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位一体合力推进积极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四位一体合力推进积极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张莉
(2013年3月2日)
尊敬的陈主任,各位来宾、同志们:
今年,我们在深入推行就业准入制度的基础上,创新监察先导、培训提升、鉴定准入、荐业适岗“四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这是我们贯彻落实市委四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全省职业能力建设和技能鉴定工作会议、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等一系列会议精神的创新举措。刚才,我们观摩了培训现场,感受了培训的热烈场面,现在我们坐下来召开会议,目的就是深入动员、明确目标、细化责任,大力促进“四位一体”新模式在全市面上推开推广。根据会议安排,我简要谈两个方面内容。
一、“四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成效日益凸现
一是实施“四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背景情况。“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最新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迫切需要普遍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就我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随着大项目落户和扩张,不仅需要一批“心灵”高层次专业人才,更加急需一支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手巧”技能型人才队伍。为此,今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推进中心城市人才资源开发三年行动纲要》,在全市启动实施“宿迁英才计划”,确立了到2015年实现“五个一万”的目标,其中就要新培养高技能人才1万人以上。同时,广大劳动者对技能提升的需求也在日益高涨,在今年“春风行动”中,越来越多的城乡劳动者愿意选择在家乡就业创业,但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劳动者的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造成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尴尬局面。
二是实施“四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内涵要求。今年,我们创新实施“四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目的就是全力打造技能人才新高地,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城乡劳动者高质量就业创业。“四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各环节是有机衔接的统一整体,设置紧密,环环相扣。
1、监察先导。劳动监察机构要对就业准入控制落实情况,对各类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情况依法开展专项检查,全面查摸持证从业,及时教育和督促劳动者通过参加职业培训提高技能水平,持证上岗。
2、培训提升。各职业培训机构要对报名人员按职业工种分类,分期、分批组织培训。人社部门强化职业培训机构监管,面向社会公布一批定点培训机构,指导各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并建立健全培训教材库、培训师资资库,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鉴定准入。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对参加培训结业的人员组织技能鉴定,对技能鉴定成绩
合格的学员,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进一步拓宽职业资格证书覆盖面,鉴定职业(工种)总量从几十个扩展到138个(其中企业42个、三产服务业52个、建筑等行业9个、职业院校学生35个);鉴定领域从传统职业业扩展到培训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23个新兴职业;鉴定层次从以初中级工为主扩展到突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鉴定组织从单独开展鉴定扩展到与上游培训和下游就业密切结合。
4、荐业适岗。由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对参训人员加大获证奖补政策落实力度,及时兑现培训补贴。对获证人员提供与能力相适的就业岗位,初次成功推荐就业率达90%以上。对持证上岗人员跟踪服务,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对蓝领人才的需求。对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对就业创业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带动更多的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高质量就业。
三是市区“四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成效。市区先试先行,“四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启动以来,因针对性强、组织力度大、培训质量好,整体呈现出用人单位积极欢迎,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广大劳动者积极报名的火热局面和浓厚氛围,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以来,全市美容美发、保健按摩、育婴师、餐厅服务员、厨师、电子、电工、汽车修理等二、三产业职业技能培训班相继开班,截至当前共开设了65个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近4000人,其中:对湖滨新城“洗脚上岸”渔民进行厨师培训110人。开展高师幼教工作者进行“育婴师”培训360人,市区美容美发培训103人、保健按摩师培训320人,均是开创了此类职业的先河,随着首批学员的结业、取证、上岗,社会效益将更加凸现。
二、促进“四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推广
“四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与市委、市政府“人才强市”战略、“创业富民”战略等中心重点工作紧密联系,通过大力推行高(职)校毕业生双证制度,促时体面就业;通过全面提升返乡劳动者技能水平,促进素质就业;通过精心组织特殊群体适岗培训,促进平等就业;通过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在岗技能提升,促进稳定就业;通过组织实施GYB(创业意识培训)、SYB(创办你的企业)、ZYB(提升你的企业)和EYB(扩大你的企业)不同层次模块的系统创业培训,培育更多创业主体,促进创业就业,最终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总体目标。
