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中的宽容和惩罚
管理中的宽容和惩罚
核心提示:管理中必须讲宽容。尤其是领导人,如果小肚鸡肠,那就绝不可能成为十分优秀的管理者。“宰相肚里能撑船”是对领导人必须具有宽容品质的经验总结。一个人如果心胸狭小,不会妨碍他成为一名出色的技术人员,但是,对管理者尤其是领导人来说,心胸狭小就是致命缺陷。
管理中必须讲宽容。尤其是领导人,如果小肚鸡肠,那就绝不可能成为十分优秀的管理者。“宰相肚里能撑船”是对领导人必须具有宽容品质的经验总结。一个人如果心胸狭小,不会妨碍他成为一名出色的技术人员,但是,对管理者尤其是领导人来说,心胸狭小就是致命缺陷。为什么领导人特别需要宽容?这同领导工作的性质有关。任何工作,无非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同物打交道,二是同人打交道。不宽容,不影响同物打交道。一个科学家,性格怪癖,但他的工作只是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同仪器打交道,那么,不宽容无伤大雅。一个车间里的员工,只是同机器打交道,那么,即使他同所有人都合不来,也不妨碍他施展技艺制造出精美的产品。但是,任何管理者,都必须同人打交道。有人把管理定义为“通过别人做好工作的技能”。一旦同人打交道,宽容的重要性立即就会显示出来。
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人。按照孔茨的观点,在管理中试图把人进行平均化处理,是最常见的失误之一。所谓宽容,本质就是容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同性格、不同特长、不同偏好的人能否凝聚在组织目标和愿景的旗帜下,靠的就是管理者的宽容。
宽容的本质,是对差异的理解和认可。比如急性子对慢性子的忍让,内向者对外向者的理解,甚至包括英俊者对丑陋者的善待,都属于宽容。一般情况下,高管层表现出的性格差异和行为差异越大,就说明这个团队越宽容。
高管尤其是最高领导人一旦不宽容,就会出现“武大郎开店”现象。所谓“武大郎开店”,一般都理解为妒贤嫉能,实际上,不宽容除了对强者的嫉妒外,还有对弱者的歧视。不仅容不得比自己强,还见不得比自己弱。比如阿Q,打不过王胡,但又瞧不起小D。是不是持有一种对弱者“理解的同情”,以至于对强者之弱的容忍,即不仅欣赏和发展强者的优势,而且还体谅和照顾强者的弱点,是宽容心态的重要表现。说到底,宽容不是“皇恩浩荡”,而是以真诚加善意对待或强或弱的差异。
但是,管理又离不开惩罚。许多人一谈到宽容,就把宽容和惩罚对立起来,甚至认为惩罚就是不宽容,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惩罚是针对工作中的错误和失职的,宽容是针对员工的缺点和弱势的。有缺点不等于犯错误,有弱势不等于会失职。法约尔在论证指挥职能时,特别强调必须淘汰不称职者。如果领导人不能淘汰不称职者,就等于放弃指挥权。所以,以宽容为名,庇护错误和失职现象,只会对经营管理造成损害。所以,宽容不是纵容,更不是怂恿。把握这一界限,对领导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实生活中,杰出的领导人,往往能够在宽容的同时又厉行惩罚。比如,斯隆在通用公司时,高管层的种种特性甚至怪异都可充分展现,但是对失职现象则决不留情。曾经担任过武汉柴油机厂厂长的德国人格里希,对青年工人的种种缺陷不足都能十分体谅,甚至爱护备至,但是对违纪现象则坚决惩处。厂党委书记曾为了不处分某个违纪青工而说情,但这个老外并不买账。在这些领导人眼里,宽容是人性的体现,而惩罚是职责的要求,二者不但不矛盾,反而是高度一致的。没有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就不能形成宽容;而正是这种宽容心态,才能形成对事业的真正追求。反过来,没有对错误的惩罚,就无法推进事业。
第二篇:安全管理中的惩罚与惩戒
安全管理中的惩罚与惩戒
新修改的《安全生产法》在第三条中规定:“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这一定位体现了政府职能由当初的管理型政府向指导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彰显了人本主义情;同时也给了我们企业安技部门如何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记得一次在单位夜间安全生产检查中,我们发现一名员工睡岗,睡岗属于严重违反劳动纪律现象,当场给予了严肃的批评。尽管这名员工按时巡检,及时记录生产参数,完成了当班工作任务,但按照单位管理规定,还是应给予严厉的经济处罚。
事后该员工诚恳承认了错误,认识到睡岗对安全生产的危害性,并表示一点以此为戒,不在重犯。安技部门也对他进行了耐心的安全教育,夜间睡岗轻则会造成设备故障影响正常生产,重则引发安全事故,是绝对不允许的。但他为什么会违纪睡岗呢?我们通过进一步了解,该员工刚刚调来不久,一是对本岗位的倒班还不太习惯;二是对睡岗的安全危害认识不足。我们反复考虑之后,就只给予100元绩效工资处罚。
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对违反安全规章制度的员工给予适度的行政、经济处罚,具有一定的惩戒威慑作用。但如果一味地强调重罚或以罚代管,不但起不到惩戒效果,还极有可能适得其反,安全管理更不会长效,所以在处分员工违章行为时应突出一个“戒”字。
