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小康家园知识要点归纳
第五课小康家园。
1.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中国小康社会住房标准内容:
到2020年,住房从满足生存需要实现向舒适型的转变,基本做到“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功能配套,设备齐全”。
国人见面最常用的问候语是“吃了吗?”。今天,这一问候语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如:你发了吗?、你在那儿高就?你中了吗?你搬了吗?等。问候语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
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用恩格尔系数来判定生活水平的发展阶段。作用: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家庭总消费支出×100%)的大小可以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系数越大表明生活水平越低,系数越小则说明生活水平越高。具体为:60%以上为贫困,在50%-60%之间为温饱,在40%-50%之间为小康,在40%以下为富裕。
旅游、体育健身、读书、艺术欣赏、收藏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休闲方式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1)它是指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
(2)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总体小康”的含义是:它是指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是指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阶段。这一时期,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农村与城市差距大,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达到了小康水平。
(3)低水平的小康
①低水平的含义:是指我国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也就是说刚刚“达标”,低水平的小康主要是指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
②低水平的原因:人口膨胀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③解决措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要求我国必须实现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4)不全面的小康
①不全面的含义: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关注不够。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
例: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薄弱,赌博斗殴、随地吐痰等不良现象俯拾皆是;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不断加剧,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危害了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②不全面的原因:由于没有处理好物质、精神、生态建设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导致“富了口袋、贫了脑袋”、“饱了口袋、恶了生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小康社会的发展。
③解决措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使之协调发展。
(5)不平衡的小康
①不平衡的含义:是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②不平衡的原因及表现:由于历史、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交通、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
③解决措施: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惠农、重农政策等。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什
是指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由于历史、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交通、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存在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8.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阶段,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其根本原因是:人均收入水平不高,目前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关注不够;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再收入群体之间的发展水平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9.“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
(1)①经济发展不平衡;②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大;③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有待解决;④资源、环境形势依然严峻;⑤民主法治有待加强。
(2)我国现阶段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坚强决心和信心。联系所学知识,说说,我们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来自哪些方面?
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一条正确的基本路线;有全国人民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创新的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
(1)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实施了城乡统筹、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
(2)政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打造“阳光政府”。
(3)科教:不断加大对“科研”“教育”的资金投入,免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4)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1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是什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
(1)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3)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6)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发展教育与科技。
(7)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8)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9)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努力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或)青少年应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自觉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校期间努力学习,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到全面发展。将来选择正确的成才道路和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好本职工作,这些都是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
(1)经济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等。(2)政治方面: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3)文化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生态环境方面: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倡导低碳生活等。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2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和谐社会,有着深厚悠久的思想渊源。
(2)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4)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是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要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24.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为什么必须要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以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十八大精神教学指导建议)。
(1)要树立崇高远大的社会理想,并将理想的实现与艰苦奋斗相结合。
(2)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树立和提高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自觉节约用电、用水,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4)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维护正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第二篇:第五课小康家园
第五课小康家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目前达到的总体小康和正在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感受我国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3、懂得建设美好家园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职责,培养学生建设国家、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总体小康的含义及内容。
2、全面小康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
阅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本课共需两课时(“触摸小康”和“数字小康”用一课时;“还是很多人的梦想”用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回忆在第四课我们了解到改革开放前后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衣: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
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家里一年到头很少添置新衣服。一件外套往往是春夏单穿,秋冬罩毛衣棉袄穿,可谓“充分利用资源”了。如今不仅是过年才买新衣服,平时只要有空逛街,都可以淘到几件喜欢的衣服。无论从样式品味到质量价钱都是以往不能比的。爷爷对我讲起以前的事情,就感慨不已:“刚上班那阵,吃都吃不饱,一件衣服冬天穿完夏天穿,只有过年时才能给你爸爸和姑姑做件新衣服。而如今,冬天出门也不怕冷,他们给我买了好几件棉衣,有薄的有厚的,出门随便穿!30年前是有钱买不到东西,30年后是东西多的没钱买啦!”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学生:购物:内容方式从单一到多样。
老师:我国人民的生活还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学习新课:
一、触摸小康(板书)
学生:食:从填饱肚子到吃出文化和健康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到了90年代,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算一算、猜一猜:向父母了解自己家庭的收支情况,算算你家的食品消费占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是多少?然后对照第54页“知识窗”,看看你家的生活水平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学生:住:从几代一房到一代多房
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的,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住,也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学生:行: 越来越方便
出行,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买东西,走亲戚,上学,上班等等,时常需要使用一种代步工具。从最早到的步行,到马车,牛车,再到汽车,火车,无不体现一种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中
国也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国人口众多,坐火车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并且,速度也非常慢,妈妈在上大学的时候,从济宁坐车到青岛,过了十几个小时才到。而现在,仅仅需要4至5个小时。于是,国家开始兴修铁路。1996年9月1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越来越多,于是开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现在我们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火车中也加入了新伙伴:D字头列车,磁悬浮列车也研制出来了,正在普及中;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不仅如此,车多了起来,道路也更平坦更宽阔了。
学生:休闲新时尚:消费从物质到精神
从前面的“恩格尔系数”可以看出目前中国人的消费支出中精神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休闲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如旅游、体育健身、美容美体、读书、艺术欣赏、收藏等。
老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发生量的变化,更有质的飞跃,我们把这种较之以前很大变化的生活称之为小康生活。那么什么是小康?小康之称又是怎么来的呢?
