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少数民族经济现状和存在问题

时间:2019-05-12 12:4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县少数民族经济现状和存在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县少数民族经济现状和存在问题》。

第一篇:我县少数民族经济现状和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少数民族经济异军突起,实现了全面发展,使少数民族群众走上了富裕之路。如何赶超周边地区、促进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为此我们民宗台侨组,从我县的少数民族现状入手,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

一、全县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共有少数民族人口4599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1。5%,其中回族2780人,满族1240人。少数民族村有安平镇一街、五百户镇香椿营村、董家湾村、六百户村。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民族经济,逐步以牛羊屠宰、皮毛购销及餐饮为特点,加速向运输、商业网点、市场批发种植、养殖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2003年,全县少数民族个体工商户达400余户,百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3家,从业人员2300余人,既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四个民族村人均收入,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二、少数民族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在我县少数民族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少数民族经济要持续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三差”、“一低”、“一重”。

“三差”,一是机遇意识差。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是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的;要想加快发展就必须面向市场引项目、调结构,借外力求发展。而就我县少数民族村来讲,长期以来封闭保守、怯于竞争,缺少创新等,传统计划经济的旧观念束缚着一些干部群众的头脑,开放的气氛不浓,没有很好地挖掘和利用关系资源。最近几年,三河李福成的牛肉闯出了国门,大厂清真牛羊肉享誉京津两市。而80年代就已形成的牛羊屠宰专业村香椿营,由于缺乏机遇意识。屡屡丧失机遇至今屠宰业没有形成品牌和规模优势。二是发展意识差。表现在不动脑子,不谋思路。等上面给政策、等客商找上门,保守经营思想严重。三是风险意识差。一些党员干部对抢抓机遇上项目,挣大钱怕担风险,缺乏迎难而上、开创大业的勇气和气魄。多数个体工商户,发展经济稳重有余,创劲不足。不敢把利润投入扩大再生产,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形不成规模优势。

“一低”即低素质运行。从组织结构上说,一些企业内部的家族管理把选人用人限制在了家庭,近亲这个小圈子里。往往人力资源短缺、兵多将少,无帅才,无法形成一个良性的组织结构。当企业需要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产品向“精、特、优”方向发展时就明显暴露出人才的不足。

“一重”,即税赋偏重。现行税收政策是由上至下逐级分配任务,一定一年,年年按比例递增。这对经营搞得好的工商户问题不大,而对经营不好的工商户问题就大了。因为不管效益如何,只要干着,照缴没商量,给工商户造成很大压力。如此竭泽而渔的结果导致少数民族个体工商户比以前呈现减少趋势。

三、几点建议

1、坚持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首先是更新观念,搞好定位。切实解决好发展少数民族经济与全县经济工作中的定位问题。各级政府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现场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议组织少数民族村干部和工商户到大厂及周边地区看一看,在实际中感受发展气氛。到先进中去找差距,开阔眼界、开阔胸怀,鼓舞士气、坚定信心,促进我县少数民族经济再创辉煌。

2、重新认识优势,谋划发展思路。纵观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县、乡、村、他们都十分注重利用和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和民族优势,注重用足用好国家的各项政策。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善于审时适度,扬长避短,加快发展的精神。我们地处京、津之间,区位优势并不差,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过来的经验教训,对自己的产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利用情况进行一次再认识,找准自己的位置,确定加快发展的突破口。比如要发展牛羊屠宰业,就必须先抓养殖业。要改变养殖业成本高、效益低的问题,就要全力抓好牛羊肉分割出售和深加工。要逐步改善户自为战、小作坊的经营格局,形成规模、打出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3、用足优惠政策,构筑发展平台。引导民族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发展,统一解决好供电、供排水、供气等问题完善配套功能,吸引各类企业入驻,逐步解决民族企业小而散的状况。要为民族企业发展创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引导鼓励建立起相应的行会,协会等民间团体组织,发展壮大自己。

第二篇:农牧团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

近些年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因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竞争力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诸多矛盾与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思路。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构建和谐社会又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农牧团场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分析

