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感,高中生翱翔的翅膀
语文感,高中生翱翔的翅膀
当今正在发生社会转型的世界,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我们在这里提出:语文感是高中生翱翔的翅膀,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感。
何谓语文感?王培光先生认为语感和文化感合起来就是语文感。众所周知,语感就是人们对于本人所使用的那种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运用,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语言直觉和语言能力。一个人不论是否接受过学校教育,是否接受过语言训练,都具有这种能力。语感可以判断言语是否恰当,指出并改正言语的不恰当之处。例如我们经常说“恢复疲劳”“打扫卫生”,如果单从语法角度来看的话,那么,肯定是不能成立的,但如果从语感方面去考虑,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它的正确,因为大多数人都这样说。
一些语言不恰当的现象是语法方面的问题,如“请你写多一篇文章”这样的病句,仅属于单纯的语言现象。另外还存在一些不是语言问题的现象。譬如说一位中文教授给另一位中文教授的贺卡上写上“恭喜发财”,有人觉得太俗了。这里涉及到文化上的问题,不只是语言上的问题。人们会觉得“恭喜发财”并不是中文教授之间的礼貌用语,这种感觉来自人们的语感,更来自于人们的文化感。语感和文化感合在一起就是语文感,也就是说,这种感觉来自于人们的语文感。语感的对象是语言的形式,文化感的对象则是语言的内容。内容包括意义上的真假、道德上的善恶、文艺上的美丑等。例如说人们把“残废人”改说成“残疾人”、把“伤残人士”改说成“伤健人士”,就是文化感方面的道德因素在起作用,因而采取一个对残废人心理影响较少的词语。至于香港人把“防止虐畜会”改称为“爱护动物协会”,则是希望从正面鼓舞人的道德,发动人的爱心,来防止负面的虐待之心。
语文感可以突出文化的重要性,而语感只偏重于语言方面,忽略了文化方面。在语言运用上,如果只追求文从字顺,那么强调语感也就够了。然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时代精神,要求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使学生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掌握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学的熏陶获得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增强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位。除此以外,高中语文新课标还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共同价值追求,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乐于合作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民主法制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开放的视野、创新意识和能力,初步形成自信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初步掌握正确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学习和生
活中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为此,我们所要追求的应该是语言表达得体、动人而优美。所以只对高中生进行语感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语感教育和文化感教育应该一起捉,也就是对高中生进语文感培养。那么,如何进行语文感的培养呢?
对语感的教育只要让学生多读、多写就可以了,语文新课材就体现了这一点,我们较容易把握。而文化感的培养仅仅多读、多写是不够的,还应该注意点拨和引导,使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实践生活。在这里谈几点个人的具体做法。
首先,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书本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特别应注意引导学生去体验情感。从而使学生把书本知识与情感体验联系起来。
在学习有关情感方面的文章时,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思考、体验身边存在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并要求学生搜集自己或他人因亲情、友情或爱情而感动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许多同学因感情投入而流下眼泪,也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让在场的人也跟着流下感动的泪水。最后,我还要求他们把自己对情感的体验写成作文,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因为受到真挚感情的熏陶,大部分同学都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在作文中体现出来。学生一旦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就能理智地对待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生活。
其次,重视教学过程,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体现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结论表现探究结果,有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必定对应什么样的探究结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并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解决,形成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正因此,语文教学应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重视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习惯一旦形成,遇到问题,他们就会想想能不能做,如何处理最恰当。
