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思想(共5则)

时间:2019-05-12 12:4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思想》。

第一篇:毛泽东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思想

毛泽东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思想

陈国裕,祁若雄

新疆日报20031227第4版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重要问题。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十分重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他依据马克思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国情,围绕着为什么要和怎样加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这两个重大问题深入进行了思考,有着一系列精辞论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回顾和探讨毛泽东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论述,对于我们人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加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1954年9月15日,在—届全国人大—次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向全世界郑重宣布:“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程度的伟大国家。”1957年2、3月间,在最高国务会议和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两次重要讲话中,他都提到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业和现代化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后,毛泽东在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讲:“建没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又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至此,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描绘的建设一一个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怎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呢?毛泽东认为,我国的让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我国建设成富裕、文明、繁荣、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个极其艰巨的任务,仅仅依靠汉族人民的努力,仅仅依靠汉族地区的发展,而没有少数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加,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是不可能完或的。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个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措施就是要紧紧团结少数民族人民,充分调动少数民族人民的积极性,想方设法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为此,毛泽东曾多次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对上述主张进行了一系列阐述。1950年6月6日,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团结少数民族很重要。”1955年3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义上郑重告戒全党“要建设—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们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很好地处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醒全党,中国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我们的国民经济没有少数民族的经济是不行的。并—再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毛泽东还亲自号召和动员少数民族^民积极行动起来,同汉族人民—道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1955年11月24日,他在写给西藏地方政府负责人**喇嘛的信中指出:“中国是—个大国,但是现在还是不富不强,希望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后,变成—个又富又强的国家。”

毛泽东的以上论述,是强调要从国家的大局、从战略性的高度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和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充分认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意义。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对于把我国建设成的为社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目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结合中国情况,提出并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项正确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项基本政治制度。毛泽东为党的民挨区域自治政策的制定与实践和在我国建立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了创造性的卓越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全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倾注了大量心血。1950年9月16日,他批示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区域了自治区问题,牵涉很广,有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甘肃、西康、云南、广西、贵州、海南、湘西等处,有的须成立内蒙古那样的大区域政府,有的须成立包括几个县的小区域政府,有的是一个县或—个区的政府,疆域划分,人员配备,政策指导,问题甚多,须加统筹。”1951年2月18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冶局扩大会议起草的决议强调“认真在各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推行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是两项中心工作。”1952年8月8日,由毛泽东签发的我国第—部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正式颁布。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又被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国家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载入。正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在毛泽东主席的亲切关怀下,1965年底,全国建立起了99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旗)65个,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7个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基本形成了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格局,从而写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辉壮观的一页。

毛泽东关于建立和准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张,把国家的富强昌盛和各少数民族的繁荣发展辩证地结合起来,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了重要的制度保证,对于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寻找—条使少数民族地区能尽快摆脱贫困落后走向富裕的道路,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十分关心并不断思考的—个问题。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几千年的剥削阶级统治和遭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历史,废除了民族压迫和歧视制度,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遭受历代反动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社会发育程度不—样,保留着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对此,毛泽东曾说:“少数民族经济特点是什么?比如第五条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有四种,实际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现在还有别种的所有制。现在是还有原始公社所有制呢?在有些少数民族中恐怕是有的。我国也还有奴隶主所有制,也还有封建所有制。”

毛泽东认为落后的经济社会制度严重束缚着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是造成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社会根源。为了解放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力,使少数民族地区真正得到发展:就必须破旧立新,通过社会改革来废除这些旧的经济社会制度。为此,他曾针对西藏明确指出:“旧制度不要了,舍掉它算了。旧制度不好,对西藏人民不利,—不人兴,二不财旺。

—切革命的根本是政权问题,任何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要巩固政权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使人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革命成果和幸福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群众对政权的支持、拥护和信任,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保卫政权建设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不能设想经济长期落后,人民群众生活日益贫困,其政权能维持很久。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这—基本观点的深刻理解,毛泽东不但强调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且就怎样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主张,即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讲到,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性问题。1950年6月,他同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王震谈话时明确指出,新疆今后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农业、工业生产,举办合作社,兴修水利和改善人民生活。1956年2月12日,他在同藏族人士谈话时表示,衡量西藏是否发展了的“标准是提高人民的生活。人民生活提不高,便不能持久。”1958年11月25日,毛泽东在对云南省委报告的批示中更是强调要“生产、生活同时抓,两条腿走路,不要片面性。”

1962年4、5月间,新疆“伊塔事件”的发生,又一次引发了毛泽东的深思。1963年9月28日,他就新疆工作同新疆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谈话时,着重指出,新疆“第—要做好经济工作。生产要一年比一年发展,经济要一年比一年繁荣,人民生活要一年比一年改善,不仅要比国民党时期好,而且要比苏联好。”“改善人民生活,对新疆各族人民的物资供应要比其他地区充分—些”毛泽东的这一指示,反映了他对发展经济、实现国家昌盛、人民富裕的高度关注,体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不仅对新疆工作,而且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乃至全党和全国工作,都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毛泽东这次谈话,更加明确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位的工作就是发展经济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并由此提出了衡量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好坏与否的两条基本标准:第一条,不仅要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是否一年比一年繁荣,而且要看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生活是否一年比一年改善;第二条,不仅要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是否比国民党统治时期好,而且要看是否比周边的邻国好。这两条衡量标准的提出,从理论与实践、现实与历史的结合上提出了衡量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直到今天,仍是衡量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好坏和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好坏的基本标准。

总之,始终把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当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来抓;坚持把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统筹兼顾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两方面的实际利益、倡导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这三条重要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予以贯彻落实,这正是毛泽东关于怎样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一系列论述的精髓所在。

建国五十四年来,经过实践的反复证实,毛泽东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进行的一系列思考,就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原则是完全符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的,因而它有着无限的生命力。特别是进入新时期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完全继承了毛泽东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思想,而且根据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如何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提出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思想。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努力缩小与沿海和内地省区的差距。那么,少数民族地区就一定能够与全国同步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进而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

第二篇: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的调查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民族教育的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志, 没有民族教育的发展就不能说我国实现了教育公平。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实施了一系列倾斜政策, 采取了诸多重大措施, 加快少数民族教育发展, 大大缩小了少数民族教育与其他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 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模式,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历史、自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等原因,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还需要坚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教育发展。

[关键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

当今少数民族的教育与共同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中国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的现实利益及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基础是有限的,教育日益发达完善的中国教育平台,面对多民族教育的尽快发展,没有了少数民族自身教育的发展,全国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相对滞后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 不断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提高人民素质, 使少数民族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强国。

一、提高民族地区教育之必要

(一)中国的民族特点鲜明,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有12.4 亿多人,其中55个民族共1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无论是古代封建统治者的“夷夏观”,还是资产阶级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都解决不了中国的民族问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把中国的民族问题列入宪法,使民族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解决,其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发展民族教育,从民族自身强大、健壮起来,同其他民族站在同一起点,共同努力,共同发展。

