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办好寄宿制小学促进新农村建设
办好寄宿制小学促进新农村建设
办好寄宿制小学促进新农村建设
——关于××区××镇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思考
××区××中心小学××*
××区××镇面积157平方公里,是××区面积的一半,人口近5万人。全镇现有中小学校24所、中小学生6592人,占人口13.2。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
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6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教育强区的战略构想。如何实现区委的战略构想?笔者作为长期在基层小学工作的教师和人大代表,下面以××镇为例(该镇是××唯一的老区镇、典型的山区镇)谈谈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和集中办学的一些思考。
一、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必要性
1、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是顺应农村客观形势变化、满足农民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当前,农村人口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一是农村人口结构上,随着计划生育效应的显现,农村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小学适龄儿童急剧减少。近5万人口的××镇2005年小学适龄儿童仅353人,2006年小学适龄儿童也仅390人(不含炼化一体化拆迁安置户子女),只相当于峰值期的37,这一水平在今后一个时期将长期稳定。二是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负担不断减轻,农民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比以前更加强烈。这些变化,亟需农村义务教育进行适应性转变。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通过集中优势资源,为农民子女提供优质教育,符合广大群众的愿望。三是随着外出经商、务工的青壮年农民不断增加,其留在家中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农村社会问题。目前,××镇农村青壮年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达2116人(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的803人,父母单方外出的1313人),留守子女的人数达到2000多人,农村学生二分之一强属“留守孩子”。而根据现在的趋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镇农村“留守子女”数量不但不会减少,还会持续增长。积极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使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及时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让青壮年农民安心外出经商务工,将对建设新农村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由于基础教育点多线长,政府投入有限,小学教育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多数农村小学举步维艰,设备极其缺乏。以计算机为例,××镇21所小学3956个学生,现有计算机230台,其中中心小学70台,村级小学160台,分布在6所小学,全镇生均只有0.058台。因此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使每一份有限的资源都用在教育的刀口上,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进而带动初中、高中教育的协调发展。
2、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是改变农村素质教育实施难的现状,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必然选择。××区××镇的教育现状:一是校点多规模小。××镇人居十分分散,长期以来,为普及义务教育,在村和部分村小组兴办了村小和教学点,形成了村村办学的格局。截至2005年底,全镇共有小学21所,其中100个学生以下的学校5所,占24;最少的一所小学只有56人,最小班额为6人。学校布局分散,严重影响了教育投资效益的发挥。2002年以来,各级政府先后投入资金765多万元,改造12小学校d级危房11035平方米,新建校舍16694平方米。但由于学校较多,资金有限,目前全镇小学尚有d级危房6所3720平方米,同时尚欠历年危改资金467万元。二是导致教师既超编而工作量又大。从教师编制来看,2005年底,全镇小学共有教师289人,学生3956人,师生比为1:14,高于城区小学的师生比。从教学来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农村小学规模小生数少,但班数不少,教师工作量大。部分小学不得不采取“包班教学”或“复式教学”方式,一个教师包揽了全班各学科的教学任务,因而,除了能开设语文、数学课程外,其他课程难以开全。部分小学没法完成义务教育规定的各科教学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对农村小学无异于一句空话。三是教学手段落后和教学时间不足。由于村级小学投入有限,教育设备严重缺乏,教学仍旧局限于“一支笔、一本书、一个黑板”。加上农村学生居住分散而且路途较远,上课时间得不到保证,新课程改革难以实施,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是落实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农业税的全面取消,政府公共服务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其主要职能转变为抓“三基”,即抓基本国策、基础设施和基础教育。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应该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中之重。但农村小学布局过于分散,从根本上制约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其中
