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9〕73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
浙政发〔2009〕73号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9号),进一步繁荣发展我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繁荣发展我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财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但是,我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还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繁荣发展我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特殊重要性和历史紧迫性,把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我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二、繁荣发展我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以推动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弘扬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生产更多更好适应各族群众需求的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完善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
(三)目标任务。到2020年,我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完备,覆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丰富,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着力提升畲族文化,培育民族文化产业,把景宁畲族自治县建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畲族文化发展基地。
三、繁荣发展我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的建设。建设好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文化中心”。各民族乡(镇)要建设集图书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标准化综合性文化站,各民族村要建文化体育活动点。各民族乡(镇)文化站、人口聚集的民族村要建立图书流通点。大力推进数字文化下乡,加强公共文化产品提供和服务,形成县、乡、村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着力解决偏僻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扩大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广播电视覆盖面,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聚
居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力争有农户20户以上的少数民族自然村优先全部通广播电视,确保少数民族聚居区广播电视长期通、安全通。
(二)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体育活动。尊重少数民族群众首创精神,发挥各族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展演和体育活动,支持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体育活动,扶持和培育民族文化示范户。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力推广民族歌舞、器乐、美术、工艺品制作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精心组织少数民族各类民间艺术、表演艺术和竞赛竞技活动。要大力扶持景宁畲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办好“三月三”等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积极参与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重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利用农闲、民族节日和集市,积极组织文化馆、图书馆、艺术表演团体和体育讲师团开展文化体育下乡活动,并逐步形成制度。
(三)切实加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进入常态化、制度化。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普查、抢救和保护工作,做好少数民族文物工作,提升管理、研究和展示服务水平。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弘扬、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结对帮扶活动。要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工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逐步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和民族传统节日标志地,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加强畲族生态村保护和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加强乡村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培育扶持一批文化畲乡以及畲族名村、名园、名人、名品和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字、饮食习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技术技艺、文学艺术、节日风俗等,加强对畲族古籍、畲医畲药的普查、利用和开发。
(四)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要利用独特的自然和人文优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会展业、文化演艺业和工艺美术业等相关的产业。打造畲族传统文化特色品牌,开展畲族等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研发。培植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项目,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变为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优势。
(五)进一步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要重视少数民族文艺创作,鼓励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优秀文化作品,特别是鼓励创作面向基层、面向少数民族群众的优秀作品,树立精品意识,健全激励机制,加大对少数民族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力度,鼓励文艺工作者多出精品、多出佳作。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图书、音像制品等出版项目,加大对少数民族文艺作品的宣传推广力度。
(六)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要不断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队伍。积极保护和扶持少数民族优秀民间艺人和濒危文化项目传承人,对有突出贡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各级文化艺术院校招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少数民族考生,对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要通过助学金、奖学金的方式给予资助。各地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员的岗位培训。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设立少数民族文艺人才教育基金,用于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的培养。
(七)加大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现有文化专项资金要向少数民族聚居区文化事业倾斜,保证有一定比例用于少数民
族文化建设,促进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与发展。省财政安排浙江省畲族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每年不少于200万元,该资金重点用于畲族文化建设、加强畲族重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精品创作、文化活动、人才培养等,进一步加大对畲族文化产业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
四、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健全政府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格局。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及时解决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各级政府要关心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文化等工作部门和单位的建设,改善工作条件,充分调动和有效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级民族、文化工作部门要积极主动争取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支持,形成合力,努力开创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市、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精神,结合实际,制定贯彻实施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省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意见贯彻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二○○九年十一月十九日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9号)精神,进一步促进我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不断开创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新局面,结合江西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认清形势,深化认识,进一步明确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我省是少数民族杂散居省份。