一要构建市县(区)联动之势。“四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百姓期待值高,也是推进民生生态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是一项重要实事项目,请各县区、开发区,市局相关处室、单位务心高度重视,务必要将其纳入人才开发建设的大局,纳入高质量就业总体布局的大盘,纳入监察维权执法的重点,纳入培训鉴定工作的主体,要贯穿于全年各项业务开展之中,必须明确领导分管,明确专人牵头,努力形成市县区联动开展,各业务部门合力推进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要实现各业务环节无缝衔接。在深入推进“四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各业务条线要强化上、下游配合,切实形成推进工作合力。劳动监察要深入各开发区(园区)生产企业、三产服务企业等相关联的企业,依法开展“拉网式”、“地毯式”监察检查,积极引导企业和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机构要紧密关注市场需求,针对性制定培训计划,以优质的师资、教材提高培训质量;鉴定机构要充分发挥技能等级证书引领作用,扎实组织开展技能鉴定,提高含金量,提升劳动者素质水平;就业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191就业创业服务网”、“就业e图”等公共服务平台效应,同时在做好推荐上岗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后期跟踪服务,确保经推荐上岗的劳动者实现高质量稳定就业。
三要强化督促和推进力度。会上,我们已经将任务分解表下发给了大家,全市确定了7182目标体系,即:培训总量达7万人,参培人员100%鉴定,鉴定获证率达80%,培养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达20%以上。刚才,大家签订并递交了责任状,请各县区、开发区根据任务要求,对指标认真进行细化分解,确保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序时、有成效。对整体工作推进情况,我们将组织开展检查,定期不定期组织抽查,并及时将完成情况进行通报。今天,我们观摩了市区部分培训班,召开了现场会,下一步,我们将根据需要,适时选择有特色、有创意、有影响的培训班再次召开现场会,开展示范课堂评比。同时,在工作推进中,要边推进、边总结、边完善、边提炼,对先进县区、处室、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四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运用好网络、电视、报纸、宣传单、电子屏等各类媒体,及时、快速、高效将职业工种、培训信息、就业岗位等持续、常态化公布宣传,让有参加培训意愿的广大城乡劳动者全面掌握相关信息。要认真总结和挖掘工作开展中的亮点,充分展示“四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社会各方效益,通过媒体稿件、政务信息、政务通、手机报等介质,加强工作宣传,放大正面效应,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争取社会、企业以及劳动者的认可,实现有意愿培训的100%参培、培训后100%鉴定、取证100%推荐就业的“三个百分百”目标,努力将宿迁打造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力争将“四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就业的宿迁模式向全省、全国推广。
同志们,“四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标志着我市技能培训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新的水平、新的高度,走出了一条有特色、可持续、跨越发展之路。各县区、开发区,各相关处室、单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落实,做出成绩,彰显本领,努力为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篇:“四位一体”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策论
肖利秋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四位一体”
作者简介:肖利秋(1968-),女,湖南湘潭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面向中小企业、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编号:08JT113,主持人:肖利秋)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8-0068-02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职能。伴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高速增长和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发展也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市场重新洗牌。因此,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及学院可利用资源和社会声誉等问题,还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未来生存问题。构建科学、有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成为高职教育发展和管理过程中日益突出的根本性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构建一个由市场化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机制、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化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和持续性的教师专能开发系统四个有机部分组成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策略体系,才能确保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持续性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实现不断提高。
一、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机制
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职业院校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决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能否符合社会需求的前提。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不但要密切联系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适当发挥高等教育对生产的指导和引领作用。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不同行业间联系日渐紧密,边缘学科、复合性专业不断出现,跨行业的新职业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为确保专业设置能够符合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突破原有学科体系和专业限制,根据现代经济发展趋势制定出一套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深度参与的灵活高效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机制。具体而言,该机制应包含以下几个逐阶递进的环节:首先是新专业需求分析。