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章中常见的文字差错
文章中常见的文字差错
凯旋而归
稿件中常见这样的用法,实际上“而归”属赘字。因“旋”和“归”是一个意思,重复了。“凯”是胜利的乐歌,“旋”是返回的意思,如“旋里”(返回家乡)。“凯旋”一词即奏着胜利的乐歌归来。加“而归”成了蛇足。
始作俑者
“‘双代管’的始作俑者是(从)山东济南市学来的。”(见人民日报1996年5月15日“读者来信”版大样《茌平“双代管”探秘》一文)
将“始作俑者”错当作褒义词,近年来报刊上时有所见。上例将从别处学来某种办法的人称为“始作俑者”,更是完全背离了这个词的意义。
俑,古时殉葬用的木制的或陶制的偶人。“始作俑者”是“起初用俑为死人殉葬的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意思是孔子说始作俑者“让他断子绝孙吧”,原因是以土偶象征活人埋进死人墓中,以致后来形成以活人殉葬的风气。《中华成语大辞典》的解释为:“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据此可知,“始作俑者”切不可用于褒义。只要记住孔夫子那句切齿痛恨的诅咒就不至于误用了。也有人反用于自身的,说自己领头办了好事却不得好报,这是极个别情况下的特例。
诞辰和诞生
在写纪念性的文章中,往往用到“诞辰”或“诞生”。有的文章把“诞辰”、“诞生”两词混淆误用。误用的原因,可能是认为这两个词读音相近且词义相同。其实,这两个词的意义、结构、词性都有差别。这两个词中的词素“诞”都是出生的意思,不同词素是“辰”和“生”:“辰”指时日,“生”指出生。
“诞辰”:就是出生的时日,是生日的敬称。词义以“辰”为主,是偏正型的复合式名词。例:“北京纪念荀慧生、尚小云百年诞辰。”
“诞生”:就是出生的意思,“诞”和“生”意义并列,是联合式动词。例:“我们隆重庆祝了新中国诞生50周年。”
“诞辰”是一个敬词,准确的用法应该是“某某周年诞辰”,用“某某周年”从时间长短上限制“诞辰”,“诞辰”用在“某某周年”的后面;而“诞生”和“诞辰”的用法不同,“诞生”要用在“某某周年”的前面,应该是“诞生某某周年”,而不能用成“某某周年诞生”。
首当其冲
“农民赖泽民首当其冲,办了全省第一家私营缫丝厂。”(见1995年7月12日人民日报“经济生活”版大样《打工仔归故里》一文)
这是由于误解而误用了成语,这个错误近几年在报刊上曾多次出现。
“首当其冲”是说处于冲要位置,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首先遭遇灾难、损害。例句如:“欧舰东来,粤东首当其冲。”(引自《清史稿》“大抵当敌人结束他的战略进攻,转到了保守占领地的阶段时,对于一切游击战争根据地的残酷进攻的到来,是没有疑义的,平原游击战争根据地自将首当其冲。”(引自毛 泽 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莘莘学子
1997年3月24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优秀大学生士兵——公举东》一文中“莘莘学子们从公举东身上,再次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莘莘学子们”应当是“莘莘学子”。“莘莘”,形容众多。“莘莘学子”指“很多的学生”。
曾几何时
“曾几何时,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见人民日报1997年3月8日“各地传真”版大样)
此例误用了“曾几何时”,类似的差错在各种报刊上时有所见。
查任何辞书,“曾几何时”都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上例包含两重错误,一是将“没多久”丢掉了,作了相反的理解,用于远古的风习,二是丢掉了“时间过去”,即由过去到现在,而作了相反的理解,以为是时间上的倒溯,所以完全用反了。
“曾几何时”一语来自韩愈《东都遇春》诗:“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后来成为固定的词语。如”曾几何时,诸君子皆化为异物,而予亦颓然老矣”。《现代汉语词典》的例句是“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都是“时间过了没多久”的意思。
灯火阑珊
“晚风徐徐,城市的阑珊灯火尽收眼底。”(见人民日报1997年4月15日“各地传真”版大样《自我撑起一片天》一文)
上例作者所描写的是某城市入夜的繁盛灯火,把“阑珊”的意思用反了。这个差错近几年在一些报刊上时有所见。
“阑珊”,辞书上列出五种含义,即衰减、消沉,如“诗情酒兴渐阑珊”;暗淡、零落,如:“众里寻他(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残、将尽,如“歌断酒阑珊”、“宴阑珊”、“梦阑珊”、“夜阑珊”;零乱、歪斜,如“字阑珊,模糊断续,都染就泪痕斑”,“南斗阑珊北斗稀”;困窘、艰难,如“官况阑珊”。
上列“阑珊”的五种含义当中,第二种所引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那一句就是“灯火阑珊”的出处。当然,孤立地看这一句,似乎难以判定究竟说的是灯火辉煌还是灯火零落、暗淡。但是,综览上列五种含义,没有一个与“繁盛”相关的,倒是恰恰相反。
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原意是赞扬事物尽善尽美。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音乐舞蹈,当他看到舞“韶 ”时,赞美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情已。”意思是舞乐好到了极点,后以“观止”一词赞扬所看到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褒义词。有人却把这个成语理解为“到了极点”,如,“台湾交通混乱叹为观止”将
“叹为观止”当贬意词用,显然不妥当。
有口皆碑
“有口皆碑”通常是用来称赞好人好事,不可用来形容缺点,例:“北京××商店服务之差是有口皆碑的,而且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事实”。
“有口皆碑”最早见于宋代佛书《五灯会元》卷十七:“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碑”,指记载功德的石碑。好人好事受到众人异口同声的赞颂,称“口碑”。“有口皆碑”是歌功颂德的褒义词,例句用以批评商店的服务态度不好,是用错了,如果作者要以讽刺口吻表达对商店的批评,则应对有口皆碑一词加上引号,以表示反其意而用之。
豆蔻年华
“这些女同志当初在豆蔻年华就干起了列车押运。”(见人民日报1997年3月6日“经济生活”版大样)
此例属于误用典故。作者只了解豆蔻年华指女子年轻时候,但忽略了这个词所指的年龄段是幼年,不是青年,因而致误。
这个典故出自唐代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赠别》。诗云:“娉娉 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中明言所赠对象张好好是一个十三岁多一点儿的雏 妓。诗人用“二月初”的豆蔻花来形容她,是诗眼所在。因为豆蔻是春末才开花的,“二月初”则离开花还早。前人注解说:“牧之诗咏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开。”
空穴来风
语出战国时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意思是有了孔穴才来风,比喻某种消息或流言的传布是有一定原因的,乘虚而入。唐代白居易《初病风》“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李善注引司马彪曰:“门户空穴,风善从之。”
但一些人引用这一成语时,常将“空穴来风”比喻为没有根据的谣言,这就和本义相左了。
炙手可热
1998年初,国际足联秘书长布拉特宣布参加国际足联主席的竞选,与此同时,欧洲足联主席约翰松也积极参与这一职位的竞选,一时竞争激烈。报上有篇文章的标题是《国际足联主席一职炙手可热,继任人之间再掀波澜》。在这里,炙手可热被当作竞争激烈(或是热门话题)的意思讲,显然是用错了。
炙手可热原意是手一接近就感受很热,使人接近不得。引申比喻一些人权势气焰嚣张。唐代大诗人杜甫《丽人行》诗:“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诗意为杨国忠气焰嚣张,千万不要去靠近他,以免因他发怒引来灾祸。宋代李清照《逸句》诗:“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现代著名作家沙汀《淘金记》中说:“亲眼看见他成了这镇上炙手可热的红人,而且目空一切。”所用炙手可热含义都与杜甫所用之意相同。因而,从古到今,炙手可热都为嚣张跋扈之意,从来没有竞争激烈之意。
明日黄花
有些人将“明日黄花”错写为“昨日黄花”。“明日黄花”其本义是比喻过时的事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有些作者不了解这是一个典故,或者不了解这个典故的由来,以常理推测,觉得应该用“昨日”表示“过时”才对,从而致误。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按即重阳)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在这里,明日,指重阳节过后;黄花,即菊花。古人多于重阳节赏菊,把菊花当作重阳节的时令花。毛泽东也有“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之句。“黄花”就这样与重阳紧紧联系在一起。苏轼在诗和词中反复咏叹“明日黄花蝶也愁”,表达一种迟暮不遇的感喟。意思说自己像过了时的菊花似的,类似俗语所谓“挑水的打回头——过了景(井)儿了。”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亲眼目睹
这是一个人们日常用语和报刊用词中使用频率不算低的词。人民日报1997年1-4月就有15篇文章用到这个词。但是,这个词却是不正确的。
《现代汉语词典》对“目睹”的解释是“亲眼看到”。既然目睹中已包含了亲眼的意思,那么,在“目睹”前面再加上“亲眼”二字,岂不成了画蛇添足?
