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法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自评报告
政法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安徽师范大学《关于开展2009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先进集体评选活动的通知》(教学〔2009〕4号)文件要求,并按照《安徽师范大学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考评指标》中列出的各项指标,逐项逐条对照,学院就业工作进行了自查自评。现就自查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照学校评估标准,我院就业工作自查自评的情况
(一)加强就业工作组织领导,实施“一把手工程”。
按照上级要求,学院重视就业工作组织领导,实施“一把手工程”,由院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学院成立就业工作领导组,党委书记和院长任组长,副书记、行政副院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其他副院长组成。学院成立就业工作中心,党委副书记任主任,行政副院长任副主任,毕业班辅导员,团委书记为成员。同时也成立了就业工作指导小组。
学院不断强化就业工作意识,视就业工作为办学生命线。坚持每学年都把就业工作列入院党政年度工作要点中,坚持每学年研究部署就业工作4次以上;院党政“一把手”坚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就业工作;每学年坚持不懈抓就业,经常召集就业工作领导组成员部署就业工作。
为了适应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学院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并按规定配备了人员,办公设备。毕业班辅导员全部配备固定办公地点(政法学院行政楼一楼毕业班辅导员办公室)。毕业班辅导员王玉侠老师作为我院的专门就业指导人员,并配有专门的长途电话,打印机、传真机(05535910532)方便就业工作人员使用,有一台专用电脑供毕业生查询信息使用,并登录毕业生就业情况
(二)不断完善工作条件,为就业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近年来,我院就业工作从无到有,工作条件也在不断的改善,主要表现在队伍不断壮大,经费投入大幅增加,硬件条件显著改善。在队伍建设上,毕业班专兼职辅导员都能够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就业和毕业班教育和管理当中。学院也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学校举办的就业指导工作培训以及个性化就业指导与咨询活动,不断提高辅导员的能力和素质,以更好的为毕业生提高就业信息和服务。
在经费上,我院几年来的投入都达到学校的要求标准。不仅如此,我们每一年的经费都有适当增加,07年预算是1万,08年是1.5万,09年达到2万。
在硬件建设方面,学院有固定的就业工作场所,包括招就业洽谈室、档案室等;办公设备较为齐全,目前有计算机(专职人员人均1台)、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兼用);学院建有功能较为完备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有提供毕业生查询就业信息的微机100余台(在学院电子政务教室,兼用)。
(三)就业工作内容全面,管理规范,服务质量较高
首先,我院毕业生就业制度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年度有计划、有总结;学院每年都要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交流2次以上,上下学期至少各一次。不仅如此,学院还在不同时段针对不同专业有目的的进行工作研讨。二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使专业设置、招生、培养、投入等与就业挂钩。在专业设置上,重视学生就业可行性调研、论证,适当调整专业设置,比如政治学与行政学和行政管理专业以往是隔年招生,现在是两个专业一同招生等。在招生上,对就业前景一般的专业,申报计划一般在50人以下,并且做到对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专业不再扩招。比如在09年招生时,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新生班数由原来的4个缩减到2个左右。在培养模式上,我们以提高就业能力为核心,在加强常规教
育教学管理的基础上,注重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以及非师范生的实践能力锻炼。不仅丰富了学生知识结构,更加提高了学生的能力素质。在工作创新方面,为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我院积极支持鼓励学生开展与专业结合紧密的相关活动。组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类学生积极参加“模拟课堂”等实践教学活动,法学专业学生积极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政治学和行政学以及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模拟政府”公演等一系列具有专业特色的活动,非取得了好成绩。通过加强学风建设、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措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督促学生考四六级英语、计算机等级证、办理教师资格证等措施,增强就业竞争力。
其次,学院坚持以学生个人所需为基础,以各班小组目标为重点,以与学生谈心交流为支撑,在09届毕业生自愿组合基础上形成考研、就业不同学习小组,逐步增强就业意识和实现成功就业,成效明显,考研小组取得突破性成绩,考研率接近34%。与去年相比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创造了学院历年考研成绩的新高。我院历来重视学生的考研,学院始终认为考研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院教学质量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标志,是教学质量和学风建设的直接体现。因此,学院从领导班子到每一名教师和辅导员都十分注重对学生考研的引导、鼓励和帮助,并出台了一系列的考研奖励政策,开办了免费考研辅导班。同时优良的学风也带动了一批由一批政法学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全院上下形成了浓厚的考研氛围,学院的考研人数逐年攀升,考取人数在全校名列前茅。
第三,在毕业生思想教育方面,我院针对不同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重点加强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创业教育。通过召开全院毕业生动员大会、主题班会、毕业生座谈会以及和毕业生一对一谈话的形式加强教育,多方面、多层次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截至目前,学院主管学生工作领导和辅导员与就业困难学生谈话已达50多
人次。根据谈话情况对就业状况摸底,了解毕业生困难,及时解决问题,并实施跟踪信息了解。
第四,在就业指导方面,根据学院教学计划安排,在毕业班开设专题就业指导课程,聘请院领导、就业指导老师讲授相关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政策的理解,求职技能的介绍以及就业思想的教育,使毕业生顺利就业。自2007年至今共举办了10余场就业专题指导讲座,通过就业案例、简历制作和自我介绍模拟会等等给予毕业生详细指导。成立班级毕业服务小组,充分利用学院青春政法网就业栏以及QQ、宣传栏等多种形式为毕业生提供信息咨询和就业服务,建立了以辅导员、班级信息员为主线的信息传递网,主要负责把收集来的就业信息,及时传递给每一个毕业生。
第五,认真做好毕业生生源信息的统计、保研,做好毕业生推荐表的填写核对和毕业生推荐。毕业生辅导员作为专职就业推荐员,负责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登记,整理以及公布。
第六,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服务。重视就业市场的开拓,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向用人单位收集需求信息,及时公开发布就业信息,积极组织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参加供需见面会。
第七,认真抓好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为抓好此项工作,学院注意发挥辅导员和各班级干部的作用,从内容和形式上,让毕业生感受母校温暖。比如举办毕业晚会、毕业联欢、领导、老师为毕业生送行等等。由于毕业生离校工作抓得得力,没有出现毕业生违纪现象,多数毕业生都能满意地离开校园,愉快地走上社会。
第八、注意对就业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一是我们每年都在毕业生中开展就业意向调查,二是对就业市场形势进行调查和分析,三是每年都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四是加强对就业工作进行理论研究。
(四)工作绩效较好,就业质量令人满意
08年我院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2%,09年目前毕业生就业率是93.6%。从两年的就业结构看,毕业生在选择单位性质、到农村基层、就业地区等方面,观念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这说明我院毕业生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社会需要就业。
我们本着“一切为了毕业生,为了毕业生一切,为了一切的毕业生”的态度,想毕业生所想,急毕业生所急,只要是为了毕业生就业的事,我们都会竭尽全力去做。对待用人单位,我们本着“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尽力保持双方真诚友好,让他们相信学院,相信我们的毕业生。因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我们的工作应该是满意的。
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措施
通过自查自评,我们感到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关心下,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与学校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工作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初次就业率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二是辅导员就业指导的力度不够,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还需要转变;三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四是毕业班就业工作思路有待进一步创新。
针对自查自评中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努力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是我院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对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进行国情省情教育和就业政策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确立切合实际的就业期望。二是通过积极拓展省内外就业市场,充分利用网上市场,促进毕业生就业。当前师范生就业比较困难,除观念上的原因外,主要还是供求信息的不平衡造成的,因此,要进一步拓展省内外就业市场,充分利用网上市场,努力为毕业生提供充足就业信息;三是进一步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教学改革,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毕
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四是深入调查研究,大胆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政法学院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日
第二篇:毕业生就业工作自评报告
毕业生就业工作自评报告
一、领导重视
就业工作一直是我系工作重心,系部专门成立了以系主任刘x、书记邓x为组长,各教研室主任为成员的就业领导工作小组,下设了以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主任杨敬亭为组长的就业工作小组,配备了就业专干,还配备电话机、电脑、打印机等必要办公设备,争取了新花卉基地多媒体教室、一教教师休息室作为招聘会洽谈场所。根据就业需求,还专门成立了XX届毕业生学生就业小组。通过纸制通知、系部网站、飞信、QQ群等多种渠道发布就业信息
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每每学期研究部署我系就业工作,特别制定奖励措施,鼓励全系师生进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扩展和就业市场开发,就业工作小组主要建立就业工作档案,做好就业工作会议记录,负责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和组织就业指导工作。学院下拨就业经费专款专用,并从系部创收经费中支持就业工作。
二、制度健全
从我系专业当前就业形势出发,制定了就业工作计划、总结、就业指导工作计划,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三、管理与服务
1、我系就业工作围绕学院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为中心,按时上报计划、总结、就业率,高质量完成上报材料及数据。毕业生信息、就业方案报送准确,无漏报、错报现象,纸质及电子文本数据准确规范。
2、就业协议书管理严格,无借用、乱用协议书现象
3、时刻掌握毕业生详细就业去向情况,所有就业证明材料上交及时,整理规范
4招聘会和需求信息发布及时,渠道畅通,由就业专干负责,并及时做好公司人员的接待和招聘会现场秩序,无学生、用人单位投诉。
四、教育与就业指导
1、针对不同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重点加强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自主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我系XX届毕业生中共有40余名同学参加了村官和各级公务员考试,4名毕业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到西部去”和“到基层”去的号召,积极应征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15名同学顺利通过“专升本”进入湖南农业大学学习,目前还有数名同学积极准备XX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2、为做好毕业生离校工作,专门召开XX届毕业生安全离校工作动员大会,为学生讲解离校手续的办理程序,在整个离校过程中,我系无一起安全事故发生,全部文明离校。
