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我县工业强县政策的作用与效果
一、工业强县政策的现状
为了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加快工业强县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璧山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不少工业强县(工业经济)方面的优惠政策,分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总政策,主要对一定时期全县经济发展战略制定方向、目标和措施。例如《关于实施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关于加快国有城镇集体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决定》、《关于实施工业强县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等。二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专项政策,例如《关于扶持重点企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食品工业的决定》、《关于开展璧山工业10强评选活动的通知》、《关于加快我县鞋业发展的决定》、印发《重庆市鼓励外商投资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关于加快园区建设若干优惠政策的决定》、《关于加强县内企业为青山、红宇、大江公司协作配套有关工作的通知》等。三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例如《关于建设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区若干优惠政策的规定》、《关于重点企业认定办法及领导联系重点企业考核办法》、《璧山县工业强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县境内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优惠办法》、《严格控制对重点企业进行经济检查的通知》等。这些优惠政策,涉及到用地、招商、融资、行政审批、税费减免、水电气供应、人才招聘等方方面面。
二、工业强县政策的作用与效果
通过出台以上这些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璧山工业经济的发展。其中,有三个政策发挥的作用十分明显。
一是1991年县委、县政府《关于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决定》,从分析我县县情入手,利用紧靠大城市的地域优势和经济上的互补关系,从经济发展需要出发,调整区域内部产业结构,提出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自己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我县正是在实施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中,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以机械加工、建筑建材、制鞋等三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到1999年,全县有机械加工企业140余户,年产值达3亿元;年产水泥40多万吨,建筑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进入重庆、绵阳等大中城市;皮鞋产量3000多万双,产值10余亿元。1991年到1999年期间,璧山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高达32.8,遥居全市第一。1999年全县GDP达到28.03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二是1999年县委、县政府《关于扶持重点企业发展的决定》。在璧山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县委、县政府十分清醒地看到我县工业经济与周边地区相比,存在“小、散、低、弱”的差距,及时做出了扶持重点企业发展的决定,要求用3至5年的时间,选择一批有条件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使其成为规模大、档次高、机制活、效益好、年工业产值或营业收入上5000万元、年入库税金超过500万元的重点企业。县里成立了重点企业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计经委),具体负责扶持重点企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和服务工作。制定了重点企业认定办法和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及考核办法,建立了重点企业例会制度,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重点企业的政策措施,并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通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全县重点企业得到较快发展,由2000年的18户增至2004年的30户,认定标准也由入库税金50万元左右提高到2004年的150万元以上。
三是2001年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县的决定》。这个《决定》对工业强县的意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结构调整、政策措施、组织领导、管理服务都作了全面部署。在《决定》的指导下,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1、全县工业经济加快了战略性调整,以璧青公路为重点的经济走廊带基本形成。2003年,璧城街道办事处实现工业总产值36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2亿元;青杠街道办事处实现工业总产值17.5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5040万元,璧城、青杠街道办事处被评为重庆市“乡镇企业明星乡镇”,璧城街道办事处进入重庆市综合经济实力50强乡镇,青杠街道办事处进入“重庆市百强镇”。
2、全县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先后举办了“鞋博会”、“花博会”等各种招商引资活动,扩大了璧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招商引资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引进了顾地公司、乐百氏公司、奥康集团、巨立水泥、宗申三轮、红旗缸盖、榄菊公司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璧山。
3、园区建设初具规模。璧城工业园区是重庆市首批设立的特色工业园区之一。园区规划面积11.4平方公里,首期启动1.4平方公里。目前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8034万元,引进企业22家,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1家,建成投产的有13家。2003年园区被评为市级十佳重点建设园区。
4、全县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强县“七个一批”措施,使工业经济在全县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5亿元,工业总产值87亿元,财政总收入4.07亿
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2亿元,全县企业技改项目347个技改总投资1.03亿元,当年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55.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5家,重点工业企业入库税金达到1.2亿元,其中年纳税额500万元以上的企业5家。
