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要避免乡镇人大会议中的几种现象
要避免乡镇人大会议中的几种现象
——浙江省平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林昌桐
(出自2001年第2期《中国人大》)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乡镇人大会议的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没有做到严格依法开会,程序走过场,审议没深度,建议缺质量,民主展不开,严重影响了作为一级权力机关作用的发挥。具体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点:
1、不该召集会议的召集。地方组织法规定,召开乡镇人大会议时,“由主席团主持会议,并负责召集下一次的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但一些乡镇,不是由主席团而是由党政几套班子讨论有关召集乡镇人大会议的决定、会议的筹备事项、会议召开过程中的有关程序问题等。
2、不该报告的报告。每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行使职权至本届人民代表大会任期届满为止。由于届内人员调动频繁,加之无增补规定,资格审查委员会成员到本届最后一次会议时,往往所剩无几,甚至一个不剩。有的单位便指定非资格审查委员会成员上台作资格审查报告。有的乡镇让乡镇长候选人上台作政府工作报告,须知,不是政府组成人员,没有资格代表政府作报告。
3、不该来的来了。乡镇人大会议列席人员过多,是普遍现象,有的列席人员数超过本级人大代表数的1-3倍。列席人员过多,增加了大会组织难度,增加了大会经费开支,减少了人大代表发言机会,减少了大会召开的次数和天数,有的列席人员拿了大会补贴不到会,更损害了大会形象。原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有关机关、团体负责人经决定也可以列席会议”。1995年修改后的地方组织法删去了这一规定。这一修改表明乡镇级有关机关、团体负责人一般不再列席本级人大会议。法律明确规定的只有乡级的人民政府领导人员列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一级的县人大代表和村干部列席乡级人大会议,没有法律根据。
4、不该宣读的宣读。根据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人大会议选举的人选,由大会主席团或者代表依照本法规定联合提名。有的乡镇在选举时直接向大会与会人员宣读党组织的人事推荐文件,这是不合适的。党组织推荐的候选人只能由以主席团的名义提出,要宣读党组织的文件也只能在主席团会议上宣读。
5、不该通过的通过。为了推进某项工作,人大会议可以表决通过作出某些决议、决定。其前提条件是:要在职权范围内。有的乡镇人大会议就土地、计生、卫生、集镇建设等方面的管理作出的决议、决定,包含一些处罚条文,而且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却常常提请大会表决通过。有的报告如代表资格审查报告,只需向大会报告不需大会审查通过,也进行表决通过。
6、不该附议的附议。有的人大代表领衔提议案很少,但附议却不少,甚至有的对附议的内容不了解就附议了;对有的内容不十分赞同而出于面子,也附议了;甚至有个别代表分别在同一内容而“意见”对立的议案上签了名。提议案、建议、批评、意见,是人大代表行使职权的重要体现,不可随意。
7、不该插手的插手。人大会议在主席团的主持下进行。如果有选举任务,由大会通过的总监票员、总计票员和大会主席团指定的监票员、计票员组织实施,并且在大会主席团的领导下进行。有的人员既不是主席团成员,也不是总监票员、总计票员、监票员、计票员,却对选举中的程序性问题指手划脚,甚至直接参与检票、计票,并且对某些选票的有效性加以指点。程序性问题,选举中的问题,应由大会主席团集体研究决定。
8、不该响的响了。召开乡镇人大会议,都要举行简短的开幕式、闭幕式。这时只要全体起立,奏或唱国歌就可以了。可有的地方在奏国歌的同时鸣炮奏乐,或在闭幕式上响起了国际歌。国家机关的议政活动,不是喜庆活动,也不是党的会议,鸣放鞭炮或奏国际歌不合适。避免上述现象关键是要提高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的法律水平和敬业精神。从一些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的实际情况来看,有3个不到位:一是认识态度不到位。没有真正认识到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一级国家权力机关,认真履行其各项职权,对于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具有极端重要性。由于认识不到位,只图会议隆重热烈,不求会议实际效果,会期越压越短,程序越减越少,人大代表的意见得不到充分表达和系统反映。二是人大意识不到位。当前,人大主席、副主席大多从多年工作过的党、政岗位上转岗过来,其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一时难以适应人大工作所特有的自身规律。尤其是对人大工作的程序意识比较淡薄,不大习惯按法律要求指导工作,对党组织负责精神比较强,而对法律负责精神比较弱。三是工作精力不到位。许多人大
主席是当地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兼的,有的书记“兼”的观念过强,而对人大工作过问很少。有的主席、副主席在其位没有谋其政,在人大工作多年,却对人大工作的一些基本知识不掌握、不了解,搞不清对政府报告是审议还是讨论学习;搞不清某次选举是补选还是另选、重选。为了切实提高乡镇人大会议的质量,充分履行职权,真正发挥作用,要十分重视主席、副主席队伍建设;要不断提高其法律知识水平和人大实际工作能力;要重视对人大会议的工作研究,加强对乡镇人大工作的指导。
第二篇:乡镇人大会议程序
乡第九届人大一次会议
程 序
一、会议的议程
1、听取和审议乡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并做出相应的决议;
2、审查和批准本乡镇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并做出相应的决议;
3、听取和审议乡镇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并做出相应的决议;
4、选举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乡镇长、副乡镇长。
二、会议程序
(一)召集人会议(3日下午3点30)
1、说明大会的任务、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2、说明大会议程草案和主席团名单草案;