差强人意
前些年,人民日报刊登一篇小评论,谈到某邮局服务工作的优点,接下去说“差强人意的是常常找不到笔、胶水”,这里将“差强人意”用作“使人感到差劲”的意思,这就将意思弄反了。“差强人意”这个成语意思是“大体上能使人满意”,语出《后汉书.吴汉传》:“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思是说,吴汉指挥作战,在形势不利,将士惊慌失措时,仍整修兵器,鼓舞土气。汉光武帝听到这一情况后感叹地说,吴公颇能振奋人的意志。这里“差”作“稍微”、“较”、“尚”解,如“差可告慰”、“差可比拟”;“强”作“使强大”、“使强壮”、“振奋”解。之所以将“差强人意”理解成“使人感到差劲”是将“差”字作“不好”、“差劲”解(音cha),而“差”字在此应作“稍微”、“较”、“尚”解(音chā)。
缘木求鱼
某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他们根据那位青年提供的线索,先找到张某,要他供出是从哪儿贩来的,再缘木求鱼,终于把制造假冒名酒的黑窝子找到了。”将缘木求鱼当“顺藤摸瓜”讲,是错误的。
缘木求鱼,语见《孟子.梁惠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攀援。缘木求鱼,即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法、方向不对,结果徒劳无功,达不到目的。如《镜花缘》:“今处士既未立功,又未立言,„„忽要求仙,岂非缘木求鱼,枉自费力么?”如:希望帝国主义放弃侵略,简直是缘木求鱼。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人民日报1988年2月14日一版《与雷宇对话》一文中,在引用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紧接着说,希望对方“做成功的‘萧何’,而不做失败的‘萧何’”。作者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语的理解,完全错了。
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依靠得力的大将韩信,取得天下;韩信居功反叛,吕后诱杀了他。这就是韩信的“成”与“败”。韩信被刘邦重用,是萧何极力推荐的结果。旧剧中有《萧何月下追韩信》,说的就是这件事。韩信反叛时,刘邦的妻子吕后,也是按照萧何的计谋诱杀的韩信。这些事都见于《史记.淮阳侯列传》。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语,则见于元杂剧《赚蒯通》和马致远的“小令”《叹业》。它们都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韩信的成功由于萧何,失败也由于萧何。由此可见,萧何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稳操主动权。在其它问题上,萧何似乎也没有明显失败过。这话常被人用来比喻某人具有驾驭事态发展的能力,或比喻某人出尔反尔,成事败事均在他。
“春江水暖鸭先知”写于何时
1981年6月25日人民日报一版今日谈《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文写道:“有句唐诗说得好:‘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宋朝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诗如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号东坡居士,生活在1036年至1101年,是北宋文学家。因此,把“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成唐诗是错误的。
问鼎不等于夺魁
人民日报1993年5月31日四版《聂卫平问鼎中国电视快棋赛》中说:“三十日,聂卫平九段以三又四分之一子击败马晓春九段,夺得1993年‘CCTV杯’中国电视快棋赛冠军”。上面所说聂卫平夺取电视杯冠军与此文标题中的“问鼎”显然不是同一概念,标题应改为“夺魁”或“夺冠”。
“问鼎”一词,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春秋时,楚子(楚庄王)北伐,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子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见于《左传》宣公三年)。楚子问鼎,有夺取周王朝天下的意思。”后用“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或在体育比赛中获得决赛权等。很明显,“问鼎”即还未夺取冠军或第一名。而“夺魁”和“夺冠”即指已获得冠军或第一。两者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
吃喝、跳舞不是不正之风
人民日报1996年8月16日三版的大样上有这样一条消息。《班长效应——记湖南省沅江市市委书记邓三龙》,文内提到:“一批害群之马被依法严惩,赌博、吃喝、跳舞等不正之风迅速得到收敛”。这句话里,将赌博、吃喝、跳舞三方面的内容罗列在一起,统统称之为不正之风,显然是不正确的。
赌博是用斗牌、掷色子等形式,拿财物作注赌输赢。因为赌钱欠债能诱发人铤而走险,或偷或抢,或挪用、贪污、侵吞公款,从而走上犯罪道路。所以说赌博不仅是不正之风,更
是一种犯罪行为。在《中华人 民 共和国刑法》中曾规定:“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或者以赌博为业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可以并处罚金。”
而吃喝、跳舞则不同,吃喝、跳舞与赌博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将吃喝、跳舞与赌博相提并论是不确切的。1993年10月5日《中国中 央、国 务 院关于反腐败斗争近期抓好几项工作的决定》中指出:“不准用公款获取各种形式的俱乐部会员资格,也不准用公款参与高消费的娱乐活动。”1994年4月28日《中国中 央 办公 厅、国 务 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中食宿不准超过当地接待标准的通知》中指出:“近几年来,党 中 央、国 务 院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中的食宿安排问题,多次发布文件,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制止用公款大吃大喝、铺张浪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中„„食宿不准超过当地接待标准。”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反对的是“用公款”参加高消费的娱乐活动,是“用公款大吃大喝”。而不是不加区别地、笼统地一概反对吃喝、跳舞。
低三十倍是多少
1991年1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一条新华社播发的消息《恐龙灭绝的“元凶”竟是镁元素》,文中写道:“结果发现恐龙蛋壳的微量元素镁比现代‘阴蛋’低十倍,比正常蛋壳低三十倍左右”。在其它稿件中,有时也会看到有“低”多少倍的提法。
什么比什么高多少倍,这很容易理解。高一倍便是原来的两倍。如,去年粮食产量为500万公斤,今年比去年高一倍,便是1000万公斤。
可是反过来说低多少,就不能用倍数了。因为低一倍即百分之百,已经成为零了。若粮食产量为500万公斤,低一倍,即低百分之百、低500万公斤,就什么也没有了,就是零。零比500万低一倍,显然这种讲法不科学,因而一般不能提低一倍。至于低一倍以上,低十倍,低三十倍是多少,根本无法说清楚。因此低只能少于百分之百,比如低百分之九
十、低1/3,500万公斤低百分之五十,即为250万公斤。从新华社所发的消息中我们可以推测,低十倍很可能是“原来的1/10”之意,低三十倍很可能是“原来的三十分之一”之意。
伯乐与伯牙
1981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第八版《“知音”可贵》一文中说:“刘少奇同志说:‘同志之间应该团结,要像伯乐和钟子期一样知音,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的友谊。’”这里所说“要像伯乐和钟子期一样知音”有误,伯乐应为伯牙。
在历史上,伯牙有两人,一是宋代人;另一是春秋时人,精于琴艺。传说他曾学琴于著名琴师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随成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彭湃、林鸟悲鸣之声,心有所感,乃抚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终成天下妙手。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相传均为他所作。《荀子.劝学》:“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杨注:“伯牙,古之善鼓琴者,亦不知何代人。”《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高诱注:“伯,姓;牙,名,或作雅。”唐钱起《美杨侍御清文见示》诗:“伯牙道丧来,弦绝无人续。”
伯乐,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以善相马著称。
从上面分析,“要像伯乐和钟子期一样知音”,应为“要像伯牙和钟子期一样知音”。另外,文中所说的“刘少奇同志说”,我们翻阅了刘少奇的一些著作,没有查到文中所引用的刘 少 奇的话,很可能文中所引刘 少 奇的话也有误。
第二篇:文章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文章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的所有的手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表达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
表现手法1 衬托
【概念解说】
所谓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相似的或相反的、有差异的事物做陪衬的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绿叶扶花”、“烘云托月”。用与本体事物同性质、同类型的事物,从正面进行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叫正衬;用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 本体事物的叫反衬。