处罚应针对安全管理的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违章者施以适度的惩处,真正起到教育警戒的作用。如为惩罚而惩罚,只强调惩治本身,不一“警戒其不再犯”为出发点和目的,虽一时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不会长效。古人云:“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按照今天的安全管理来诠释这句话,就是“教育培训未雨绸缪,做到事故预防应为上策,监督检查能督促改正也不失为中策,惩罚可亡羊补牢应为下策”。
惩戒,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惩治过错来警戒。惩治是手段,警戒是目的。其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已违反规定的行为实施惩治,以帮助过失者认识错误;二是为了警戒将来,事先对“应该怎么做和不能怎么做”进行必要的规定,明确指导并告知违反规定,做不能做的事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
在生产过程中违章违纪的行为,很多属于疏忽过失或非主观故意的。如前面提到的睡岗行为,确是人的本能需要引起的。并不是每个员工的主观愿望,所以除了批评教育外,其处罚应以惩戒为主。
如何避免“处罚”的消极因素呢? 一是处罚的手段不能滥用。当发现一般的切没有造成后果的违章违纪行为时,应以批评教育为主,以经济处罚为辅。首先让违章员工深刻认识自己行为的错误根源和其行为会导致的后果。在通过调查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据其认识的态度和性质,然后在实施经济处罚。
二是对处罚不能抱以消极态度。有些企业和单位的管理人员平时就疏于管理,一旦出了问题就把气撒在违章员工的身上。其不但不服气,还会给以后的安全生产管理埋下隐患。
三是处罚不能怀有“报复”的心态。平时看你不“顺眼”,还敢违章违纪,这回活该你倒霉,不进一步调查原因就“严加惩处”。这个更易使违章者产生性子专门与你作对的逆反心理。
总之。惩处与惩戒的性质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方法正确才能事半功倍,使用不当则事与愿违。
第三篇: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惩罚现象论文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惩罚现象论文
摘要:
小学阶段不仅是儿童生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儿童行为习惯,人格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情感、意志、行为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对儿童适当的惩罚可以帮助儿童明辨是非,改掉不好的言行,向好的方向转变、发展,而教师不适当的惩罚则会对儿童造成身心伤害。本文对惩罚进行了整体的分析,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惩罚对小学生的影响,对教师应该如何运用正确的惩罚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意见,为了能够使小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小学教育更加完善。
关键词:
班级管理;儿童;教师;惩罚
一、惩罚与体罚的区别
惩罚从字面上简单地理解就是惩戒、责罚,处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惩罚是在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的刺激或者是不愉快的刺激,来消除或者一直这类反应的过程。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惩罚是指教师对儿童的错误行为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教导,主要通过言语让学生改正错误。体罚与惩罚不同,体罚是指教师通过暴力的手段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处罚。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惩罚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儿童明辨自己的言语行为正确与否,得当与否,消除儿童不适当的想法,而且还可以帮助儿童改正言行,向好的方向发展,使儿童的人格,道德,行为符合社会和家长期望的标准。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惩罚对小学生的影响