3、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系从大一新生进校就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学生接受就业指导理论课程的学习和模拟职场的锻炼,大三离校上岗前接受专家就业讲座、面试技巧的指导学习。
4、我系每年都会针对家庭贫困学生进行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为他们面临的就业过程中的困难进校指导和解决,切实做好贫困家庭的就业工作。
五、市场建设
就业形势每年都在发生变化,制定就业市场建设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今年暑假刘唐兴主任、邓建平主任、邓灶福书记就前往武汉、广州、深圳、佛山等地就业就业考察和就业市场建设。XX年下学期邀请12家新单位来我系招聘,提供了216个实习就业岗位。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校园专场招聘会,要求就业专干必须到场接待公司工作人员和维持会场纪律,资助组织召开了23场招聘会。
制定了《植物科技系教育教学与学术成果奖励办法》,设立专项经费奖励全系教职工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与就业做贡献。将市场开发与教学、科研及系企合作结合起来,形成教职工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局面。建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或就业基地64个。
六、信息化建设
根据我系专业,及时搜集就业需求信息,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收集需求信息岗位634,远远大于我系应届毕业生469.利用植科系网站平台,并于学院就业信息网链接,通过网站信息全面及时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七、理论研究与工作创新
在XX届毕业生在返校期间进行跟踪调查,收集毕业生典型事迹材料及对学院评价意见和召开校友座谈会,形成了书面调查分析材料,在应届毕业生上岗前下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及专业的评价意见,在返校期间收集,并形成书面调查分析,做出我系毕业生总体的评价。
认真开展了就业理论研讨工作,积极撰写研究论文,王伽撰写了《贫困生就业难现状及对策分析》、杨敬亭老师撰写了《金融危机下高职院校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都针对我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分析。
八、特色工作
我系根据新时期就业形势的变化并积极利用现代通讯平台开设了新的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如飞信、QQ群、系网站、职教新干线等平台发布信息。
系部领导重视就业工作,一是设立专项经费奖励教职工积极提供就业信息,校企合作单位,形成全系教职工积极投身于就业工作中来。二是系领导通过走访市场,现场调研,校友走访等方式开阔就业市场,稳定了我系岗位需求量并提高了就业质量。
九、工作成效
通过全系教职工的努力,我系XX届538名毕业生顺利离校,就业率得到99.2%,教育厅公布的统计数据为90.5%,在往年的基础上稳中有升;XX届毕业生也分大专业相继召开实习动员大会,针对XX届毕业生组织了1场中型招聘会、20场余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已经走上了工作实习岗位,截止12月7日,我系就业率已达到73.5%。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7%,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满意度100%,积极为专科生专升本创造条件,XX届毕业生考取专升本15人,占我系毕业生总人数的2.8%。
自评总分95分。
第三篇:自评报告2011(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2011年本科教学工作评估
自评报告
二0一一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政法学院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 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分析
一、教师队伍
1.1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
1.2 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良好,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保障 1.3教师培养培训
二、教学建设与改革
2.1 专业建设 2.2 课程建设 2.3 教材建设 2.4 人才培养基地 2.5 实践教学 2.6 教改项目建设
三、教学管理
3.1 管理队伍 3.2 质量保障 3.3 毕业论文 3.4 实习3.5 教研工作 3.6 听评课制度
四、完整教学过程
4.1课程教学准备阶段 4.2 课程教学实施阶段 4.3课程考核阶段
五、教学效果
5.1学生基本理论扎实,学习积极性高涨 5.2 拓展实践教学的平台,培养应用型人才
5.3高度重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成材与成人相统一
六、社会评价
七、特色与创新
7.1紧扣学科交叉融合,发挥专业优势互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7.2狠抓各个实践环节,强化专业技能实践能力 7.3尊崇法治价值,培养法治意识 第三部分 存在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
第一部分 政法学院基本情况
肇庆学院政法学院于2007年9月在原政法系的基础上重组而成。成立之初,下设法学系与思政系,设有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本科专业。2009年,增加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设政治学与行政学系;2010年,增加行政管理学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系改名为公管系,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为政治系,取消原来的思政系。目前,政法学院下设三个系——法律系、政治系与公管系,四个专业——法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行政管理学专业,其中法学专业分别开设两个方向:“律师”和“金融法学”,行政管理专业分别开设“基层政务”和“应急管理”两个方向。目前,四个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1413人。此外,经学校批准,同时在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以及行政管理学三个专业中,针对其他专业开展双学士学位教育。
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2000年首次招收本科生,2004年顺利通过评估并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法学专业于2003年招收首届本科生,2007年也在顺利通过评估后获得学位授予权。而分别于2009年与2010年分别增设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行政管理学专业也将分别2013年与2014年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行政管理学专业接受学士学位评估。在各专业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得益于学校的大力支持,政法学院在教学工作的诸多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积极为各专业的发展积蓄力量、准备条件。
首先,政法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高。政法学院现有教职工46人(不含校内兼职教师),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5人,中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师资队伍在学历、学缘、职称、年齡等方面的结构都比较合理。现有师资基本能够满足学院教学工作的需要。
其次,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政法学院建有一个图书资料室,拥有15000册供教师教学和科研之用的专业图书以及学生实习用教材。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建有一个能够容纳近百人、与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庭同样标准设立的教学用“模拟法庭”,以及服务于政治学与行政学和行政管理两个专业的“电子政务实验室”,同时设立了肇庆市法律援助处“肇庆学院法律援助工作站”。除此之外,学校还为政法学院教学工作配备了电脑、复印机、摄像机、扫描仪等。这些设施为学院各专业开展教学实践 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第三,教研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为了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政法学院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副院长祁建平主持的质量工程项目正在学院稳步推进并初见成效。2010-2011第二学期尚小华博士、林珣老师、王超杰老师与薄艳玲老师分别获得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的资助,目前教学研究正在进行中。扎实的教学研究推进了学院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既凸显了教学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学生学习风气良好,综合素质日益提升,社会声誉不断提高。政法学院坚守学校“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学天下致用之术,问世上为人之道”,鼓励学生把成材与成人结合起来。学生普遍形成了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踊跃参与实践活动的良好风气。本学院学生考研积极性高涨,司法考试通过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各个专业总人数为26人),且没有发生过严重的违纪事件,毕业生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政法学院在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越办越好,已基本建成一个师资结构合理,教学管理规范,教学效果良好,发展潜力较大,以法学学科为核心、以哲学和管理学两个学科为支柱的文科综合教育平台。
第二部分 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分析
一、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1.1 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
政法学院现有教职工46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0人,他们占专任教师的85%。在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15人(教授4人、副教授11人),占专任教师的38%;讲师24人,占专任教师的60%;助教1人(具有硕士学位),占专任教师的2%。依照学校规定,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都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教师资格证才符合岗位任职资格。因此,政法学院符合岗位任职资格的主讲教师比例为100%,即所有专任教师均符合岗位任职资格。
1.2 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良好,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保障
政法学院认真贯彻执行《肇庆学院教学工作规程》中关于“教师任课”的相关规定,首先任用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并根据相关工作量要求安排教授、副教授的教学学时。本,政法学院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达到了100%。2011年,我院教授黎玉琴博士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生讲授《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杨迎春教授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生讲授《比较政党制度》;韩月香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生讲授《政治学原理》与《政治学名著选读》;李居全教授为法学专业本科生讲授《刑法学》。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讲授一门及以上课程,带动了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保障了教育教学的水平。
1.3教师培养培训
政法学院根据学校相关文件精神不断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首先,学院积极做好青年教师的岗位培训工作。学院采取“老带新”的方式,即通过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老教师的亲身示范,使青年教师掌握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其次,学院通过教学督导和听课制度,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学院领导班子、系主任下到课堂,听取教师的课堂讲授,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再次,学院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目前,学院在读硕士1人,在读博士4人,占专任教师比例的12.5%。年龄在39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为87.5%。最后,学院还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课堂竞赛等活动,在2011年春季学期的青年教师课堂竞赛活动中,法律系的林珣老师获二等奖。
