,各级领导要具有开放的理念,走出六盘水,推介六盘水,主动寻求合作,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互访机制,由市领导带队,定期不定期到湛江等8个友好城市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友好合作与交流。

2、建立部门间的协作、合作与互动。对口部门要建立联络制度,每年计划安排1—2次面对面的接触,互通信息,形成各级各部门的互动机制,致力于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

3、建立企业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企业与企业间互动合作的平台,通过企业、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使我市与国内各经济区域和友好城市的交流能够切实落到实处。

4、创造条件,发展会展业。一是聘请相关大专院校来我市开展研究和开设会展专业或会展课程,影响和带动会展业,为会展业提供人才支撑;二是选派人员到国际、国内会展业发达城市学习考察,邀请会展专家到我市培训会展的营销和管理人才;三是以优良的气候资源和环境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会展专业人才到六盘水创业发展,形成多层面、立体化的人才体系。

(八)打造对外开放城市品牌——“中国凉都”

充分利用我市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优势,立足建设“避暑休闲胜地”、“亚高原体育中心”、“会展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围绕“凉都品牌”开展亮点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经贸、文化、体育、教育交流洽谈活动,广泛吸引外来投资,为六盘水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开展国际国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往来,借助外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创造有利条件。

下载六盘水市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盘水市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盘水市扶贫开发工作研究

    六盘水市扶贫开发工作研究 六盘水市扶贫开发局 〔内容摘要〕 本文提出了今后5年扶贫开发的工作目标,明确了扶贫开发的工作措施。 〔关 键 词〕 扶贫开发 研究2012年是扶贫开......

    2022年5做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调研

    2022年5做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调研日前,口县在口市重点项目建设中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今年1至5月份,口县新开工市级重点项目开工率100%、投资完成率96.......

    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张锦林〔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对策研究......

    六盘水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六盘水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内容摘要〕 六盘水市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关 键 词〕 城乡发展 研究 推进统......

    西安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关系研究论文五篇

    [摘要]以西安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1998~2008年的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并利用结构变化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来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

    六盘水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精选多篇]

    六盘水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肖石通〔内容摘要〕 六盘水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市场日趋繁荣,今后还需要加强基础建设,形成文化产业链。〔关 键 词〕 文化产业 发展 研究〔作者介......

    金融与产业结构合理化(5篇可选)

    五、金融与产业结构合理化金融市场具有筹集资金并引导资金流向,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信息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企业重组的作用金融市场通过这些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第一,金融的......

    钦州市城镇化质量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研究[五篇]

    钦州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钦州市城镇化质量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研究 院 系 专 业 学生班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单位 指导教师名字 指导教师职称 2014年3月 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