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细读标准
细读标准,自查家底,多方接力,推动
学校教育均衡发展
——民勤六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接工作进展情况简报 为推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评工作,本学期开学以来,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集体研读《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及省、市、县政府及教育局相关文件,进行处室分工,制定推进计划。此项工作现已全面启动,第一阶段细读标准,自查家底;强化整改,查摆问题阶段的工作已有初步进展。一是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坚持落实专项工作进展情况周汇报制度。二是对实验室、仪器室等各种功能室再次核对器材配备清单,目前所缺的各类器材的种类及件数已全部造册登记,并进行了经费估算,计划下一阶段通过自筹资金,多方争取,等方式全力配备。三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已分解到各教研组,编写工作正在进行,计划四月底完成。四是对人均校舍面积不足、实验室面积不达标等难点问题积极谋划解决方案,初步设想对宿舍楼部分闲置的校舍进行改造,改变功能,弥补教学用房不足的问题。
2013.013.08
第二篇:文本细读心得体会
细心慢读是语文教学之本
——《文本细读》心得体会
假期参加了教师培训,听了张老师的讲座——文本细读,使我深深地受到震撼,感到“文本细读”才是一名语文教师解读教材的重要路径和平台。
文本细读,对教师而言,不仅是对言语存在的一个发现过程,也是对言语细读的体验过程。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材解读倡导经验共享,提倡集体备课,合作探究。例如在我校上学期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我们语文组老师共同执教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每位老师都有独到的见解和设计,文中有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我们授课的时候都抓住了这一点,但这句话的深刻寓意我们并没有挖掘出来。今天再次阅读王崧舟老师对这一课的文本细读,对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三次的不同寓意,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本细读原来与普通的钻研教材不太一样。好的课来源于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反思一下我的语文教学,经常匆匆看课文,匆匆看教案,没有经过文本细读,根本没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又拿什么和学生去交流和对话呢?曾几何时自己能沉下心来,潜心研读文本呢?
从王崧舟、窦桂梅老师身上我们受到了激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需要语文教师去细读文本,去潜心备课,做好孩子们的引路人,让孩子们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应该抛弃一切借口,所谓的“忙”的借口。王崧舟老师的博学多才,丰厚的文化底蕴无不感染激励着我们要去学习,只有自身的素养提高了,才会让自己在有意无意之间都能影响孩子们,营造无处不在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文本细读,语文教师应练就的基本功。只有有了对文本的细读,我们的课才会上得轻松自如,也才会有深度。通过这次学习,我想我会试着去做,并尽最大努力坚持下去。
第三篇:《细读弟子规》体会
体会
张婷
2014.2.28
细读弟子规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都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去年我有幸当了一年科任老师,站在不同班主任的角度和学生相处、了解学生,才感受和发现到学生喜欢和尊敬什么样的老师。因此爱和尊重学生才是真正的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不正是《弟子规》中说道的,“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只有从心里爱学生,学生就能感受到你的爱,那么他们也会同样回报对你的爱,爱老师就会听老师的话,孩子们就变得懂事、乖巧了。
