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翱翔计划”高中生可进大学重点实验室研修
北京“翱翔计划”高中生可进大学重点实验室研修 全国首个面向高中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机构--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近日正式宣告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是在高中课改的背景下,针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机制而开展的开拓性改革探索。它以高中阶段学生为主要对象,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北京市68所示范高中择优推荐出的130多名高一学生,成为这一“小小科学院”首个培养计划--“翱翔计划”的首批学员。这些学生将可直接接受大学老师的单独指导,并可以进入国家级实验室实地研修学习。
目前已有北大、清华等若干高校提供了50个重点实验室参与该计划。每个实验室预计将接收3~4名学员。中学将设立若干翱翔计划高中基地校,并可打破界限接收学员,与高校实验室合作,组织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对小研究员们进行通识性教育。
北京市教委表示,“翱翔计划”的学习时间将利用高中课改中研究性学习的课时。学习时间将从高一年级第三学段持续到高二年级末,原则上学员每周要在实验室学习3课时,每月安排一次专家报告,并参加基地学校组织的相关领域的学习。
学员采取“双导师”制,由高校实验室与基地学校各派一名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学员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具有一定探索创新意义的研究课题。
根据学员的选拔标准,入选翱翔计划的学员被要求在数、理、化、天、地、生等某一门类的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知识上,具有超越同龄人的较高水平。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表示,目前没有制定参与学员在高考中享受优惠的有关政策,但学员的这段学习经历,未来可能会在他们进入大学时折抵部分学分。
第二篇:北京邮电大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报告格式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年报》(格式)
一、实验室名称,学科(领域),依托单位
二、实验室工作纪要
1、科研项目
2、科研经费
3、获奖成果
4、发表的论文
5、获批专利
6、人才引进和研究生培养
7、访问学者
三、学术委员会会议纪要
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会议
五、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六、依托单位给予的支持
七、运行经费、主任基金等的使用情况
第三篇:北京外国语大学研修总结
“歆语工程”研修总结
2011年10月30日,在三亚市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的认真组织和精心安排下,三亚市50名中学英语教师启程奔赴北京,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办的 “歆语工程”研修培训项目。在短短的14天里,北外为我们安排了合理而高效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语音知识、阅读技巧、听说教学、写作教学、测试与评价、高效课堂等,并在苹果园、陈经纶分校等四所中学参加优质课观摩。经过半个月的学习,我们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升,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我们作为来自教育一线的英语教师,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我们感到幸福和骄傲,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满地完成了此次培训任务。
一、研修效果
本次研修,主要针对了一线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化、知识传授方法模式化、语言能力匮乏等问题进行探索。切实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同时强化了英语教师的语言素质,提高了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能得到改善和提高。我们通过研修,更加了解和把握《英语课程标准》,了解课改进展、更新了教学观念。能够系统的掌握新型的听、说、读、写的教学活动流程设计及各种课型的设计方法,课堂教学效能显著提高。能够指导我们系统的理解和掌握英语教学理论知识及英语教学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了教学理论素养。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强化语言训练,扎实的提升英语语音,口语、课堂用语、英语文化素养等与教师日常教学密切相关的语言素养。通过名师座谈,考察参观活动等,让我们与北京的同行交流了思想、开拓了视野。
二、研修感悟
1、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师角色
研修期间,我们参加了四所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观摩,让我们清醒的意识到: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师角色。以往我们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以教师的灌输为主,教师占用大量的时间,给予学生的时间较少。通过听课,我们认识到: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新课程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要求教师由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牢牢地记住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
2、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教材
通过李俊和老师的课,他教会了我们,如何灵活的处理教材及各个教学环节。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教学的因素分别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因此,我们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我们只有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才能够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型,才能充分有效地把教材中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要学会把问题阐述清楚,也要学会如何去引导学生探索,去自主学习。
3、我们要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法
在11月11日,我们在北京陈经纶中学听取侯海英老师的课,我们觉得有必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法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法宝。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随着我们对语言教学的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入,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是,没有一种唯一的、最佳的教学方法,方法的使用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没有一种单一的方法对所有教师、所有学生都适合,因为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迥然。所以,我们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法,并尽量把多种方法组合起来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14天的研修培训,让我们在师德、专业素养、教学技能和教育理念等方面得到质的飞跃。每一位教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课,一方面提高了我们的理论水平,更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另一方面向我们示范了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实用操作方法。这将促使我们加大教师“学习型、发展型、研究型” 的发展步伐,虽然此次研修时间较短,但是却是意义深刻:研修有效的促进三亚市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们坚信:我们将致力于打造三亚教育绚丽多彩的明天而奋斗。