近年来,在各地、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逐渐丰富,少数民族题材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但是,由于受历史、社会、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我省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基础仍比较薄弱,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有的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投入不足,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有的地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存在流失现象,文化遗产保护难度加大;有的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全面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全面落实以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各地、各部门一定要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上来,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始终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根主线,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我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实现“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根本任务,加快江西崛起新跨越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保护、继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先支持,不断完善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坚持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注重多样性、把握规律性,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创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目标任务。通过五年努力,全省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建立起覆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普及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高艺术水准、适应各族群众需要的优秀文化作品;加大对全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力度,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全面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管理和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体制机制,完善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队伍建设。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一)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重大文化项目的全面实施。大力推进少数民族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全面实施和巩固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及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到2010年底,全省每个少数民族村都建成一所标准化书屋,落实民族地区图书馆、基层文化站、文化室的图书配备政策,所有少数民族村都纳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建设体系。到2012年底,完成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到2015年,在实现民族乡和辖有民族村的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民族村有文化活动室的基础上,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全部达到省颁标准。继续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积极推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数量丰富的少数民族文艺演出、展览、电影放映等活动,更好地满足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加大文化创新工作力度,积极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各级各类媒体要加大对全省少数民族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全面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各级出版部门和报刊、电台、电视台对优秀少数民族题材文艺作品,在出版、刊发、播出、宣传、评奖等方面要给予重点支持和鼓励。积极扶持我省重点新闻网站建设少数民族类栏目。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与赣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相结合的研究以及畲族精神的发掘和弘扬。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扶持力度,鼓励文艺单位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积极创作少数民族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推出一批体现江西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高水准的文学、戏曲、影视、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作品,对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作品及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给予奖励和表彰。精心组织全省畲族文化艺术节、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和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等重大活动,积极支持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村寨、社区、校园少数民族文化活动。
(三)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组织开展全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调查登记工作,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纳入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对濒危少数民族重要
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加强对畲族“铁书”、“样式雷”、瑶族“花棍舞”、“盘王节”等我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以及第一次反“围剿”纪念馆、瑞金苏维埃旧址等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加大对各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宣传和保护力度,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加强全省少数民族古籍的抢救、搜集、保护和整理出版工作,切实抓好《江西省畲族志》编纂工作。扶持少数民族文艺团体、民族民俗博物馆或陈列室的建设,在有条件的少数民族乡村开设本民族语言课程。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整体性动态保护,扶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促进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与旅游、商贸、体育、教育等领域联动发展,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建立健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政府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格局。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调查研究,关心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部门的建设,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民族宗教事务局牵头,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省旅游局、省文物局等部门参加,协调解决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省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把对少数民族乡村的文化帮建工作纳入各自的对口支援工作范围,切实推动受援少数民族乡村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法制建设工作,研究制定有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措施。在制定文物保护、文化资源开发、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市场管理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时,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予以统筹兼顾,切实保障。省财政设立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民族地区公益性文化事业、保护重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和精品生产。进一步完善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优惠政策,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
(三)切实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队伍,少数民族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艺术拔尖人才队伍以及少数民族优秀民间艺人、濒危文化项目传承人队伍的建设。积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营造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优秀人
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努力造就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队伍,抓好人才库建设。做好人才培训工作,对全省民族地区基层文化队伍开展重点培训和普遍轮训,努力提高其整体素质。加大高等院校和各类少数民族文化基地的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各类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全面推动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好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各地可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实施意见贯彻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
第三篇: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经费保障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经费保障,加大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安排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宣传文化发展相关经费时,逐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继续实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二十一)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队伍,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着力培养一大批艺术拔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积极保护和扶持少数民族优秀民间艺人和濒危文化项目传承人,对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突出贡献的传承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抢救濒危文化,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培养濒危文化传承人。
