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搭建就业平台 破解就业难题
搭建就业平台 破解就业难题
——建设富有xx特色的就业服务体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促进法》和积极就业政策实施以来,我区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全区统一的就业信息管理平台,积极出台各项就业服务措施,不断推进全区的就业再就业服务工作。
结合我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服务业的就业比重,重点支持新星集团等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产业;采取措施促使第二产业就业份额保持上升,就业优惠政策向鲁泰纺织、金城医药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倾斜;培育传统的优势产业增加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如支持我区的陶瓷科技产业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和精细农业,挖掘第一产业就业潜力,如支持张庄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发挥小型微型企业的就业潜力,落实鼓励小型微型企业吸纳就业的税收见面和金融扶持政策,特别是贷款贴息政策;发展家庭服务业等其他形式的就业形式,重点发展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等家庭服务业,如开展月嫂技能培训活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因地因时制宜,多管齐下,大力促进我区就业优先发展。
我区通过举办“春、夏、秋、冬”大型招聘会、再就业援助月等活动,搭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双向就业服务平台,不断满足广大求职者的就业需求,并利用活动之机宣传我区就业服务政策及劳动者权益保护常识。以创业、培训为重点,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就业岗位持续增加,改善我区创业环境,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完善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效解决就业困难和群体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公益性岗位。发展定点培训机构,并在二职专、矿务局技校等学校开设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课程,切实加强全区职业技能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培训总规模。,我区针对今年以来就业市场的新形势,已经组织了多场月嫂技能免费培训班,并给培训合格的月嫂颁发技能证书。大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落实鼓励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等各项扶持政策,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实施贷款财政贴息政策,鼓励创业。我区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可以提供8万元上限银行贷款的财政贴息,为就业服务工作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
我区突出抓好重点人群就业。通过区人才服务中心强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通过区促进就业办公室强化困难人员就业援助,重点解决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一集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问题,做好农民工就业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将就业困难人员全部纳入区级就业援助范围,实施动态管理,分类帮扶,有针对性的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就业援助。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适时对辖区内企业展开突击检查,完善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失业预防和调控,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加强街道(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我区积极加强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和硬件设施建设,把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建成就业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工作,整合各种资源,将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平台延伸到社区(村)。社区(村)要在现有公共服务场所开设办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的服务窗口,有条件的可单独建立劳动保障服务站。制定就业服务制度,创新服务中心管理模式,健全就业、失业实名登记制度,规范失业就业服务,为就业服务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和硬件支持。
我区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 的优先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和培训为重点,依托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通过就业指标驱动、创业项目拉动、扶持资金推动、技能培训促动,全方位营造和优化就业环境。只有全力做好就业工作,才能改善民生,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更有利于我区开展“四德工程”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篇:破解农民工就业致富金融难题
破解农民工就业致富金融难题
郑良芳
我国正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农民工问题已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实现小康是离不开金融业的扶持。
农民创业贷款难依旧
根据人民银行第五次农民工问题调查和各地有关调查材料来看,农民工、青年农民就业创业存在以下一些突出问题:
农民创业贷款难问题仍未得到缓解。调查中发现,农民工对创业贷款等金融服务需求依然强烈,认为回乡创业贷款得不到满足的占45.6%。认为适合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占38.5%。整体看,金融机构针对农民工的金融服务仍处于较低水平。