在实施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强县战略过程中,我县实现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县的重要转变,初步建成了渝西地区新兴工业基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考核评价中,我县1998年排名全市40个区县(市)第7位,2000年排名渝西地区第4位,2001年排名渝西地区第3位,2003年排名渝西地区第2位。
三、今后工作措施建议
这些年来,县委、县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虽然对璧山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由于受时空的限制,一些政策也有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现象。当初的一些土地、税费、融资等政策,有的已被新的政策文件取代,有的已失去效力被停止执行,如《关于扶持重点企业的决定》现在执行起来就相当困难。二是部分工业经济政策可操作性差,落实得不够,如《关于大力发展食品工业的决定》、《工业强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就落实得不够。随着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和发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深入开展,一些已经出台的政策法规还将进一步得到规范。
由于受WTO规则、国家宏观政策以及我县财力不足的限制,我县在制定工业经济政策方面的空间和力度将越来越小。为此,建议今后县里出台工业经济政策时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总政策要少而精,提纲挈领、统揽全局,具有清晰性、系统性;二是配套政策要专而细,具有针对性、时效性,便于操作;三是对国家和重庆市出台的一系列鼓励企业发展改革的优惠政策,要在贯彻落实上下功夫。
(一)尽快出台我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为了贯彻中共重庆市委6月30日作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县计经委应结合我县“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代县委草拟中共璧山县委关于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主要内容包括:
1、提高认识,提出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思想;
2、努力实现显著提高工业经济总量、工业集中度、工业经济质量效益、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人民生活和就业水平五大发展目标;
3、做大做强三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一是扶优扶强,提升机械加工业的水平;二是抓住机遇,实现建材业的二次创业;三是创建鞋都,振兴制鞋业;四是依靠科技,努力培育新兴产业;
4、大力实施五大保障措施。一是办好特色工业园区;二是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三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四是发挥人才支撑保障作用;五是加强组织领导。这个文件出台后,作为我县实施城郊型经济战略、工业强县战略的延伸和深化,将成为我县现阶段统揽工业经济的总政策。
(二)认真清理规范已出台的工业强县政策措施。在清理的基础上,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仍有指导作用的政策,可继续保留;对与上级规定有抵触的政策,应修改完善;对已失效的政策,应予以废止。要结合当前形势发展,认真研究制定我县招商引资、企业用地、工业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服务与管理、整治发展环境等专项政策。不唯书、不唯上,求真务实,能落实多少就出台多少,不搞“花架子”。
(三)用活用足国家和重庆市出台的一系列鼓励企业发展改革的优惠政策。主要有:
1、新产品开发方面,市政府《关于对企业新产品开发实行政策扶持的通知》(渝府发[2001]63号);
2、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方面,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财工字[1996]41号);
3、技术改造方面,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财税字[1999]290号);
4、实施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市委、市政府关于《重庆市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渝委发[2001]26号);
5、特色工业园区方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特色工业园区的意见》(渝委发[2003]28号);
6、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意见的通知》(国发[1996]36号);
7、主城区污染企业搬迁方面(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02]19号);
8、利用外资方面,《重庆市鼓励外商投资若干政策规定》和《重庆市鼓励外商投资新增优惠政策》;
9、进出口方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10、企业改革方面,重庆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经委等部门关于《重庆市国有企业破产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渝办发[2000]75号)、市政府《关于国有企业改制的若干意见》(渝府发[2001]52号)。只要企业充分享受这些优惠政策,就可以使企业真正得到实惠。以上这十个方面政策的优惠条款,已汇编成册,企业如果需要可来我委索取。
第二篇:浅析我县工业强县政策的作用与效果
一、工业强县政策的现状
为了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加快工业强县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璧山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不少工业强县(工业经济)方面的优惠政策,分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总政策,主要对一定时期全县经济发展战略制定方向、目标和措施。例如《关于实施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关于加快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决定》、《关于实施工业强县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等。二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专项政策,例如《关于扶持重点企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食品工业的决定》、《关于开展璧山工业10强评选活动的通知》、《关于加快我县鞋业发展的决定》、印发《重庆市鼓励外商投资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关于加快园区建设若干优惠政策的决定》、《关于加强县内企业为青山、红宇、大江公司协作配套有关工作的通知》等。三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例如《关于建设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区若干优惠政策的规定》、《关于重点企业认定办法及领导联系重点企业考核办法》、《璧山县工业强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县境内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优惠办法》、《严格控制对重点企业进行经济检查的通知》等。这些优惠政策,涉及到用地、招商、融资、行政审批、税费减免、水电气供应、人才招聘等方方面面。