第一,近年来,师、农牧团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少数民族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土地承包费用自理政策推行后,也影响大部分少数民族职工承包土地的积极性,进行五户联保,不肯承担风险,从而导致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大部分从事畜牧业生产。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又受到资源不足和饲草不足等双重矛盾的制约,直接影响少数民族职工的收入,造成民汉职工差距逐年拉大的现象。

第二,土壤条件差,尤其受到水资源缺乏的制约,职工收入较低,仍有部分少数民族职工处于贫困的边缘。

第三,受传统不良观念和文化思想的制约,市场意识淡薄,应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职工文化素质和市场意识的培养,提高少数民族职工的整体素质。

第四,观念守旧,管理粗放,生产水平低,接受新技术缓慢,在职工中形成种植什么作物都一样,农业种植上的产出少,效益低,连年挂帐,造成职工种地积极性不高。第五,在农业方面,虽然有着许多富有特色的潜在优质农、林、牧、副、渔产品,但是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这种零星分散的生产模式无法和多样化的大市场需求相适应,无法形成一种特色优势。

第六,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难,团场少数民族职工子女多数为师范类,面向团场的专业很少,而团场干部编制有限,部分大中专学校毕业的民族大学生,在农业连队不愿从事农牧业生产,宁肯在家里不愿基层上岗就业,很难从实践中培养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并从事教育的干部因工作稳定,收入较高,满足自我,很少关心团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年轻干部不愿从事农牧业生产一线工作。因此缺乏从事农牧生产一线的优秀干部,以致少数民族单位经济缓慢。

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对策

我团少数民族主要聚住三个少数民族单位,自然条件较差,有一个连队的交通不便,整体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团党委要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帮助贫困民族聚居连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民族经济发展步伐。

第一,要因地制宜,不断发展特色经济。要在发展特色经济上下工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少数民族聚居团、连要根据当地实际,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第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连队经济发展。我团少数民族中,哈萨克族占比例较大。哈萨克族有懂牧业、善经营的特长,要积极引导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牛羊品种改良工作,实施“千家万户改良种,改了良种能致富”的工程。鼓励他们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走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而针对本地区所拥有的资源进行项目招商,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则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团场工业经济的可行性现实选择。(牛羊肉屠宰加工、饮食服务或其他商业经营)第三,要加大扶贫投入,帮助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对少数民族贫困户,党委重视,有关部门协调要摸清底数,制定脱贫致富方案,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帮助其尽快脱贫。同时,要加强科技扶贫,组织农业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连入户,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实用技术培训,抓实抓好来之不易的国家“兴边富民行动” 鲜食葡萄基地项目,增强发展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国际资本到民族地区投资,鼓励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外资到民族地区投资创业。

第四,要高度重视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2003年我团实现了“一团一校”、民汉合校的改革目标,进一步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帮扶力度。但是要强化少数民族教师的双语教学力度,提高教学水平,要提供双语教材。从民族地区选派教师到省内发展较快地区的学校挂职学习的制度。要更进一步增强团场民族团结工作。对少数民族聚居连队职工的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的建设,团场和上级部门要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提高少数民族职工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第五,加强民族连队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能源、水利建设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大中型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努力解决牧区、边远山区通电话难和人畜饮水困难,改善农业和连队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加强城镇公用设施建设,推动团场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努力提高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第六,加强领导,促进民族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当前,民族问题实质上就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民族问题方面的大量矛盾和问题都集中表现在发展上。经济发展是推进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物质基础。一是要切实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各级干部要进一步提高对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处理民族事务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各部门,特别是与民族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都要从大局出发,积极参与民族工作,加强联系与沟通,尽职尽责,积极配合,形成全社会共同重视、关心、支持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围,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二是要认真落实好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把民族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列入规划,负责管理部门要列出用于扶持少数民族的专项资金,并要把扶贫资金投入状况逐步增加,使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三是民族工作部门要提高工作水平。各级民族工作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要积极做好向上级申报民族经济发展项目、争取资金、引进技术和人才的工作,指导民族聚居连队做好项目论证等工作。有关部门对民族聚居连队的项目,同等条件下要优先扶持。要继续重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加大对团场民族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团场民族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为推进团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火把节对彝族等少数民族经济的推动