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但从目前××镇农村人口素质来看,由于村级小学教育质量低,势必造成广大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通过集中优势资源创办农村优质教育,让农村孩子享受城镇孩子同等教育待遇,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加
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因此笔者认为,应从××山区村落分散的实际出发做好规划,整合××教育资源,有计划地逐步撤并办学规模小的村小,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集中力量办好寄宿制小学,提高办学效益,这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发展寄宿制小学的优越性
目前,全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已经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我市永春县在建设寄宿制小学方面已取得比较成功的经验。实践证明,农村寄宿制小学的举办,化解了农村教育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1、解决教育投入效益低下的问题。教育投入效益的提高是通过发挥教育资源的整合效应而实现的。一是整合了教育投资。撤并规模小的小学,实行集中办学后,能够集中资金投入寄宿制学校建设,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如××镇清美、汶阳、芦朴三所小学共有18班420位学生,三所小学的危房1650平方米。××区2005年对汶阳、清美、芦朴三所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在三村的区位中心汶阳村选址建新校舍,很好地把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三校实行集中办学后,将投入资金165万元,建成一幢四层较高标准的教学楼(宿舍楼待建),汶阳小学新建校舍一旦建成,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不但满足清美、汶阳、芦朴三村教育需要,还将惠泽下炉、世上两村学生200多人,同时一举消除了下炉小学的危房。二是整合了学校资源。通过集中办学,既提高了学校的资产总量,又提高了教室、食堂、运动场、仪器设备图书的综合利用率。汶阳、清美、芦朴三所小学共有学生420人,三校18班平均班额仅23.3人,实行集中办学后按12班开设,平均班额达35人。三是整合了师资。目前,汶阳、清美、芦朴三所小学共有教师30人,师生比为1:14,三校均没有音体美、英语、自然专职教师。集中办学后,只需教师25人,可减少教师5人。同时,通过优化组合,教师各尽其才,既实现了教师专业化、教学专科化,又解决了音体美及英语等学科师资短缺的矛盾。
2、解决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难的问题。集中办学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搭建了新型平台。学校旺盛的人气、优化的师资、齐备的设施条件、使音体美得以开齐,小学英语、信息技术等课程得以开课,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得以全面实施,为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同时,学生生活、学习都在学校,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培养。
3、解决农村孩子和“留守学生”就学难的问题。一是解决了青壮年农民的后顾之忧。××区很多青壮年夫妇外出经商、务工时最放心不下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有的干脆带在身边上学,既费事又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是解决了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读不起书的问题。农村一部分弱势群体,如孤儿和没有生活来源的残疾夫妇,他们吃饭穿衣都成问题,没有能力送孩子上学。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后,家庭贫困学生无需缴纳任何生活费用,可以全免费上学。三是实行集中办学后,杜绝了部分偏远教学点隔年招生的现象,确保了农村适龄儿童正常入学。
4、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缺乏教育公平投入的有效机制,重“锦上添花”,轻“雪中送炭”,加上学校布局分散,农村小学之间的办学条件差别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让农村学生享受城镇学生同等的教育待遇,并且实行生活补助,这是继减免农业税后农村受益面最广、最直接、最公平的一项改革。这项改革有效缩减了城乡教育差别,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从根本上促进了教育公正和社会和谐,实现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三、××区××镇发展寄宿制小学实行集中办学的对策及建议
1、坚持科学规划,强化政府引导。一是实行分步推进。政府要把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事来抓,采取分步推进、平稳过渡的办法,避免因集中办学引起学龄儿童辍学和教育质量下降。二是充分尊重民意。不论是并校寄宿或是集中办学,都要求镇和学校组织干部、教师,深入村组、农户,召开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和学生家长座谈会,宣传政府的政策,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达到基本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确保撤并校的顺利实施。三是加强组织领导。政府专门成立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区××镇2005年秋小学生3956人,2006年秋3436人,2007年2694人,2008年2358人。其中2007年生数减少最多,以后基本上稳定在2300人左右。按分步推进原则,建议从2006年秋起用四年左右时间完成××镇小学布局调整任务,把现有的21所小学调整为4所,保留7个教学点。调整规划为:
2006年秋(保留19校):撤清美、芦朴小学,并入汶阳小学。
2007年秋(保留10校3个教学点):撤世上、下炉小学,并入汶阳小学。撤白潼、秀溪、小坝、燕山小学(四所学校约230个学生)并入中心小学。土型、樟脚、寨后三所小学高年级学生120人并入前欧小学,三所内山
小学保留教学点。
2008年(保留6校5个教学点):撤松园小学,并入中心小学。撤邱后小学,五社小学高年级学生43人,并入驿坂小学。黄田小学高年级学生37人并入前欧小学,黄田保留教学点。