二、工业强县政策的作用与效果
通过出台以上这些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璧山工业经济的发展。其中,有三个政策发挥的作用十分明显。
一是1991年县委、县政府《关于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决定》,从分析我县县情入手,利用紧靠大城市的地域优势和经济上的互补关系,从经济发展需要出发,调整区域内部产业结构,提出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自己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我县正是在实施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中,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以机械加工、建筑建材、制鞋等三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到1999年,全县有机械加工企业140余户,年产值达3亿元;年产水泥40多万吨,建筑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进入重庆、绵阳等大中城市;皮鞋产量3000多万双,产值10余亿元。1991年到1999年期间,璧山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高达32.8%,遥居全市第一。1999年全县GDp达到28.03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二是1999年县委、县政府《关于扶持重点企业发展的决定》。在璧山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县委、县政府十分清醒地看到我县工业经济与周边地区相比,存在“小、散、低、弱”的差距,及时做出了扶持重点企业发展的决定,要求用3至5年的时间,选择一批有条件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使其成为规模大、档次高、机制活、效益好、年工业产值或营业收入上5000万元、年入库税金超过500万元的重点企业。县里成立了重点企业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计经委),具体负责扶持重点企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和服务工作。制定了重点企业认定办法和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及考核办法,建立了重点企业例会制度,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重点企业的政策措施,并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通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全县重点企业得到较快发展,由2000年的18户增至2004年的30户,认定标准也由入库税金50万元左右提高到2004年的150万元以上。
三是2001年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县的决定》。这个《决定》对工业强县的意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结构调整、政策措施、组织领导、管理服务都作了全面部署。在《决定》的指导下,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1、全县工业经济加快了战略性调整,以璧青公路为重点的经济走廊带基本形成。2003年,璧城街道办事处实现工业总产值36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2亿元;青杠街道办事处实现工业总产值17.5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5040万元,璧城、青杠街道办事处被评为重庆市“乡镇企业明星乡镇”,璧城街道办事处进入重庆市综合经济实力50强乡镇,青杠街道办事处进入“重庆市百强镇”。
2、全县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先后举办了“鞋博会”、“花博会”等各种招商引资活动,扩大了璧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招商引资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引进了顾地公司、乐百氏公司、奥康集团、巨立水泥、宗申三轮、红旗缸盖、榄菊公司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璧山。
3、园区建设初具规模。璧城工业园区是重庆市首批设立的特色工业园区之一。园区规划面积11.4平方公里,首期启动1.4平方公里。目前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8034万元,引进企业22家,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1家,建成投产的有13家。2003年园区被评为市级十佳重点建设园区。
4、全县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强县“七个一批”措施,使工业经济在全县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5亿元,工业总产值87亿元,财政总收入4.0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2亿元,全县企业技改项目347个技改总投资1.03亿元,当年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55.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5家,重点工业企业入库税金达到1.2亿元,其中年纳税额500万元以上的企业5家。
在实施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强县战略过程中,我县实现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县的重要转变,初步建成了渝西地区新兴工业基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考核评价中,我县1998年排名全市40个区县(市)第7位,2000年排名渝西地区第4位,2001年排名渝西地区第3位,2003年排名渝西地区第2位。
三、今后工作措施建议
这些年来,县委、县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虽然对璧山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由于受时空的限制,一些政策也有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现象。当初的一些土地、税费、融资等政策,有的已被新的政策文件取代,有的已失去效力被停止执行,如《关于扶持重点企业的决定》现在执行起来就相当困难。二是部分工业经济政策可操作性差,落实得不够,如《关于大力发展食品工业的决定》、《工业强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就落实得不够。随着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和发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深入开展,一些已经出台的政策法规还将进一步得到规范。
由于受WTO规则、国家宏观政策以及我县财力不足的限制,我县在制定工业经济政策方面的空间和力度将越来越小。为此,建议今后县里出台工业经济政策时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总政策要少而精,提纲挈领、统揽全局,具有清晰性、系统性;二是配套政策要专而细,具有针对性、时效性,便于操作;三是对国家和重庆市出台的一系列鼓励企业发展改革的优惠政策,要在贯彻落实上下功夫。
(一)尽快出台我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为了贯彻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委6月30日作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县计经委应结合我县“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代县委草拟中国共产党璧山县委关于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主要内容包括:
1、提高认识,提出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思想;
2、努力实现显著提高工业经济总量、工业集中度、工业经济质量效益、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人民生活和就业水平五大发展目标;
3、做大做强三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一是扶优扶强,提升机械加工业的水平;二是抓住机遇,实现建材业的二次创业;三是创建鞋都,振兴制鞋业;四是依靠科技,努力培育新兴产业;
4、大力实施五大保障措施。一是办好特色工业园区;二是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三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四是发挥人才支撑保障作用;五是加强组织领导。这个文件出台后,作为我县实施城郊型经济战略、工业强县战略的延伸和深化,将成为我县现阶段统揽工业经济的总政策。
(二)认真清理规范已出台的工业强县政策措施。在清理的基础上,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仍有指导作用的政策,可继续保留;对与上级规定有抵触的政策,应修改完善;对已失效的政策,应予以废止。要结合当前形势发展,认真研究制定我县招商引资、企业用地、工业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服务与管理、整治发展环境等专项政策。不唯书、不唯上,求真务实,能落实多少就出台多少,不搞“花架子”。
(三)用活用足国家和重庆市出台的一系列鼓励企业发展改革的优惠政策。主要有:
1、新产品开发方面,市政府《关于对企业新产品开发实行政策扶持的通知》(渝府发[2001]63号);
2、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方面,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财工字[1996]41号);
3、技术改造方面,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财税字[1999]290号);
4、实施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市委、市政府关于《重庆市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渝委发[2001]26号);
5、特色工业园区方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特色工业园区的意见》(渝委发[2003]28号);
6、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意见的通知》(国发[1996]36号);
7、主城区污染企业搬迁方面(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02]19号);
8、利用外资方面,《重庆市鼓励外商投资若干政策规定》和《重庆市鼓励外商投资新增优惠政策》;
9、进出口方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10、企业改革方面,重庆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经委等部门关于《重庆市国有企业破产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渝办发[2000]75号)、市政府《关于国有企业改制的若干意见》(渝府发[2001]52号)。只要企业充分享受这些优惠政策,就可以使企业真正得到实惠。以上这十个方面政策的优惠条款,已汇编成册,企业如果需要可来我委索取。
第三篇:中央空调清洗的作用与效果
一、中央空调清洗的作用与效果
1、杀菌灭藻:通过向循环系统加入杀菌药剂,清洗循环水中的各种细菌和藻类。
2、粘泥剥离:加入剥离剂,将管道内的生物粘泥剥离脱落,通过循环将粘泥清洗出来。
3、化学清洗:加入化学清洗剂、分散剂、将管道系统内的浮锈、垢、油污清洗下来,分散排出,还原成清洁的金属表面。
4、表面预膜:投入预膜药剂,在金属表面形成致密的聚合高分子保护膜,以起防蚀作用。
5、日常养护:加入缓蚀剂,避免金属生锈,同时加入阻垢剂,通过综合作用,防止钙镁离子结晶沉淀。并定期抽验,监测水质。
二、中央空调清洗四大明显效果:
1、保护设备、延长使用寿命:可以除锈防锈,避免设备腐蚀损坏,特别是经过预防处理后,使设备寿命延长,投入缓蚀剂后可使腐蚀速度下降90%。
2、减少事故发生、改善制冷效果:可杀菌灭藻、去除污泥,使管道畅通、水质清澈,同时防垢,提高冷凝器、蒸发器的换热效率,从而避免高压运行、超高停机现象,提高冷冻水的流量,改善制冷效果,使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3、节约用电用水并节约燃料:除去水垢和阻止水垢的形成,提高热交换效率,从而减少电能和燃料的消耗,而且水处理还可减少排污,从而提高循环水的利用率,一般可节约用水60%以上。
4、为用户节约大量维修费:未经处理的中央空调,则会出现管道堵塞、结垢、腐蚀,超压停机直至发生事故,如主机因腐蚀泄漏、溶液或制冷剂污染,则需要更换铜管,更换溶液或制冷剂,维修主机,一般需维修费20~50万元,而经过处理后,既可减少维修费用,又可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还能为业主减少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损失。
第四篇:“工业强市三十条”政策扶持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
专项1:“大企业+产业基地”建设专项
申报指南
一、支持领域及方向、支持方式及标准
(一)产业基地。重点支持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地招商引资、基地发展规划编制、人才培训等或以股权形式投资入股运营公司。市财政以扶持资金或股本入股基地投资运营公司等方式进行扶持,单个基地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二)骨干企业基地。重点对骨干企业基地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研发平台建设等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单个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二、申报条件
(一)产业基地
1.列入我市确定重点发展的“大企业+产业基地”范围; 2.申报主体明确;
3.产业基地规划区域明确,组织机构健全、明晰,管理规范,主导产业突出和特色优势明显;
4.基地投资运营公司已正式成立或正在筹备成立。
(二)骨干企业基地
1.申报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并正
常运营;
2.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及时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财务报表,具有一定比例的自由资金,有一定规模的资产;
3.会计信用和纳税信用良好。
三、申报材料
按要求编制《资金申请报告》。
专项2:技术改造专项申报指南
一、支持领域及方向、支持方式及标准
(一)企业技术改造。重点围绕工艺改造、技术升级、关键技术突破、装备升级等,对经济效益好、技术水平高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补助。单个项目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列入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二)设备购置补助。对设备投资总额10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由市财政按实际完成设备投资额的6%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补助额不超过300万元。列入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单个项目最高补助额不超过500万元。
二、申报条件 企业条件:
1.在淄博市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并已正常运营的规模以上企业;