(二)民族地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有自己的优势,但不足更是毋庸置疑,像甘南藏族自治州,大部分以藏族为主,这里的少数民族有游牧民、半农半牧,少部分人居住在城市接受着先进的教育,而大多数人以继承父辈们的工作为主,虽然国家的“普九”政策全面落实,但他们的思想还没有改观,他们仍然想着读书只是为了多识几个字,而没有把受教育作为自己人身品格修养的依据,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为了未来的生活和希望而思索人生的学习者,这就促使我们必须通过教育,让教育来作为辅助,使他们为民族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三)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是近年来我国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的一项资助政策,国家在“普九”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地为农村地区和少数

民族进行优待政策,这就使得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有了被人呵护的意识,大部分民族地区的学生比汉族学生更发奋努力,但也有一部分借着国家的“光”,不思进取。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从教育着手,从自身强大起来,从意识上坚强起来。与各民族的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①

二、民族发展存在着的差距

(一)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是这一发展过程很不平衡,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发展上存在着差距,并且这种差距还将长期存在。

(二)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尚未摆脱贫困,从本世纪初以来的统计数据看,民族地区的贫困发生率高出全国4到5个百分点。

(三)民族地区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落后,教育获得巨大进步的同时,投入依然不足,办学条件差,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到2007年,全国未实现“普九”的县约有40个,基本上都在民族地区,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方面,民族地区也是发展滞后,各民族地区几乎没有知名大学生,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广播电视节目也存在数量有限、质量不高、信息滞后等问题。教育和文化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也呈扩大趋势。

(四)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但相对于东部地区,增速偏慢,而财政支出不断加大,故地方财政自给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财力困难,难以支持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财政支持经济建设、调控经济运行的力度不足。

三、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现状为:

(一)建立起了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据统计,本世纪初民族自治地方建立了学校84000余所,其中全国共有独有设置的民族学院(大学)13 所民族小学20000多所,民族职业中学100多所。

(二)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少数民族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各类民族高等学校具备了以本科为主,兼有干部培训、预科,招收留学生、研究生的多层次,多类型办学的能力。

(三)民族语文教育和双语教学有了积极的进展。目前全国有13各省自治区的1万余所学校使用多种民族语言或双语授课,在校生达到600多万人,有10个省自治区建立了相应的民族文字教材编译,出版机构,每年编译出版中小学各科教材近3500种,总印数达1亿多册。②

(四)提倡少数民族妇女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妇女得到更多的良好的教育是发展教育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使得妇女能够更好地扮

演好母亲的角色,并乐意在孩子的健康和教育方面花费较多的力量;在男女平等也有很大帮助,对少数民族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进行根本上的清除。

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

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其先天不足和其他原因,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经济落后,少数民族地区对教育需求日益上涨的愿望难以实现

经济的滞后与贫困,必然导致了教育的落后,教育的落后又必然制约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必然导致教育投资和人才出路的困境。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属“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其它原因,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初期,在现代化建设上还处在起步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和粗放式的“资源开发型”发展模式导致了经济发展缓慢。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日益上涨,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但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内地和全国相比仍然偏低。不少农牧民的孩子因家庭无力支付书学费而辍学、失学,这必然对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改善民族地区的整体环境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③

(二)教育投入不足,影响教育发展的需求

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是困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最大难题。要改变民族地区教育的现状,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加大教育投入是最主要的途径。虽然“九五”期间针对民族地区《行动计划》的实施以来,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了较大幅度增加, 但因为教育经费历史欠账太多, 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太低, 且教育经费的增长主要用于教师工资和政策性补贴,而民族教育规模却十分巨大。民族地区属于贫困地区,生产力水平低,经济不发达,财政收入少,绝大部分县财政赤字,人口总体收入不高,许多地方还处于非常贫困的状态,这又制约着藏区对民族教育的投入。由于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办学经费不足,配套资金欠缺,导致办学条件难以改善,校舍简陋,学校危房面积大,教师学生住宿条件差等基本问题、困难得不到较好的解决,这些都势必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教育工作者积极性的发挥。④

(三)思想观念落后,不能适应体制转换的发展

民族教育落后,除了经济困难等客观因素,还存在农牧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对当前市场经济下体制转换的认识不够产生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目前,民族地区教育产业化尚不具备条件,教育经济效益差,社会效益也相对不高,加上当前大中专学校并轨招生,学生自费读书,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就业门路严重缺乏等现实问题,造成部分农牧民一时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教育面临急剧滑坡,中小学学生入学率,尤其是初中升高中入学率依然较低。一些

地方出现了学生“不愿读书”,“无钱读书”,“读不完书”的情况。

(四)教师队伍,量少、质差、结构不合理

从数量上看,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总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综合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依然还远远不能适应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民族地区“普九”的需要。从质量上看,问题更是非常之多。代课教师量大质低,并且教师学科不配套,素质教育得不到有效进行。代课教师大都未经过专业训练,自身学历不高,文化素质教低。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以及音、体、美、计算机老师等严重不足,民族地区“双语”教师严重缺乏,直接影响到教学。教师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都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教师知识面相对狭窄,尤其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大多数教师在知识的广度、深度上还仅限于自己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还是经验主义。

(五)教育整体结构不合理,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办学思想的影响, 民族地区的教育重点一直在基础教育上,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至今尚存在着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的单一结构,未能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另外,长期以来,民族地区教育只是照搬内地教育模式,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忽视了民族教育的民族性,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导致教育结构、人才模式和质量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不相适应。

五、改善民族教育之对策

(一)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各级政府领导要给予充分的思想重视,加快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教育问题,而且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是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大事,各级政府要把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纳入社会整体发展的规划中,时刻不忘抓民族教育,同时还要认识到教育是一个周期性比较长的事业,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周期性更长,更要花大力气去发展,当地领导干部必须改变原有的不利于教育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从长计议,把教育发展当作头等大事,更重要的是对当地民族群众做好宣传工作, 使他们认识到“科教”对“兴农”的重要性,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二)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班质

发展教育最终要靠教师, 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振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关键。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现状来看, 一是民办转公办的教师比例较大,且这部分教师年龄偏大, 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相对减退。二是教师学历层次相

对较低。三是教师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还相对较弱, 教师教学的“ 土方法” 还普遍存在。因此, 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就必须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立教师定期学习制度和师德师风评价制度, 积极开展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各方面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进行监督和评议活动, 坚持从严治校, 从严治师。二是全面推进教师资格制度。首先控制总量, 调整结构, 按照新的编制标准, 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控制中小学教职工总量,规范学校内设机构和岗位设置。其次对现有教师资格进行重新认定, 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严把入口关。三是深化以人事制度改革为主的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重点推行“三制” 改革, 即全面推行教师全员聘用制;积极推行校长负责制;积极推行教师结构工资制,“强化职责, 以岗定薪, 按劳取酬”,真正体现能者多劳,优劳优酬。四是拓宽师资培养途径, 大力抓好教师队伍的培养。狠抓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着力培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⑤运用水平不高和学历层次较低的现状, 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各类培训。