第四篇:北京邮电大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实验室名称:所属领域:学科分类:依托单位:主管部门: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联系人:联系电话:传
真:电子邮件: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填报时间:
二零一零年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内容提纲
一、实验室名称、领域和学科分类、申请单位、主管部门
二、建设实验室的目的和意义
1、科学目标(该实验室拟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
2、教育贡献(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贡献)
3、国家和地方发展的支撑(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国内外该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发展趋势
四、实验室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水平等(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近5年承担的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代表性科研成果如奖励、发明专利、代表性论文或学术专著等)
五、实验室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
六、主要工作规划、预期目标、水平(从学科发展、研究内容、科研条件、人才队伍等方面阐述)
七、已具备的实验条件(科研用房、仪器设备、配套设施)
八、科研队伍状况及培养人才的能力(学术带头人简介及其代表性成果,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和稳定的措施,研究生培养情况)
九、建设规模和预算
十、实验室依托单位意见(配套经费和运行费支持额度)
十一、主管部门意见(建设经费和运行费支持额度等,部直属高校不填此项)
第五篇:广东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计划任务书
广东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2016研究工作进展
实验室名称:
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
李来胜
依托单位名称: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
联系电话:
020-39310185, ***
年
度:
2016年
2017年3月10日填报
一、重点实验室简介
(一)基本情况
广东省环境保护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华南师范大学 始建于1933年,是一所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也是广东省和教育部共建大学,2015年又整体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序列。化学与环境学院是华南师范大学最早建立的院系之一,拥有总建筑面积达3.25万平方米的三栋实验大楼;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整合化学、环境、材料等学科方向后,“能源与环境化学的理论与应用技术”为211工程三期重点项目,化学与环境学院整体进入了国家“211”重点工程学科。2015年化学与环境学科群是华南师范大学整体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序列的七个学科群之一。学院拥有教育部电化学储能电池材料与技术研究工程中心、环境理论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高校电化学储能与发电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学院有价值达3000余万元的科研仪器和设备,具备了进行科研的基础条件。学院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8项,“863”课题2项、“973”项目1项及省部级纵向、横向课题共计1亿元以上,发表论文1000多篇,其中SCI、EI和ISTP三大索引收录论文600多篇;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
(二)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
广东省环境保护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下设环境功能材料在催化臭氧氧化中应用研究、环境光催化材料及其应用、环境功能材料在生态治理与修复中应用研究三大研 究方向。
环境功能材料在催化臭氧氧化中应用研究方向紧紧扣住水污染控制技术这个主题,(1)重点研究改性碳材料的研制及其在催化臭氧氧化微污染水和再生水深度处理中应用等;(2)重点研究改性 MCM-41和SBA-15等新型系列介孔材料的研制及其在催化臭氧氧化中应用等;(3)重点开展催化臭氧氧化及其与生物耦合技术用于微污染水和污水深度处理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该研究团队在催化臭氧氧化技术用于微污染水和再生水深度处理、新型高效催化臭氧氧化催化剂的研制和改性等方面提出在介孔分子筛合成过程中直接加入活性组分使其进入分子筛骨架,解决了催化臭氧氧化过程中催化剂活性组分溶出即稳定性问题,从而避免了催化臭氧氧化过程中水体的二次污染问题。
环境光催化材料及其应用方向以典型环境污染物(POPs、PCBs等)的处理为牵引,重点从光催化降解的角度研究环境问题。(1)室温光化学合成微/纳结构光催化材料、利用微/纳结构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处理环境污染物,并研究其反应机理;(2)无机及聚合物光催化材料的光化学合成及性能;(3)聚合物微球材料,涉及合成、印迹构筑与吸附性能研究;(4)光催化材料传感器,主要包括气体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的构筑与性能研究;(5)铋系可见光催化材料的能带调节及污染物降解机理;(6)多孔材料,利用模板构筑大孔、介孔材料,并研究其光催化性能。
环境功能材料在生态治理与修复中应用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土壤和水环境中特征污染物(如有毒污染物、常规污染物CODcr、氨氮等)的治理与修复材料。重金属治理与修复材料主要针对铬、镉、砷、铅等污染问题进行研发,包括纳米零价铁材料、纳米氧化铁系列磁性吸附材料、微纳米氧化铝吸附材料、新型重金属固定材料、重金属污染 2 事故应急处理材料等。有毒有机污染物治理与修复材料主要针对阻燃剂(多溴联苯醚类)、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等进行研究,研发高效催化降解材料。同时,建立适合南方气候的土壤和水环境生物毒性测试技术,开发快速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和监测设备,快速评价土壤和水环境毒性。组建期间主要研究以蚯蚓、蔬菜和大型蚤等为代表的生物对土壤和水环境风险评估的技术与方法。结合土壤和水体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化学分析和生物毒性测试,以及环境功能材料本身的生态效应,对修复后的环境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指导环境修复过程的进行。
(三)实验室主任及科研团队
李来胜,男,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2005 年在西班牙拉科鲁尼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化学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环境化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负责人。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及修复技术,催化臭氧氧化、光催化等高级氧化技术,MCM-41 和SBA-15 等介孔材料的研制及其在环境催化中应用等方面研究。正主持或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和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课题等国家级纵向项目。发表50 余篇SCI 收录论文,共被他引800 余次;国家发明专利5 项。