二、数字小康(板书)
1、小康的来历(板书)
学生阅读课本第56页,了解小康的来历。
老师:从先秦至近代,尽管小康社会在思想者的笔下被描绘的极为诱人,但都是一个抽象概念,没有具体的标准,当然也没有实现过。“小康社会”作为我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立足中国国情,放眼发展大势提出来的。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会议上多次出现小康一词。
2、“三步走”发展战略(为补充内容)(板书)
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部目标。“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将小康的内涵和标准具体化。“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小康大家说”:请同学们说说你心目中的小康社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学生回答略)
小康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还是让数字来说话吧。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8页“中国小康基本标准及1980年和2000年的达标情况”
3、小康的标准(板书)
由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小康社会的内容丰富而具体。
“社会调查”: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调查洛阳市在2000年是否达到小康水平?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到20世纪末,对照小康基本标准,16项中有13项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三、还是很多人的梦想(板书)
20世纪末我国达到的总体小康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康呢?
1、总体小康的含义:(板书)它是指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阶段。这一时期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农村与城市差距相当大,并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达到了小康水平。
(1)低水平的小康(板书)
对照“中国小康标准”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目前达到的小康也只是刚刚“达标”,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
“查一查、想一想”:截止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几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几位?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反差?
(学生回答略)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的人口国情及对策。使学生认识到:人口膨胀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是: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的增长。
总结:所谓低水平的小康,是指我国刚刚迈进小康社会的门槛,也就是说刚刚“达标”,主要是指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
(2)不全面的小康(板书)
“找一找、说一说”:我们身边的不文明现象。
(学生回答略)
对照“中国小康标准”可以看出,我们期望达到的小康生活应该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可是现在,我国人民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福利相对滞后,出现“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就业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由此可见我们现在的小康还很不全面。
总结:所谓不全面的小康,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关注不够。
(3)不平衡的小康(板书)
“查一查、比一比”:
(1)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对比;
(2)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对比。
阅读课本第63页“小资料”。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小康的建设存在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
引导学生思考出现这种不平衡的原因有哪些?