(三)合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必须着力抓好四大调整。一是抓好小学布局调整。在坚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 重点调整村小和教学点。提倡联村合并办学, 乡(镇)中心小学所在村一律不办村小, 实行与中心小学联办。少数地理环境复杂、居住分散的地方可实行隔年招生或办复式班, 适当保留教育延伸点。二是抓好初中布局调整。初中布局调整主要保持现有规模, 注重内涵发展, 采取扩容增效的方法, 扩大初中招生规模, 确保初中学位,平稳渡过初中入学高峰期。三是抓好普高布局调整。重点要加快高中建设步伐, 扩大“普高”规模, 打破初中发展的“瓶颈”制约, 实现高初中分离, 与此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考虑高中布点,确保高中教育适度发展,为将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做好前期准备。四是抓好教育结构调整。要大力巩固“ 普九” 成果, 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确保“两个平衡”, 即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学生比例平衡, 职中与普高学生比例平衡。要加快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面向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要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 融职成教育及各类培训为一体, 着力筹建职教中心, 形成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

(四)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 抢占教育“制高点”,构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平台”,既能克服少数民族地区同发达地区之间的地域差异, 又能克服教师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异, 通过网上学习, 获取信息, 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均等的教育信息。首先, 要以项目引进为重点, 建好一批“示范

校”和“实验校”。积极创造条件, 加快计算机普通步伐, 启动“校校通”工程, 逐步在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开设信息课程, 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课程的整合, 激发中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次, 要构建完整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按照“政府主导、校企合作、市场动作”的指导思想,加快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建设,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同时,高度重视中小学英语教学, 使信息技术课与英语课相互补充,为缩短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为培养现代化急需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要强化管理,提高现代教育设施设备的使用率。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面要做到“ 三进” 和“ 四个百分之百”, 即现代教育技术进计划、进教案、进课堂和电教器材、实验仪器使用率达百分之百, 分组实验开出率达百分之百, 演示实验开出率达百分之百, 装备电脑的学校, 百分之百的教师要学会使用电脑。

(五)加大投入,确保教育经费和资金到位

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自身原因,短期内发展经济是不可能的,况且经济与教育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要想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最根本也最直接的措施是要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只有加大教育的经费投入,才能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促进民族地区“普九”的进程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使广大学生有充足的书本、宽敞明亮的教室,进一步向现代化的教育进程迈进;通过加大投入,保证、提高教师的工资,才能使教师“留守阵地”,无“后顾之忧”;也只有加大投入,切实落实中央及各地政府的政策,切实做到免除特困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各项费用,建立优秀学生奖励基金和贫困学生助学基金,才能使广大失、辍学学生回归课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真正提高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

总之,我国还要继续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力度,促进全国56各民族共同和谐的发展,促进我国文化建设。①

② 东智才让.浅议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01)王嘉毅,祁进玉.教育公平与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实施倾斜政策,促进少数民刘艳,王德清.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四川省少曹萍, 梁积江.试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民族教育研吴志琳.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J].硅谷, 2008,(20)族教育快速发展[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③数民族地区为个案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④究, 2009,(04)⑤

第三篇:我国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民风

我国部分农村少数民族地区 男女性别偏好的现状与分析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皓

男女平等问题关乎民族未来的存亡。这个观点已经成为世界范畴的共识,并且从一种道德观的人是发展为法律的条款和政府的行为。在讨论促进男女平等问题时,就必须要了解与其相对的性别偏好问题。性别偏好是指家庭中长辈对子女性别上的偏好。一般认为,性别偏好应当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的个人喜好某种性别的儿童,向吃饭口味,是个人选择,无可厚非;而在父权主义家庭制度中,极端的儿子偏好成为一种群体心理固结,反映出妇女在家庭中低下的地位,是性别歧视的体现,是落后的社会现象。在我国,由于受到父系氏族的影响,重男轻女现象十分明显,跟据2007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男女性别比例是119.58:100,超过了正常的103:100,我国农村出生人口男女比例为123:100,所以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男女平等一直是重要任务。而在农村少数民族农村聚集地,在相对城市较落后且发展缓慢的地域,同时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村规民约和民俗民风,男女平等问题或许就会以一种民族理念或是民族传统而改变。为了反映村规民约及民俗民风对男女平等现状的影响,并研究分析其不同民族、不同风俗对男女平等问题看法的差异和原因。我国少数民族人数较少而且多居住在偏远的山区,同时居住的比较分散,民族习俗又很多,所以对农村少数民族的调研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对四川省丹巴县嘉绒藏族、北川羌族、云南省兰坪县普米族、香格里拉迪庆藏族、丽江纳西族等五个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普通调查,其中对四川省丹巴县三木札村嘉绒藏族这个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农村干部、农村医务人员和群众。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地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男女性别比例和男女平等的法律观念等方面的情况较以往有所改善,在人口问题上,村民们基本都很拥护计划生育政策,坚持以三个为上限,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基本不会超生;通过调查,发现村中出生儿的男女性别比例不到1,也就是说女孩的数量大于男孩,处于我国男女性别比的优势地区;对于生男生女的问题上,少数老一辈人仍然保持着重男轻女的旧思想观念,但不会去主动强制影响年轻一代,而年轻一代的村民基本都是持有无所谓的态度,部分村民也有纯粹的个人喜好影响,所以可以说男女平等的法律观念在这些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普及的较好。现将具体状况报告如下:

部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基本现况

在五个少数民族地区中,由于北川县还在重建中,无法进行深入的调研;香格里拉和丽江由于受到旅游业的影响,经济水平较高,生活趋于普通化;云南省兰坪县普米族地区和四川省丹巴县嘉绒藏族地区情况类似,都是地处相较落后的农村偏远山区,交通不发达、依靠原始的农牧业为生活来源、人均经济低于国家农村平均标准。所以我们尤其对这两个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两个地区对性别偏好问题上除了个人喜好外,并没有特出的父权制或母权制。调查结果分析可分为村里孩子男女比例调查、村民对出生人口性别偏好调查、村中干部男女比例调查、村中家里财政支出权调查等几个方面。由于两个地区环境和情况类似,所以接下来我将只呈现在四川省丹巴县三木札村嘉绒藏族地区的调研数据与结果。我们在三木札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分为三类,环境背景方面、子女性别偏好方面和村中男女掌权方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村子的人口状况,包括当地的计划生育政策、村民对政策的想法和村里的人口情况等方面。根据当地有关部门的农村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一家一户最多可以生三个孩子,其中如有残疾子女,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经过批准,允许再生。当地村民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口号是“鼓励生一个,计划生两个,最多生三个”,三木札村里有将近40%的家庭有三个孩子,超过60%的家庭只有两个孩子,村民一般不选择只生一个孩子,其主要原因是“爬山路险峻,容易出事,只有一个孩子不保险”。

随后我们分别对这个地区的村中孩子男女性别比例做了一个整群调查,将孩子按照18岁以下和在校学生的规格分成了两个整群,调查男女性别比例情况。通过走访同干部和对村民的抽样调查,得出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如下:18岁以下孩子男女性别比例为104:193,在校学生男女性别比例为62:136。如图所示:

18岁以下男 在校学生男*** 18岁以下女 在校学生女 丹巴县三木札村

对此现象,我们对结果做了下分析:1.当地女孩多男孩少。2.在校生男女性别比例要小于18岁以下孩子的男女比例。之后我们分别对这两种情况做了调查。提出了一个疑问:女多男少的原因。有两个可能性:1.可能是由于想要男孩,而第一胎、第二胎都生了女孩,所以继续生第三胎,才导致女多男少的现状,典型的父权制;2.可能是村民们并没有重男轻女的现象,只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女孩生的比男孩多,一种正常的现象。

之后我们带着疑问对当地村民对进行了男女性别偏好问题的调查:如果只能要一个孩子,您喜欢男孩还是女孩?1.男孩;2.女孩;3.无所谓,都一样。调查人群为10—72岁之间,总人数143人,调查结果比例如图所示:

男女性别偏好问卷调查结果13%15%72%无所谓,都一样 女孩 男孩

由图可知,只有13%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男孩,结果很出乎我们的意料,对此村书记和部分村民为我们解答了原因:“因为现在村里的年轻男女都可以出去打工挣钱,干的活、挣得钱也都差不多,也就没有什么不平等的……女孩要比男孩乖得多,知道收拾家务、做饭,男孩就知道淘气……还有就是男孩长大结婚后还要家里盖新房,女孩就不用……总之就是觉得女孩好养活”,所以这可能就是大部分人都喜欢女孩的原因吧。在此看来,经济收入方面男女价值平等促进了男女社会性别平等,经济平衡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对于男女性别平等的看法。

对于另一个问题,就是“在校生男女性别比例要小于18岁以下孩子男女比例”的原因,我们对部分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展开了抽样调查。他们告诉我的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女孩学习好”,而没有牵涉到任何性别偏好问题。由于村里环境与经济的影响,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出去”,不论男孩女孩,只要学习成绩跟得上都会尽量去供,如果经济无法支持所有孩子的学费,就会供给学习最好的孩子来继续上学。而且他们还说:大部分男孩初中结束后,如果成绩不理想就直接出去打工了,不再上学了。由此可以看出,在教育方面,女孩并不像以前那样处于劣势,不再受到重男轻女的旧思想束缚,而是男女平等,以成绩来衡量,说明女孩在教育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支持!

在另一方面,自古至今,大到政府机构,小到家庭的支出方面,我国女子掌权的机会都很少,绝大部分都是以男子为主,权力的倾向预示着男子的地位的尊贵;古代除了女皇时期,王宫里几乎都是佳丽(女)三千,家中也是三妻四妾的,这也从正面反应了男尊女卑;在近代,“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思想也在潜意识的质疑和控制着女子的权利,所谓无权就几乎等于没有社会地位。这些都能反映出中国潜在的重男轻女的现象。为此,我们考虑到权利的直属也会从侧面直接的反映出村中男女性别平等问题,所以接下来我们对村里的男女掌权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分为两个方面:村干部的男女性别比例情况与原因和家里财政支出权的直属与原因。

在三木札村,村长是男的、村书记是女的。在这里出现了女子掌权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村民对性别的偏好还是很小的。村民们告诉我们:因为现在村里女的文化水平都比较高、都具有很强的办事能力,能够很好并且很合理的管理好村子。下面是我在该村照的两张事项安排的照片。

村书记在村中的小黑板上写的

之后我们也询问了村书记关于村中男女工作能力的问题,村书记回答说:“由于现在上学的孩子比较多了,孩子们接受了相同的教育,同样也就具有近乎相同的能力,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工作环境所拥有的工作特点不同而已„„”。根据村书记的话,可以分析出,教育会直接影响男女的工作能力问题,而工作能力影响着社会权力的直属问题,也就是说教育影响着男女性别平等的看法。

同时我们对村里近百户的村民进行了普查,调查当地的村民家中财政支出权的直属问题。众所周知,财政的支出权代表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掌控大权,所以我觉得财政的支出权的直属也同样是反映着村民们性别偏好的问题。我们总共调查了村里的99个家庭和外村的7个家庭,106个家庭中103个家庭的财政支出权由母亲掌控,只有3个家庭的财政支出权由父亲掌握。同时由我们得知村中男的很多都外出打工,很容易出现男主外女主内的现象,并且这会对财政支出权造成影响,所以我们还调查了这些家庭的男女掌权情况。比例如图所示:

家中财政支出权10%4%女主内男主外男主内女主外内外都是男人管内外女人全管路过73%3%6%7%母亲父亲97%

在调查的同时,我们对这些结果也咨询了原因。村民们告诉我们:由于大多数男子结婚后都外出打工挣钱去了,一年才会回来一两次,所以婚后女子掌家、主内的比率比较高,而且村中支持如果女的有能力主外的话,就可以内外全主,而男的如果有时间顾家的话也可以内外全主,只是社会和家庭的分工不同而已;村中女的管理财政支出权的占绝大多数,因为很多的家庭里男的在挣钱的同时很难再抽出时间顾家,所以是由女的主内并且计划着家里的生活收支,同时就会把家庭的财政支出大权也交由女的掌管。这也说明了虽然家庭和社会的分工不同,但是各有千秋,伯仲之间,最后通过对该地区以及其他几个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我们发现:男女平等的法律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在生活与社会活动方面也全面的表现了出来,并且村民们的对男女性别的理解与看法可以说已经是高度认识了。但是对此我并没有停止调研,因为我觉得这个现象也可能是受到了环境、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造成的,因为这些地区受到的周围影响是很大的,很多的东西都被汉族“同化”了,我觉得这不能完全的体现出这个民族原有的思想,只能说是现在的综合思想,所以我为了继续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我对更高更远的地区年龄段更大的人进行了同样的调查,结果出现了较强烈的反差,由于时间问题,我只对其中的部分村民进行了抽样调查。

在三木札村附近,由于处于山地,按照高低海拔的不同分为了地势较平缓的一队,处于海拔2千米左右,也是我们先前调研的主要地区;地势较高的二队,处于海拔3500米左右,山路险峻并且居住的比较分散,在此处我调查了10户左右的村民;地处山顶和后山的三队,处于海拔5千米左右,山路及其漫长并且危险,家族之间居住的比较集中,在此处我调查了5户左右的村民。在对二队和三队的15户家庭里的不同年龄段的成员进行了调查后,我发现:年轻一代的人男女平等的观念比较好,教育程度比较高,都愿意走出大山,但是文化保留程度比较低;老一辈人依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念,很看重家族的香火传递,教育水平比较低,同时他们也是民族文化保留较好的一部分人群,和子女不同的是他们不愿意走出去而是习惯了在山里的生活,但是对于子女的观念和看法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老一辈的人从来不会指指点点,即使是有不如意的也只是放在心里,不言不语。下面我将呈现给大家一队、二队、三队不同地段男女性别比例、重男轻女现象和教育程度的调查结果的比较图: 120%100%80%60%40%20%0%男孩比重重男轻女小学程度初中程度高中程度