在学院上述措施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刑法学》课程团队被列为学校精品课程团队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团队的负责人杨迎春教授被聘为肇庆学院优秀教学骨干,肇庆学院扶持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团队成员李佩环副教授被聘为肇庆学院学术带头人与肇庆学院优秀青年教学骨干,韩月香教授被聘为肇庆学院学术带头人。
二、教学建设与改革
2.1 专业建设
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于各门类专业人才的需要,根据学校关于 学科专业布局的整体安排,有效整合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经过学校和学院的长期建设,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专业与新办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行政管理学专业紧密结合,相互支撑。我们经过广泛调研和认真思考,确立了“以法学学科为核心、以哲学和管理学两个学科为支柱”的专业建设总体思路,并分别召开了行政管理专业、法学专业和以教师教育为核心的三次专业建设会,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坚定政治立场、深厚法治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提供了完备的学科基础和充分的教育资源保障。
经过努力,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2003年开始招生的法学专业,现已发展成为拥有良好师资团队和研究基础,具有较强实力和活力、特色日渐形成的本科专业。2009年开办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与2010年新办的行政管理学专业,也因为依托前面两个专业而拥有优良的师资队伍和较好的办学条件,为不久的将来接受并确保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的评估打下了坚实基础。2011年,新办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行政管理学专业100%完成本科招生计划。
2.2 课程建设
在课程建设方面,政法学院实行学院和教学系两级管理。学院负责制定全院课程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和质量标准;组织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及教改成果的申报;监督、检查课程建设的实施情况,总结、推广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各教学系根据学院课程建设规划组织落实本系各专业课程建设的具体事项,如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教学大纲与教材的建设等。在学院与各教学系的努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与“刑法学”课程获得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资助。
此外,政法学院在课程建设上大胆改革了通识课程《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把过去讲授的方式改为学生自学、教师辅导,并在大学第一、二学期分别进行考核。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了文科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基础,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3 教材建设
政法学院历来重视教材建设,拟订了教材建设规划和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教材订购无错漏。在学院所订购的教材中,优质教材即
211、省部推荐教材选用率达90%以上。
2.4 人才培养基地
人才培养基地是政法学院各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场所,学院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2011年,政法学院人才培养基地10个(主要是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基本满足学生见习、实习的需要。其中,校级非师实习基地8个。
2.5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政法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学院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分别制定各专业学生的实习大纲,每学期拟订详细的实践教学进度。其中,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100%。同时,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规范实验室使用和管理。目前,设在政法学院的肇庆市法律援助工作站、政法学院的公共管理实验室与模拟审判实验室规章制度齐全、实验设备管理规范,开放时间长,覆盖面广,实验室工作记录齐全。
2.6 教改项目建设
政法学院大力支持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以立项的方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严格遵守《肇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等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经过学院教师的联合攻关和共同努力,2011年我院教师祁建平副教授获准主持校级质量工程项目1项,尚小华、林珣、王超杰、薄艳玲分别获准主持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各1项。
三、教学管理
3.1 管理队伍
政法学院一贯坚持把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根据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职责中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政法学院教学管理岗位职责》,明确规定院长、主管教学副院长、各系主任及教学秘书的岗位职责,并以此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努力做到职责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落实到位。同时,学院也非常重视教学改革与实践,尤其是教学管理人员的理论研究。学院积极谋划、统筹协调、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积极从事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研究。2011年,教学管理人员有3项教改项目立项,2篇教研论文发表,内容涉及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
3.2 质量保障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政法学院不断健全教学规章制度,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依据《肇庆学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汇编》中的相关规定,学院相继制定(修订)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其中主要包括:《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控制实施办法》、《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质量控制实施办法》、《师范生教师教育技能培训细则》、《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实施办法》、《基于课程组的教学研究资助奖励办法》、《教学督导工作条例》等。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为规范学院的各项教学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为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奠定了基础。
学院不仅高度重视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同时更加注重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和落实。学院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做到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把广大师生员工执行学校和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情况纳入年终考核工作中。学院领导不仅严格按规章制度检查、督促广大教职员工的教学工作,而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学院领导均按学校及学院的有关规定经常深入课堂,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学院领导均担任各专业的专业课教学工作,不仅认真备课,而且注重教学的规范性;教学督导组成员按照“全面督导、突出重点、重在改进”的原则,不定期地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督导,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广大教师认真遵守学校及学院的各项规定。
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学院内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从而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师生的自觉意识,促进了学院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2011年,学院未出现重大教学事故,各项教学工作均朝着健康、稳定、和谐、进步的积极方向发展。
3.3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文科学生综合素质训练的最后环节。政法学院非常重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专门制订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控制实施办法》,加强对毕业论文从选题、指导、构思、开题、研究、答辩等各个主要环节的过程管理。努力实践“结 果很重要,过程更重要”的管理思路。通过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严格监控,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明显提高。2011年,政法学院毕业生论文选题均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且论文写作规范,无错漏,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工作手册、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毕业论文工作总结等材料齐全。
3.4 实习
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政法学院不断完善有关实习的规章制度,修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习大纲》、《法学专业实习大纲》以及《教育实习成绩及优秀实习生评定办法》,制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实习大纲》、《行政管理专业实习大纲》,明确实习的目的和要求。根据实习大纲的目的和要求,在各专业实习前,实习指导教师均拟订具体的实习方案与措施,以进一步保障实习的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2011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法学专业学生实习的内容与专业对口,学生认真撰写了实习报告,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科学、规范,并在实习结束后召开实习总结大会,交流学生实习的经验和体会。
3.5 各教学系课程教学研究工作
课程教研组处于教学第一线,是各教学系按课程需要而设置的教学基层组织,在教学工作中起到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政法学院历来重视课程教研组的工作,拟订了课程教研组的活动计划,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每学期各教学系组织课程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均不少于4次,且每次教研活动都有完整的活动记录与活动总结。
3.6 听评课制度
政法学院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的监控,有效的质量监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听课制度就是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之一。政法学院教学委员会(主要由党政领导、系主任组成)是落实听课制度以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根据《肇庆学院关于建立党政领导听课和联系基层制度的实施办法》的规定,努力保证党政领导大多坚持每学期听课8节,主管教学副院长每学期听课10节,系主任每学期听课10节。在听课的基础上,教学委员会及时向教师反馈意见,促进教师改革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
四、完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由若干能够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教学环节组合而成的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活动进程。政法学院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根据《肇庆学院教学工作规程》,对完整的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质量监控,是从若干能够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教学环节入手的,这些教学环节包括课程教学准备阶段的任课通知书、课程表、教学进度表,课程教学实施阶段的教案(讲义)、作业以及课程考核阶段的试卷、评分标准、考试成绩、试卷分析等方面。
4.1课程教学准备阶段