火把节对彝族等少数民族经济的推动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今天,火把节赋予了更新的群众性、娱乐性、多样性的内容。人们不仅继承和发扬光大其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而且溶进了时代的气息,构成新的景象。例如节日期间,国外游客,省内外游客大量涌来,做买卖的人大量涌来,外来者远远超过本地人,火把节成为吸引各方人土前来观光旅游和贸易洽淡的手段和机会。

火把节吸引了大批游客的参观,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传播了当地的文化知识。这是一种民俗旅游,更是一种文化旅游。它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大要素。要有吃、有住、进得来,出得去,有物可购,有处去乐。因此,旅游的发展,必然不断带动与这要素直接相关的饮食、建筑、交通、邮电通讯、园林、商业、轻纺、保险等行业的发展。

游客每到一个地方总要买些纪念品、土特产等带回去。即旅游要素中的“购”,旅游对商品的需求带动了工艺品、纪念品及有民族特色的产品的生产与开发。据测算一位旅客在外面旅行购物所花费用一般约全部旅费的1/2。

火把节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亚带动了多个行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业又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它不但能直接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按国际的习惯测算,旅游业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人员比例大约为1:5。每增加旅游业的一间客房,可以直接提供0.75的就业机会,并间接地为2.5人在有关部门(饭 店、商业、交通业)提供就业机会。

火把节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也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这些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他们人民长年累月共同创造的,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传承民族文化血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而民俗文化旅游就是最大限度和最广泛地利用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来为游客提供视觉和心灵的服务,让游客得到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洗礼。

第四篇:少数民族文化现状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文化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过程:

1、问题的设计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共发出200份问卷,收回1723、结果的统计与数据处理

4、写调查报告

2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各少数民族已一步步融入当今文化生活,而主流文化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政府采取发展旅游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展现在大众眼前,这是对传统文化一种特殊的传承。一方面来说,旧文化被新文化冲击是必不可免,而各种文化又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赞扬;另一方面,国家采取措施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是否能让其完整、正确地传承下去,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当今少数民族文化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现状,而国家的保护措施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关键字:少数民族文化现状开发利用

3调查背景:

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来自各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基本可代表少数民族新一代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看法。

我们在本校少数民族同学之间以及少数民族预科班中经行调查,有来自十几个少数民族同学参与调查,占全国少数民族总数的三分之一,可以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

关于大学生对于自己民族文化受冲击的了解,以及他们对其文化精髓-----语言的了解,可代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程度,他们对保护自己民族文化的看法以及建议,也非常有助于我们对国家政策等方面的调查。

4调查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现状,发掘国家政策对其文化的影响。

调查对象:

在校少数民族学生、预科生。具体有,回族、藏族、苗族、彝族、维族、壮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

5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为主,与少数民族学生的交流为辅,另参考有关文件。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的民族类别如下:

一、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调查数据显示:了解本民族语言的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32.2%,一般了解和不了解占61.3%,以前有现在无占1.7%,无语言占4.6%。大多数人对自己民族语言不太了解,可见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本民族语言了解相对甚少,第一说明对本民族的语言关注甚少,第二说明本民族的语言遭到外来因素的影响,比如学习普通话等等因素,造成了对本民族语言的关注度降低。在自己民族的文化现状方面,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在日益消褪的占其中的75.4%,认为没有消退的只占12.9%,不清楚是否消退的占其中的12.3%。绝大部分人认为他们的民族文化在日益消退。

对民族文化来说,很多语言和文字处于衰退状态,甚至面临濒危状态,急需采取保护和抢救措施。任何一种文字的消失,可能带来的是千百年留存下来的历史、哲学、民间智慧的损失,一个民族的记忆也会就此漫漫消逝。民族语言的危机,部分来自于民族成员对自己的语言、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本民族的弱势地位是由文化造成的,导致青少年对自己的母语不熟悉、不了解、不喜欢的不正常状况,对有关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没有任何了解,甚至表现得极为冷漠。民族语言的危机还源于社会经济的压力。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有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的语言不实用,没有保留的价值,抛弃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从而使自己的语言和文化逐渐丢失。我国55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少数民族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尤其是散杂居的民族地方,优秀民风民俗也在不断被抛遗、忘弃。