(一)认知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小学阶段的儿童在认知发展上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获得可逆性,逐渐去自我中心化。因此逐渐有了集体的概念。在小学阶段,由于年幼,儿童难免有些不适当的想法,教师要正确看待。
(二)人格发展
小学生在人格发展上处于勤奋敢对自卑感的冲突中。教师对儿童行为的平价,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儿童的人格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帮助,需要教师帮助形成学习的勤奋感。
(三)道德发展
凭借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我们不难看出,小学儿童处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的过度时期。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我们不能轻易断言存在着道德问题,有些儿童约束力不强,处于自我发展较为低级的阶段,存在着行为/ 6 不良的问题,如将同学或者班级的零花钱或文具等物品私自据为己有。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这种行为是严厉打击,给予严重惩罚,教师也会通知家长并要求家长来到学校共同商讨对这名学生的教育对策。
(四)惩罚对小学生的影响
教师在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外,还要认识到惩罚对儿童所造成的影响。适当的惩罚能消除和抑制儿童不适当的行为发生的概率和频率,使儿童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逐步改正错误和不适当的行为。而不恰当的惩罚则会让儿童产生负面的心理从而排斥教师。当不适当的惩罚让儿童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则会情绪低落甚至产生自卑,有的时候也会产生抵触情绪,与班主任对立,甚至是攻击性行为发生频率更多,与其他同学相处不融洽,从而影响整个班集体的风气。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的惩罚方式方法十分重要,要不偏不倚,两端执其中,找到所为中庸的方法。
三、教师如何运用正确的惩罚方法进行班级管理
惩罚是小学班级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之一就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正确的惩罚方法。针对小学班级管理中惩罚的现象,教师是为了改正学生不适当行为和不良情绪,而惩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我们应当慎重考虑,对于惩罚背后的原因也应当多方面思考。在此,以珲春市第一小学惩罚现象的研究,我认为教师正确运用惩罚进行班级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惩罚策略的提高
如今对儿童体罚以及变相体罚的概念已经淡化,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儿童心理的基础上,使用有针对性的惩罚并且灵活变换成发策略。在对儿童进行惩罚时,首先要有针对性,犯了错误之后,使其知道受到惩罚的原因,知道这样做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教师也要明确的来了解针对各种错误应该采取哪些方式,提高自身的素养。其次要有正面性,让儿童直面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不要躲避,直达内心深处,并且接受惩罚时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行为,因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最后惩罚要有及时性,即在儿童做出不适当行为的时候马上呈现厌恶或不愉快的刺激,让其明确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正确引导,将错误扼杀在摇篮中。
(二)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提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强调集体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建立一个积极向上、作风良好的班集体,发挥集体教育作用,能够代替教师的惩罚,更好的约束儿童的某些不良情绪和行为。师生关系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可谓是举足轻重。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惩罚才会让学生信服,才会降低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的可能。当然,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会降低学生犯错误的概率。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从教师努力提高人格修养开始,在儿童心中树立崇高的威信。/ 6