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一方面,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为孩子的母亲,应正确引导子女诵读《弟子规》,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收益。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往往尽其所能让孩子们学习更多的技能,画画、唱歌、弹钢琴、学外语,其本意都是好的,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过度的强迫会使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要不得的。父母要通过读书,掌握正确的指导方法,耐心解决孩子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孩子们懂得生活的规则,培养孩子的传统美德。
作家冰心曾说:“有了爱就有一切。”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质和美好道德的核心。人只有懂得爱,懂得感激,懂得体贴,懂得感恩,懂得宽容,懂得谦让,世界上才不会有空虚和孤独。
第四篇:细读《菜根谭》
中原油田读书成果发布之
是你,拨动我的心弦
——细读《菜根谭》有感
那个周末,我再次搭车去看望病重的父亲,老爸见到我高兴的说:“咋不提前告诉我,又想给我惊喜?” 我一边递上为他熬好的中药,一边唠叨着:“工作忙,事情多,怕请不下来假,搭车又没谱……”老父神态安详地喝着,似乎喝的不是苦药,倒像是上好的清茶,他闭上眼睛说:“清浊并包,善恶兼容。”我知道他又在给我讲《菜根谭》,要是过去,我会立即说他“老夫子”之类的荤话,而此时,看着癌症晚期的老父,真是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自打发现父亲得病就已全身大面积骨转移,可他从未喊过疼。他深爱家里每一个人,体谅儿女,豁达开朗,坦然面对病痛。他缓慢的语调讲出的这八个字,此刻深深拨动我的心弦。
在单位,父亲有着良好的口碑,严谨、忠诚是他的工作守则;无私、善良是他做人的标准。小时,父亲是一棵大树,为我遮挡风雨;长大,父亲又是一座灯塔,引领我人生航向。父亲常常给我们解读《菜根谭》,总用它来教育我们。从苦日子到现在的衣食无忧,父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堪称生活洒脱之人。
腊月里,天气寒冷而无情。父亲走了,任凭我撕心裂肺的哭喊,他却像睡着了一样静静地躺着。回到家,坐在父亲的遗像前,眼泪像断线的珠子难以禁住,那过去日子的点点滴滴涌现在我的眼前。回想往昔,我曾那样不关心他热爱的东西,总想着只要他快乐就好。可在父亲生命倒计时的日子里,我却太想抓住他热爱过的一切,想要以他的方式去体味和感知。在我生孩子时,父亲曾送我一本《菜根谭》,封皮还被他精心包过。如今翻出来细读,也嚼到了甘甜和清香,品味了父亲的处世之根。仿佛他又在饭桌前为我讲“正心修生,养性育子。”……
慈爱的父亲,虽然离开了我,可您的思想和教诲已经深深印记在我心里。细读《菜根谭》,我明白了,为何您总爱帮助别人?不管工作苦累,闲暇的午后您都能咿咿呀呀哼唱小曲?您对生活的态度是潜移默化的熏陶着我。父亲啊,您的良苦用心深读此书我才懂!
品读《菜根谭》,我领悟最深的是:“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意思是说,不要轻易的责难他人所犯的小过,也不要随便揭发他人生活的隐私,更不要对他人以往的错误耿耿于怀。这三大做人的原则,我们日常生活中是经常碰到的事情,也是常常被我们忽视的事情。比如,在意闲话、付出太苛求结果等等。其实做好以上所说的三件事情并不容易,因为它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人性的弱点。背地里议论别人的长短,挖掘别人的隐私,不但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且会惹来事端,这些事看起来小,惹来麻烦事大,所以不要随便乱说,要常怀感恩之心,与人为善才是。在工作岗位上,过分猜忌,斤斤计较,就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影响单位和谐稳定的工作大局。如果我们都乐于把方便给予他人,把温暖给予他人,把服务给予他人,就能赢得人心,塑造企业和自身的良好形象。记得有一次,我在燃气抄表时,曾遇到一位因输不上气量,说话尖刻的用户。“我家怎么没气了,还让不让人吃饭了!你们真差劲。”一位老太太愤愤的说。我不去争辩,立刻主动骑车带着这位用户回家,很快输好气量。这位大妈感动得把家里的好吃的都拿出来非让我尝,一边道歉一边解释说,身边没子女,得了糖尿病又不能饿,太担心饭做不成……《菜根谭》上讲:“心旷则万钟如瓦罐,心隘则一发死车轮。”我总结,优质服务最难的部分,可能就是要时时刻刻关注用户的感觉,并及时主动的满足用户各式各样的合理需求,只有这样,用户才能认可我们的工作。
《菜根谭》是一本论述修身、处事、待人的格言集,融儒、道、佛三家思想及作者的生活经验为一体,全书通过作者对人世百态的领悟,阐述为人处世之道,透析人生的意义。《菜根谭》一书给父亲传递了一生的快乐和正能量,泰然处事,包容万象,翕张相宜,荣辱共存,是我在父亲身上感悟的无形的东西,它也帮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逐渐学会对持事理的自身曲直,坦然面对顺境和逆境。
细读《菜根谭》,浏览中华传统国学,品“海纳百川成其大,通流万卷始于精”的人文思想,是传承也是积淀,他让我受益无穷。我把此书真诚的推荐给我的亲人、同事和诸多的朋友,愿此书帮你摆脱羁绊、化解困苦,助你走向和睦和谐的彼岸。
写于2013年初秋
第五篇:《半截蜡烛》文本细读
《半截蜡烛》文本细读