总结:所谓不平衡的小康,是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城
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对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大家是否满意?不仅我们不满意,全国人民都不满意。因此,党对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板书)
党的十六大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要求(板书)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公正;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奋斗目标)课堂总结: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20世纪末,我国已实现总体小康,但这种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为此,我党又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及对全面小康的新要求。我们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实现全面小康做出自己的贡献。练习巩固:
六、教学反思
第三篇:七年级政治下册《小康家园》教案
第五课
小康家园
主备人:陈冰峰
教材分析:本框包括两个部分,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数字的对照了解小康。第一部分《小康的来历》先以“康博士”的叙述说明了“小康”的来源和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我们赋予“小康”的现代意义。第二部分《小康标准》先以辩论的方式提出人们对于小康的不同看不,让学生加辨析,然后以表格《中国小康基本标准及1980年和2000年的达标情况》,引导学生看到我国二十年来的建设成就,并认识到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小康社会。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理解小康的含义;通过了解我国小康基本标准及达标情况,正确认识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合作探究、想一想、算一算、比一比等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描绘心中的小康社会、“比一比”竞赛等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小康基本标准及达标情况,从而得出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的结论,再通过“畅想未来”的方式培养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意识。本框的教学流程主要是情景导入——引导探究——自主发现——总结提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建设美好家园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职责,培养学生建设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今天的新中国是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走上了小康之路,因而要学会感恩于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共产党;
3.感受我国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发展,还包括文化、道德、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有文化、有知识、高素质的建设者。今天的中学生是明天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必须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理解全面小康的具体要求,从而努力学习,掌握知识,立志报效祖国,成为小康社会的合格的建设者。
2.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规定: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学情分析:本框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前一节的感性认识转向这一节的理性认识。教材从两个方面来完成这个转向,一是小康一词的历史演变,着眼点在于理解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小康。二是小康的量化标准,通过这些数据的对比,使学生明白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小康。三是对中学生来说“小康”一词比较抽象,不少学生认为只要吃饱穿暖、丰衣足食就是小康。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小康的标准不仅包括经济方面,而且还包括文化、道德、社会福利、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仅以其中某一方面来衡量小康都是不全面的。教学重点:小康标准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中国小康基本标准及达标情况表格内的数字来正确认识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重、难点突破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描绘心中的小康社会,使学生明白小康标准不仅是经济上的,还包括文化、道德、生态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同时,通过竞赛的方式进行“比一比看谁眼明嘴快”比赛,激励学生在竞赛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探寻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出: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的结论,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教学方法:
1.情景体验法:通过创设情境,营造与本框内容相吻合且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活动教学法。通过活动排斥了生硬的说教,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效全面地解决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自制小红旗、查阅有关小康社会方面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本框内容、查阅并搜集一些有关小康社会的资料 教学过程: 小游戏:《手指的力量》,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白依靠集体的力量,团结协作,能战胜生活中的许多困难,取得成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上课前先将学生分成两队“超级女生队”和“快乐男生队”分别选出自己的队长并分配职责,采用竞争的方式进行“夺红旗”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情景导入: 教师:分别展示手机、MP4、数码相机。问:这是什么?我们的祖先可曾想到会有这些东西?你们的爷爷那辈人用过没有?父母这一辈人呢?你们呢?有人曾开玩笑说:“马克思没坐过飞机,列宁没看过电视,毛泽东没用过手机。”老师在这里没有贬低伟人们的意思,是想说明这些在过去人们想都没想过的东西现在却越来越多地走入了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请问: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略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了,那提高到了什么程度呢?有没有具体的数字来衡量人们生活水平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家的生活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呢?让我们一起来打开知识之窗,共同走进“数字小康”。
二、数字小康(板书)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整体感知本框知识,然后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小康的来历(板书)1.历史渊源(板书)教师:请两队队长分别组织本队成员分成小组讨论完成“合作探究”的问题,然后进行抢答。学生:略
教师归纳:从先秦至近代,尽管小康社会在思想家的笔下被描绘得极为诱人,但这种理想的小康社会从未实现过,只能作为生活在贫困之中的普通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盛行千年而不衰。那么现代意义的小康社会又是如何提出的呢?这是我们接下来要探究的内容。2.现代意义(板书)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除了做好充分的准备外,还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过大了就不容易实现。同样的道理,象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让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只能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制定符合实际的目标。同学们想一想: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之家”的出发点是什么?
学生:是人口多、底子薄、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的基本国情。
教师:对,这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的实际情况,因此我国在制定具体目标时必须要从这个实际出发。邓小平不仅提出要建设“小康之家”,而且还对“小康”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你知道是什么吗?(板书:什么是“小康”?)学生:略
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小康的含义:请学生找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进一步指明,这里所说的小康不是少数人所享有的小康,而是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从此,小康社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具体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发的共同努力,已经在神州大地崭露新颜。
教师:那么现在我们达到小康水平没有? 学生:略
教师:达没达到小康不是我们说了算,要有一个具体标准来衡量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小康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二)、小康标准(板书)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恩格尔系数,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用它来判定生活水平的发展阶段,下面请同学们帮张老师算一算,看看张老师家的生活水平处在什么阶段? 小活动:《算一算》
某老师一家三口人,月收入为6000元,每月家庭总消费支出是5000元,其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2300元,请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判定标准算一算某老师家的生活水平处在什么阶段? 学生:46%,介于50%—40%之间,属于小康阶段。
教师:谢谢同学们,但仅凭恩格尔系数一项就能判定某老师家的生活水平已经进入小康了吗?