五、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领导
(二十二)重切实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摆上更加要的位置。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调查研究,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做出部署,狠抓落实。关心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工作部门和单位的建设,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困难和特殊问题,充分调动和有效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十三)推动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政府统筹协调、业务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格局。各有关部门编制规划、部署工作,要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加大支持力度,确保目标任务完成。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开创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精神,结合实际,制定贯彻实施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意见贯彻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
四、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十八)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政策法规。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立法工作,适时研究制订有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快制定和完善从事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政策和资质认证、机构和团体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和办法。研究、制定或修订有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政策法规时,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增加专条专款加以明确。推动国家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十九)深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实行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业务分类管理,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政府招标、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形式,对重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给予扶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转企改制,在一定期限内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努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切实增加少数民族文化在国家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比重。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参与中外互办文化年和在国外举办的中国文化节、文化周、艺术周、电影周、电视周、文物展、博览会以及各类演出、展览等,促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打造一批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精品,巩固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已有品牌,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与海外华人华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的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为促进国家和平统一服务。
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尊重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国家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鼓励各民族公民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尊重语言文字发展规律,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在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前提下,使各民族饮食习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生产方式、技术技艺、文学艺术、宗教信仰、节日风俗等,得到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加强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研究,不断开辟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推进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十四)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促进现代技术和手段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应用,鼓励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优秀文化作品创作,提高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加大对少数民族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力度,打造一批有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学、戏曲、影视、音乐等文化艺术品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要进一步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倾斜。国家各级各类文化奖项,少数民族文化作品获奖应占合理比重,对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作品及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给予奖励和表彰,进一步激发少数民族文化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十五)积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把握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鼓励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游、休闲等领域联动发展。确定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推出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在重点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事业。巩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成果,扩大民族地区广播影视覆盖面,对设施维护进行适当补助,确保长期通、安全通。提高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制作能力,加强优秀广播影视作品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工作。提高民族地区电台、电视台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自办率,改善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农牧区电影放映条件,增加播放内容和时间。推出内容更加新颖、形式更加多样、数量更加丰富的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作品,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和博物馆建设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建设,积极鼓励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发展。扶持民族自治地方重点民族博物馆或民俗博物馆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民族博物馆。民族自治地方的综合博物馆要突出少数民族特色,适当设立少数民族文物展览室、陈列室。加强少数民族文物征集工作,改善馆藏少数民族文物保存条件,做好少数民族文物鉴定、定级工作,提升管理、研究和展示服务水平。
(十一)大力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鼓励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展演和体育活动,支持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加强指导和管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发挥各族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探索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办好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十二)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开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调查登记工作,对濒危少数民族重要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加大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力度,加快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保管、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逐步实现少数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工作,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予以重点倾斜,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大对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有计划地进行整体性动态保护。加强保护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村寨。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建设,保障民族地区基层文化设施有效运转。地广人稀的民族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和相关设备,建设和完善流动服务网络。大力推进数字和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和普及,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实施各项重大文化工程时,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倾斜力度。