2.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及时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财务报表。具有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有一定规模的资产;
3.会计信用和纳税信用良好。
(一)申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条件
1.原则上从2015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中择优申报,重点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大企业+产业基地”建设筛选推荐;
2.申报项目必须为在建项目,未开工项目不能申报。原则上项目建设期不超过3年;
3.项目符合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方向,已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取得相关手续。
(二)申请设备购置补助条件
1.已取得技术改造项目备案(核准)文件;
2.设备已到位并取得相关发票,且设备与发票内容应统一、相符。发票日期为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之间,不在此时间范围内的不予补助。
三、申报材料
(一)申报技术改造资金 1.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表; 2.项目简介;
3.项目备案(核准)等相关文件;
4.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会计报表; 5.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等; 6.其他相关材料。
(二)申报设备购置补助 1.设备购置补助申报表;
2.技术改造项目备案(核准)文件;
3.设备购置合同、发票原件及复印件。进口设备还需报送报关单、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缴款单据等;
4.固定资产增值税认证抵扣明细单; 5.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等; 6.其他相关材料。
专项3:工业设计发展专项申报指南
一、支持领域及方向
1.市优秀工业设计项目。对提升我市工业设计整体水平具有较大影响的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重大产品创新设计关键技术和成果的开发及应用,以及我市工业企业、专业设计机构、独立设计人创造设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并在本市具备产业化条件的新外观、新技术、新工艺、新交互界面(UI)、新产品、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品牌整合营销中所用到的包装、平面设计作品等。
2.“1+1伙伴计划”(服务外包)项目。本市所属制造企业与市内外设计机构(工业设计公司、院校)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集成创新设计和原创性设计方面有着1年以上深层次合作,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我市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方面有显著效果的合作项目。
3.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为工业设计企业和工业企业(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立的工业设计机构提供技术、人才、信息、检验、试制、培训等专业服务的平台。
二、申报条件
(一)市优秀工业设计项目
1.企业在淄博市境内依法注册,有独立法人资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市场前景好、示范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本市具备产业化
条件,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对提升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性能、创新产品外观、提高产品美誉度等效果明显。
3.企业经营稳定,业绩突出,管理规范,配套开发、生产条件和技术力量完备,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4.项目承担单位依法、守法、诚信经营,照章纳税;近3年内无重大的质量、安全、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等事故。
(二)“1+1伙伴计划”(服务外包)项目
1.项目符合我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需求,由我市企业独立或参与承担并在我市实施,项目成果在我市应用或服务于我市企业。
2.项目对提升我市工业设计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等有重要价值和示范带动意义。
3.项目预期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
4.项目承担单位依法、守法、诚信经营,照章纳税;近3年内无重大的质量、安全、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等事故。
(三)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
1.公共服务平台所属企业在淄博市境内依法注册,有独立法人资格。
2.为我市工业设计企业和工业企业(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立的工业设计机构提供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软件程序、检验检测等技术资源共享服务。
3.为工业设计提供图书、数据库、资料库、模型等基础参考资料,满足创意设计企业、设计师对设计类文献等基础资源的需求。
三、支持方式及标准
(一)市优秀工业设计项目
对市优秀工业设计项目,给予10-50万元资金奖励或作为政府资本金投入。
(二)“1+1伙伴计划”(服务外包)项目
对纳入“1+1伙伴计划”(服务外包)项目,给予一次性经费扶持或作为政府资本金投入,单项计划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三)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
对符合条件的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给予投资额50%的一次性补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四、申报材料
(一)市优秀工业设计项目
1.《淄博市优秀工业设计项目资助申请书》。
2.提供企业(项目合作的提供合作双方)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验原件)。
3.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4.可证明项目技术水平的文件或证书等。
(二)“1+1伙伴计划”(服务外包)项目
1.《淄博市工业设计“1+1伙伴计划”项目资助申请书》。2.“1+1伙伴计划”(服务外包)项目合作合同、银行付款凭证复印件(验原件)。
3.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4.可证明项目技术水平的文件或证书等。5.企业自有资金证明材料。
(三)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
1.《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申报书》。
2.公共服务平台所属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验原件)。
3.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设备、软件采购发票复印件、银行付款凭证复印件(验原件)。
专项4:两化融合专项申报指南
一、项目申报类别
1.企业信息化项目。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企业管理、产品流通和市场营销环节的信息化应用项目,产品信息化项目。