在课程教学准备阶段,政法学院根据培养方案在学期期末向下学期任课教师下发《任课通知书》,这是经教学委员会讨论决定教师承担一定教学工作任务的正式的书面通知,包括任课教师姓名、任课学期、课程、专业、班级、周次、周学时、考核方式、主管领导签字等要素。任课教师根据任课通知书制定《教学进度计划表》,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度执行。教学管理人员根据开课情况遵循《肇庆学院关于教务常规管理的若干规定》编制学院总课程表,并于学期结束前向任课教师与学生公布下学期课程表。
4.2 课程教学实施阶段
在课程教学实施阶段,根据《肇庆学院教学工作规程》中的有关规定,任课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认真、规范地编写教案,或提前准备好使用多媒体的有关材料。为配合课堂讲授,帮助学生消化、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布置了难度适中的课程作业,认真批改,并根据平时成绩依据进行成绩登记。
4.3 课程考核阶段
在课程考核阶段,根据《肇庆学院关于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的暂行规定》以及政法学院《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确保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提供了A、B、C三套试卷及评分标准,且按照评分标准规范地评阅了试卷。评阅试卷结束后,任课教师还认真填写了试卷分析,详尽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政法学院教学委员会组织各系教师对各专业课程考核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复查。
五、教学效果
通过优化队伍结构,加强教学建设与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监控教学过程等措施,政法学院各专业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1学生基本理论扎实,学习积极性高涨
政法学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和行政管理学四个专业,涵盖了法学、哲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为多学科融合、交叉、互补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体现和落实既定的专业建设思路,政法学院在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增加了不同学科的模块设计,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以及行政管理学专业的复合型选修课程体系中都统一设置了法学课程模块,使学生在系统学习某一专业课程的同时,又能够对本学院实力较强的法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同样,法学专业的复合型选修课程体系中也设置了其他专业的主干课程模块。这种做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基本理论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2011年,学生积极申报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毕业生考研率10%,其中考取部属中山大学1人;学生参加全国司法考试比率30%以上,其中法学专业学生参加司法考试通过20人,非法学专业学生参加司法考试通过4人,法学辅修学生参加司法考试通过2人;大学英语四级毕业时累计通过率79%(2007级;2008级为81.12%);本科生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99%(2007级;2008级为98.47%)。
5.2 拓展实践教学的平台,培养应用型人才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政法学院针对学生毕业后大量在司法、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从事司法审判、政策法规研究以及教育等工作的就业特点,进一步拓展了实践教学的平台,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从2011年开始坚持推行“演讲与口才”覆盖各个专业学生,“模拟审判”覆盖所有法学专业学生,“教学技能训练”覆盖所有师范生,严格学年论文写作、毕业论文答辩等实践环节并考核过关。政法学院还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优势,支持学生举行公务员模拟考试、司法考试讲座等,同时带领学生参与社会调查、肇庆市法律援助站工作等,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围绕理论学习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应用能 力的提升,确保了学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教学理念的落实。2011年,在肇庆市法学会主办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服务幸福肇庆建设水平”征文活动中,我院2009级法学专业学生陈斯瑾与张芬分别获得了优秀论文三等奖,参与征文活动的其余二十名同学分别获得优秀奖。
5.3高度重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成材与成人相统一
政法学院以“学天下致用之术,问世上为人之道”作为院训,强调教书与育人相结合。高度重视教师的师德修养,注重教师的工作状态,强调“以生为本”的价值目标,努力营造“团结、民主、包容、和谐”的良好院风,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经过努力,政法学院打造了一支学术水准高,师风正派、师德过硬的教师队伍,在教学、科研、教书育人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多项奖励。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正面的引导下,学风建设成效显著,专业思想稳定,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自觉性增强。
六、社会评价
政法学院2011年为国家培养了200余名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100 %。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第一、学生政治素质好,作风优良,好学进取,踏实肯干;第二、学生基础扎实,综合素质比较全面,适应能力强;第三、能够独挡一面,能够成为某一方面的骨干、中坚。
政法学院校友和毕业生对学院的教学工作给予较高评价,对学院的发展充满信心,认为政法学院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学风好,师资力量雄厚。2011年8月,政法学院1978级校友、1989级校友、1998级校友、2001级校友等不约而同地返回母校,相聚于政法学院,感恩政法学院。校友的感恩是对政法学院发展最好的鼓励,也是对政法学院办学质量最高的赞誉。因此,政法学院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较高的教育质量也赢得了广大考生的青睐。2011年,政法学院各专业招生均以第一志愿投档并超额完成招生任务。
七、特色与创新
7.1紧扣学科交叉融合,发挥专业优势互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根据政法学院现有专业学科跨度大,覆盖面广的实际情况,我们正在努力把政法学院打造成为“以法学学科为核心、以哲学和管理学两个学科为支柱”,在广东省内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大影响的文科综合教育平台。为此,我院在通2008年过修订培养方案,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课程设置采取“平台+模块”的结构模式,“平台”重在夯实专业功底,“模块”重在拓宽理论视域。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行政管理学专业设置了法学课程模块;在法学专业,设置了伦理学、逻辑学等哲学类课程,并将结合方向建设,增设经济学类课程。同时,把有利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课程如“演讲与口才”等课程作为全院学生的专业限选课。政法学院根据国家专业设置目录灵活推进的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与行政学以及行政管理专业的内涵,使它们更加符合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社会生活状况,尤其是让毕业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素质,宽厚的基础,多面的能力,以便适应社会生活所提出的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要求。
7.2狠抓各个实践环节,强化专业技能实践能力
政法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崇术为上”、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各专业均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师范专业,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教育技能人才,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优化实践教学方式、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构架了多层次、模块式的实践课程体系和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包括社会实践课程(调研、三下乡等)、专业实践课程、创新实践课程等三大领域的实践课程,实现不间断的专业技能应用训练。其中,专业实践包括专业辩论、演讲、教育见习、教学技能训练、教育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专门针对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制订了详尽的质量监控办法,以规范和强化师范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素质。为了锻炼学生写作能力,政法学院还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指导下编辑出版了由肇庆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政法学苑》刊物,每学期一期。
针对法学专业的实用性强的特点,法学专业增设了专业实践课程,如法律诊所课程;为强化法律实践技能的培养,强化了模拟法庭课程的实施,专门拟订了《模拟法庭课程实施方案》,使模拟法庭课程成为法学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实践必修课,强化实战性,避免了该课程曾经长期存在的满足于表演的形式主义风气。在强化模拟法庭课程实施的基础上,学院在校内增设了法律实践基地——肇庆学院法律 援助工作站,具体实施法律诊所式教育模式,让学生直接提供校内外当事人的法律咨询服务,直接参与办理真实案件,在办案中学习法律。同时,在校外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共同建立社区服务(法律服务)中心,为社区百姓免费提供各种法律服务,在提高法律实践技能的同时,既培养法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可以同时强化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学训练,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结合新办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行政管理学专业的特点,政法学院改革了原有的《演讲与口才》课程,将之设置为覆盖全体政法学院学生,以实际训练为基本教学手段的实践课程。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演讲与口才的方法和技巧,掌握演讲、社会交往、口语表达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具备一定的演讲能力及与人交往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涉及到口语表达能力在人的个性成长中的重要性,思维训练,情感表达,关注听众心理,沟通中的倾听,非言语交际,以及朗读、演讲、交谈、辩论、主持、求职和自荐等口语表达形式。力求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进行较全面的训练,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两方面的学习不会偏废,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言语沟通能力的要求。通过学习训练,学生能更富技巧地发出语音,正确地运用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和身姿,以加强自己情意的表达。使学生重视人际沟通中的倾听,口语表达必须重视了解听众认知模式及心理,从而促进沟通效率。学会控制和调节情感情绪,能全身心投入,善于克服羞怯、恐惧和紧张,提高应变能力。通过不同人数、不同形式的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口语表达相关技能和应变能力,为今后继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3尊崇法治价值,培养法治意识
中国当代社会的基本趋势是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成为经济生活的主流导向,而市场经济的本质在于它是法治经济,或者说,完善的市场经济必然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政法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必要的法律基础,根本不能胜任新形式下的中学政治理论课教学。事实上,不讲法治的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既无效果,更是害人。以法教人是基础中的基础。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基本国策,而行政管理法制化或者依法行政始终是一个基本的努力方向。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行政管理,主体都不能没有良好法律基础。必须要让那些从政法学院行政管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在进入各种形式的行政管理领域前,有比较充分的法律基础和良好的法治意识。因此,重 法治意识培养,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是政法学院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
7.4立足网络发展潮流,丰富学院文化内涵