农民工技能培训覆盖率低,农民工、农村青年自身创业素质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外出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多数,但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提高;外出农民工多数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低教育程度的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比例也较低。
农民工创业对市场信息把握度和社会需求的认知度不高。由于农民工长期在外,他们对一些创业项目的技术和市场了解不透彻,对当地的创业政策也认识不多,这就使得创业投资很容易遭受损失。
农民工、农村青年贷款存在担保难、抵押难。在现行信贷政策条件下,担保抵押资产是否充足是决定银行贷款的主要条件,严重制约了获得创业贷款的能力。
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僧多粥少”。目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虽有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构成,但真正意义上为“三农”服务仅农村信用社一家。有些农村青年诚信守约按时还贷的信用意识需要加强。在信贷业务中金融机构曾遇到贷款客户利用假执照、假项目、造假账、假报收入、开具假证明、盖假公章等手段骗贷和转贷,无形中给金融机构增加了业务发展成本。
扶持农民创业大有可为
金融业扶持农民、农民工就业创业,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民实现小康、农村社会实现和谐的大事扶持农民就业创业致富是大有可为。
只要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领导重视,制定实施优惠政策措施,扶持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致富就能取得较大进展。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组织对河北保定、唐山、山西大同、晋城、内蒙古赤峰、呼伦贝尔、通辽市等10市及所辖97个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金融部门针对农村青年创业贷款需求特点,相继推出了“创业通”、“青年能人兴业计划小额贷款”、“农村青年联合抱团联保贷款”等10多个特色贷款新品种,以及“公司十专业市场十农村青年”、“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十保险”等20余种信贷新模式。
地方政府通过组织贷款担保机构,是解决农村青年创业贷款难的有效措施。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扶持成立贷款担保公司、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农村青年创业贷款进行担保,使金融机构对农村青年创业敢于贷款。同时,金融机构应按照2009年一号文件指出的扩大农村抵押贷款抵押品范围,包括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应收帐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均可进行贷款担保抵押,以解决农村青年贷款担保抵押难的问题。
金融部门及时全面为农村青年提供信息服务,是支持其提升创业成功率的重要措施。信息化带动“三农”,为农民“产、加、销”和“科、工、贸”提供全方位的“准信”。金融机构要确保“三农”的贷款效益,也必须要及时掌握农村经济活动的信息,才能正确地做出贷款发放或收回的决策。
农民工创业应充分运用创业小额贷款的这个融资渠道。我国将初步形成以创业小额贷款为载体、以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为动力的支持农民工创业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民工创业融资增加了一个新的渠道,金融部门应帮助农民工充分利用这个新的融资渠道,解决创业融资难的问题。
金融业不仅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还应支持农民工出国务工创造更多收入。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劳务输出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面对新的情况,通过各种金融服务支持农民工出国务工。金穗借记卡、金穗惠农卡、实时汇兑、漫游汇款、电子银行等产品和业务逐渐丰富起来了,服务范围也扩展到了全球,其中,“出国务工人员贷款”业务是最受农民工欢迎。
金融业扶持农民创业致富一定要在重点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农副产品加工运销合作社上下功夫,才能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使农民不仅能获得生产利润还能获得加工和销售利润。北京大兴区庞各庄西甜瓜合作社和北京圣泽林梨产销合作社,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比个体承包户能增加收入达20一30%,但这些合作社水果、西甜瓜卖给市里的超市,超市则对合作社按销售额的20%收取高额费用。农民想致富发展合作社经济是最可靠的靠山,金融部门帮助农牧民发展合作社经济,走共同致富的光明大道是极为正确的。
(作者为原中国农业银行研究部兼体改办主任)
第三篇:XX市破解就业难题经验交流材料
完善六大体系 破解就业难题
中共XXX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 XXX
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促进城乡广大劳动者比较充分就业,是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立足市域产业实际,确立了“产业发展为基础,搭建平台为载体,完善机制为关键,促进就业为目标,致富群众为根本”的就业工作思路,提出了三年建成充分就业市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着力破解就业难题。今年1—10月,全市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186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8.5%;全市农村从事二、三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法定劳动力达15万人,占全市农村法定劳动力的55.6%;失地农民实现就业13704人,就业率达84.4%;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22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比上年同期降低0.7个百分点,城乡充分就业正扎实推进。
