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事局关于“十一五”人才发展总结与“十二五”展望交流发言稿[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08:0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人事局关于“十一五”人才发展总结与“十二五”展望交流发言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人事局关于“十一五”人才发展总结与“十二五”展望交流发言稿》。

第一篇:县人事局关于“十一五”人才发展总结与“十二五”展望交流发言稿

县人事局关于“十一五”人才发展总结与“十二五”展望交流发言稿

一、“十一五”人才发展总结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人才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推进人才强县战略,着力营造人才工作环境,探索建立人才工作新机制,努

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全县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人才队伍,为我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一)“十一五”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得到提升。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认真贯彻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人才工作位置更加突出,党委负责、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新格局基本形成,统分结合、协调有效的人才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

2、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截止到底,全县党政人才1421 人,专业技术人才3601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856人,技能型人才6800。人才素质将进一步提高,党政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393人,占其总人数的27.66%,大专学历474人,占总人数33.36%,中专及以下学历554人,占总人数38.98%;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107人,中级职称的有1079人,初级职称的有1875人。

3、人才工作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性文件,使我县的人才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完善了政策体系。

4、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严格坚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公开考试录用制度,全县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任前公示、任职试用、竞争上岗、考核等各项工作逐步规范。自以来全县公开招考录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604人,其中:公务员126人,卫生、教育等事业人员478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革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组织形式,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管理和评聘分开制度,着力推进了以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和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回顾总结“十一五”时期我县人才发展走过的历程,我深切体会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的基础。紧扣县委、县政府工作为中心,把握方向,准确定位,是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的关键。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指导和各乡镇各部门的紧密配合是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人事干部素质,发扬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这是人事人才工作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十一五”人才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县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1、人才队伍规模、结构、布局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不适应。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仍然偏低,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人才整体素质不高,现有人才的学历水平还有待提高,高级职称人员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0%。人才分布不均衡,在行业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在地区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县城区。

2、与市场经济体制配套的人才队伍管理体制尚未形成。由于缺乏统一领导,人才管理方式依然在老模式下运行,包括用工关系、工资关系、户籍关系等。此外,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不够健全和规范,企事业的人才主体地位和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3、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创新不够。一是用人方面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在人才使用中,“学历取向”仍占主导,资历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用人的主要衡量标准,忽视能力导向、绩效导向,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二是分配制度缺乏新的突破。多数单位仍然存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形式,没有真正尝试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方式;三是职称及技能等级制度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在现行职称技能等级聘任的任职资格评价中,大部分是采用评审方式,重学历、轻能力、重资格、轻创新等现象仍然存在。

4、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薄弱。有的人才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受到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影响,致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过分重视个人物质利益,忽视道义责任,职业道德。

二、“十二五”人才规划

(一)、发展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十二五”期间,人才发展工作必须坚持党管人才、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尊重知识的原则;坚持人才需求与全县经济发展相协调的

第二篇:县农业局局长关于“十一五”总结与“十二五”展望交流发言稿

县农业局局长关于“十一五”总结与“十二五”展望交流发言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此次县委理论中心组的学习要求,下面我就县“十一五”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作如下交流,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十一五”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一是农村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万元(预计),完成规划数万元的%,较增加16862万元,年均增长17.58%,;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263元(预计),完成规划数1509元的149.97%,较增加1111元,年均增长19.29%。二是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县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的33.7万亩调整并稳定在38万亩左右。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达5.71万吨(预计),完成规划数3.85万吨的148.31%,较增4727吨,年均增长1.86%,农民人均有粮始终保持在400公斤以上。三是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完善。共完成各类中低产田地改造2.1609万亩,完成投资2408.46万元;建成亩产达400公斤以上的高稳农田5.984万亩。四是科技推广应用成效明显。2010年全县良种覆盖率达90%,科技覆盖率达75%,分别较提高了5和7个百分点,科技推广的应用为稳粮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五是农业产业化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通过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2010年粮经比例为81:19,粮经比例趋于合理,重点发展形成了以优质稻、香料烟、甘蔗、蔬菜、咖啡、马铃薯、草果等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群。特色农业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之一。六是劳动者科技素质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共累计培训农民20万人(次),科技贡献率由“十五”时期的38%上升到45%。

