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五讲透视大学毕业生范文
第五讲透视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2014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27万。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将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在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面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双重挑战,催生出各类”族化″生存现象`例如”蚁族″″校漂族″″候鸟族″和”啃老族″。他们经历着、体味着″生存以上、生活以下″摇摆的、流动的青春。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不仅关系到这些学生及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与社会地位的提升,也关系到国家、社会的未来与发展。因此,政府、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都要积极努力,共破大学生就业之困。
第一节 “族化”问题产生的背景
自1999年实施大学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校八学率激增。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是2001年(115万)的6倍。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大学扩招是导致就业难的″罪魁祸首″。然而实际上,我国近年来虽然实行扩招政策,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仍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与之相比、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还不够。同时`劳动力市场也呈现出与大学生就业难截然相反的局面:很多用人单位面临″招聘难″。这样的现象表明,大学生之所以就业难,一方面是因为就业岗位数量有限、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但另―方面,也是因为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之间存在不匹配。这种供需之间的不匹配,被称为结构性的就业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外因
考察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首先要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大背景。一方面`外部原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大环境。
第一,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遭遇重挫,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就业率下降的状况。目前全球15~24岁青年失业者有7340万人,平均失业率为16.6%,其中欧盟国家达23.5%。
第二,中国经济在持续两位数增速的高速增长后`面临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增速开始放缓,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果有所减弱。
第三,我国社会结构变迁加剧,出现了社会分化、阶层固化等现象`影响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
第四,我国在户籍、人事、分配制度上的改革不尽完善,工作岗位之间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有着不合理的差距,导致热门职位竞争加剧,冷门职位无人问津。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内因
另一方面、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培养模式和学生就业观念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相匹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大学扩招后,相应的一些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理念和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仍相对滞后、使得学生未必“学有所用″`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的需求脱节,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现实相距甚远。很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缺少认识和积极准备,导致在求职中各感迷茫和挫折。
近几年,虽然大部分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被称为“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也在多方努力下保持了就业状况的基本稳定,但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约10%)的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仍未落实工作。还有一些大学生虽落实了工作,但就业状况不好,进退维谷。这一批不得志的大学生,构成了“蚁族″等″族化″群体的主体。
第二节 “族化”现象及所困
社会上用十分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大学毕业生的几种典型处境:他们中有群体性蜗居的“蚁族″、有盘踞校园希冀等待的“校漂族”、有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间摇摆盘旋不定的“候乌族″、还有久不就业、吃啃父母的“啃老族″。
一、“蚁族”现象
“蚁族″的概念最早是由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廉思于2010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是继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弱势群体。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蚁族″受过高等教育,但未能在大城市中找到符合职业预期的工作,工作稳定性差,收八水平低,长期聚居于租金低廉的城市边缘地带。
从人员构成看,″蚁族″中大多数人是“80后″,现在也开始有″90后″,主要来自农村或县城的中低收入家庭,经济收入普遍较低,缺乏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障,精神生活较为单调,普遍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行为主要以发泄为主。″蚁族″通常是具有一定理想和能力的年轻人,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产生了强烈的“相对剥夺感″。他们对″官二代″ ″富二代″通过继承父辈资源走上捷径的现象深恶痛绝,积极参与网络事件,并逐渐形成意见领袖。如果″蚁族″没有合理的宣泄途径,很有可能通过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的互动,促成群体性事件的爆发。
二、“校漂族”现象