第三,多设置一些实践课,让语文课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学知识,说到底就是要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去,所以学习和实践应该相互结合。由于条件的限制,或许我们没办法带学生到社会中去亲身实践,但我们不防多设一些实践性强的课,让语文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体验人生。
譬如说在谈到古人对他人的称呼问题时,可以告诉学生:古人很注意在对他人的称呼中体现对他人的尊重,显示自己的谦虚,如“子”“足下”“公”等,我们应该学习古人处处尊重他人。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或身边的其他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如何表示对他人的尊
重。或者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特定的情景,例如让学生去采访某个人物,写出符合自己和被采访对象身分的开场白,然后在课堂中进行交流。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体验尊重他人的乐趣。
第四,注意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语文课堂不仅是语文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语文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
例如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做到“雅而高”,这就包含了道德的因素:试问穿着时尚而随地吐痰,高不高;开豪华车,闯红灯,高不高;在公共地方高声谈论,高不高;戴着金边眼镜,抱着世界名著而出口成“脏”,高不高„„如此种种皆属于道德生活问题。语文课应该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去体验各种道德因素,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养育自己的人格,使学生越来越有爱心和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第五,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高中生是祖国语言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我们应从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入手,培养高中生热爱祖国的精神。例如,在学习林觉民《与妻书》时,引导学生了解林觉民为了天下的父母不再失去儿女,为了天下的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天下的儿女不再失去父母,而舍身成仁,投身革命的情怀,并与岳飞的“精忠报国”相联系,使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的养成,反过来会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增强他们用好祖国语言文字的责任感。毫无疑问,这是培养学生语文感最好的路径。
综上所述,高中生肩负着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除了要求他们能言善书,文从字顺外,更应要求他们做到语言表达得体、动人而优美。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感。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时,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形式,也可以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只要能达到预期效果就可以了。让我们给学生安上自由飞翔的翅膀吧!
第二篇:两只翅膀的翱翔
两只翅膀的翱翔
有生之年,愿向天索两只翅膀,达到双脚限制之外的亮丽星空。奋力挥动单薄的双翅,探索,追寻,触摸。到达内心里最真,最清,最渴望的金色天空,翱翔。
人生一次年少,年少无知,内心狂野,不羁命运。何不轻狂一次,任天地大,我自翱翔,任上天不予双翅,定夺它两只残翅,带着自己狂放不羁的心,翱翔。
磅礴的年纪,不适合老气横秋的讲述着人生哲理,那不真,那不深,那只是徒有虚表,只是内心幼稚,却宁要装作外表成熟,看破人生,认透生命。百十年的沧桑,十几年的淡淡经历,怎能换来痛彻心扉的领悟。不懂便不懂,不屈便不屈,张狂便张狂。未曾经历过的心灵,未刻上生命的烙印,未刻蚀出生命的沟壑,流淌不出生命的真谛。
第三篇:乘着诗歌的翅膀在语文天地翱翔
题目:乘着诗歌的翅膀在语文天地翱翔——浅谈吟诵古诗 提高学生素养
单 位:安徽省芜湖市 大庆路小学 学 科:语文 作 者:窦 雪 梅 时 间:2011-4
乘着诗歌的翅膀在语文天地翱翔
——浅谈吟诵古诗 提高学生素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学之宗就是诗。它以精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丰富的蕴涵,深邃的意境,富含人生哲理,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伟大的教育家培根曾经说过:“读诗使人灵秀!”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它常常是一字惊人,千锤百炼的语句里蕴涵着深刻的寓意,承载着古人沉重的生活,它又常常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引人遥看“西岭千秋雪”,注目“万里送秋雁”,听的“十里蛙鸣”,闻到“十里荷香”,它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汉语言特点最完美的结合,是中华民族精神实质最完美的呈现。