二、对民族文化的开发

调查数据显示:在影响民族文化的因素中,经济影响占了其中的36.1%,国家政策的制定影响占33.6%,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占18.5%,其中无冲击只占11.8%。那么既然经济影响占影

响因素的较大比重,经济影响受旅游产业的影响,在我们的调查中,有45.1%的调查数据认为受正面影响,认为受影响不大的占18.9%。认为受旅游产业的负面影响占21.1%。不清楚的占14.9%.在对现今各民族融合的调查中,赞成各民族融合的占72.7%。反对民族相互融合的占12.8%。对于民族融合持无所谓的态度占14.5%。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民生活的价值观念的改变,众多众多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联系经一步加强。对民族文化开发的原因有,经济原因:经济的发展,商品的流通,也往往促成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改变;因此作为经济上相对贫穷而文化上相对富裕的少数民族人民来讲,充分利用、开发、发展自身已有的资源,也不失为一种生活的方式,也是其生活的权利。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都享有发展和改善生活的权利。传统文化的表演不仅有利于人民的了解,增进民族融合与团结,也有利于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安排。文化渗透原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入,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由此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所带来的全球化影响,文化的彼此渗透更是如此。以前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局限了这种渗透的进度,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局限性正在被逐步地缩小。山区里的人们正逐步的走向外界,走向世界,同时外界的人们也在一步步的走向山区。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人们对文化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受外界主流文化的影响,部分青年便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从而思考着与外界主流文化的接轨,以适应现代经济大潮下的文化发展趋势。因此,在政府的指导与参与下,文化的表演也就应运而生,其文化的存大价值也被重新加上新的内容。这也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

三、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国家政策对民族文化有利占47.7%,不利占8.1%,无影响或不清楚各占15.7%和28.5%。大多数人认为国家政策对民族文化是有利的,那么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开发和保护力度如何呢,在调查的人中,认为开发力度相当的占19.3%,开发力度大于保护度的占49.7%,开发力度小于保护力度的占13.5%,不清楚的占17.5%。大多数认为开发力度大于保护力度。开发力度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文化方面,因其生活的需要及外来商业文化的影响深入,在政府政策的参与指导下,文化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使得很多只有在特定时期才能出现的节日风情、习俗、歌舞在平时也可能有幸亲身体验一回!如此以来,便有更多的人了解了这种独特文化,此后尽管文化依然独特,但作为此种文化的主人却对此有所淡化了,事物因其天天施行而变得没有价值。很多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现在为了让人民便于了解、见识,在某些时期也可能被表演出来。比如说商业上的“游行团”的到来,上级领导的到来等等都有可能出现。比如苗家的歌谣均无专门文字或书籍记载,都是以口传的方式世代相传的,歌谣的内容可因表达的需求而改变,但不能改变歌种类本身原有的韵律。当然,这些歌谣在应当的时期也同样会出现,这是保持民族特色的应有的文化传承,否则将会失去其存在的文化价值,而仅仅变成为一种“死了的”商业资源。

三、调查总结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的发现我国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认为如今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日渐消退,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经济、国家政策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较为严重,旅游产业的兴起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力度大于保护力度。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少

数民族文化,我们有如下建议:

第一,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有继承、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条款。继续研究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保护、传承、弘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弘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政府可对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同时,拨出大量资金,支持民族地区加强广播电视建设,凡是通电的地方,都可以看到电视、听到广播。

第三,大量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为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人才保障。民族院校和民族自治地方,都办有专门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的基地。在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建立专业的少数民族文艺表演队伍。民族自治地方可把一些优秀的、有培养前途的表演方面的人才送到北京、上海等一些大专院校进行专门的培训成为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骨干队伍。

第四,组建机构,从组织上保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国家有关部门可建立民族文化的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建立民族语言的翻译、民族出版物的机构。此外,组织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这也是我们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第五,对少数民族个人而言,应该积极主动学习、宣传、发扬少数民族文化,了解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等,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调查问卷

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现状的调查

您好,我们是陕西师范大学大二的学生,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现状的调查,旨在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现今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因素,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寻求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对策,希望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答案,积极参与,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1.请问您是哪一个民族?()