3、说明大会议案审查委员会名单草案;
4、宣布代表团划分及团长、副团长建议名单。
(二)预备会议(3日下午4点)
1、选举大会主席团;
2、通过大会议程;
3、通过大会议案审查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4、主持人讲应注意的事项和要求。
(三)预备会后召开主席团第一次会议。(3日下午4点30分)
1、推选主席团常务主席;
2、通过大会执行主席分组名单;
3、通过大会日程(草案);
4、决定大会议案截止时间;
5、决定大会议案、决议表决办法;
6、审议大会选举办法(草案)。
(四)第一次全体会议(4日上午8点30分)
1、宣布大会开幕;
2、奏国歌;
3、听取乡长关于乡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4、听取乡政府副乡长关于乡镇财政预算和决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5、听取乡人大主席关于乡人大主席团的工作报告;
6、通过大会选举办法。
(安排代表审议、讨论)
(五)主席团第二次会议(4日上午9点30分)
1、听取各代表团审议乡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乡财政工作报告和乡人大工作报告情况的汇报;
2、审议各项工作报告决议(草案);
3、提名人大主席、副主席、乡长、副乡长候选人名单;
4、讨论提出总监票人、监票人名单(草案)。
(安排代表审议、讨论)
(六)议案审查委员会会议
听取大会议案组负责人关于本次大会收到的议案件数、种类的情况并提出议案审查报告(草案)。
(七)主席团第三次会议(4日上午10点30分)
1、听取各团审议讨论情况的汇报;
2、通过议案审查报告;
3、通过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4、通过正式候选人名单;
5、通过大会选举总监票人、监票人名单草案。
(八)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4日上午11点10分)
1、通过总监票人、监票人名单;
2、大会选举;
(中间插主席团第四次会议:
1、总监票人报告选举结果;确定选举结果)
3、宣布选举结果;
4、通过各项工作报告的决议;
5、乡镇领导讲话;
6、大会闭幕式(全体起立,奏国歌)。
2、
第三篇:如何避免考试作弊现象
如何避免考试作弊现象
很多学生总是抱着侥幸心理,平时不好好学习,到考试的时候抄抄别人的,一样能取得好成绩。如何避免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1.明确学习的目的。老师应该多在平时的教育中让学生树立考试只是为了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的概念,为了准确检测应该保持考试的真实性,不要作弊。如果作弊会给老师错误的信息,从而骗了自己。
2.解决后顾之忧。老师要多跟学生家长沟通,确保家长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孩子的成绩,不要跟孩子太大的考分压力,逼迫孩子挺而走险。
3.强抓考试纪律。考试时加大监督力度,抓住考试作弊的学生,不要姑息迁就,按照校纪校规严格执行处罚,形成约束。
4.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在开展班会时,让学生讨论诚信、责任等问题,让学生形成诚信意识,从根本上去除作弊想法。
5.弱化成绩排名观念。一般不需要列成绩排名的考试,尽量不要排名,以一种更隐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知道成绩的好坏,过度强调排名观念,会让学生形成心理压力,从而导致作弊。
第四篇:面试中要避免的肢体语言
应聘者在面试中用错肢体语言,很可能会让招聘官以为他对这份工作并不很上心,或有意想隐瞒些什么,从而导致面试无果而终。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有四个有关肢体语言的要点是作为应聘者的你应该注意的。
一、保持适当的眼神接触。无论是过少的眼神接触,还是过多的眼神接触,都会影响招聘官对你的看法。在人力资源专业人士看来,如果你在被问到某个问题时,避免与他进行眼神接触,可能意味着你的回答中有不诚实的成分。而如果你一直目不转睛地直视着他,又会让人觉得极不自在。
二、不要坐立不安。一方面,坐立不安表明你比较紧张,招聘官会想:“你连面试中的这点压力都处理不好,以后还能处理好工作中的压力吗?”另一方面,你在坐立不安时出现的一些肢体动作,也会影响和分散招聘官的注意力。
三、坐要有坐姿,站要有站姿,始终保持自信。无论是站还是坐,一副懒洋洋的姿态在招聘官看来都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四、不要使用“封闭式”的肢体语言。双手交叉抱在胸前或者拳头紧握这样的动作,就是“封闭式”的肢体语言,它们传达的是防御和紧张的信息。
第五篇:管理中要避免“过度理由效应”
管理中要避免“过度理由效应”
迟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亲朋好友帮助我们,我们不觉得奇怪,因为“他是我的亲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当然他们会帮助我们;但是如果一个陌生人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我们却会认为 “这个人乐于助人”。同样,在家庭生活中,妻子和丈夫常常无视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为“这是责任”、“这是义务”,而不是因为“爱”和“关心”;一旦外人对自己做出类似行为,则会认为这是“关心”,是“爱的表示”。这种现象就是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过度理由效应”。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原因在于,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行为如果只用外在理由来解释,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足够的外部理由。公司老板如果希望自己的职员努力工作,就不要给予职员太多的物质奖励,而要让职员认为他自己勤奋、上进,喜欢这份工作,喜欢这家公司;希望孩子努力学习的家长,也不能用太多的金钱和奖品去奖励孩子的好成绩,而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喜欢学习,学习是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