(二)取得的主要经验。一是政策惠农。“十一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着实让农民从中得到了许多看得见、算得清、摸得着的实惠,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二是项目强农。五年来,我县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有效解决了我县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三是科技兴农。全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宗旨不动摇,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机制不动摇,坚持“领导负责、部门协作、各业支持”的举措不动摇,坚持把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不动摇,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四是依法护农。严格市场准入,常年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定期组织农资打假护农行动,净化农资市场,规范经营行为,依法维护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五是龙头壮农。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培植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企业”的运作模式,在有效地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产业化水平、农产品质量、效益有了明显提升,拓宽了农民增收入渠道。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脆弱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性转变,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二是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长任务艰巨,增收渠道不宽,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民收入增长始终依赖传统的种养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政策性补贴和转移支付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劳务输出工资性收入增长等因素。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性转变,农业防灾避灾抗灾能力弱。四是规模效益不显著,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规模小,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不强,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根本缓解。五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六是农业投入不足,难已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

二、“十二五”农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基本思路。巩固和发展“十一五”农业发展成果,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农业发展思路,努力探索培育农民增收稳定、发展长远的农业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调结构、强基础、建支柱、育财源、促增收的目的。

(二)农业产业发展思路。根据“一体两翼”的地理格局和立体气侯特点,分别在高、中、低海拔三个区域,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调优产品结构,着力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既:在738m—1400m之间的低海拔沿江低热河谷带,以上江、六库、大兴地、称杆、古登、洛本卓为“一体”的六个乡﹙镇﹚,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巩固和发展壮大近年初具规模的各特色产业群,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作物种植结构,扩大优质稻、香料烟、甘蔗、蔬菜、草果、马铃薯、咖啡、蚕桑等附加值

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1400—1600m之间的中海拔半山区温凉带,以老窝、片马、鲁掌为“两翼”的三个乡﹙镇﹚(含一体中部分乡镇村组),重点抓好马铃薯产业开发,实现玉米良种化和加快科技应用水平;在1600—2200m之间的高海拔山区冷带,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重点抓好草果、重楼和云黄莲等中药材,建设中药材基地促产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农村经济总收入75700元,年均递增16%;农民人均纯收入(期末农民人口数以150035人计)4463元,比2010年增加元,年均递增14.56%;农作物播种面积达51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1万亩,粮经比例由2010年的81:19调整为2015年78:22;粮食总产量达62989吨左右,比2010年增5938吨,年均增长2%;水产品总产量450吨,年均递增9.95%;期末人平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14公斤;水果、蔬菜、茶叶总产量分别达到15304吨、165999吨、895吨,年均分别递增3.8%、3.37%、4.0%,期末人均占有量分别为72.87公斤、790.4公斤、4.3公斤。

三、“十二五”农业工作重点

(一)大力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和油料、茶叶、中药材精深加工,扩大蔬菜、水果和蚕桑等产品的加工规模,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同时,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使我县主要农产品质量得以全面提升。

(二)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合作经济组织。坚持“壮大现有的,培育本土的,引进外来的”,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有经济实力、带动力强的农产品流通型龙头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各方支持,做大做强我县原有的4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其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同时,进一步抓好中药材、水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到“十二五”末,力争建成8个省级龙头企业。同时建立蔬菜、中药材、茶叶等产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20个。

(三)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健全稳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网络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就业能力。到2015年,累计完成技术技能培训50000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7万人(次),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722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90%以上。

(四)积极推进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生产基地重点化、重点基地区域化、区域发展优势化”的思路,建设区域性的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县有区域、乡镇有特色、村有专业、户有规模的产业格局。到2015年,形成优质水稻、优质脱毒马铃薯、优质玉米等生产基地4个,占粮食播种面积的70%以上。形成优质水果、优质水产、优质蚕桑、优质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生产基地8个。

(五)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续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稳定农村社会和谐。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的改革,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途径、新办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活各种资源要素,调节农民收入二次分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积极争取和组织实施好农民合作组织项目、集体经济项目,壮大农村经济。

