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乡村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掘美
在乡村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掘美、创造美
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欲使自己的智力和道德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和保持,必须从儿童时代就重视美育的训练,美育是完善人格得以成立的基础。”小学美术是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的目的正是为培养学生以一种独特的审美的艺术眼光来观察美、感受美、发掘美和创造美。
美术来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提炼于生活。美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生活之中。因此我认为美术课的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而应以教材为最基本的课堂素材,使得美术课融趣味、游戏、生活、知识于一体。特别是在农村的美术教学中,本人自踏上教坛,就扎跟于农村的美术教学至今十多年,能深刻体会到农村上美术课存在一定问题:如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学生购置工具难等。如果美术课中教师干巴巴地说教,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美感,难以完成教学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引起学生兴趣。
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相比,由于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差别,不能拥有城市孩子美工所需的各种漂亮的手工纸、五彩缤纷的橡皮泥等学习工具。但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有城市所没有的触手可及的各种树叶、树枝、根、、泥巴、沙子和不知名的野花野草等,为农村孩子上美术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资源,这些宝贵资源不仅可替换前者,而且比前者更具有生命力。因此我认为在农村美术教学中应当是和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和周围的大自然息息相关,让农村的孩子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发掘美、创造美,并用这些来装扮自己的生活。
我在长期的农村美术教学中,充分挖掘农村本土资源,变劣势为优势,以具有乡土气息的农村自然物为切口,开展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美工活动。如在学习《插花艺术》一课,我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在田野里、小路旁摘摘花,拔拔草,收集形状奇特的小树、枯枝等,并让学生将采集来的花草树木按高低、色彩恰当搭配错落有致地插在小瓶里,坐在田埂上将小花作成小挂件等形式,让学生随时采集所需材料进行自己的发现与构想,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熟悉的家乡中寻找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尝试走出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美术教育的新路子。记得我曾讲授一节公开课,是六年级的《乡村的发现》。在课前准备中,我只布置学生参考课文题材收集有关材料。结果出乎我意料,学生收集回来的材料五花八门,有蕉梗、草根、玉米、竹子、稻草、棉花等等,一切都是在农村信手拈来的。在动手创作过程中,孩子们更是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创作出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生动有趣的物品:如蕉梗通过切割,加以野草装饰,凶恶的狼出现了;稻草经过修剪,捆扎,矫健的马出现了;玉米梗加玉米须,可爱的狮子狗出现了;草根经过编织,乌龟、恐龙出现了……。课堂在轻松活泼、浓浓的学习氛围中结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并说想不到农村孩子这么心灵手巧。
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是的,在农村一切看是平凡习以为常,但
实际上身边处处都是美好的事物,只是学生视而不见罢了。生活中美的事物需要我们去引导、去发现,如蝴蝶纷飞、五颜六色的落叶、一群蚂蚁、一朵不起眼的小花等等,告诉学生一切都可以入画。利用好了身边的这些资源,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审美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通过学习美术,还间接地学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将普通的生活原料变成了宝贵的学习资料,减轻了学生及家长的经济负担,让学生懂得,美在生活中到处都有,只要善于发掘美,善于创造美,就有可能将看似平凡的东西变为能够体现艺术美和体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工具,并能使自己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对于教师,利用好了这些资源,上课的形式就会多起来,就会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生的才能尽可能的发挥出来,真正的做到教书育人。
学校是一个和谐、向上的学习乐园,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该善于发现美、传递美、感悟美,更应该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类资源,使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快乐中感悟生活,创造生活,拥有绚丽多彩的人生!