A.汉族B.回族C.藏族D.其他_____________ 2.您认为您所在的民族的文化主要受到哪些方面的冲击?()(可多选)A.经济影响B.国家政策C.其他民族D.无冲击 3.您对您民族的语言了解有多少?()

A.了解B.一般C.不了解D.以前有现在无E.无语言

4.您对现今各民族相互融合的看法.()

A.赞同B.无所谓C.反对

5.您是否支持国家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A.支持B.不支持C.无所谓

6.您认为旅游产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如何?()A.正面影响B.影响不大C.负面影响D.不清楚 7.您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在日渐消退吗?()A.是B.否C.不清楚

8.您认为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力度如何?()A.开发与保护力度相当B.开发力度大于保护力度 C.开发力度小于保护力度D.不清楚

9.您认为国家政策对您所在的民族是否有利?()A.有利B.无影响C.不利D.不清楚

10.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您有什么好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新疆少数民族传统婚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婚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长期以来,由于生产条件、生活方式、文化宗教传统、风俗习惯的差异,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婚姻很有其自身特色。婚姻法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适用时,形成了一些与当地少数民族婚姻习惯相冲突的矛盾。认真解决新疆少数民族传统婚姻中存在的问题,对构建和谐新疆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婚姻;问题

新疆的维、哈、回、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民族均是深受伊斯兰婚姻文化影响的几个民族。由于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使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婚姻习惯有其自身特点。婚姻 法律 制度在整个伊斯兰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伊斯兰婚姻法深深地渗透到这些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如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均规定了凡 中国 公民均适用一夫一妻制原则,而传统的伊斯兰婚姻法则规定凡伊斯兰教徒可以最多娶四个妻子,实行一夫多妻制。由于我国新疆有许多民族信奉伊斯兰教,这就造成了传统的伊斯兰婚姻法文化与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及补充规定之间的冲突。这就导致了许多事实上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认真研究和解决新疆少数民族传统婚姻存在的这些问题,对构建和谐新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疆少数民族传统婚姻存在的问题

1、一夫多妻制

根据伊斯兰婚姻法规定,成年的男女都必须结婚,男人和女人都不应当为单身。圣训云:结婚是信仰的一半,男人应当有妻子,女人必须有丈夫,这才是正常的人类生活,来建立信仰和文明的基础。伊斯兰的教义鼓励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但因为特殊的理由男子容许多妻,限度是最多娶四个,这些特殊的情况,如战争和灾难之后,男子死亡太多,孤女和寡妇人数超过男人,她们需要有人负责扶养和保护,或者第一位妻子因疾病、性无能、不孕等原因。谈到不孕,这不禁让笔者想到了中国古代传统婚姻法中的观念,“子不孝,无后为大”,“七出,三不去”等规定。“七出”之一就有不孕,无后代,男方可以休妻。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伊斯兰婚姻法的一些规定与中国传统的儒家婚姻文化也有一丝相通之处。解放前,根据新疆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在南疆各少数民族中,男女比例不协调,贫富分化不均,又由于经济文化水平的落后,女子的身体条件等因素,女子在社会上生存面临着很多的压力。解放后,随着新中国婚姻法的颁布,再加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的颁布实施,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宣传与普法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他们的婚姻习惯,这样在解放后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重婚现象与一夫多妻已比较少见。

2、男女地位不平等

我国是一个经历过漫长封建社会的国家,深受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男人是一家之主,封建的“三从四德”一直被某些男人所发扬,这种现象在 农村 较为严重。直到现在农村的家庭仍认为养儿防老。在儿子家会很心安理得,因为儿子在家理应说了算。因此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一直是计划生育部门的重点。

由于新疆少数民族中,大多数均信仰伊斯兰教,传统的伊斯兰婚姻法文化对其思想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特别严重。这样,家庭暴力现象在新疆的少数民族家庭中时有发生。如何切实保障新疆少数民族妇女的合法权益,不仅需要新疆自治区有关部门加强这方面的立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也需要新疆妇联的努力工作,下到基层去切实维护与保障少数民族妇女的合法权益,还需要社会各阶层去多多关心新疆少数民族妇女的合法权益保障问题,出谋划策,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为新疆社会的稳定与 发展、民族团结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严禁民汉通婚