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充分挖掘古诗文的人文内涵,不断净化学生灵魂,陶冶情操,开启心智,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一、以诗辅德,塑造健全人格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那些千古传诵的诗文佳作,所蕴涵的古代诗人、作家的情感体验,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我们用心灵去接近它、去解读它,就会发现古人与今人之间,在情感的交流上并不存在时代的隔膜,我们的性情,原来是如此地息息相通和亲密无间。当学生学习懈怠时,它催学生勤奋自勉“博学而不行,笃行而不倦”;吟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端正了学习态度;当学生在人生的征途中徘徊不前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他们树立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当学生迷惘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他们指点迷津,树立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走在校园中,你经常会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告诫;“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劝勉;“少
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激励。学生把这些名人警句当作自己学习、生活的座右铭,作为自己思想、行动的准则,不断上进,汲取力量,取得自信。
正如小说家金庸所说,让孩子背诵古诗文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疲,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养成至大至刚的性格。我们相信,持之以恒地吟诵古诗,不久的将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之”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的风范。
二、以诗陶情,提高审美品鉴
新《语文课程标准》说: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引领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海洋里,体会作品中反映的画面美、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含英咀华,探寻意境,感受萦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沉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与宇宙哲理,极大的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提高对人生事相的洞察力和感悟力。
苏轼曾赞美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并非单王维如此,许多优秀的诗词,都是意味隽永的画。尤其是其中的佳词丽句,更是诗人的匠心独运,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花自飘零水自流”,“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无一不是诗画合一的名言佳句。欣赏时,让学生注意推敲品味,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眼前的方块字很快就形成了一幅幅有形的意境优美的图画。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夏日里,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再让他们想象:“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有感而发的。古诗更是如此。古人往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托物言志,写出决不媚俗的清刚之气,表现了坚定的志向,歌颂了高洁的精神品格;“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绘了古代凉州一带荒凉辽阔的景象,气势磅礴,感情奔放,令人感到情思无穷。反复吟诵这样的千古名句,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再把这些最优美的语言文字背得滚瓜烂熟,甚至融化到自己的精神生命里,就会得到心灵的陶冶。
三、以诗启智,积淀文化底蕴
古典诗文中涵盖文学、哲学、美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民俗学、伦理学等多门知识,饱含人生、社会、民族、地域和观察、想像、思维、动作等多元智慧。经过五千年来的精选,留下脍炙人口的优秀名篇,他们韵味强,格调一致,读起来琅琅上口,正是学生积累的良好素材。小学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通过天天吟诵,很快就能熟读成诵。熟诵这些诗文,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承民族之精髓,继传统之真功;增学习之兴趣,强大脑之记忆;提审美之目光,炼人品之丰采。如从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了解到古人佩戴茱萸避灾的民间风俗;从诗人胡玢的《桑落州》中了解到河流的地质作用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体悟到“绿”字的巧妙之处„„