第二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品德美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品德美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德美就是在传授基础知识能力的过程中,结合语文的特点,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学会做人,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学习、品德高尚的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品德教育
学习兴趣
品德美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从小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尊敬守法的教育。”那么怎样根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发挥具学科优势,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品德美的人呢?我认为:
一、品德教育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相结合文章往往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欣赏文章时,应该由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教学中,应抓住重点字、词、句,进行读写训练。例如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诗中的“绿”字,可否换成“满”字?学生积极思考,明白了“绿”除了绿色之外,诗中是作为动词理解,呈现出江南岸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体味到作者用词的精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平常,非常重要的训练,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让他们在读中明情、悟理。例如《桥》一课中,主要讲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沉着冷静指挥大家撤离,最后牺牲的故事。老支书那种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伟大形象跃然纸上。其中有这样一段
话“老汉突然冲上去,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在朗读前,先让学生观看《山洪来时的情景》,然后再让学生读,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读得很有感情,在这过程中自然能体会到老支书当时的愤怒。
在指导学生诵读《再见了,亲人》时,我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假如你是来送行的朝鲜人民时,面对即将与帮助过自己的人分别,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体会到作者感情后,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这种影响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滋润他们纯洁的心灵。
二、品德教育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则蕴含着真挚丰富的情感,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每节课堂教学都成为学生的一次情感体验过程。例如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我先让学生找出“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并划下来。然后在以“别饿坏了那匹马”三次出现给“我”的感受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殘疾青年那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最后再结合“我扭头冲出来,直想哭”这句话。使学生明白了我当时对殘疾青年那种感激之情,下定决心好好读书的。这样的课堂自始至终充满动人的情感,学生情趣激昂地阅读,在阅读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情感体验,学生会终生难忘。
三、品德教育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德育教育重要的内容。我们要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承载的德育功能,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时机,对学生的一言一行,进行全方位的品德教育。
例如:一次看图习作中,画面上是一个男人拿着电锯站在大树下,头上站着一只小鸟。我预先想的答案是
“男人拿着电锯来砍树,破坏了鸟的家园。”,可有一位学生说“这个男人为了不惊动这只受伤的鸟,都停下来工作。”我很想否定他的答案,可是我没有这样做,而是鼓励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思维活跃,有的说“男人认识到破坏森林是不对的,”,有的说“爱护动物人人有责”等。我很高兴,不仅是因为学生说出了许多与图意相符的答案,而是因为他们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还有一次,班上一个同学因为不小心弄坏了同桌的笔,结果吵起来,一个得理不饶人,一个认为自己已经道歉了,你应该原谅我。于是我把他俩叫到办公室,让他俩互换角色把刚才的情景表演一下,然后互相说说自己的感受。这一次他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我的引导下,互相道歉,最终和好如初。
四、品德教育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可以说是集全家宠爱于一身,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是名符其实的“小公子”、“小公主”。由于家长过度的溺爱让他们变得自私自利,独立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在教学中,我首先了解学生,围绕学生实际确定德育教育的侧重点;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受到的道德教育指导自己的行为。例如教学《画杨桃》一课中,我先拿出一个杨桃放在讲台上,然后让每个学生站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杨桃,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让他们明白从不同角度看杨桃,看到的杨桃的样子与平时是不同的,借此教育孩子做任何事都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将怎样做到实事求是。这样,学生就能把课文内容和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从课文中学到的道理来指导自己今后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在习作训练中,我更注意与学生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言之有物,有话可写,能从“小”事中发现“大”道理。前一段,学校周边道路改造“排污”工程,在校门中挖了一道沟,学生纷纷抱怨上下学难走。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题材进行说话训练。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改造是为了以后的方便,有的说,原来好好的,现在挖成这样,都烦死了。我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白今天的麻烦,是为明天的更便利。这次说话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对知道了如何看待眼前与未来的联系
五、品德教育与语文教学改革相结合素质教育推行多年的今天,我在努力探索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品德美的新方法,大胆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学习,热爱祖国。例如在教授《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引导学生了解到地球的美丽而又太容易破碎了,趁热打铁,让学生用说说你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学生兴趣大增,积极举手,都想说说自己去过的地方,这时我又问,那你又知道地球上那些地方正受到人类的破坏呢?借此来教育学生要保护地球,爱护环境。
如何培养学生的德美?并没有一种固有的模式,我们只有在语文改革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努力探索,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人民教育出版社
《德育新论》
鲁洁、王逢生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学校德育与班主任专业成长》
齐学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如何使作文教学与育人结合起来,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水平,改变无话不说和千人一面的局面?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是很重要的方面。