(三)德育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德育无处不在,儿童道德水平提高了,形成内在的自我约束力,更能减少教师的惩罚,也方便教师使用灵活的惩罚方式。儿童道德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教师扩展德育途径。德育不仅限于道德课,更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惩罚不仅仅是对儿童不良行为的抑制,也是对教育现象、教育行为的一种深深的反思。为了让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复杂社会,为了让儿童能够养成社会、学校、家庭所期盼的良好个性品质,为了儿童能够更好地拥抱未来,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提高儿童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应该致力于提高儿童的社会道德,行为习惯。正确认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有时效性的对儿童不适当行为给予适当的惩罚,使学生及时有效的改正自身的错误。/ 6 / 6 / 6 / 6
第四篇:宽容对道德的震撼比惩罚强
宽容对道德的震撼比惩罚强
何全宗
关键词;宽容 道德 惩罚
摘要;宽容是美德,是新视角。人人应具备这种美德,古往今来,欲成大事者皆如此。宽容与惩罚相对立,产生的效应也大相近庭。
宽容是善待别人,更是善待自己。宽容给了别人一个反醒改过的机会,也洗涤了自己心。宽容是新视角,要放在当今社会中去思考、去想、去发现自己的短处,改进自己。释放自己。宽容大度是人的一种美德。它要求清心寡欲。“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小肚鸡肠,难以容人者,大多是自私自利。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是对宽容最好的诠释。孔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屠格涅夫说;“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都很宽容。鲍叔荐管仲、孔子赐字、负荆请罪都说明这个观点。美国总统林肯把政敌变成朋友;毛泽东放走张国焘;彭德怀宽容士兵等事例又怎能不是这种美德的体现呢?在今天这种社会环境下,我们每个人应该如此,作为教育者更应需要有这种情怀。
我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那是我任六年级班主任,早自习时,一学生告诉我,他昨天放在书桌里的五元早餐钱不见了。而且他还描述了他的钱有什么特征。我为了不影响孩子们津津有味的读书热情,我只向他悄声询问了经过,然后安慰他几句,再没吱声了,装着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没想到,下课后他与他同桌一起来到我的办公室,同桌悄悄告诉我说;“他今天早上买早餐时看见班上某某女同学用过那张钱,而且待她走后,他还把那张钱拿来看了看。”我问他;你敢肯定那张钱就是你同桌的钱吗?他回答十分肯定。我问他;“你对别人说过此事吗?”“没有”。他仍然肯定的回答。我告诉他俩,此事只是你知他知我知,从此以后切不可再告诉别人。上课后,我像往常一样带着笑容走进教室。孩子们静下来后,我当着全体同学讲了同学丢失钱的事。这时,教室里议论纷纷,我观察着大家的表情也扫视了被反映的那位女生,她比别人议论得更带劲。这时我从口袋里掏出了钱,找出一张五元钱当众交给那位丢钱的同学并高声说;“这是我的责任,是我班主任没有当好,你原谅我吧。这钱算我陪你的吧。”那位丢失钱的孩子怎说也不要,我只好用命令的口气 收下。这时教室鸦雀无声。那位被举报的同学连胀得通红。没想到;这件事过去了五天,那位女生悄悄来到办公室找到我,流着泪交给我五元钱,伤心地告诉我说:“老师,我对不起你,钱是我拿的,我以后再也不会做这种不光彩的事了。”这突如其来的举动使我的心一下子被震惊。没想到她会这样。我问她;“我没有说过钱
是你拿的吧?而且我也没有怀疑过谁,也包括你呀。你最近听到过班上的同学们说过什么吗?”她摇了摇头。“你为什么这样做?”我问道。她抽噎着说;“我这几天心里难过,我对不起你!”我安慰她说;“孩子,别伤心了,你真是好孩子,这钱我就不要了,就算我奖赏你的吧。你也别担心,我会永远为你保密的。”上课铃响了她才悻悻地离开了。从此以后,我班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偷摸事件。这位女生以后的表现与以前也判若两人,学习也格外刻苦。心中有事在我这儿是不吐不快。
这件事不仅震撼了她本人,而且也让全班同学得到了震撼。从此我班上再也没有类似事件。这就是宽容的效应。我想这比我们苦口婆心的道德教育效果好吧!