环境功能材料研究团队现有研究人员35人,其中正高职称(教授和研究员)12人,副高职称(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5人,讲师8人;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6名;具有博士学位 31 人(境外博士学位5人),占88%;“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 3 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具有境外高校学习(访学)经历的教师19人,占专职教师比例54%;45岁以上的9人,45岁以下的26人。现已形成1支以中青年教师为学术骨干,政治素质好、群体实力强、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年龄结构日趋合理的科研队伍。
二、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总体进展
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系广东省环境保护厅批准建设的第一批省级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粤环[2015]97号文)。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以解决我国中长期环境保护关键技术问题为目标,针对不同的环境污染状况,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模拟手段研究重大的环境问题,确定各类污染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方案;开展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所需要的新型环境功能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基础研究,为我国中长期污染物减排以及水体、土壤和大气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逐步成为我国高水平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控制及修复的环境功能材料实验基地。
获批建设后,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首先成立了实验室的管理机构。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主要由从事环境功能材料研制及其在环境中应用研究的主要成员、以及与环境治理相关的研究人员组成,设立了学术委员会。在学术委员会领导下,由实验室主任负责检查研究课题进展状况。目前,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包括行政、辅助、科研3个板块,由实验室主任和常务副主任组成行政班底,负责本实验室的科研及日常工作;设立专职秘书辅助实验室正、副主任开展工作;科研方面,分成三个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研究室。
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围绕水体、土壤和大气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在新型催化臭氧氧化、光催化材料研制与开发方面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国内和广东省实际需求的关键技术突破和成套技术方案。
图1 代表性授权发明证书
2016年,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广东省联合基金等项目14项,总金额823万元。依托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化学与环境学科群,购置大型仪器8台,总金额240万元。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5篇。承担广东省高水平建设化学与环境学科群任务,成功引进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
三、重点项目的落实情况
(一)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
按计划修缮实验场地,购置科学仪器8台,且大部分为进口大型仪器,总金额约240万元。建立了水污染控制新材料研发及其应用研究室,具备承担国家级水污染控制方面的重大科学研究课题的基础条件,具有对国内外开放进行合作的基础条件,并能对部分本校学生和外专业研究生进行自主创新性科学研究提供条件。
(二)科研团队及人才培养
环境功能材料研究团队现有研究人员35人,其中正高职称(教授和研究员)12人,副高职称(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5人,讲师8人;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6名;具有博士学位 31 人(境外博士学位5人),占88%;“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具有境外高校学习(访学)经历的教师19人,占专职教师比例54%;45岁以上的9人,45岁以下的26人。
目前,每个研究方向上有1名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1名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授。2016年,利用国家、广东省和学校的引进人才政策,成功引进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四、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通过对环境功能材料的研究开发、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有助于解决广东省水污染 控制与治理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建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及设备产品体系,带动我省水污染控制与治理行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为国家和地方水污染控制与治理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科学示范,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此外该平台的建立,也同样可用于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控制。
五、总结、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重点
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按计划成立了重点实验室管理机构,围绕三大研究方向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依托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化学与环境学科群,购置多台进口大型仪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5篇;成功引进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
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为省财政暂无为本实验室配套资金,如获资助,将更有利于重点实验室的发展。
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下一步将进行系统技术集成和应用(如高级氧化与生物集成技术),建立典型工业废水、城市再生水深度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示范工程,并申报国家或广东省有关科技奖项;通过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将比较全面的解决广东省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治理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带动我省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行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