2009年(保留4校7个教学点):路口小学高年级学生47人,溪西小学高年级学生40人,并入驿坂小学,路口、溪西保留教学点。
保留校点的基本情况:
⑴保留的四所小学为:中心小学、前欧小学、汶阳小学和驿坂小学。中心小学和前欧小学为寄宿制学校;汶阳小学和驿坂小学位于教学片中心,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但要为路途远的学生提供寄午。中心小学宿舍楼在建,预计2006年8月完工,但学生食堂还要进行二次装修,其他生活设施也还要投入资金添置才能使用。前欧小学宿舍楼已建,也存在与中心小学同样的问题。
⑵选择前欧小学为寄宿制学校,不选樟脚小学为寄宿制小学的理由:前欧小学已具备寄宿制学校的基本条件,该校2005年列为区危改项目校,已建成一幢四层32间的师生宿舍楼,可供约150个学生住宿。学校有三层18间教室、40台电脑室,围墙、水泥球场、机井等。学校在324国道旁,交通方便,樟脚、寨后、土型三村已通公交,可以直达该校。而樟脚小学现有两层教学楼和教师宿舍楼各一幢,围墙不完整,没有水泥球场,20台电脑大多无法使用。作为寄宿制小学,还要投入几十万元建设学生宿舍楼,完善围墙等相关设施。
⑶保留的七个教学点为:路途比较远的内山五所小学分别为土型、樟脚、寨后、黄田、五社。办学条件比较好且可开成班的两所小学分别为路口、溪西。
2、财政重点投入,保证办学条件。一是适度集中使用资金。把教育、扶贫等各项专项资金进行适度集中,实行重点投入,保证农村寄宿制小学基础设施的资金。二是无偿划拨资产。将被撤并小学的校产采取出租、公开拍卖等形式,所得资金全部无偿划拨给农村寄宿制学校。三是保证农村寄宿制小学达到“七有”,即有规范整洁的校园、有比较完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有满足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干净卫生的生活用水、有宽敞安全的宿舍、有方便卫生的厕所、有符合标准的医务室。
3、建立助学机制,确保集中入学。一是实行生活补助。严格控制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费收取标准(没有现金可抵交大米),财政对寄宿学生按适当标准每月给予生活补助,对特困生则免除包括生活费在内的所有费用。二是强化贫困学生寄宿的保障机制。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提高“两免一补”覆盖面。其中特困学生的生活费全部由财政负担,解决农村学生因贫辍学问题。
4、严格规范管理,确保安全有序。要制定《农村寄宿制小学校管理规定》,寄宿制小学要规范管理,杜绝发生安全事故。一是强化保育工作。按照师生比1:15配备保育员,学校从现有教师中挑选合适的优秀教师担任保育员,实行保育员食宿“双陪”制和两班倒值班制度。特别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衣、食、宿进行全程陪同,做到让学生吃得好、睡得好。二是强化安全保卫工作。寄宿制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和严格的门卫制度,对学生出校和外来人员进校进行严格控制。实行教师家长接送制度,确保学生上学和放学路途安全。三是强化医疗卫生工作。寄宿制小学要配备专职校医,同时与镇卫生院签订医疗服务合同,发现问题及时由镇卫生院出诊,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四是投保校方责任险。寄宿制小学与保险公司签订校方责任保险合同,有效化解学校安全风险。
第二篇:浅谈如何办好农村寄宿制小学
浅谈如何办好农村寄宿制小学(李育菊)
时间: 2009-11-10 09:01:52 来源: 崇左新闻网-左江日报
浅谈如何办好农村寄宿制小学 □ 扶绥县昌平乡中心小学 李育菊
农村寄宿制小学不但解决了制约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个瓶颈问题,而且拓宽了素质教育的空间,为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综合素质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平台。寄宿制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由于取消了一些偏远、生源较少的教学点,集中部分农村小学教学点的高年级学生到中心校或村完小寄宿就读。他们从周一到周五全部在学校生活,从而使他们在校时间长、学习时间充裕,学习精力集中,学习情绪稳定,学习氛围浓郁,学习环境良好,有利于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同时,学校管理到位,教师个别指导专业、及时,学生互帮互助方便,既有利于“后进生”补漏补缺和优等生拓展延伸,又有利于全体寄宿生学习成绩的整体提升。几年来,扶绥县昌平乡中心小学寄宿生在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方面都比走读生高出4至6个百分点。
此外,寄宿学校训练场地、电脑、图书、音像资料和文体娱乐器材多,教师专业辅导次数足,学生训练机会多,同学之间交流切磋技艺方便,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为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创造了走读生不易具备的优越条件。
寄宿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现在农村小学生80%以上是独生子女。相对独立的寄宿生活与其说是向孩子传统成长环境提出挑战,不如说是“治疗”独生子女娇惯任性、自私、不合群、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意志品质脆弱等毛病的一剂“良方”。保管财物、统筹开支、刷碗倒水、洗衣叠被、抹桌扫地拖地板、养花护绿以及看病服药等,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困难自己克服,既是一种生活压力,更是一种锻炼,让小学生们在群体共处中学会生活自理,学会生存,学会关爱自己和他人,学会合作。
与走读生相比,在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的寄宿生的自主、自立、自强、自理、自律的能力更强。在寄宿制学校里,除了任课教师以外,还配有生活教师。生活老师和寄宿生同吃同住,负责他们课堂之外的身心健康成长,使他们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老师给予科学而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健康成长。
昌平乡中心小学根据实际情况,对寄宿生采取教师包间(宿舍)管理、高年级学生协助管理的方法,即每位教师既是老师又是“保姆”,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细节都过问,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或向学校领导汇报。让一些责任心强的高年级学生与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小同学同寝室,教会小同学一些独立生活技巧等,这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锻炼的机会,既能增长他们的才干又能提高他们的责任心。