可是,我们也有一些同行对待违规违纪的学生行为过激,简单粗暴。动则罚站、批评、甚至驱除教室、又是写检讨又是请家长到校。这些做法不仅收效甚微,而且容易激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矛盾,造成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误会。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不够,思维还不成熟,难免经常犯些小小的毛病。如果什么事都能做好,还要我们教育、培养做什么呢。
给孩子们多一点宽容吧,少一点指责惩罚,有利于已,有利于人。更有利于社会。让我们每个人心里每天都是一片灿烂的蓝天。
参考文献;
清代学者山阴金先生著《格言联壁》 孟子《离娄章句下》
2013-5-21
第五篇:班主任在管理中的惩罚和对学生的关爱
EL765895497CS 这是补发单号 请记录 送的头戴 我一起放里头
班主任在管理中的惩罚和对学生的关爱 1简述:惩罚和关爱的重要性 2关键词 3惩罚 A什么事惩罚 B惩罚的重要性 C惩罚的方式 4关爱 A什么是关爱 B关的重要性 C关爱的方式
班主任在管理中的惩罚和关爱
摘要: 表扬和批评是教育管理中的常用的两种手段。表扬实际上就是鼓励,让人产生一种向上的欲望,给人以前进的动力,表扬还会使人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成就感。批评可以说是一种帮助,一种修正。该批评的不批评就会使被批评者失去了一次改正的机会,批评有时也是一种鞭策,能使你知道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从中得到进步。但两者如果运用不当,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该表扬的不表扬,会使人没有信心,底气不足;表扬多了,会使人过分骄傲;该批评的不批评,会使人有错不知道改,而以恶小而为之;批评的多了,会让人产生自卑的心理,从此一蹶不振。看来,在教育管理中要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掌握好尺度才是关键。
对学生批评和表扬,教师要把握好一个度。虽然现在都在推行赏识教育,但也不能对学生一味地表扬和鼓励,适当中肯的批评和惩罚是必要的。否则孩子容易产生自大易满的情绪,受不得半点批评和委屈。每个人都喜欢被别人鼓励和表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人都过多地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而很少批评教育。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对单一的表扬产生疲劳,同时因为缺乏必要的批评而变得心理脆弱,经不起别人的批评。表扬比批评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差生,差生也应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的心目中,每个学生都应有天才的一面。我们要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着力引导、渲染,不应吝惜激励性的评价语,多给他们一点关爱。学生经过努力,成绩提高了,就该赞扬他经过努力而成绩提高这件事。因为赞扬他努力,让他知道受赞扬的真正原因,他就会继续发扬光大。而赞扬他聪明,就可能导致他产生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的情绪。微笑是一种不着痕迹的赞扬,微笑能给学生带来亲切感。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微笑。但是我们不能否定批评对学生的激发作用,因为一味地表扬,会使学生产生自满情绪,造成学习懒惰、拖沓,会对表扬产生耐受性,表扬也不起作用了。所以,适度的批评可以使人产生一种高度的警觉,而去做不懈的努力。当学生犯了错误,应及时批评。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时时为学生着想,把自己假设成学生,以心换心,处理的方法才会更加合理,更加科学。表扬与批评在教学中的运用不是绝对的,而应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经常受批评很少得到表扬的学生,宜采取衷心的表扬;对易骄傲的学生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提出新的要求;对敏感的学生,提出要求时要尽量含蓄些;对自尊心强,而性格内向的学生,要从侧面启发诱导学生,宜采取委婉式的批评;对于惰性较强而且依赖心理严重的学生,宜采取触动式的批评;对于脾气暴躁而自我意识较强的学生,宜采取讨论式的批评。教师对孩子进行表扬与批评,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根据孩子的性格、志趣、爱好和接受能力等不同特点,采取最佳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施予表扬与批评。每位教师必须掌握并用好表扬与批评这两把教育的标尺,当用则用,当弃则弃,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予以辅导,最终会使学生不断进步,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态健康、习惯良好的人。
我认为教育惩罚是一种行为、一种手段;
教育惩戒是带有手段和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惩罚是为了“罚”,比如说体罚、变相体罚等,强调了“罚”的教育行为本身。
许多教师都有一个体会,学生越来越难教了,那是因为教师能约束学生的权力越来越少。错了不能批语,不能罚,不能这个,不能那个。。。只是我国国民个个都是贵族,国家强制要使用象对待贵族的教学方法去教育,不能让他们做错事之后有任何风吹雨打,有任何的挫折,就象温室中的鲜花一样。做了错事不用负责后果,长大之后做错事也理所当然也这样认为。韩国就把惩罚作为一种法律手段,规定得非常仔细。而中国,孩子出错了应该如何呢?怪不得中国成立五十多年还有些地方吃不上饭呢?