“校漂族″是指那些已经毕业,但因为种种原因继续留在母校或附近其他高校周围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他们有的是为了考研,有的是为了找到更加理想的工作,有的是为了留在大城市,还有的单纯是因为害怕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他们一般住在学校及周围,经常到学校听课、听讲座、参加考研培训、或参加学校举办的人才招聘活动等。他们俨然是高校中的―员,却与学校毫无隶属关系,因此被称为“校漂族〃。
“校漂族”中有四类人,其中以避开就业高峰、增加就业砝码的″考研派″和求职不满意或遇到困难、回校再谋出路的“不就业派″为主,也有少量坐吃家庭财富的“潇洒派″和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又不愿意离校的“围城边缘派″。“校漂″有一定积极意义,毕业生可以利用“校漂″作为缓冲期,更加从容地规划人生。但长期“校漂″,个人容易滋生自卑和依赖心理,也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对高校来说,”校漂族″挤占原本有限的公共资源,给管理带来困难;对国家和社会来说,学生毕业不工作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会给社会安全稳定带来隐忧。
三、“候鸟族”现象
“候鸟族″专指当代大学毕业生组成的青年白领,他们在逃离”北上广″与前往”北上广″之间摇摆。焦虑和冲突是“候鸟族″最为贴切的写照。“候鸟族″不停地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反复腾挪,在迁徙中承受“无处安放青春″的尴尬与焦虑。他们希望在大城市坚守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出人头地,但却承受着高房价、高房租、快节奏生活、矛盾和焦虑等多重压力。他们虽然可以选择到中小城市发展,但又心有不甘,更难以融入中小城市“格格不入″的文化环境中去。这样的矛盾心理时时刻刻折磨着“候鸟族″。
四、“啃老族”现象
“啃老族″的概念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指的是已经到了就业年龄并具有劳动能力,已不在全日制学校学习,但不去工作或工作收入不能满足个人消费、需要父母给予经济帮助的年轻人,年龄在23-30岁之间。“啃老族″并非是没有能力立足于社会,而是主动放弃就业的机会,赋闲在,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啃老族″由六类人群组成。第一类人文化水平低、技能差,只能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不就业;第二类是高校毕业生,他们对就业岗位期望值过高,过于挑剔;第三类是下岗青年,他们总是用过去的工作与新工作相比较,新工作不比原来好就不就业;第四类是嫌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不好或希望再学习而自动离职;第五类是创业幻想型青年,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具体目标和项目,创业不成功也不愿意给别人打工;第六类不停地变换工作岗位,形成习惯性跳槽`跳来跳去`最后“漂″落在社会上。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本应是社会中最具向上流动潜质和素质的群体,他们怀揣理想,期盼实现个人价值,但在现实中却生活在底层、并且短期内迅速改变处境的可能性不大。当前,这个群体规模还在扩大,弱势大学毕业生不再仅限于二三流本科及大专等院校,一些重点院校甚至名校的毕业生也因种种原因,成为“族化″群体中的―员。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族化″群体的身份认同感在增强,通过虚拟空间集聚、逐渐形成意见领袖。
第三节 “族化”存在及成因
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等因素,是产生上述现象的重要背景。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政府相关政策措施不健全
第一、缩小国家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发展不均衡的政策效果还未充分显现,造成社会分层和贫富差距加大,发展机会不平等,大学毕业生都涌向相对发达的省份和一线城市等;第二,促进公平的制度改革进展缓慢,户籍制度等制度性障碍加剧了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导致毕业大学生在就业、教育、医疗、基本生活等公共服务领域无法享受与有户口的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则导致中小城市和农村家庭出身的学生在与大城市学生的竞争中处于全面劣势。第三,支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体制机制还不健全,覆盖所有高校毕业生、有针对性分类的动态就业服务信息平台还没有建立起来,高校就业信息缺乏整合,各种促进就业的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二、.社会就业环境不够优化和公平
第―,体制内外、城乡之间各行各业被人为地划分为三六九等,并被贴上各种标签,使得大学生就业看重社会地位、收入和地域的条件,产生片面的就业理念。第二、来自农村或县城以及经济地位处于低水平家庭的大学生在经济能力和社会资源上本身就处于劣势,一些招聘领域又存在诸多“潜规则″,进一步制约了他们的上升空间。第三,用人单位盲目选才,过度关注高学历,设置文凭、工作经验等种种门槛,但招来的人才却未必人尽其用。第四,社会上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过高、往往认为大学毕业应该找到一份体面工作,若没能找到″白领″工作,就会被人看不起。这也造成一种不合理的就业预期。
三、教育主体的培养目标、模式与社会需求不适应
第一,高校的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钩,没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适时调整,造成毕业大学生难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形咸结构性失业。第二,普遍缺乏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造成学生“眼高手低″、适应能力较弱。第三,缺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自身正确定位的科学引导。大学生在就业中不能客观认识自己,不能根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有目的、务实地寻找就业岗位。高校的就
业指导服务也难以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全方位的就业服务需求。
四、大学生自身综合素养和能力不足
第一,部分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自我评价和就业期望过高,认定“大城市″ “高工资″ “体制内″等个别因素,宁可不就业,也不屈就。第二,一些学生缺乏科学合理的自我发展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在学习、就业中盲目跟风。大学学习以应付考试为主、把时间都消耗在打游戏、在线聊天、看视频上。临到毕业,才发现就业能力不足。第三,部分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凡事以自我为中心,遇到问题往往归因于外在方面,缺乏创业和吃苦精神,做事能力不强。
第四节 “族化”生存之破解