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如爱玩火、玩水,喜欢到危险的地方玩耍和做危险游戏等,极易造成安全事故。他们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无论走路或乘坐车辆,都有安全隐患,特别是农村一些无证、无牌、无驾照的载客车辆安全隐患多,加上乡村道路狭窄,交通安全危险系数很大。针对这些情况,寄宿制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和管理,增强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从而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
农村小学寄宿制解决了独生子女“缺伴”、“孤独”和生活枯燥等问题,形成了乐学氛围,使他们克服了“骄”“娇”二气,增强了他们自理、自护、自强、自立和自学的意识,实现了从“小皇帝”到“小主人”角色的转变。
寄宿制学校要加强师资培训,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水平是保证农村寄宿制小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寄宿制小学的校长和老师是育人者、管理者角色的统一,是教师、“保姆”和“父母”3种身份的叠加。因此,学校要培训好专职教学教师和专职生活教师,使他们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学校要主动争取上级相关部门支持,给学校配备完善的硬件设施,如电教室、读书室、音乐活动室、美术活动室、食堂等设施的改善和校园的美化绿化等,为老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学习和生活环境。
第三篇:如何办好农村寄宿制小学
如何办好农村寄宿制小学
--天巨泉小学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王金明
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办学为农村学校拓宽了素质教育空间,为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新的发展平台。
寄宿制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学生从周一到周五全部在学校生活。在校时间长,学习时间充裕,学习精力集中,学习情绪稳定,学习氛围浓郁,学习环境良好,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同时,学校管理到位,教师个别指导专业、及时,同学互帮互助方便,既有利于后进生补漏补缺和优等生拓展延伸,又有利于全体寄宿生文化成绩的整体提升。
此外,寄宿学校训练场地、图书、音像资料和文体娱乐器材多,教师专业辅导次数足,学生训练机会多,同学交流切磋技艺方便,这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创造了一般农村家庭走读生不易具备的优越条件。
加强对寄宿生的生活教育
农村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娇惯任性、自私、不合群、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意志品质脆弱等毛病很多。学校要加强对寄宿生生活方面的教育,如指导他们学会保管财物、刷碗倒水、洗衣叠被等,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实行规范集体管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指导他们在群体共处中学会关爱、合作,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这对可塑性强的孩子形成良好行为大有益处。我校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教师包宿舍管理、高年级学生协助管理的方法,即每位教师既是老师又是“保姆”,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细节都
过问,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或向学校领导汇报。让一些责任心强的高年级学生与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小同学同寝室,教会小同学一些独立生活技巧等,这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锻炼的机会,既能增长他们的才干又能提高他们的责任心。
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防范和管理工作。寄宿学生年龄小,分辨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较低,自控能力较差,如爱玩水、到危险地方玩、做危险游戏等,易发生安全事故。针对这一情况,我校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利用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重点抓好防溺水、防火教育;抓紧学生食堂管理,防止集体食物中毒;抓实交通安全教育,防止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加强师资培训,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水平是保证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寄宿制小学的老师是育人者、管理者角色的统一,是教师、“保姆”和“父母”3种身份的叠加。因此,学校要培训好专职教学教师和生活教师,使他们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1、住宿学生的年龄太小,管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教师的负担格外重,既要搞好教学工作,又要做好后勤管理。
3、后勤人员少,工作有难度。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把爱献给孩子们,让他们学得扎实,玩得开心,住得舒适,保证学生能健康地成长。
第四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
兰村寄宿制小学