(八)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加大对民族类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加快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对涉及少数民族事务的重大宣传报道活动、少数民族文字重大出版项目,给予重点扶持。逐步实现向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基层单位免费赠阅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加强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出版工作,逐步提高优秀汉文、外文出版物和优秀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双向翻译出版的数量和质量。扶持民族类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支持少数民族文字网站和新兴传播载体有序发展,加强管理和引导。少数民族出版事业属公益性文化事业,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加大对纳入公益性出版单位的少数民族出版社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增加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财政补贴。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以推动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全国文化建设、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贡献。
(五)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既要继承、保护、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又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加强交流、和谐发展。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握规律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生产更多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完善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六)目标任务。到2020年,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覆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群众读书看报难、收听收看广播影视难、开展文化活动难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实施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和工程,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更多更好适应各族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文化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服务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政策法规更臻完备,政府文化管理和服务职能显著增强。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健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格局更加合理。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迈出重大步伐,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交流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提高各族群众文明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特殊问题。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文化机构不够健全,人才相对缺乏,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强,文化遗产损毁、流失、失传等现象比较突出,境外敌对势力加紧进行文化渗透等。因此,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民族团结、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深刻认识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采取更加切实、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着力加以推进。
第四篇: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
赣州市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
摘要:赣州市十分注重民族地区文化设施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政策上倾斜、技术上指导、资金和物资上重点投放等有效措施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关键字:政策、指导、资金、困境
一、政策上倾斜
经江西省民政宗教事务局、江西省教育厅批准,2009年我省新增的11个民族村(社区),将纳入享受高招民族优惠政策范围。他们分别是信州区茅家岭街汪家园畲族社区,吉州区长塘乡荷洁畲族村,永丰县上固乡汉下畲族村,安福县洲湖镇北山畲族村,井冈山市睦村乡河桥畲族村,永新县三湾乡高车畲族村,泰和县中龙乡周溪畲族村,宁都县田埠乡龙下畲族村,于都县梓山乡梓山畲族村,大余县黄龙镇黄龙畲族村,武宁县新宁镇团结民族村。至此,我省享受高招民族优惠政策的少数民族乡村共有8个民族乡,83个民族村(社区)。
少数民族高招录取优惠政策包括:省政府明确规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乡、村的少数民族考生可加10分;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民族院校在规定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录取不满时,对少数民族考生,可降低20分从高分到低分投档,由学校审核录取;少数民族本、专科预科和民族班录取标准最低可在各有关高校本、专科和本科相应批次提档分数线下降低80分、60分和40分录取。
二、技术上指导
1、培植民族乡形成优质产业富民、效益工业强乡新格局,建设生态示范乡,做大、做强、做优民族经济
壮大民族乡经济优势和竞争力,提高科技经费投入比重,逐步增强民族乡经济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根据民族乡地处山区的实际,实施科技示范带动山上新产业发展,扶持民族乡发展山上特色规模型农业。实施既优环境又富民众的战略,促进民族乡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增加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加毛竹林、优质油茶林和生态果业开发的科技投入。建立一定规模的特色品牌产业基地,少数民族群众成为优质、安全、绿色产业的经营主体。5年内,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延长特色产业开发链,寻找新的产品增加值,使产业、资源、生态形成互动式循环发展。用工业理念经营特色农业,留住青山绿水,养好青山绿水,营建“不失山、不荒田、不空村”和稳健、友好、祥和的发展模式。鼓励民族乡走出去兴办工业,县(市)以上工业园区相对集中规划
用地用于民族乡招商办厂,对民族乡招商引资进园区办厂,在行政审批、激励机制方面提供便捷服务,提供优惠政策,发挥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效益,增强民族经济的竞争力。办厂所需土地,用地当地政府实行价格优惠,实行异地办厂,属地纳税。通过园区办厂,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就近向非农业生产领域转移,不断增加民族乡公共财政收入。
2、提高自主创业能力,推动民族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抓突破。根据民族地区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灵魂,实现自主创新和重点跨越。增加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对创业领域和创业人群的投入,通过培训提高少数民族致富能手在青山绿水、田间地头的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劳动力的能力和质量,形成竞争型的劳动力资源新优势,实现人人自主创业;通过培养提高少数民族乡村干部同少数民族群众一起连体创业的素质,实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同创业,带动民间资金投入民族地区农业和资源开发,同时形成快速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和推动小康建设的主动力;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在外少数民族创业者返乡启动新的创业,形成传、帮、带、启竞相发展的创业热潮;通过工业园区吸引客商利用民族品牌为民族乡形成示范创业,形成突破区位瓶颈获得财源的新途径;确立强化功能、突出特色、示范经济、集聚人口的思路,指导民族乡政府所在地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形成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创业的新社区。改变民族经济依附山水的结构单一弱点,形成民族经济发展的多元结构,解决民族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加速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和融合。
三、资金和物资上重点投放
为促进我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省财政厅从财政扶贫资金中下达给我市17个县(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33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92万元,省级资金41万元。
据了解,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是中央财政设立的用于支持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的专项资金,是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组成部分。该项基金主要用于修建乡村人畜饮水、电、路、便桥、农村能源等设施;改造特困群众的茅草房、危房;培训少数民族群众劳动技能,推广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发展具有一定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和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等。
四、困境
我市在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受历史、社会、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我市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市民宗局副局长孙强告诉记者,近5年来,我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很快,2007年开始,全市15个辖有民族行政村的县(市)都设立了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为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奠定基础。但我市少数民族分布广,人员分散,地理位置偏僻,开展少数民族活动难度大,经费缺乏。光靠每年的专项资金远远不够,还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全社会关心”的民族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市文化发展大繁荣实施意见
为认真落实*市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工作会议部署,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今年初,铁西区拟定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施意见。