【考题再现】
联系原文说一说,下面选段中对篝火燃烧的描写是否离题了,为什么?(2009年安徽省阜阳市中考语文卷)
我拐过山嘴,却见若干男女围绕着篝火歌舞。火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节选自卞毓方《张家界》第三段)
【思路解析】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张家界”,而原文第三段却用大段的篇幅来描写并非张家界独有的篝火。乍一看,这里的描写似乎游离了主题。但是,如果仔细读完文段,我们就能发现作者写篝火的用意在于:通过对篝火燃烧的描写营造了一个“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从而反衬出夜空中“森森然”的山峰。所以说,这里的对于篝火的描写并非离题,也没有浪费笔墨。作者是以“火树银花”来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
【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
(节选自季羡林《夹竹桃》)
【思考题】
作者在写大门内的夹竹桃之前,还写了院子里的其他花,作者用意是什么?
表现手法2 联想和想象
【概念解说】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它的特点是相关、相似。想象是人们在头脑里中,凭借记忆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它的特点是改造并创新。改造是手段,是思维过程,创新是结果。
【考题再现】
美学家认为“要发现生活的美,必须透过想象力这副眼镜”。请联系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修牙刷的呼喊声”使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想象?写出两例。(2008年福建厦门中考语文卷)
常常是在一些晴朗的下午,阳光透过窗玻璃的反照,在天花板上浮动。这时,窗外传来一阵悠扬的女声:“修牙刷坏格牙刷修喂„„”这样枯燥乏味的几句话,竟然被唱出了婉转迷离的旋律,这旋律,悠扬高亢,跌宕起伏,带着一种幽远的亲切和温润,也蕴涵着些许忧伤和凄美,在曲折的弄堂里飘旋回荡,一声声扣动着我的心。这时,我正被大人强迫躺在床上睡午觉,窗外传来的这声音,仿佛是映照在天花板上的阳光的一部分,或者说是阳光演奏出的声音和旋律,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午后的阳光,就有着这样的旋律。我的想象力很自然地被这美妙的声音煽动起来,我追随着这声音,走出弄堂,走出城市,走向田野,走到海边,走进树林,走到山上,走入云端„„奇怪的是,在我的联想中,就是没有和修牙刷的行当连在一起的东西,只是一阵从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传来的美妙音乐。我唯恐这音乐很快消失,便用心捕捉它们,捕捉它们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次回旋,每一声拖腔。当这声音如游丝一般在天边消失,我也不知不觉被它带入了云光斑斓的梦境。
这声音和浮动的阳光一起,留在了我的心里,就像一支饱蘸着淡彩的毛笔,轻轻地抹过一张雪白的宣纸,在这白纸上,便出现了永远不会消除的彩晕。因为这些歌声,修牙刷这样乏味的活计,在我的想象中竟也有了抑扬顿挫的诗意。我常常想,能唱出如此奇妙动听的歌声的人,必定是一些很美丽的女人。我不止一次想象她们的形象:柳树一样的身姿,桃花一样的面容,清泉一样的目光,她们彩云一样播撒着仙乐飘飘而来,又彩云一样飘然而去。
(《远去的歌声》佚名)
【思路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把握文意的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具体涉及到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思考辨别能力和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需要把握文段的思路,抓住关键句、关键词。
答案示例:1.听着窗外美妙的声音,我仿佛走出弄堂,走出城市,走向田野,走到海边,走进树林,走到山上,走入云端„„2.听着奇妙动听的“歌声”,我想那吆喝的女人一定是很美丽的仙女,彩云一样播撒着仙乐飘飘而来,又彩云一样飘然而去„„
【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才松了一口气。医生说,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做了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别瞎想,我肯定你不是的。”
“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里有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留给妈妈。”
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子,我的眼睛朦胧了。
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她还从来没有对我这样过,我们都哭了。
回家后,我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包,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捧着那个小布包,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的那个布包,那是她郑重留给我的“遗产”,13元,我只想永久地将它珍藏。
(节选自凤仙草《13元“遗产”》)【思考题】
文章第4段空白处省略了人物在此情此景下的表现。请发挥合理的想象,补写一段话,要求有人物的语言或动作描写。
表现手法3 象征
【概念解说】
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一般情况下,象征手法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像《陋室铭》那样,让读者在诗与文的不言之中去体会其象征之意,一种是像《白杨礼赞》那样,直抒胸臆地点出象征之意。
【考题再现】
作者在文末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叶延滨《灯火的温情》)(2009年安徽省亳州市中考语文卷)
【思路解析】
文题是《灯火的温情》,其“托物寓意”的意味已经较为明朗。其次,本文是卒章显旨型结尾方式,点明文章旨意的正是结尾这几句话。此处“灯”的象征意义,即是指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是“人格”、“风骨”、“高洁”。
【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记得有一年,我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树高约几十米,树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树,同行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节选自李国文《拾叶者言》)
【思考题】
请结合有关文意,选出文章所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简要说明。
表现手法4 间接抒情 【概念解说】
间接抒情,是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它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式。
1.借景抒情。即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饱含着作者悲怆、孤寂的心情以及对漂泊天涯人的深切同情。
2.托物言志。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刻画(托物),来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言志)。例如周敦颐《爱莲说》,将莲人格化,赞美她是“花之君子”,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考题再现】
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去年,在一个阴沉沉的冬日,我来到了北京香山脚下,拜谒曹雪芹故居。天空飘起了雪花,我在故居的门前踯躅。雪,飘飘洒洒地紧了起来。我带着几分忧伤、几分思古的仰慕之情步上台阶,走进了故居。雪还在不紧不慢地下着,雪花已经染白了时间和空间,甚至连同我的情感。曾记得,曹雪芹著书的地方叫“悼红轩”,在我将要离开故居的时候没有忘记寻觅,但是找遍了这不大的几间屋子,并没有发现题在何处。正如这部伟大的著作,终于由于作者“泪尽而逝”未完稿一样,不免留给人们以深沉的遗憾!一股寒风吹来,吹起满天满地的雪花,我走出曹雪芹故居,故居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
(节选自胡序和《曹雪芹故居感怀》)
【思路解析】
阅读借景抒情的散文,务必要品味情、分析景,唯其如此,才能正确领悟到散文的内涵。具体解答时,我们应先找出作者所借之景,然后深入理解作者在景物中所寄寓的情感,最后再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答案。比如这道题,通过细读文章,我们便会知道,“雪”就是作者用以抒情的凭借物。再由此及彼生发联想,进而得到答案: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文章的首尾以及其他几处都写到了雪,目的是渲染凝重的氛围,使文章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凄凉忧伤中,并且用雪的发展变化来烘托作者的感情变化,使作者的感情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为我的“季荷”祝福。(节选自季羡林《清塘荷韵》)
【思考题】
作者在写了赏心悦目的夏荷与也勉强可以入景的秋荷之后,又写到了“残荷”。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对“残荷”具有什么感情?