什么是个性?个性是个人的社会性(道德、品质、世界观)和心理特征(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的总和。每个人都有个性,但个性需要培养,因为个性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其本身就是教育的产物。同时,我们需要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个性,要舍弃与之相反的个性,所以个性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净化、培养。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更有其必要性。
一、是教育的需要
社会的多元化需要具有不同才能的人,培养和发展不同个性,才有利于培养出具备不同才能的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和科技迅猛发展的需要。马克思说过: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是社会发展对教育面向未来的要求。
培养学生个性是完善人的本质途径之一。教育不仅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还应该充分发展人自身,使人的本质得到最自由、最和谐、最完美、最全面的体现。
那么,作文教学能否担当起培养学生个性的任务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前面说过,个性是在社会实践和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学校教育相比其他教育,对个性的影响最大,也是最直接的,语文课中的作文教学是个性培养的最直接手段之一。因为,一方面,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生的个性必然会显露出来,这就为教师因势利“教”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学生会在长期作文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张扬个性。所以,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最直接手段。当然,个性的全面塑造,仅仅靠作文教学是不够的,它只是手段之一,但又不是唯一手段。
二、是教学的需要
为什么学生作文总是无话可说或千人一调、万人一腔呢?诚然是由于学生的生活面太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不强,等等,但是与作文教学中不重视学生个性有关。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注意教写作技巧,而没有重视学生个性及个性在写作中的运用和发挥;只注重教学生怎样观察生活,而没看注意怎样指导学生按自己的个性特点观察生活。前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注重能力培养,后者虽注重了能力培养,而无视个性,能力也就无法发挥出来,其结果是势必按常规的写作技巧“套”学生的习作。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的根本方法不是教技巧,教观察或教思考,而是教做人――独立人,有独立的思维,独立的意识,不人云亦云。学生不是机器人,把技巧或观察方法输进去,用时就能输出来。倘若没有自己的个性,那么自己的语言、技巧再好,文章也没有生气,没有灵魂,就必然千人一面。《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的体现,包含个性因素。个性不同,认识就不同;认识不同,所反映的个性也会不同。许多老师为改变学生无话不说和千人一面的现象,采取丰富学生生活、使命题由死变活、学生互译互改和教师“下水”等办法,这些无疑是好经验。但我觉得,如果能发挥学生个性,让学生感到写作就是写自己的“话”,是一种毫无拘束的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方式,是一块感情倾泻的自由天地,那么,他就会感到写作并不难,这才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难“传授”的。我还认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还是性格和灵魂的塑造。学生在写文章的同时,也是在剖析自己,表白自己。在不断的作文过程中,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情操、思想都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和升华,个性得到优化。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可能是能言巧辩的罪犯或巧于辞令的伪君子。
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呢?我想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着手,贯穿于审题、选材和立意、评价等作文教学全过程中。先谈谈审题。审题是关键,是选材立意的基础。在审题上,要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教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写出自己的发现及自己的思考。以《记一次春游》为例,教师往往是这样教审题的:“记”说明了体裁,“春”点明了季节,“游”即游玩中发生的人和事,这是重点,是“题眼”。一般来说,这样审题并没有错,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习作都是写我们怎样出发,一路上感觉到了春风,看见了春芽,最后到了目的地,做了什么游戏,等等。其实,学生听到的,看见的,感觉最深的一定不同,但写出来如此雷同,无个性,无特色。探究原因,我认为是教师的审题导向存在问题。教师在释题时往往从春游有趣快乐着手,没有从生活中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意识,这样学生只会想到有趣、快乐,选材就离不开春游中搞的活动,文章的落脚点无非就是学到了何种知识,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等等。有些家长担心孩子春游时吃不饱,千叮咛,万嘱咐,孩子怎样想,最后又怎样;父母埋怨孩子不会煮饭,孩子在春游中炒的菜,却得了全班第一名;今年毕业了,明年和新同学的春游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包含这些内容的游记很少见到。这是教师在审题导向上抑制了学生思维,限定了思维方向造成的,并不是学生的生活不丰富。
其次说选材和立意。这要求我们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批判性,既要看到事物的整体,又要重视细节,同时不盲从别人的观点。有的教师只照本宣科地教学生要围绕中心选材,所选的材料要典型,这不是说不正确、不完善。写作既然是个体劳动,那么,在选材和立意上就要显示完全不同的个性差异。我们不仅要教学生一般的选材方法,更应该教学生如何扩大选材空间和根据自己的个性“择优录用”。如《妈妈笑了》一题,有的学生写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名词排在了前列,或通过对《行为规范》的学习,进步很快,得到学校嘉奖,于是妈妈笑了。有的教师很偏爱这类选材和立意,班主任更是如此。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在写作中说空话、假话、套话。儿童的世界是纯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最可贵的是纯真,而不是崇高。孩子的习作、作家的作品都离不开一个“真”字,我们更应该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个性,鼓励他们说真话,只要习作有真情,就应该评为好文章。
再说作文评价中培养学生个性。首先在教范文时,教师介绍了写作背景后,还应把作家、作者的个性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使学生不至于盲目模仿或挑些句子东拼西凑。在评讲学生的优秀习作时,要提醒学生,这篇习作之所以要这样叙述,这样观察,这样表达,是由这个学生的个性决定的,学他用自己的话写,而不是学些漂亮的辞藻或其他什么东西。长期以来的培养目标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人格的塑造,影响到作文教学,就是太迷信技巧,把它摆在了不恰当的位置。在作文批改这个教学环节上,教师是要熟悉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个性,那种不顾学生个性,标签式的评语应该废除。比如我们要考虑到,思路混乱,内容庞杂,常常是想象力丰富的表现,就应该在发展想象力的前提下,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剪去繁枝败叶。内容空洞,语言苍白,有可能是该生性格太文静、孤僻,缺乏激情所致。虎头蛇尾,前后不连贯,有可能是该生缺乏毅力。喜欢套作品虽然是懒的表现,但要肯定其模仿力和想进步的思想。其他如常写错别字,不认真,语言跳跃性大,是思路敏捷、活泼,等等。就是观点不正确或偏颇,也要实事求是讲道理,不能用观点错误,格调不高,立意不深以蔽之。教师只有结合学生个性,而不仅仅是从写作技巧和方法上找原因,才算真正找到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第四篇: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内容摘要: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形成,因此中职院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培养目标。