迄今为止,肇庆学院范围内,政法学院设立的实名制“政法论坛”是唯一的BBS,也是目前国内高校中较少的十分规范的实名制网络论坛。经过几年的建设,这个论坛已经成为课堂之外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重要载体、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同行和师生之间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平台、展现学院风貌的重要窗口、增进师生友谊的重要纽带。通过网络论坛的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团结、民主、包容、和谐”的学院文化的提升,进一步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三部分 存在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
总结政法学院一年来的教学工作,除了上述取得的成效外,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主要包括:高水平的教研成果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专业实验室与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待加强;学生考研率有待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升。为此,政法学院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结合质量工程项目、高层次人才建设项目以及各类教研项目等的开展,积极培育高质量高水平的教研成果;以实践教学改革与校友工作为契机,加强实验室建设,扩展专业实习基地;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做好考研动员与辅导工作,提高毕业生的考研通过率;积极引进与培育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促进政法学院的教学工作更上层楼。
第四篇:体育学院201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自评报告
体育学院201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自评报告
2014年,在学院党委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学生处(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以全面、细心、规范、服务学生为工作准则,结合我院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克服各种困难,以积极、认真、主动、务实的态度,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不断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尽力为毕业生提供全程、贴心服务,顺利地完成了2014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体育学院2013~2014学年有社会体育一个专业有毕业生77名。截止到8月底,学院已顺利完成201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和任务。2015届共80名毕业生,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工作正有序进行。
根据学院就业考核指标,结合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对2014届毕业生工作自评如下:
一、领导重视,为就业工作奠定良好的组织保证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实施“一把手工程”,院领导积极参与组织实施
学院领导班子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历来十分重视,将“就业工作”作为部门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环节,严格落实“一把手工程”。为此专门成立了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院担任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相关教研室主任、辅导员作为成员。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会议,研究、分析、部署就业工作情况,拟定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和对策,指导全院就业工作开展与实施。
2、分管领导将就业工作组织落实到位
本院在就业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设立就业工作办公室,院党总支副书记直接负责院就业工作,毕业班辅导员负责就业的具体工作。工作中严格按校、院的就业工作计划和相关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每半月)或不定期(临时)召集毕业班辅导员,专题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学院就业工作部署。为扩大就业市场,建立就业实习基地,联络企业,邀请相关单位来学校召开就业招聘会,将就业工作紧抓不放。
3、实施就业全员工程。学院领导不定期向全院教职工通报就业信息。教研室关注就业工作,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督促毕业生及时就业,全院教职工及时告知自己熟悉的就业信息,学院及时将教职工提供的就业信息向毕业生发布。
(二)就业经费遵循节约使用、规范合理
本院在部门切块经费中严格按学院规定的比例掌握使用,并且做到专款专用,保障了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2014年,我院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投入经费注重实效,尽可能节约使用就业经费;在保障就业目标顺利实现的前提下,部门就业经费的安排使用规范、合理。
(三)人员设备
1、人员配备齐整、机构健全
根据院领导分工安排,党总支副书记分管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班辅导员做好就业基础性工作和就业日常工作,教研室和院办公室为就业工作提供需要的一切支持。
2、办公设备齐全,能满足就业工作需要
我院专设就业办公室一间(设院党总支副书记办公室),设洽谈室1个(会议室)、另外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可随时申请提供给就业招聘宣传使用。院就业办配备有电脑、打印机、电话,院长办公室配备了可以打长途的电话和扫描仪等办公设备;根据就业需要还在走廊设有就业宣传栏,通过纸制通知、院部网站、飞信、QQ群等多种渠道发布就业信息。
二、工作内容
(一)健全工作制度
1、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促进就业工作制度
面对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十分严峻的形势,我院为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定了相关的工作目标和实施办法,完善了各项毕业生工作制度。在执行学院相关就业的政策、制度前提下,院制定了工作有计划、平时有例会制度;招聘、调研等专项工作有记录;有工作总结和奖励制度;学生离校实习有申请、承诺、协议制度,实习过程有实习手册进行管理等制度。
2、贯彻落实就业目标责任制,将就业工作列入个人考核范围
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部门考核内容,同时还列入本院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以及毕业班辅导员的考核内容,就业工作奖惩机制能落到实处。
(二)实现就业规范化管理
1、细致规范做好就业日常管理,强化就业过程控制 根据院就业工作计划,实行每半月一次或每周一次的就业工作例会,及时总结、分析和研讨院就业工作。重视毕业生实习对就业的推动和促进工作,加强对毕业生的集中实习的组织指导与管理,学生实习前给每位毕业生发放一本实习就业手册,规范实习和就业工作程序等内容;加强对毕业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全体学生都与学院签定了安全承诺书,学院将安全管理落实到日常管理、节假日管理和实习等关键环节管理中。
在工作中,督促与检查,跟踪了解,完善用人单位就业协议书、就业证明函的签订,确保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院就业办对各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动态统计,并按月及时上报分析。
2、规范信息资料管理
就业工作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工作延续性对档案管理有一定要求。为此,学院加强与用人单位相互间的交流,掌握足够的信息,不断完善用人单位信息库和毕业生基本信息台账。
对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就业协议书、聘用合同书、毕业生待就业登记表的填写和使用按具体的规定操作,对毕业生登记表填写及使用层层把关,进入个人档案,规范管理;同时对就业招聘及其他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存档。
(三)强化市场建设,丰富就业信息资源
1、市场开拓
2014年学院在原有建设的市场基础上,加大了毕业生实习就业市场的开拓。学院与众多的企业建立了联系,考察了其中的部分企业,邀请了一些企业来校招聘实习生、毕业生,毕业生实习就业市场呈现出旺盛的发展趋势。
为解决2014届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体育学院积极与体育相关单位联系,与一批健身公司达成了毕业生就业合作意向。学院与南通中南体育管理有限公司、杭州宏远时代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无锡万斯伯健身有限公司、太仓嘉美健身俱乐部、上海金仕堡健身会所、上海宝刚皇领会莘旗公司、上海奉贤红碁健身公司、宁波健与美旗舰店、浙江省义乌市天麒跆拳道体育文化有限公司、温岭宝迪健身、镇江泰诺健健身俱乐部、江苏金坛市大卫健身会所、苏州国际健身会所、江苏省宜兴市华都健体城、淮安水立方健身会所、阜阳美国柏力国际健身会所等上百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联系,并与其中的数十多家企业达到毕业生就业合作意向。
学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2014年5月,院长赴合肥考察了合肥欧尼健身管理有限公司;2014年暑期,院党总支副书记随学生处副处长一行赴浙江考察毕业生就业市场,考察了杭州宏远时代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宁波美日健身管理俱乐部、浙江仙居舒力
格健身会所考察,就与其开展合作进行了接洽;2014年7月,院党总支副书记在徽州区呈坎参加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期间,考察了呈坎旅游公司,与公司就开展灵山户外拓展基地建设达到了共识,随后院长、党总支副书记、各教研室主任赴灵山进行了考察;2014年暑期,院长对屯溪永腾健身中心、歙县皇朝健身中心进行了考察;2014年9月,院长、院党总支副书记和大学体育教研室主任蒋国强一行对歙县皇朝健身中心进行了考察;2014年10月,院长、各教研室主任赴杭州舒适堡健身中心进行了考察;2014年12月,院党总支副书记赴合肥欧尼健身管理有限公司、芜湖金吉鸟健身健身中心、上海一兆韦德健身管理有限公司、南通中南文体产业有限公司进行了考察。不断拓展的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充分就业、对口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强化校企毕业生实习合作。2014年学院组织了2015届毕业生赴杭州舒适堡健身中心、宁波美日健身管理有限公司、合肥欧尼健身管理有限公司、黄山市灵山户外拓展基地、屯溪永腾健身房、歙县皇朝健身中心等开展了集中实习,并加强了分散实习生的管理。
为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会的主渠道作用,学院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2014学年邀请了多家用人单位,来校举办了举办了近10场校内招聘会,杭州宏远时代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杭州舒适堡健身中心、合肥欧尼健身管理有限公司、宁波美日健身管理俱乐部、徽州区呈坎旅游公司、屯溪永腾健身中心、歙县皇朝健身中心、屯溪人寿保险公司等多家单位来校招聘,使多数毕业生通过专场招聘活动,落实了就业岗位,或形成了就业意向。
2、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
2014年学院建立了用人单位信息库,将一年中联系的就业单位的上百条信息进行整理,其中的一些信息已经转变成体育学院的实习或就业单位了。广泛的就业信息为以后的就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今后学院将继续搜集相关的就业信息,并逐步将其中的就业单位进行筛选更新,保留就业单位的信息库保持在上百家,这样就有力地保障了我院毕业生就业的渠道建设。
针对2014年毕业生实习就业情况,学院不断扩大实习就业单位储备。总数思路是不断扩大体育行业内就业门类,2014年重点扩大的是健身行业,这是目前中国体育行业就业市场的亮点,需求量大,要求起点较低。随着我们引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健身教练考试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增加,将有更多的毕业生加入健身行业就业。与此同时,学院将组织更多的学生参加游泳救生员职业资格考试,并推荐更多的毕业生到相关游泳机构就业。为此,我们考虑在2015年安排毕业生实习就业时,一是将扩大实习就业城市布点、扩大与业界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合作。布点的重点一是省内的芜湖市,已经考虑与芜湖金吉鸟合作,并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金吉鸟总部在南京,暂定从2015年开始合作,如合作较好,待毕业生数从由2016年的80人增加到2017年的160人时,就可以启动需要扩大的储备资源(南京、常州、无锡、苏州等金吉鸟门店)。扩大布点的另一个重点是上海和江苏,本次将目光紧盯上海的一兆韦德健身管理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号称“亚洲最大的健身会所”、“五星级会所管理公司”、“中国管理竞争力百强企业”。2014年底,学院与上海一兆韦德健身管理有限公司加强了接触交流并赴公司考察,该公司拥有近百家健身门店(其中上海有50多家)曾与上海体育学院有过良好的合作关系,市场大,在业界影响力较大,目前已与黄山学院开展毕业生就业、实习合作形成初步意见;学院也高度重视与南通中南文体产业有限公司的合作。这家公司是隶属中国企业500强之一的中南控股集团,该公司在体育产业经营(会所、体育场馆、会展等经营)方面具有成熟的经验,在全国体育产业经营方面有着很高的声誉。目前该公司已与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有过良好的合作,经过努力中南文体已与我院达成就业实习合作意向。此外,学院还与温州东方健身管理有限公司建立了必要的联系,只要市场需求开发,就可开展合作。
(四)就业与创业教育
1、积极做好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在校园双选会签约
学校将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配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师和教材,按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安排,将所有班级统一组织教学。就业指导课帮助毕业生明确就业观念,并使学生掌握寻找适合自己工作的方法。