不断诵读古诗词,诗化的语感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胸中情感自然如“鲠骨在喉,不得不吐”,写作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在学生的习作中,他们能把自己诵读的诗句运用进去,作文中会经常出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等。这些能力的形成,正是语文素养的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沉淀,必将厚积薄发,在潜移默化中,润物细无声。
书声琅琅,开卷有益,文以载道,继往开来。我们坚信孩子们的成长,将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这一切,都将成为孩子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成为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灯火。
第四篇:鸟儿因翅膀而自由翱翔
鸟儿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鲜花因芬芳而美丽,校园因文明而将更加进步,花儿用美丽装扮世界,我们用行动美化校园!上周,我校六盘水市第一中学学生会开展了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活动开展,各机构相互合作,高效运转。让校园每个角落充满文明的气息。
1.宣传部组织各班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并组织发放“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相关宣传资料,并组织本班学生学习。
2.广播站利用广播宣传“明五礼”“知五耻”的相关教育内容。
3.学生会办公室组织学生出一期关于“明五礼”“知五耻”的手抄报。
4.学生会礼仪队继续开展“文明礼仪,笑脸迎师生”活动。通过开展此次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师生明礼知耻、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意识和未成年人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从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和谐文明校园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们应该总结本次“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的经验,改进不足,推动文明宣传教育系列实践活动的纵深发展。
六盘水市一中学生会
2014-6-11
第五篇:诗意的翅膀在长空翱翔
诗意的翅膀在长空翱翔
——欣读诗集《李长空诗选》
○秦华
已经立秋的上海依旧在热情的阳光和温度中沉迷。晚霞跺步着,与几个联合而来的台风争夺着着这最后的时光。
一本期待的诗集到了,映入眼帘的是那副山水之间天地宽的水墨画,将长空的诗歌选集点缀的最是惬意。
这书、这景不能不让你有一种先睹为快的思维闪过。
匆忙放下碗筷,从头跳到尾,先把这个神交两年的文友做个了解。细心的他对自己这些年的写作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不能不让人感慨他的勤奋努力和不断提高的水平。“亦然”作的富有散文诗味道的序论《金属的声音》画龙点睛地将李长空做了一个素描和总结,让人有了想探究诗人的内心的欲望。
沿着“亦然”的指引,我们看到一个时而大气磅礴,时而朴实无华的行者,飞翔在长空的行者。这个豁达细腻,反差极大的作者,用自己手中的笔,跟着生活的步履潜行,在经历的岁月里书写人生。
长空的年龄不大,经历却不少。走南闯北的过程给了他取之不尽的素材。这些都为他写实、写诗的风格做了很好的铺垫。能够脚踏实地的人,才能写出真实的、让读者满意的东西。他是一个对古体诗词有很深功底的人,巧妙地将那些东西运用在现实中,相互结合的天衣无缝,灵活地写出美妙传神的作品来。更让人敬佩的是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生命的诠释,没有那种无病呻吟的感觉。
《诗人》:“金属的声音”、“输入人类贫瘠的心灵”、“铮铮作响的东西”、“清高和骨气”。
无论是《白马》、《黑马》:“在远离欲和虚伪的荒原”、“驰过浩瀚沙漠驰过茫茫沼泽„”、“驰骋过生命的极地”。
他“象鹰一样盘旋在黑夜上空/用翅搏击黑暗使裂开的黎明发出巨响/还要用阳光祭奠欲望和肮脏”。
他诗性的翅膀在长空中翱翔。
像《荆棘鸟》:“令天地聚然震动”,“生命在痛苦的煎熬后达到完美”。
像《鹏》:“那审视的目光令我们低下头去/它飞翔/向长空的极顶冲锋”,“千古的执着/忘倦地冲锋/千百只大鹏/将我养育”。
像《鹰》:“扇起风霜血雾/驮起日月星辰”,“沿一种激情/渲染长空的豪迈和悲壮/怀抱着你的骄傲和光亮/以种子发芽的信念和力量/刻骨铭心”。
在《命运交响曲》的轻重缓急中,飞离了故乡的诗性翅膀开始《叹息和痛苦》:“异乡不是我们可以自由生长的理由”,《在流浪的夜晚》,唱着《游子吟》,《写给母亲》的是:“您教诲我们时/语言从乳房挤出来/在所有的营养中/它是儿子最初的养分”,加重对远方《母亲》思念,还有对已故父亲的怀念;“多少回梦里/明月如水渡我回的巴蜀”。
作者说:“在既无法近亲土地又无法近亲缪斯更迷失自己的地方/绝望”。但他却并没有真正绝望,而是:
“长空展翅,万里苍穹寂。素有凌云求磨砺,岂会征途懈志?
“悠悠比翼天公,层层搏击狂风。无论惊雷骤雨,依然畅笑其中。”
人间有痛苦和悲伤,也会有爱情、亲情和友情。在他的作品里,他用高尚的笔调去诠释
他们的真谛所在,而不是像一些垃圾派靠暴露隐晦的东西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和欲望。
在他的《论诗》中,可以看出作者造诣颇深。他说:“诗是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结晶,它深深植根于历史和现实的土壤。脱离实际的诗是疯人院里的呓语,没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诗是呆板的口号”,“创作诗歌是要和读者交流感情的,‘读得懂’是交流的前提。”等等。
从古诗词到现代诗歌,他那丰富厚重的文学艺术的素质修养炉火纯青,不得不让人感叹这些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诗歌是大家都看好和喜欢的,也是我们不能不学习的!
读完他的诗集,几天已经过去,但回味依旧在心。希望大家去品读、去真正体会他的精髓吧。
【作者简介】秦华,女,中外散文诗学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著有散文诗集《春天的玉兰》和诗歌集《生活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