(六)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及基础能力建设。以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信息服务能力、提高动植物病虫灾害有效预防和快速扑灭能力为重点,实施“沃土工程”、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种子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全面提高耕地质量,完善病害控制手段,减少病虫害发生,保障种子质量,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县“十一五”的农业发展规规划已全面完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站在“十二五”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将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认真总结经验,力争使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以农业增长促进全县经济发展,以农业农村工作的新成效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率先发展步伐。

第三篇:县教育局局长关于“十一五”总结与“十二五”展望的交流发言稿

县教育局局长关于“十一五”总结与“十二五”展望的交流发言稿

结合本次县委中心学习组理论学习会议的研讨主题,下面,我就教育发展向中心组作四点交流。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十一五”教育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人民生活大提高的5年,也是我县教育事

业快速发展、教育面貌发生巨变的5年。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质量强教、教育强县”作为实现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举措,按照“工作思路化、目标项目化、措施具体化”大思路、大手笔来优先发展教育,实施了科教兴县战略,全县上下形成了齐抓教育谋发展的良好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如期实现“两基”攻坚目标、扩大教育规模、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一是办学规模得到了发展壮大。“十一五”期间,特别是近三年来,集中办学按照“统一规划、典型引路、先易后难、先建后并、分步实施、试点先行”的思路,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经过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9月,片马镇实现全镇办1所中心完小的目标,今年8月称杆乡实现“一乡一校”的办学目标。目前全县中小学数87所,与相比减少学校248所。

二是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积极筹集资金,加大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地方财政累计投入3637.87万元,是1978年的73.7倍。社会各界捐款修建的希望小学达9所,极大地改善办学条件。全县校舍建筑面积24.1万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20.46万平方米,是1978年的6.6倍,生均建筑面积达8.11平方米。各学校图书增加了25.34万册,287所中小学列入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一中顺利搬迁到六库办学,启动一中二期工程,力争达到省一级完中水平,为“普十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两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经过全县人民的长期不懈努力,实现了省政府“普九”的评估验收,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实现6.45年,实现了教育发展史上的历史性跨越。今年12月将迎接国家对“两基”工作的检查验收。

四是勤工俭学形成了办学的新特点。因地制宜、以“小”为主地深入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各学校拥有种植基地176个,面积达2177.41亩,平均每月提供蔬菜9570斤,林果等种植基地46个286亩,养殖基地75个,每月平均出栏110头猪,共累计资助贫困生9.49万人次,累计金额达412万元(含蔬菜、肉食折价)。在我州召开的全省勤工俭学工作现场会上,省教育厅充分肯定了勤工俭学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模式,为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办学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五是中考、高考连创佳绩。在提升教育质量中始终坚持“一手抓普及提高,一手抓学校管理”,分类指导,分类考核,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目标管理体系,基本实现了中考、高考连年创佳绩,连续多年保持全州前列,全县参加普通高考 412名,上线338 名,上线率 82.2﹪,上线人数比上年增 82 人,上线率比上年增12.83 %,比增174人,上线率提高 25.29个百分点,高中会考全科合格率高于全州平均水平;共有1184人参加中考,中考600分以上人数有91人,比增65人。2010年高考,我县445人参加高考,文科单科上线率跃居全州第一、理科单科上线率获全州第三,文理科总上线率居全州第二名,上线率较的82.04%高出16.56%,达98.60%,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

六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县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教师队伍平均学历合格率从的96.77%提高到99.87%。还特地从较发达地区选聘170多名大学本、专科生毕业生充实了中学教师队伍,大力加强了师资培训,加大了各中小学校长到内地发达地区学习交流的力度,广泛开展了师德创建活动,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涌现出了一批国家、省、州、县各级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成为了全县教育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七是职业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按照中央、省、州关于进一步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要求,9月恢复重建了县职业技术学校。采取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训、工学一体、工学交替模式,灵活办学,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拓宽就业渠道,切实解决了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就业的问题,实现了农村家庭的“零”负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使全县职业教育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八是农村教育经费得到了有效落实和切实保障。根据国务院、省、州相关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共免除杂费304.58万元,享受免费教科书累计38052人次,减免经费达308.38万元,补助学生生活费1398.195万元,补助学生达38806人

次,补助公用经费768.1万元。同时,加强了对资金的管理,专款专用,确保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安全使用,充分发挥了资金使用效益。