边远山区农村人口比较分散,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留守儿童较多,农村小学寄宿制就是应对这种形势而采取的学校布局调整。如何使这些寄宿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我校通过一年来创建寄宿制学校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农村小学特点的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作为校长在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方面本人有着强烈的感触,也怀着对农村教育的真爱之情,下面我以兰村中心小学推行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为例,对农村小学寄宿制的建设与管理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经验与看法:
一、基本情况
我们兰村寄宿制小学是从2011年9月初,在上级与我学区的统领下,撤并了兰野公路沿线的11所小学重组而成的学校,现有在校生409名,寄宿生386人,教职工38人其中有27位教师分别隔日陪宿于13个学生宿舍,真正体现着我校教师+保姆的特殊的教师岗位职责。
二、推行寄宿制建设的步骤与经验
(一)推行寄宿制建设,统一思想是前提。
虽然寄宿制建设有很多优越性,但推行小学寄宿制初期,社会、家长、学生对它的认识还不够,甚至部分老师对它的理解也不深,作为新生事物人们对它还不能完全接受。为此,在寄宿制的创建初期,寄宿制建设要循序渐进,宣传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加大宣传让群众了解.让社会认可,学生向往,家长满意。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利用“三会”、“两访”、等形式积极进行有益的宣传动员工作。“三会”,即分别召开教师、家长、学生动员会,首先对教职工、家长和学生的思想进行动员,让他们意识到推行寄宿制建设的必要性;“两访”一是访家长、二是访学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家长和即将要并入的学生知道寄宿制学校的优越性;“小手牵大手”,即通过在校学生向社会和家长宣传,让整个社会进一步认识和支持寄宿制学校建设。
(二)实施寄宿制建设,搞好硬件设施建设是基础。
1、建设初期的学校硬件资源整合与利用。
当通过动员,教学点学生撤并到中心校后,做好硬件设施建设、保证寄宿生入住成为首要任务,因为诸多设施还待完善,土建工程还处于在建之中,去年8月中旬正值暑假期间,我们没有“等”“靠”“要”的思想,老师们发扬了“舍
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放弃假休时间为学校无私奉献。为学校平整校园3000平方米,清除工程垃圾40余方,擦洗地板2400平方。30余名教师为学校义务投工260多个,为学校节约二万余元。
2、硬件设施规范化建设与项目的争取。
在寄宿生并入中心校,且得到妥善安排后,要真正把学校变成寄宿生学习、生活的乐园与温馨的家园。建设规范、现代化的宿舍、食堂等设施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采取了如下工作措施:
一是要积极搞好项目的编制与计划方案。做到有计划有方案,依照计划搞调研,通过调研定方案,按照方案定措施,依照措施去实施,做到了有序渐进。
二是合理支配学校经费,用最少的钱办最需要办的事,上学期学校投入40万元为学校构建了学生用床140套,锅炉、茶炉、炊事灶具,添置了部分课桌凳、办公桌椅;本学期又投入八万余元,为住宿部添置了护窗、床、办公桌椅等,为寄宿生提供了生活、安全保障。
(三)做好后勤工作是推行寄宿制建设工作的关键。
寄宿制建设初期,资金缺乏、人力不足(没有炊事人员、没有医卫人员),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寄宿生能吃上可口的饭菜、生病时能得到及时治疗,实属不易。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用好上级补助资金外,我校积极鼓励工作创新,采取如下办法:
1、成立宿管领导机构:由主任、宿管员、出纳、采购员各一名及食堂操作员组成。
2、自筹资金向社会聘用了5名炊事人员。
3、利用生活经验丰富的高龄教师主管寄宿部,负责寄宿生的起居生活。
4、学校采取教师+保姆的服务模式,与学生同吃一锅饭同住一室,全天候守护在学生身边。
5、采取村校联合,聘请村卫生员为学校兼职校医,从而让寄宿生的医疗得到了相对的保障。
(四)建立长效机制,是强化住管工作的保障。
1、强化班主任、科任教师工作力度:班主任是学生相处最多的教师,我校在寄宿生管理中,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特殊作用,制定了《班主任管理寄宿生制度》、《班主任管理寄宿生奖惩方案》、《教师联系寝室制度》把班主任、科任教师对寄宿生的管理与班级目标管理考核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规范了班主任对寄宿生管理的职责,又能激励班主任管理寄宿生的积极性。
2、建立全校齐抓共管制度。共制定管理制度16个,除了规范宿管、兼职人员的职责和管理流程外,还规范了从教育教学管理到住宿管理、食堂管理、活动
管理,寄宿学生的学、吃、住、玩、行和安全等行为,从而使每项住管工作都处在学校有条不紊的管理之下。
(五)实行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寄宿制办学效益和品位的保证。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紧紧围绕寄宿生的“吃、穿、住、行、学、医、心、育”八方面内容开展校本课程,我们把这一课程称之为“益师课外课”,我们共开设了十个主题:卫生与健康、饮食与健康、睡眠与健康、运动与健康、服饰与健美、行为与尚德、文明与礼貌、安全与生命、博学与上进、志向与成功。我们利用主题活动,潜移默化地渗透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因为学生在校时间多了,我们的老师白天与学生一起学习,晚上与学生同住一室。学生与教师相处的机会多了,对孩子的了解也就多了,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及时纠正不良的思想及行为表现。到现在我们编写了校本课程教学案卷300多篇,通过管理和集体生活的影响,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作风失去了滋长的土壤,学校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发挥集体教育优势,使学生在健康活泼的集体生活中,学会相处、学会关心、学会负责、消除任性、自私、懒散和只追求物质享受等不良行为,真正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的全面发展。