至此,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的村民的调查结果都已经呈现出来了,对于这些地区的男女比例、性别偏好、教育、掌权等等的问题几乎都达到了男女平等的和谐现象,但是居住在相较偏远的比较保守的老一辈人却是依旧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旧思想现象。在这些调查结果的面前,我出现了很多的疑问:为什么年轻一代或是受环境影响较大的地区的男女平等观念比较强?为什么老一辈人到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会有很大的反差?什么影响着他们对男女平等问题的看法?对此,我展开了综合分析。

一队二队三队综合分析少数民族思想中的男女平等问题

通过对男女性别比重、村民的性别偏好问题、权利直属问题等多方面的调查来看,重男轻女或是男尊女卑的现象或是观念早已经不存在或是说随着旧思想销声匿迹了。那究竟是什么影响着男女性别平等问题呢?我个人总结为法律观念、民俗民风、旧思想、教育、经济趋向等五大方面的影响。

1、法律观念的影响

在什么时候都不得不承认法律的“魅力”是很大的,法律的影响不能说是法律具有完全的强制性,但是众所周知如果触犯法律就会是犯罪。在我国法律法规方面对男女平等问题有着十分明确的规定,例如:我国《宪法》第48条第1款就男女平等问题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还有《劳动法》中的“同工同酬”;《婚姻法》中的“结婚、离婚方面,教育抚养子女方面、夫妻共同财产方面等都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继承法》中的“继承权男女平等”;《义务教育法》中“适龄儿童的同等受教育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确立了男女平等的原则”;《选举法》“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民法通则》“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民事权利”;以及《民事诉讼法》中“同等的诉讼权利”等等。可是我们知道,“规定是死的,思想是活的”,虽然法律上的明文规定不能从思想中完全扼杀旧时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女性朋友们可以依靠法律来保护自己,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这至少可以减少甚至是杜绝封建社会中那种“夫妻间男为女主,丈夫可以对妻子进行随意的打骂休弃”的现象,现在来讲那也是违法的、是犯罪的。法律的规定不仅仅是让女性在家庭中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并且在社会的地位和经济方面女性也得到了很大的帮助,从建国初期19%的女性就业率到现在47%的女性就业率,在这方面我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来提高女性的价值,促进社会的平等。所以说这种法律的影响是从国家政府机关出发通过法律的硬性规定和政府的大力宣传,对女性进行保护,维护女性应有的权利,恢复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女性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价值,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男女性别平等。但是我觉得法律毕竟是法律,只能硬性的规定却不能根治我们的思想问题。

2、民俗民风的影响

我们一共走访了五个少数民族地区,分别是嘉绒藏族、普米族、迪庆藏族、羌族和纳西族。通过对当地的生活习惯的了解、民俗民风的调查以及礼仪禁忌的规定,我发现除了纳西族外其它的四个少数民族都没有出现过思想上或是行为上的性别偏好问题(主观的性别偏好除外),但是在普米族却是有着一种简单的禁忌,似乎从潜意识中出现性别偏好问题。纳西族是由当地的土著人和羌族的分支互相发生了“民族同化”,而出现的民族,由于当地的土著人维系着母系氏族母权制的传统,所以纳西族至今为止仍然也存在着重女轻男、女尊男卑的习俗,她们说如果家里生了女孩就张灯结彩,并且受到亲朋好友的祝福,而生了男孩的就没有这些,一种现今我国为数不多的母权制民族体制。普米族,我们在云南省兰坪县普米族的龙潭村展开过短暂的深入调查,我们对当地的村民调查过性别偏好问题和男女性比例情况,调研结果显示这里并不存在男女偏好问题,但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禁忌却让我发现了不同之处,在普米族,每家都有一个火塘,普米族禁忌规定“女人和小孩不许从火塘前面经过”,我当时觉得这可能是普米族人的潜意识中还是有重男轻女的现象的,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他们并不会在意初生儿的男女性别情况,而是生男生女都一样疼爱,所以最后我知道这只是千百年来流传的民族习惯而已。至此,对我们调查的五个少数民族来说,纳西族有着传统的母权制的习俗,同时也可以说纳西族的民俗民风完全影响着她们重女轻男的观念,这也是我们调查中唯一一个可以看得出少数民族民俗民风对男女性别偏好的影响。刨除沿袭着母权制的纳西族来看(毕竟是少数),其它四个少数民族民俗民风对男女性别平等观念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影响;从他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看,可以说是没有特别的男女偏爱观念,也没有关于男女不平等的规定,就比如说规定什么“生男有赏”或“生女光荣”之类的。同时调研之前我还从网上和书中查阅了一些少数民族民俗民风和性别偏好的关系,我发现,但从民俗民风的角度看,除了母系氏族的民族外,就没有特别的规定这关于男女性别问题的民俗,如果说深究的话,只能是像普米族那样有着一些对于男女的禁忌,但是可能是民族文化的原因,在很多的少数民族不仅有关于女性的一些禁忌,也有关于男子的禁忌,因此这些禁忌方面不足够说明他们的民俗民风对性别偏好有影响。所以可以说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没有对男女性别问题有任何规定,也没有造成任何影响。但是根据多天的调查,我发现这些少数民族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旧思想中普遍都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念和传宗接代、传递香火非男不可的观点。

3、关于旧思想的分析

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52%左右的老一辈人(爷爷奶奶辈)都存在着重男轻女和传递香火的观念,但是根据对少数民族民俗民风的调查,我并没有发现他们的风俗中有关于什么家族香火之类的文字,那么他们的这种传递家族香火的概念从何而来?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翻阅,我找到了答案。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及“三从四法”等名词都是从古代汉族文化中找寻到的,并且古代汉族文化中讲“不出丁为大患”,而且这也从来不说男子的原因,首先是女子的原因,其次找风水的原因。所谓传宗接代其实也是源于汉族的民族文化。“宗,家族也”,而说到家族就必须要提到古代家族的祖坟和祠堂,而关于祖坟和祠堂的概念也是源于汉族文化(就比如藏民们都天葬、火葬了,也就没有什么祖坟或是祠堂了,他们会有佛堂,但那是朝拜的地方,不同于祠堂),如果现在还能找到或是有幸拜访到一些家族的祠堂,我们就不难发现两个特点:一是祠堂中的灵位要以持续不断的香火来供奉,经常需要打理,在特殊的日子还要拜祭;二是祠堂中供奉的灵位都是家族中一代一代传递下来的男子的,没有女子的灵位。原因就是因为在古代汉族文化中觉得只有男子才有传宗接代的功能,而传递香火一词的就是由此得来的,因为要继续祠堂里的香火(灵位),所以一代里必须至少有一个男丁来传递,如果没有男丁就会选择从别人家过继,或是找上门女婿来继续传递香火,所以就自然而然会有重男轻女的想法和传递香火的概念。而少数民族的这些传递香火和重男轻女的观念很多的都是由古代战争时期汉族人的入侵与统治对少数民族造成的“民族同化”的影响,同时延续了下去,所以在今天少数民族才会出现这种名副其实的重男轻女和传递香火的概念,而并不是本民族原有的民俗民风造成的影响。因此我们知道了,旧思想中重男轻女和传递香火的概念都是由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民族同化”所形成的后果,而并非少数民族民族特色。