学生:不能
教师:那还应从哪些方面来判断呢?你心目中的小康社会又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活动:你我来描绘:你心目中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的?(可以用一段话、一首诗、一幅简笔画来进行描绘)
展示学生的作品,然后回答:你认为同学们谁描绘的”小康社会“最准确?为什么? 学生:略
展示多媒体,引导学生从经济、文化、社会福利、生态环境等方面来了解小康社会,使学生明白仅仅从经济方面来判定小康社会是不全面的。教师:刚才同学们已经帮张老师算了算我家的恩格尔系数,使我从具体的数字上知道了我家的经济生活水平处在小康阶段,可见,经济方面的小康标准是可以用数字来判定的,那么其他方面的标准呢,也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衡量吗? 学生:略
学生活动:比一比:看看谁最“眼明嘴快”,要求:请同学们观察、讨论教材58页《中国小康基本标准及1980年和2000年的达标情况》表,看看哪位同学从表格中发现或解决的问题最多?(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既可以使自己获奖,也可以给本队增加红旗,两队队长分别负责统计本组成员所发现或解决的问题数)
教师归纳: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到20世纪末,对照“中国小康基本标准”16条,除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百分比3项指标外,其他13项指标均完成或者超额完成。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从2000年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
教师:2000年与1980年相比,在哪些方面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从比较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到我国20年来的飞速发展及所取得的建设成果。)我们会对自己的祖国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自豪,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进一步设问:为什么从先秦到近代小康只能是千年梦想,而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它却能成为现实呢? 学生:略
教师: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因此,我们应该感恩于我们的党,热爱我们的党。
教师:为什么在这里要用总体,而不用全面呢? 学生:略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16项小康指标我们只完成了基本的13项,且其中的指标大多是经济方面的,而且有的指标虽然达到也只是刚刚达到或超过的不多,这反映了我国的小康还是不全面的,只能在总体上达到小康社会,所以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付出艰辛的努力,我们要从小培养责任意识,增强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学生活动:畅想未来:请你畅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人们将过上什么样的美好生活? 学生:略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联系实际谈谈我们能为国家小康社会的建设做些什么? 学生:略
作业布置:实践与探究: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感受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就,培养同学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七(2)班准备开展一次主题手抄报活动,现请同学们根据提示完成手抄报的内容:
1、请在“主题栏”内填写手抄报的主题;
2、请在“展示成就”栏目列举两例家乡小康社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3、请在“分析原因”栏目阐述我国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的原因;
4、请在“展望未来”栏目畅谈新时代的青少年应怎样为家乡小康社会建设做出努力。教师:同学们,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奔腾向前,浩浩荡荡,势不可挡。中国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迈进。让我们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越来越好!播放歌曲《越来越好》结束
板书设计:
小康的渊源(千年梦想)
二、小康的来历
现代意义(什么是小康)
数
字
小
康
小康标准——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变成现实)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复习要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归纳
2008年03月31日 星期一 20:38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做自尊自信的人
第一课 珍惜无价的自尊
自尊自信人人都需要的自尊的表现: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一般来说,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别人欣赏我们的长处,不耻笑我们的弱点与缺点,这种被尊重更能使我们体验到快乐与感动。自尊与被人尊重都是快乐的。
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耻的人。
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的心理。(认识生活中的虚心的具体表现)
世界上最名贵的衣服,不是珍珠衫,不是羽衣霓裳,惭愧知耻是最美丽的服装。尊重他人是人生的一道底线,是人生的一个亮点,自尊无价。
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我们有责任去关心他人的自尊,维护他人的尊严。
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的表现:⑴欣赏、鼓励、期待等角度来善待对方;⑵不做损害他人的事情。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生活中有损人格的不良习惯:说谎、逃避责任、假公济私、阳奉阴违等。自尊者达观: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议论和态度,要适度自尊。
尊重他人的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怎样尊重他人? ⑴首先,要善于欣赏、接纳他人;⑵其次,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
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悔过,尊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产生无法估量的下面效应。
第二课 扬起自信的风帆
“我能行!”