改变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难题,促进大学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加大教育体制、就业体制等相关领域的改革力度,不断出台相关优惠激励政策措施。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教育综合改革相关举措中,明确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就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当前,相关各方应切实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聚合资源`共谋对策,合力推进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各地各高校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尽办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压力下,大学生自身也增强了提升本领的紧迫感,通过考取各种证书增加自身砝码,提前备战毕业季。
一、在政府层面上,健全相关政策措施,加大相关领域改革力度
第一,统筹各地之间、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为大学生提供平等充分的发展机会。这样既能够缓解大城市就业压力,使处在不同地域的大学生都能找到实现抱负、体现价值的就业机会,也能降低大学毕业生因择业就业产生的社会流动成本。
第二,加大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改革力度。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大学毕业生在不同城市顺利就业营造条件和提供保障。
第三,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一方面给予高校自主办学的空间,另一方面加强对高校的政策引导,培养出符合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大学毕业生。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教育综合改革提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考试制度探索招考相对分离;职业教育推进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深化产教融合等。
第四,健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十八属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开发更多适合的就业岗位、政府购买公益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提高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招聘中高校毕业生的比例、激励创业、对未就业的加大培训并对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服务等,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应认真贯彻落实。此外,政府还要规范就业市场,建立健全社会中介就业服务机构,为毕业生提供心理咨询、就业招聘、生活救助、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搭建整合高校就业信息资源、覆盖所有高校毕业生、动态的有针对性分类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引导用人单位树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观。
二、在社会层面上,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环境
第一,营造有利于树立职业平等理念的环境。社会分工造就了不同的职业,各种职业所得都应与劳动者的付出相匹配。社会媒体也要注重职业平等理念的宣传,不要随意、人为地为各种职业贴上不同标签。第二,营造有利于公平公正招聘人才的环境。用人单位要改变人力资源理念,树立科学人才观,在招聘中坚持公平公正透明,为相同条件的应聘者提供公平的机会;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招聘领域的监督力度。第三,营造有利于鼓励、包容未就业或创业大学生的社会环境。家庭、社会要充分认识就业形势,对未就业的大学生理解包容关怀、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要鼓励、帮扶,宽容失败。大学生所在地、居住地的社区也要积极搭建有利于他们交流、沟通的平台,在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和特殊就业服务的同时,鼓励他们互相支持、互帮互助。
三、在教育主体层面上,结合社会需求全方位培养大学生
对高校来讲,首先要建立与市场和社会需求相衔接的学科体系、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主体,高校不仅要时时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和社会需求、还要高瞻远瞩:不仅要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模式,还要有长远人才战略规划,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大学毕业生。教育部要求从2014年起,各高校要逐步发布本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并将其作为专业调整的重要参考。其次,注重大学生情商、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教授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要真正把育人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抗压抗挫折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与社会的沟通联系,培养务实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第三,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功能于―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采取多种教育措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拓宽就业渠道;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诚信意识、团队理念和职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在大学毕业生自身层面上,正确定位,做好自我发展规划
大学生要立足自身,不断发展提升自己。第―,要客观认识自己。正确分析自身优势、条件,对个人发展目标科学定位,合理制定大学期间的发展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自我。第二,积累沉淀自我。大学生要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做事能力,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规划和目标充实自我,去除浮躁,加大实现自我价值的砝码。第三,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要直面就业压力,正确研判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改变对高收入、大城市,甚至安逸舒适工作的片面追求,更多注重职业规划的长期性、自我成长发展的积累性,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第四,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勇于自主创业。大学生可以结合个人兴趣优势和国家发展需要,选择政策资源相对充分的领域开拓创业,“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信心、有勇气、有毅力、有奋斗,定会实现人生抱负。
【课后作业】
1、谈谈你看到的“蚁族”、“校漂族”、“富二代”的人生经历。他们的经历给了你哪些经验、教训和启示?