一、构建两大网络,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人力资源市场是实现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主体和关键。市委、市政府从搭建城乡统筹的就业组织和信息网络入手,积极发展各类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扩大和延伸人力资源市场网络、服务功能和服务方式,逐步形成了覆盖到每一个乡镇(社区)、村组的就业服务网络。
一是建立起四级劳动保障和就业组织网络。在全市19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在212个村(社区)设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协办员297人,在农村设立了信息员2138人。同时,对劳动保障专(兼)职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形成了规范的市、镇、村(社区)、组四级劳动保障组织网络和专业队伍,保证了劳动力就业工作有序、深入开展。如蒲阳、向峨等乡镇和城郊村(社区)的16名专职劳动保障协办员对农民集中居住新区住户统一进行失业登记,集中办理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定期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的三送活动,鼓励和扶持了自主创业、再就业、再创业人员200多人,有效缓解了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二是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信息网络。市委、市政府把搭建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城乡就业同工同酬的就业市场作为城乡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城区,依托劳动保障部门设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在农村,依据劳动力区域分布特点,分别设立了蒲阳、青城山人力资源分场,及时发布用工求职信息,实现供需双方零距离接触。今年,市上还把人力资源的现场招聘会开到了村组,在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蒲阳镇、聚源镇、青城山镇召开了三次劳动力招聘会,60多个用人单位和5000余名求职者面对面交流,当场达成用工协议1250个,做到了用人单位放心、求职农民满意。
二、创新三项举措,完善就业制度体系
就业工作难,难就难在它是一个“就业—失业—再就业”的动态循环链,如果没有促进充分就业制度体系做保证,就难以形成充分就业的长效机制。市委、市政府针对就业工作的难点,有的放矢地创新三项举措,进一步完善就业制度体系,从源头上消除阻碍充分就业的障碍。
一是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促进就业配套规划制度。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社区公共服务、有利于劳动就业机会的增加作为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选址的前提条件。奎光小区、江安小区、观风小区、青城人家、滨河小区等农民集中居住区都是选择在经济和商业环境最好的地段,大大增加了集中居家农民就业机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材、商业、休闲旅游一条街,解决了集中居住农民的就业问题。玉府新区、康桥小区等农民集中居住新区内还兴建了就业培训场地,配齐了就业培训设施,为失地农民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培训环境,为集中居住区的劳动者搭建了创业就业的平台。
二是建立了就业协作制度。在大力提倡和鼓励灵活就业、家庭创业的同时,在乡镇和社区定期召开相关单位就业联席会,及时协调解决就业问题。龙潭社区定期邀请民政、公安、工商、税务、劳动社保等部门和社区内机关、单位召开联席会,相互通报劳动力供求信息,及时开展就业服务,有效化解矛盾。建立就业协作制度以来,该社区劳资纠纷、安全问题降低了50%,就业率增加了20%。
三是建立了项目服务“三进”工作制度。按照“哪里有项目哪里就有劳动保障服务”的工作思路,建立了“三进”工作制度,鼓励和支持本市企业吸纳和招用本地劳动力。在项目引进时“跟进”。如引进灌口镇灵岩山温泉开发项目之初,就与业主达成了“项目首期落成解决300个本地劳动力就业,中期解决800个劳动力,远期解决1000个劳动力”的就业协议;在项目开工时“贴近”。双良集团恒创特种纤维、锡成纸业、硬硼硅玻璃等项目开工建设之初,劳动保障部门就深入企业掌握用工信息,按照企业用工要求,对口培训劳动力,培训结束后现场招聘。双良集团用工达500多人,锡成纸业吸纳下岗工人320多人就业。在项目竣工时“亲近”。鑫威光电项目竣工试运行之时,劳动保障部门就主动配合业主组织培训了1100多名本地农民工进厂就业,并指导和支持企业周边有条件的农民兴办了10余家餐饮零售店为企业提供服务。1—10月,各类企业就提供就业岗位2451个,吸纳农村劳动力1869人,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
三、落实四项政策,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资金是劳动就业工作深入持续推进的动力源。市委、市政府深入落实四项政策,完善资金管理体系,为推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提供财力保障。
一是落实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今年,市财政划拨再就业匹配资金171万元,主要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再就业和SYB创业培训补贴109万元;发放职业介绍服务补贴、青年职业见习补贴、就业困难人员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52万元。同时,实行自主创业贷款优惠政策、灵活就业优惠政策和促进再就业重点企业扶持优惠政策,共推荐小额贷款担保25人,贷款额达40万元,创办个体私营企业25个,吸纳从业人员121人;支持自谋职业人员兴办社区服务实体80余家,安置就业人员650多名;支持促进再就业重点企业26家,安置城乡从业人员630名;推荐灵活就业人员享受社保103户。
二是设立城乡劳动力培训和技能鉴定专项资金。建立以财政专项补助为主的城乡劳动力培训和技能鉴定专项补贴制度,落实农村劳动力培训补贴资金200万元,技能鉴定补贴资金45万元。1—10月,全市共免费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28981人,实用技术培训31780人次,为考取技能鉴定书的4300人实行考证费用补贴。
三是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引导性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资金等均由市劳动就业部门负责审核并签署意见后由市财政局统一核拨,保证了劳动培训资金安全正确使用。
四是建立了就业援助公益性专户。通过社会捐助,筹集资金2万余元,对年龄较大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以及“零就业”家庭未就业人员、残疾人员等给予就业前生活补助和医疗补助。
四、抓实五个环节,完善就业培训体系