根据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要求,高职院校应当高度重视与当地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以及社会服务中介保持紧密联系,密切关注社会不同时期各种人力资源的开发需求:同时,通过市场调研或参与项目合作和科技开发等多种形式与企业保持联系,共同研制新专业设置、新课程开发或是更新现有专业和课程内容等,以确保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相适应。其次是成立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筹备小组。由企业、行业和学院三方人员共同参与组成专业筹备小组,其工作职责包括:根据社会、企业需求提呈新专业建议;确定毕业生就业岗位;确定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要求: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名称与学时分配:做出课程简要介绍。第三个环节是提呈批准。首先由系主任在听取各方意见并与学院领导沟通基础上进行初步审核,之后提交由企业成员组成的专业咨询委员会,针对新专业设置或是专业修改建议给予认可或提供咨询建议:然后,再由学院院长及高层管理人员、各系主任以及各系教师代表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负责从学院学术管理角度研讨并批准专业新课程计划或专业课程修改建议:最后报送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第四个环节是课程设计与教学准备。成立包含企业人员在内的课程教学团队,制定课程标准,准备教材和教学计划,做好教学设备和教学器材的采购与准备工作。最后环节是反馈与改进。由学生反馈、任课教师反馈以及企业反馈三方面共同构成。学生在每学期课程临近结束时对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教师授课等情况进行反馈:教师根据讲课经验对课程设计内容进行反馈并提出改进建议:学生毕业半年后,组织专门人力深入用人单位充分听取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并根据企业反馈意见对专业和课程及时做出修改和完善。由于这种专业和课程设计与开发机制企业从始至终参与其中,并始终以服务于市场需求为核心,因此能够确保高职院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产品与客户需求高度一致,也由此使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前提保障。
二、采取能够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的特质决定了行业与教育本身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为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的“职业导向”,除了要建立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和课程设计与开发机制以外,还应进一步推动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共同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德国、澳大利亚等高职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高职教育既不具有经过充分市场经济发展形成的院校与企业之间天然的紧密联系,同时也缺乏政府政策扶持的制度优势,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开展合作尤其是希望通过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来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方面难免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尽管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日益加强,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且各有所长,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订单培养”模式虽然成效显著,但毕竟面窄量小;“2+1”模式固然有利于实现学生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暴露出诸如受专业所限,实习单位难以“批量”接受顶岗实习学生所导致的实习分散、管理难度加大,部分用人单位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被实习单位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难以在所有专业尤其是文科类专业大面积推广等问题。因此,随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逐步走向纵深发展,对于其中合作一方的高职院校而言,除继续积极谋求与校外基地长期、稳定的合作之外,如何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以及着眼于为学生提供长期运行良好且切实能保障学生职业技能得到有效提高的实训模式也日益成为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大力兴办校园内“教学工厂”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并大力推广。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基础上,南洋理工学院创造性地提出在校园内建立融学院、培训中心和企业三方功能为一体的“教学工厂”,将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教学之中,以环境逼真、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的生产科技中心为教学背景,将核心教学和企业项目及研发项目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一个融教学与实操为一体的真实工作环境。这种“教学工厂”理念既能将高职教育所要求的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应大力推广“教学工厂”办学模式,在现有实训中心项目建设基础上,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大量开展教学和技能训练活动,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三、建立“企业化”的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为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发展目标,确保作为教育服务机构的高职院校提供的产品质量(其核心产品应该是各类独具特色的课程和专业)能够符合其“顾客”(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工商企业界业已成熟的管理经验,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和规范化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这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牢固树立起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而且可以确保其对“产品”实现有效的质量监控。