2、作为大学生,在求职前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3、你将来希望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结合你的专业,谈一谈你为自己设计的求职、发展道路。
第二篇:大学毕业生心态透视
大学毕业生心态透视
当前大学生就业是不是真的很难,记者在走访了众多高校的毕业生之后,发现不是就业难,而是择业难。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阶段,“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并存的现象,暴露出大学毕业生心态中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就业地区冷热不均
记者在北京的几所高校调查了解到,绝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选择留北京或者到沿海大城市,而对中西部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毕业生兴趣不是很浓。当然里面有很多原因。北京学生都选择留北京,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的潘维朗认为一直在北京生活学习,习惯了这里的环境,而且家人、同学、朋友等都在这边,对自己的发展有便利的条件和资源,所以没有理由到外地去。
从就业需求来看,越发达的地区就业机会就越多。在一个地区的劳动力构成中,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口越多,对这个地区的发展越有利。因此,首都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硕士毕业生王峰对记者说:“我的专业在小地方不可能有发展,只有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才能有发展的空间。”
在谈到西部问题时,学生们谨慎而又积极地表达了意愿。人大哲学系姓曹的一位博士毕业生告诉记者:“国家、社会、学校应该加大服务力度,从信念、意识形态、管理层面提供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志愿去西部的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专业对口还是待遇诱人
许多毕业生选择当公务员和去企业。公务员是一个高安全、高稳定系数的职业,尤其随着我们国家法治进程的推进,公务员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提高。因此这几年,不仅文科和社会科学的学生青睐这条道路,更有越来越多的理工科学生也把此作为一条备选之路。
“公务员成为很多人的首选,是因为今年国家机关招聘的时间比较早,大家对今年的就业压力也早有心理准备,所以都在多方面谋划出路。”人大历史系一位硕士毕业生认为:“对于文科专业的毕业生,公务员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工作相对稳定,社会地位较高,福利好,尽管薪水不是很多,但是综合衡量,整体的工作氛围更重要。”
企业则以高薪和很好的发展空间吸引了一大批毕业生。“周围学生都很看重待遇,所以大多选择公司,签约时间灵活,便于今后进一步发展或者转行。”北大拥有双学士的冯静是这样说的。
在面临专业和待遇选择的时候,毕业生们都很难抉择。北外的胡志强学的是欧语系的阿尔巴尼亚语种,他对记者说:“我学的小语种专业选择余地很小,90%的公司都不要,除非是直接点名需要这种专业的。同学中很多找的工作都用不上专业,我还是希望找到能发挥专业所学的工作。”
考研?考博?出国?
当本科毕业生发现自己所学无法竞争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时,自然都要更进一步——考研或者出国。
中央民族大学学生物的本科生易立涛考上了南京大学的研究生,他们班30多个毕业生,有将近30人都考研,因为该专业的研究生毕业时很吃香,一般都选择去生物制品公司,发展空间大。
首师大物理系的于姓女研究生看到周围同学工作都找得不理想,她选择了考博,以延缓就业压力。她说:“当初考上研究生的时候,别人都非常羡慕,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专业的硕士生都找到了非常好的工作,但现在硕士求职也费劲了。”
对于出国大家比较慎重,现在海归越来越多,毕业生逐渐趋于冷静。北大中文系的蒙娃告诉记者:“我们专业毕业60人,出国的不超过10人,很多人觉得出国回来前景也不一定好,如果继续做研究还可以,搞实际工作很吃亏,因为没有任何工作经验。”
生存在就业与不就业的夹缝中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有一部分毕业生不想正式找一个单位就业,也不愿意什么都不干待在家里,他们大多有自己的目标,偶尔会找点临时工作做,大部分时间干自己的事情。民大生物专业的易立涛告诉记者:“我们专业的一个男生喜欢摇滚,一心想进入摇滚文艺圈,所以没有找任何工作,经常去摇滚歌手常出没的地方。”北京联合大学的潘维朗也介绍了她们班里的一个学生,将来想做口译的工作,所以在刻苦练习,没有找工作。
“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学生就会落入这一状态,家庭环境的影响较大,家里也不管,任自己发展。”北大的冯静这么认为,“有些人要么就是家庭环境好,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工作,自己也不着急,随便找一个先做着。”
中央民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守利向记者介绍,该校很多艺术类的毕业生,尤其是学美术和音乐的,都倾向于做自由职业者,或者搞自己的创作室。
看来就业本身并没有一个好与不好的概念,不好说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在什么地方工作,关键是毕业生对自己要有一个恰当的职业定位,以一种平实、乐观的心态去积极面对就业。
第三篇:思想汇报第五讲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在这次的党课学习中,我仔细聆听了郑伟老师的激情满满的党课讲座,从中获益良多,自此更加坚定了加入我党的决心与信念,坚持以一名共有主义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郑老师就这次的主题《学生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我们进行了深层次的讨论与探索。那么我想问,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们应该如何体现与发挥出我们自身的先进带头作用呢?
郑老师运用了一个 “人”字,帮助我们深层次的了解了这个问题。人字左半边的一撇代表了道德、气质、知识和技能等内在特征。而一捺代表了体能、体态和体型等外在的表现。=。=外在条件并不是我们能左右的,可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人格塑造的方式来改变自身的内在特征。在我们成长中所处到的环境、所遇到的人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人格的塑成。这些影响中良莠不齐,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分清好坏,择优取之。在这种锻炼中逐步完善自我,为日后更大的挑战做好准备。(这到底是个啥?)