就业培训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和基础。我市抓实就业培训的每一个环节,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打牢了劳动就业工作基础。
一是完善培训基地。今年共投入资金109万元建立了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整合大专院校、职业高中、成人学校、工厂技校、乡镇农民学校等教育资源,建立了34个劳动力就业培训学校,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整合与充分利用。目前,正在积极争取建立团中央在四川的青年创业点,以进一步提升基地就业培训水平。
二是健全培训网络。构建了市、乡镇、学校、企业4级培训网络:组建了由300多名在校教师、拔尖人才、专业人员组成的城乡劳动力培训师资库和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依托成人学校、乡镇党校在各乡镇建立了劳动力就业培训点;在市域大专院校、职业高中开设了旅游饭店管理、猕猴桃种植、水产品饲养等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专业;在宁江集团、双良集团、银河都机集团、紫坪铺公司等企业举办了计算机操作、纺织、数控机床操作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班,形成了镇校联动、厂镇联动、校企联动的“三方联动”培训格局,提高了就业人员劳动技能和就业择业能力。
三是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培训与素质教育、市场需求、区域经济特色相结合的方式,开办了短训班、夜校班。实行企业“订单”、制定培训“菜单”、失地农民自己“点单”、实行培训“免单”的“四单”服务,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人员就业率达70%以上。
四是丰富培训内容。结合产业特点,侧重旅游、建筑、花卉、果木种植及其相关产业技能培训,形成了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充分就业三方良性互动。目前,全市从事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就达7.6万人,从事花卉苗木、猕猴桃、中药材、食用竹、茶叶、养殖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能型劳动者达4万余人。同时,结合劳动力输出,大力开展定单培训,着力打造XXX劳务输出品牌。青岛天禄大酒店320个职工中280人来自XXX,广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首批聘用180名员工中有160人来自XXX。结合机械制造、软件、食品、环保型材料等主导优势产业,增加了钳工、车工、计算机操作等技能培训内容,促进了一般劳动力向专业型、复合型人才转变,提高了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五是注重培训效果。把更新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训就业率不断提高。今年,全市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6320人,获取职业资格证的3500人中实现就业3400人,就业率达97%。SYB(小老板创业培训)355人中,实现自主创业350人,新增就业岗位1800个。中兴镇横山村农民李建奎,通过SYB培训自主创业,办起了凤凰机械厂,吸纳就业人员60余人,按国际标准生产“气动铲”和机械加工配件,产品远销美国,年销售收入达200余万元,上缴税收10余万元,实现了“失业—就业—创业”的跨越。
五、打通三条管道,完善劳动力规模转移体系
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内陆地区,劳动岗位较少,劳动力资源相对富余,如果不能畅通劳务输出渠道,势必阻碍人力资源自由流动,增加就业工作难度。我市着力开辟劳务输出新渠道,采取与市外劳动就业部门政府对接、与市外企业直通对接、与市外职介机构民间对接的办法,打通劳务输出“三条管道”,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规模输出,在“外出打工、回乡创业”的双向就业模式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是在北京、上海、大连、深圳、珠海、温州、昆山、西藏等地建立对外劳务输出联络点,直接联系当地劳动就业部门、职介机构、企事业单位,及时、准确提供岗位供求信息,推进农村失地劳动力转移输出。二是与北京森科瑞工贸公司、广东贝克精加工有限公司、江苏荣华纺织有限公司、深圳艾美讯等企业直接联系,规模输出农村劳动力1195人。三是通过市外职介机构等中介组织,向马其顿、格鲁吉亚、伊朗、老挝、阿联酋输出水电安装工和建筑工人750人次。今年以来,全市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6.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5亿元,有效地实现了劳动力规模转移和农民增收致富。
六、做靓三个载体,完善社区灵活就业体系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也是劳动力就业创业的重要舞台。我市积极鼓励和支持家庭创业、灵活就业,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不断做靓社区就业创业三个载体,逐步完善社区灵活就业体系。一是建设“社区就业风景线”,扶持城镇失业人员灵活就业。全市在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设立了39个“社区就业服务部”,开办书报亭,开设九益食品等小食品、小百货生产和配送点,安置就业人员450人。同时,在社区还开辟了自行车修理、日用品织补等经营场所,鼓励城镇失业人员从事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的工作。今年以来,全市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有组织就业的城镇失业人员达2600余人。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就业实体,吸纳城镇失业人员。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就业实体80家,吸纳安置城镇失业人员650人。三是大力发展社区就业服务组织,组织城镇劳动力外出就业。今年,全市在21个社区成立了社区服务站(社),根据用工单位需求,采取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的方式,发展社区劳务派遣。
第四篇:破解就业难题还需多方合力
破解就业难题还需多方合力 2013年12月18日
就在12月13日北京地区研究生双选会的前一天,恰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会上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供求结构有些不匹配。”信长星还说道,从工作角度看,也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就业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等方面问题。