表现手法5 抑扬手法
【概念解说】
“抑扬”手法是古今诗文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一般来说,按“抑”、“扬”出现的先后,可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作者本想褒扬某个人或物,但却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先按下一笔,而后才对此人或物加以褒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作者本来想要批评指责某一个对象,可却在文章开篇部分以赞美颂扬的口气来写,最后给人一种出乎意料或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在对象自身的反差中,暴露其弱点或丑恶的一面。
【考题再现】
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相关语段简要分析其作用。(2009年河南省周口市中考语文卷)
“你是个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鳖者,水底烂泥里的硬壳软体爬行动物;熊者,天下蠢笨无二的“黑瞎子”。在我们那个地方,这是个恶狠狠的、咬牙切齿的比喻。
“谁说的?这是谁说的?”我止住脚步,脚底猛地腾起一股无名火,屏住呼吸,胸脯一起一伏。
“是村里老人说的!”
“这么说,你„„你信那些老不死的嚼舌头了?”
她垂低头,没有了任何声息。伸出一只脚在软沙上划过来划过去,金黄色的细沙净净亮亮的,宛若凝结在地的晚霞,纯洁无比。
“有话早说,回头还来得及。往后后悔就迟啦。”我正告她,催她重新表态。订婚仅仅是个形式,这“订婚”与“结婚”之间,才横亘着爱河里真正的关口。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垭,脚趾依然下意识地划着弧圈,划着划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
(节选自杨闻宇《日月行色》)
【思路解析】
这个语段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这主要体现在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上。她前面说“你是个鳖熊”,激起了“我”的“无名火”,两人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面却说“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她真心喜欢“我”,让“我”突生欣喜之情,两人关系一下子明朗起来。
这种手法在文中既突出了男主人公的可爱(灵性),增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同时,前后对照又造成悬念曲折,增添了些许情趣。
【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彭的脑瓜进了水。”熟悉大彭和不熟悉大彭的人都这么说。
当然,说大彭脑瓜进了水的人自然有他们的理由和道理。
经过数年打拼,大彭的腰包有钱了,但再有钱也经不住瞎捣鼓瞎折腾呀。大彭先是一反常态拾破烂般盘下一块地,尽管那价格不算贵,但也不算便宜呀,再瞧周边那恶劣糟糕的环境,恐怕谁见了都避之不及。
原来,经过对梦湖的综合治理,大彭早先花三百万元盘下的梦湖周边地皮价格一下子上涨了十倍。如果在这片土地上建商品房出售,那利润又会是多少„„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熟悉大彭和不熟悉大彭的人不由一个个目瞪口呆,且一个个眼热起来。
谁说大彭的脑瓜进了水„„事实证明:不是大彭的脑瓜进了水,是我们的脑瓜进了水,是我们这些自以为脑瓜灵光,自以为要比大彭聪明的人脑瓜进了水。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我们咋把这句至理名言给忘了呢?
(节选自蔡良基小小说《谁说大彭的脑瓜进了水》)
【思考题】
作者主要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大彭的聪明的?结合选文说说其作用。
【参考答案】
一、作者写院子里的其他那些花,目的在于用它们来衬托(反衬)夹竹桃的静默、不事张扬和韧性的特点,从而表达自己对夹竹桃的喜爱,寄寓自我的人生经验和对这些经验的体味与思考。
二、这道题主要考查想象的能力和刻画人物的能力。答案示例:我抓住女儿的手,喊着:“孩子,你不会有事,有妈在,你肯定不会有事的!”女儿怔了一会儿,慢慢地,她攥紧了我的手,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眼角滑落。
三、运用了象征手法,比如用银杏树干象征伟岸的人,用银杏树叶象征寻常的人,既贴切又形象。
四、残荷虽不入景,但却表现出孕育之美。这里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他是托“残荷”自比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心志”。
五、这个语段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众人对大彭“脑瓜进了水”的错误评价,然后用事实证明了大彭的远见,突出了大彭的聪明,并表明“是我们的脑瓜进了水”。这样,便使得文章前后对照,突显主旨。
第三篇:常见差错分析
常见差错分析
校对组(9月20日到10月底)
在校对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差错,为了减少差错,特将9月20日到10月底这段时间出现的差错进行分析,发现其呈现几大特点,现整理归纳如下:
一、字词差错
1.因音同或音似而写错的字词,如:(括号内为正确的字,下同)
扳(掰)手腕;戒(诫)免;卯(铆)足劲;修棕梆(绷);隔叉(岔)路;固原(元)膏;透漏(露);雅(鸭)梨;巡(循)线。
按布(部)就班;一如继(既)往;莫名奇(其)妙;面目前(全)非;振振有辞(词)。
“富二代像(向)林志玲求婚”;“中国联通五连(物联)网”;“从船沿(舷)掉入河中溺亡”。2.因形似而写错的字词,如:
时侯(候);黄橙橙(澄澄);一摸(模)一样;徙(徒)步10多分钟;途径(经)无锡。3.文字输入时误打的字词,如:
10月01日A06版的图片说明“G2(京沪高速)”错写成“高沪高速”。10月16日A11版“引发轩然大波”错写成“轩然大发”。10月17日A04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错写成“大民大学”。4.因含义没区分清而误用的字词,如:
第-1 –页 10月01日A16版“化妆成这帮汉奸”,“化妆”指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而“化装”改变装束、容貌;假扮。文里是说要化装成汉奸打入敌人内部,应用“化装”。
10月14日A12版“打打小麻将 打出大问题”一文里“玩到第四把刚开糊”。是指打麻将赢了的专业用语,应用“开和”。
10月29日A10版主标题“‘霸王草’疯长城乡遗害不小”中的“遗害”当为“贻害”。“遗”和“贻”读音相同,意义相近,容易混淆。
10月28日A28版《广东一初中生连中两枪身亡》一文中“到一夜宵档吃消夜”。“夜宵”作名词,指夜里吃的酒食、点心等,也作夜消。“消夜”则是动词,可说去“消夜”,或说“吃夜宵(消)”,不能说“吃消夜”。5.词语搭配不当,如:
9月21日A04版“我们发现了很多塑料袋、纸张等白色垃圾”,纸张是可再生资源,但不属于白色垃圾范畴。
9月25日A07版“台子玻璃大约有5厘米厚”,“5厘米”的玻璃厚的玻璃还没见到过,应该是“5毫米”。
10月11日A25版“虽然其他动作未酿成不错,但得分却只有15.10„„”“未酿成不错”,应是“未酿成大错”。
10月13日A28版“这个计划将帮助孩子们改善饮食习惯。”“改善饮食习惯”,搭配不当应去掉“习惯”。
10月16日A02版“第二节中国湿地文化届暨亚洲湿地论坛在无
第-2 –页 锡开幕”其中的“届”应为“节”。
10月20日A30版“赵薇除了担任电影节形象大使的赵薇,还出席开幕式”句中重复了“赵薇”。
10月23日A02版固定搭配“令人瞩目”错写成“引人瞩目”。10月23日A06版“随着气温转凉”,“天气”才能转凉,气温只能下降。