2014年在学校组织2014届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之季,学院将制作的体育学院自荐书模板提供给毕业生,同时指导学生制作求职简历、撰写自荐书、充实毕业生就业推荐表,通过对毕业生的指导和帮助,毕业生普遍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宣传能力,提高了就业水平,2014年8家用人单位应体育学院邀请来校参加毕业生就业双选会,8名毕业生在双选会上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就业意向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
2、加大创业教育培训
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引入创业教育,学院邀请,鼓励在校毕业生积极创业。2014年学院邀请了北京欧尼健身管理有限公司创办者、2011级校友胡恒超等校友回校向学弟学妹们分享创业经验,学院还邀请了担任江西省景德镇市安徽省商会秘书长丁军校友回校交流。
(五)加强毕业生实习管理,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通过毕业生实习对促进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锻炼吃苦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弥补在校学习、实践、沟通等能力的不足,增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帮助毕业生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推动毕业生就业帮助很大。2014年体育学院首次开展了毕业生集中实习工作,并加强对分散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坚决防止和纠正在过去实习中存在的以分散实习为名行逃避实习之实的现象。
在集中实习管理中,学院执行教务处关于毕业生实习工作的管理规定,并制定了从政策到执行的严格的管理办法,保障了实习学生的有效管理。在毕业生实习之前,学院召开了动员大会,明确实习的意义和要求,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之初,学院联系实习单位努力解决实习生的生活问题,促进实习生尽快熟悉实习环境,在实习过程中学院领导、辅导员和指导教师,密切关注实习生学习、工作和心理动态。建立预警通报机制,在各单位实习的学生小组长对实习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他实习动态及时向辅导员汇报或向实习指导教师反映,辅导员和实习指导教师及时将信息汇总并向学院领导汇报。辅导员通过班级的QQ群、飞信、电话、微博、微信等形式与实习生保留着密切联系,帮助实习生解决实习不适应的问题;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领导和实习指导教师还对实习学生进行巡查,帮助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工作细致,措施到位,实习生在经历实习初期的动荡后,现在已经保持稳定,大多数实习生都赢得了实习单位的好评。为下一步的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加大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调查与研究,推动毕业生理性就业
2014年,学院召开了2014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会,对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进行了分析和解读,让毕业生知晓党和政府为促进毕业生就业所采取的系列措施,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企业就业,帮助毕业生打消疑虑,理性就业。学院开展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使用情况、薪资待遇、培养方向等情况的调查,并结合毕业生实习就业情况调查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及薪资待遇等问题。了解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认识与企业需要的差距,帮助毕业生调查就业预期,切实转变就业观念,踏踏实实从基层岗位做起,满腔热情地到基层就业。学院充分利用毕业生回校修改论文和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机会,对返校的同学又进行了专业的市场需求情况、就业质量及待遇、就业状况等方面的调查,并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了指导,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
三、就业工作绩效
2014届我院共有1个专业77名名毕业生,截止到8月底前已有76人就业,初次就业率达98.7%。之后根据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要求,剔除了一些就业不稳定尚处调整阶段的毕业生就业数值,降低了就业数据。2014年,体育学院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就业工作整体平稳有序开展,经过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已顺利完成了2014就业工作目标,就业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就业工作特色
为了确保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我院就业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加强思想教育,进一步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2014年,学院召开全体毕业生大会,院领导就2014届毕业生就业的复杂严峻形势进行宣讲,指出要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突出重围,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要把个人职业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在促进国家事业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成才梦。学院开展了“中国梦、体育魂、成才路”为主题的主题教育,强化就业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把个人成长融入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主动到城乡基层、到中小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建功立业。学院进一步引导毕业生合理调整就业预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从自身条件出发,积极主动地就业。学院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邀请北京欧尼健身管理有限公司创办人胡恒超回家做创业报告,邀请校友年四亮、张英奇、孙菲菲分享自己就业的感悟,引导毕业生树立职业理想不放松,坚定目标不放弃,坚持提高技能不停步,坚持吃苦精神不能丢,为自己赢得职业精彩的机会。学院实施“一把手工程”和“全员工程”从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开始,学院领导、辅导员和教研室主任、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等,主动接触学生,关心其就业状况,指导其求职技巧,帮助解疑答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2、深化教育教育改革,强化毕业生实践能力培养,增强毕业生综合素质,建立和完善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学院注意体育类专业就业动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根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业困难(被麦可思公司列入2014年就业二十个红牌专业之一),市场需求不旺的现状,学院认真调研就业市场的变化,积极推进以增强实践能力为目的的专业结构改革和旨向面向就业市场需求的课程改革,增加目前市场旺盛的健身行业相关的课程或教学时数,以期增加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学院改革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人才培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努力使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协调,能够满足学生成才发展的需要。学院不定期组织领导、教师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观学习和调研,邀请专家学者和用人单位来校交流,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改革的方向。并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拓宽专业的适应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2014年邀请了上海体育学院资深田径教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培基为备战省运会的全体师生做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恢复训练等理论指导和示范教学,邀请了合肥飞扬健身学院教练来院上健身公开课,增强了师生对行业的认识。2014年学院组织教师赴杭州舒适堡健身管理公司、杭州宏远时代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宁波美日健身有限公司、合肥欧尼健身管理有限公司、芜湖金吉鸟健身有限公司、上海一兆韦德健身管理有限公司、南通中南体育文化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考察,邀请或接待了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农业大学体育部、安庆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合肥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领导、教师来校考察交流,进一步增强了体育教学改
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学院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断强化毕业生实践能力培养,大力培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此,我院一直致力于强化学风建设,加强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训”、“教育实习”、“挑战杯”和“技能大赛”等,锻炼和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院鼓励学生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社会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及认证,组织学生参加黄山市体育局举办的游泳国家二级裁判员考试及认证;加强与合肥飞扬健身学院合作培养学生获得操课教练和健身教练资质,组织学生到上海、合肥等地参加游泳救生员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工作,组织学生赴上海、杭州等地参加健身亚洲体适能培训及考证工作,支持学生以考取驾驶证等为目标的应用职业技能提升工作。
启动并实施集中实习工作,让毕业生通过实习适应社会和调整就业预期;学院借学校组织第五次教育的机会,就转型提升加快发展,努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更新了观念。
3、利用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平台,推动学生提升技能、拓展素质,为就业能力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积极组织队伍参加国家级、省级比赛。轮滑比赛获全国高校速滑前八名;省运动会田径参赛队员获2金3银5铜的史上最好成绩;省少数民族运动会我校选手获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黄山市获历史最好成绩,组织学生参加省“活力季”大学生竞赛获5项一等奖成为“最亮丽的团队”。以体育学院组成的校手球队在全省高校手球专业组比赛中获得第4名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体育学院在组织学生训练、竞赛和进行队伍管理的过程中,加强了与各兄弟院部之间的交流和友谊,为开展好以体育为平台的校园活动创造了和谐的氛围。
积极组队参加在黄山市举行的比赛,组织学生以裁判员、志愿者的身份参与赛场的组织,发挥高校服务地方功能,并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2014年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在黄山市举行的全国游泳锦标赛、全国少儿游泳锦标赛等赛事中担任裁判员和志愿者工作,体育学院分别组织了各80多名学生担任裁判员或志愿者,黄山电视台以《尽责专业的志愿者》为标题,对学生参加全国游泳锦标赛志愿者进行了报道。2014年学院组织学生担任了200多人次学生参加了 “齐云山杯”第一届中国(黄山)户外评奖大会暨首届中国齐云山国际养生万人徒步大会志愿活动,赢得了北京华奥星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黄山市体育局等大会承办方和参加登山的群众和评奖嘉宾的一致好评。同时,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在黄山市举行的各项户外体育赛事,在与国内外高手的竞赛中提升技艺、增进对户外体育活动的了解。杨洁同学在齐云山登山大会中战胜了众多户外达人获个人组第五名,同时杨洁同学还在2014中国歙县新安江山水画廊国际马拉松赛中获得了个人组第15名,众多学生获得完赛奖,学院还组织学生参加在黄山市举行的山地车比赛、第九届中国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车公开赛、2014年中国黄山太平湖首届自行车环湖骑行大会等赛事,增强了体质和技能,锻炼了队伍,扩大了黄山学院的影响。
2014年,体育学院加强了服务地方、服务企事业单位工作。2014年,学院组织学生担任了屯溪区和绩溪县中考裁判工作,组织学生服务黄山市实验小学运动会、黄山市屯溪区实验小学体质测试工作,为屯溪区团委“五四”趣味运动会、黄山市电力运动会、黄山市徽州区体育趣味运动会等众多体育活动或体育竞赛担任裁判或志愿者工作,并应邀组织了50名同学参加了徽州区灵山户外体育运动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加黄山市报社组织的赴休宁流口为农民采茶等志愿活动。5月7日,黄山晨刊以《他们唱一曲动听的〈青春之歌〉》为标题整版报道体育学院学子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展现了他们的青春风采。同日,黄山在线也以视点新闻的形式,做了同题报道。