九是依法治教、教育改革工作得到了扎实有力推进。一直以来,我县全面贯彻落实《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加强了教育法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依法保护了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依法保障了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护了少年儿童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抵制了妨碍学生健康成长的不良影响,依法整治了校园及周边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加强了教育收费的管理,坚决制止了教育乱收费的现象。

回顾“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是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得益于全县干部群众和教职员工的奋斗拼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教育改革和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整体发展不够均衡,城乡学校之间以及乡镇所辖学校之间不平衡,我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艰巨;二是教育欠债过大,教育投入与社会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仍然突出。三是教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教师学科结构,中小学教师编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四是教育管理有待加强,在控辍保学、师德师风、素质教育、安全稳定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问题仍然严峻。

二、深刻把握“十二五”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2010年,在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将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既要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又要科学谋划“十二五”。更为重要的是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科学合理规划我县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极大的鼓舞,又是更大的鞭策。一方面,全社会关心、支持、发展教育的氛围会更加浓厚;另一方面,党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也会更高。

现阶段和今后发展教育的最大任务,就是解决“上好学”

的问题,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加多样化的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解决“上好学”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的奋斗,需要把每一件事做到底。

综合分析当前形势和我县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的呼声,今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届九次全委会的安排部署,继续抓住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抓好云南边疆教育“桥头堡”建设,认真实施州委五大工程之一的山区教育资源工程,认真贯彻县委政府“质量强教、教育强县”战略,坚持集中办学,走教育内涵发展之路,解放思想,负重拼搏,着力解决公平、均衡、素质、质量、协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促进全县教育的科学和谐发展,打造素质。

(一)提高普及质量,进一步提升“两基”工作

“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仍然是今后长期的攻坚目标任务,首先是要确保顺利通过今年“两基”国检验收。今后努力向高质量“两基”目标层次迈进。规划到2015年,初中毛入率达98%,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小学入学率99.56%,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

(二)实施集中办学,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以实施山区教育资源整合工程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集中办学,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向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倾斜的重大机遇,抓住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的机遇,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十二五”教育工程建设拟规划建设总面积8.95万平方米,加固改造10.47万平方米,总投入23606.6万元(其中其它附属设施投入4700万元)。

2.既重视城乡之间教育均衡,又重视学校之间教育均衡;既重视硬件条件均衡,又重视软件条件均衡。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并积极把它与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完善教育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加快解决薄弱学校问题和一些中心城市、中心乡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以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为重点,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开发更多的优质信息化课程资源,让农村学校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中心城市的教育资源。认真总结和推广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加大选调校长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职的力度,完善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办法,进一步调动教师和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从教的积极性。

3.继续加强学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人教育。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政策体系,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推动各级各类幼儿园上等级。研究幼儿教育规律,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探索建设适合幼儿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幼儿教育教学体系。认真落实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的要求,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读书问题。

4.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县辖区有3所高完中,一所职业中学,一所州民族中专,承担着全县高中招生任务。2010年全县有71个高中教学班,在校生3223名,高中阶段入学率达43.49%,据“两基”巩固提高规划,结合县教育发展情况,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高中在校生达4050人,计划有90个班级,高中阶段入学率达57.49%。

5.加大信息化和教学设备投入。“十二五”期间,全县规划建设“班班通”项目22个(含州直中学和小学),计478套(配电脑和投影或平板电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项目22个。五年总计投入资金782.2万元。教学仪器规划配置一类35套,其中初中11套,小学24套,投入资金138.07万元。配置图书51.8万册,需投入资金518万元(中学165万元,小学353万元)。

(三)多形式推进素质教育

这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任务,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对社会对历史必须负起的责任。一是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坚决按要求开足开齐所有规定的课程,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对学生成长进步的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积极总结推广“轻负担高质量”的有效经验和做法,聚焦研究课堂教学,不断探索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走教育内涵发展之路。

统筹处理好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之间的发展关系,保持招生政策的总体稳定。把中职教育的重点放在提升内涵上来,加大调整优化中职专业结构。这是今后要抓的一项重点工作。尤其是要通过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工作适应能力。一方面,继续搞好农村预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等传统培训,另一方面,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主动开展面向企业职工的培训。有条件时可逐步形成学历教育、社会培训并重发展的新的办学格局。