二、成语差错 1.成语误用:
9月25日A04版“与黄先生感同身受的有相当一批人”。“感同身受”是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恩惠),也泛指给人带来的麻烦,自己也能亲身感受到。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而文里的意思是和黄先生有相同感受的有相当一批人,明显不是感同身受的意思,应改为“有同感”。
9月25日A17版“除了首当其冲地带领士兵们‘冲啊’”,“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应改为“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比较符合文意。
9月30日A19版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一张笑容可掬的笑脸”。“笑容可掬”应改用“和蔼可亲”。
10月07日A05版主标题“‘金九银十’成‘昨日黄花’”。成语“明日黄花”出自苏轼的诗,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所以只有“明日黄花”,没有“昨日黄花”。
第-3 –页 2.成语杂糅,如:
10月02日A02版“人头济济”明显是把“人头攒动”和“人才济济”两个成语杂糅了,文中是要表达人多的意思,应改为“人头攒动”。
三、人名、地名差错 1.人名差错,如:
9月25日A02版“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选举产生”一文中“周敏炜”错写成“周明炜”、“王国中”错写成“王国忠”。
10月13日A25版“沙利特”错写成“沙特利”、“沙力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 错写成“内塔尼雅胡”。
10月18日A23版“挑战萨科齐,是他”,法国总统“萨科齐”错写成“萨科奇”。
10月10日A03版二胡名家“闵惠芬”错写成“闵慧芬”。10月07日A12版足球运动员“李玮峰”错写成“李玮锋”。2.地名差错,如:
10月11日A22版“土耳其”错写成“土其耳”。10月16日A02版“委内瑞拉”错写成“委瑞内拉”。10月28日A12版“来自江阴青阳桐岐兽医站”的“桐岐”错写成“桐歧”。
四、标题差错
第-4 –页 1.漏字,如:
9月26日A08版副标题“近件作品获外观设计专利证书”句中“近件作品”应为“近千件作品”。
10月07日A13版肩题“第16届釜山影节开幕”漏了个“电”字,应为“电影节开幕”。
10月9日A18版主标题“10月20登入锡城银幕”漏了个“日”字,应为“10月20日”。
10月13日A10版主标题“两‘无主’破损窨被强制填了”。什么叫“破损窨”?在读了内文后发现讲的是“破损窨井”,主标题漏了个“井”字。
10月14日A27版“想把它做好,所以有点紧。”漏了个“张”字,应为“紧张”。2.错字,如:
10月11日A22版肩题“玻璃穹顶座落地中海小岛”应改为“坐落”。
10月13日A27版小标题“C罗进球难求主”应为“难救主”。10月15日A17版主标题“无锡运手破世界纪录”,没听说过“运手”,应为“选手”。
10月17日A04版主标题“点菜能像KTV自助点歌般操作了”,“KTV”错写成“KTY”。
10月19日B14版主标题“认谁一个地方,去个十趟八趟”应为“认准”。
第-5 –页 10月20日A04版标题“15岁姐姐命丧狂犬命”应改为“狂犬病”。3.表述错,如:
10月11日A26版标题“张一山勇夺武林盟主”,乍一看,标题完全没有问题,但细细看了内文后发现讲的都是东方卫视《舞林大会》以舞会友的事,所以要把“武林盟主”改成“舞林盟主”。
10月15日A06版副标题“报名时需带暂住证并提供暂住证”。原文意应该是“带身份证并提供暂住证”。4.头版标题差错,如:
10月15日的头版新闻导读说“山西航展现场 国产飞豹坠毁”——A02版,但A02版上讲的航展是在“陕西”而不是“山西”。“陕西”“山西”,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真是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五、版式环节出错 1.业务操作问题。
版式进行“替换”操作时不熟练导致替换错误。如:10月18日A24版“梵高死于他人手枪走火?”一文,把“梵高”替换成“凡高”时多了“爆料”两个字,“梵高传”变成“凡高爆料传”。
这个错误之前就犯过,也很容易被校对漏掉。因为当校对进行第二校时,往往只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要改的地方,不大会注意到后面还多了几个原本没有的字。
2.版式做版时手法不干净,导致多字或漏字。如:
10月14日A28版标题“国足球终于长点脸”,漏了个“中”字,第-6 –页 应为“中国足球”。原来看的时候小样上是有的,后来第二样的时候版式做版时不小心漏掉了。
10月28日A34版“争议巨大”被编辑特别拎出来,用框框出来强调。但版式在做的时候忘了把原来的删掉,变成了“争议巨大 惹怒众多iPad达人”,重复了。3.版头出错问题。
这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所以就不一一赘述了。但在此,我要提一点,现在版头出错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那就是把编辑的名字写错,如:10月13日见报的A4版责编陈若中,错打成陈苦中。“若”和“苦”字形很像,不注意的话很容易就漏过见报了。
4.漏出样问题。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漏出样就有三次。
10月13日A02版漏出样,直到所有的版都出来了A02版还没有出过来。在校对的询问下才发现原来是版式以为出给校对看过了,所以直接传了。此外还有10月13日A22版,10月21日A36版也忘出样给校对了。
5.广告忘调问题,如:10月01日A04版。
特别要提醒注意的是像“大世界电影”这样豆腐干大的小广告,老是会被遗忘。
以上是对近期比较常见的差错进行的整理归类,相信处在出版各环节的各位看了能互相交流学习,避免再有类似的差错出现,从而有效的提高我们江南晚报的质量。
第-7 –页
争议巨大
第四篇:报刊常见文字差错
报刊常见文字差错
凯旋而归
稿件中常见这样的用法,实际上“而归”属赘字。因“旋”和“归”是一个意思,重复了。“凯”是胜利的乐歌,“旋”是返回的意思,如“旋里”(返回家乡)。“凯旋”一词即奏着胜利的乐歌归来。加“而归”成了蛇足。
始作俑者
“'双代管'的始作俑者是(从)山东济南市学来的。”(见人民日报1996年5月15日“读者来信”版大样《茌平“双代管”探秘》一文)
将“始作俑者”错当作褒义词,近年来报刊上时有所见。上例将从别处学来某种办法的人称为“始作俑者”,更是完全背离了这个词的意义。
俑,古时殉葬用的木制的或陶制的偶人。“始作俑者”是“起初用俑为死人殉葬的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意思是孔子说始作俑者“让他断子绝孙吧”,原因是以土偶象征活人埋进死人墓中,以致后来形成以活人殉葬的风气。《中华成语大辞典》的解释为:“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据此可知,“始作俑者”切不可用于褒义。只要记住孔夫子那句切齿痛恨的诅咒就不至于误用了。也有人反用于自身的,说自己领头办了好事却不得好报,这是极个别情况下的特例。
诞辰和诞生
在写纪念性的文章中,往往用到“诞辰”或“诞生”。有的文章把“诞辰”、“诞生”两词混淆误用。误用的原因,可能是认为这两个词读音相近且词义相同。其实,这两个词的意义、结构、词性都有差别。这两个词中的词素“诞”都是出生的意思,不同词素是“辰”和“生”:“辰”指时日,“生”指出生。
“诞辰”:就是出生的时日,是生日的敬称。词义以“辰”为主,是偏正型的复合式名词。例:“北京纪念荀慧生、尚小云百年诞辰。”
“诞生”:就是出生的意思,“诞”和“生”意义并列,是联合式动词。例:“我们隆重庆祝了新中国诞生50周年。”
“诞辰”是一个敬词,准确的用法应该是“某某周年诞辰”,用“某某周年”从时间长短上限制“诞辰”,“诞辰”用在“某某周年”的后面;而“诞生”和“诞辰”的用法不同,“诞生”要用在“某某周年”的前面,应该是“诞生某某周年”,而不能用成“某某周年诞生”。