2.信息化集成创新项目。企业关键环节信息化的集成应用和创新项目,研发设计与生产集成、管理与控制集成、产供销集成、财务与业务集成等跨部门和跨业务环节的集成项目。
3.智能制造综合类项目。支持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项目建设,推进工艺流程改造、装备智能化升级,实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开发等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
4.工业云平台项目。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工业云平台项目;供应链协同创新平台、工业APP等工业互联网应用项目;
5.电子信息制造类项目。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及封装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电力电子核心部件、装置以及系统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智能化仪器仪表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新型储能电池及其系统和关键材料研发和产业化项目;LED照明技术和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高端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6.软件类项目。工业装备、通信、电力、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的嵌入式应用软件项目;面向监测检查、分析诊断、智能生产、节能减排等工业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
7.奖励获得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
二、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应是在淄博市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企业资产及经营业绩良好,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纳税信用和银行信用良好。
2.项目技术含量较高,方案切实可行,具备较好的实施基础,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项目资金来源可靠,自筹资金已落实;项目建设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二年。
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在项目申报、资金扶持安排上优先考虑。
5.以提升我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为目标,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4G等信息技术应用的信息化项目和基于“互联网+”的新模式新业态项目。
三、申报材料
《2015淄博市两化融合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
专项5:节能降耗专项申报指南
一、支持领域及方向
本次节能降耗专项的支持领域为节能重点工程项目。具体支持方向为:
(一)工业窑炉节能改造工程项目。包括窑炉的燃烧装置、控制系统、保温系统等系统改造工程。特别是窑炉余热发电、富氧燃烧、高炉喷煤、窑炉喷涂、窑体保温等技术工程、对燃油、燃煤窑炉进行天燃气改造工程、石灰窑综合节能技术改造和轻工烧成窑炉低温快烧技术改造工程、节能型玻璃熔窑推广使用工程等。
(二)系统节能改造工程项目。仅限工业系统节能改造工程,特别是针对化工、纺织、建材、冶金等行业固体、液体、气体等介质输送系统,对循环系统的运行控制设备、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的优化改造。
二、申报条件
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备案、能评、环评、土地等手续齐全。项目依附或改造的主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已列入国家产业政策明令淘汰目录或者属于违规审批、建设的项目不得申报。
2.项目具有一定规模,节能减排效果显著。节能量在1000吨标准煤以上,项目实施后具有显著的节能、节水、节材等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效果。
3.企业综合实力较强,能源管理规范。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是本市范围内注册登记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并且具有适度的经济规模,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和纳税信用良好,近三年经济效益较好。企业节能基础管理规范,具备完善的能源计量、统计和管理体系,项目可计量、可监测、可检查。
4.项目为2015年在建工程且年内能够建成。项目有较明显的节能效果,能够根据项目的实施效果对项目的节能量、真实性等相关情况进行审核。
5.属下列情形之一的项目不予支持:已获得国家、省级节能专项支持的项目;已列入市级财政支持但尚未验收的节能项目,其承担单位不得申报;项目改造前原有设备或所依附的主体建成运行时间未达1年以上;主要因扩大产能而非节能技改产生节能效果的项目;未完成市节能主管部门下达的节能目标的企业所申报的项目。
三、支持方式及标准
节能重点工程项目择优奖励,按照节能量进行补贴,每吨补贴100元,每个项目最高补贴80万元。
四、申报材料 1.项目基本情况表
2.项目简介(包括企业基本情况、项目建设纲领及必要性、项目技术水平、主要建设内容、项目投资、资金来源及经济和社会效益预测、项目前期工作情况、节能效果等)
3.节能效果分析评价报告(企业自行编制,包含节能量计
算过程)、项目建议书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项目主管部门的备案、核准或立项批复文件,需银行贷款支持的项目,应提供银行贷款合同或银行贷款承诺函,企业自筹资金落实证明,环保部门批复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书(报告),规划用地证明(需新征土地的项目),企业上财务审计报表等。
5.项目建设证明材料(如主要设备订购合同、工程建设合同、付款凭证、采购发票等复印件)、安装改造的主要设备清单(包含设备型号、功率、节能率等主要技术参数)
6.项目改造前后对比照片、主要用能设备技术参数对比(或权威部门出具的安装的节能设备或项目节能测试报告复印件)
7.其他相关材料,如企业工商营业执照、技术专利证书、产品质量证书、认证证书、企业荣誉证书等复印件,以及企业认为其它需要补充说明的资料等。
8.项目真实性承诺书。
五、其他要求
1.各区县节能重点工程项目数量控制在5个以内。2.项目申报材料使用A4纸张,双面打印,按顺序胶装,封面、书脊标注企业、项目名称,指定位置加盖公章,所有材料均需提供电子版,除证书、批复、证明等材料外尽量不采用图片格式。
专项6:现代物流发展专项申报指南
一、支持领域及方向
1.省、市重点物流企业和重点物流项目,特别是综合性物流园区的物流建设项目;
2.公益(用)性物流基础设施及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综合交易平台建设项目;
3.工业和物流联动发展项目; 4.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制定; 5.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其他事项。
二、申报条件
1.在我市境内依法登记注册或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2.依法经营、管理规范、依法纳税,具有健全的核算和管理体系,近3年没有因财政、财务及其他违法、违规行为受到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及相关监管部门的处理处罚;3.上实现税收总额300万元以上,销售收入、上缴税金及净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10%以上;4.按规定向政府有关部门报送相关资料;
5.申报项目必须具有完备的手续,已依法办理核准或备案、环保、安全生产、规划、土地等相关手续;