在新疆,民汉通婚问题主要是指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与不信仰伊斯兰教的汉族之间的相互通婚问题。由于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而新疆也有大量的汉族生活在这片广阔的疆域上。爱情是很奇妙的东西,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有时也会产生爱情,有的甚至步入婚姻的殿堂。这些现象在当今新疆社会中已屡见不鲜。在笔者的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一个民族小伙子(姑娘)爱上了一位汉族姑娘(小伙子),并且走上了红地毯。笔者就有一位回族女性好朋友,其丈夫是汉族,诚然其夫皈依了伊斯兰教,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信仰和民族习惯,每天都要做乃玛子(礼拜)。由于伊斯兰教严禁与异教徒通婚,由此造成了许多悲剧。有的虽然最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由于生活习惯的差异,也导致了这些家庭的不稳定、不幸福。

4、婚姻登记观念淡薄

新疆的少数民族一般都不重视结婚登记,只注重是否按照他们本民族的风俗举行了结婚仪式。由于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按照他们的习俗,他们的婚礼一般由德高望重的阿訇主持。结婚仪式完之后,男女双方就是名义上的夫妻了。新疆少数民族离婚,也不重视到行政职能部门办理离婚手续。新疆少数民族早婚早育现象的形成,除了 历史 传统、风俗习惯等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基础较差。婚姻登记观念淡薄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早婚早育铺设了一个温床。根据新疆自治区的婚姻补充条例规定,法定结婚年龄,男子20岁,女子18岁即可。而事实上,在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一般比这个年龄限制还要早上一两年,严重的还要早好几年。这就严重的违背了我国婚姻法及新疆自治区的婚姻补充条例的规定。

二、新疆少数民族传统婚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伊斯兰婚姻习惯法的影响

新疆地区伊斯兰教的传入时间,是在公元10世纪末及11世纪初喀喇汗王朝时期。它首先由喀喇汗王朝入喀什噶尔,继而入叶尔羌、和阗。从公元12世纪到公元13世纪初,伊斯兰教逐渐从喀什、和阗地区向阿克苏、库车等地发展,从吉木萨尔到喀什噶尔的大片土地,已成为伊斯兰教区域。从公元10世纪末到公元18世纪,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和发展,大约经历了七八百年的时间,终于被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群众所接受。

新疆民族分布十分众多,主体民族为十三个,除汉族之外,其余的少数民族中大多数民族均全部信仰伊斯兰教。因此伊斯兰习惯法对这些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婚姻又是老百姓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事情,信奉伊斯兰教的这些少数民族也不例外。在伊斯兰教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伊斯兰婚姻法对新疆的少数民族婚姻制度产生深刻的影响。根据传统的伊斯兰婚姻习惯法的规定:人民在力所能及的平等对待妇女的前提下,容许一夫多妻,但最多不能超过四个。《古兰经》云:“你们可以择娶你们爱悦的女人,各娶两妻,三妻、四妻,如果你们恐怕不能公平地对待她们,那么,你们只娶一妻,或以你们的女奴为满足,这是更近于公平的。”在新疆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中,尤其是在南疆偏远地区的维吾尔族中,一男子如果家庭条件相对殷实,可以娶两个以上妻子,有的甚至已经六七十岁了,仍然可以去娶十七八岁的姑娘,当地人也普遍能够接受。由此可以看出,伊斯兰婚姻习惯法给新疆少数民族的民族心理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2、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影响

在新疆,相对来说,经济水平低下,文化比较落后,交通 也十分不便,信息闭塞,生活的 自然 环境也比较恶劣,尤其是南疆地区,干旱少雨。信仰伊斯兰教的哈萨克族主要生活在北疆,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勒泰这一带,主要以放牧为生。他们已经习惯了游牧的生活方式,一般逐水草而居。生活在城市的哈萨克族相对比较少,收入状况较为稳定。由于哈萨克族为游牧民族,主要以放牧为生,而牧人则以男子为主,男人的劳动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导致了家庭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维吾尔族在历史上曾经也是游牧民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转变为了农耕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绿洲文明的基础之上的,尤其是南疆,干旱少雨,沙漠面积广大,唯有借助绿洲,维吾尔族才能不断生存与发展。新疆拥有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几乎占了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新疆人少地多,由于疆域辽阔,这就给行政职能部门对老百姓的管理带来了许多不便。特殊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特殊的生活方式,也就形成了一些独特的问题,需要我们努力的去解决。