我认为教育惩罚是一种行为、一种手段;
教育惩戒是带有手段和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
教育惩罚是为了“罚”,比如说体罚、变相体罚等,强调了“罚”的教育行为本身。
教育惩戒是为了“戒”,即戒除、预防是目的。它强调了教育结果和目的的达成。教育惩戒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进步,在惩戒活动中手段与目的并存,教师往往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而带来教育效果,使其感受到对错、荣辱、愉悦、痛苦等,以激发其悔改,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要建立某种良好的行为,消除不良的行为是需要相应的强化的。前者需要正强化,即肯定、表扬、奖励等;后者需要负强化,即否定、批评、惩戒等。负强化是加强某种适当行为,惩罚是制止某种不当行为,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惩戒的目的除了制止某种不当行为的消极目的外,还带有使受惩罚者知错改正的积极目的。如果学生因犯错而受到惩罚,事后非但不再犯错,而且在同样情景下学到以适当行为代替不当行为,则可谓对该生实施的惩戒在性质上就带有负强化的意义。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要建立某种良好的行为,消除不良的行为是需要相应的强化的。前者需要正强化,即肯定、表扬、奖励等;后者需要负强化,即否定、批评、惩戒等。负强化是加强某种适当行为,惩罚是制止某种不当行为,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惩戒的目的除了制止某种不当行为的消极目的外,还带有使受惩罚者知错改正的积极目的。如果学生因犯错而受到惩罚,事后非但不再犯错,而且在同样情景下学到以适当行为代替不当行为,则可谓对该生实施的惩戒在性质上就带有负强化的意义。
适当的惩罚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小屁屁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是一门艺术。
容忍孩子的不良行为,甚至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找诸如“他累了”、“他没有午睡”、“他情绪不好”之类的借口,都是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我们的家长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六个围着一个,搞得我们的教育基本是5+2=0!
新西兰父母冷处理:让孩子体验后果
新西兰 Bernny儿子2岁半,女儿半岁
在新西兰,打孩子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如果儿子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到别人,Bernny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随他闹去。如果影响到别人,Bernny会将孩子抱走,将他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闹够。Bernny认为,孩子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他的某些目的。
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闹腾没有效果,他自然会选择放弃。
有段时间,老大总喜欢往花园的鱼池里扔鹅卵石,并且屡教不改。Bernny会对儿子说:“你看看,你把小鱼砸痛了,把水池弄乱了。水池不漂亮了吧?”然后Bernny会要求儿子把水池里的石头捡出来。有的时候,儿子可能也会耍赖,不肯去捡石头。如果儿子耍赖,Bernny一般不会强迫他去,他会自己下去把石头捡出来给儿子看。如果正好碰上儿子闹着要跟爸爸玩,Bernny就会借机对儿子施行教育:“你看看,你把石头扔进水池了,现在我要去捡石头,没有时间陪你玩。”这时候,儿子会体验到他不良行为的后果。于是,他会明白,他真的不能把石头扔进水池。
Bernny认为,孩子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点而已,因此,Bernny主张父母把孩子当成人看,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教他学会承担责任,学着约束自己。
日本父母避免当众处罚:给孩子留下尊严
日本 TsukuBa儿子2岁半
对日本家庭来说,父亲是绝对的权威。正是因为习惯了服从,所以日本人才成为最守纪律、最富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日本父母会采取各种措施惩罚孩子。比如取消孩子外出玩的计划,甚至让孩子饿上一顿,或者进行适度的体罚等等。
但是,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犯错,父母一般不会当众处罚孩子。
TsukuBa像大多数的日本父母一样,她认为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而且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因此,她会在回家之后再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或者给孩子一些惩罚。
韩国家长惩罚有新招:没收孩子的手机!