6.申报贷款贴息类项目已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并于2015年1月1日后取得银行贷款资金,可提供相关证明。
三、支持方式及标准
采取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两种方式进行支持,且每个项目单位只能使用一种扶持方式。
(一)无偿资助类项目
项目须已完工或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能够按期完工,且项目实际完成投资额不低于计划投资额的50%,专项资金无偿资助的额度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二)贷款贴息类项目
项目须已开工且进展顺利,具体贴息标准为,自2015年1月1日起获得的实际银行贷款金额,将按银行一年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70%的财政贴息,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四、申报材料
(一)无偿资助类项目 1.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2.项目基本情况表;
3.项目建设条件落实情况以及进展情况; 4.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 5.项目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的证明材料; 6.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近三年审计报告;
7.提供由相关部门出具的立项、用地、环评、安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等要件;
8.项目承担企业和各区县经信主管部门、财政局签署的《项目申报真实性承诺书》。
(二)贷款贴息类项目
1.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2.项目基本情况表; 3.项目贷款情况一览表;
4.项目建设条件落实情况以及进展情况; 5.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 6.银行贷款合同;
7.项目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的证明材料; 8.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近三年审计报告;
9.提供由相关部门出具的立项、用地、环评、安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等要件;
10.项目承担企业和各区县经信主管部门、财政局签署的《项目申报承诺表》。
专项7:企业培训专项申报指南
一、支持重点及方向
(一)支持重点
1.市经信委组织开展的“双50强”(淄博工业50强、淄博创新型高成长企业50强)企业培训;
2.市各行业协会组织开展的各行业前100强企业培训;
3.市政府批准的其他培训活动。
(二)支持方向
1.“企业家讲座”培训活动。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优秀企业家给我市企业家进行授课和指导;
2.“企业家进名校”培训活动。组织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到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开展专题培训;
3.市政府批准的其他培训形式。
二、申报条件
1.培训对象须是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培训形式须是“企业家讲座”、“企业家进名校”或市政府批准的其他培训活动;
三、申报材料
1.2015(下半年)淄博市企业家培训计划汇总表; 2.2015(下半年)淄博市企业家培训专项资金申报表; 3.培训班实施方案(包括培训时间地点、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及人数、培训课程与师资、培训经费预算、培训组织单位与承办单位)。
第五篇:关于完善工业强省配套政策的调研报告
关于完善工业强省配套政策的调研报告
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强省战略配套政策的调整与完善,必须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要舍得给好政策,应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制。
工业强省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写入“十二五”规划建议,并作为推动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这是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贵州的发展阶段、特殊的省情以及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的认识和把握作出的重大决策。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强省战略配套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调整与完善已迫在眉睫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历程充分表明,近现代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工业化为标志,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工业化过程。
当前我省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工业化进程滞后全国15年左右。“十一五”期间,贵州工业年均增速为11.6%,2009年为10.2%,在西部处于末位,工业增加值1252.7亿元,排全国倒数第6位。工业发展的相对落后制约了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也影响了全省人均GDP的提高。2009年,我省GDP占全国总量的1.16%,而工业增加值只占全国总量的0.93%。以上这些数字说明,贵州的工业还是落后的工业。从省内外发展经验看,工业发展快则经济发展快,工业经济兴则全局经济兴,工业经济强则综合实力强。贵州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走“工业强省”之路,已经迫在眉睫。
当前,宏观政策形势严峻。一方面,我省掉在国家政策的空档之中,既没有享受到沿海沿边的特殊政策,也没有享受到少数民族地区的老政策和新政策。2007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布实施了支持西藏、新疆、宁夏、广西、青海、甘肃等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这些政策,条条都有含金量,并附带许多支持工业发展的大项目。另一方面,国家出台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意见,又把我省部分地区划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我省工业发展受到了制约。
在这种情况下,我省要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0%以上,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比2010年增加1 5倍,在西部地区位次提升1至3位”的发展目标,就必须要配套完善支持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贵州工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
配套政策不完善的三种表现
国家政策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限制。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尽管是一种多目标下保持平衡的货币政策,在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随时进行微调,但这对于经济总量小、正处于加速发展的贵州来说,对工业投资较快增长的压力和难度将会增大。