纵观现代国际社会,不难发现,一国之富强,其根本在于人,首先立人,人立而后万事举!各国之间国民素质、民族精神的比拼的激烈程度已经不亚于经济实力、科技力量的比较了。而作为正在大学这个微缩社会中塑造、磨练自身素质的大学生们,我们就是迎接这份社会挑战的主力军。作为一个有志向的大学生,应该决心做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和坚强的后备军,作为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这段时间党课学习之后,(不能欺骗我党=。=)我觉得我们应从以下几点中体现出我们自身先锋模范作用: 首先,作为学生党员,我们必须要有着过硬的政治素质。
坚决拥护共有主义党,拥护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与党保持一致,热爱祖国,拥护贯彻执行党的大政方针,关心国内外大事,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秉持共有信念,为工农创明天!(笑~)其次,我们要做到不断提升自我道德品质,要做到吃苦耐劳,敬业奉献,团结协作,积极进取
在日常行为中,学生党员要遵守党的组织纪律,切实履行党员义务,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带头参加公益活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要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哪个党员不贪污?那个党员做实事?)在行为上能处处起到率先垂范作用。
而后,我们还要保证健康的心理素质。重视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素质教育,重视其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引导大学生党员正确运用科学心理学的规律自觉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克服在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培养自信心与意志力,这既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激发大学生党员奋发成才的内动力的客观需要。
接着,我们还不能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党员的人文素质至关重要。他们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骨干力量,他们的人文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人文素质不高,在复杂的情况下就难以明辨是非,就容易被环境左右。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实践证明,优秀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更需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否则就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以上就是我在《学生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讲中的一些心得体会,请党组织批评指正。
第四篇:第五讲 见微知著(范文模版)
第五讲 见微知著
见微知著,不过见微知著这四个字并不是老子的原话,这句成语出自东汉初期的史学家,袁康的著作,《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中“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也就是说从事物刚刚发生有点细微的变化,开始量变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很清醒地觉察到它可能导致什么样的质变,从而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尽管这句成语不是老子的原话,但是,在《道德经》中我们能够更真切地领悟到,见微知著的深刻内涵,老子告诫我们,小中见大,易中知难,人们经常会因小失大,其实困难的事情,往往是从容易处开始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段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务,以恬淡无味当做有味,以小为大,以少为多,只用德行来报答怨恨,从最简单容易处入手来克服困难,从细小微末处着手做大事,一切的难事必定都是从简易发展而来的,一切的大事必定都是从细小处开始积累而成的。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诸葛孔明,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智者,他不仅谋略过人,在选人用人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从人的这七个方面,总结出了观人选人之道,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意思是说,了解一个人的本性,有七个办法,首先是用离间的办法询问他,对某一件事的看法,以考察他的志向和立场,接下来用激烈的言辞故意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气度和应变能力,就某个计谋向他咨询,征求他的意见,以考察他的见识和智慧,告诉他你即将大祸临头,以考察他的勇气和胆识,利用喝酒的机会使他大醉,以观察他的品性和德行,用好处对他进行百般利诱,以考察他的操守和清廉。把某一件事情交付给他去办,以考察他是否有信用,值得信任,可以说诸葛亮的观人七术,其实也是从一点一滴的细微处着手,对一个人能够做出的回应,进行判断,从而得出,此人是否可以重用的结论。这其实也是见微知著的道理,韩非子的著作《说林》中讲到,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这句话概括的是韩非子讲述的,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纣王象箸,被后人称为暴君的商纣王,其实在刚刚继承王位的时候,并不是一个荒淫之君。他勇武过人,屡立战功,备受百姓的拥戴,臣子们也认为他是一个明君。