4、教育的影响

首先我们通过调查结果了解到了在这些偏远山区的孩子们的教育覆盖程度:以三木札村为例,小学生99%,初中生80&,高中生20%,大学生全村就只有2个。现在由于九年义务教育和少数民族补助的原因,教育的普及度明显升高。而教育的影响不仅仅是体现在了学习新文化新知识上,也在另外的两个方面影响着男女平等的问题:一是从科学技术的角度,二是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了解了在当今社会,不再是以简单的人力劳动力为主要生产力,而是马克思哲学理论提出的“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并且我们可以发现在学习了相同的科学技术之后,男女的社会经济价值与社会工作能力其实几乎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以科学技术为主的当今社会环境下,男女是平等的;在医学的角度来看,从现代医学出发,我们了解到了“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这就推翻了旧思想中只有男子才能传宗接代的观念,并且医学上解释说“孩子必须同时要拥有父母双方的基因”,也就是说只有男子是不行的,虽然从现代医学讲男孩的基因是XY,Y只能来自于父亲,但是出生儿的男女性别是通过孕育环境的酸碱程度的不同来控制的,这个只能依靠母亲来掌握,所以说出生儿是要靠父母共同作用才能完成的,而且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分工不同,孩子的智商来自于母亲多点,性格像父亲多点,所以要知道要想孩子聪明还要靠母亲的智商,并不是旧思想中所说的只有男的才能掌控子女的说法。所以说在教育方面,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在学习新文化新思想,而对于不科学的旧思想就会逐渐的被时代淘汰,男女性别偏好问题也会逐渐的消失,从科学与医学的角度讲,男女平等。

5、经济趋向的影响

经济水平对性别平等观念的影响问题的根源要追溯到我**系氏族与父系氏族时期。母系氏族时期母权制的婚姻秩序,对偶婚制下的从妻而居的传统,所以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明显高于男士,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渐加速,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逐渐占据主导的地位,于是母权制自然过渡为父权制.父系氏族公社逐渐形成了.从此,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成为与氏族对抗的力量,原始社会逐渐趋于解体.男子依靠经济上的优势,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必然要求按照父系计算世系、继承财产,为一夫一妻制所取代.在一夫一妻制下,妇女的劳动局限在家庭之内,以家庭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家庭经济中退居于从属地位.之后由于几千年来农牧业一直是主要生产力,男性的社会统治地位也持续了几千年。而在现代,尤其是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在科技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的时候,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也渐渐被确定,因此在我国发达地区,学习科学技术就成为了必要的功课,而在学习方面男女的能付出的劳动力价值是相等的,也就不会出现男女侧重问题;但在比较贫困的农村地区,仍然是以最简单的人力劳动力为主要的生产力,所以就依然会出现重男轻女的现象。而今天,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科学技术已然成为第一生产力,要想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就必须要学习科学技术,而从学习角度上看,男女的社会经济劳动力价值基本相等,并且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在我国比较发达的地区就基本不会出现男女性别偏好的问题;在我国相较经济贫困的农村地区,虽然仍然以人力劳动力为主,但是父母的思想基本都是希望孩子走出去、去学习新的东西、有更好的发展,而不是继续着他们的人力劳动力——农耕、放牧,所以在这些地区,人民的思想同样也是要发展科学技术,以学习新文化、新技术为主,因此就很少会出现性别偏好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主要劳动力的需求不同就会影响社会性别偏好问题。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男女的性别优势是不同的,在社会主要生产力改变的同时,就会引起男女性别侧重问题的产生。而在现在的经济利益和趋向来看,男女是平等的。

暑期实践调查结果给我的反思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经过这次为期半个多月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调查,感触颇多。在与那里的百姓的交谈、共同生活的时候,给我留下了很多的疑问,引发我不断的思考,同时也激发了我更多的热情,希望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去帮助他们。同样的这次调研时我也发现了当地的一些其他的问题。家长们为了孩子未来有很好的发展都希望孩子能够走出去,想法是好的,但是目标是盲目的,我曾经采访过很多的孩子,她们都想上大学、都想走出去,但是问到她们以后想上哪个大学、做什么的时候,她们就不知道了;当我问到家长的时候,她们告诉我说“只要能过走出去,就会比现在的生活好”,可是当我再问他们会不会担心子女都出去了,而自己民族的文化没有接班人的问题时,他们婉转的告诉我说“不会的,学习、走出去是好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80年代,我们的父母强烈的想让我们出国“深造”一样,“出国吧,在国外生活总是好的”一种盲目的思想,可在当时这在我们看来那是留过洋的人,回来后怎么也算是见过大世面的,好歹也是个“华侨”,再能没事说上一两句英语就好像是国宝级人物。但是现在我们再来看,其实从海外学成而归的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尽成了那些“流浪”而回、却还在趾高气扬的“海龟”。可能是因为我们经历过这个盲目追逐的时期,才会明白其中的故事,而现在他们也要经历。有的时候我总觉得这种盲目的追逐像是“邯郸学步”,就是因为没有发现自身的特点,又没有完全了解外面的世界,就会觉得外面一切都是好的,就盲目的学来学去,最后反而丢失了自我。所以我希望可以有人帮助他们发现他们的民族特点、教会他们读懂外面的世界,以致于不要再像我们一样走过一段漫长而又盲目的时代。我觉得:好像每个人都会选择去经历这样的一个时期,因为一个流行元素而盲目的去追求,等到筋疲力尽的那天,你会发现其实很荒唐,回过头来才发现其实原来的这边可能会更好。只是遗憾当时没有人告诉自己,而浪费了大把的时间。

同时我还想说这次暑期实践真的让我感到很欣慰,现在的农村女孩生活状况相较几年前要好的多,而且随着男女平等的法律观念的传播和深入,女孩子们也逐渐的获得了平等的待遇。在回顾前几年的实践历程,看到很多的女孩子上不了学,为了家里、为了弟弟妹妹无奈的选择了留守,生活极其艰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家里的“牺牲品”。而如今在看到农村的女孩们在教室里开心的学习、刻苦的念书,在操场上潇洒的跳舞、快乐的嬉戏,我知道现在她们很幸福;她们对未来充满着梦想与希望,像一只只小鸟一样,蓄势而发;她们是那么的活泼、那么的天真、那么的美丽,看着他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犹如盛开的花朵,同时也是祖国明天的希望。

第四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的问题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的问题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对农村土地的需求随之膨胀,涉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土地征用需求量日益扩大。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许多问题,其关键在于补偿标准偏低、配套补偿措施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基于法律、制度安排等角度对我国现行的少数民族农村土地征用补偿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找到并提出解决农村土地征用补偿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土地征用 补偿机制

一、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征用补偿问题的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征用征收农村土地的现象越来越频繁,需要对农民进行补偿的情况也相应增多,土地的征用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影响不可估量,对民族地区农村土地征用机制问题的研究是势在必行的。在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内蒙古、重庆市等地)的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机制进行研究和分析,是基于法律、制度安排等角度来考虑,具体如下:

第一,虽然我国有多部法律法规对土地补偿款的分配进行调整,但是所有的法律法规仅仅只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并且我国幅员辽阔,法律法规赋予了各个省市、各个地区制定本地地方法律法规的权限,各个省市、各个地区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在进行征地补偿时给出的标准也在实践中就产生了许多纠纷。