每个成功者都相信“我能行”。
“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⑴自卑的人,轻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⑵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过高的估计自己,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生活中注意区分这两种人)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自负与自卑都是以我为中心,以我为中心的心态会使他远离成功。
自信有助成功 自信者良好的心理品质:⑴乐观,⑵好奇,⑶专注。
唱响自信之歌
有了自信才能有成绩,有成绩就会更自信。
看到我们学习、生活中的进步(想一想)
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
实力,才是支撑信心最重要的杠杆。
我们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自信才有坚如磐石的根基。第三课 走向自立
自己的事自己干
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自立在生活中的表现(举例)
人生需要自立:走进社会,经历风雨、见世面;法律要求我们自立。
走向自立我们需要培养哪些能力? 如展示:⑴推销自己的能力,⑵与人沟通、善解人意的能力,⑶远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⑷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能力等等。
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
依赖思想的危害: ⑴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⑵只想不劳而获,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
告别依赖,一个重要的表现是独立地生活。
自己的事自己负责的前提是要自主。(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自立与自主的关系:自立的前提是自主,自主的表现是自立。
有了独立自主的愿望,即自立的意识后,又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呢? 最基本的就是立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多实践多锻炼。正如“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要学会游泳,就在水中反复练习。”(请你列举你生活学习中需要自己做的小事或遇到的问题)
请你谈:你如何“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⑴从思想上认识到依赖的危害,主动告别依赖;⑵学会自主,它是自立的前提条件;⑶立足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小事做起,多实践多锻炼。
第四课 人生当自强
人生自强少年始
自强,就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永远向上,奋发进取。
自强精神表现在困难面前:⑴不低头,不丧气;⑵自尊自爱,不卑不亢;⑶勇于开拓,积极进取;⑷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等等。
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自弃与自强是对立的。
自弃,是指自己懒惰成性,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不思进取。
自弃的人最终将一事无成。
少年能自强
所有自强者共同的特点:对人生理想执著追求。
自强的关键:战胜自我。自强的捷径:扬长避短。
人最大的敌人:自己。
少年怎样才能自强? ⑴树立正确的理想;⑵战胜自身的弱点;⑶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就能在自强的人生征途中,劈波斩浪,抵达成功的彼岸。
第三单元 做意志坚强的人
第五课 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人生难免有挫折
挫折,就是所谓 “钉子”,即人们所遇到的失利、失败和阻碍等。
挫折与人生相伴;挫折普遍存在,难以避免。
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多方面的:⑴不能预测和及时防范的天灾人祸,⑵各种人为因素,⑶个人的道德品质、智力、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缺陷等因素的限制。面对挫折和困难,大致有三种人:⑴胆怯、懦弱的人,⑵意志不坚定或者容易满足的人,⑶意志坚强、有坚定信念的人。第三种人善于把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从而锋利成功,实现生命的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
挫折面前也从容
挫折的作用:⑴消极作用 使人产生忧愁、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⑵积极作用 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品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蚌病成珠”)
人们在战胜一次又一次挫折后赢得的最宝贵的礼物:智慧。
挫折的有效方法? ⑴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⑵正确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⑶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⑷会自我疏导。
战胜挫折、克服消极心理的有效方法:全身心地去探索、去创新,自我疏导的方法:⑴合理宣泄法,⑵移情法,⑶目标升华法。
第六课 为坚强喝彩
让我们选择坚强
意志坚强的人有哪些表现? 意志坚强的人,⑴对自己的行动的动机和目的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⑵能在复杂的情境中冷静而迅速地判断发生的情况,毫不迟疑地采取坚决的措施和行动。⑶在碰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可以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控制自己的言行,不灰心、不气馁、不焦躁。⑷能够以顽强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挫折和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即: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
坚强意志的意义(作用)?⑴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需要坚强意志。⑵走出失败的阴影,需要坚强意志。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坚强意志。⑷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坚强意志。
能否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关键: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坚强的意志是怎样炼成的? ⑴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⑵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来做起。⑶善于管理自己。⑷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你需要从哪些小事做起:想一想
品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走近法律
规矩,就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的行为规则。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我们身边的规矩有很多。可分为三类:道德、纪律、法律。
法律的显著特征:⑴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⑵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⑶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和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法律的作用: ⑴规范作用。(突出地表现为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⑵保护作用。
法不可违
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矩,尤其是不能违反法律。