1、管“吃”不限量。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儿童虽然离开了父母,但不能让他们觉得学校缺了父母般细致的指导和关怀。为此,我们的学生每顿饭都有专人,引领、负责学生的打饭,保证每一个学生吃饱喝足,为了使学生吃好,教师常常把自己碗中的菜夹给学生,我们安排专人(老师)教育、指导他们学会与食堂人员配合,如何有秩序打饭、打菜,培养他们良好、卫生、文明的就餐习惯。学校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作出不同安排,固定就餐位置,保证学生有秩序地就餐。丰富学校餐厅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恩、文明礼貌、珍惜粮食等教育,学校从一切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出发,适时为他们改善营养,以保证每个寄宿生吃饱、吃好,健康成长。
2、管“穿”有引导。我校给每个寄宿生的床铺都准备了床上用品,并每周换洗一次。但受地理条件和家庭情况的制约,由于一周不能回家,孩子们的衣服破了、扣子掉了、袜子有了洞,这些针线活,我们的女教师都承包,每当孩子入睡后,她们拿起针线,从一楼走到二楼,从男生宿舍走到女生宿舍,这是我们教师的职责吗?当然不是。这是热爱学生的生活,武全芳老师看到自己管住的学生宿峥嵘因家庭困难,没有被罩,没有床单,她主动把自己家中崴儿子娶媳妇准备的床上用品献给学生。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寄宿生每周只能返家一次,每周常常只准备一套衣服、一双鞋、一双袜子和鞋垫。为此,我们的老师就及时监督指导,并及时提醒他们更换衣服、鞋袜。在天气变化的情况下及时检
查学生的衣服添减情况,同时帮助或指导学生学会洗涤小件衣物,确保寄宿生穿戴干净、整洁。
3、管“住”有意图。学生入住初期,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被子不会叠,衣服不会穿,物品难管理,小便难自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住管教师言传身教,为学生做示范。大小同学互助,上下床同学协作。为了尽快改变娇生惯养的习惯,各宿舍开展了叠被子、穿衣服、看谁入睡快等竞赛活动,及文明宿舍的评比。我们的教师夜间常常为学生盖被子、拾枕头,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睡觉姿势。宿管教师为了使每一个学生住得开心,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底清数明,谁尿床、谁说梦话、谁需要别人代理了如指掌。从而在管理工作中,因人而异,孩子刚离开父母,睡梦中喊妈,我们的教师就握住她的小手、抱住她的头,使她继续进入甜美的梦中,这看起来是一件平凡的小事,蕴含着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无比关爱。面对即将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六年级女生,我们的教师利用晚上时间通过谈话诱导、了解、慢慢进入青春期卫生健康教育。让学生正面认识对青春期的一些变化,使她们消除生理负担、心理害怕的现象。一些年轻女教师家里有不满周岁的孩子,她们把吃奶的孩子留给婆婆、推给丈夫,让她们克服困难,自己来到学校陪学生同床住校,小马丽娟老师结婚第三天晚上就来到学校陪住,失去了自己的新婚蜜月。在我们学校关心学生的事,不仅此而已。方方面面、时时事事都有,关心学生的教师不仅此而已,人人如此。学生在寝室里住的时间占了他一天生活时间的大部分。为此学校创设舒适的住宿环境和提供优质服务尤为重要。我校在寄宿生入住前填写了信息采集表,对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家长信息、自理能力、生活习惯、住宿方式、通学方式等作了详细的掌控。通过对各种情况的分析、研究、汇总有意图的安排学生的床位。并且在床头上帖有“学生信息卡”,以便在意外情况时能在第一时间和家长取得联系。教师每天检查学生寝室设施的安全状况,并给寝室开窗通风;每时段都有教师提醒学生及时入厕和帮助学生盖好被子等;住管教师还肩负指导寄宿生寝室物品摆放和美化工作。同时每月至少一次对寝室进行消毒和被褥翻晒,确保学生住得安心、舒心。
4、管“行”保安全。我校寄宿生大部分来自边远农村,离校较远,交通不便,近则8、9里,远则30里。每逢周一到校,周五离校的安全令家长很不放心。因此,为了确保安全减轻家长负担,学校根据寄宿生家庭分布情况划定了九条安全线,线线有专人,条条有人管。学生到校时学校四位领导和四位保安在校门外等候学生有序入校,疏散交通。学生离校时在统一时间按九条线路分组列队,有序离校,有序乘车。而且乘车学生由一名教师负责乘车监护,确保了学生回家路上的绝对安全。我们的教师常常为学生买票,把学生的安全交给家长,才安心的离校。
5、管“医”保健康。孩子在校头疼脑热、感冒上火、跑肚拉屎这是常事。为了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学校给个宿舍配备了体温计、创可贴等药品。及时了解学生的病情及时处理,并对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记录。有时孩子整天在宿舍休息,我们的教师就打饭、端水、喂药、观察病情,像伺候病人一样,充当成一名护士的角色。从而使家长更放心,更满意。做到了医食住行,昼夜呵护,教师保姆,双层服务。了解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状况,学校还聘请当地村卫生室的医生为兼职校医,并保证24小时电话畅通,负责学生平常小病的治疗和流行病的预防工作。
6、管“学”保质量。每位教师:一是,作为学生的生活、思想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指导工作;二是,作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上课,早晚自习、收看电视节目和播放光碟等服务与指导工作。我校在寄宿生管理中,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特殊作用,制定了《班主任管理寄宿生制度》、《班主任管理寄宿生奖惩方案》、《教师联系寝室制度》把班主任、科任教师对寄宿生的管理与班级目标管理考核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规范了班主任对寄宿生管理的职责,又能激励班主任管理寄宿生的积极性。
7、管“心”看行为。为激发学生用美好的情感、善良的心灵、真诚的行为去对待他人,从而有效地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我校以“日行一善,善行一生”的读书活动为主题,利用早读及课余时间共读《三字经》、《弟子规》、名篇名著。通过以“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目的,从而使学生懂得“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环境”。