首当其冲
“农民赖泽民首当其冲,办了全省第一家私营缫丝厂。”(见1995年7月12日人民日报“经济生活”版大样《打工仔归故里》一文)
这是由于误解而误用了成语,这个错误近几年在报刊上曾多次出现。
“首当其冲”是说处于冲要位置,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首先遭遇灾难、损害。例句如:“欧舰东来,粤东首当其冲。”(引自《清史稿》“大抵当敌人结束他的战略进攻,转到了保守占领地的阶段时,对于一切游击战争根据地的残酷进攻的到来,是没有疑义的,平原游击战争根据地自将首当其冲。”(引自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莘莘学子
1997年3月24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优秀大学生士兵--公举东》一文中“莘莘学子们从公举东身上,再次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莘莘学子们”应当是“莘莘学子”。
“莘莘”,形容众多。“莘莘学子”指“很多的学生”。
曾几何时
“曾几何时,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见人民日报1997年3月8日“各地传真”版大样)
此例误用了“曾几何时”,类似的差错在各种报刊上时有所见。
查任何辞书,“曾几何时”都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上例包含两重错误,一是将“没多久”丢掉了,作了相反的理解,用于远古的风习,二是丢掉了“时间过去”,即由过去到现在,而作了相反的理解,以为是时间上的倒溯,所以完全用反了。
“曾几何时”一语来自韩愈《东都遇春》诗:“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后来成为固定的词语。如“曾几何时,诸君子皆化为异物,而予亦颓然老矣”。《现代汉语词典》的例句是“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都是“时间过了没多久”的意思。
灯火阑珊
“晚风徐徐,城市的阑珊灯火尽收眼底。”(见人民日报1997年4月15日“各地传真”版大样《自我撑起一片天》一文)
上例作者所描写的是某城市入夜的繁盛灯火,把“阑珊”的意思用反了。这个差错近几年在一些报刊上时有所见。
“阑珊”,辞书上列出五种含义,即衰减、消沉,如“诗情酒兴渐阑珊”;暗淡、零落,如:“众里寻他(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残、将尽,如“歌断酒阑珊”、“宴阑珊”、“梦阑珊”、“夜阑珊”;零乱、歪斜,如“字阑珊,模糊断续,都染就泪痕斑”,“南斗阑珊北斗稀”;困窘、艰难,如“官况阑珊”。
上列“阑珊”的五种含义当中,第二种所引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那一句就是“灯火阑珊”的出处。当然,孤立地看这一句,似乎难以判定究竟说的是灯火辉煌还是灯火零落、暗淡。但是,综览上列五种含义,没有一个与“繁盛”相关的,倒是恰恰相反。
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原意是赞扬事物尽善尽美。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音乐舞蹈,当他看到舞“韶 ”时,赞美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情已。”意思是舞乐好到了极点,后以“观止”一词赞扬所看到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褒义词。有人却把这个成语理解为“到了极点”,如,“台湾交通混乱叹为观止”将“叹为观止”当贬意词用,显然不妥当。
有口皆碑
“有口皆碑”通常是用来称赞好人好事,不可用来形容缺点,例:“北京××商店服务之差是有口皆碑的,而且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事实”。
“有口皆碑”最早见于宋代佛书《五灯会元》卷十七:“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碑”,指记载功德的石碑。好人好事受到众人异口同声的赞颂,称“口碑”。“有口皆碑”是歌功颂德的褒义词,例句用以批评商店的服务态度不好,是用错了,如果作者要以讽刺口吻表达对商店的批评,则应对有口皆碑一词加上引号,以表示反其意而用之。
豆蔻年华
“这些女同志当初在豆蔻年华就干起了列车押运。”(见人民日报1997年3月6日“经济生活”版大样)
此例属于误用典故。作者只了解豆蔻年华指女子年轻时候,但忽略了这个词所指的年龄段是幼年,不是青年,因而致误。
这个典故出自唐代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赠别》。诗云:“娉娉 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中明言所赠对象张好好是一个十三岁多一点儿的雏 妓。诗人用“二月初”的豆蔻花来形容她,是诗眼所在。因为豆蔻是春末才开花的,“二月初”则离开花还早。前人注解说:“牧之诗咏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开。” 空穴来风
语出战国时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意思是有了孔穴才来风,比喻某种消息或流言的传布是有一定原因的,乘虚而入。唐代白居易《初病风》“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李善注引司马彪曰:“门户空穴,风善从之。”
但一些人引用这一成语时,常将“空穴来风”比喻为没有根据的谣言,这就和本义相左了。
炙手可热
1998年初,国际足联秘书长布拉特宣布参加国际足联主席的竞选,与此同时,欧洲足联主席约翰松也积极参与这一职位的竞选,一时竞争激烈。报上有篇文章的标题是《国际足联主席一职炙手可热,继任人之间再掀波澜》。在这里,炙手可热被当作竞争激烈(或是热门话题)的意思讲,显然是用错了。
炙手可热原意是手一接近就感受很热,使人接近不得。引申比喻一些人权势气焰嚣张。唐代大诗人杜甫《丽人行》诗:“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诗意为杨国忠气焰嚣张,千万不要去靠近他,以免因他发怒引来灾祸。宋代李清照《逸句》诗:“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现代著名作家沙汀《淘金记》中说:“亲眼看见他成了这镇上炙手可热的红人,而且目空一切。”所用炙手可热含义都与杜甫所用之意相同。因而,从古到今,炙手可热都为嚣张跋扈之意,从来没有竞争激烈之意。
明日黄花
有些人将“明日黄花”错写为“昨日黄花”。“明日黄花”其本义是比喻过时的事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有些作者不了解这是一个典故,或者不了解这个典故的由来,以常理推测,觉得应该用“昨日”表示“过时”才对,从而致误。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按即重阳)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在这里,明日,指重阳节过后;黄花,即菊花。古人多于重阳节赏菊,把菊花当作重阳节的时令花。毛泽东也有“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之句。“黄花”就这样与重阳紧紧联系在一起。苏轼在诗和词中反复咏叹“明日黄花蝶也愁”,表达一种迟暮不遇的感喟。意思说自己像过了时的菊花似的,类似俗语所谓“挑水的打回头--过了景(井)儿了。”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亲眼目睹
这是一个人们日常用语和报刊用词中使用频率不算低的词。人民日报1997年1-4月就有15篇文章用到这个词。但是,这个词却是不正确的。
《现代汉语词典》对“目睹”的解释是“亲眼看到”。既然目睹中已包含了亲眼的意思,那么,在“目睹”前面再加上“亲眼”二字,岂不成了画蛇添足?