3、传统民族文化的作用

传统的民族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的婚姻习惯也有着深刻的影响。维吾尔族在历史上曾信仰过萨满教、祆教、摩尼教、佛教等多种宗教。从16 世纪皈依伊斯兰教至今, 伊斯兰教的影响深深渗透于维吾尔族的经济、政治、文化之中。维吾尔族的服饰文化折射出伊斯兰宗教的文化精神, 也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着早期宗教信仰的痕迹, 呈现出以伊斯兰宗教文化为主的多种宗教文化的涵义,形成了伊斯兰文化和维吾尔族文化相融的独特文化。哈萨克等民族历史上最早接受的是萨满教,其日常生活习惯受着萨满教的深刻影响,同时作为佛教、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的景教与摩尼教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传播,这些不同的宗教都在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中留下了印痕。直到13—14世纪,伊斯兰教才在哈萨克族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在15—18世纪的哈萨克汗国时期,哈萨克人民则整个皈依了伊斯兰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伊斯兰文化与哈萨克族文化相结合的独特文化。但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取代这些宗教之后,伊斯兰文化就逐渐给新疆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如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信奉伊斯兰教的教徒不得与异教徒结婚,男子一般不得娶异教徒,而女子也坚决不能外嫁给异教徒等。至今,这些少数民族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这些传统的宗教习俗,对其饮食、服饰、道德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三、解决新疆少数民族传统婚姻存在问题的对策

1、强化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法制建设,严格执法

在进一步解决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婚姻中存在的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快立法进程,加大立法力度,完善 法律 制度体系、结构。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婚姻法律制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应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做到出现了问题,有法可依,及时解决。现在在这方面的法律和地方性法规是十分不完善和不健全的。要进一步结合新疆少数民族的实际,结合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去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在有完备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执法者应该具有较高的素质,应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以维护法律的神圣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出现了违法的现象要及时、切实做到违法必究,不能放过任何一个违法者。当然,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合法与合理之间平衡法与道德之间的利益。新疆少数民族众多,且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在处理一夫多妻、重婚、民汉通婚等问题时,要切实照顾少数民族兄弟的民族情感,宗教信仰,经济 状况等各方面因素。

2、强化婚姻登记管理制度

当今,在我国婚姻登记制度体系很不健全与完善。在内地,就拿笔者老家湖北来说,在湖北 农村 地区,结婚的成立条件就是摆一场宴席,宴请双方的亲戚,就算两人已经结为夫妻,根本就不去什么婚姻登记管理部门领结婚证。在他们内心深处根本就没有婚姻登记这个概念。由于新疆地处边疆,这种结婚不登记的现象更为普遍。在少数民族中也比较多。他们仍然固守传统婚姻缔结习俗,按照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喜结连理,也不去婚姻登记管理机关领什么结婚证,更不用进行什么婚前体检。结婚完全成了两个人或两个家族之间的事情,似乎与国家法律,与社会公序良俗无关。因此笔者认为,在新疆就更应加强婚姻登记管理制度,严把登记关。加强事前防卫,做好婚前体检工作,保证下一代的优生优育。

3、进一步加强宣传与 教育

宣传与教育似乎在人们生活各个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尤其是婚姻法,民法,刑法的宣传,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法律观念的教育,对新疆这样一个民族众多的地区来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化制度、法律文化素质的培养,对新疆少数民族的经济 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文化就似乎是一个软武器一样,不需要动刀动枪,只需要慢慢渗透到其日常生活中,改变其思想,用先进的文化思想去取代那些早已陈腐的糟粕。邓小平同志说,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属于文化的一个具体方面,用知识、用文化去武装头脑,各民族同胞都应为新疆的开发与建设贡献力量。用先进技术、先进文化去创造美好的新疆,美好的明天。要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家庭中实施的家庭暴力的一方进行教育,灌输男女平等的思想。在民族通婚方面,尽量少的去干涉子女的婚姻自由,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共建和谐新疆。