“IS09000族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m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ISO)于1994年正式发布并在国际上得到广泛承认和遵守的一组有关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迄今为止,该标准已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制造业、教育机构、政府部门以及金融、房地产等服务行业的管理领域。该质量管理体系强调以顾客作为关注焦点,将“顾客满意”和“持续改进”作为评价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重要依据:按照PDCA的过程管理模式运行,其特点是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的顺序循环往复,不断改进。在教育领域,IS09000规定所有专业的实施与学生服务程序都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在其严格监督、定期审核程序的监管下,学院逐步建立起结构严谨、运行成熟的教学程序、完善的系统化公文处理体系以及全方位的质量审核体系。可以说,无论是总体目标,还是管理内涵,IS0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与目前教育部对各高职院校进行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都具有极大的相容性。因此,笔者认为,各高职院校应尽快建立起基于IS09000族的外部系统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从计划、实施、检验到改进的规范化、闭环管理模式,这不仅有利于在高校管理机制上与国际接轨,而且还有利于与教育部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精神形成有效对接,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外促内、内外互动的长效发展。
四、建立确保教师专项能力得以持续性开发和提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既懂理论技术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决定性因素,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所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在专业理论知识层面,还是在专业技能和科技开发方面,均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对高职教师要求标准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除了要建设一支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以外,还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提升专任教师的职教能力,为此,首先应该将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放在学院发展的战略位置上予以高度重视,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积极营造终身学习和不断自我完善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乐于学习与自我提升的职业素养,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宿感;其次,建立合理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着眼于每一位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制定出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发展系统,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法,为他们提供定期和不定期的专业技术培训和进修,使他们及时掌握一套可灵活使用并具实用价值的技能来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最后,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不断提出的新需求,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和采取灵活有效的组织结构,建立起从个人到部门再到学院内跨部门之间等不同层次的教学与科技项目开发与运行机制,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在这种多元化、系统性项目开发与运行机制中得到持续性提升。这种持续性教师专能开发机制不仅可以确保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而且由于这种项目开发机制始终都有社会、企业参与,因此还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市场价值”,从而推动学院校企合作的项目开发与教学活动不断向纵深方面发展,学院在社会上和企业界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也随之提升。教师这种持续性得以提升的专能以及由此拥有的“市场价值”必将成为高职院校发展和创新的不竭动力。
五、结语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机制是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社会需求的前提:采取能够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满足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建立基于IS09000族的“企业化”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和持续性改进的制度保障:而基于教师专能得以持续性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则可以内化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动力源泉。因此,构建一个涵盖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策略体系将有利于确保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预期目标相吻合,与社会行业需求相一致。
第三篇:打造“四位一体”的党员教育体系[范文模版]
打造“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党员教育体系
苏团齐
(西安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710061)
[摘要]党员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日常生活、工作实践和社会基础,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从各方面、全方位加强党员教育,要增强时代感和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发挥好党组织、网络、文化和实践“四位一体”的作用,相互协调、系统推进,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关键词]党员;教育;体系
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是一项基础性系统工程,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离不开党员教育。党员教育必须推进党组织平台、网络平台、文化平台、实践平台“四位一体”全方位党员教育体系建设,发挥四个平台“集中优势”和“系统威力”,努力营造党员信念坚定、联系群众、民主集中、活力十足、清正廉洁的政治气象,为构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坚强的思想基础、组织保证和平台支撑。