有一次纣王用一双象牙筷子在吃饭的时候,正好他的叔父来汇报工作,箕子看见拿着象牙筷子吃饭的纣王,吓得直冒冷汗,惶恐不安,也就是韩非子所说的,纣王象箸,箕子怖,是不是有什么可怕的东西,把见多识广的箕子老先生吓着了呢,非也,箕子之所以感到恐怖,是因为纣王手里拿着的那双象牙筷子,把他给吓到了,这双象牙筷子,可以说是做工精细,雕刻精美,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件艺术精品,但是箕子却从这双精美绝伦的象牙筷子上感到了大事不妙,他在想,如果纣王用象牙筷子吃饭的话,那么就必须得有配得上这双筷子的餐具,很显然,一般的粗瓷大碗一定不能用了,怎么也得用上金银玉器犀角杯啊,那么如果有了这个金银玉器犀角杯,吃饭的时候,上点档次也是应该的了,一般的白菜萝卜的,就得下岗了,燕窝鱼翅当然少不了了,再来点儿象拨蚌,熊掌,鲍鱼,那才配得上这精美的餐具,你想,这么有品位的纣王,一定不会再穿着那件粗布短衣,在装修一般的宫殿里用餐了,他得换上绫罗绸缎的衣服,宫殿也要做得高达,台也要筑得很高,所谓非壮观无以重君威嘛,可是如果任由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就会耗费民众大量的劳动力和钱财,官员们为了满足纣王的要求,就会横征暴敛,人们就会对纣王和他的官吏的行为,表示不满并且进行咒骂,纣王因此也会对反对者进行镇压,性格也会变得残暴起来,到了那个时候,岂不是要天下大乱了吗?他把自己的担心讲给了其他大臣,大家听了都不以为然,嘲笑箕子说,你这不是杞人忧天吗,堂堂一国之君,用一把象牙筷子吃饭,后果有那么严重吗,箕子见别人都不理解,就没再说什么,只是不停的摇头叹息,可是事情果然就不出箕子所料,没过多久,纣王就变得荒淫无道起来,整天是沉迷女色,吃喝玩乐,还残忍地大开杀戮,他杀死了忠臣比干,箕子为了保护自己只好装疯,最后逃离了国都,有良心的臣子也都纷纷背叛了纣王,投奔了周武王,最后纣王因为奢华过度,暴虐无道,遭到了周武王的讨伐,国家就此灭亡,自己也送了性命,从一双象牙筷子开始,纣王最后竟然断送了江山,这样的教训可谓是沉痛而深刻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仔细观察细微的地方,可以知道可能发生的结果,事无巨细,以小见大。恶性循环必然招致祸害,明智的人往往可以从事物的开端预见到事物发展甚至结局,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即使是在小事上,也不能过度地放纵自己,要学会防微杜渐。那么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高,那么分工可以说是也越来越细致了,这就要求人们更加认真精细地做事,否则就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一辆小汽车有上万个零件,需要上百家企业生产协作,而一架波音客机,总共有几百万个零件,那么涉及的单位更多,而这由成百上千乃至上万、数百万的零部件所组成的机器中,每一个部件都不容易,哪怕是百分之一的差错,否则的话,你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不仅仅是残次品、废品的问题了,甚至会危害人的生命,所以,要想保证一个,由无数个零件所组成的机器的正常运转,就必须通过制定和贯彻执行那么我们要从技术上和组织管理上,把各方面的细节有机地联系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庞大的系统都是,由无数个细节结合起来的统一体,我们忽视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有一个很有趣的欧洲民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民谣说的是有一个国家与别国发生了战事,为了请求援兵,就派出了一个战士,骑着一匹快马传递求援的书信,可是由于马掌上缺了一个钉子,这样就导致战马在飞奔途中,马掌脱落了,战马扑到了,勇敢的战士不幸被摔死了,求援的书信当然也就没被送到,援军未到的结果是什么呢?战争失败了,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这就是你所想象不到的,一个小马掌的巨大力量,我们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意细节,从小事做起,我们应该牢记老子的这句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我们周围好像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是愿意把小事做细做好的人却很少,我们似乎并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我们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于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我们要想成功,就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缺点,注重细节,把小事做好,所以老子教导我们说欲成大事者要先做好小事。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始终不自诩伟大,因而才能成就了他的伟大,轻易许下的承诺,必定很少能够兑现,因为,你许的诺太多了,你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结果,必然会遭受很多的困难,因此圣人总是起初,就把事情看得很困难些,最后反而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大家都知道沙丁鱼是大海中十分普通的鱼类,但是你别看它们身体瘦小,却可以杀死一条巨大的鲸,那么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沙丁鱼群杀死鲸的方法很简单,当它们遇到鲸的时候就拼命地逃,鲸鱼就张