(四)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校园和谐稳定既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关爱学生,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工作,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督促各级各类学校严格执行各项办学规定,在中小学切实落实义务教育社会捐助资金管理规定,加大教育督导力度,依法坚决制止各类乱办班、乱招生、乱收费行为。强化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机制建设。完善矛盾隐患排查制度,重点防范各类群体性事件和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不断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

我们要解决“上好学”中的诸多难题,就必须不断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只有不断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才可能实现教育的科学和谐发展。

(一)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求。相对于其他组织系统,教育行政系统更应该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有机结合,既重视专业知识学习,更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尤其要着力解决发展理念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认识人民群众的教育期盼,认识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全面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科学和谐发展教育的理念。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二)进一步转变作风,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反对和纠正脱离群众、形式主义、推诿扯皮、铺张浪费等不良作风,不断提高教育行政部门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强化学校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完善惩防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规范教育收费”创建活动,扩大推行教育招生和收费公示制度,认真治理各类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三)稳步开展教师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解决“上好学”,教师是关键。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认真搞好教师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强化师德考核,充分发挥绩效工资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内在激励作用。有计划地开展岗位设置管理改革,认真落实城镇学校与农村同类学校之间的教师结构相对均衡,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合理流动。增加教师参与式培训的自主选择性,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加大校本教研力度,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新进教师上岗培训制度,开展校长研修培训,建设好“三支队伍”。在“十二五”期间,师资力量培养规划投入资金19.5万元。

四、“十二五”教育发展展望

经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教育将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是全县“两基”目标已全面实现,在不断巩固提高中向较好水平层次迈进,全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有较大的提高,在依法入学以及扶贫助学相结合的前提下,辍学率控制在最低下限。

二是加快高中教育的快速发展,基本满足广大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需求。

三是基础设施投入必将推进集中办学工作,教育均衡发展得到较好的促进,良好的育人环境基本形成。

四是信息教育的普及将给农村学生享有教育公平的平台,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五是边疆教育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促进云南教育“桥头堡”建设取得实效。

总之,教育始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相信,通过“十二五”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基础教育、幼儿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必将迎着全面、健康、协调、快速的路子发展,必将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率先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青岛港十一五总结十二五展望

十一五总结十二五展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二00六至二0一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提出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

2006~2010年,实施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港口,做久青岛港。面向2010年,站在新起点上,加快青岛港由以运输枢纽及工业发展基地为特征的第二代港口,向以现代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为特征的第三代港口升级转变。

在实施四大战略的同时,我们大力实施港口结构调整,实现了青岛港的率先发展。一是调整主业结构,培育核心业务。二是调整市场结构,扩大港口辐射深度。三是调整能力结构,打造港口核心竞争力。四是调整生产结构,构建现代化生产格局。

不知不觉在青岛港工作两年多了,通过两年多的工作,学习,我在政治思想方面,业务知识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对青岛港企业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对青岛港的感情。

在学习方面,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考试,学习,学政治,学业务,学技术,学企业文化,学危害辨识,学实践,提高现场组织和安全管理能力,增进现场管理人员的交流沟通和协调配合,促进服务 水平提升。知责、尽责。树立主人翁意识、管理者意识、节约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理论学习注重实效性,提高货运质量和服务质量。认真落实“没有货主,没有用户,青岛港就没有饭吃;货主用户的满意就是质量工作的标准;价格优惠,手续便捷,24小时服务”“三项原则”。现场重点抓好“五个文明”(文明装卸、文明生产、文明施工、文明服务、文明环境)管理。居安思危,抢抓机遇。在常主席、总裁的带领下,青岛港逆境发展,成为全国国企的典范,集团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增长指标不动摇,造福职工不动摇”。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期间,青岛港将在董家口港区再造一个3亿吨级大港,到“十二五”末,全港年吞吐量有望达到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00万标准箱。集团总裁常德传日前表示,“十二五”期间,青岛港将在董家口港区再造一个3亿吨级大港。他还表示,“十一五”以来,集团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箱量分别达3亿吨和1,000万TEU;同期,青岛港向国家上缴各种税费130多亿元,为海关创造了1,659亿元的入 库税源,港口总资产已从“十五”末的139亿元增长到目前的270多亿元。到2015年,一个六亿吨的青岛港将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十二五”期间主要为小型船舶提供靠泊服务,应以铝锭,粮食,氧化铝,钢材,内贸集装箱等低污染的散货运输为主,着力打造内贸集装箱转运,散粮进出口,钢材进出口,散货灌包,罐存货物中转,国际旅游六大基地,加快国际货运中心建设,散杂货运输功能调整到董家口港,适当发展旅游服务,娱乐,商住等功能,建立综合功能区,启动集港政服务与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运营,信息集散,社会监督和人才交流于一体的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建设等。