一、夯实“党组织平台”,党员教育与组织建设水乳共融
组织生活是党员思想教育的根本,没有正常组织生活的党员不能称为合格党员。各级党组织应在推进党组织生活规范化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党员的实际需求,科学 拟定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开展党员思想教育。
一要把增强党性作为第一任务,将教育贯穿党内活动始终。党章是党员活动的总章程,是全党的“宪法”。党性教育要依据党章,必须通过党章的贯彻落实提高党员的党性,靠组织生活教育党员。在落实党章上,领导当为师、干部应率先,应以提高党章意识、党性意识和党的素质为着力点,引导党员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增强能力与提高党性统一起来,通过理论学习、组织生活有效提高党员队伍的党性素养。同时,要把握党员需求,按需施教,分类施教,在教育中体现服务,激发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要提升党组织学习力和战斗力。党员教育要依托支部平台、党小组基础开展活动。尤其是当前,要切实做到组织机构改革到哪里,党组织就建设在哪里,战斗堡垒的作用就发挥在哪里。要深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高基层支部学习力和组织生活战斗力,开好民主生活会和党小组会,形成信任、包容、创新、开放的中国共产党组织文化,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展联系群众、创先争优等各类主题活动,激励党员展现自我、挑战困难,实现“我的中国梦”。
三是各级党组织要统筹协调,增强党员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十八大“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抓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根本”的要求,党组织要科学协调、统筹兼顾地开展党员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丰富党员教育内容,创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整合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努力推动党员教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增强党员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搭建“网络平台”,党员教育与开放交流同频共振
网络是新时代的思想能量源。要积极发挥网络在党员教育中的“正能量”,交流凝聚力量、扩大思想共识、提高认识水平,必须紧跟网络时代形势,利用微博等新兴媒体的互动性、即时性和广泛性等特征开展教育,引导党员利用网络增强党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一是党员网络教育平台要“快速落地、持续推进”。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搭建党建网,为党员教育提供网络支撑。积极吸纳互联网上的优秀成果,主动设置多个资源共享栏目,强化网上信息互动,如可开设“中国梦每日一句”专栏,举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网上知识竞赛,以网络互动形式,推动党员群众学习、交流及讨论,为党员群众提供了一个政治生活“新园地”。
二要利用网络增强教育时代感和实效性。网络是新兴媒体,形式变化日新月异,网络教育要突出“新”和“实”。要创新招、探新路、出实效,在网络教育形式内容上不断改进,如可以发挥党校教育、大学教育和电大教育的优势开展线上与线下、网上与实践联动教育,丰富教育内涵,扩大党员共识,针对岗位开展梯次教育,提高党员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各级党组织可依托单位内网、党建网、互联网平台功能,积极运用电子邮箱互动功能、短信、彩铃等新技术、新手段开展党员教育。以互动答题、短信 传音、红歌燃情等形式,将教育覆盖面扩大全体党员。可以将党员教育及测评打分工作全部纳入网络管理,亦可在党建网设立学习教育专题。
三、提升“文化平台”,党员教育与文化陶冶相得益彰
先进的政党文化,是政党发展的旗帜。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政党的精神家园。建设先进的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关键是增强全党的创新活力,这其中文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一是文化引领,把政党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党员业绩的“硬实力”。如开展学习“中国梦”系列活动,在各级党组织内营造声势持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七一”表彰和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在党组织中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使党的各类活动成为宣扬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成为党员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促进社会创新力、党委凝聚力、党员执行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文化渗透,“以文化党”,丰富党建文化内涵。发展富有特色、先进鲜明、成效明显的单位(如企业、社区等)文化,根据单位实际和发展需要,赋予教育不同形式和文化内涵,通过文化理念的渗透、文化案例的宣传、文化故事的传诵、文化精品的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挖掘和创新文化中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元素,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党建思想文化教育的工作内涵。另外,结合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以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促进党员精神境界提升,把服务群众、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优质服务品牌宣扬出去,自觉接受广大老百姓的监督,提升群众对党员 教育的认可度,达到“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目的。
四、打造“实践平台”,党员教育与实践创新齐头并进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践是干部教育培训最好的课堂。实践也是党员教育的最好课堂。党员教育要充分运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实践大课堂,把实践中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作为党员教育的鲜活教材。实践是最生动的课堂,群众是最高明的老师,党员在实践中也最受教育。各级党员在工作的第一线学习,可以从历史的比较和现实的学习教育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