违法行为,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 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又叫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刑法,以国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一种触犯刑法的。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第三,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的当罚性,是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的必然后果。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10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来历的刑事处罚。防患于未然
遵守法律,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犯罪行为人的心理都是想获得某种满足。
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规范未成年人行为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想一想,我们身边的不良行为有哪些?并能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矫正措施。
品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忽以恶小而为之,忽以善小而不为”。
第八课 法律护我成长
特殊的保护 特殊的爱
凡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
专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为我们设置了四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家庭保护的含义: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学校保护的含义: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学校保护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人身权利的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等方面。社会保护的含义: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社会保护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的保护等方面。
司法保护的含义: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法律。
能够为我们提供法律帮助的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途径:1)非诉讼手段;2)诉讼手段。
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它包括:⑴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等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⑵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保障公民权益
诉讼的含义:它是指人民法院主持有利害关系人参与的处理纠纷的程序。诉讼是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
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刑事诉讼:是指由国家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罪犯的活动。
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案件的解决纠纷的活动。
行政诉讼:俗称“打官司”,是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
10敢打官司。
11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12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凶恶、狡猾的。我们与其斗争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
第五篇: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知识总结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 知识要点总结第十一课人们说我长大了
1、怎样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
答:⑴ 正确认识并坦然接受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以积极的心态去接纳这些变化;⑵ 接受现实,学会欣赏自己,并不断发展完善自己;⑶ 要注意自己的仪表,更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使自己更具魅力
2、怎样消除青春的烦恼,让自己快乐成长?
答:⑴ 应通过各种方式努力调控好心理矛盾;⑵ 敞开自己的心灵世界,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交流与沟通,寻求他们的指导和帮助;⑶ 当出现心理冲动时,应想一想道德的规范、法律的要求,并提高自己的控制力,通过自我暗示、目标转移、换位思考、幽默化解等方法,进行有效的控制;⑷ 还要不断丰富自我,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第十二课花季中的男孩女孩
3、怎样正确认识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
答:⑴ 男女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既有利于集体建设,又有利于扩大交往范围,增进对异性的了解,发展同学间的友情;⑵ 男女同学正常交往,一起学习、交流,可以取长补短,提高学习的效率;⑶ 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各方面完善自己,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⑷ 男女交往如果超出正常范围,会妨碍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
4、怎样与异性同学交往?
答:⑴“自然”和“适度”是男女同学交往的两个重要原则;⑵ 真诚、尊重是交往的前提;⑶ 男女同学交往还要注意广泛交往 第十三课让快乐时时围绕在我身边
5、最常见的基本情绪类型有:喜、怒、哀、惧
6、情绪产生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⑴ 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情绪产生和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⑵ 情境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⑶ 不同性质的事物引起的情绪也各不相同
7、为什么情绪不同,结果不同?
答:⑴ 不同的情绪会对人正常才能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
⑵ 不同情绪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同影响
8、调控情绪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有理智调控法、注意力转移法、幽默化解法、积极的自我暗示法等
9、宣泄情绪的方法主要有:哭泣宣泄、倾诉宣泄、书写宣泄、运动宣泄
10、宣泄情绪要注意的问题是:要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能妨碍他人,不能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第十四课追求高雅情趣品味美好生活
11、什么是高雅情趣?
答:高雅情趣是健康、科学、文明、向上的情趣。它符合现代科学和文明的要求,也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它体现了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
12、什么是庸俗情趣?它有什么危害?
答:庸俗情趣是平庸鄙俗、不高尚的情趣,它会使人经受不住不良诱惑,贪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精神颓废,不利于身心健康。
13、为什么要培养高雅情趣?
答:⑴ 高雅情趣有益于身心健康;⑵ 高雅情趣有助于开发智力和激发创造力;⑶ 高雅情趣有助于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14、怎样培养高雅情趣?