对于那些任性不听话的孩子们,作为惩罚,父母如果不希望使用体罚或者把他们和活章鱼一起关进衣橱的话,可以考虑没收孩子们的手机。
韩国一家广告公司的研究表明,手机现在已成为韩国青少年最钟爱的私人用品,没收他们的手机无异于让他们抬不起头来。
Cheil Communication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13到15岁的青少年,有77.5%认为手机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装备,对16到18岁的年龄阶段,这一数字是76.7%。
调查表明如果失去手机,青少年会感到孤独无助。没收他们的手机,将是一种很有效的惩罚。
美国家长的法宝:“计时隔离”
在美国的家庭及幼儿园中,父母和老师常常用一种叫做“计时隔离”的方式来“惩罚”一时不守规矩的孩子。例如:当孩子在家不听话瞎胡闹,或者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时,父母就会把他抱进他自己的卧室,让他独自呆上3分钟。3分钟后,父母会准时把他抱出来,并借机对他进行说服教育,督促其改正缺点。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幼儿园,这种教育方法都很有效而且对孩子具有一定的威慑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美国法律规定,小孩必须随时有成人陪伴和保护,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很少被冷落或孤立无援的情感体验。因此,一旦被隔离而受到“冷落”,必然会从心理上产生强烈的震撼。其次,孩子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和群体意识,把孩子从群体中隔离开来会使他们感到自己被区别对待了,从而产生一种“不平等”的感觉,孩子对此是非常敏感的。
这也暗示他们:淘气是不为大家所接受的。另外,让淘气的孩子暂时离开,可以缓解大人和孩子的紧张气氛,使孩子能够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因为只有你关爱了别人,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才会回报你。关爱别人其实就是在关爱我们自己,关爱别人是我们得到别人关爱的前提。关爱不是怜悯,更不是同情,而是快乐地以一己之力助他人成长,并让受助人也感到快乐,这才是关爱的本质。
2.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那关爱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关爱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被人关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关爱他人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我们需要别人的关爱,别人同样需要我们的关爱。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你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都需要你去关爱。关爱,就是关心和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了爱!
当老师的,总是想当个好老师,都知道要对学生付出爱心。但如何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贯彻老师的爱呢?