第二,近些年来,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因素的存在, 土地征用机制出现突出的非合理性。合理征收利用土地资源, 保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已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认真对待的一个极为紧迫和重要的问题。

第三,我国的农村集体组织以村委会的形式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以致当村民委员会的决议出现了明显对某部分成员不公的现象时,该部分成员得不到政府部门的帮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三款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就用于分配的土地补偿费数额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

[2]理,那么也丧失了最后寻求司法救济的途径的机会。尤其在少数民族聚集区中,[1]

如此现象极易引起民族矛盾、民族不团结现象,甚至有可能上升到国家政治问题,引起不可预见的影响,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机制问题势在必行。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的主要问题

2.1.征地补偿法律体系具有单一性

我国尚无专门的《土地征用补偿法》,土地征用由《宪法》和《土地管理法》来调整,但未规定应给予相应的补偿,同时,与之相配套的法律规范对于补偿制度的规定也缺乏可操作性。

虽然我国有多部法律法规对土地补偿款的分配进行调整,但是所有的法律法规仅仅只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并且我国幅员辽阔,法律法规赋予了各个省市、各个地区制定本地地方法律法规的权限,各个省市、各个地区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在进行征地补偿时给出的标准也在实践中就产生了许多纠纷。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用耕地的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农村集体组织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单位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六条 承包方享有下列权利:

(一)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

(二)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九条规定:“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该法第二十条规定,“村民会议可以制订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代表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3]

从以上的的法律法规不难看出,对于征地补偿都是比较原则性的规定,导致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问题。我国的农村集体组织以村委会的形式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以致当村民委员会的决议出现了明显对某部分成员不公的现象时,该部分成员得不到政府部门的帮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三款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就用于分配的土地补偿费数额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那么也丧失了最后寻求司法救济的途径的机会。[4]

另外,在《土地管理法》第43条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进行建设,需要

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第2条第4款规定“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

法律规定了征用土地的前提是国家为公共利益,但是公共利益的界定法律却没有明确的给出。这就给某些人以权谋私提供了便利和借口。而农民的素质普遍不高,法律维权意识也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更给了钻法律漏洞的人可趁之机。即使是用正当借口征用土地,其手续繁琐复杂,可参与性差,这也使农民在这个过程中被坑骗的几率大增。

土地管理法第47 条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到10倍。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偿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到6倍。

即使没有遇到上面两种情况的坑害这种低标准的一次性买断使得农民的根本利益受到侵害。鉴于征用买断的土地大多都有增值,而农民本身在其中的获利甚至不足10%。

更令人忧心的是,上述3种情况往往不是单独出现,甚至常常全都存在。这更充分的体现了我国土地补偿的不合理性。农民对于土地的情怀是流淌在血液中的传统。而土地赔偿制度的缺陷却从根本上站在了农民的对立面上,我国自古作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这种法律和制度上的缺陷是动摇国本的,必须引起重视。

2.2.征地补偿分配方式不合理

一是平均分配,即不考虑土地承包关系,全体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均分配。二是分类分配,即结合土地承包关系,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进行分类,有土地承包关系的在享受土地补偿费的同时,也享受安置补助费;无土地承包关系的,只享受安置补助费。

三是按居分配,即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为常住人口和非常住人口,常住村民享受全额分配,非常住村民不享受或部分享受分配。

四是简易分配,即谁承包土地,土地征用款就归谁所有。

五是按权分配,即按照土地权属分配,土地补偿费归集体所有,由集体用于公益事业或用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安置,安置补助费归征地农民所有。

从近年来的各地土地征用款分配纠纷来看,以上每种分配方式,都占一定比例。平均分配与《土地承包法》抵触,直接损害了土地承包人的合法利益,造成承包人上访不断。分类分配,由于各地掌握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所占比例的尺度各有不同,也带来了很多的矛盾和纠纷。[6]

2.3.部分集体成员资格不予认可,补偿标准失准

土地对于农民来说,不仅具有生产性收益,且具有非生产性收益。目前,个别地方在征地过程中,存在着土地征用目标泛化、征地补偿标准偏低等缺陷,并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尤其是在部分地区,对农民的补偿又被层层截留,农民所得甚少,部分农民“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作为一[5]

个利益群体,农民虽人数众多,但在农村土地征地制度安排上处于不利地位。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风俗习惯差别较大,各地对于部分人员的成员资格认定的情况不一样,比如:入赘女婿、超生子女、丧偶或离婚妇女、养子女等是否属于本集体成员,各地做法不尽相同。在对该部分人员采取了与其他集体成员不同的待遇,完全不予补偿或降低补偿标准,从而损害了该部分人员的利益。

除此之外,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之引起物价上涨,各地的征地补偿标准多年没有变动,征地的货币补偿值普遍偏低,就会造成给予农民的补偿过低,而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丧失了土地,农民就失去了经济来源。部分地方给予农民征地补偿款还不够农民在该土地上一年的经营收入高,必然引起农民抵制征地,暴力抗拒征地,例如南宁市良庆镇村民在补偿新法颁布前,农民因补偿过低不肯出让土地的例子,特别是部分地方领导在处理征地事件时态度蛮横,强制征地,采用非法手段,导致农民越级上访或群体上访事件增多。

三、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机制问题的对策建议

3.1.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从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一些常委委员建议,应尽快修订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应根据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和新情况,进一步修订完善土地法,国务院也应当制定、修订和晚上相关的配套法规体系和土地赔偿的标准,使土地征用工作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常委委员们指出,目前在实施土地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贯彻土地征用补偿法的意义宣传不够,公众的知晓度不高,参与度不强。二是,土地征用需要补偿还没有变成大多数公众的自觉行动。三是,一些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土地征用补偿还只是停留在为了单纯的完成征用目标,没有同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除此之外,最高人民法院应能对征地补偿掌握权威司法解释:

(一)权威。所有“解读”均由亲自起草司法解释的最高人民法 院法官撰写,并经有关庭室负责人审定,最能体现司法解释的要旨,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从而保证司法解释不被误读、曲解、歧解,亦免“隔靴搔痒”或“泛泛而论不得要领”。

(二)全面。“解读”的对象应涵盖最高人民法院自2004年公布的所有司法解释,并收录对审判工作有指导、参考意义的司法文件。

3.2.严格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征用程序

应建立和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将土地征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坚决克服随意突破、调整、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现象。同时,应加强对土地征占的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土地征用合法性调查、审批和监督程序,杜绝少征多占、滥征滥用等违法行为,建立和完善土地征用听证制度,建立土地纠纷仲裁机构,做好土地征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保证土地征用的合法性及公平性。

3.3.规范政府的征用行为

土地征用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的偏失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公共目的而强制取得其他民事主体的土地并给以补偿的一种行为,是政府的强制购买。具体到我国,土地征用是指发生在国家和农民集体之间的所有权转移,是指国家为了社[8][7]