对于中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继续努力的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新的培养方式和方法。关键词:中职学生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机动性、灵活性、新颖性的思维活动,它既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又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综合。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播、掌握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才能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一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除个人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促使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不良的甚至恶劣的环境,可以扼杀创造性人才的出现。认为“为了培养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教育领导人必须建立一个鼓励冒险、增强信心、气氛宽松的学习环境。”而营造这样的环境,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信念: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1、错误有利于学习;
2、不要求学生一开始就什么都能理解,注意循序渐进;
3、重视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并持之以恒;
4、好学生也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和反馈;
5、不懈的努力、有效的策略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6、每个人都能成功。
因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改变专制的教学方法,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让他们敢说、敢做,允许自由创造。
二、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造因素
据学习心理来说,要起到刺激、强化以至巩固的作用,则题量仍有待提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并非教材中的每个章节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是每套教材所包含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量是有差异的,3、是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善于挖掘教材,善于提炼出与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和想像等创造性思维相关的素材,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暴露知识猜想、发现的过程
教材总是将知识和方法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演绎将知识展开,而省去了这些定论的观察、猜想、发现过程。教师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重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种情境,启动学生的内驱力,触发学生探索意向,激起强烈求知欲望。
四、以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创造过程的开始。科学地设置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好的问题必须是建立在教师深入研究、挖掘教材和广泛了解对象的基础之上。问题可分为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性三类。呈现型问题是目前学校中最常见、最典型的问题情景,它们是一些给定的问题(由教师或教科书提出),答案往往是现成的,学生只需要“按图索骥”就能获得与标准答案一致的结果;发现型问题有的也有已知的答案,但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或发现的,而不是由老师或教科书给定的,因而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探索,往往通向发明创造;创造性问题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全新的,因其独特、新颖而且富于科学意义而弥足珍贵。强化问题意识,不是培养学生追求那种“按图索骥”式的呈现型问题,而是鼓励他们自由探究、积极思维,大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逐步成长为创造性人才。
五、鼓励学生质疑诘难
在学校里,孩子们常常通过不断地重复记忆来积累知识,从而达到取悦老师、考试过关的目的,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在退化。实际上,中国自古就有质疑的传统,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疑问难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有在不断的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才能增长才干。鼓励学生质疑诘难,教师需要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践证明只要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
六、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息息相关的问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而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只有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管不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平等地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平等地探讨科学问题。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怎么谈得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必须极大地改善中小学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形成他们探求创造的愿望。
七、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中小的培养可以结合各种活动课程,也可以直接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进行专门的创造思维训练。目前,我国有五种类型“创造性思维训练”课,认知型训练内容是按认知过程安排的;渗透型训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练内容是从各科教学中提炼出来的;技法型训练内容是结合发明方法编排的;右脑型训练内容是侧重于富有形象的题材;综合型训练内容与众不同,不是限于某个侧面或某个领域,而是从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门科学的各种范畴中,精选训练题材,全面进行训练的。要根据不同情况,优选或组合运用好不同类型的创造思维训练课,不断提升教育品质。创造性思维是有规律可寻的,也是有技巧可以进行训练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想方设法地提高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效率。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有良好的环境,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必须树立自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意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对新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1]张文新.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37-39.[2]陈健兴,李晓晨.南宁市小学、初中学生创造力的调查.基础教育研究,2000(2).[3]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38.[4]徐青.小学三-五年级儿童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实验研究.应用心理学,1999(5).[5]刘文明.初高中学生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步增长实验报告.教育研究,1997(3).