重点规划发展邮轮经济,分离大港6号码头,堆场和岸上区域可与现场作业港区,建设成国际邮轮和客运的专用码头,远期来看,可将1号,2号,8号码头改造为邮轮深水泊位,将原有的港口岸线转换为城市岸线,建设国际邮轮母港,发展国际邮轮旅游,实现高端旅游市场的突破,更大程度地拉动港口经济的发展。

库丁

丁希麟

2010-12-23

第五篇:“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以五年为一个阶段,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部署,设立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引导未来五年的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式、路径、目标提供思路指南和行动纲领。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定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是1953—1957年的“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而2006—2010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的第11个,所以称为“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就叫“十一五”。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时间段是:2011—2015年。

五年规划与每一次的政策调整,不仅关系国家的未来发展,也关系普通百姓的就业与生活。对于大学生来说,深刻理解和把握国家的五年规划,既是报效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一部分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容易、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以及南方雨雪冰冻、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事,隆重纪念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议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前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增长12.7%,2007年加速到14.2%,增速仅次于改革开放后最高的1984年。2008年,受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经济增速陡然回落到9.6%。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迅速出台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我国经济增速在世界各国中实现率先回升,2009年经济增长9.2%,与世界经济下降0.6%形成鲜明对照。2010年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到10.3%,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增速。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

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特别是2008年第三季度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均面临负增长或停滞困境时,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并率先回升,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加。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创造价值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初步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48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5.7%,年均实际增长10.6%,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5个百分点。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国财政收入2007年超过5万亿;2008年超过6万亿;2010年超过8万亿,达到830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3%。“十一五”时期,我国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我国外汇储备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9年突破2万亿美元。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3%。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超过日本,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五年。

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扩大内需政策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特别是2009年,在外需对经济增长为负贡献的条件下,国内需求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38.9%。

产业结构持续改善。服务业发展加快,比重提高。2006-2010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2010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0%,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由2005年的47.4%下降到2010年的46.8%,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2.1%下降到10.2%。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6%,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到2010年底,城镇化率提高到47.5%。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群迅速崛起,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和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增强的趋势。2010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9.7%、18.7%,分别比2005年提高0.9和1.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基本持平。2010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2.6%、22.2%和11.0%,分别比2005年提高4.4、2.3和2.4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迅速,薄弱环节和薄弱领域明显加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迅速发展,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的五年。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入快速增加。“十一五”时期,城镇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2.1万亿元,年均增长21.8%。“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高速铁路从零开始,目前投入运营里程7055公里,全国铁路日开行动车组1000多列,日发送旅客达到92.5万人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高铁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时速350公里、380公里,甚至达到416.6公里,中国高铁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速”。从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到武广高铁、京沪高速……长三角、环渤海、中原城市群等,打破时空限制,凸显“同城效应”。高速铁路大大缩短了各区域间和城乡间的时空距离,促进区域间、城乡间劳动力尤其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快速流动,推动了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提前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十一五”时期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2006-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年均增长2.5%,实现连续七年增产,连续四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

能源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9.9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38.3%,年均增长6.7%。在主要能源中,2010年原煤产量32.4亿吨,比2005年增长37.9%,年均增长6.6%;原油产量2.03亿吨,比2005年增长11.9%,年均增长2.3%;天然气产量967.6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96.2%,年均增长14.4%;发电量42065亿千瓦小时,比2005年增长68.2%,年均增长11.0%。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国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1.7%。2010年,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5339万户,比2005年增长55.1%;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85900万户,比2005年增长1.18倍,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705万户;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