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批准权限和程序批准。

一、在政府征用土地过程中,要保障农民权益,首先要规范政府土地行为,将土地征用严格控制在公共利益限定的范围内,使征地权的行使限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公共交通、公共卫生医疗、灾害防治、科学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公共水源及水利、森林保护等非赢利性项目的用地,实行土地征用并做到公平补偿;对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性项目用地,要打破政府垄断土地征用的坚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控制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允许农村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

二、应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在确定征地补偿标准时,不仅要考虑土地的生产性收益,而且要考虑土地的非生产性收益;不仅要考虑土地资源的经济产出价值,而且要考虑土地资源的总价值。应严格实行征地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及征地补偿登记制度,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或听证会,使征地方案及补偿标准与被征地农民见面,实行“阳光操作”,确保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10][9]

三、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减少土地征用的阻力。有条件的县(市、区)可以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因土地征用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建立有效约束机制,进一步弱化集体所有权,强化农民承包经营权,明确农民的农地部分所有者主体的资格。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加强农村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等基础上,将农民组织起来,使农民在土地征用中能够直接表达与他们人口比例相对称的意见,把农民真正置于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之中,让各种公共服务更加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参考文献

[1][6]陈磊,《我国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机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2011年03期

马新民《现行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立法存在的缺陷及完善》[J]乡镇经济 , Rural Economy,2007年04期

[2]郭洁,《土地征用补偿法律问题探析》,[J]当代法学,2002年08期

[3][7]于文波《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若干法律问题探讨》[J]法制与社会 ,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2009年10期

朱仁友《土地征用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4][5][8]靳慧芳《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刍议》[N]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 Journal of Shaan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0年01期

陈年冰王凯锋《论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与农民权益的保障》[J]甘肃社会科学 , Gansu Social Sciences, 2009年05期[9][10]刘民培《农村土地征收程序与补偿机制研究》[M]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07-01,36页,43页,79页,92页

第五篇:关于我国农机发展有关问题的探讨(模版)

关于我国农机发展有关问题的探讨 我国农机工业生产的现状

长期以来,农机工业一直在我国机械工业十大行业中排在汽车和电工电器之后,位居第三。据国家机械工业统计,1996年农机工业产值达到838.4亿元,呈现最大值。之后开始逐步下滑,2000年,全国农机工业产值为705亿元。从统计数字上看,我国农机工业总体呈下滑趋势。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上述统计数字是以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机械企业体系统计为基础的。事实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许多老的机械企业在改制和解体,原来的统计体系已不能完全包含新的机械工业体系。许多新成立股份制企业及合资、独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产值未能统计在列,而这些企业往往是目前发展的动力点。

另外,据农业部统计,全国农机保有量每年以不底于2.5%的速度在增长。因此,可以说我国农机生产总体上还是在高位运行,很有可能还是增长的。

我国农机体系正在发生大的变化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形成了一套农机管理、供应、修造、研究、培训、监理体系。为我国农机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近年来,这体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动。旧的农机修造体系几近崩溃;旧的农机供应销售体系也趋于崩溃。其他的,如农机化培训学校、农机研究所等也举步为艰;监理工作同样面临重大的抉择时期。同时,全国的农机管理机构也历经的多次大的动荡,机构体系五花八门。

我国农机行业面临重大的调整变革时期

全国性的农业结构调整对传统的农机结构体系造成严重的冲击。传统的农机体系,从科研、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都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经过这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在逐步减少,蔬菜、油料等经济作物面积在增长。其中,蔬菜种植面积已超过油料种植面积,成为我国第二大种植面积。另外,畜牧业发展越来越成为发展的重点,各地纷纷提出,要使畜牧养殖业产值超过整个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牧草、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机械设备成为战略转移的方向。

加入WTO同样给我国农机带来冲击。农产品价格逐步呈下降的趋势,对农机的供应造成直接的影响。据报道,2002年一季度,天津粮食、棉花、油料平均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7%、35%和13%。

水稻收获机、拖拉机、牧草机等农业机械的国外农机开始进入我国市场,使我国农机生产、销售带来冲击。

挑战与机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目前看,是挑战大于机遇。农机生产、销售进入一个调整、变化的区间。增品种、上水平、上服务,成为新的要求。

目前我国农机开发的热点难点问题

目前我国整个农机开发范围内有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其中,包括10万元的水稻半喂入水稻收获机、割前脱离收获机、玉米联合收获机(含秸秆回收机器)、油菜收获机、水稻插秧机、小麦免耕播种机、高效低毒植保机械、饲草机械等。

农机报刊报道:牧草机械闪亮登场。在4月召开的2002年中国国际农牧业及食品工业展览会上,牧草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成为主要内容,而犁、耙等农机则成为配角。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农机目前缺乏市场靓点,缺少拉动市场发展的主导产品。

我国农业机械发展是否进入一个衰退期?事实上不应该这样来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机市场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因为眼见传统的国有农机公司纷纷倒闭,就认为农机市场也就没有了。往往在倒下的国营农机公司的四周或其废墟上,又站起来若干家私营的农机经销点。同时,国外不少农机大公司逐步走进中国市场,这些公司对中国农机市场的考察绝费是一时半会的,或是心血来潮之举。有的甚至超过10年以上的对中国农机市场的考察,才决定进入;如果我国农机进入衰退期,这些公司绝不会把金钱投入中国市场。另外,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其主要的标志;农业对农业机械的依赖程度在增长。农业机械化被美国评为20世纪20项最重大的工程技术之第7位。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在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实现一般要早于农业现代化10~20年。国家政策对农机发展的引导

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许多单项进行政策引导、扶持。如大中型农机更新补贴、保护性耕作工程、农用航空站建设等,此外,还有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跨越计划、科技关键技术招标等。这些政策是必要的,它们对我国农机化发展肯定有积极的作用,对农机生产、销售都可以带来一个积极的推动和拉动效果。

下载毛泽东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思想(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思想(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共5篇)

    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 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关于利弊之争已告一段落,大体定格于“机遇大于风险”,也即利大于弊的共识上。当前的问题应是具体研究在“入世”后的新环境下,......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

    二毛学校党支部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 群众路线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制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对策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对策 姓名:林峰青学号:200814014157 科目:民族学通论教师:袁瑛【摘要】:由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处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相对滞后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

    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5篇范文]

    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 1.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 ----1952.9 第一届城市建设座谈会,决定各城市要制定城市远景发展的总体规划,参照草拟的《中华人民......

    浅谈我国家族企业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内容摘要 本文首先对我国家族企业的概念、特征以及其利弊进行了阐述。对我国家族企业产生的背景作了进一步的介绍,将家族企业存在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讨论,认为家族企业的存在......

    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问题及对策

    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问题及对策近年来,危害人们健康和生命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而这些事件大多与食品添加剂密切相关。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化学添加剂替代食品添加......

    关于我国旅游业发展有关问题的建议

    关于我国旅游业发展有关问题的建议 傅勇林发表于2006-3-12 16:25:00 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种新兴产业,近年来伴随着经济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而有了长足的......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征和主要问题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征和主要问题考号:姓名:【内容提要】 电子政务是通过电子技术来推行政务活动的一种方式。如何充分的利用电子政务的特征来组建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