差强人意
前些年,人民日报刊登一篇小评论,谈到某邮局服务工作的优点,接下去说“差强人意的是常常找不到笔、胶水”,这里将“差强人意”用作“使人感到差劲”的意思,这就将意思弄反了。“差强人意”这个成语意思是“大体上能使人满意”,语出《后汉书.吴汉传》:“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思是说,吴汉指挥作战,在形势不利,将士惊慌失措时,仍整修兵器,鼓舞土气。汉光武帝听到这一情况后感叹地说,吴公颇能振奋人的意志。这里“差”作“稍微”、“较”、“尚”解,如“差可告慰”、“差可比拟”;“强”作“使强大”、“使强壮”、“振奋”解。之所以将“差强人意”理解成“使人感到差劲”是将“差”字作“不好”、“差劲”解(音cha),而“差”字在此应作“稍微”、“较”、“尚”解(音chā)。
缘木求鱼
某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他们根据那位青年提供的线索,先找到张某,要他供出是从哪儿贩来的,再缘木求鱼,终于把制造假冒名酒的黑窝子找到了。”将缘木求鱼当“顺藤摸瓜”讲,是错误的。
缘木求鱼,语见《孟子.梁惠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攀援。缘木求鱼,即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法、方向不对,结果徒劳无功,达不到目的。如《镜花缘》:“今处士既未立功,又未立言,……忽要求仙,岂非缘木求鱼,枉自费力么?”如:希望帝国主义放弃侵略,简直是缘木求鱼。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人民日报1988年2月14日一版《与雷宇对话》一文中,在引用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紧接着说,希望对方“做成功的'萧何',而不做失败的'萧何'”。作者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语的理解,完全错了。
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依靠得力的大将韩信,取得天下;韩信居功反叛,吕后诱杀了他。这就是韩信的“成”与“败”。韩信被刘邦重用,是萧何极力推荐的结果。旧剧中有《萧何月下追韩信》,说的就是这件事。韩信反叛时,刘邦的妻子吕后,也是按照萧何的计谋诱杀的韩信。这些事都见于《史记.淮阳侯列传》。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语,则见于元杂剧《赚蒯通》和马致远的“小令”《叹业》。它们都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韩信的成功由于萧何,失败也由于萧何。由此可见,萧何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稳操主动权。在其它问题上,萧何似乎也没有明显失败过。这话常被人用来比喻某人具有驾驭事态发展的能力,或比喻某人出尔反尔,成事败事均在他。
“春江水暖鸭先知”写于何时
1981年6月25日人民日报一版今日谈《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文写道:“有句唐诗说得好:'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宋朝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诗如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号东坡居士,生活在1036年至1101年,是北宋文学家。因此,把“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成唐诗是错误的。
问鼎不等于夺魁
人民日报1993年5月31日四版《聂卫平问鼎中国电视快棋赛》中说:“三十日,聂卫平九段以三又四分之一子击败马晓春九段,夺得1993年'CCTV杯'中国电视快棋赛冠军”。上面所说聂卫平夺取电视杯冠军与此文标题中的“问鼎”显然不是同一概念,标题应改为“夺魁”或“夺冠”。
“问鼎”一词,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春秋时,楚子(楚庄王)北伐,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子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见于《左传》宣公三年)。楚子问鼎,有夺取周王朝天下的意思。”后用“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或在体育比赛中获得决赛权等。很明显,“问鼎”即还未夺取冠军或第一名。而“夺魁”和“夺冠”即指已获得冠军或第一。两者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吃喝、跳舞不是不正之风
人民日报1996年8月16日三版的大样上有这样一条消息。《班长效应--记湖南省沅江市市委书记邓三龙》,文内提到:“一批害群之马被依法严惩,赌博、吃喝、跳舞等不正之风迅速得到收敛”。这句话里,将赌博、吃喝、跳舞三方面的内容罗列在一起,统统称之为不正之风,显然是不正确的。
赌博是用斗牌、掷色子等形式,拿财物作注赌输赢。因为赌钱欠债能诱发人铤而走险,或偷或抢,或挪用、贪污、侵吞公款,从而走上犯罪道路。所以说赌博不仅是不正之风,更是一种犯罪行为。在《中华人 民 共和国刑法》中曾规定:“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或者以赌博为业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可以并处罚金。”
而吃喝、跳舞则不同,吃喝、跳舞与赌博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将吃喝、跳舞与赌博相提并论是不确切的。1993年10月5日《中国中 央、国 务 院关于反腐败斗争近期抓好几项工作的决定》中指出:“不准用公款获取各种形式的俱乐部会员资格,也不准用公款参与高消费的娱乐活动。”1994年4月28日《中国中 央 办公 厅、国 务 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中食宿不准超过当地接待标准的通知》中指出:“近几年来,党 中 央、国 务 院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中的食宿安排问题,多次发布文件,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制止用公款大吃大喝、铺张浪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中……食宿不准超过当地接待标准。”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反对的是“用公款”参加高消费的娱乐活动,是“用公款大吃大喝”。而不是不加区别地、笼统地一概反对吃喝、跳舞。
低三十倍是多少