四、对外经济与对外贸易水平提升,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

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近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其中货物出口额在2009年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时期,我国在保持轻工、纺织等传统行业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家电、信息等产业的竞争力也明显提高。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06-2010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260亿美元,年均增长11.9%,是“十五”时期的1.6倍。从国际范围来看,我国连续18年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对外投资迅速发展。“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对外投资增长强劲。2010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59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36.9%。

五、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大力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就业人数从2005年末的75825万人增加到2009年末的77995万人,增加了2170万人,年均增加54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年均增加94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年均减少405万人。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2010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4223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在“十一五”开局的2006年,中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结束了持续了2600年的种田交税历史。“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2005年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2005年增长8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其中,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9%,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3.1个百分点,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为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4.1万亿元增加到26万亿元,增长84.4%。普遍提高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0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3.1辆,比2005年底增长2.9倍;拥有移动电话188.9部,增长37.9%;拥有家用电脑71.2台,增长71.6%;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45.2台,增长1.1倍;拥有移动电话136.5部,增长1.3倍;拥有家用计算机10.4台,增长3.2倍。2010年,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86.5部/百人,比2005年提高51.2%。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十一五”是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最快的时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在23%的县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现省级统筹。覆盖城乡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5亿人。出台了重点针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3%;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10277万人;2311.1万城市居民和5228.4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六、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增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坚持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继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免费之后,从2008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免除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1.6亿学生的学杂费,这意味着我国全面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从此,“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由老百姓自编的顺口溜伴随着这项政策,一起被载入共和国发展的史册,成为一座高耸的里程碑。

“十一五”期间,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5年增加到9年以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61.8万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0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 率达26.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7年,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我们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昂首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等重大科技工程成果丰硕。

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稳定的重要发展期,文化产业成为新的增长极。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60个,文化馆3258个,有线电视用户1873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8798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8%,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各项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新创作并首演的剧目每年达上千种,图书出版连续六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国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极大地扩大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七、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得到空前重视并取得积极进展的五年。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0年,七大水系的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9.6%,比2005年提高18.6个百分点。在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的城市占监测城市数的82.7%,比2005年提高22.4个百分点。2010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0262万立方米,比2005年末增长79.2%;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6.9%,提高24.9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工作进展顺利。“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和各地区节能降耗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政策措施逐步深入落实,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2006-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06%,基本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十一五”期间,单位铜冶炼综合能耗下降35.9%,单位烧碱生产综合能耗下降34.8%,吨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8.6%,原油加工单位综合能耗下降28.4%,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16.1%,吨钢综合能耗下降12.1%,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下降12.0%,单位乙烯生产综合能耗下降11.5%。

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据初步测算,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双双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减排任务。淘汰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成效突出。“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淘汰炼铁落后产能约11172万吨,炼钢落后产能约6683万吨,焦炭落后产能约10538万吨,铁合金落后产能约663万吨。总之,“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成绩,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投资消费出口比例失调,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创新驱动作用不明显;低成本优势正在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社会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群众对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和住房难意见较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国际竞争压力加大等。尽管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依然较多,但我们坚信,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科学发展,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

第二部分 “十二五”规划展望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规划纲要》全文约6万字,共十六篇,分别为: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结合起来,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城镇化率的规划目标是47%,实际完成47.5%,超出预期。“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城镇化率51.5%、增长4%的目标。这一目标若能完成,中国的城镇人口将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这当然意义重大。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3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相比“十一五”的20%左右,下调了4%。中国对外承诺了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这主要依靠节能来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从指标上看,人口只有4900万的增长空间。应该说,这个指标反映的是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连续性和严肃性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因在人均收入、医疗、教育等方面差距,全国不同区域的人均预期寿命差别非常大,如上海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82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为了落实中央确定的“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分别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深化改革开放三个方面部署了十项重大任务。

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使我国不仅要成为生产大国,还要成为消费大国,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二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时期将是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的时期。三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五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一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二是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一是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二是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总之,“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还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时期。经过未来五年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我国的综合国力就会有更大的提升,人民生活就会有更大的改善,国家面貌就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未来五年,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既会面临困难和挑战,也有许多难得的机遇。我们要转变就业观念,正确把握形势,清醒认识自己,才能抓住“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在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

下载县人事局关于“十一五”人才发展总结与“十二五”展望交流发言稿[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人事局关于“十一五”人才发展总结与“十二五”展望交流发言稿[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