8、管“育”见成效。我们立足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群体协作能力、交往能力和自强自律、开拓创新精神。学校从寄宿生特点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差异,做到生活在哪里,德育课堂到哪里。坚持以活动为载体,以生活常识、技能传授为基点,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为核心,以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为根本,以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开展校本课程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宿舍的文化氛围,以班级特征丰富班级文化,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管好“育”,不仅为学生营造了校园似乐园的环境,使他们由以前的厌学变得想学、要学,且学得开心,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综合能力,充分挖掘了其潜能,促进学生活泼、主动、自由地发展。
三、取得的成绩:
由于我们方法正确,措施到位,学校寄宿制管理工作实现了“两个转变、三个变化、两个提高,一个促进”。
(一)家长的两个转变:
1、疑虑变为了信心。今年春季本地在外就读学生转回寄宿就读有52名。
2、担心变为了放心。刚动员拆并教学点时,许多家长是不赞成的,可是现在,要恢复教学点的话,家长们都说不干了。
(二)寄宿生的三个变化:
1、不安变为了愉悦。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学生有了“家”的感觉,生活、学习安稳有序。
2、从依赖到学会自理。我校多数寄宿生进校前是不爱洗澡刷牙和叠被、洗衣的,现在他们都已学会了自理,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
3、郁闷变为了开朗。如今在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寄宿生们的欢颜笑语。
(三)提高:
寄宿生学习成绩得到进一步提高:在2011学期期末总评中,寄宿生获表彰人数27人次,纵向比较成绩提高了近36%。
(四)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通过社会调研,学生、家长、社会对我校寄宿制的建设与管理较为满意。住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得到提高,推动了全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再上台阶。尽管学校寄宿管理工作增加了老师们的负担,但却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实现了寄宿制管理和教学质量的双丰收。
针对以上寄宿制学生管理中的难题,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1、培养一支合格的保育员队伍。教师编制适度向农村寄宿制学校倾斜,为学校培养一批责任心强、敢抓敢管的专业的寄宿生管理员,保证学校寄宿生管理工作的正规、安定、稳定,化解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工作压力。
2、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联防机制,努力消除学生上学交通安全等各种安全隐患,杜绝各种事故的发生。杜绝乘坐“三无”车辆和农用车现象。
3、搞好寄宿制学校配套建设。建议上级将学校危改资金、维修经费、寄宿制建设经费集中统筹使用,进一步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设施建设力度,配备一些必需的文体活动器材,方便并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为寄宿生提供磁卡电话、电脑视频等联络方式,保证学生和家长有畅通的交流渠道。
4、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寝室、餐厅、楼道、墙面、管理等文化氛围,打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与进步。
5、办与时代同步的教育,让山村孩子放飞梦想。让学校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推动教育理念现代化与加快教学设备现代化的建设步伐,用3—5年时间培养一大批省、市、区名师和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室“班班通”;二是把英语教学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寄宿生们放眼世界奠定基础。
第五篇: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进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
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南江县人民政府
我县被列为四川省第二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当年全县参合农民万人,参合率达%,乡村覆盖面达到100%,共筹集新农合基金万元。全年实现报费补助万元,其中住院报费万元,受益5516人次;门诊报费万元,受益127648人次。全县参合率达%,截止月底实现参合农民报费补偿元,其中住院报费元,受益2099人次;门诊报费元,受益30706人次。
一、主要做法
我县的试点工作,得到了国家卫生部的专家和省委、省政府、省卫生厅的充分肯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以提高参合率为目标,加大宣传力度
县委、县府把建立新农合制度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号工程”,列为县委、政府承诺为人民群众所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实施中,我们坚持把强化宣传,引导农民自愿参合作为提高参合率的突破口。多次召开相关部门、乡镇、医疗卫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新农合工作会和30万干部群众参加或收看的电视直播会议。整合乡镇、村组干部和医疗卫生人员两支队伍的力量,逐级召开干部会、党员会和村民会,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最浅显、最直接、最生动的事例和道理,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新农合的优越性以及缴费标准、报销范围、报费程序、报费
比例等政策。同时,深入开展“九个一”的主题宣传活动,提高了广大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知晓度,解除他们的思想疑虑,增强参合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顺利推进新农合工作,我县将督查督办作为重要抓手,从相关部门抽调36名干部组成13个督查组,采取明察与暗访、普查与抽查、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巡回督查,并将新农合工作纳入乡镇目标考核,形成了各级党政重视,组织到位,督查督办有力,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局面。