第五篇: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摘要:自信心的培养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中的一个
非常重要的方面,心理学家曾研究发现,小学生的明显差异在于他们的自信心。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拥有了自信,也就是向日后的成功迈进一步,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亦是如此。因此,培养学生的自
信心显得尤为重要,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
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自信心培养
在小学阶段,数学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科学思维品质的最基本的途
径,也是占用课时最多的学科之一。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考方式的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是耗时费力的“艰难学科”。这种艰难性,很
容易使不少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挫折感、失败感和畏
难情绪,严重地阻碍和干扰学生的学习进程。经过长期的小学数学教
学实践,我发现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很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
识。自信心的培养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
要的方面,心理学家曾研究发现,小学生的明显差异在于他们的自信
心。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拥有了自信,也就是向日后的成功迈进
一步,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亦是如此。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显
得尤为重要,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呢?
一、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营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习达到最佳境界。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的生理特征,我在课堂上采用课前操,将音乐律动引入数学课堂,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利用这段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态,集中注意力,合着轻松、愉快的节拍走进数学天地。在导入新课时,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深厚兴趣和动机。例如教学“对称”一课时,设计风筝这样一个气氛热烈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又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呈现的一幅色彩鲜艳、形式活泼的数学学习画面,包含许多数学问题,学生愿意去探索、去发现,使学习达到最佳境界。
二、满足“安全”的心理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快乐等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悦、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课堂教学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交流共鸣的过程。创设一个师生心理相融、合作交住的良好课堂气氛,满足学生“安全”的心理需要,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得到表现和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表情和评价的作用。如,在学生圆满地回答教师或同学的提问时,我用恳切的语言伴之以赞许的目光注视:“你的想法比老师的精彩”。“真聪明”等口头表扬。根据课堂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兴奋、疑惑深思、惊讶等表情,教师做出赞许或给出一个会心的微笑,促使师生的情感交流,促进各种智力活动的开展,同时也能让学
生从老师的目光中获得许多许多。与此同时,在教学中我更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孩子采用不同的要求,只要孩子有进步就要通过师生的的评价来肯定,从而让所有的孩子在鼓励中充满自信,在老师和同学的期待中克服不足。
三、给予自主选择的权利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作为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的潜能,尽可能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和自主探索的权利。如,在做解决问题的练习时,教师先把内容、要求讲清楚,学生根据自己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确定自己的练习重点和方式。练习后,在小组内自评互助。“自评”是指老师提出了会什么要求?我是怎样学习的?为什么这样学习?“互助”是指自评者有没有进步?哪些地方还需要指导帮助。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得到不同的收获,而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学习奠定下初步的基础。
四、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能“作为成功的学习者”是每个儿童都有的共同的愿望。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需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情感。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
小棒摆出相同的、可能多的、特别是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中列出同数连加算式。而后让学生展开想像“如果继续摆下去摆到100个作品,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么样呢?”让学生产生要发明一种简便写法的想法。这时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合并加数的简便方法。学生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过程中不仅感到自信,而且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鼓励学生展示自我,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
谬•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正因为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具有一技之长。细心的教师会注意学生的“独特方式”,一旦发现他的某种特长潜能,就满腔热情地因势利导,运用肯定、鼓励以及创设条件等手段强化它、发展它。学生年幼,通过展现自己获得成就感,对于他们树立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但现在的学生,大多由于胆小、害羞和缺乏自信不敢勇于表现自己。这时老师就要扮演推进器的角色,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才华,证明自己“能行的”大舞台。
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不必疑心别人歧视自己时,自信和勇气就油然而生,并逐步走向成功。
总之,小学是培养学生自信的重要阶段,“自信”是战胜挫折的第一阶段,以“天生我才必有用”为信念去支持学生、鼓励学生,培
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挫折作顽强的斗争。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研究》
2、《儿童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