积极开展校园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2014年学校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以校运会、校篮球赛、排球赛为代表的校园体育活动,为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创造精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体育学院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中,无论是担任教练员、裁判员,还是作为运动员,都在享受运动的快乐中收获了技能、友谊和快乐。2014年体育学院开展了院迎新杯篮球比赛,体育学院全部班级和教职工组队参赛比赛。
4、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学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不断扩大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推荐毕业生就业。2014年学院加强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与上百家用人单位建设了信息联系,吸引了多家用人单位来校参加校园双选会或单独设场招聘,学院与多家用人单位开展了毕业生实习就业合作。学院适应体育行业就业形势,加强了健身行业的联系和合作,截止到目前为止,体育学院已经与上海、杭州、南通、宁波、合肥、芜湖、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阜阳、台州、黄山等地的数十家健身机构建立了联系,可辐射健身门店数百家,为毕业生充分就业、对口就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学院强化毕业生就业适应性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参加 “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到村任职”等项目招募;组织学生参加银行、警察招录考试,程正阳同学分别被歙县农村商业银行和休宁公安局录用,现在在休宁县从事警员工作。
4、以帮扶困难群体和开展就业个性化指导为重点,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1)帮扶困难群体。为进一步加强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服务力度,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学院积极帮扶和援助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等困难群体学生的就业。通过建立就业帮扶制度,加强就业指导,提供经济援助等多种形式,力促困难毕业生充分就业,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就业梦”、“成才梦”。
建立困难毕业生档案。鉴于体育学院学生个性强、自尊心强的特点,学院和班级通过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对我院困难毕业生进行调查、统计与核实,建立了困难毕业生档案,及时掌握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学院对困难毕业生实施个性化的就业帮扶。学院根据困难毕业生的不同特点,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通过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就业技巧、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引导他们调整就业预期,制定切实可行的求职计划。2014年5月初,2014届毕业生回校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为抓住机会帮助困难生就业,学院联系了南通中南体育管理有限公司、无锡万斯伯健身有限公司、太仓嘉美健身俱乐部、宁波健与美旗舰店等数家用人单位,推荐困难生到公司就业,有关公司对困难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优先录用、优先培训等优惠政策。学院还经常为困难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保障信息的畅通。同时,积极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符合条件的困难毕业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做好困难毕业生的经济援助。
(2)加强就业个性化指导。为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加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14年体育学院加强了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毕业生明确求职方向。除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外,学院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就业指导,每位毕业生均可以与其导师或辅导员沟通交流,明确符合自己个性特征的职业发展道路。
进行简历制作指导,帮助每位毕业生做好自己的“名片”。在学校举行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前,学院制作了体育学院毕业生求职简历模板,并指导毕业生制作符合自己特质、能展示自身风采的求职简历、求职自荐书,指导学生填充好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各项内容,努力让每一位毕业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质,向用人单位提供一份亮丽的“名片”。
组织开展模拟面试,为毕业生应聘提供演练平台。学院组织毕业生以“1对1”、“1对多”、“多对1”、“多对多”等形式,动员学生相互之间演练面试技巧,学院领导和辅导员还深入班级和学生宿舍就面试准备、面试技巧等方面对面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和点评,就毕业生面试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面试方案。
组织填写《毕业生就业状况登记表》,随时了解毕业生就业动态。为推动毕业生积极就业、充分就业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安全管理,体育学院制定了《毕业生就业状况登记表》,要求完成毕业实习进入就业季的每位毕业生每周都更新《毕业生就业状况登记表》信息,以便学院领导和辅导员了解毕业生目前就业状态,并根据毕业生就业就业的动态帮助毕业生根据毕业生个人求职优、劣势分析和综合评价,对毕业生求职和更换工作岗位及时提供指导性意见,解答毕业生在求职和就业过程的困难。对就业不稳定的学生,学院领导和辅导员通过分析其求职轨迹,通过对应学生导师,对毕业生开展更为个性化、更具时效性的就业指导。
第五篇:毕业生就业一把手督查自评报告
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自评报告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抓就业工作,真正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将就业工作列为党委书记、院长的日常工作,能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强化就业优质服务,大力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就业平台。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克服了毕业生大幅度增加所带来巨大压力,使近几年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都达90%以上,就业工作较好地实现了毕业生满意和用人单位双满意。经过历年来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校就业一把手工程日趋完善,运作高效,有利保证了我校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已逐步形成了领导重视、管理科学、制度健全、机构完善、队伍专业、经费充裕的良好局面,自评分为96分。现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校就业一把手工程建设进行汇报:
一、领导高度重视,思想认识到位
㈠ 建立了院主要领导主抓就业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其他院级领导任副组长的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院长对全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具体责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在组长和分管就业工作的领导主持下每年都需组织两次以上全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以全面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如2011年我校先后召开了应对房地产低迷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各系实行了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党政齐抓共管,成立由系书记、系主任任领导的本系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系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学校每年均组织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先后印
发了《关于加强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㈡ 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行了院、系、系学工办三级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管理体系,形成“领导主抓,职能部门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格局。
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其职责为:制订学校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意见;召开全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组织、实施全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专题会议,必要时可临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解决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订就业工作考评办法,对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予以奖励。
招就处作是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全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宏观上的组织、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其职能为:落实上级和学校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议和决定;制订全院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教育、科研、服务等各项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网络,及时发布我校毕业生的资源信息,组织召开全院性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和各类专场招聘会;加强在校生的就业指导、组成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研室,负责全院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及时办理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为各系毕业生提供服务;定期公布各系、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并按有关规定对各系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考评,指导、检查、督促毕业生就业工作。
各系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体部门,系党政领导都要齐
抓共管,具体负责本系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其职责为:落实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度规定和工作要求;制订本系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措施、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并根据社会对毕业生的反映指导教学改革;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建立本系就业基地,拓展就业市场,组织召开本系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协助招生就业处做好本系学生的就业指导、创业教育、毕业教育等;负责本系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和就业协议书的发放、审核等工作,及时、真实地统计上报毕业生就业的各种信息和资料,按要求做好毕业生档案的整理、归档和移交等工作,做好就业工作总结;配合学校和招生就业处做好全院毕业生就业“双选会”的组织工作等;完成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交付的其他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