产业政策的限制。2008年7月,国家环保部和中国科学院发布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该区划将全国划分为“生态调节、产品提供和人居保障”三类共216个功能区。国家将根据全国功能区划分,制定相应的以区域产业分工为目标的产业政策,对于处于“生态调节”功能区省份的产业结构将作出一系列限制。实际上,国家发改委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中已明确提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并列出淘汰类、限制类和鼓励类产业目录。以高污染、高耗能为标志的重化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将受到限制或禁止,而贵州仍然是以重化工和有色冶炼等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
省内相关政策尚未配套完善。虽然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随之也制定了相应的《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等支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配套文件,但相关部门尚未出台土地、人才、环保等配套政策。尤其是支持工业强省的领导体制及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当前贵州投融资渠道单一,机制不活,投资增长的内在机制没有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和多种投资方式的新型投融资体制也没有建立起来,以至投资增长速度在全国,特别是在西部省区一直居后。2001年至2009年,贵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速为21.4%,分别低于全国和西部1.2和3.2个百分点。其中2009年,全国工业投资增长平均速度为25%,周边省份中,四川为46.4%、湖南为36.8%、重庆为31.7%、广西为30%、云南为18.8%,而我省仅为14.9%。
创新措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针对贵州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和其他省份的经验,要实施好工业强省战略,必须配套完善好以下政策措施。
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现阶段,我省自我发展能力还不强,无论在财政上还是在项目建设上,争取国家支持是至关重要的。要争取国家对贵州实行差别性的产业政策。如,电力、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虽然属于高耗能行业,在全国来看存在过剩,需要限制发展。但是对贵州这样的西部落后省份来讲,这类产业是符合地区要素禀赋优势的,仍然具有扩大规模的空间,并且这类产业的发展也是由工业化初期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应积极争取国家给予差别性产业政策,在产品结构、节能减排等方面降低准入标准,支持贵州实现资源就地加工生产,延长产业链,增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继续争取国资委、国家发改委、铁道部、工信部、环保部等相关部委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加强与央企对接。贵州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离不开中央企业的力量,要抓住国家出台的鼓励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和提高集团控制力等政策机遇,加强与中央企业联姻。特别是要利用好国防科技工业和“三线建设”的基础,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以军促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发展壮大贵州在西部乃至全国有突出地位的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产业。
抓紧调整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从产业政策的整体性、协调性出发,统筹规划和协调现有的工业强省政策与其它产业的关系,促使工业与其它产业共同构成高效运作的产业结构。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压缩传统的高耗能和高污染、资源密集型产业规模,逐步降低这些产业在支柱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出台相关的支持资源深加工的配套政策,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实现由“卖资源”向“卖加工产品”的转变,使产业链沿着“微笑曲线”向两端延伸,切实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相关部门要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如,金融部门要及时出台利用民间资金和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政策;国土部门要出台利用存量土地,集中保证大项目和重点工业园区的土地,实行工业用地耕地占用指标和土地整理指标跨地区调剂的政策;组织人事部门要出台有利于支持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政策等。
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领导体制及运行机制。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不仅要有好的政策、好的举措,更需要有好的运转协调、务实高效的运作方式。
应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成立实施工业强省战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加强对工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协调和督查,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完善运行机制,明确组织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职能,建立完善各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解决好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和力量分散的问题,统筹好项目建设、技术开发、园区建设和资源整合等各项工作,形成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整体合力。要加强舆论宣传,深入持久地开展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宣传,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声势,让人们真正关心、理解和支持工业的发展。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制。利用部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及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等,建立专项资金,通过投资参股等形式,加大对重点领域内的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和园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重大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等项目,推动部分产能过剩的行业合理调整。
鼓励金融机构对优势工业企业实行综合授信。积极引进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业务规模和服务领域。
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强再融资能力。支持企业通过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和国债资金等方式筹集发展资金。