以健康运行为目标,实施规范化管理
我们坚持把便民、利民的原则体现在方案制定、制度完善等各个环节,确保参合农民真正受益,保障新农合制度健康运行。
1、健全办事机构。县设立新农合服务中心为副科级事业单位,核编8个,中心主任按正科级配备,工作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择优选聘,并将经办机构人员
和工作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乡镇设立新农合服务站,按每乡镇核编2-3人,全县一次性核编122个,做到专人、专岗、专职、专责,实现新农合工作办公有地点、做事有人员、管理有制度、经费有保障。
2、完善报费方案。我县先后邀请国家卫生部张振忠、四川大学毛正中等专家亲临调研指导,组织财政、卫生、民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业务骨干深入细致开展基线调查,在充分论证、严密测算的基础上,本着“安全运行、兼顾群众受益”的原则,制订了切合实际的报费方案。今年,根据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增加的政策,兼顾的运行情况,我县对报费方案又进行了补充修订和充分完善,适度增加了用药目录,提高了县内住院的报费比例,降低了报费起付线,并积极探索参合农民县外住院费用代理报账制和特殊病种申报制,严格报账公示制,报费方案更趋合理,各级专家一致予以肯定。
3、实施制度配套。为解决农村五保户、特困户参合困难,我县将民政的特困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农合制度配套实施。,为37931名贫困农民缴纳参合资金万元,对贫困户生病住院在新农合报账补偿后进行二次补偿万元,切实缓解了农村弱势群体的“看病难题”。
以农民满意为目标,优化服务质量
1、着力改善就医条件。我县通过不断增加财政投入,积极争取项目投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先后争取中澳巴中农村卫生促进项目、秦巴卫生及英国赠款支持性项目、国债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项目、国家降低孕产妇死亡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建设项目、卫生扶贫项目、新农合能力建设等十多个国家农村卫生项目,争取投资2500万元,改建乡镇卫生院27所,添置了ct、彩超、碎石机、电子胃镜、麻醉机、各类检验、生化等大中型诊疗
设施设备2350台件,提升了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
2、不断健全服务网络。针对目前医疗机构相对偏少,农民“看不了病”问题较为突出的现实,近两年,我县共核准新农合门诊定点医疗机构600个,县内住院定点医疗机构29个,全县医疗卫生三级服务网络更趋完善,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改善。
3、切实强化医疗监管。先后制订出台医疗卫生监管五项制度,从严控制医疗费用,优化医疗服务水平。一是医疗服务承诺制度。把优质服务纳入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县卫生系统广泛开展行风评议,医务工作者向患者实行承诺:不具备住院指征的绝对不收入住院治疗,不该用的药绝对不用,不该计的费用绝对不计,不该开的检查绝对不开,不具备转诊转院指征的绝对不转诊转院,全县医德医风明显好转。二是“病种费用”控制指标制度。我县已对部分单病种实行最高限价管理,逐步探
索,再适度扩大范围。三是医疗机构处方抽查制度。成立县级专家工作组,采取抽签的方式从专家组中抽调成员对医疗机构处方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违规情况,予以从严、从重、从快查处。四是责任追究制度。出台了《南江县医疗机构违规处理办法》,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做到“凡报必查、凡查必清、凡错必究”。五是直接下达费用控制指标制度。要求医疗机构辅检总费用为参合农民让费优惠5%,参合农民住院床铺费下调20%,药品费下降5个百分点,控制医疗费用,保障了群众真正受益。
二、几点体会
在新农合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
1、增大新农合工作经费投入是实施新农合的保障。推进新农合工作,面宽量大,运行成本高,工作经费与发展后劲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这是我县目前实施新农合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我们认为,新农合的稳定发展,工作经费
仅靠县本级财政投入,是难以承担,必须有上级财政的资金支持,才能确保其稳定、健康发展。
2、增大卫生投入是实施新农合的关键。实施新农合制度,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最终必须解决卫生服务问题。目前,基层卫生单位发展举步维艰,主要原因在于:卫生自身承载的功能跟不上。一是乡镇卫生院硬件建设滞后。一方面基础设施落后。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仍是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房屋,破烂不堪;部分乡镇卫生院无房屋,农民无地方看病。另一方面诊疗设备落后。较多乡镇卫生院还只能凭“老三件”和经验给农民治病。二是医务人才溃乏。乡镇卫生院大专及以上毕业生奇缺,后继乏人。卫生服务质量差,价格偏高。定点医疗机构不同程度存在诊疗项目收费不规范,药品价格高,价格不统一等现象。加重了农民经济负担和审核监管难度,使参合患者报账受益
率偏低。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认为,必须改革卫生管理体制,加大卫生投入,改善卫生服务环境,确保卫生服务质量;切实加强卫生服务过程的监管,确保新农合基金有效运行。
3、加强宣传是实施新农合的有效措施。“自愿参合”是实施新农合的基本原则。千百年来,我国农民从未享受过“生病住院可以报账”的政策,要让农民主动自愿参合,必须解决他们的意识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参合问题。
推行新农合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探索创新工程。
尽管我县在新农合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兄弟市、县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探索完善新机制,切实解决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千方百计落实好这一惠农政策,为推进新农合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