一要加强调查研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党员只有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大胆实践,经风雨、见世面、多磨炼,才能能吸取营养、增长素养、提升修养。党员要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必须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实情、深入实际。要能真正沉下去、蹲得住,尽可能多地接触基层群众,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要通过调查研究,全面系统地掌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地总结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逐步探索解决各种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达到接受教育、提高水平、化解矛盾的目的。二要结合岗位锻炼。岗位是党员展示才干的最佳舞台,也是接受教育的现实平台。党员要在将岗位作为实践的课堂,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多思考、多比较,多积累,多总结,悉其内涵、悟其要义、觅其规律、吸其精髓,做到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透过变 化认清规律、透过苗头把握趋势,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结合工作岗位和实践特征,在本职岗位的工作实践中比学习、比才干、比业绩,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锻炼。三要实践检验教育成效。实践是一所伟大的学校。理论既从实践中来,又要到实践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干。“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党员要把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促进发展、服务群众作为检验教育成效的“试金石”,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第四篇:锐意创新积极打造文化高地真抓实干推进我市文化发展
锐意创新积极打造文化高地真抓实干推进我市文化发展
日前,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完美谢幕,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问题。我市领导集体高瞻远瞩,率先提出打造“五个高地”,同步推进经济高地、开放高地和文化高地建设,坚持文化发展的先进性、先进性、时代性、群众性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实践,为全体市民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重庆的文化高地,自有高山景行之魅,不仅在量上有丰硕的堆积,更在质上,有崇高的定位,重庆的价值体现在,坚守和张扬了文化传统中最健康最有生机的部分。重庆以“唱读讲传”为特色的文化发展指引,从方向性上为文化高地的打造确立了一种高层级的定调,确立中国西部新时代的文化价值坐标,这无疑是现实社会人民大众精神积弱、信仰缺失的真正救赎之道,有助于克服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物欲膨胀、精神萎靡的社会弊病,为市民培植高贵的涵养又正义的担当。
继“打黑”后提的“唱红”,承继了重庆“红岩”英雄的浩然正气,成为浮躁时代的异数另类,以人性为本,穿透岁月弥新弥生,在当下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大潮相互激荡的背景下,焕发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人性感召力量,正面催生人性纯良爱国思进取的本性良态。
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重庆的文化民生理念,为重庆发展注入了强大后劲,推动文化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新阶段,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五篇:坚持四位一体推进服务窗口创先争优
坚持四位一体推进服务窗口创先争优
天津市委城乡规划建设交通工委围绕“落实一句话承诺展形象、推行一线工作法促发展、开展一站式服务利百姓、实施一体化考核保实效”四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深入推进服务窗口创先争优,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一句话承诺:要求每名党员从承诺内容中提练出一句话,作为服务群众的诺言和准则,让群众看得懂、记得住、易监督。广泛开展亮身份、亮承诺活动,通过设立党员示范窗口、党员先锋岗和党员模范车组等,主动接受服务对象和群众的监督。城建系统驻市行政许可中心党支部,在办件窗口设立“党员先锋岗”,把党员承诺内容在窗口公示;公积金中心、自来水、燃气等单位,在所有营业所、服务站设置“党员示范窗口”;公交集团每个车队党支部把党员照片和一句话承诺内容制成展示牌,在乘客候车大厅公示,做到党员承诺进车厢,接受乘客监督。
一线工作法:一是深入一线蹲点帮扶。抽调1500多名干部组成120个服务组,深入基层对口帮扶,协调解决贷款融资、土地利用、拆迁安置等各类问题678项。市规划局选派780名局处级干部,组成31个服务小组深入区县,帮助解决项目规划、设计审批等实际问题。二是服务一线提升效能。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自觉转变作风,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办件效率。市国土房管局不断优化土地招拍挂网上申请流程,将“商品房销售许可”审批由5个工作日调整为当天办结。三是面向一线拓展服务。市环保局、海洋局主动与滨海新区“十大战役”对接,组织人员对重点开发区域作生态环境评估,协调解决南港工业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等难题。村镇建设处和土地交易中心深入区县,帮助解决示范小城镇土地置换、建设审批等难题。
一站式服务:健全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努力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在落实惠民政策方面。市住房保障办出台公共租赁住房、经济租赁房租房补贴和廉租房补贴“扩面”政策,确保全年建设保障性住房19万套。市公积金中心推出6项便民利民举措,采取发放宣传彩页、利用“公仆走进直播间”节目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公积金政策规定、工作流程等,解答群众关心的问题。在便民服务方面。公交集团各车队在公交车厢推行12项文明服务礼仪,制定针对老年人的30种贴心服务方法,编制“天津景点导乘手册”免费赠送乘客。燃气集团推行“有事请找我”便民服务卡、入户收费维修安检“四代办”等便民服务措施。在化解矛盾纠纷方面。综治、信访及服务热线受理部门健全接访处置体系,及时处理群众反映问题。城建12319热线坚持24小时值班,全天候受理群众电话举报咨询,第一时间将群众反映问题转达有关职能部门。供水、供热、供气等单位深入街道、社区为群众开展特色服务,在办实事中化解矛盾纠纷,在送温暖中促进社会和谐。
一体化考核:根据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公开承诺事项、兑现承诺情况等,把领导点评、群众评议与半年总结、年终考核有机结合,采取召开座谈会、随机抽查、定期督查、集中考评等形式,对创先争优成效与窗口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考核。市公积金中心将“全面放开周六办理个人业务”等6项便民承诺细化为24项具体指标,落实到每名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和党员,每月深入业务办理现场,对服务举措落实情况进行现场打分、即时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