1991年1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一条新华社播发的消息《恐龙灭绝的“元凶”竟是镁元素》,文中写道:“结果发现恐龙蛋壳的微量元素镁比现代'阴蛋'低十倍,比正常蛋壳低三十倍左右”。在其它稿件中,有时也会看到有“低”多少倍的提法。
什么比什么高多少倍,这很容易理解。高一倍便是原来的两倍。如,去年粮食产量为500万公斤,今年比去年高一倍,便是1000万公斤。
可是反过来说低多少,就不能用倍数了。因为低一倍即百分之百,已经成为零了。若粮食产量为500万公斤,低一倍,即低百分之百、低500万公斤,就什么也没有了,就是零。零比500万低一倍,显然这种讲法不科学,因而一般不能提低一倍。至于低一倍以上,低十倍,低三十倍是多少,根本无法说清楚。因此低只能少于百分之百,比如低百分之九
十、低1/3,500万公斤低百分之五十,即为250万公斤。从新华社所发的消息中我们可以推测,低十倍很可能是“原来的1/10”之意,低三十倍很可能是“原来的三十分之一”之意。
伯乐与伯牙
1981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第八版《“知音”可贵》一文中说:“刘少奇同志说:'同志之间应该团结,要像伯乐和钟子期一样知音,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的友谊。'”这里所说“要像伯乐和钟子期一样知音”有误,伯乐应为伯牙。
在历史上,伯牙有两人,一是宋代人;另一是春秋时人,精于琴艺。传说他曾学琴于著名琴师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随成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彭湃、林鸟悲鸣之声,心有所感,乃抚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终成天下妙手。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相传均为他所作。《荀子.劝学》:“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杨注:“伯牙,古之善鼓琴者,亦不知何代人。”《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高诱注:“伯,姓;牙,名,或作雅。”唐钱起《美杨侍御清文见示》诗:“伯牙道丧来,弦绝无人续。”
伯乐,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以善相马著称。
从上面分析,“要像伯乐和钟子期一样知音”,应为“要像伯牙和钟子期一样知音”。
另外,文中所说的“刘少奇同志说”,我们翻阅了刘少奇的一些著作,没有查到文中所引用的刘少奇的话,很可能文中所引刘少奇的话也有误。
(摘自《报纸常见文字差错200例》,人民日报总编室检查组编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几个容易弄错的成语
有一些成语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搞错了也不知道,下面举几个典型例子,看看你是否也弄错了。
登高必自卑
很多人理解成:登上高处,一定会觉得很自卑。这种理解似乎很有道理,从高处一望,啊,世界真大,我真渺小,于是不得不自卑起来。事实这个成语是说,想登上高处,必须从低处开始。自卑并不是看不起自己的那个“自卑”,而是指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求全责备
错误的理解是:因为追求完美,所以批评怪责。其实责备与求全是同样的意思。责:求;备:齐全。总的意思是对事要求完美无缺。
劳燕分飞
这个成语的比喻义是分离,分别。用是不会用错的,但它的真正意思却很少人懂得。一般会理解为辛劳的燕子分开来飞。其实劳不是指勤劳、辛劳或劳累,而是一种鸟,即伯劳鸟;出自古乐府《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夫唱妇随
这个成语也写做夫倡妇随,千万别理解成丈夫唱歌,妻子也跟着唱。成语的意思是:丈夫说什么,妻子就完全附和,常用以指夫妻和睦。
认贼作父
贼,并不指小偷、强盗,而是对仇敌的人的蔑称。比喻投靠坏人、敌人。
再做冯妇
冯妇,表面看来是一个姓冯人的妻子,是个妇女,但据《孟子.尽心下》所说,冯妇竟然是一个善于打虎的晋国勇士。成语表示人重又干起旧行业来。
罪不容诛
到底该死还是不该死?不容诛,就是不能杀,不该杀。如果这样理解就搞反了。成语的意思是判死刑还抵不了他的罪行,形容罪大恶极。
明日黄花
这个成语的用以比喻过时的事物,所以容易被误写为“昨日黄花”,既然指过去的事物,似乎理所当然是昨日而不是明日。事实并非如此。
一抔黄土
“抔”是一个生僻字,指捧,整个词比喻极其微贱的东西。正是由于它的意思,让人易将之误为“一杯黄土”。
第五篇:26条常见护理差错,经验总结
护士笔记官网:http://www.xiexiebang.com/
26条常见护理差错,经验总结
1.发错口服药,漏发睡前药。
2.输人血白蛋白和输血时没给病人测体温,输血时俩名护士没去床旁,就把字签了,结果病人有输血反应,停止输血。
3.气切病人雾化在嘴边工作。
4.心电监护示干扰,已排除干扰,但数据还是无法显示,责任护士没做任何处理,而该病人是手术病人,如果有干扰,可以调为手术,把手机关机,机器会稳定些,以上无效,则更换监护仪。
5.病人借轮椅外出,未告知病人如何使用,发生了跌倒。
6.患者头部伤口敷料脱落,未告知医生换药。
7.输高渗药物如甘露醇葡萄糖酸钙未确定在血管内直接输,导致组织坏死。
8.换药时没注意观察昏迷患者输液处皮肤,直接换药,但药滴,直到接班时护士发现患者手已肿至手臂。
9.病人出院后手上还带有留置针和腕带。
10.病人血压低,医嘱予以泵多巴胺,泵了一段时间后血压还是很低,结果泵药处留置针已脱落,床单全湿了。护士笔记官网:http://www.xiexiebang.com/
11.病人发烧,予以冰敷,交班时护士未告知接班护士患者身上还有冰块,还好被家属发现了。
12.给病人发口服药未告知患者用法。
13.给病人发胃镜肠镜ct核磁共振检查单未告知患者要预约,在哪里做,导致患者满院跑。
14.配药时手接触注射器活塞,没无菌观念。
15.上腹部ct,b超未告知患者要空腹。
16.给病人发降糖药未告知患者什么时候服用,机械做事,导致血糖很高,如阿卡波糖需与第一口饭嚼服,否则无效。
17.主班护士转抄停留置导尿医嘱,未跟责任护士说拔尿管,责任护士和晚班护士没核对出来,夜班护士做会阴抹洗时发现有尿管怎么没开会阴抹洗和留置导尿。
18一护士把床旁彩超发给病人叫她去做,但该病人怀疑脾破裂,还好医生发现了。
19.科室急用甘露醇去抢救车拿时却发现结晶了。
20.肠内营养液输入到静脉里。
21.患者出现异常生命体征未告知医生。护士笔记官网:http://www.xiexiebang.com/
22.一手术患者在手术室打了大号留置针,护士换药时把250得氨基酸换上去,半小时却滴完了。
23.静脉用得液体挂在了病人膀胱冲洗得输液器上。
24.给有尿管病人更换床单时把尿管夹闭,换完后忘记打开了,患者家属早上起来时发现怎么没尿。
25.躁动病人未绑约束带从床栏与床的空隙处坠床,头撞成了包子。
26.特殊治疗特殊护理未交班。
差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出现重复的差错
来源:护士笔记原创投稿 作者:e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