开大嘴,跟在沙丁鱼后面,那么沙丁鱼离沙滩越来越近,但是鲸浑然不知,等到鲸以极快的速度接近海滩时,巨大的身躯在惯性的作用下,就冲上了海滩,结果它沉重的身体,就陷在了海沙当中,没法动弹了,可是沙丁鱼呢,他们身体很小,只需要很少的水就能够维持生存了,可以说在这场力量悬殊的争斗中,最终是以鲸的死亡而结束的,我们看,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悲剧,是因为鲸从刚开始的时候,以为自己很强大,它就轻视了渺小的沙丁鱼。没有从看起来很安全的状态中,察觉到正在慢慢地发生的巨大危险,所以打败自己的经常是我们自以为是的骄傲自大,战国时秦国横扫六国,势如破竹,秦王嬴政就想要彻底消灭楚国,他认为年少壮勇的李信,可以担此大任。李信曾经领兵数千大破燕国军队,追击燕太子丹到衍水,最终俘虏了太子丹,亲王就问李信,如果要打败楚军,需要多少人马,李信拍了拍胸脯说,破楚军嘛,小菜一碟,给我二十万精兵就行了,秦王又问老将王翦,王翦回答说,楚军的力量比我们想象的可要强大,要破楚军要给我六十万人,秦王就感叹说,王将军老矣,好像有点儿胆怯了,李将军果然骁勇,我就给你二十万大军,把楚军给我灭掉,秦军就在李信的率领之下,攻下了平舆,那么大将蒙恬又攻下了寝丘,大破楚军,李信又乘胜进攻鄢郢,都获得了胜利,于是引兵向西,与蒙恬率领的军队在城父会师,就开始休息庆功,楚国大将项燕率领的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秦军三天三夜,最后终于打破李信军队,攻下了两个营垒,杀死了七名都尉,秦兵败逃,秦王这个时候才后悔,没有听老将王翦的话,后来还是派出了老将军率领六十万大军,终于消灭了楚军,李信兵败正是应了老子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的论断,没有充分的分析敌我双方的态度,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就轻易地许下诺言,最终食下了轻敌的苦果,见微知著的要点,还在用我们做事要善始善终,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说的是,在局势稳定的时候那容易维持,那么事物在还没有变化的迹象的时候,我们就容易谋划它,脆弱的东西容易使它分裂,细小的东西容易消散,大事总是从小时开始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是有一个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对于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我们应该时时刻刻加以注意,最好在它有征兆的时候,容易解决的时候我们就采取措施,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更大的问题了,《韩非子·喻老》里记载了名医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说是有一天扁鹊觐见桓公,站着看了一会,说道,大王,您好像有点小病在皮肤的纹理间,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就很不高兴,你才有病呢,扁鹊离开后,桓侯和左右说,你看,这医生总是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他们的病当做是自己的功劳去炫耀,你看本来我好好的,那个什么神医扁鹊非说寡人有病,真是岂有此理,过了十天扁鹊有觐见,他看了看桓侯说,您的病现在已经到了肌肉里了,如果再不医治恐怕会很严重,桓侯根本就不理睬他,扁鹊又走了,桓侯又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来觐见,他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桓侯还是不予理睬,扁鹊只好又走了,就这样,又过了十一天,扁鹊远远地看了桓侯一眼,好像吓了一跳,转身就跑,桓侯就很奇怪,心想,这家伙怎么不来说我有病了,就派人去问他,扁鹊就回答说,在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捂,有药物去敷,就可以治好,在肌肤里面的病,如果用针灸治病,也是可以治好的,在肠胃里的病,用汤药可以治疗,可是在骨髓里的病,那就是司明申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什么办法了,桓侯的病现在已经到了骨髓,所以我就不敢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开始浑身剧痛,这时候才想起扁鹊的话,急忙派人去寻找他,扁鹊早就逃到了秦国去了,于是桓侯就这么死了,所以老子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民治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事情还没有露出端倪的时候你就要做好准备,要在没有发生祸乱的时候,就着手准备治理,合抱的大树萌发于细小的幼芽,九层的高台起于一小筐土,遥远的旅途,要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平常人做事,往往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如果你做事能够从始而终地,小心谨慎,毫不懈怠,就不会有衰败之事了,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更多地人会热衷于去做,那些扶大厦于将倾或者力挽狂澜的壮举,因为这样的做才会立即得到举国上下的认可与敬仰,到了这种时刻,大家会把这个人认同为,解万民于倒悬的侠士,可是却早已忘记了自己,为先前这段痛苦的经历,已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还有这种代价其实,本来就是可以避免的,假如我们做事能够始终保持冷静,小心驶得万年船,那么失败就与我无缘,2010年在新西兰,曾经发生过两瓶酒,毁掉了一位部长前途的事,那个时候新西兰的房价,在整个太平洋地区都是最低的,吸引了许多国家的人,前来采购,买房,投资,带动了新西兰经济的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和新西兰的房屋部长,希特利的出色工作是分不开的,这个人是一个自身的内个高官,作风很果断,有魄力,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新西兰的房屋改革,而且希特利是当年总统竞选,最热门的候选人之一,他本人已经着手,筹备竞选班子了,话说2010年2月5号这天,他约好了几个同事和朋友,到自己家里边共进晚餐,下班后路过了一家超市,想到家里的酒好像没有了,于是就进去买酒,但是在掏钱包的时候,发现钱包没带,但是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张信用卡,是一张什么卡呢,是一张政府专用的信用卡,主要是用于公务接待,希特利将这张卡,就递给了超市收银员,刷了约1000新西兰元,大约人民币4800元,就买了瓶好酒,那么在聚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