答:⑴ 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⑵ 增强好奇心,培养广泛兴趣
⑶ 避免盲目从众,杜绝不良嗜好;⑷ 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审美能力
15、如何正确认识好奇心?
答:好奇心是我们行为的动力,它可以驱使我们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各种奥秘,获得新的感受,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增添情趣。不过,好奇心如果把握不好,也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16、盲目从众的危害是什么?
答:不利于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难以形成自己稳定的兴趣爱好;不利于高雅情趣的培养;有的还影响身心健康。
17、怎样避免盲目从众,杜绝不良嗜好?
答:要杜绝不良嗜好,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避免盲目从众;还要学会拒绝,对干扰我们学习、影响我们正常生活的不健康的东西,我们对它要果断地说“不”。第十五课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
18、不良诱惑有什么危害?
答:⑴会伤害人的身体,毒害人的心灵,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⑵会使人不思进取,放弃美好追求,影响个人进步和发展
⑶会使人无视法律的尊严,损害他人和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9、怎样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答:⑴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素养,慎交朋友,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⑵ 克服猎奇和盲目从众心理,提高自己的控制力;⑶ 运用法律手段同它们进行坚决的斗争,净化我们的成长环境。20、什么是法律?
答: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2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⑴一般违法与犯罪是有区别的,二者在违反的法律、对社会的危害、应受的惩罚等方面有着严格界限;
⑵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联系:二者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2、怎样才能预防犯罪? ⑴预防违法犯罪,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⑵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然;⑶ 要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养成自觉守法的习惯 第十六课撑起法律保护伞
23、法律为什么要对青少年进行特殊保护?
⑴未成年人生活经验不足,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在辨别是非、区分良莠方面能力不强;
⑵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弱,容易受到不法侵害;
⑶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需要得到特殊保护。
24、法律是怎样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
⑴我国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义务教育法等许多法律法规,都对保护未成年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⑵我国还专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部专门法律,从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个方面具体规定了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法律责任。
25、未成年人怎样进行自我保护?
⑴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①如果程度较轻,可以通过宣传法律知识、协商和调解等方法来解决;还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申明自己的某一或某些权益是合法的,是不允许非法侵犯的,以便借助法律的威力,制止侵害,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②如面对违法犯罪,特别是歹徒行凶时,要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有能力制服就制服,没能力制服时,可采取“呼救法”“周旋法”,必要时还可以采取自卫行动。)⑵知道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①能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有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服务所等;②非诉讼途径:即通过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反映问题,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或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③诉讼途径;④如果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可以到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第十七课看社会辨是非
26、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影响?
⑴社会生活中的尊老爱幼、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等现象,符合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它们能够起到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促使人们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从有利于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⑵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以大欺小、以强凌弱、造假售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贪污受贿等假、恶、丑现象,对社会公共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危害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对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也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会使一些人价值观发生扭曲,铤而走险,违法犯罪。这些消极现象的存在更是给正在成长的未成年人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致使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27、为什么要明辨生活中的是非善恶?
⑴只有明辨是非善恶,才能把握好自己生活的方向,实现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⑵只有明辨是非善恶,才能在生活中自觉用道德和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杜绝不良嗜好,抵制不良诱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⑶只有明辨是非善恶,并积极同丑恶现象作斗争,才能使自己逐步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28、怎样才能明辨生活中的是非善恶,作出正确的选择?
⑴要明确正确的判断标准,即心中要有“一把尺”,这把尺既包括道德标准,也包括法律标准;
⑵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
⑶要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正确的行为必须坚持,错误的行为必须摒弃。第十八课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29、为什么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
⑴人在社会中,要工作,要学习,要生活,总会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 ⑵每一种行为或直接、或间接地都会对自己及周围的人或事造成一定的影响,产生一定的结果。
30、为什么不同行为有不同结果?
现实生活中,人们做出的各种各样行为,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文明的,也有不文明的;有道德的,也有不道德的;有善良的,也有邪恶的……这些形形色色的行为,由于行为者的动机不同,目的不同,采取的手段不同,行为的程度不同,因而所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31、怎样才能做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⑴首先要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作出正确的判断;
⑵ 我做事我负责①认真做好该做的事②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③做错了事要敢于承担并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