文中第三自然段,“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这段文字是写伯诺德夫人在危急时刻,从容地用一盏油灯把那支藏有情报的蜡烛给换下来的情景。但是作者在描写时却用了“急忙”和“轻轻”这两个在表面上截然相反的词语。抓住这两个词语所在的句子的朗读体悟大做文章:这两个词语,作者是随便一用还是“别有用心”呢?能不能将它们的位置交换,为什么?伯诺德夫人“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这里之所以用“急忙”,并不是说伯诺德夫人的心情很着急,尽管此时她比谁都着急。这个“急忙”是做给德国军官看的,在德国军官看来,这个“急忙”却很自然很正常。因为德国军官嫌屋里黑,而这只蜡烛发出的光是比不上油灯的。所以,伯诺德夫人 “急忙”去取油灯,就会让德国军官认为伯诺德夫人在向他们献殷勤。这从后面“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这句话足可以看出。但是,如果这里把“先生们,这盏灯亮些”去掉,那么情况就不同了。“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轻轻把蜡烛吹熄。”这样一改,就很容易引起德国军官的怀疑。如果再把“轻轻”改成“急忙”,那真有“此地无疑三百两之嫌了”。如果把句中的“急忙”改成“轻轻”,那么就会让德国军官认为,伯诺德夫人在怠慢他们,有对他们心存不满之嫌疑。那样的话,德国军官可能还会借故找茬。当然,此时情况万分危急,所以,这个“急忙”表面上是做给德国军官看的,实际上也是伯诺德夫人为了避免险情的发生的一种内在心理需求。但是由于伯诺德夫人安排得当,所以这个“急忙”便师出有名、顺理成章了。因此,这一个“急忙”和“轻轻”把伯诺德夫人在危急时刻的机智、从容、镇定刻画得淋漓尽致,鲜活丰满而又耐人寻味。如果在不经意间“滑”过去,也就品尝不到这份“美味佳肴”的诱人醇香了。
课文第五自然段中“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伯诺德夫人所做的努力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她再做努力的话就会引起德国军官的怀疑。在这样的情况下,她的儿子杰克出场了。在他的这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话中“天真冷。”用的是句号而不是感叹号,这是为什么呢?显然,当时的天气并不是真的很冷,要是真冷的话,为何直到现在才生火呢?这只是杰克的借口而已,他想借给几位德国军官抱柴生火取暖这个机会悄悄把蜡烛
里的情报取出来重新收藏好。因此,这是杰克在危急时刻不经意说的一句话。如果用上“感叹号”,就说明天使真的很冷,那么杰克的到柴房搬柴生火这个计谋就没有多少智慧可言了。但是,天也不是不冷,只是没有到很冷的程度,否则这条计谋就显得愚蠢了(哪有天气暖和还生火的,一定会引起德国军官的怀疑)因此,这个句号既反映了杰克的机敏,又让人体悟到作者的慧心。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应读得自然,让人觉得有些冷,但不是很冷。只有这样,才能读出作者内心的真实意图。
课文第六自然段中,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杰奎琳的确是一个不一般的孩子。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杰奎琳真的对德国人有好感吗?从她的娇声中,你读懂了什么呢?杰奎琳虽然是个小女孩,但是,她和她的妈妈、哥哥一样对德国侵略者充满无比的仇恨。可是,眼前的情形,让她又不得不用自己的计谋——“娇声”来迷惑德国军官。既然你们认为屋子黑便点了两盏灯,那么,楼上也那么黑,对于我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而言,没有灯是不可以想象的。她这样说,也许能激活他们内心深处的一丝怜爱之心——德国军官也许会想,这么可爱又懂礼貌的小女孩,在没有灯的房间里一定会感到害怕的。也许,德国军官就不忍心再拒绝了。这从后面德国军官的话:“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可以 看出,杰奎琳的娇声让德国军官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的女儿,出于对女儿的疼爱,所以他不忍心拒绝杰奎琳的请求。如果这里换成的是杰克,可能结果就难以预料了。尽管如此,内心无比喜悦的杰奎琳,并没有立刻端起烛台上楼,而是依然很有礼貌地向这几位军官道过晚安,才上楼去。如果说杰奎琳端起烛台的那一刻,可能会让德国军官想起什么,那么这个“道别”的举动,彻底地让他们放松了最后的一丝警觉。因为,谁也没有理由去拒绝一个可爱而又有礼貌的小女孩的一点最基本的请求。由此,足见杰奎琳的机智、镇定和勇敢。更见作者的巧妙构思和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作者最后用“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这句话来结束这个故事。文中第六自然段,足可以让我们知道杰奎琳的绝妙主意取得了成功。但作者并没有就此止笔,又在文末加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这句话的作用和魅力到底有多大,在教学时,可以试着把它去掉,让学生比较一下表达的差异。学生在交流中就会感觉到,正是因为有了个结尾,才使得这个故事情节更具惊险性,从而更能衬托出母子三人的沉着、机智和勇敢。否则,故事中硝烟味就不那么浓烈了。短短一句话,却扣人心弦,引人深思,耐人寻味。语言的魅力,作者的匠心尽现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