1.严格要求学生。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严是爱,松是害,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懂得什么是对他们好,怎样对他们是不好。老师的爱,不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当然,老师的严格不是一种苛求,一种容不得学生犯任何错的苛求,老师的严格是体现在对学生思想品质,行为规范,组织纪律的正确引导,体现在教会学生为人处世,培养创新精神的真诚付出。
2.尊重理解学生。讲台不是上下尊卑的界线,学生有他们自己的人格。他们也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老师若放开架子,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尊重他们的建议和意见,理解他们的思想。这样,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明白、理解和接受老师的教育思想,在尊重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给学生留下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获得发展的主动权,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描绘他们的未来。这就是理解和尊重,这就是师爱。
当然,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人格,不是让他们自由地形成和发展他们的人格,而是在老师的爱心引导下,使学生自觉地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人格。
3.宽容学生。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他们怎样做人。学生是个鲜活而又有丰富内涵的个体。学生犯了错,老师要怀有宽容的心。该批评的就善意批评,该规劝的好言相劝,该谅解的就诚心谅解。慈祥的面孔,温柔的笑容,亲切的言语,文雅的举止,以及善解人意的目光,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理,更能取得教育的实效。教师,应以宽容、博大的胸怀,诲人不倦的精神,用人格的力量,来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照亮学生的心灵。
宽容,是一种博大无私的爱。
当然,宽容不是一种无原则的纵容,不是漠视学生的缺点和过失,宽容是要求我们将心比心去包容、去化解、去引导他们,教育他们。
4.关心学生。学生在一天天长大,理解能力、辨别能力正逐步形成。成长有成长的烦恼,为学习,为生活,为朋友,为家庭,甚至为一件小物品、某人一句话等等,学生都会出现困惑,甚至困扰。老师年长于学生,老师有着比学生更多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有着更强的理解能力和辨析能力。不妨多留心,多观察,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困扰,指导他们如何学会学习、学会休息、学会自强自立、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关心是一种师爱表现。
师爱,吞吐着遥远的过去,呼吸着灿烂的未来;师魂在爱心和敬业这一神圣的洗礼中升腾呼啸,那是对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咏叹,让我们以“关爱学生”的活动为契机,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争取一流的教学业绩。
采取什么方式去关爱学生,学生才会接受呢? 采取什么方式去关爱学生,学生才会接受呢?
采取什么方式去关爱学生,学生才会接受呢?我在生活中得到了启示:人在感情上总希望别人重视自己,待自己与众不同。我附近一商店老板经营有方,每次我去买东西,他都能便宜几角钱。虽然几角钱算不了什么,但我心理却产生了优越感,别人买同样的物品要比我多花几角钱。因此,我尽量光顾那里。只要他店内有的,哪怕是绕道,我都一定去他那儿买。我还介绍一些朋友光顾那商店。我占了点小便宜,他更没亏,生意越来越红火。我想:当老师的对待学生,也应像商人对待顾客一样,对他们表现出诚挚的关怀,给他们一些特殊的对待。也能引起他对你的尊重。并按你的要求去做的,从而你就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我记得有一名学生,英语成绩很落后,一连几个单元的单词默写,正确的总只有三五个。要他利用课余时间背好再来默写,效果不佳。一天,我发现他自己的房间布置得很得体。一次家长会,我想将教室布置一番,在商量如何布置的班干部会上,我特意邀请了他,并请他和几个班干部一起布置。放学后,同学喊他一起回家,他说:“你们先走,我还有事。”语调显得特别自豪。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把教室布置得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家长会上得到了肯定,他的家长很满意,回家又鼓励了他。
同学们来校上课,教室里面貌一新。我特别指出某同学功劳最大。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几天后,又默单词,他只错了一个。我问他为什么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他说:“这几天我规定自己每天背五个单词,我发现我的记忆力不是很差。”我鼓励他:你本来就很聪明。只有坚持下去,一定会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学期末,果然进步很大,他的信心更足了。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被教育学上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一事:美国哈佛大学一群研究员来到某中学,对教师说,经过测验,他们发现有五名学生智力超群。这五名学生有的本来成绩就好,但有的只是一般。一年后,这五名学生的成绩果然都出类拔萃了。教师惊叹哈佛的鉴定准确。而研究人员说出了这五名学生只是在花名册上随意选的,并没有作任何鉴定。
那么这五名学生为什么成绩都能突出呢?这在于教师相信了哈佛的鉴定,而对他们投入了特殊的关切。
由此,我得到启示,只要你对某人表现出你内心深处的关爱,有时采取一些特殊的对待,有时也不需要什么特殊对待,只要你的言谈举止之间渗透的热情,就能影响学生。
市场经济生活中,肯定还有许多事例,可供我们借鉴过来用于教育教学。只要我们去发现、去探求学生容易接受的关爱方式,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