希特利就回到部里,拿着账单来到财务部门报销,对这瓶酒的用处,他谎称是上次参加会议的餐费,是用于公务接待的,又过了一个星期,政府的审计员,对希特利的报销账单进行审计,就发现那张购买两瓶啤酒的账单,好像有些问题,于是审计员把这一被他称为是重大的发现,向审计长做了汇报,审计长一听,认为如果这是公款私用的话,将是一起十分严重的腐败现象,直接影响到政府的信用,他就立即成立了一个以自己为组长的调查组,对希特利买酒的事立案调查,很快,调查组就掌握了希特利,买酒的整个过程和用途,并且向内阁会议做了报告,这件事被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出来了,被推到舆论风口浪尖上的,希特利马上退还了那两瓶酒的钱,而且还通过媒体向公众,做出了诚恳的道歉,向总理又递交了辞呈,随后,检查机关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追究希特利的法律责任,那么希特利的腐败丑闻,还在惠灵顿,奥克兰,汉密尔顿等地引起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因为在新西兰的老百姓看来,两瓶酒的腐败,那就是天大的腐败,我们可以说,正是因为新西兰政府的公务人员和民众,对腐败零容忍和较真,才成为透明的国际所评定的,全世界最廉洁的国家,而对希特利来说,如果他能自始自终地坚持廉洁从政,就不会因为一点蝇头小利而葬送了自己的美好前途,可能有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刚刚从事一件工作的时候,我们由于对工作不熟悉,会很小心谨慎,甚至谨慎到了畏手畏脚但是当时间久了,我们对这份工作已经很熟悉的时候,就会粗枝大叶起来了,殊不知此时危险已经悄悄地向你走来了,所以,老子的这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说得是多么深刻呀,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蜀主刘备临终前对儿子刘禅,嘱咐的一句话是什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他告诫刘禅不要轻视小事,的确小众有大,小水滴不断地滴下,力可透石,小火星足以燎原,小小的一句话,足以影响一国之兴衰,小不忍则足以乱大谋,如果每天我们做一件小小的善行,就足以广结善缘,勿以善小而不为,善小并不是不足道的善小也含有大义,勿轻小罪,以为无缺,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第五篇:文科毕业生求职遇冷透视
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文科生成就业市场上“冷馒头”
偏文专业的毕业生本属青年才俊,却因所学专业应用性不强而沦为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记者近期调查发现,在眼下的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中,中文、历史、哲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明显遇冷。究竟是何原因让文科生们成为就业市场上的“冷馒头”?
如果仅从专业名称上判断,文学、经济学、史学、政治学、法学,这些专业都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且由于学文科本身所富有的浪漫色彩,让许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其情有独钟。然而,四年之后的就业市场上,文科毕业生却面临着盛名难副的尴尬处境。“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读文科,也不该选这个专业。我学文科,我无奈,工作找得好失败”。上周,在西安交通大学的一场招聘会现场,等待入场的一名西安邮电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四女生向记者这样抱怨道。据她介绍,从9月初加入求职大军以来,她至少已投递了200多份简历,得到的回应却寥寥无几,班级其他同学的遭遇也与她大同小异。目前,整个班级达成就业意向的人数尚不足一半。当记者问到将来有何打算时,她急匆匆地加入到等待进场的长队中,“走一步看一步吧,估计这年是没法好好过了。”
可替代性强、缺乏核心优势是根本原因。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四应届毕业生小刘对文科生就业难现象感到不可理解,“高考时大家分数都差不多,知识水平也相差无几,同样是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同样付出了四年的艰辛和努力,为何找工作的时候就产生这么大的差距呢?”
北京市某企业校园招聘负责人王经理向记者解答了这一疑问,作为招聘主体的企业,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和以效率、利润优先的经营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用人战略,这意味着在学校接受大量理论教育但缺乏一技之长的文科专业学生可能创造的现实价值较少,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自然不占优势。
与此同时,企业内部适合文科生的综合管理类职位人员流动性差、更替缓慢,而专业较为对口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则竞争异常激烈,“分流作用不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科生们的选择范围。
西安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郑旭红认为,要想更有竞争力,文科生应提高职业素质,做复合型人才,减少可替代性。同时,努力丰富自身的经历,学生干部、各类比赛和证书等都能使自己更受用人单位青睐。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要转变自身就业思路,拓宽就业视野,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得更加主动。
在就业特点上,财会、管理等应用型文科专业比理论性强的文史哲专业就业情况稍好,本科生就业情况优于研究生,男生优于女生,一类院校就业情况优于二三类院校同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