㈢ 形成了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我校已形成了把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全院各部门如学工保为处、教务处、宣传部、团委、各系部等的责任范围,要求各部门结合业务工作,积极参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调动了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员了教师和科技人员利用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工学结合等形式与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为毕业生推荐、落实就业岗位。形成了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促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教学部门及各系部在专业设臵和调整、人才培养上严格执行了事前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制度,根据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深入思考和不断推进专业设臵、学科结构、培养方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着力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各专业招生计划的制定严格参照近3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对就业率不足60%的专业采取限制招生至停止招生的措施。
㈣ 将就业工作纳入中长期规划,实施就业目标管理。学校制定了《就业服务与职业指导建设方案》将学院就业工作纳入到了“十二五”规划中。学校和各系每年必须制定工作计划,要明确提出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注重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落实,明确要求学院、各系初次就业率必须达到80%,年终就业率必须达到90%。学院每年分初次、年终两次公布各系、各专业就业率,并进行就业质量考评,每年进行一次就业工作考核评比。对就业率未达到目标的系部和处室在年终绩效考核实施一票否决制,对就业工作目标完成好的部门和个人按《关于加强招生与就业工作的有关规定》进行表彰和奖励。
二、组织保障有力,人员配备齐全
㈠ 设有健全的组织机构。一是成立了毕业生就业领导小组。学院成立了由书记、院长任组长,其他院级领导任副组长,各系总支书记、招就处、计划财务处、党政办公室、学工保卫处、教务处、后勤服务中心、宣传部等部门为成员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二是设有招生与就业指导处直属校行政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全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三是为强化毕业生就业教育,学院还专门成立了职业指导教研室,全面负责学生的就业教育、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及课程教学评价。
㈡ 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就业工作队伍。尽管近两年我校每年毕业生人数不超过3600人,但我校配备的就业专职工作人员
却平均维持在12人左右,生师比达292:1,大大超过了省文件规定的每500名毕业生配备1名就业专干的要求。在教学上设有10名左右常年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人员担任专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教师,教师学历都在本科以上,都获有中级以上职称,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占50%。
㈢ 建立和完善了一套科学的就业工作体系和管理体制。在制度上先后建立了《关于加强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金融危机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大大提高了就业工作效率及就业指导服务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此外还健全了就业工作奖惩制度。建立了招生计划、考核等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的奖惩制度,明确规定招生就业处处长是学院就业第一责任人、系党总支书记是系部就业第一责任人,对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未达到90%的部门和责任人在评优评先上实施一票否决制,以推动各系更加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三、工作经费充裕,工作条件优越
㈠ 就业工作经费充裕。学院严格按照全校年底学费总额1%的标准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2010年我校高职教育学费收入为45168万元,招生就业工作预算经费为1000.3万元(其中招生经费454万元、就业经费546万元),此外各系部也有配套的招生就业经费1021960.5元;2011年我校高职教育学费收入为52154.29万元,招生就业工作经费为323.43万元(含各系部招生就业经费123.93万元),其中就业经费152万元,预算金额呈逐年增长。由于经费充裕,经过几年发展,基本达到了就业指导人员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场地到位的“四到位”要求。
㈡ 建有一套完善的就业软硬件设备设施。目前,我校招生就业处设有5间办公室,还设有就业咨询指导室、档案管理室、招聘面试室等办公用房,相应的办公室都配有标准的办公设备设施,及配备电脑、复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还专门设有一个配臵50多台用于学生网络求职和信息查询的计算机机房。
四、工作责任明确,工作成效显著
㈠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对毕业生把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大力推行“全过程指导就业”。将就业指导课要列入教学计划,作为一门必修课,课程课时达36课时;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有10名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上对低年级学生主要开展理想教育、职业规划、专业教育和学风教育等形式的就业指导,对高年级学生则主要通过求职、创业指导及结合专题讲座、模拟招聘、就业沙龙等活动,平均每年开展2-3次相应的就业活动。鼓励支持就业指导人员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先后派出了一批教师参加了省就业中心组织的职业培训和就业交流活动。与此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科学研究,教师每年平均发表论文不少于1篇,同时还编写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校本就业指导教材1部,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师资队伍。此外,还成立了就业协会辅助开展学生就业教育相关活动。
㈡ 加强了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一是积极争取省住建厅、省建设人力资源协会和主管部门省集团的支持,省住建厅、省建设人力资源协会确定我校为全省建筑企业“五大员”定点培养培训基地并在我校举办了专场招聘会,省XX集团多年来始终
高度重视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亲自出席我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并召集所属单位召开座谈会,就如何帮助学校对接企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多途径拓展就业市场,积极推荐毕业生,与有多年合作的用人单位还签订了定岗实习或校企合作协议并予以挂牌,如XXXX有限公司、XXXX有限公司、XXX、XXX集团、XXXX有限公司等;为了进一步强化与用人单位联系,我们还专门邀请了用人单位来我校参加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三是充分利用XXX职教集团和各地校友分会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聘请有关人员担任我校就业工作联络员,有重点地与XXX集团、XXX局、XXX五局、XXX集团、XXX集团、XXX集团、XXX集团有限公司、浙江XXX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建筑企业建立了长期密切合作关系,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XXX各市州就业为主体、上海、天津、广东、浙江、广西、山东、云南为辅的就业格局。
㈢ 认真组织好了各种类型的招聘活动。为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参加我校每年大型供需见面会及各种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努力提高毕业生的签约率,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一是主动邀请用人单位来我们学校参加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二是向用人单位发函,收集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三是派人参加各种就业协调会,获取就业信息;四是由毕业就业工作人员带队,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种供需见面会,收集就业信息;五是派人走访全国各大人才市场,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六是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推荐工作;七是通过与校友联系,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两年来,我们先后到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海南、天津等地及XX省各个市州了解毕业生需求情况、广
邀用人单位来校招聘。2010、2011分别有230、280余家用人单位来我校参加大型供需见面会,提供职位分别为3400、5000个,因供需见面会举办较成功,XX电视台、XX电视台、《XX日报》等新闻媒体也对我校进行采访。平时举办的小型见面会不少于200家,为毕业生提供了人数一倍以上的就业岗位。
㈣ 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进行创业。各系部、团委和招生就业处通过分工合作,通过开展课程教学、组织创业讲座与大赛、实地考察及建立工作室等多形式加强了对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学校制定了积极政策对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毕业生在手续办理、政策咨询上优先照顾。此外,我校还加大对外创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展创业基地。目前我校已成为XXX创业园和XX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园协作单位,每年我校组织部分毕业生到创业园进行了创业培训,同时邀请创业园的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
㈤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学校把引导毕业生基层到就业作为就业的重要渠道,每年根据国家政策在毕业生中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动员报告、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等形式,营造到基层工作光荣、到艰苦岗位工作可敬的良好氛围,推动教育毕业生基层就业,促进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服务项目”、“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高校毕业生进社区”和“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实现毕业生多渠道顺利就业。
㈥ 充分发挥就业网络的服务功能。学校不断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了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网上信息系统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双选活动,尽可能为毕业生提供求职信息
服务。积极组织毕业生加入全省、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建立健全了就业工作信息平台,基本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的网上就业工作系统,巩固和拓展了毕业生网上就业市场;对网站管理实行专人负责制,对内容信息严格把关、及时更新。以让广大毕业生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信息,更直接、更经济地获取就业信息。确保信息的可靠性、时效性,防止学生上当受骗。
㈦ 就业工作效果显著。由于就业工作措施得力,我校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201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0.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5%)5个多百分点,年终就业率达94.36%;201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也达85.7%,高于省平均水平(73%)12个百分点。毕业生初次派遣办理报到证人数基本达到逐年增加,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也呈不断增长趋势。
2010年以来,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省教育厅的指导和关心下,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其主要表现在:社会上性别歧视现象仍然较很严重,一些单位尤其是一些建筑企业职位对招聘女生持拒绝态度,增大了我校女生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学生就业观念仍有待解放,如学生向往去大城市就业,不愿意到本地或者偏远县城就业。尽管有部分用人单位需要我校毕业生,但由于远离城市,很多学生不愿意去。一些建筑企业工作地处偏僻,流动性大,同学生前去实习考察也多有不便,缩小了他们选择范围,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稳定性;我校毕业生一些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困难,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支持个人到全国各地参加招聘会或面试等,这也给就业面和可选性带来不小的阻力。此外,目前毕业生自主创业积极性很高,但因资金筹措难度大,导致创业人数不多。今后,我校
将继续努力,实施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我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和满意就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