4、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 现代 文明的融合

少数民族的婚姻习惯法与现代 中国 的婚姻法及新疆的补充规定之间有许多冲突的地方,我们应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做到共赢、双赢,以更好的维护新疆少数民族的利益,新疆的繁荣稳定,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于哈萨克族来说,作为新疆的传统游牧民族和作为农耕民族的汉族相比,游牧文明与现代农耕文明之间有很多不同之处,与现代文明也有脱节之处。我们应加快游牧区的现代化进程,普及现代科学知识,加大技术及资金支持,提高游牧区的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使之融合于美好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共享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对于维吾尔族来说,以前是游牧民族,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属于农耕民族,以种地、经商为主。加快维吾尔族文化现代文明的融合,势在必行。无论是对维护维吾尔族兄弟的利益还是国家的整体利益都是十分重要的。

四、结语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生活在新疆的少数民族十分众多。而婚姻问题不仅是我国法律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全国人民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解决与处理好新疆少数民族传统婚姻中存在的问题,必将有利于新疆社会的稳定和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此,笔者希望新疆各族兄弟之间能更加团结共进,为美丽新疆的开发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 文献 :

[1]穆罕默德.古图布.《伊斯兰和妇女》[J/L].www.xiexiebang.com

[3]古丽克孜.热木克.《民族区域自治法与和谐新疆调研报告》[J/L].2007.6.24

[4]《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刑法》

[5]李翁坚.《略论婚姻法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适用》[J/L].2007.6.28

[6]王刚、周洪亮.《国家法与伊斯兰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以回族撒拉族为例》.中国法院网,2007.6.8

[7]杨经德.《回族伊斯兰习惯法研究》[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P97

[8]吴宝金.《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2版

[9]陶毅.《新编婚姻家庭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P246-P247

[10]谢晖.《法的思辩与实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1]杨启辰、杨华.《中国伊斯兰教的 历史 和发展现状》[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P67

[1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P57

[13]李晓霞.《中国各民族间族际婚姻的现状分析》[J].《人口研究》,2007.2.16 [14]骆驼刺.《婚姻法对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婚俗的影响》[J/L].哈萨克联盟,2006.10.13

[15]杨达伍德.《云南地区回族伊斯兰婚姻家庭习惯法探析》[J/L].中国伊斯兰在线个人门户,2007.10.21

[16]陆利平、胡健.《伊斯兰法婚姻制度探析》[J/L].2004.4.13.[17]宛耀宾.《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M].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P9、P240、P672、P669 [1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外交流文化协会《维吾尔族民俗文化》[M].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电子 音像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64

[1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外交流文化协会《哈萨克族民俗文化》[M].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46

下载我县少数民族经济现状和存在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县少数民族经济现状和存在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安徽省民族工作条例》第三章明确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第十七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企业,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税收、信贷、行政事业收费等方......

    大别山革命老区、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情况简介

    附件4: 大别山革命老区、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 情况简介 一、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 1、大别山区横跨鄂豫皖三省,行政区域涉及36个县市区,其中,湖北省16......

    信息中心工作现状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计划

    虞城县财政局信息中心工作现状存在问题 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财政内部网络建设 1、工作现状:2005年以来,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精心领导下,根据财政改革的需要,在全县财政系统大......

    自来水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自来水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1.国内自来水行业信息化现状。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自来水行业就不同程度地开始致力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数字供水”、......

    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为落实胡总书记“314”总体部署,推进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

    国有林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大全

    国有林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林场现状 (一)基本情况。我省国有林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改善生态,在生态脆弱地区和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国有荒山荒......

    小学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设想

    小学及附属幼儿园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设想一、学校现状##小学位于张路21号,前身为84、85、86年三年中考三连冠,获得市长嘉奖令的襄州区##镇二中;2011年9月##教育总支加快推进#......

    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由城市转入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