此外,信长星还认为,当今我国还存在着技术工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他说,矛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线操作工、普工招工不足,另一类就是技术工人常年性、普遍性的供不应求。信长星认为,要解决劳动力供求不匹配问题,一要加强职业教育,加大职业培训力度,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二要提升在职劳动者技能,“我们正在全面实施技能振兴计划,通过加大在职培训力度,提高工人技能和技术水平。”
对于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长星提出,要抓好四个环节:
第一是岗位的开发,这是根本环节。按照《决定》提出的方向,要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同时政府所购买的基层公共管理的岗位和社会服务的岗位要更多的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第二是落实和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相关政策近些年制定了很多,有些政策含金量非常高,对于促进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给予了一定期限的社保补贴、培训补贴,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就业等等,关键是对于扶植政策的落实。从政策落实督察情况看,仍然存在落实不到位甚至存在政策缩水的情况,这是需要督促和改进的。
第三是强化就业服务,强化就业服务重点是实施今年出台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这是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总抓手,目标要求是对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能给予及时的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们尽快就业,组织暂时难以就业的毕业生参加到准备就业活动中,比如参加职业的培训、参加就业的见习,确保高校毕业生虽然离校但就业的服务不断档。
今年,国家开始实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促进计划。其主要内容就是将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通过就业服务、政策扶持,促进毕业生尽快就业。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一时不能就业的,组织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其意义在于实现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和服务全覆盖,最快时间推动就业,未能及时就业的,也纳入就业准备活动中。
第四是鼓励去创业,人社部将适时启动新一轮的大学生创业引领的计划,完善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政策,加大创业的培训的力度,同时健全创业的服务体系,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创业能力,通过提供跟踪扶持和创业指导来提高创业成功率,特别是要延长创办企业的存活期,通过创业来带动大学生的就业。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用一大段话表述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把未就业的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国家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重视可见一斑。
第五篇:云南:毕业生就业要破解6大难题
“基层经济落后、渠道不畅、市场不规范……”,云南省教育厅有关处室在总结2005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时,归纳了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6大难题。
基层财政困难吸纳受限
云南省农村山区、民族、贫困地区和边境沿线,迫切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去服务、建设和发展,但由于财政困难,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力度不大,基层吸纳毕业生能力十分有限。
到民营企业就业渠道不畅
近年来,民营企业已成为接收高校毕业生重要渠道,但目前部分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医疗、养老保险等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政府对民营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优惠政策措施不够,影响了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和民营企业吸纳大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政策也难以落实。
指导和服务发展不平衡
一些地方和学校在落实国家就业工作政策方面,措施不到位或不完全到位,经费投入不足,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机构、人员、经费以及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跟不上就业改革的步伐。
市场不规范导致诚信危机
少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运行过程中不能诚信择人的现象较为突出。特别是社会上招聘毕业生的欺诈行为或虚假的招聘信息给毕业生求职造成了很大困扰。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不对路
一些学科和专业的设置不合理或不尽合理;一些学生的培养方向不对路或不完全对路;一些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存在缺陷。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特别是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尚未形成一套有效、规范、系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就业渠道开发不足指导滞后
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共享程度较低;部分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滞后,致使部分毕业生参与市场竞争的心理准备不够,对社会及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缺乏了解,盲目择业。毕业生择业及用人单位选人均存在攀高现象。(谢炜)
来源: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