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文化创新,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富有铁西特色的先进文化,推动我区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促进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区新跨越,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发展目标:未来三年内,形成区域文化特色明显,公共文化体系健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的局面。通过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文化产业规模化,形成全区统筹规划,城乡协调发展的文化产业布局。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文化综合实力居全市前列。打造具有一流文化体育设施,举办一流会展、演出、体育赛事,组织一流群众文体活动的文化创新、文化交流、文化展示的平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二、推动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继续开展区、街(镇)、社区(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功能齐全、发展均衡、投资多元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使全区公共文化设施能够充分满足居民群众开展多样化文化活动的需求。未来三年内,规划立项和基本完成以下几项文化设施:
每年建设5个面积在500平方米的街道(乡镇)文化站;建设10个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文化活动室和至少10个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的村文化活动室。
科学选址,合理布局,新设6个图书馆分馆(城区4个,农村2个)。每个分馆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藏书1-2万册,与区图书馆联网,方便读者借阅。
在铁西十字金廊上,规划建设一座功能齐全、设施现代的大剧院或电影城,并使之成为十字金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建筑。
适应建大以北居民住宅小区建设快速发展的要求,兴建一个占地3万平方米具有综合功能的大型文化广场。
在区体育馆附近,规划建设一座5000平方米、有标准比赛泳道的游泳馆。
在艳粉地区规划建设一座民俗展示馆,与正在建设的滑翔神羊大型游乐园形成文化娱乐、民俗文化聚集展示演艺区。
在铁西新城规划建设一批文体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
(二)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功能互补、运转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责任明确、富有效率的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以区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以街道、社区文化阵地为依托,以健康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形成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向农村延伸。
1、打造10分钟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圈。城区14个街道、114个社区形成“街道有一站(文化站)、社区有一室(文体活动室)、一个活动广场、一套健身器材、一副室外乒乓球案、一个图书阅览室”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普及网络,使群众出家门步行不超过10分钟,就能有活动场所和健身器材。在农村实现镇镇有文化活动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
2、创建4个群众文化活动基地和5个活动中心。4个群众文化活动基地即:以辽宁省少儿美术书法基地为中心的青少年、中老年书法学习基地;以区文化馆、启工二校、区青少年宫为中心的少儿舞蹈基地;以铁西区老年大学和中老年合唱团为基础的中老年文化艺术活动基地;以区文联为中心的群众文学文艺作品创作基地。5个活动中心即:以区文化馆、区体育场(馆)、区图书馆(含少儿图书馆)、区妇女会馆及区青少年宫等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为依托的全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中心、群众文化活动指导培训中心、文化活动成果展示中心、青少年课外教育辅导中心。
3、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整合现有39个社区图书室和图书流动站资源,适当增加居民欢迎的报刊杂志的比例,满足居民群众阅读需求。开展农家书屋建设,为镇、村文化活动站、室配备相应图书和视听设备,力求做到内容丰富、服务规范、农民满意。做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
4、推动群众文化活动更深入更好地发展。在开展社区文化、军营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工人文化周、文化广场演出、元宵灯谜竞猜等品牌文化活动内涵和水平。开展各种主题读书活动及文化艺术培训、展示、展览活动、各类讲座论坛活动。开展送书下乡、送书到特困群体工作。完善群众文化活动辅导员制度,培养群众文化活动骨干,培育群众文化社团,鼓励区文化馆文艺团队人员进入社区、乡村开展文艺辅导。实施精品工程,鼓励创作人员深入生活,挖掘创作题材,精心磨砺并积极推荐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参加全国、省市精品节目展示及评奖。每年安排一定场次的低价演出或电影放映,为外来务工人员和特困家庭群众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基本文化服务。
5、推进城乡文化多样性发展。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铸造博物馆等已有的一批文博场馆为依托,继续深入做好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利用工作,全面展现铁西工业文化历史。
6、进一步提高文化市场服务管理水平。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文化娱乐场所的整顿管理,做好“扫黄”、“打非”工作,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使群众享受到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
(三)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是发展现代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选择。从现有文化产业资源状况和文化产业发展走势看,我区可以形成7个文化产业聚集区和一个工业特色文化旅游带。未来三年,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将放在大型演出会展、艺术培训、体育健身、娱乐休闲、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产品销售等7个领域,力求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独具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以北二路为轴心,整合区文化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少年宫、妇女会馆资源,形成北部文学艺术培训、娱乐休闲聚集区。
加快建成铁西十字金廊上的大剧院或电影城,使与*工人会堂相呼应,构成现代化演艺传媒产业聚集区。
对区体育场、体育馆进行多方位的项目包装,加快承接商业会展、体育服饰和体育用品经销,各种球类、棋牌类会馆及瑜伽、健身房、跆拳道等体育健身中心的产业化进程,形成西部体育休闲产业聚集区和展览会展服务聚集区。
以南部艳粉民俗文化展示馆为中心,形成民俗文化聚集展示演艺交易区。
以铸造博物馆、东方美术馆文化艺术创意为雏形的创意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引进艺术家和商业机构入驻创业,成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
在建大以北地区或某地铁出站口,建设一个书刊电子制品批发零售市场,成为沈城西部文化市场的集散区,并引导植入新兴文化业态。
以遍布区内的民营个体歌舞厅、音像社、网吧等文化经营场所为依托,通过加强管理和有效引导,使之成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健康文化消费场所。
以铸造博物馆、蒸汽机车博物馆、工人村生活馆、东方美术馆、艳粉街民俗文化展示馆为主线,延伸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特色文化旅游带。同时,在部分搬迁(破产)企业旧址设立永久性纪念标志,开辟一批工业旅游景点,打造具有工业文化韵味的人文景观。
三、保障措施
1、加强对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实现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文化建设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工作机制,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加强对文化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
2、进一步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制定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单位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工商管理和文化设施建设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加大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改革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办法给予扶持。
3、探索多元化的文化投资体制。政府财政重点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精品创作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团体,保障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资金需求。设立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扶持基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会展产业发展基金和创意产品生产创业基金。建立文化援助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公益文化事业。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赞助或冠名承办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各类文化基金会和文化投资公司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元化、社会化。
4、形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合力。着力创造有利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务、政策、舆论环境,形成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切实保证相关部门重视参与重大文化项目和文化设施建设的立项规划建设。各文化艺术协会充分发挥组织联系群众的作用,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文化建设。
5、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按照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总体部署,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管理使用机制,通过选拔、培训和引进,培养一批学历较高、专业对口、适应新形势下文化体育工作需要的文化管理干部,全面提高文化体育管理队伍的素质,同时发掘整合群众文化人才,组建高质量的群众文化活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